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复制链接]
查看6050 | 回复25 | 2004-10-15 13: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络实质新探  
      经络实质新探─免疫调节网络假说
      )
      〔摘要〕:从现代免疫解剖和生理进展与祖国医学针灸经络学说比较研究及经络中医经典理论渊源等几方面分析推测认为:经络实质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循行通路,是免疫系统信息调节传输渠道,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灸即是以无毒、无感染力的毫针刺激调控免疫系统并进而恢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体协调平衡的治疗方法。针灸可能是通过有丝分裂原途径激活免疫的,细胞因子则是针灸效应的中介物质。
      〔关键词〕:经络;免疫应答;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细胞因子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编识码〕:A
      过去的许多研究表明:经络是确实的客观实在,这一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了寻找经络的物质基础,人们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但至今也没有形成明确妥善的结论。经络似乎与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等结构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以上任何一种。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在前人经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免疫学理论进展,笔者认为:经络实质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循行通路,是免疫调节的网络。而针灸即是通过调控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协调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从而使机体恢复有序稳定的治疗方法。兹不揣浅陋,论述于下。
      经络-免疫调节网络说的解剖学依据
      依据现代免疫学理论⑴,免疫系统主要包括胸腺、骨髓、脾脏、扁桃体、淋巴结及弥散淋巴组织等。但是由于免疫细胞的主要代表淋巴细胞的特殊循行方式及免疫过程的特殊复杂性,免疫反应的完成并不是只局限于免疫器官内,如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循行途径是血流-组织-淋巴-血流,回环往复,周流不休;而抗原提呈细胞中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除了存在于骨髓、淋巴结和血液中,还存在于结缔组织、肝、肺、皮肤、关节等处;此外,血液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皆已证明具有免疫功能。可见,免疫反应的过程涉及血液、淋巴及皮肤、关节等机体各种组织中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分工协作,同时现代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功能还要受神经、内分泌的复杂调节和影响。因此,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路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血管、淋巴管、神经或皮肤、结缔组织等任何单独一种结构,而是和以上各种组织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情况与现代研究对经络的认识十分相似,经络是否就是指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路径呢?
      同时,这种循行路径又是固定的,淋巴细胞回巢机制参与循行的维持,而血管和淋巴管在免疫循环中的地位无疑最为重要。关于经络与血管的密切关系已为人熟知,本文不再重复,现代研究还提供了很多经络与淋巴管对照关系的证据⑵。例如日本的滕田六郎等进行下肢淋巴管与血管的X线造影观察,发现造影剂在淋巴管与静脉管腔中所走行的部位与下肢用碘酒所划的肝、胆、肾、脾等的经络路线十分接近。其后他进一步发现经络主线常是由动脉,静脉,淋巴管以及神经干等四种组织中的三条管或由包围着神经干的结缔组织所组成。龚氏等通过X线显微照相技术观察电泳显穴法,发现大部分经脉是在淋巴管引流丛处,或淋巴束上。“十二经之海”冲脉的分布区正是全身绝大部分淋巴管的汇集之处,“阳脉之海”督脉、“阴脉之海”任脉和另一奇经带脉亦与淋巴收集丛有关。一些经脉如肺经、心经、胃经、脾经、膀胱经几乎与分布在该处或深或浅的淋巴管完全一致。而后龚氏对经脉与淋巴管关系做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通过注入少量碳素墨水到少商所显示的淋巴管线路与肺经的主干相一致,二间至商阳所显示的淋巴管线路与肺经的支脉相一致。如果用绘图墨水注入三条阴经的近趾端穴位,可以看到所显示的淋巴管循下肢阴经而走到三阴交穴处有交会或靠拢。另外,十二经循行起于胸中,回注胸中,而淋巴循环的中枢胸腺及胸导管等恰恰位于胸骨后,难道所有这些都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吗?
