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复制链接]
guitaren | 2004-10-26 21: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你玩马甲啊,别逗了,我看,你还是好好学几年再说吧
飞龙戏水 | 2004-10-26 21: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对不起,没看出来这是王不留行的作品。王不留行以往的作品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和这篇文章较多牵强附会的做法有点不太像,实在眼拙,该打该打。
    不过我是搞科研的,爱较真,虽然失礼,我还是说说文章里的错误吧。
    这篇文章在讨论经络,但对经络的主要事实根据没有首先给出来。经络在古典中医中有两重涵义,其一是针灸实践中发现的、由穴位连线组成的经络,其二是在中药实践中由于假设药物具有归经的性质而提出来的经络,虽然这个经络的名称一直与针灸中的类同,但严格讲,这个经络里没有穴位的概念,和针灸中的经络不是一个东西。柯琴的六经地面学说,实际上也指出来了两种经络概念的不同之处。在现代中医的研究中,关于经络的实验研究主要揭示了两点:首先经络没有特异性结构,其次可以观察到很多类似“经络”的现象,这些现象共同的特点是可以依据某种特性“画线”,但画出来的线不能和针灸中的经络线完全吻合。
    这篇文章没有明确要研究的是哪一个经络。从上下文看,好像是在谈论现代中医中的经络概念,但现代中医经络现象中最主要的事实根据:循经感传现象在文章却被避开了。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路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血管、淋巴管、神经或皮肤、结缔组织等任何单独一种结构,而是和以上各种组织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情况与现代研究对经络的认识十分相似”,后面的讨论中都在描述这种相似性,但用相似性来证明同一性是有风险的,首先要求在主要的实验事实上不能出现差异,本文对经络有哪些事实根据没有首先列出来,无法证明对比的完备性,至少残肢感传现象就没有列入讨论。
    淋巴系统只是在局部范围内和经络走向一致,大部分场合两者并不一致,这你只要查看一下淋巴系统分布图就知道了,如果单看走向,神经系统比淋巴系统更与针灸经络线吻合一些,焦顺发就认为经络是神经的古代说法,文中所列的事实不具有说服力。
    “针灸得气与神经内分泌反应不很相同,而与免疫应答的感应活化过程十分相似”,这句话事实根据不足,事实上针灸得气可以是立杆见影,而免疫应答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时间分析,免疫应答在前而神经反应在后的看法肯定不符合事实。
飞龙戏水 | 2004-10-26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我不知道我的记忆是否有误,我记得王不留行是认为经络是一氧化氮的通道呀。
王不留行 | 2004-10-27 04: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下面引用由飞龙戏水2004/10/26 09:35pm 发表的内容:
对不起,没看出来这是王不留行的作品。王不留行以往的作品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和这篇文章较多牵强附会的做法有点不太像,实在眼拙,该打该打。
    不过我是搞科研的,爱较真,虽然失礼,我还是说说文章里的错 ...
首先说明:这篇文章是我4年前的一个作品,是阐述一个还没有经过证明的假说,不是一个理论,假说要立足于已有的经络的研究事实,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新观点,但不是事实的简单重复,而是重新组织过的事实,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服务,您说“用相似性来证明同一性是有风险的”,这没有什么,假说就是允许有风险,没有风险一切事实都很显明的时候就不需要假说了,假说很多是从相似性开始的。
另外,csdyer网友只是转贴了本文的一部分,1/3都不到,我会把它补全了,循经感传在其余部分有探讨,您说的“经络在古典中医中的两重含义”,我并不赞同,至于把免疫和“淋巴系统的分布”混淆,只能说明您的医学知识有欠缺。
“残肢感传”是现代人所发现的,被列入“经络现象”的范围,这种列入是否合适,值得推敲。
经络最本真的含义就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和神经的关系是一个很难从推理中明确的问题,至于您说“针灸得气可以是立杆见影,而免疫应答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并不符合事实。
王不留行 | 2004-10-27 0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补充:
3 经络—免疫调节网络假说的中医经典理论渊源

