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灸刺心法 [推荐]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灸刺心法 [推荐]
[复制链接]
3731
|
10
|
2006-5-10 00: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灸刺心法
主題:九針原始歌條文:九針因何而有名,原於天地大數生,始於一而終於九,天地人時音律星,風野九九八十一,針應其數起黃鐘,皮肉筋脈聲陰陽,齒氣九竅關節通。
按:
註:[1]『靈樞、九針篇』帝曰:九針焉生,何因有名。
[2]歧伯曰: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終於九。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時,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風,九法野。
[3]九針者,聖人起天地之數,始於一而終於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針之數應之,而人之身形亦應之。
[4]皮應天,肉應地,血脈應人,筋應時,聲應音,陰陽應律,齒面目應星,氣應風,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此天人相通之道也。
[5]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各有所主。
主題:鑱針主治法歌條文:鑱針即今箭頭針,主刺皮膚邪肉侵,毋令深入瀉陽氣,邪正相安榮衛均。
按:
註:一曰:鑱針式圖[1] 經之一曰:鑱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
[2]鑱者,銳也;卒者,尾也。
[3]謂此針長一寸六分,上去末寸半,下祇留一寸之鋒,欲淺刺不令深入也。
[4]鑱針即今箭頭針也,主刺邪熱病在頭身皮膚之證。
[5]毋令深入,深則有傷陽氣。
[6]故必分許淺淺刺之,使邪去而正不傷,榮衛得和,則病除矣。
主題:員針主治法歌條文:員針取法於絮針,主治邪氣侵肉分,筩身卵鋒不傷正,利導分肉邪自平。
按:
註:二曰:員針式圖[1]經之二曰:員針者,取法於絮針,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
[2]筩身卵鋒者,謂身直如作筩,末鋒員如卵銳也。
[3]員針即絮針也,主治邪氣在分肉之間,蓋筩身卵鋒,利導分肉,能使邪氣行而不傷於肌肉之正氣也。
主題:鍉針主治法歌條文:鍉針之銳如黍粟,恐其深入傷肌肉,按脈勿陷以致氣,刺之邪氣使獨出。
按:
註:三曰:鍉針式圖[1]經之三曰:鍉針者,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
[2]黍粟之銳者,員而微尖,利於用補者也。
[3]鍉針之鋒,如黍粟之銳,主治邪在脈中。
[4]不欲深入,祇按脈以候氣至,刺脈中之邪氣,若使獨出也。
[5]深按陷至肌肉,邪風雖出,而肌肉之正氣必傷矣。
主題:鋒針主治法歌條文:鋒針即今三棱名,主刺瘤邪時氣壅,發於經絡痼不解,瀉熱出血榮衛通。
按:
註:四曰:鋒針式圖[1]經之四曰:鋒針者,取法於絮針,刃三隅,長一寸六分,其上去八分,下留八分。
[2]刃三隅者,蓋直壯而銳,可以瀉熱出血也。
[3]鋒針即今三棱針,主刺時氣溫熱瘤邪也。
[4]凡發於經絡中壅痼不解之病,用三稜針之鋒利,以瀉熱出血,
使經絡開通,榮衛調和,而壅痼之疾癒矣。
主題:鈹針主治法歌條文:鈹針之鋒末如劍,主刺寒熱兩相搏,合而為癰膿已成,大膿一瀉即時和。
按:
註:五曰:鈹針式圖[1]經之五曰:鈹針者,取法於劍鋒者,廣二分半,長四寸。
[2]其必廣二分半長四寸如劍鋒者,取其能開通也。
[3]鈹針之鋒如劍者,主刺寒熱相搏,或邪氣鬱於榮衛,凝滯不通,發為癰疽,其膿已成,用此開之,以取大膿。
[4]大膿瀉則陰陽和,而癰熱癒矣。
主題:員利針主治法歌條文:員利形尖如氂,主治虛邪客於經,暴痹走注歷節病,刺之經絡即時痛。
按:
註:六曰:員利針式圖[1]經之六曰:員利針者,取法於氂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長一寸六分。
[2]其取法於氂者,以毛之強者曰氂,用其細健可稍深也。
[3]員利針,尖其形如氂,員而且銳,主治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與走注歷節疼痛等病。
[4]以此刺之則經絡流通,而虛邪自去矣。
主題:毫針主治法歌條文:毫針主治虛痺纏,養正除邪在徐緩,寒熱痛痺浮淺疾,靜入徐出邪正安。
按:
註:七曰:毫針式圖[1]經之七曰:毫針者,尖如蚊喙,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
[2]其必尖如蚊喙者,取其微細徐緩也。
[3]毫針者,因取法於毫毛,故名之也。
[4]主刺邪客經絡,而為痛痺邪氣輕淺者也。
[5]凡正氣不足之人,用此針刺之,靜以徐往,漸散其邪,微以久留,緩養正氣,則寒邪病痺浮淺之在絡者,皆可平也。
主題:長針主治法歌條文:長針主治虛邪陽,內捨骨解節腠殃,欲取深邪除遠痺,刺法得宜始可康。
按:
註:八曰:長針式圖[1]經之八曰:長針者,取法於綦針,長七寸。
[2]為其可以取深邪遠痺也。
[3]長針即今環跳針也,主虛邪深入,內捨於骨,解腰脊節腠之間。
[4]凡欲取深遠疼痛之邪,必得身長末鋒之針,如法以刺之,方能使深邪出,遠痺解,而得安康也。
主題:大針主治法歌條文:大針主刺周身病,淫邪溢於肌體中,為風為水關節痺,關節一利大氣通。
按:
此九針,皆本於『靈樞經』中大小、長短之法,無有異也。但細玩經中九針之用,凡所取者,皆言有餘之實邪,則針之不宜於治虛也,從可知矣。
註:九曰:大針式圖[1]經之九曰:大針者,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
[2]尖形如挺,粗而且巨,可以瀉通機關也。
[3]大針者,即古人之燔針也。
[4]凡周身淫邪,或風或水,溢於肌體,留而不能過於關節,壅滯為病者,以此刺之,使關節利,大氣通,則淫邪壅於經絡,風虛腫毒傷於肌體者,皆可去也。
主題:行針次第手法歌條文:行針手法口訣多,撮要編為十二歌,取穴持溫進指攝,退搓捻留搖拔合。
按:
註:[1]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訣,始自三衢楊繼洲。
[2]後之諸家,口訣雖多,皆不免於繁雜。
[3]今撮其要,仍編為十二歌訣,庶簡明切當,便於後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zphx
|
2006-5-10 00: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刺心法 [推荐]
主題:一、取穴歌條文:取穴先將爪切深,須教毌外慕其心,令彼榮衛無傷礙,醫者方堪入妙針。
按:
註:[1]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所針之穴,令氣血開,教病者心專於內,不要外馳,然後下針,使針不傷榮衛,方堪入妙也。
主題:二、持針歌條文:持針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鬆,欲識機關三部奧,須將此理再推窮。
按:
註:[1]凡下針之士,須心小力雄,以右手持針於穴上,勢若握虎,不敢放鬆,著力旋插,直至應止之處,吸氣三口,然後提針,徐徐而用。
[2]凡機關三才奧理,欲識於心而行於針者,須將此再三推窮可也。
主題:三、溫針歌條文:溫針之理最為良,口內溫和審穴方,母令冷熱相爭搏,榮衛宣通始安祥。
按:
註:[1]凡下針,必先將所用之針,入於口中,使之溫熱,審定穴所,方可與刺。
[2]勿令冷熱相爭,庶血氣調和,而得安祥也。
主題:四、進針歌條文:進針理法取關機,失經失穴最不宜,陽經取陷陰經脈,三思已定針之癒。
按:
註:[1]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之,關機最密,切勿太忙,須細審經絡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輕施其針,失於經絡穴所也。
[2]如在陽部,必取筋骨間陷下之處,則不傷於筋骨;如在陰分膕之內動脈相應間,則以爪重切經絡,少待片時,方可進針,而不傷於榮衛。
[3]又必三思已定,然後下針,病可癒矣。
主題:五、指循歌條文:部分經絡要指循,只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和血氣使來臨。
按:
註:[1]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來循之,使氣血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zphx
|
2006-5-10 00: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刺心法 [推荐]
主題:六、攝法歌條文:攝法原因氣滯經,大指爪甲切莫輕,以指攝針待氣至,邪氣流行針自輕。
按:
註:[1]凡攝針者,因針下邪氣滯濇不行也,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氣流行,則邪氣不能滯濇,而針下自覺活動矣。
主題:七、退針歌條文:退針手法理要和,三才訣內總玄機,一部六數三吸氣,須臾疾病自然癒。
按:
註:[1]凡退針,全在手法,三才之內,皆有要訣元機,不可不知。
[2]如欲退針,必須緩緩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漸退至天部,俱用少陰之六數瀉之,每一部六數,須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數,令病人吸氣三口,隨吸隨提,徐徐退至天部,其疾病自然除矣。
主題:八、搓針歌條文:搓針瀉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就移,渾如搓線攸攸轉,急則纏針肉不離。
按:
註:[1]搓針者,凡進、退、搓、捻,皆催其氣以至瀉邪氣也,如覺針下氣緊,切勿就移,須用瀉法,但微微動轉,如搓線之狀,若轉之太緊,必至肉纏針頭,邪氣滯濇,而不能除矣。
主題:九、捻針歌條文:捻針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兩般功,內外轉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輕。
按:
註:[1]凡捻針時,雖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兩般也。
[2]如欲治上,則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氣向上也;如欲治下,則大指向內捻,內捻者令其氣至下也。
[3]內捻為之補,外捻為之瀉。
[4]如經絡向下者,轉針頭逆之則為迎也;經絡向上者,移針頭順之則為隨也。
[5]指法得宜,則正氣自復,而邪氣自退矣。
主題:十、留針歌條文: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榮衛縱橫散,巧妙元機在指頭。
按:
註:[1]留針者,凡出針至於天部,入針至於地區,須在皮膚肌肉間徐徐容留,令榮衛宣散方可出針入針。
[2]若出針太急,則血隨針出,反傷榮衛,其巧妙元機,全在指頭也。
主題:十一、搖針歌條文:搖針三部皆六搖,依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開無窒礙,邪氣退除病自消。
按:
註:[1]搖針者,如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二、三搖,多者不過六搖而已。
[2]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之狀,使孔穴開大,無有窒礙,庶邪氣退除而病癒矣。
主題:十二、拔針歌條文:拔針之時切勿忙,閉門存神要精詳,不沉不緊求針尾,此訣須當韞錦囊。
按:
註:[1]凡針畢拔針,最要精詳,不可輕率忙亂也。
[2]如欲出針,須待針下氣緩,不沉不緊,覺輕功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針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穴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存,然後拔針,庶不至於出血。
[3]此針家要訣,須當韞於錦囊也。
主題:行針分寸法歌條文:行針分寸中指傳,屈指中節兩紋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長短肥瘦審經權。
按:
註:[1]行針取分寸法,以同身寸法為準,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童稚亦如之。
[2]雖人身有長短,體有肥瘦,入針之分數不一,而身形之長者,其指節亦長,身形短者,其指節亦短,但隨其長短,以取分寸,則自準矣。
[3]肥人肌肉肥厚,血氣充滿,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氣末盛,宜刺二分。
[4]然雖如此,猶當有經有權,不可執一而論,如遇不肥不瘦之人,祗在二、三分之間,酌量取之可也(圖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zphx
|
2006-5-10 00: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刺心法 [推荐]
主題:十二經井滎俞經合原刺淺深歌條文:出井流滎注為俞,行經入合臟俞原,春宜針滎夏針俞,秋宜針合冬井間,臟病針俞府病合,臟腑有病皆針原。凡諸井穴肌肉淺,不宜深針自古傳。
按:
註:[1]井、滎、俞、經、合、原,十二經穴名也。
[2]手足陽經有原穴,手足陰經無原穴,陰之俞穴,即陰之原穴也。
[3]所出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為滎,滎者如水之流也;所注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為經,經者如水之行也;所入為合,合者如水之會也;原者如水之源也。
[4]夫春針滎者,取絡脈在分肉間,刺之淺者也;夏針俞者,取孫絡在肌肉皮膚之上也;秋針合者,亦取絡脈在分肉間,故如春時之所刺;冬針井者,取絡脈孫絡之下,比他時所刺,則深而留之,以冬氣入臟故也。
[5]經原之原,手足陰陽之經。
[6]諸病皆宜刺入,但所刺有深有淺,不能枚舉,此四時針刺之大旨,自古相傳者也。
主題:五臟井滎俞經合歌條文:太陰肺脈井少商,魚際之穴號滎鄉,太淵一穴名為俞,經渠經合尺澤當。
太陰脾井隱白穴,流於大都滎來接,太白為俞經商丘,陰陵泉與合為穴。
少陰心脈井少衝,尋至少腑即名滎,神門一穴為俞穴,經合靈道少海真。
少陰腎脈井湧泉,然谷為滎本天然,太溪為俞經復溜,陰谷為合踝前旋。
厥陰心包井中衝,掌中勞宮即為滎,大陵穴取名為俞,間使經合曲澤終。
厥陰肝脈井大敦,行間之穴便為滎,太衝之處為俞穴,經合中封曲泉名。
按:
註:主題:六腑井滎俞原經合歌條文:陽明大腸井商陽,二間為滎俞三間,合谷原經陽溪取,曲池為合正相當。
陽明胃脈井厲兌,內庭為滎須要會,陷谷名俞衝陽原,經合解溪三里位。
太陽小腸井少澤,流於前谷為滎穴,後溪為俞原腕谷,經合陽谷小海歇。
太陽膀胱井至陰,通谷為滎亦穴名,束骨為俞原京骨,昆侖為經合委中。
少陽三焦井關衝,尋至液門號為滎,俞元中渚陽池取,經合支溝天井中。
少陽膽脈井竅陰,俠溪為滎是穴名,俞原臨泣丘墟穴,經歸陽輔合陽陵。
按:
註:主題:十二經表裡原絡總歌條文:臟腑有病均宜刺,原絡表裡相隨看,肺原太淵大偏歷,大腸合谷列缺端,脾原太白胃豐隆,胃脾衝陽公孫間,心原神門小支正,小心腕骨通里邊,腎原太谿傍飛陽,膀腎京骨大鍾班,三焦陽池包內關,包原大陸焦外關,膽原丘墟肝蠡溝,肝膽太衝光明閑。
按:
註:[1]凡臟腑有病,均可以刺以,即『難經』云: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者是也。
[2]蓋各經有所主之病,必隨其各經表裡,先主後客並刺之。
[3]主者原穴也,客者絡穴也。