      2 经络-免疫调节网络说的免疫生理学基础
      现代免疫学认为⑴,免疫过程的生理实质是免疫应答。所谓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或失去活性潜能,并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经典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感应阶段,此阶段包括抗原在体内的分布、定位,辅佐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加工和提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三个过程,从而导致免疫系统的激活,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第三阶段是效应阶段,主要表现激活的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和细胞因子等)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在这三个阶段中,感应阶段对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重要。毫针对于人体来说当然是异体物质,针刺除了造成少许的细胞损伤外,与针刺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毫针这个异体物质对经络腧穴的刺激,而免疫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清除异物,由此我们推想,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是否与免疫有关呢?许多研究证明了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如黄坤厚等⑶观察发现电针能使正常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明显增加,T细胞内酯酶活性加强;周才-等⑷则研究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明显增强小白鼠单核吞噬细胞活性,其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但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是针灸先调整了神经、内分泌功能再进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然而针灸直接刺激神经纤维的理论并不能满意地解释临床现象,究竟是针灸先调整了神经、内分泌功能然后再作用于免疫系统还是先激活了免疫系统再进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呢?针灸学常识告诉我们,针灸祛病往往不是毫针刚刚刺入人体即发挥作用,而是要辅以一定的手法,拈转提插,若出现医师针下沉紧的感觉,患者酸、麻、重、胀、疼痛等针刺感应,中医则称之为“得气”。“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至则不治”。针灸得气与神经内分泌反应不很相同,而与免疫应答的感应活化过程十分相似,针灸得气是否就是机体免疫系统激活的朴素描述呢?针灸又是通过何种机制激活免疫系统的呢?现代免疫学认为,所有的抗原均为有机物。毫针是无机物,所以毫针不可能是抗原。难道是针刺或行针时所损伤的组织细胞成为激活免疫应答的抗原?!仔细考察现代免疫学理论,我们发现激活免疫应答的物质除特异性抗原外,还有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后者又称丝裂原。抗原刺激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这种活化具高度特异性,一种特定的抗原,只能激活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而有丝分裂原是非特异的多克隆激活剂,能使某一群淋巴细胞的所有克隆都被激活。T、B细胞表面均表达多种丝裂原受体。在体外实验中丝裂原可以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表现为体积增大,胞浆增多,DNA合成增加,出现有丝分裂等变化。以下的实验结果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研究发现(5)经穴部位具有含P物质的神经纤维与毛细淋巴管紧密并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Jonsson等用在犬后肢外侧中间部淋巴管插入导管导出淋巴液的方法,观察到伤害性热刺激犬后肢足部数秒钟后淋巴液中P物质含量急剧增加,这项研究表明伤害性热刺激在热伤害部位刺激神经末梢分泌P物质,并通过某种机制使P物质被淋巴管选择吸收,而现代免疫学认为:P物质是T细胞的有丝分裂原,能直接刺激T细胞的活化增殖,也就是说,神经肽P物质在针刺过程中很可能充当了免疫启动者的角色,针灸是否是通过有丝分裂原途径激活免疫应答,笔者认为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在前人经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免疫学理论进展,笔者认为:经络实质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循行通路,是免疫调节的网络。而针灸即是通过调控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协调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从而使机体恢复有序稳定的治疗方法。兹不揣浅陋,论述于下。
      经络-免疫调节网络说的解剖学依据
      依据现代免疫学理论⑴,免疫系统主要包括胸腺、骨髓、脾脏、扁桃体、淋巴结及弥散淋巴组织等。但是由于免疫细胞的主要代表淋巴细胞的特殊循行方式及免疫过程的特殊复杂性,免疫反应的完成并不是只局限于免疫器官内,如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循行途径是血流-组织-淋巴-血流,回环往复,周流不休;而抗原提呈细胞中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除了存在于骨髓、淋巴结和血液中,还存在于结缔组织、肝、肺、皮肤、关节等处;此外,血液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皆已证明具有免疫功能。可见,免疫反应的过程涉及血液、淋巴及皮肤、关节等机体各种组织中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分工协作,同时现代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功能还要受神经、内分泌的复杂调节和影响。因此,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路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血管、淋巴管、神经或皮肤、结缔组织等任何单独一种结构,而是和以上各种组织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情况与现代研究对经络的认识十分相似,经络是否就是指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路径呢?
