[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复制链接]
查看3324 | 回复13 | 2006-5-20 23: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热心探讨“经络”的中医朋友们:
1,经络是古代医家创造的,所以,探讨经络,离不开古典文献的记载。
2,把古典文献按历史顺序排列一下,可以找到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3,目前为止,对经络记载最早的是〈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但是,只记载了十一经,缺手厥阴经,没奇经八脉,没明确各“经”与脏腑的联系,也没明确各“经”与腧穴的联系,这说明,当时,十二经还不完善。
4,对经络记载最早、且基本完善的是〈内经〉。〈内经〉比〈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晚三、四百年。在〈内经〉中,十二经基本完整,各“经”涉及十三个腧穴,但归经的腧穴是161个。
5,〈难经〉是〈内经〉之后的另一经典文献,主要记载奇经八脉,另外记载了独取寸口诊脉法。根据〈难经〉的记载,可以说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关系。根据独取寸口诊脉法的基本原理,可以佐证经络是什么。
6,晋代〈针灸甲乙经〉,既记载了经络,又记载了腧穴,能够反映经络和腧穴的关系,当时,〈针灸甲乙经〉是把腧穴归全身各“经”,而不是归十四经。共349个腧穴。
7,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才把腧穴归了十四经,共354个腧穴。到清代,李学川著〈针灸逢源〉,又增加了两个归经的腧穴,共为361个。
8,直到现在,十四经的腧穴仍是361个。
9,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在〈内经〉。其他文献都是佐证。对经络的任何一种研究结果,或任何一种观点,必须与历代文献记载相符合。
如〈灵枢经脉篇〉是〈内经〉论述经络的第一篇,在本篇的第一段,〈内经〉已经说明,“经络”不是人体内生成的东西。具体的解释,详见〈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
10,〈内经〉已经说明,经络是在人体上创建的,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
提示: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而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是根据“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设计的。〈素问阴阳离合论〉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特别提示:〈内经〉上文,重在说明,人体内实际有什么,与什么相应,另外又“建”了什么,为什么“建”的,根据什么建的。仔细研究一下吧。很清楚的。
11,经络和脏腑、经络和血脉、经络和筋、经络和腧穴、经络和皮部、经络和病证、经络和药物的归经,等等,其相互关系,都是可以弄清的。而且非常清楚。前提是:必须根据〈内经〉等古典文献的解释。
12,经络的结根,是各“经”的根本。各“经”的起止,限定了“经”的两端。各“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了历代医家的多次修改和调整,因此,必须根据历史和古文献的记载,才能说清经络是什么。才能弄清经络与脏腑和人体各种结构的关系。
13,把经络学说的历史和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弄清了,经络学说的一切疑惑就都没有了。否则,公有理,婆亦有理,实际上,都对了一部分,但又都不全对,必然争论不休。
14,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医经典文献隐藏着很多宝贵财富,既是宝库,又有钥匙,寓意非常深刻,资历源非常丰富。打开宝库,可以再次证实:中医学是非常科学的,没有任何虚无漂渺的东西。医学的发展方向,乃至世界未来科学的指南,都在宝库中存着。你爱信不信!!!
15,历史表明,每逢新的世纪或新的千年,中医学都会有大突破,大发展。现在,既是新世纪,又是新千年。新世纪和新千年的曙光,已经昭示着中医学突破性发展的新起点。你若不信,请你看看:本论坛,对经络的争论如此热烈,目的是什么,非常明显,就是促进中医学发展。实际上,又何止这一个论坛。中医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这样,学术争鸣,才能发展。因此,无论每个人的观点对不对,只要出于好心,通过互相探讨,对中医学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历史会记住大家。一定会。
16,对经络的研究,是中国人的事情,外国人要研究,必须先学中国文化。国外的科研机构研究经络,若没中国人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不信,等着看。
17,现在,有人以为,日本或外国的中医学术比中国强。其实不是,而是偏离中医的精髓越来越远。这个问题,大家都别不信。`
真正的中医在中国,在中国的民间,绝对没在用西医解释中医的人手里,这不是偏见,真的不是,而是学科性质决定的。
18,中医是有前途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的困境,还是要面对。没有困境,没有冲击,哪来的发展动力呀!