经络学说的系统形成始于《内经》,有学者(7)根据《内经》有关经络的记载分析认为:经络循行路线可概括为“目可视之”、“切可得之”、“刺可出血”、“行于脉内”的营血循行和“外可度之”、“刺可出气”、“行于脉外”的卫气循行两大体系,《内经》营卫学说是经络学说的基础。与现代医学对比分析,营血循行体系当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系统范畴,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问题是卫气循行体系是否就象某些人所说的那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呢?我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首先,望文而生义,卫者,防御、防卫之意,卫气应该是人体主管防御的物质系统,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免疫系统,而不应该是神经系统。其次,从来源及分布上,《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可见,卫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外,分布于四肢肌肉皮肤之间及脏腑诸窍,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我们知道与血管紧密相伴而行,位于血管之外的结构除了神经纤维外,还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淋巴管系统。现代医学证明,四肢肌肉皮肤及脏腑诸窍中多有毛细淋巴管分布,这对于组织液的回流和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所谓卫气是否主要是指的淋巴的功能呢?对于上文所述营卫”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张志聪(8)曾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内经》“论营卫之生始离合,计五篇有奇。《五十营》篇论营气之行于脉中,《卫气行》篇论卫气行于脉外,《营气》篇论营血之营于六脏六腑十二经脉,此篇(注:此篇指《营卫生会》)论营卫之生各有所从来,各从其道而复合于皮肤肌腠之间,营卫相将,偕行出入,《卫气》篇论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肤表,故与卫气相合而偕行。夫脉内之血气顺行,则脉外之气血逆转,此阴阳离合外内逆顺之常也。阴阳之道,通变无穷,千古而下,皆碍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句,而不会通于全经,以至圣经大义蒙昧久矣。”。这种营气顺行、卫气逆行、营卫交会于皮肤肌腠之间的营卫循环与现代医学关于淋巴细胞淋巴管—血管—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与淋巴管交会于皮肤肌腠之间的组织间隙的循行方式是何其相似!再者,如《灵枢·痈疽》篇云:“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而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只要稍稍与现代医学知识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医所谓营卫失常多是指的免疫紊乱的表现,而无法简单的用神经功能失常解释。综上所述,我认为营卫循环实质是指免疫细胞在淋巴管—血管—组织间隙—淋巴管的循环,即现代医学所谓的淋巴细胞再循环,而经络则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网络,是免疫系统调节整体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途径。请问,如果用神经纤维的作用解释营卫理论,又怎么能够自圆其说呢?
  