[4]如手太陰肺經病,可刺本經表之原穴,即太淵穴也,復刺大腸表之絡穴,即偏歷穴也;手陽明大腸經病,可刺本經表之原穴,即合谷穴也,復刺肺經裡之絡穴,即列缺穴也;足太陰脾經病,可刺本經裡之原穴,即太白穴也,復刺胃經表之絡穴,即豐隆穴也;足陽明胃經病,可刺本經表之原穴,即衝陽穴也,復刺脾經裡之絡穴,即公孫穴也;手少陰心經病,可刺本經裡之原穴,即神門穴也,復刺小腸經表之絡穴,即支正穴也,手太陽小腸經病,可刺本經表之原穴,即腕骨穴也,復刺心經裡之絡穴,即通里穴也;足少陰腎經病,可刺本經裡之原穴,即太溪穴也,復刺膀胱經表之絡穴,即飛揚穴也;足太陽膀胱經病,可刺本經表之原穴,即京骨穴也,復刺腎經裡之絡穴,即大鍾穴也;手少陽三焦經病,可刺本經表之原穴,即陽池穴也,復刺心包絡經表之絡穴,即內關穴也;手厥陰心包絡經病,可刺本經裡之原穴,即大陵穴也,復刺三焦經表之絡穴,即外關穴也;足少陽膽經病,可刺本經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復刺肝經裡之絡穴,即蠡溝穴也;足厥陰肝經病,可刺本經裡之原穴,即太衝穴也,復刺膽經表之絡穴,即光明穴也。
[5]此十二經主病之原穴為主,絡穴為客,隨表隨裡之刺法也。
主題:肺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肺經原絡應刺病,胸脹溏瀉小便頻,灑翕寒熱咳喘短,木痛皮膚肩缺盆。
按:
註:[1]肺經裡之穴原太淵,大腸表之絡穴偏歷,二穴應刺之證即:胸脹、溏瀉、小便頻數,灑灑惡寒,翕翕發熱,咳嗽,喘促,短氣,皮膚,肩背,缺背,缺盆麻木疼痛,皆肺、大腸經病也(圖二)。
主題:大腸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大腸原絡應刺病,大(大指)次(次指)不用肩臂疼,氣滿皮膚木不仁,面頰 腫耳聾鳴。
按:
註:[1]大腸表之原穴合谷,肺經裡之絡穴列缺,二穴應刺之證即:手之大指次指不用,肩臂疼痛,皮膚麻木不仁,面頰腫,耳鳴,耳聾,皆大腸、肺經病也(圖三)。
主題:脾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脾經原絡應刺病,重倦面黃舌強疼,腹滿時痛吐或瀉,善饑不食脾病明。
按:
註:[1]脾經裡之原穴太白,胃經表之絡穴豐隆,二穴應刺之證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瀉,善飢而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圖四)。
主題:胃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胃經原絡應刺病,項膺股胻足跗疼,狂妄高歌衣走,惡聞煙火木音驚。
按:
註:[1]胃經表之原穴衝陽,脾經裡之絡穴公孫,二穴應刺之證即:項、項、胸、膺、胯、股、脛、胻、足跗疼痛,發狂妄言,高歌棄衣而走,惡煙火,聞木音即驚,皆胃、脾經病也(圖五)。
主題:心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心經絡應刺病,消渴背腹引腰疼,眩仆咳吐下泄氣,熱煩好笑善忘驚。
按:
註:[1]心經裡之原穴神門,小腸表之絡穴支正,二穴應刺之證:飲水即消,背腹引腰作痛,眩暈仆倒,上咳吐,下泄氣,熱而心煩,好笑善忘,多驚,皆心與小腸經病也(圖六)主題:小腸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小腸原絡應刺病,顴頷耳腫苦寒熱,肩臑肘臂內外廉,痛不能轉腰似折。
按:
註:[1]小腸表之原穴腕骨,心經裡之絡穴通里,二穴應刺之證即:顴頷耳腫,苦寒熱,肩、臑、肘、臂內外側痛,不能轉動,腰痛似折,皆小腸,心經病也(圖七)。
主題:腎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腎經原絡應刺病,大小腹痛大便難,臍下氣逆脊背痛,唾血渴熱兩足寒。
按:
註:[1]腎經裡之原穴太溪,膀胱表之絡穴飛揚,二穴應刺之證即:大腹少腹脊背疼痛,大便結燥,臍下氣逆上衝,口渴吐血,兩足寒冷,皆腎、膀胱經病也(見圖八)。
主題:膀胱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膀胱原絡應刺病,目脫激出頭項疼,臍突大小腹脹痛,按之尿難溲血膿。
按:
註:[1]膀胱表之原穴京骨,腎經裡之絡穴大鍾,二穴應刺之證即:目胞脫陷淚出,頭項疼痛,臍突大腹少腹脹痛,按之其尿難出,而溲血膿,皆膀胱,腎經病也(圖九)。
主題:三焦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三焦原絡應刺病,小指次指如廢同,目眥耳後喉腫痛,自汗肩臑內外疼。
按:
註:[1]三焦表之原穴陽池,心包裡之絡穴內關,二穴應刺之證即:手之小指次指如廢而不能用,目眥、耳後、咽喉腫痛,自汗,肩臑內外側疼,皆三焦、包絡經病也(見圖一○)。
主題:心包絡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心包原絡應刺病,面紅目赤笑不休,心中動熱掌中熱,胸腋臂手痛中求。
按:
註:[1]心包裡之原穴大陵,三焦表之絡穴外關,二穴應刺之證即:面紅目赤,好笑不休,心中動悸,內熱,手心熱,胸腋與臂手疼痛,皆心包絡、三焦經病也(圖十一)。
主題:膽經表裡原絡主治歌條文:膽經原絡應刺病,口苦胸脅痛不寧,髀膝外踝諸節痛,太息馬刀俠瘤癭。
按:
註:[1]膽經表之原穴丘墟,肝經裡之絡穴蠡溝,二穴應刺之證即:口苦,胸、脅、脾、膝、外踝諸節疼痛,太息,馬刀癭瘤,皆膽、肝經病也(見圖十二)主題:肝經表裡原絡穴主治歌條文:肝經原絡應刺病,頭痛頰腫脅疝疼,婦人少腹胞中痛,便難溲淋怒色青。
按:
註:[1]肝經裡之原穴太衝,膽經表之絡穴光明,二穴應刺之證即:頭痛,頰腫,脅疝疼痛,婦人少腹胞疼痛,大便難,小便淋,好怒色青,皆肝、膽經病也(圖十三)。
主題:八脈交會八穴歌條文: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蹻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按:
註:[1]公孫二穴,是足太陰脾經穴也,通於衝脈;內關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陰心包絡穴也。
四穴通於陰維脈。
四經會合循行之處,在胃心胸之間,故主治胃與心、胸之病也。
[2]臨泣二穴,是足少陽膽經穴也,通於帶脈;外關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陰三焦經穴也。
四穴通於陽維脈。
四經會合連絡之處,在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之時,故主治目銳眥、耳後、頰、頸、肩之病也。
[3]後溪二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穴也,通於督脈;申脈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陽膀胱腹胍穴也。四穴通於陽蹻脈。四經會合別絡之處,在於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之間,故主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之病也。
[4]列缺二穴,是手太陰肺經穴也,通於任脈;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陰腎經穴也,四穴通於陰蹻脈。
四經會合繫絡之處,在於肺系、咽喉、胸膈之間,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主題:衝脈公孫穴主治歌條文:九種心疼病不寧,結胸翻胃食難停,酒食積聚腸鳴見,水食氣疾膈臍疼,腹痛脅脹胸膈滿,瘧疾腸風大便紅,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孫穴自靈。
按:
註:[1]九種心疼者: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注、曰去來補。
[2]結胸者,胸滿硬痛也。
[3]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難停留也。
[4]傷酒,傷食、積滯,腸胃雷鳴,水食,氣疾,膈間臍腹疼痛,兩脅作脹,胸膈滿悶,瘧疾腸風,大便下血,以及婦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孫穴,則立應也(圖十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zphx
|
2006-5-10 00: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刺心法 [推荐]
主題:陰維內關穴主治歌條文:中滿心胸多痞脹,腸鳴泄瀉及脫肛,食難下膈傷於酒,積塊堅硬橫脅旁,婦女脅疼並心痛,裡急腹痛勢難當,傷寒不解結胸病,瘧疾內關可獨當。
按:
註:[1]中滿心胸痞脹,謂腹滿胸痞脹不通快也。
[2]腸鳴泄瀉,謂暴瀉脫肛也。
[3]食難下膈傷於酒者,謂嘔吐食不能下,或因酒傷也。
[4]積塊堅硬,橫衝於脅,婦女心脅疼痛,裡急脹痛,傷寒結胸硬痛,瘧疾,裡實等病,皆刺內關,無不癒矣(圖十五)。
主題:帶脈臨泣穴主治歌條文:中風手足舉動難,麻痛發熱拘攣,頭風腫痛連項,眼赤而疼合頭眩,齒痛耳聾咽腫證,游風搔癢筋牽纏,腿疼脅脹肋肢痛,針入臨泣病可痊。
按:
註:[1]中風手足舉動難,謂手足不隨也。
[2]若疼痛麻木拘攣,兼發熱者,風熱也。
[3]頭風旋暈及腫痛連、項、目、牙齒、兩耳、咽喉皆赤腫痛,游風搔癢,筋脈牽引,腰、脅、四肢與肋疼痛等證,皆宜刺此臨泣穴,立時有奇功也(見圖十六)。
主題:陽維外關穴主治歌條文:肢節腫疼與膝冷,四肢不遂合頭風,背胯內外筋骨痛,頭項眉稜病不寧,手足熱麻夜盜汗,破傷跟腫目睛紅,傷寒自汗烘烘熱,惟有外關針極靈。
按:
註:[1]四肢骨腫痛,兩膝痺冷,手足不遂,偏正頭風,脊背、腰胯、筋骨、頭項、眉稜疼痛,手足發熱麻木,夜間盜汗,及破傷游風,腳跟腫痛,兩眼赤紅,傷寒陽明自汗,蒸熱烘烘,皆宜刺外關穴。
[2]其病立已(圖十七)。
主題:督脈後溪穴主治歌條文:手足拘攣戰掉眩,中風不語並癲癇,頭疼眼腫漣漣淚,背腰腿膝痛綿綿,項強傷寒病不解,牙齒腫喉病難,手足麻木破傷風,盜汗後谿穴先砭。
按:
註:[1]手足拘攣者,屈伸難也。
[2]戰掉者,手足顫搖不能握也。
[3]眩者,暈也。
[4]中風卒然昏仆,不能語言,癲不省人事,瘛瘲抽掣,頭痛及暴發火眼,熱淚常流,行痺,腿、腿、背、腰周節身疼痛,項強,傷寒感,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齒、 、齦、咽、喉腫疼,手足麻木不仁,破傷受風,寢汗等證,先砭後溪穴,開通脈道,無不癒矣(圖十八)。
主題:陽蹻申脈穴主治歌條文:腰背脊強足踝風,惡風自汗或頭痛,手足麻攣臂間冷,雷頭赤目眉稜痛,血,癲肢節苦煩疼,遍身腫滿汗淋漓,申脈先針有奇功。吹乳耳聾鼻按:
註:[1]腰背脊強,不能俯仰也。
[2]足內踝紅腫,名繞踝風也。
[3]足外踝紅腫,名穿踝風也。
[4]惡風自汗與雷頭風痛,暴發火眼,眉稜骨痛,手足麻木拘攣,臂冷,及婦人吹乳,乳房紅腫(未產者名內吹,已產者名外吹也),耳聾鼻 ,癲 抽搐,肢節煩疼,遍身腫滿,頭汗淋漓等證,此皆虱熱痰飲,流注攻衝為病,並宜先針申脈,立時有功(圖十九)。
主題:任脈列缺穴主治歌條文:痔瘡肛腫泄痢纏,吐紅溺血嗽咳痰,牙疼喉腫小便澀,心胸腹疼噎咽難,產後發強不能語,腰痛血疾臍腹寒,死胎不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按:
註:[1]內痔肛腫,泄痢赤白,咳痰唾血、溺血,及牙齦咽喉腫痛,小便赤澀艱難,心胸腹痛,噎咽不快,產後敗血,上乾心氣,身發強直,不能言語;或瘀滯至腰痛,臍腹間寒,子死腹中,胎衣不下,上攻膈塞,並刺列缺,其證必痊(圖二十)。
主題:陰蹻照海穴主治歌條文:喉閉淋澀與胸腫,膀胱氣痛並腸鳴,食黃酒積臍腹痛,嘔瀉胃翻及乳癰,便燥難產血昏迷,積塊腸風下便紅,膈中不快梅核氣,格主照海針有靈。
按:
註:[1]上焦火盛,咽喉閉塞不通,下焦熱結,膀胱氣痛,小便淋澀,胸中腫痛;或食積酒積,內蓄傷脾,發黃;或臍腹痛;或嘔瀉,胃翻吐食,乳癰,大便燥結,及婦人生產艱難,瘀血塊痛,昏迷,腸風下血不已;或隔中之氣,怏怏不快,如梅核氣格塞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則諸證自散(圖二十一)。
主題:手足十二經所屬歌條文:五臟六腑共包絡,手足所屬三陰陽,太陰足脾手肺臟,陽明足胃手大腸,少陰足腎手心臟,太陽足膀手小腸,厥陰足肝手包絡,少陰足膽手焦當。
按:
註:[1]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共包絡分屬手足三陰三陽,為十二經也。
[2]如肺手太陰,心手少陰,心包絡手厥陰,手之三陰也;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手之三陽也;足太陽膀胱,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之三陽也;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足之三陰也。
主題:天干十二經表裡歌條文: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陽干為表陰干裡,臟腑表裡配陰陽。
按: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八癸方。夫三焦為決瀆之官,猶可言任,而包絡附於心主,烏可云癸?況二臟表裡,皆相火也,故改正之。
註:[1]甲、丙、戊、庚、壬陽干也,乙、丁、己、辛、癸陰干也。
[2]陽干為表為腑,陰干為裡為臟,故曰:臟腑表裡配陰陽也。
主題:地支十二經流注歌條文:每日寅時從肺起,卯時入大腸經,辰胃已脾午心火,未時應注小腸經,申屬膀胱酉屬腎,戍走包絡亥焦宮,子膽丑肝寅又肺,十二經脈周環行。
按:
註:[1]人有十二經,晝夜有十二時,每一經主一時。
[2]先從寅時入肺起,卯入於大腸,辰入於胃,已入於脾,午入於心,未入於小腸,申入於膀胱,酉入於腎,戌入於包絡,亥人於三焦,子入於膽,丑入於肝,至於寅時,則又從肺起,此十二經與十二時,相循環而行者也。
主題:十二經相傳次序歌條文: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手陰臟手陽手頭,足陰足腹傷頭足。
按:
註:[1]人身正脈,十有二經,每於平旦寅時,營氣始於中焦,上注於手太陰肺經,自胸中而出於中腑,至於少商,以次行於手陽明大腸等十二經,終於足厥陰肝經,而復始於太陰肺經也。
[2]凡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3]周流不息,循環無端也。
主題:十二經起止歌條文:肺起中腑止少商,大腸商陽止迎香,胃起承泣終厲兌,脾起隱白大包鄉。
心起極泉少衝止,小腸少澤止聽宮,膀胱睛明止至陰,腎起湧泉俞腑終,包絡天池中衝止,三焦關衝止竹空,膽瞳子 止竅陰,肝起大敦止期門。
按:
註:主題:十二經穴周流歌條文:中腑為初注少商,少商別絡注商陽,商陽復向迎香走,香接頭維至庫房,維下降兮趨厲兌,兌傳隱白至胸鄉、隱白上升達大包、大包仍續極泉場、泉貫少衝心部井、少澤相連即小腸,澤會宮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陰強,至陰斜出湧泉底,泉穴還歸腧腑臟,腧腑天池橫絡截,池出中衝心主張,中衝並與關衝宛轉絲竹傍,絲竹更貫朣瞳窌穴,瞳窌下入竅陰方,竅陰橫旦大敦井,敦上期門肝脈當,期門厲遍還中腑,經絡周流仔細詳。
按:
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zphx
|
2006-5-10 00: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刺心法 [推荐]
主題:十二經氣血多少歌條文: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厥陰同,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要分明。
按:
註:[1]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此二經多氣多血之經也;三焦、膽、腎、心、脾、肺,六經多氣少血也;心包絡、膀胱、小腸、肝,此四經乃多血少氣也。
主題:頭條文:按:
註:[1]頭者,人之首也。凡物獨出之首,皆名曰頭。
主題:腦條文:按:
註:[1]頭者,頭骨之髓也。俗名腦子主題:顛條文:按:
註:[1]顛者,頭頂也。顛頂之骨,俗名天靈蓋。
主題:條文:按:
註:[1]者,顛前之頭骨也。身兒初生未闔名曰門,已闔名曰骨,即天靈蓋後合之骨。
主題:面條文:按:
註:[1]凡前曰面,凡後曰背,居頭之前,故曰面也。
主題:顏條文:按:
註:[1]顏者,眉目問名也。
主題:額顱條文:按:
註:[1]前額髮際之下,兩眉之上,名曰額。一曰顙者,亦額之謂也。
主題:頭角條文:按:
註:[1]額兩旁稜處之骨也。
主題:鬢骨條文:按:
註:[1]即兩太陽之骨也。
主題:目條文:按:
註:[1]目者,司視之竅也。
主題:目胞條文:按:
註:[1]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兩目外衛之胞也。
主題:目綱條文:按:
註:[1]目綱者,即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
主題:目內眥條文:按:
註:[1]目內眥者,乃近鼻之內眼角,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眥也。
主題:目外眥條文:按:
註:[1]目外眥者,乃近鬢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稱目銳眥也。
主題:目珠條文:按:
註:[1]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主題:目系條文:按:
註:[1]目系者,目睛入腦之系也。
主題:目眶骨條文:按:
註:[1]目眶者,目窠四圍之骨也。上曰眉稜骨,下即 骨 ,骨之外即顴骨。 主題:條文:按:
註:[1]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
主題:頞條文:按:
註:[1]頞者,鼻梁即山根也。
主題:鼻條文:按:
註:[1]鼻者,司臭之竅也。兩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
主題:頄條文:按:
註:[1]頄者,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
主題:顴條文:按:
註:[1]顴者,面兩旁之高起大骨也。
主題:顑條文:按:
註:[1]顑者。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處也。
主題:耳條文:按:
註:[1]耳者,司聽之竅也。
主題:蔽條文:按:
註:[1]蔽者,耳門也。
主題:耳郭條文:按:
註:[1]耳郭者,耳輪也。
主題:頰條文:按:
註:[1]頰,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
主題:曲頰條文:按:
註:[1]曲頰者,頰之骨也。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 者也。
主題:頰車條文:按:
註:[1]頰車者,下牙床骨也。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
主題:人中條文:按:
註:[1]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溝。
主題:口條文:按:
註:[1]口者,司言食之竅也。
主題:唇條文:按:
註: [1]唇者,口端也。
主題:吻條文:按:
註:[1]吻者,口之四周也。
主題:頤條文:按:
註:[1]頤者,口角後顑之下也。
主題:頦條文:按:
註:[1]頦者,口之 下唇至未之處,俗名下把殼也。
主題:頷條文:按:
註:[1]頷者,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
主題:齒條文:按:
註:[1]齒者,口齗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
主題:舌條文:按:
註:[1]舌者,司味之竅也。
主題:舌本條文:按:
註:[1]舌本者,舌之根也。
主題:頏顙條文:按:
註:[1]頏顙者,口內之上二孔,司分氣之竅也。
主題:懸壅垂條文:按:
註:[1]縣壅垂者,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主題:會厭條文:按:
註:[1]會厭者,復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發聲則開,咽食則閉,故為聲立之戶也。
主題:咽條文:按:
註:[1]咽者,飲食之路也,居喉之後。
主題:喉條文:按:
註:[1]喉者,通聲息之路也,居咽之前。
主題:喉嚨條文:按:
註:[1]喉嚨者,喉也,肺之系也。
主題:嗌條文:按:
註:[1]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主題:喉結條文:按:
註:[1]喉結者,喉之管頭也。其人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於肉內,多不見也。
主題:胸膺條文:按:
註:[1]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處也;膺者,胸前兩旁高處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主題:骭條文:按:
註:[1]肝者,胸之眾骨名也。
主題:乳條文:按:
註:[1]乳者,膺上突起兩肉有頭,婦人以乳兒者也。
主題:鳩尾條文:按:
註:[1]鳩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質係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間。
主題:膈條文:按:
註:[1]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臍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主題:臍條文:按:
註:[1]臍者,人之初生胞蒂之處也。
主題:毛際條文:按:
註:[1]毛際者,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下橫骨俗名蓋骨。
主題:篡條文:按:
註:[1]篡者,橫骨之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名屏翳穴,會陰穴,及男女陰氣之所也。
主題:睪丸條文:按:
註:[1]睪丸者,男子前陰兩丸也。
主題:上橫骨條文:按:
註: [1]上橫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灣橫骨旁,接拄骨之骨也。
主題:拄骨條文:按:
註:[1]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鎖子骨也。內接橫骨,外接肩解也。
主題:肩解條文:按:
註:[1]肩解者,肩端之骨節解處也。
主題:骨條文:按:
註:[1]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頭臼之稜骨也。其臼接臑骨上端,俗曰肩頭。其外曲捲翅骨,肩後之稜骨也。其下稜骨,在背肉內。
主題:肩胛條文:按:
註:[1]肩胛者,即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髆,俗名 皮子骨。
主題:臂條文:按:
註: [1]臂者,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一名曰肱,俗名肐膊;肐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名曰肘;肘上之骨曰臑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骨有正、輔二骨,輔骨在上,短細偏外;正骨居下,長大偏內,俱下接腕骨也。
主題:腕條文:按:
註:[1]腕者,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屈故名也。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
主題:掌骨條文:按:
註:[1]掌者,手之眾指之本也。掌之眾骨名雍骨,合湊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主題:魚條文:按:
註:[1]魚者,在掌外側之上隴起,其形如魚,故謂之魚也。
主題:手條文:按:
註:[1]手者,上體所以持物也。
主題:手心條文:按:
註:[1]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主題:手背條文:按:
註:[1]手背者,手之表也。
主題:指骨條文:按:
註:[1]指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節,本節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三中指名將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四指名無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五指為小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其節節交接處,皆有碎骨筋膜聯絡。
主題:爪甲條文:按:
註:[1]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主題:岐骨條文:按:
註:[1]岐骨者,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主題:臑條文:按:
註:[1]臑者,肩髆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軟白肉也。
主題:腋條文:按:
註:[1]腋者,肩之下脅之上際,俗名肐肢窩。
主題:脅肋條文:按:
註:[1]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也。曰肋者,脅之單條骨之謂也,統脅肋之總,又名曰胠。
主題:季脅條文:按:
註:[1]季脅者,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
主題:條文:按:
註:[1]者,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
主題:腦後骨條文:按:
註:[1]腦後骨者,俗呼腦杓。
主題:枕骨條文:按:
註:[1]枕骨者,腦後骨之下隴起者是也。其骨或稜、或平、或長、或圓不一。
主題:完骨條文:按:
註:[1]耳後之稜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兩旁之稜骨也。
主題:頸項條文:按:
註:[1]頸項者,頸之莖也,又曰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後也,俗名脖項。
主題:頸骨條文:按:
註:[1]頸者,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主題:項骨條文:按:
註:[1]項骨者,頭後甚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主題:背條文:按:
註:[1]背者,後身大椎以下,腰以一之通稱也。
主題:膂條文:按:
註: [1]膂者,夾脊骨兩旁肉也。
主題:脊骨條文:按:
註:[1]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zphx
|
2006-5-10 00: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刺心法 [推荐]
主題:腰骨條文:按:
註:[1]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也。
主題:胂條文:按:
註:[1]胂者,腰下兩旁,髁骨上之肉也。
主題:臀條文:按:
註:[1]臀者,胂下尻旁大肉也。
主題:尻骨條文:按:
註:[1]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內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不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閭,一名 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後,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附著兩髁骨上端,俗名骻骨。
主題:肛條文:按:
註:[1]肛者,大腸下口也。
主題:大橫骨、髁骨、楗骨條文:按:
註:[1]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也。其骨左右二大孔,上兩分出向後之骨,首如張扇,下寸許弣著於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髁骨;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於臀內,名曰楗骨;與尻骨成鼎足之勢,為坐之主骨也,婦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髖,俠髖之臼名曰機,又名脾樞,外接股之脾骨也,即環跳穴處,此一骨五名也。
主題:股條文:按:
註:[1]股者,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 骨,脛之大骨也。
主題:脾骨條文:按:
註:[1]脾骨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於髀樞,下端如錘,接於 骨也。
主題:胻骨條文:按:
註:[1]胻骨者,俗名 脛骨也。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
主題:伏免條文:按:
註:[1]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主題:膝解條文:按:
註:[1]膝解者,膝之節解也。
主題:臏骨條文:按:
註:[1]臏骨者,膝上蓋骨也。
主題:連骸條文:按:
註:[1]連骸者,膝外側二高骨也。
主題:膕條文:按:
註:[1]膕者,膝後屈處,俗名腿凹也。
主題:條文:按:
註:[1]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
主題:踝骨條文:按:
註: [1]踝者,胻骨之下,足附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在外為踝,在內為踝也。
主題:足條文:按:
註:[1]足者,下體所以趨走也,俗名腳。
主題:跗骨條文:按:
註:[1]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跌,俗稱腳面。跗骨者,足趾本節之眾骨也。
主題:足心條文:按:
註:[1]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主題:跟骨條文:按:
註:[1]跟,足後根之骨也。
主題:趾條文:按:
註:[1]趾者,足之指也,其數五,名為趾者,別於手也。居內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節與手指節同,其趾之本節後內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主題:三毛條文:按:
註:[1]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主題:踵條文:按:
註:[1]踵者,足下面著於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見圖二十二、二十三)主題:頭部:條文:頭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自後髮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按:
頭部折法:以前髮際至後髮際,折為一尺二寸。如髮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橫寸法,以眼角至外角,此為一寸。頭部橫直寸法,並依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穴,曲差至少陽本神穴,本神至陽明頭維穴,各開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各開四寸半。
註:主題:胸腹部:條文: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缺盆以下骭之中,長九寸。胸圍四尺五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掌折八寸為當。骭中下至天樞,長八寸。天樞足陽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橫長六寸半。毛際下骨曰橫骨。
按:
此古數也,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後胸腹折法為當。
註:主題:胸腹部:條文:兩髀之間,廣六寸半。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
按:
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骭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橫直寸法,並依此。
註:主題:背部:條文: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節,長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內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節,今云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內。尾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
腰圍四尺二寸。
按: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 ,通折三尺。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筏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直寸依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脊骨內闊一寸。凡云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註:主題:側部條文:自拄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拄骨頸項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小肋也。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橫骨上廉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內曰內輔,外曰外輔。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二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按:
註:主題:四肢部:條文: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曰肘。腕至中,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曰肘。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臂掌之奕曰腕。
本節至末,長四寸半。指之後節曰本節。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膕,腿灣也,跗足面也。膝在前,膕在後。
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脛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按:
註:主題:四肢部:條文:外踝以下至地,長一寸。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按:
骨度乃『靈樞經‧骨度篇』文所論之長短,皆數也。然骨之大者太過,小者不及,此亦但言其則耳。至於周身手足折量之法,掌用前中指同身寸去為是(見圖二十四、二十五)。
註:主題:頭部頂中條文:中行凡一穴:百會屬督脈按:
註:主題:頭部前條文:中行凡四穴:神庭 上星 會 前頂俱屬督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八穴: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俱足太陽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臨泣 目窗 正營俱足少陽穴按:
註:主題:正面部條文:中行凡五穴:素 水溝 兌端 齦交俱督脈穴 承漿任脈穴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攢竹 睛明俱足太陽穴 迎香 禾俱手陽明穴 巨足陽明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陽白足少陽穴 承泣 四白 地倉 大迎兵足陽明穴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麴童子俱足少陽穴 絲竹空手少陽穴 顴手太陽穴按:
註:主題:頸部條文:中行凡二次:廉泉 天突俱屬任脈(見圖二十八)按:
註:主題:胸部條文:中行凡七穴: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俱任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脈二寸:俞府 或中 神藏 靈墟 神封 步廊俱足少陽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戶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俱足陽明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二十穴自云門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雲門 中府俱手太陰 周榮胸鄉 天溪 食竇俱足太陰按:
註:主題:腹部條文:中行凡十五穴:鳩尾 巨闕 上腕 建里 下腕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俱任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幽門 通谷 陰都 石關 商曲 肓俞 中柱 四滿 氣穴 大赫 橫骨俱足少陰兩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衝俱足陽明 急脈足厥陰穴,挾氣衝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期門足厥陰日月足少陽 腹哀 大橫 腹結 府舍 衝門俱足太陰(見圖二十九)按:
註:主題:頭部後條文:中行凡五穴:後頂 強間 腦戶 風府 門俱屬督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六穴:絡卻 玉枕 天柱俱足太陽足太陽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承靈 腦空 風池俱足少陽穴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四次:完骨足少陽穴 天牖手少陽穴(見圖三○)按:
註:主題:背部條文:中行凡十四穴: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筋縮 中樞 脊中 懸樞 命門 陽關 腰俞 長強俱督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大腸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上俱挾脊,去中行二寸,上 次 中 下上俱挾脊骨兩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會陽挾尻骨兩旁上。俱足太陽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附分 魄戶 膏肓俞 神堂 譆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俱足太陽(見圖三十一)按:
註:主題:側頭部條文:左右凡二十八穴:頭維足陽明穴 頷厭 懸顱 懸釐 曲鬢 率谷 天衝浮白 竅陰俱足 少陽穴 角孫 顱息 瘈脈 翳風 絲竹俱手少陽穴按:
註:主題:側面部條文:左右凡十四穴:客主人 聽會俱足少陽 和 耳門俱手少陽 聽宮手太陽 下關 頰車俱足陽明穴按:
註:主題:側項部條文:左右凡十四穴:人迎嬰筋之前 水突 氣舍俱足陽明穴 扶突嬰筋之後 天鼎俱手陽明 天窗扶突後 天容俱手太陽穴按:
註:主題:肩膊部條文:左右十二穴:巨骨 肩 臂臑俱手陽明 肩井足少陽穴 肩 臑會俱手少陽穴(見圖三十二)按:
註:主題:側腋脅肋部條文:左右凡二十穴:淵液 筋俱足少陽 天池手厥陰 大包足太陽 章門足厥陰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俱足少陽附:兩手奇俞穴左右凡六穴:拳尖在中指本節前骨尖上,握拳取之,五虎一在手食指背間 ,一在無名指背間,皆在次節三節相接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見圖三十三)按:
註:主題:手三陰經總穴名條文:手太陰肺經,行臂內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大指端行三陰之上:少商 魚際太淵 經渠 列缺 孔最 尺澤 俠白 天府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臂內凡八穴,左右同起手中指端行三陰之中:中衝 勞宮 大陵 內關 間使 郗門 曲澤 天泉手少陰心經,行臂內風九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內側端三陰之下:少衝 少府 神門 陰郗 通里 靈道 少海 青靈 極泉(見圖三四)按:
註:主題:手三陰經總穴名條文:手陽明大腸經,行臂外,凡十四穴,左右同起手食指端,行三陽之上: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偏厲 溫溜 下廉 上兼 三里 曲池肘 五里 臂臑手少陽三焦經,行臂外凡十二穴,左右同起手無名指端,行三陽之中:關衝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手太陽小腸經,行臂外凡八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下:少澤 前谷 後溪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小海(見圖三十五)按:
註:主題:足三陰經總穴名條文: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端,行三陰之前: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陰包 五里 陰廉足太陰脾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中: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足少陰腎經,行足股內凡十穴,左右同起足心,行三陰之後:湧泉 然谷 太溪 大鐘 照海 水泉 復溜 交信 築賓 陰谷(見圖三十六)按:
註:主題:足三陽經總穴名條文: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厲兌 內庭 陷谷 衝陽 解溪 豐隆 下巨虛 條口 上巨虛 三里 犢鼻 梁丘 陰市 伏兔 髀關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竅陰 俠溪 地五會 臨泣 丘墟 懸鍾 陽輔 光明 外丘 陽交 陽陵泉 陽關 中瀆 環跳 風市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凡十九穴,左右同起足小指端,行三陽之後: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僕參 昆侖 跗陽 飛揚 承山承筋 合陽 委中 委陽 浮郗 殷門 承扶 會陽按:
註:主題:肺臟經文條文:經云: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佈,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中臟經』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張介賓曰: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 ,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見圖三十八)按:
註:主題:肺經循行經文條文: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 ,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圖三十九)。
按:
註:主題:肺經循行歌條文:手太陰肺中焦生,絡腸循胃散流行,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臑肘中,循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端通,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按:
註:[1]手太陰肺經之脈,起於中焦者,言起於任脈中脘穴也。
[2]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者,謂本經之絡,散佈流行,下則絡於大腸,還上而循胃口,非上膈屬肺直行之經也。
[3]夫經絡流行,循還無端。故手太陰之脈,必自足厥陰經之支者期門穴,循行中脘穴,上膈屬肺,以交於手太陰肺經也。
[4]從肺系橫出腋下,至於中府、雲門穴,下循臑內天府、俠白穴;從俠白行少陰心主經脈之前,下行肘中尺澤穴;從尺澤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穴,從孔最入寸口列缺、經渠、太淵穴;從太淵上魚(句)入魚際穴;從魚際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終焉。
[5]其支者從腕後直出,循行次指內廉出其端,以交於手陽明大腸經也。
主題:肺經穴歌條文: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次則俠白下尺澤,又次孔最與列缺,經渠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按:
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zphx
|
2006-5-10 0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刺心法 [推荐]
主題:肺經分寸歌條文:太陰中府三肋間,上行雲門寸六許,雲在任璣旁六寸,大腸巨骨下二骨,天府腋三動脈求,俠白肘上五寸主,尺澤肘中約紋是,孔最腕上七寸擬,列缺腕上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取,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散脈裡,少商大指端內側,鼻衄刺之立時止。