以上18条,第9条有钥匙。九九归一嘛。。。呵呵。。。。玩笑。。。。。
-=-=-=-=- 以下内容由 哲医 在 2006年05月20日 07:35pm 时添加 -=-=-=-=-
呵呵。。。经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这可不是玩笑。。。
[/watermark]
飞龙戏水 | 2006-5-21 08: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所以说,传统经络线只是一种穴位分类方法,用来帮助记忆,没那么多神奇的功能。
康康 | 2006-5-21 09: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继续努力
asdf1426978 | 2006-5-21 19: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下面引用由飞龙戏水2006/05/21 08:10am 发表的内容:
所以说,传统经络线只是一种穴位分类方法,用来帮助记忆,没那么多神奇的功能。
  老师你好:你的说法我不太认同!  一楼的说法,我也一样,不能认同!
wlktdier | 2006-5-23 07: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如果没有在自己身上做过针灸试验,请勿吹嘘对经络的曲解。请问你对针灸医案了解有多少?
蒋新民 | 2006-5-23 20: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经络”不是人体内生成的东西。具体的解释,请提出论证?不能仅做文字游戏。
                                蒋新民
医哲 | 2006-5-23 23: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下面引用由蒋新民2006/05/23 08:18pm 发表的内容:
,“经络”不是人体内生成的东西。具体的解释,请提出论证?不能仅做文字游戏。
                                蒋新民
回复楼上:-=-=-=-=-
        试述经络与针灸学的关系
针灸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一种医疗方法,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由“针”和“灸”两种疗法组成,通过“针剌”与“艾灸”祛除病邪、缓解病痛、调整脏腑气血及局部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由于“针法”和“灸法”都以腧穴或反应点为施术部位,可配合使用,理论基础和原理基本一致,所以常相提并论,合称“针灸”。zx[
针灸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络学说从无到有、逐渐发展、逐渐完善,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d5g"@
(一)经络学说为针灸学提供论理工具和具体科学方法论t;
针灸学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利用锐利的石片(古称砭石)砭剌人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据《说文解字》记载:“砭,以石剌病也。”这就是针法萌芽阶段的“砭术”,由“砭术”逐渐发展为针法。如《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是关于石针的较早记载,说明针法起源于古代的“砭术”,最早是以锐利的石片为针。灸法的起源是在“火”的发明之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火的烤灼,能够感觉舒适或减轻病痛。通过反复实践,最终选择了易于点燃、火力温和、并有温通血脉作用的“艾”作为施术原料,从而形成了灸术。T}QR
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不断改进,由石针、骨针、竹针改变为铜针、铁针、金针、银针,还有不锈钢针等。近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发掘的西汉刘胜墓,内有金针、银针九根,这一发现表明,在两千多年前已不单是采用铜针、铁针,而是已经采用金针、银针作为针剌工具。gd\z
腧穴的发现,最初是“以痛为腧”。如《灵枢·背俞篇》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由于人们的不断实践,医疗经验不断丰富,针灸腧穴也由“以痛为腧”逐步固定下来,有了固定名称,并逐渐积累,越来越多。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针法和灸法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春秋时期,逐渐积累的腧穴、历代积累的经验、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被引进医学领域、开创经络学说、当时的解剖知识、对生理病理的认识等,为针灸学形成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春秋和战国期间,针灸学逐渐形成科学理论,属于中医科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黄帝内经》问世,是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也是针灸学初步形成科学理论的标志。《针灸甲乙经》问世,标志着针灸学成为独立学科。此后,两千多年以来,中医学的医学体系不发展,针灸学一直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不断充实新的内容。?+?P
因无确凿史证,针灸学起源的确切年代,已难稽考。但是,在春秋战国期间,针灸学初步形成科学理论,是有历史依据的。腧穴的归经,是针灸学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根据腧穴归经的历史过程,可以探讨针灸学形成科学理论的历史过程。春秋时,中医学进入理论思维阶段,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学说引进医学领域,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才开创了经络学说。有了经络学说以后,经过考订,把腧穴归类,才有了腧穴的归经之说。所以,腧穴和“经”联系,是春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问世,是针灸学初步形成科学理论的标志。因此,针灸学的科学理论,是春秋战国期间逐渐形成的。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是从春秋以后开始的。把腧穴归经,建立腧穴和“经”的联系,是经络学说对针灸学发挥指导作用的切入点。v!h