此外,关于针灸的治疗机制《内经》认为是通过调节营卫的功能实现的,《内经·卫气行》篇就明确指出:针刺时机的选择必须以卫气的盛衰为依据,“病在三阳,必候其气在阳分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并反复强调这一点:“谨候其时,病可与期”;“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再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何去之”,也就是说,针灸砭石刺激穴位所以能治疗疾病是通过调整卫气功能实现的,因为穴位就是卫气所停留灌注之处。另外,《内经》论述针刺机理时多以血代营、以气代卫,略营卫二字而不显,或者以经气概括营卫二气,使后人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其实《难经·三十二难》已一语道破天机:“血为荣,气为卫”,荣卫言其用,血气言其质,阴阳言其性,异名而同类,读经久者自知耳,何重气血而轻营卫,使营卫学说这一瑰宝蒙受不白之冤,这实在是千古憾事!(中医理论的混乱,罪不在《内经》,实在于今!!!!)《难经》在解释《内经》“迎随补泻”时又进一步阐述了针灸是通过调节营卫功能发挥作用的观点,如《难经·七十二难》云:“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难经·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何若愚在《流注指要赋》中也说:“疾居荣卫,妙用者针”,可见,针灸是通过调节营(营养)卫(防御免疫)功能而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目的的,此点古贤早已述之甚详,不知为何,现代医家反而多对此避而不谈,这真是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啊。
4   论细胞因子是针灸效应的中介物质(1)
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或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具体包括由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和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等。80年代以来,由于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迅猛发展,关于细胞因子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综合目前细胞因子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①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正常的静息或休止状态的免疫细胞如未经过激活一般不能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感染、炎症、抗原、丝裂原等多种因素均可刺激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②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种自我调控相当敏感和严格的短暂过程,其合成无前体状态的贮存,由新的基因转录而激发,这种转录的激活作用十分短暂,刺激停止后,合成即停止,并迅速被降解,一般极少储存。③细胞因子主要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在局部发挥生物学效应,在某些情况下细胞因子也可通过内分泌的途径到达远处细胞从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④细胞因子主要介导和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免疫系统,而是人体的重要调节因子,广泛参与人体各种生理病理过程。⑤除上述特点外,细胞因子还具有高效性、双向性、网络性等作用特点。研究发现:通常极小量的细胞因子即能激发明显的生物学效应,许多细胞因子适量时增强免疫效应,超量时则抑制免疫,作用具双向性,此外各种细胞因子彼此之间常可相互诱生,各种细胞因子彼此之间的生物活性以及受体表达可以相互影响,因此种类繁多的细胞因子共同组成了复杂广泛的细胞因子网络,其作用常常表现为网络的整体效应,而不只是某一种细胞因子的单独作用,也就是说,同一种细胞因子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网络环境中的表达方式和具体作用常常是不同的。以上所述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与针灸所谓“得气”、针刺的时效性、针灸的近治和远治作用、针灸适应症的广泛性(尤其对调节免疫和炎症过程效果明显)、临床高效性、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经络联系的网络性等特点是非常相似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因子中的重要一族叫做趋化因子,可以趋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某些T细胞等免疫细胞直达病所,以更好的发挥防御免疫作用,这又可以解释针刺感应趋向病所的临床事实,由此我们推想,细胞因子是否就是针灸效应的中介物质呢?目前关于针灸对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报告并不多,已经发表的研究(5)也大多集中在白细胞介素-2上,例如唐照亮等(1996)研究发现给佐剂性关节炎鼠艾灸“肾俞”穴,能恢复和促进刀豆素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降低白细胞介素-1的含量,从而提高免疫应答水平,增强机体的抗炎免疫能力,而赵续民等则观察到电针对刀豆素A刺激的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的增强效应可以被纳洛酮所阻断。以上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针灸对细胞因子具有确实的影响。
5    针刺镇痛与免疫
关于针刺镇痛的机理是当今针灸研究的热点之一,过去的研究主要是在神经说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纵观疼痛的认识史,从特异痛觉神经末梢学说到型式学说再到最新的闸门控制学说,疼痛的认识似乎随着研究的深入离神经的距离越来越远,从某种意义上说,疼痛的最终形成当然和神经乃至大脑有密切的关系,然而疼痛闸门的开启又怎么用神经的功能解释呢?即使是经过Melzack和Wall修改发展的闸门控制学说,也仍然有许多临床和实验事实得不到明确的解释,疼痛的深层次作用机制依然是个没有破解的谜。笔者认为:从疼痛的起始机制上说,是免疫(由于炎症反应是人体典型的抗损伤过程,因此炎症也应该属于免疫的范畴)充当了启闭疼痛闸门的神秘之手的角色。例如现在公认的疼痛介质前列腺素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分泌的,缓激肽是由血液中激肽系统激活产生的,两者皆是典型的炎性介质;而主要的抗痛介质内啡肽除了脑垂体分泌外也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因此免疫紊乱才是疼痛的原因,实际上疼痛往往是致痛系统与抗痛系统平衡失调的结果。再联系现在论述的针刺镇痛机制,同样不能单纯拘泥于疼痛的神经说,过去在神经说指导下的针刺镇痛研究投入了很大人力物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个事实从某个侧面也说明了这一点。笔者在此引证一些资料说明针刺镇痛与免疫的关系。虽然至今为止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机理与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的调节和参与有关,尤其与脑啡肽的分泌和调节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现代针刺镇痛研究并没有提供多少针刺镇痛与免疫关系的资料,倒是现代免疫学研究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证据(9)。例如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体外与正常垂体细胞及垂体瘤细胞株AtT-20共育,均可促进阿片肽的基因表达,放射免疫分析亦发现IL-1可以增强CRF和NE等诱导的AtT-20细胞分泌β-内啡肽,进一步研究显示,IL-1引起的β-内啡肽释放是通过诱导早期原癌基因Fos及Jun表达所介导的,因为只有在培养物中同时加入Fos及Jun的反义RNA,才能阻断IL-1诱导的β-内啡肽释放;研究还发现IL-2脑室给药能显著提高大鼠的痛阈,提高幅度与剂量成正比,这个作用能被IL-2单抗完全阻断,表明IL-2有中枢镇痛作用,纳洛酮可以拮抗IL-2的镇痛作用和大部分其他中枢作用,IL-2又可以竞争性抑制阿片样物质对鼠脑阿片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提示IL-2的中枢作用与结合阿片受体有关。此外有资料证明:干扰素-α(IFN-α)含有ACTH和内啡肽活性片断,具有阿片肽的生物活性,如将IFN-α注入小鼠脑室,可以产生镇痛、活动减少、以及木僵等与脑室注射β-内啡肽相类似的效应,而且IFN-α的镇痛作用可以被纳洛酮逆转,因此认为IFN-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由阿片受体介导的;另外IL-1α和TNF-α能调节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合成脑啡肽,TNF-α还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脑啡肽原mRNA,这些资料充分证明了免疫因子和内啡肽的释放调节具有密切的关系,针刺镇痛是否就是通过调节免疫发挥作用的呢?
6  循经感传与免疫
循经感传是重要的经络现象之一,循经感传路线和感传速度与神经纤维相比差异较大,不能以神经观点解释,本文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论述循经感传与免疫的关系。现代研究证明,循经感传具有可阻滞性、双向性、趋病性等特点。感传的趋病性可以比较容易的由免疫理论解释,因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趋病性的特点,这是免疫学的常识。至于循经感传过程中出现的酸、麻、胀、痒、水流感、蚁行感、虫样蠕动感等各种循经感觉,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我们可以联想许多免疫紊乱疾病,例如过敏反应多出现痒感,风湿性关节炎多出现酸麻胀等类似循经感传的感觉,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些启示呢?如果感传延伸的前方有手术切口、疤痕、肿瘤、脓肿等时感传被阻断,称作感传的可阻滞性,其实仔细分析这些原因无一不存在免疫异常。另外循经出现的皮丘带、湿疹样线、线状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等经络现象,则多是免疫反应的皮肤表现,现代医学治疗类似的皮肤病时也多是从调节免疫入手的。当然这些解释只是理论到理论的推测,另一方面现代实验研究(5)还发现:经穴部位具有含P物质的神经纤维与毛细淋巴管紧密并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Jonsson等用在犬后肢外侧中间部淋巴管插入导管导出淋巴液的方法,观察到伤害性热刺激犬后肢足部数秒钟后淋巴液中P物质含量急剧增加,这项研究表明伤害性热刺激在热伤害部位刺激神经末梢引起P物质的分泌,并通过某种机制使P物质被淋巴管选择吸收。大保久研究发现P物质可增加淋巴管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胡翔龙等研究则表明循经感传速度与平滑肌传导速度相近,提示循经感传现象可能与淋巴管平滑肌的收缩传导有关。也就是说,循经感传可能是针刺引起神经末梢P物质分泌增加,使淋巴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增强,感觉神经的敏感性升高,从而引起大脑皮层体感区与淋巴管走行相应的神经元兴奋的结果。