按:
註:[1]中府在任脈中行華蓋穴旁,直開去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是其穴也。
[2]上直行一寸六分,在手陽明大腸經巨骨之下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雲門穴也。
[3]從雲門穴下循臑內,腋下三寸動脈陷中,以鼻尖點墨取之,天府穴也。
[4]從天府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去五寸動脈中,俠白穴也。
[5]從俠白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筋骨罅中,動脈應手,尺澤穴也。
[6]從尺澤穴下行腕前,約紋上七寸,上骨、下骨間陷中,孔最穴也。
[7]從孔最穴循外側行腕後,側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當食指末筋骨罅中,列缺穴也。
[8]從列缺穴循行寸口陷中,經渠穴也。
[9]從經渠穴內循手掌後陷中,太淵穴也。
[10]從太淵穴上魚,手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散脈中白肉際,魚際穴也。
[11]從魚際穴循行手大指內側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白肉際,少商穴也(圖四十)。
主題:大腸經文條文:經云: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又云:迴腸當臍左迴十六曲,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又云:廣腸附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少血。『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張介貴曰:按迴腸者,以其迴疊也;廣腸者,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下連肛門也(圖四十一)按:
註:主題:大腸經循行經文條文: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上會,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 -上挾鼻孔(見圖四十二)。
按:
註:主題:大腸經循行歌條文:陽明之脈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廉出合谷,岐骨兩筋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拄骨旁,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出人中交左右,上俠鼻孔注迎香。
按:
註:[1]手陽明大腸經之脈,起於大指次指內廉之端。
[2]出於大指者,謂出於大指少商穴也,本經之絡。
[3]其支者,直出於次指之端,以交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商陽穴,故曰:起於大指次指之端也。
[4]從商陽穴循食指上廉,二間、三間穴也。
[5]從三間穴循出兩骨之間,合谷穴也。
[6]從合穴上兩筋之間,陽溪穴也。
[7]從陽溪穴循臂上廉至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穴也。
[8]從三里穴入肘外廉,曲池穴也。
[9]從曲池上臑外前廉,肘、五里、臂臑穴也。
[10]從臂臑穴上肩,肩穴也。
[11]從肩穴出骨之前廉,巨骨穴也。
[12]從巨骨穴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言會於督脈之大椎穴也;自督脈大椎穴入交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
[13]絡肺下膈屬大腸者,謂其支從缺盆上頸,復循本經之天鼎穴,貫頰至扶突穴也。
[14]從扶突穴入下齒中禾穴,從禾穴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而終,以交於手足陽明胃經也。
主題:大腸經穴歌條文: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臟,陽谿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曲池肘迎五里,臂臑肩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終以迎香二十止。
按:
註:主題:大腸經分寸歌條文:商場食指內側邊,二間來尋本節前,三間後陷中取,合谷處口岐骨間,陽谿上側腕中是,偏歷腕後三寸安,溫溜腕後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紋頭盡,肘上臑外廉近,大筋中央尋五里,肘上三寸行向裡,臂臑肘上七寸量,肩肩端舉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禾水溝旁五分,迎香禾上一寸,大腸經穴自分明。
按:
註:[1]商陽穴在手食指內側端後,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2]從商陽穴循食指上廉,本節前內側陷中,二間穴也。
[3]從二間穴循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三間穴也。
[4]從三間穴循行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合谷穴也。
[5]從合谷穴循行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張大指次指取之,陽溪穴也。
[6]從陽溪穴上行手腕後,上側三寸,偏歷穴也。
[7]從偏歷穴上行三寸,溫溜穴也。
[8]從溫溜穴上行二寸五分,輔銳肉分,下廉穴也。
[9]從下廉穴上行一寸,上廉穴也。
[10]從上廉穴上行一寸,銳肉之端,按之肉起,手三里穴也。
[11]從手三里穴上二寸,以手拱胸屈肘,橫紋頭陷中取之,曲池穴也。
[12]從曲池穴上行大骨外廉陷中,肘穴也。
[13]從肘穴循肘上三寸,向裡大脈中央,五里穴也。
[14]從五里穴上行四寸,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伸臂平手取之,臂臑穴也。
[15]從臂臑穴上行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處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肩穴也。
[16]從肩穴上行臂端,兩叉骨間陷中,巨骨穴也。
[17]從巨骨穴循頸,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天鼎穴也。
[18]從天鼎穴上直行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扶突穴也。
[19]從扶突穴貫頰直鼻孔下,水溝旁五分,禾穴也。
[20]從禾穴上一寸,鼻孔旁五分,迎香穴也(見圖四十三)主題:胃腑經文條文: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又云: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 ,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又云: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張介賓曰: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佈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見圖四十四)。
按:
註:主題:胃經循行經文條文: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其支者 ,起於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別,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見圖四十五)。
按:
註:主題:胃經循行歌條文: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裡,耳前髮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一支幽門循腹中,下行直合氣街逢,遂由髀關抵膝臏,胻跗足趾內間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間通,一支別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經盡已。
按:
足陽明是足大趾之次趾,不是中趾,必傳寫之誤。
註:[1]足陽明胃經之脈,起於鼻者,是謂由迎香穴上交頰中兩旁,約過足太陽脈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於足陽明之承泣、四白、巨穴也;從巨入上齒中,還出俠口之地倉穴;還繞唇下,交會任脈之承漿穴,卻循頤後下廉,復交本經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頰車穴,上行耳前,過客主人穴,合少陽經,循髮際至額顱兩旁之懸顱穴、頜厭穴,復交足陽明之頭維穴下關穴。
[2]其支者,行大迎穴,從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氣舍穴,循喉嚨入缺盆穴,下膈屬胃絡脾,散佈臟腑。
[3]其直者,從缺盆穴直行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等穴下乳內廉不容穴也;從不容循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等穴下夾臍天樞穴也;從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等穴,入氣街中,氣衝穴也。
[4]其支者,起於胃口,是謂前之屬胃絡脾之支,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氣街穴,會衝脈上行者也;其下行本經者脾關穴也。
[5]抵伏兔至伏兔穴下,從伏兔行陰市穴、梁丘穴,下膝臏中犢鼻穴,循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等穴,下循脛外廉,豐隆穴也;從豐隆循解溪穴,下足跗,衝陽穴也;從衝陽行陷谷穴內庭穴,入次趾外間也。
[6]其本支別支,一自下巨虛下入次趾外間;一別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間厲兌穴,出其端,交於足太陰脾經也。
主題:胃經穴歌條文: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經,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裡,水道歸來達氣街,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同,內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終。
按:
註:主題:胃經分寸歌條文: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再下三分名四白,巨鼻孔旁八分。
地倉俠吻四分近,大迎頷下寸三中,頰車耳下八分陷,下關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人迎下,氣舍喉下一寸乘。
缺盆舍下橫骨陷,氣戶下行一寸明,庫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不容巨闕旁二寸,一寸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內門,天樞臍旁二寸尋。
樞下一寸外陵穴,陵下一寸大巨陳,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歸來存。
氣街歸來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勻,髀關膝上尺二許,伏兔髀下六寸是。
陰市伏兔下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記,犢鼻膝臏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條口舉,再下二寸下廉穴,復上外踝上八寸,卻是豐隆穴當記。解谿則從豐隆下,內循足腕上陷中,衝陽解下高骨動,陷谷衝下二寸名,內庭次指外岐骨,厲兌大次指端中。
按:
註:[1]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視取之,是其穴也。
[2]從承泣直下三分,顴空骨內,亦直瞳子取之,四白穴也。
[3]從四白下行,俠鼻孔旁八分,亦直瞳子取之,巨穴也。
[4]從巨下行,俠口吻旁四分外許,近下微有動脈,地蒼穴也。
[5]從地倉行頷下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大迎穴也。
[6]從大迎行耳下曲頰端,近前八分陷中,側臥開口取之,頰車穴也。
[7]從頰車上行,耳前動脈,側臥合口有空取之,下關穴也。
[8]從下關上行額角,入髮際以督脈中行神庭穴旁開四寸半,頭維穴也。
[9]從頭維下行,頸下俠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伸頭取之,人迎穴也。
[10]從人迎下直行,頸大筋前內貼氣喉,水突穴也。
[11]從水突下直行,頸大筋前結喉下一寸許陷中,貼骨尖上有缺處,氣舍穴也。
[12]從氣舍下行,肩上橫骨陷中,缺盆穴也。
[13]從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氣戶穴也。
[14]從氣戶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庫房穴也。
[15]從庫房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屋翳穴也。
[16]從屋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膺窗穴也。
[17]從膺窗下行,當乳頭之中,乳中穴也。
[18]從乳中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乳根穴也。
[19]從乳根行在第四肋端,旁開中行二寸,不容穴也。
[20]從不容穴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承滿穴也。
[21]從承滿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梁門穴也。
[22]從梁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關門穴也。
[23]從關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太乙穴也。
[24]從太乙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滑肉門穴也。
[25]從滑肉門下一寸,俠臍旁二寸許陷中,天樞穴也。
[26]從天樞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外陵穴也。
[27]從外陵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大巨穴也。
[28]從大巨下三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水道穴也。