      同时,这种循行路径又是固定的,淋巴细胞回巢机制参与循行的维持,而血管和淋巴管在免疫循环中的地位无疑最为重要。关于经络与血管的密切关系已为人熟知,本文不再重复,现代研究还提供了很多经络与淋巴管对照关系的证据⑵。例如日本的滕田六郎等进行下肢淋巴管与血管的X线造影观察,发现造影剂在淋巴管与静脉管腔中所走行的部位与下肢用碘酒所划的肝、胆、肾、脾等的经络路线十分接近。其后他进一步发现经络主线常是由动脉,静脉,淋巴管以及神经干等四种组织中的三条管或由包围着神经干的结缔组织所组成。龚氏等通过X线显微照相技术观察电泳显穴法,发现大部分经脉是在淋巴管引流丛处,或淋巴束上。“十二经之海”冲脉的分布区正是全身绝大部分淋巴管的汇集之处,“阳脉之海”督脉、“阴脉之海”任脉和另一奇经带脉亦与淋巴收集丛有关。一些经脉如肺经、心经、胃经、脾经、膀胱经几乎与分布在该处或深或浅的淋巴管完全一致。而后龚氏对经脉与淋巴管关系做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通过注入少量碳素墨水到少商所显示的淋巴管线路与肺经的主干相一致,二间至商阳所显示的淋巴管线路与肺经的支脉相一致。如果用绘图墨水注入三条阴经的近趾端穴位,可以看到所显示的淋巴管循下肢阴经而走到三阴交穴处有交会或靠拢。另外,十二经循行起于胸中,回注胸中,而淋巴循环的中枢胸腺及胸导管等恰恰位于胸骨后,难道所有这些都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吗?
      2 经络-免疫调节网络说的免疫生理学基础
      现代免疫学认为⑴,免疫过程的生理实质是免疫应答。所谓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或失去活性潜能,并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经典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感应阶段,此阶段包括抗原在体内的分布、定位,辅佐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加工和提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三个过程,从而导致免疫系统的激活,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第三阶段是效应阶段,主要表现激活的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和细胞因子等)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在这三个阶段中,感应阶段对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重要。毫针对于人体来说当然是异体物质,针刺除了造成少许的细胞损伤外,与针刺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毫针这个异体物质对经络腧穴的刺激,而免疫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清除异物,由此我们推想,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是否与免疫有关呢?许多研究证明了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如黄坤厚等⑶观察发现电针能使正常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明显增加,T细胞内酯酶活性加强;周才-等⑷则研究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明显增强小白鼠单核吞噬细胞活性,其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但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是针灸先调整了神经、内分泌功能再进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然而针灸直接刺激神经纤维的理论并不能满意地解释临床现象,究竟是针灸先调整了神经、内分泌功能然后再作用于免疫系统还是先激活了免疫系统再进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呢?针灸学常识告诉我们,针灸祛病往往不是毫针刚刚刺入人体即发挥作用,而是要辅以一定的手法,拈转提插,若出现医师针下沉紧的感觉,患者酸、麻、重、胀、疼痛等针刺感应,中医则称之为“得气”。“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至则不治”。针灸得气与神经内分泌反应不很相同,而与免疫应答的感应活化过程十分相似,针灸得气是否就是机体免疫系统激活的朴素描述呢?针灸又是通过何种机制激活免疫系统的呢?现代免疫学认为,所有的抗原均为有机物。毫针是无机物,所以毫针不可能是抗原。难道是针刺或行针时所损伤的组织细胞成为激活免疫应答的抗原?!仔细考察现代免疫学理论,我们发现激活免疫应答的物质除特异性抗原外,还有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后者又称丝裂原。抗原刺激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这种活化具高度特异性,一种特定的抗原,只能激活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而有丝分裂原是非特异的多克隆激活剂,能使某一群淋巴细胞的所有克隆都被激活。T、B细胞表面均表达多种丝裂原受体。在体外实验中丝裂原可以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表现为体积增大,胞浆增多,DNA合成增加,出现有丝分裂等变化。