7  针灸条件反射的免疫学解释(10)
许多实验事实证明针灸可以形成条件反射,这是经络神经说的重要论据,殊不知条件反射并不是神经系统的专利,早在70年代,俄国学者就已经发现针对免疫应答可以建立起经典式条件反射,具体方法是以免疫抑制药物环磷酰胺为非条件性刺激,以饲饮糖精水的味觉刺激作为条件刺激,同时给大鼠上述两种刺激,经过一段时间后(3日),在单独给与饲饮糖精水,即可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这表明T细胞依赖性抗体(抗SRBC)合成减少,而对照组均无此反应,说明已建立起能改变免疫应答的行为式条件反射。以后的研究表明,同样可以建立起对细胞免疫的条件反射,并可用于延长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小鼠的寿命。另外,条件反射也可导致免疫增强效应,如提高NK细胞活性等。关于免疫性条件反射的发生机理,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脑内关联性学习模式学说,另一种是免疫系统内部的关联性学习模式学说,兹不赘述。
8  经络学说与独特型网络学说的比较研究(1)
1974年,Jerne在Burnet的细胞克隆选择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免疫网络学说,以阐明免疫系统内部对免疫应答的自我调节。该学说的要点是:免疫系统内部任何抗体分子或淋巴细胞(T、B细胞)的抗原受体上都存在着独特型(Id)抗原决定簇,它能被体内另一些淋巴细胞所识别并产生抗独特型抗体(AId)。Id不同于一般的抗原,它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当外来抗原刺激而发生反应时,Id决定簇数量增加,刺激产生抗Id抗体(Aid),进而又刺激产生抗-抗Id抗体。这种由Id-AId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通过Id和AId相互识别、相互刺激和制约,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这种学说又称独特型网络学说。可能有人要问:独特型网络学说也是关于免疫网络的学说,但和中国古代的经络学说是如此不同,这又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独特型网络学说主要是说明了免疫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机制,而经络学说则是关于免疫调节网络的整体层次的阐述;独特型网络学说是纵的深入,经络学说则是横的展开。两者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实现新的统一。