[29]從水道下二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歸來穴也。
[30]從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亦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31]從氣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許,中行左右各三指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伏兔,在此肉起後,交紋中,髀關穴也。
[32]從髀關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伏兔穴也。
[33]從伏兔下行三寸,在伏兔之下陷中,拜揖而取之,陰市穴也。
[34]從陰市下行一寸兩筋間,梁丘穴也。
[35]從梁門下行過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犢鼻穴也。
[36]從犢鼻下行,胻骨外側大筋內宛宛中,足三里穴也(犢鼻即膝眼處也)。
[37]從足三里下行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上巨虛穴也。
[38]從上巨虎下行二寸,舉足取之,條口穴也。
[39]從條口下行一寸,兩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下巨虛穴也。
[40]從下巨虛復斜向後,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骨外廉陷中,豐隆穴也。
[41]從豐隆內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溪穴也。
[42]從解谿下行足跗上,即腳面也,高骨間動脈,衝陽穴也。
(43.從衝陽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後陷中,陷谷穴也。
(44.從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前岐骨外間陷中,內庭穴也。
(45.從內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葉許,厲兌穴也(圖四十六)主題:脾臟經文條文: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又云: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臟意與智。
『中臟經』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圖四十七)。
按:
註:主題:脾經循行經文條文:脾足太陰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見圖四十八)。
按:
註:主題:脾經循行歌條文: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內踝前,上循胻經膝裡,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中。
按:
註:[1]足太陰脾經之脈,起於足大趾之端隱白穴也。
[2]從隱白循指內側內肉際,大都穴也。
[3]從大都過核骨後,太白穴也。
[4]從太白循公孫穴商丘穴,上內踝前廉,三陰交穴也。
[5]從三陰交上內循脛骨後,漏谷穴也。
[6]從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也。
[7]從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也。
[8]從衝門入腹,屬脾絡胃,循行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也。
[9]其支者,從胃之絡,別行上膈,注心中,以交於手少陰心經也。
主題:脾經穴歌條文:足太陰脾由足,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塢,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按:
註:主題:脾經分寸歌條文:大趾端內側隱白,節後陷中求大都,太白內側核骨下,節後一寸公孫呼。
商丘內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再上三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
膝下內側陰陵泉,血海膝臏上內廉,箕門穴在魚腹上,動脈應手越筋間。
衝門橫骨兩端動,府舍上行七分看,腹結上行三寸入,大橫上行一寸三。
腹哀上行三寸半,食竇上行三寸間,天溪上行一寸六,胸鄉周榮亦同然。
外斜腋下六寸許,大包九肋季脅端按:
註:[1]隱白穴,在足大趾內側端後,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2]從隱白行足大趾內側,次節末骨縫,赤白肉際陷中,大都穴也。
[3]從大都行足大趾後內側,內踝前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太白穴也。
[4]從太白上行,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公孫穴也。
[5]從公孫上行,內踝下微前陷中,商丘穴也。
[6]從商丘上行,內踝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三陰交穴也。
[7]從三陰交上行三寸,夾骨陷中,漏谷穴也。
[8]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內側,夾骨陷中,伸足取之,地機穴也。
[9]從地機上行膝下,內側曲膝橫紋頭陷中,陰陵泉穴也。
[10]從陰陵泉上行,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血海穴也。
[11]從血海上行,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骨內廉,動脈應手,不禁重按,箕門穴也。
[12]從箕門上行,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衝門穴也。
[13]從衝門上行七分,去復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府舍穴也。
[14]從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結穴也。
[15]從腹結上行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大橫穴也。
[16]從大橫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哀穴也。
[17]從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舉臂取之,食竇穴也。
[18]從食竇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天溪穴也。
[19]從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胸鄉穴也。
[20]從胸鄉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周榮穴也。
[21]從周榮外斜下行,過少陽膽經淵液穴下三寸,至液下六寸許,出九肋間季脅端,大包穴也(見圖四十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zphx
|
2006-5-10 00: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刺心法 [推荐]
主題:心臟經文條文: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開竅於舌。又云:是經少血多氣。『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乳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張介賓曰: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脂裹,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看,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燻心肺 ,所謂膻中也(圖五○)按:
註:主題:心經循行經文條文: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係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圖五十一)。
按:
註:主題:心經循行歌條文: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後肘內少海從,臂內後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衝。
按:
註:[1]手少陰心經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由心系下膈,絡小腸;其經之支者,從心系上行夾咽,係目之系;其經之直者,復從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出行腋下,極泉穴也。
[2]從極泉穴循臑內後廉,青靈穴也。
[3]從青靈穴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少海穴也。
[4]從少海穴抵掌後銳骨之端,靈道、通里、陰、神門等穴也。
[5]從神門穴入掌內後廉,少府穴也。
[6]從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而終,以交於手太陽小腸經也。
主題:心經穴歌條文: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按:
註:主題:心經分寸歌條文: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後端五分,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同,陰腕後內半寸,神門掌後銳骨隆,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內側取少衝。
按:
註:[1]極泉穴,在腋下臂內筋間動脈引胸中,是其穴也。
[2]從極泉下行至肘,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青靈穴也。
[3]從青靈下行肘內廉,節後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內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少海穴也。
[4]從少海下行掌後一寸五分,靈道穴也。
[5]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後一寸陷中,通里穴也。
[6]從通里內行五分,掌後脈中腕後五分,陰穴也。
[7]從陰行掌後銳骨端陷中,神門穴也。
[8]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少府穴也。
[9]從少府行小指內,中行去爪由角如韭葉,少衝穴也(見圖五十二)。
主題:小腸經文條文:經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迴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云: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又云: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見圖五十三)按:
註:主題:小腸徑循行經文條文: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見圖五十四)。
按:
註:主題:小腸經循行歌條文: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眥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別絡接。
按:
註:[1]手太陽小腸之脈,從小指內側少陰之脈少衝穴循小指之端少澤穴起,循手外側前谷後溪穴,從後溪上腕至腕骨穴,從腕骨出踝中,入陽谷、養老穴也。
[2]從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3]從支正出肘內側兩筋間,小海穴也。
[4]從小海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臑穴上肩,天宗穴也。
[5]從天宗循行秉風、曲垣等穴,從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內行,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
[6]其支者,從缺盆循頸入天窗、天容穴,上頰顴穴,至目銳眥,卻入耳中聚於聽宮穴也。
[7]其別支從頰上頜抵鼻,至目內眥,以交於足太陽經。
主題:小腸經穴歌條文: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設,前谷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入聽宮。
按:
註:主題:小腸經分寸歌條文: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本節前外側,節後橫紋取後谿,腕骨腕前骨陷側。
陽谷銳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外側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肩端後陷中,臑俞肩臑骨陷考。肩臑骨陷者,下胛骨上舉臂陷中取之也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風肩上小空,肩上骨後,舉肩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上胛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上脊三寸中俞大椎二寸旁 ,天窗曲頰動陷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面頄銳骨量,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中耳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
按:
註:[1]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
[2]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前谷穴也。
[3]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後溪穴也。
[4]從後溪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腕骨穴也。
[5]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陽谷穴也。
[6]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養老穴也。
[7]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