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学说引进医学领域以后,按“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根据当时的科学思想和医学成就,又开创了经络学说,因此,中医学有了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逐渐完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医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比如,阐释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腑与各种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阐释生理病理、以及人与宇宙时空的密切关系,都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实现的,都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在此基础上,脏腑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以及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等,迅速形成。针灸学也不例外,经络学说对针灸学形成系统理论,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灸学的系统理论,离不开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所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在针灸学的理论都有一定体现。并且,脏腑的归经、人体主要结构的归经、体表各部位的归经、病症的归经和腧穴的归经、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指导作用,为经络学说指导针灸学形成系统理论,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因此,针灸学也和中医学的其他学科一样,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从理论到实践,都贯穿着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特别是“经络”的概括作用和联结作用,非常适宜于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对腧穴归类、概括和联结腧穴、阐释腧穴和腧穴之间的关系、阐释腧穴和脏腑器官的关系、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辨证、指导处方选穴、指导操作手法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未完待续。。。。。/o
-=-=-=-=- 以下内容由 哲医 在 2006年05月18日 10:07pm 时添加 -=-=-=-=-
根据文献记载考察,针灸学形成系统理论,是不断总结、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而成的。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除记载了经络循行路线上的各种疼痛、痉挛、麻木、肿胀等局部症状、以及眼、耳、口鼻等器官症状外,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烦心、嗜睡、恶寒等,当时,对这些病症的治疗,主要用灸法。对经络循行路线的论述,《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尚未和腧穴联系在一起,所记载的“经络”,尚很粗陋,仅十一经,不足十二经,缺手厥阴经,没奇经八脉。这说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时,经络学说尚未完善,腧穴的归经尚未完成,但是,已有了脏腑归经和病症归经的端倪。以后,随着经络学说逐渐完善,古代医家把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归经,并把病症归经,用经络阐释人体各种结构的联系,阐释生理病理,这是后来腧穴归经的必然趋势,也是腧穴归经的重要依据。由于中医学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所以,必须把腧穴归经,把散在的腧穴纳入经络系统,才能把针灸学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等密切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理论,阐明腧穴对各“经”所属病症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指导辨证论治,提高诊疗效果。
《内经》比《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晚三、四百年,主要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当时,经络学说已基本完善。此前,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基础上,古代医家把心脏的外膜看成是一脏,把三焦看成是一腑,分别归属手厥阴经和手少阳经,从而完成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匹配,完善了十二经的系统理论。所以,《内经》记载的“十二经”,已是比较完整的体系。除此之外,《内经》记载的腧穴,已达386个,大部分没名称,有名称的161个。其中,头面躯干的腧穴,都是按分区或划线排列,没规定腧穴专归十四经,而是各“经”都有腧穴。比如,《素问·气府论》记载了冲脉20多个腧穴和阴阳跷脉各一穴,但后世医家把腧穴都归了十四经。这说明,《内经》成书时,腧穴的归经比较繁杂,虽把腧穴归经,但不是归十四经。《内经》对经络循行路线的论述,仅涉及十三个腧穴。这都是腧穴归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历史痕迹,对考证“经”和腧穴的关系、腧穴归经的过程、以及“经穴”和“经外穴”的区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灸甲乙经》是历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晋代皇甫谧所著,主要总结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对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的记载更加系统,腧穴也比《内经》多。其中,有名称的腧穴349个,与《内经》相比,增加了188个。但是,也不是把腧穴归十四经,基本上还是按《内经》的分区或划线排列。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对腧穴的记载,仍与《针灸甲乙经》大致相同,但临床经验更加丰富,并特别重视“阿是穴”,进一步说明了“阿是穴”的取法和应用。
到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才把腧穴和“经络”的循行路线密切结合起来,并把354个腧穴分别归属于十四经,统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此后,治疗归属于其余诸“经”的病证,可以从十四经穴选用,当然,也可选用“经外穴”。在十四经穴的基础上,归经的腧穴仍不断增加,《针灸大成》增加了5个,到清代,《针灸逢源》问世,又把《内经》记载的“中枢”和“急脉”作了归经,归经的腧穴充实到361个。沿用至今。这说明,腧穴的归经,经过历代医家多次考订,是逐渐发展、逐渐总结、逐渐充实、逐渐完善的。并且,通过腧穴归经的过程,“经”和腧穴才逐渐联系起来,但没归经的腧穴还很多。所以,从针灸学的历史文献看,归经的腧穴少,则“经”和腧穴的联系少;归经的腧穴多,则“经”和腧穴的联系多;在腧穴没归经时,“经”和腧穴没联系。比如,《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的“十一经”还没和腧穴联系起来;《内经》仅明确了“十二经”和13个腧穴的联系;从《十四经发挥》以后,“十四经”联系了354个腧穴;到《针灸逢源》,“十四经”和腧穴的联系达到361个;再往后,直到现在,新发现的腧穴虽不少,但没归经。所以,新发现的腧穴,都没明确和“十四经”的联系。