9 关于针灸效应必须依赖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及一定内分泌条件的现象的可能解释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这本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可是众多的实验研究还表明,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整必须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和一定的内分泌条件,若切断传导神经或改变某些内分泌激素的水平,则针灸效应就明显减弱甚至根本消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对此又该如何解释呢?的确,这是经络—免疫调节网络说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人在此试以现代免疫理论及经络研究结果予以理论上的可能性解释。首先,依据上文所述神经肽P物质在针刺过程中可能相当于免疫启动者的角色,若这是事实,则针刺作用不可能离开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其次,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谈,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改变了神经内分泌条件,必然会使免疫应答水平受到相应的影响,实际上,免疫应答的发生、应答水平是依赖于具体的神经内分泌因子环境的,这已为众多的实验所证明(9)。例如研究发现低剂量(10mmol/L)的去甲肾上腺素与淋巴细胞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特异结合可以导致免疫增强,而高剂量(10mmol/L)的去甲肾上腺素与之结合则会发生免疫抑制,这种作用可被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所阻断,此项研究提示免疫功能受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并且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水平不同,对免疫应答的影响亦不同。再者,即使免疫应答的发生未受影响,免疫分子依然可能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才能发挥调节作用,离开了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及一定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免疫调节作用就不能发挥。如研究发现(6)腹腔内注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可引起大脑色氨酸增加,但是如果预先用神经节阻断剂chlorisondamine处理,则可阻断这种作用,表明IL-1诱导的大脑色氨酸含量变化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如果人为阻断自主神经系统,则IL—1就不能够再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可见切断传导神经或改变某些内分泌激素的水平导致针灸效应减弱或消失的现象并不能得出针灸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免疫的结论,若经络免疫调节网络说成立,应该可以出现改变神经内分泌条件导致针灸效应增强的现象,笔者期待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或问:既然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释放P物质激活免疫,而免疫调节功能又可能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针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三者都具有密切的联系,那么经络为什么不是指的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仅仅代表免疫调节网络呢?这一点殊难回答,因为免疫网络的存在不可能完全脱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这一大的背景,考察免疫网络不可能不同时考察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者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似不可分又可分,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描述来说,经络似乎应该指的是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但是由于古人对于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功能认识的局限性,古人所记载的经络与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很不相同,其中缺少的主要就是神经内分泌的内容。再综合前文的几点论述,笔者认为,古人所阐述的经络单指免疫调节网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当然主要是理论的直觉,尚请各位专家贤达批评指正。
csdyer | 2004-10-27 19: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飞龙戏水朋友不失为一个明理的研究者,毕竟见仁见智嘛!另外一个仁兄,我实在不敢恭维了。俗话说:宁跟明白人打场架,不跟胡涂人说句话!我无语矣!!!
飞龙戏水 | 2004-10-27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四年前,我也在研究经络,花了很多年死活找不到出路,直到两三年前,我终于弄明白经络现象和穴位现象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生理现象,这才脱身而出。
guitaren | 2004-10-27 22: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行了,你们都是大侠,你们继续你们的研究,我不参与
csdyer | 2004-10-28 18: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我虚添中医界约20年,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我们来到论坛,一是为继续学习而提高自己,二是为年轻后学做个样子。参加讨论与否,是自己的选择自由,但应有个学习研究的样子,不能把市井之气带来。好的东西不怕有不同见解的,武无第二,文无第一,俗言确是!
王不留行 | 2004-10-31 20: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经络之谜终于揭开啦(转贴)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4/10/31 08:36pm 第 2 次编辑]