[8]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小海穴也。
[9]從小海上行,肩曲胛骨下,大骨傍兩骨解間,肩端後陷中,肩貞穴也。
[10]從肩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胛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臑俞穴也。
[11]從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
[12]從天宗上行,肩上小胛骨,舉臂有空,秉風穴也。
[13]從秉風上行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曲垣穴也。
[14]從曲垣上行,肩胛上廉,去脊傍開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
[15]從肩外俞上行,肩胛內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傍開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天窗穴也。
[16]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後,天容穴也。
[17]從天容上行,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顴穴也。
[18]從顴上行耳中之珠,聽宮穴也(圖五十五)。
主題:膀胱經文條文: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膀胱當十九椎 ,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也,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圖五十六)。
按:
註:主題:膀胱循經文條文: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直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 ,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見圖五十七)。
按:
註:主題:膀胱經循行歌條文: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上起額尖;支者顛上至耳角,直者從顛腦後懸,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後陰連。
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俠脊過髀樞,臂內後廉膕中合,下貫內外踝後,京骨骨下趾外側。
按:
註:[1]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睛明穴,從睛明循行攢竹、曲差、五處,上額交顛,入承光穴,從承光循行通天穴。
[2]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交於足少陽之經。
[3]其直者,從通天入絡於大杼穴,從大杼循行肩髆內風門穴,從風門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從厥陰俞、穴循行心俞、鬲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穴,從大腸俞循行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別行上、次、中、下等穴。
[4]其支者,又復上肩膊內,從附分穴循行貫胛魄戶穴,從魄戶循行挾脊內膏盲、神堂、譆、鬲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等穴,過髀樞秩邊穴,從秩邊穴循髀外從後廉、承扶、浮、委陽穴,下合膕中委中穴,從委中循行合陽穴,從合陽下貫內承筋穴,從承筋循行承山、飛揚、附陽等穴,從附陽穴循行出外踝之後昆侖穴,從昆侖穴循行僕參、申脈、金門等穴,循京骨即本經之京骨穴也。
[5]從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側至陰穴而終,以交於足之少陰經也。
主題:膀胱經穴歌條文:足太陽經六十三,晴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接通天,絡卻玉枕天柱邊。
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膈肝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如,中膂白環皆二行,去脊中間二寸許,上?AV中後下,會陽須下尻旁取。
還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當,魄戶膏肓與神堂,譆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及胃倉,育門志室連胞肓,秩邊承扶殷門穴,浮相鄰是委陽,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揚附陽達昆侖,僕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側尋至陰。
按:
註:主題:膀胱經分寸歌條文:足太陽兮膀胱經,目內眥角始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曲差神庭傍寸五,五處直行後五分,承通絡卻玉枕穴,後循俱是寸五行。天柱項後髮際內,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開二寸,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督六膈七論,肝九膽十脾十一,胃俞十二椎下尋,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俞在十五椎,大腸十六小十八,膀胱俞穴十九椎,中膂內俞二十下,白環俞穴廿一椎,小腸俞至白環內,腰空上次中下,會陽陰微尻骨旁,背開二寸二行了,別從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盲,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噫嘻關七,第九魂門陽綱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會倉穴已分,十三盲門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肓廿秩邊,背部三行下行循。承扶臀下股上約,下行六寸是殷門,從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尋,委陽承扶下六寸,從內斜並殷門。委中膝膕約紋裡,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跟上七寸,穴在腸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附陽外踝上三寸,昆侖外跟陷中央,僕參亦在踝骨下,申脈踝下五分張,金門申脈下一寸,京骨外側大骨當,束骨本節後陷中,通谷節前限中量,至陰小趾外側端,去爪甲之韭葉方。
按:
註:[1]睛明穴,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是其穴也。
[2]從睛明上行眉頭陷者中,攢竹穴也。
[3]從攢竹上行髮際間,俠督脈之神庭穴傍開一寸五分,正頭取之,曲差穴也。
[4]從曲差後五分,俠督脈之上星,傍開一寸五分,五處穴也。
[5]從五處後行一寸五分,承光穴也。
[6]從承光後行一寸五分,俠督脈之百會穴,傍開一寸五分,通天穴也。
[7]從通天後行一寸五分,絡卻穴也。
[8]從絡卻後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
[9]從玉枕俠項後大筋外廉,下行髮際陷中,天柱穴也。
[10]從天柱下行,以項從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大杼穴也。
[11]從大杼下行,二椎下兩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風門穴也。
[12]從風門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之處,正坐取之,肺俞穴也。
[13]從肺俞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厥陰俞穴也。
[14]從厥陰俞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心俞穴也。
[15]從心俞行六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俞穴也。
[16]從督俞行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膈俞穴也。
[17]從膈俞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膽俞穴也。
[18]從膽俞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脾俞穴也。
[19]從脾俞行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胃俞穴也。
[20]從胃俞行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三焦俞穴也。
[21]從三焦俞行十四椎下,與臍平,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腎俞穴也。
[22]從腎俞行十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氣海俞穴也。
[23]從氣海俞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大腸俞穴也。
[24]從大腸俞行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關元俞穴也。
[25]從關元俞行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小腸俞穴也。
[26]從小腸俞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膀胱俞穴也。
[27]從膀胱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俠脊胛起肉間,伏而取之,中膂俞穴也。
[28]從中膂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白環俞穴也。
[29]從白環俞行腰胛骨下一寸,俠脊兩旁第一空陷中,上穴也。
[30]從上行俠脊旁第二空陷中,次穴也。
[31]從次行俠脊旁第三空陷中,中穴也。
[32]從中行俠脊旁第四空陷中,下穴也。
[33]從下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會陽穴也。
[34]自大杼別脈,其支者從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附分穴也。
[35]從附分下行第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魄戶穴也。
[36]從魄戶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屆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主題:膀胱經分寸歌(續)註:[37]如取其穴,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乃從胛骨上角,摸索至K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依胛骨之際,相去骨際如容側指許,按其中一間空處,自覺牽引肩,是其穴也。
[38]從膏肓下行第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神堂穴也。
[39]從神堂下行第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譆穴也,以手重按,病人呼…「譆」,是其穴處,蓋因其痛也。
[40]從譆下行第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膈關穴也。
[41]從膈關下行第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魂門穴也。
[42]從魂門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陽綱穴也。
(43.從陽綱下行第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正坐取之,意舍穴也。
(44.從意舍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胃倉穴也。
(45.從胃倉下行第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肓門穴也。
(46.從肓門下行第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志室穴也。
(47.從志室下行第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胞肓穴也。
(48.從胞肓下行第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秩邊穴也。
(49.從秩邊下行在尻臂下,陰骨上約紋中,承扶穴也。
(50)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屈膝得之,浮穴也,故在委陽穴上一寸也。
(51.從浮下行,仍在承扶穴下六寸,屈伸取之,委陽穴也,而與會陽下合膕中也。
(52.從委陽下行,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仰頦至地,伏臥取之,委中穴也。
(53.從委中下行,膝膕約紋下三寸,合陽穴也。
(54.從合陽下行,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承筋穴也。
(55.從承筋下行,腿肚下尖分肉間陷中,承山穴也。
(56.從承山斜行,足外踝後上七寸陷中,飛揚穴也。
(57.從飛揚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附陽穴也。
(58.從附陽下行,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昆俞穴也。
(59.從昆侖下行,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僕參穴也。
(60)從僕參行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申脈穴也。
(61.從申脈下行一寸,金門穴也。
(62.從金門行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下,京骨穴也。
(63.按而得之,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64.從京骨行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通谷穴也。
(65.從通谷行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至陰穴也(見圖五十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zphx
|