根据针灸学的发展史、腧穴归经的历史过程、以及《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可以充分说明,腧穴的归经,是以“经”为论理工具。其具体方法,是把逐渐发现的腧穴,通过临床反复验证,进行总结和归纳,根据腧穴的位置和诊疗作用,分别归属各“经”。其实际意义,是通过“经”的概括作用和联结作用,对病症和腧穴分别进行概括,把病症归经,把散在的腧穴归纳起来,并联结起来,突出腧穴诊疗作用的针对性,以及腧穴之间、腧穴与脏腑器官之间、腧穴与各“经”所属病证的密切关系,便于综合分析,便于“辨证”和“论治”。所以,“经”和病症的关系,是把病症归经,便于辨别证候,而不是“经”本身可以发生疾病。“经”和腧穴的关系,不是“经”和腧穴在结构上有联系,而是按腧穴的位置和诊疗作用,通过总结和归纳,分别归属于各“经”,等于把腧穴归类,也是把散在的腧穴纳入经络系统,为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指导辨证论治。因此,“经”是论理工具。各“经”概括的腧穴越多,各“经”的辨证越准确,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越大,越能提高针法或灸法的临床效果。所以,在针灸学的历史上,从开创经络学说到《内经》问世、从《内经》到《针灸甲乙经》、从《十四经发挥》到《针灸逢源》,归经的证候和归经的腧穴,一直是不断增加的,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实用,临床效果越来越显著。可惜的是,近代以来,由于逐渐误解了《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对“经络”的认识越来越错,没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由此导致,从《针灸逢源》以后,归经的腧穴没再增加。甚至,误认为“经络”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歪曲了“经络”的实际意义,严重影响了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
由于“经”是论理工具,所以,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比如,在元代以前,《内经》和《针灸甲乙经》把腧穴归全身各“经”;从元代开始,《十四经发挥》把腧穴专归“十四经”;《针灸逢源》把《内经》记载的“中枢”和“急脉”重新作了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并且,在腧穴归经的过程中,若把“经外穴”归经,“经外穴”就成了“经穴”。比如,“膏盲俞”和“风市”,在《千金》中尚未归经,为“经外穴”,后来,分别归入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则为“经穴”;“中枢”和“急脉”,是《内经》记载的腧穴,但《内经》没把这两个腧穴归经,到清代,《针灸逢源》问世,才归经,这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是逐渐把散在的腧穴归属各“经”。再如,临诊时,各“经”所属的病证,都是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既可选用“经穴”,也可选用“经外穴”,还可选用“阿是穴”或“异常反应点”。并且,经络学说对选取全身所有的腧穴或异常反应点,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辨证的过程,并不是辨别“经”本身的疾病,而是辨别五脏六腑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疾病,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病机、病理阶段、发展趋势、体质状态等,辨明证候,把证候归经,用“经”概括证候,“经”是论理工具。治疗的过程,也不是治疗“经”本身的疾病,而是治疗五脏六腑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疾病,通过辨证,对“证”治疗。由此说明,在针灸学和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经络学说都是提供论理工具,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所以,归经的腧穴和没归经的腧穴,在实质上没区别。“经”和腧穴之间的联系,不是结构上互相联系,而是归属通过归属关系逐渐建立起来的联系。经穴和经外穴的诊疗作用,都不是诊疗“经”本身的疾病,而是诊疗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但比较而言,归经的腧穴,由于经过历代医家反复验证,对归属于本“经”的病证,诊疗作用更明确,针对性更强,临床应用更多。没归经的腧穴,位置和诊疗作用比较复杂,或是因不便于归经,或是因发现较晚,尚未归经,更需要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充分发挥诊断作用或治疗作用。总之,由于“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所以,经络学说对腧穴的归经、对全身疾病的辨证和归经、对全身腧穴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对阐释生理和病理、对阐释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针灸学的系统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都是提供论理工具,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把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李医生 | 2006-5-26 11: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很好!
蒋新民 | 2006-5-26 1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根据文献记载考察,针灸学形成系统理论,是不断总结、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而成的”“总之,由于“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所以,经络学说对腧穴的归经、对全身疾病的辨证和归经、对全身腧穴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对阐释生理和病理、对阐释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针灸学的系统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都是提供论理工具,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此理说明揭示经络机理、就该以全身腧穴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对阐释生理和病理、对阐释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来进行“黑箱”方法来演译出可能,经络图示仪手段将客观地归纳记录、不断总结、不断充实必将有实效。我是这样理解你文中“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之内含。
                         蒋新民
军民软件 | 2006-5-27 12: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经络是一种抽象结构,它是对所有与之相关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在整体上的抽象描述
没有人体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当然也不会有经络;但经络又不可能是任何一种具体的人体结构和功能
比如数学中对直线的描述,就是一种抽象描述:没有宽度;然而,现实世界任何具体的直线,都是有可测量的宽度的,而且都不如定义的那么直
再比如西方物理学中“物体”概念,也是如此,它不是指任何一种具体的物体,但所有具体的物体都被其所包含,它是从所有具体物体中抽象出来的

=======================
反对西化   人人有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