关于经络认识的一点补充说明
有人说经络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我并不这样认为,我的论文题目是:经络实质新探——免疫调节网络假说,在文中我明确提出:“经络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循行通路,是免疫系统信息调节传输渠道,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并非指的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从中医经络联系内外的描述来说,经络应该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但由于古人对神经认识的局限性,古人认识到的经络和神经根本就不相同。
在古代理论中,经络本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路,也就是说,经络是营养物质和防御因子的传输渠道,而只要有一点生理学知识的人,也知道机体营养物质和防御因子主要是通过血管和淋巴管系统传输的,而绝不会把经络同神经等同起来,可是,现在却有那么多科学家,运用着现代最科学的手段,孜孜不倦的在神经中找寻着经络的蛛丝马迹,这就是很耐人寻味的事情了。
如果仅仅从把经络看作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路的意义上说,经络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血管淋巴管系统是对的,但古人研究经络并不是以解剖方法研究的,而是来源于生活和临床实践中缜密的观察和理论上大胆的推理总结,所以经络学说的内容并不是描述的解剖上的血管淋巴管,而是记述的流行于经络之中的——“营卫”的循行和变化的整体规律,从这一点意义上说,经络和淋巴管血管并不相同,淋巴管、血管的走行也解释不了经络现象和经络学说的内容。

当然,免疫细胞在淋巴管中流动的时候,它的路线和淋巴管的走行是一致的;免疫细胞在血管中流动的时候,它的路线是和血管的走行又是一致的。但是免疫细胞是不是只在血管、淋巴管中走行呢?免疫分子的循行是不是和血液、淋巴液循环的规律一致呢?不是的,只要对免疫学知识了解一些的都知道,免疫的循行由它自己的规律,各种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分布处在精确的调控之下,它们的出发、停止、增殖或者投入战斗都有它独特的调控机制,而并不是盲目的随着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随波逐流,它可能逸出血管外到达组织间隙,它可能停留在淋巴节排兵列阵,它也可能就循着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到处巡逻;即使单以淋巴细胞来说,淋巴细胞再循环就初步揭示了淋巴细胞从骨髓、胸腺中枢免疫器官产生并分布到外周的过程、淋巴细胞在淋巴和血液中循环或者在淋巴结中定居的过程等,而且免疫又是个多兵种协同作战,各种免疫细胞各自的的循行规律就显得更加复杂,T淋巴细胞有T淋巴细胞的循行规律,B淋巴细胞有B淋巴细胞的循行规律,粘膜淋巴细胞定向向粘膜定位,淋巴细胞受到激活后定向向感染部位聚集。但是现在的研究还还是初步的,粗线条的,很不充分的,绝大多数的规律还未被我们所认识,还是空白。

就已经认识的这些来说,由于现代医学还原方法论的局限性,现代免疫学的研究也是支离破碎,使人难以对它有个整体的了解,常常使人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况且现代免疫学的基础多来自于实验室,重视免疫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解释,反而忽视了对临床免疫过程现象的整体观察和整体免疫调节规律的系统把握,由此导致了经络学说和免疫循行的割裂。