以下的实验结果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研究发现(5)经穴部位具有含P物质的神经纤维与毛细淋巴管紧密并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Jonsson等用在犬后肢外侧中间部淋巴管插入导管导出淋巴液的方法,观察到伤害性热刺激犬后肢足部数秒钟后淋巴液中P物质含量急剧增加,这项研究表明伤害性热刺激在热伤害部位刺激神经末梢分泌P物质,并通过某种机制使P物质被淋巴管选择吸收,而现代免疫学认为:P物质是T细胞的有丝分裂原,能直接刺激T细胞的活化增殖,也就是说,神经肽P物质在针刺过程中很可能充当了免疫启动者的角色,针灸是否是通过有丝分裂原途径激活免疫应答,笔者认为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现代免疫学研究还发现⑹,免疫调节除免疫系统内各种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的免疫自稳调节外,还需要接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复杂调控,同时,免疫系统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施加调节性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形成一个复杂广泛的调节网络,机体内所有细胞、组织无一不受这个网络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发挥防病和抗病作用。这就是著名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免疫激活后除了系统内部自我调整外,尚可通过下述两种方式作用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一种是长路的,即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结合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循血管、淋巴管系统作用到远距离的神经、内分泌结构,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再通过协调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和分泌外周神经递质、神经肽而调控外周的免疫系统;另一种是短路的,即组织和器官内,免疫器官和组织所产生的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在局部与神经、内分泌因子相互作用,这是否就是针灸近治和远治作用的科学基础呢?另外,现代免疫学理论还证明,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具有明显时间节律性,这又与祖国医学流传已久的子午流注针法暗暗相合。所有这些现象不能不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象神经纤维是神经系统的信息通路,血液循环是内分泌系统的主要传输渠道一样,经络就是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经络在免疫激活状态可能以循经感传的方式表现于外,在免疫未活化状态,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照样在经络系统中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上述三种途径各成一体,如环无端,却又常常是紧密相伴而行,其间有交叉,有融合。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由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协调三者关系,从而共同形成井然有序,无处不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而针灸即是以无毒,无感染力的毫针刺激调控免疫系统并进而恢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体协调平衡的治疗方法。针灸可能通过有丝分裂原途径激活免疫应答,细胞因子则是针灸效应的中介物质。

guitaren | 2004-10-16 21: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白痴文章
飞龙戏水 | 2004-10-23 20: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guitaren | 2004-10-23 21: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不觉得吗?
飞龙戏水 | 2004-10-24 08: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不是在笑你。
guitaren | 2004-10-24 13: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我说你不觉得写这文章和转这文章的都有点白痴的可能吗?
飞龙戏水 | 2004-10-24 15: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我不喜欢指责别人白痴不白痴,毕竟别人有别人的看法,而任何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力。只是这篇文章可笑的地方实在太多,我实在笑得没力气辩驳他了。
guitaren | 2004-10-25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高手就是高手,说话就看得出来了
王不留行 | 2004-10-26 19: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怎么,这篇文章就是我写的,别人转贴在这儿,你们俩不说理由,就在这儿调侃,骂人,你以为你贬了别人你们俩就“高明”了么?!
csdyer | 2004-10-26 19: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我转此贴于此,目的为引发争论,现代医学用现代的手段都在研究中医的基本理论,我们从事中医工作的人,不应该更好的研究吗?请各位同道畅所欲言,不吝赐教!有问题的文章也能成为由头,道理不辨不明啊!一味的讽刺挖苦,没有任何意义。已非明达之士的风范。请高手引经据典的争鸣,才是我的初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