2006-5-10 00: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刺心法 [推荐]
主題:心包絡解條文:張介賓曰: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壽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脂形者非。「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二句。今考心包,臟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經之謂歟(圖五十九)。
按:
註:主題:心包絡經循行經文條文:手厥陰心主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見圖六○)。
按:
註:主題:心包絡經循行歌條文: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內,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衝支者別,小指次指終相通。
按:
註:[1]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屬心包絡之經也。
[2]內行下膈,歷絡三焦者,散佈於腹之上、中、下也。
[3]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處也。
[4]從天池循臑內至天泉,從天泉穴行手太陰、手少陰兩脈之間,入肘內曲澤穴,下臂行兩筋之間,門、間使、內關、大陵四穴,入掌中勞宮穴,從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也。
[5]其本支之別支,別行掌中,循小指次指之端,以交於手少陽三焦經也。
主題:心包絡經穴歌條文: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門認,間使內關踰大陵,勞宮中衝中指盡。
按:
註:主題:心包絡經分寸歌條文:心絡起自天池間,乳後傍一腋下三,天泉繞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參,門去腕後五寸,間使腕後三寸然,內關去腕後二寸,大陵掌後橫紋間,勞宮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衝端。
按:
註:[1]天池穴,在乳傍一二寸許,直腋下行三寸,脅之撅起肋骨間,是其穴也。
[2]從天池穴斜上,繞腋循臂內廉下行二寸,舉臂取之,天泉穴也。
[3]從天泉穴下行,肘內廉大筋內側,橫紋頭下陷中動脈,曲澤穴也。
[4]從曲澤穴下行,掌後去腕五寸,門穴也。
[5]從間穴下行,掌後去脘三寸,兩筋間陷中,間使穴也。
[6]從間使穴下行,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內關穴也。
[7]從內關穴下行,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大陵穴也。
[8]從大陵穴下行,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勞宮穴也。
[9]從勞宮穴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陷中,中衝穴也(圖六十一)。
主題:腎臟經文條文:經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又云: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三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臟精與志。
「中臟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張介賓云: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共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圖六十二)。
按:
註:主題:腎經循行經文條文: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湧泉穴,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實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見圖六十三)。
按:
註:主題:腎經循行歌條文:足腎經脈屬少陰,小趾斜趨湧泉心,然骨之下內踝後,別入跟中內侵,出膕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按:
註:[1]足少陰腎經之脈,起自足太陽小趾之下至陰穴,斜趨足心湧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內踝後太溪穴,從太溪別入跟中大鐘穴,從大鐘循行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穴,上腓內築賓穴也。
[2]從築賓出膕內廉陰谷穴,從陰谷上股內後廉橫骨穴,從橫骨內貫行脊屬腎絡膀胱也。
[3]其直者,從腎外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等穴,入內貫肝與膈,外循幽開、步廊、神封、靈壚、神藏、或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而終。
[4]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以交於手厥陰經也。
主題:腎經穴歌條文:足少陰腎二十七,湧泉然谷照海出,太溪水泉連大鍾,復溜交信築賓立,陰谷橫骨趨趨大赫,氣穴四注得,盲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值,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或中俞府畢。
按:
註:主題:腎經分寸歌條文:足掌心中是湧泉,然谷內踝一寸前,太溪踝後跟骨上,大鍾跟後踵中邊,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分真,復溜踝後上二寸,交信後上二寸聯,二穴只隔筋前後,太陰之後少陰前,前傍骨是復溜,後傍骨是交信,二穴只隔一條筋築內踝上分,陰谷膝下曲膝間。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開五分邊,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臍旁半寸間,商曲石關陰都穴,通谷幽門五穴聯,五穴上下一寸取,各開中行五分前,步廊神封靈墟穴,神臟或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璣二寸觀。
按:
註:[1]湧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是其穴也。
[2]從湧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3]從然谷行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太溪穴也。
[4]從太溪行足跟後,跟中大骨上兩筋間,大鐘穴也。
[5]從大鍾行太溪下一寸,內踝下,水泉穴也。
[6]從水泉行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
[7]從照海行足內踝後,除踝上二寸許,前傍骨陷中,復溜穴也。
[8]從復溜斜外,上行復溜穴之後,二寸許後傍筋,交信穴也。
[9]從交信斜外,上行過三陰交穴,上分中,築賞穴也,者俗名腿肚也。
[10]從築賓上行,膝下內輔骨後,大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陰谷穴也。
[11]從陰谷上行,入腹,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脈之中行旁開五分,橫骨穴也。
[12]從橫骨上行一寸,大赫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3]從大赫上行一寸,氣穴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4]從氣穴穴上行一寸,四滿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5]從四滿上行一寸,中注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6]從中注上行一寸,肓俞穴也直臍旁去臍中五分。
[17]從肓俞上行二寸,商曲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8]從商曲上行一寸,石關十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9]從石關上行一寸,陰都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20]從陰都上行一寸陷中,通谷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21]從通谷上行一寸陷中、幽門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22]從幽門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
[23]從步廊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神封穴也。
[24]從神封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靈墟穴也。
[25]從靈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神藏穴也。
[26]從神藏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或中穴也。
[27]從或中上行巨骨,下俠任脈之璇璣,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是其穴也(見圖六十四)。
主題:三焦經文條文:經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云:是經少血多氣。
「中臟經」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圖六十五)按:
註:主題:三焦經循行經文條文:三焦手少陰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圖六十六)按:
註:主題:三焦經循行歌條文: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兩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兩骨間,寸後臑外循肩上,少陽之後交別傳,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絡心包膈裡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後耳角旋,屈下至仍注頰,一支出耳入耳前,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銳眥乃盡焉。
按:
註:[1]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於手小指次指外側之端關衝穴,從關衝上出兩指之間液門、中渚穴,循手腕表陽池穴也。
[2]從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等穴,上貫肘,清冷淵穴也,從清冷淵穴循臂臑外,上肩消濼、臑會、肩、天穴,從天穴而交出足少陽經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內而循行之分,皆屬三焦經也。
[3]其支者,從膻中上外出缺盆,上項天牖穴,從天牖穴循系耳徐翳風、瘈脈、顱息穴,從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孫穴、絲竹空穴也。
[4]由角孫、絲竹空穴繞耳以屈下至和、耳門穴也。
[5]其本支之別,支者從耳後出走耳前,過足少陽經客主人穴之前,交頰至目銳之外眥,以交於足少陽膽經也。
主題:三焦經穴歌條文:手少三焦所從經,二十二穴起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歷,外關支溝會宗逢,三陽絡入四瀆內,注於天井清冷中,消濼臑會肩穴,天天牖經翳風,瘈脈顱息角耳門,和上行絲竹空。
按:
註:主題:三焦經分寸歌條文:無名外側端關衝,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液門上一寸,陽池腕前表陷中,外關腕後二寸陷,關上一寸支溝名,外關一寸會宗平,斜上一寸三陽絡,肘前五寸四瀆稱,天井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淵,消濼臂肘分肉端,臑會肩端前二寸,肩臑上陷中看,天肩井後一寸,天牖耳下一寸間,翳風耳後尖角陷,瘈脈耳後青脈看,顱息青絡脈之上,角孫耳上髮下間,耳門耳前缺處陷,和橫動脈耳前,欲覓絲竹空何在,眉後陷中仔細觀。
按:
註:[1]關衝穴,在手四指外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2]從關衝上行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握拳取之,液門穴也。
[3]從液門上行一寸陷中,中渚穴也。
[4]從中渚由四指本節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陽池穴也。
[5]從陽池上行手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外關穴也。
[6]從外關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支溝穴也。
[7]從支溝外開一寸,會宗穴也。
[8]以支溝會完二穴相併平直,空中相離一寸也。
[9]從會宗內斜上一寸,臂上大交脈,三陽絡穴也。
[10]從三陽絡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四瀆穴也。
[11]從四瀆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天井穴也。
[12]從天井上行一寸,伸肘舉臂取之,清冷淵穴也。
[13]從清冷淵上行,肩下外臂肘上分肉間,消濼穴也。
[14]從消濼上行,臑外去肩端三寸宛宛中,臑會穴也。
[15]從臑會上行,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肩穴也。
[16]從肩上行肩,缺盆中直,是少陽經之肩井穴;後一寸,天牖穴也。
[17]從天牖上行,頸大筋外缺盆上,手太陽經天容穴後,足太陽經天柱穴前,足少陽膽經完骨穴下,髮際中上斜俠耳後一寸,天牖穴也。
[18]從天牖上行,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翳風穴也。
[19]從翳風上行,耳後中間難雞足青絡脈中,瘈脈穴也。
[20]從瘈脈行耳後上間青絡脈中,顱息穴也。
[21]從顱息上行,耳上上間,髮際下開口有空,角孫穴也。
[22]從角孫繞行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耳門穴也。
[23]從耳門行耳前,兌髮下橫動脈中,和穴也(兌髮下即鬢角也)。
[24]從和上行眉後陷中,絲竹空穴也(見圖六十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理探源
czphx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