在机体的调控系统中,免疫与疾病过程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刺激调节,在人的生理调节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各种病毒、细菌的有害刺激神经是不能感知的,首先对它起反应的是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只是接受免疫系统的信号而已,所以在疾病过程中,当机体的整体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是免疫对整体的调控起主导作用,所以有人称呼免疫为“流动的大脑”,就是强调免疫在疾病调控中的主导地位。

从某些方面说,虽然有些疾病有明确的外因,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外因也是通过干扰了正常的免疫调控而导致发病的,免疫紊乱才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个观点可以在一切疾病的论述中找到答案,可是在重视外因的现代医学那里,这却是不被认识的。希望大家对这个观点仔细思考思考,这样才会懂得中医理论说了什么。

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入侵,免疫对它反应,序贯性激活,整体的调节由生理状态进入防御状态或者说战斗状态,免疫的循行和分布都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免疫细胞的向战斗区聚集、免疫的增殖等等就像战争中军队的布防和扩军一样,是频繁而且快速的,这些工作都是通过免疫循行的通路——经络系统完成的,这中间的调整以及各种免疫因子的释放或者聚集,很多可以通过血管的搏动变化和其他的一些征像表现出来,从而把握免疫调节的变化。

针灸作为损伤性刺激或者异物刺激,会使免疫调节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把这些变化的规律总结起来,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我们可以有选择的进行某种刺激使免疫状态向我们所需要的那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从外部控制人体的免疫功能,使它的调节最优化,产生最大的抗病能力,使疾病趋于痊愈。

我们常说,西医是通过杀菌治病的,中医是靠调动人自己的抵抗能力(或者称自愈力)治病的,人自己的抵抗力是什么?不就是免疫力么。我曾听研究经络的祝总骧教授说过:“什么是经络。经络就是给人看病治病的”,他宣传他的经络123健身法,认为效果很好。经络为什么能治病,从神经的角度很难理解么,但是从提高免疫力,调节免疫的角度就很容易理解,但是祝老还是从神经的角度理解经络,我实在想不透这是为什么。我们平常练气功,说是强身健体,练的是什么“气”,现代医学说不清楚,但也同意它能增强免疫力,从神经角度很难理解,从经络是免疫网络的角度就很好理解。现在国外也强调要锻炼免疫,但采取的方法则只是些日光浴,冷水浴这些简单的方法,因为他们没有经络学说,所以他们采取的方法不如我们有针对性,不如我们有效。

前一段非典肆虐,在针对病原体的有效治疗方法没有找到之前,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也是调控免疫的方法,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激素、干扰素、转移因子什么的,都是作用于免疫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大都还停留在经验的总结层面上,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对免疫调控的规律认识还很不够,我们没法从理论上去精确的指导临床,我们不能确切的知道当病人出现一些表现时免疫系统都在干着什么,怎么样去调控,只能是经验性的,带着些盲目的成分,即使疫苗研究出来了,那也是根据免疫调控的规律指导下做出来的,也是属于免疫治疗的内容

免疫调控的规律,是如此重要,即使我们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也已经显出了它巨大的威力,假如人体的免疫调节能够从外部被自由控制,那将是医学最大的理想了

中医的经络学说就是总结了许多免疫调节的整体规律,这些就是最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内容,也是现代医学最为之困惑的部分 。

也许您要问:经络既然是营卫的通路,为什么我单提“卫”而没有提“营”呢?单提是免疫调节网络而不提是营卫调节网络呢?这一点我也曾仔细反复的考虑过。从经络学说的内容上说,主要是记述的古人发现的免疫调节和传输的总体规律,主要是卫的内容,而对营的内容涉及较少,涉及的时候也往往营卫并称,多从免疫激活后对营的影响的病理生理角度阐述的,而且,营卫的传输网络基本上也是重合的。从这些方面说,我主要从免疫角度去解释经络学说的内容。当然,更全面来说,经络应该称作营卫传输网络更合适。这也可能是本人的偏颇之处,所以在以后的文章中,我已经做了订正。我强调经络的免疫调节网络说主要是站在反对神经说的角度上,要求现代的解释与古代的说法完全符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它我们能理解经络学说的内容,并继承和发展它,这就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