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复制链接]
查看3811 | 回复23 | 2003-7-9 16: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段时间一些很有级别的中医学者、专家、教授在媒体上就中医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我注意观察了一下,主张继承在先的占了绝对优势,比如有位专家是这样思维的:“一定要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见《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6月16日第五版)。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思维。
中医说继承不外乎就是要我们这些中医的后人要把前人的医风、医术、医理等全面接受下来,我想这是完全和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我们继承首先必须是要有可继承的东西,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需要继承的东西应该是极其丰富的。问题是就目前而言,对这个宝库中的很多东西我们还处在挖掘阶段,许多东西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是怎么回事,要做到全面准确的继承在目前是不可能的。经络学说该不该继承,绝对该继承,三焦理论该不该继
承,回答也是绝对肯定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到现在都还不知道“经络”究竟是什么,“三焦”的性状怎么样。我们只能推出若干个可能,无数个假说,是继承三张的?还是接受李四的?类似这样的问题中医还很多。如果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继承这些东西,我们就必须等待挖掘结束,考证清楚后来进行继承,否则的话,我们的继承是急功近利,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而要把这些东西考证清楚则需要相当漫长的日时。
与中医学几乎同时起步的希腊医学似乎更注重“发扬”,通过对所获得知识的“发扬”,再反过来挖掘那些特别深奥、争议又比较大的理论和经验,进而对其进行全面准确地继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两种医学在起步时,两种社会文化背景基本相似,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上也基本相同,比如恩培多贝勒(公元前493?—前443?)就认为水、火、土、气化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四根”,与《尚书》中说的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
“五元素(五行)”的思维观念模式完全相同。但是以后希腊文化的前瞻意识,使许多学者不断发扬出“原子学”、“四因学”……等对物质世界认识上的不同观点,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推动着希腊医学在内的西方自然科技一步步走向今天,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认同的一种医学学科。
而中国文化强调“尚古顺旧”、“继承在先”,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是否符合古人的标准,做什么学问者都必须引经据典,要超出古人必须要先继承古人,由于阴阳五行涵盖的内容纵横广宽,我们一时半会儿挖掘不完,一直到现在也根本继承不了,所以到现在如果有人要问中医药理论核心是什么,我们依然会毫不含糊的回答: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所以,即使有的学者有创新的欲望,有发展的渴求,有腾飞的企盼,人家一句“不知天有多
高地有多厚的狂人,碗里的还没吃出味道来,又去想锅里的”,即使再狂的人听了这话也会“清醒”起来。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只怕等我们把“碗里的味道吃出来”时,“锅里的东西”恐怕早就被别人舀光了。如果整个中医界都是这种风气,中医今后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认为,继承不单单是对古今的衔接,更不应看成是古人用成就来对后人进行威慑,我们必须承认古人的历史功绩,客观地看到古人很多学术思想对后人有很多有益的启迪和帮助,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神化古人的能力,四大经典我们挖掘了几千年,继承了几千年,继承这些书的心得体会用车载斗量,汗牛充栋来形容我想一点也不为过,可我们都继承了
些什么呢?顶多不过就是其它学科有个什么成果出来,我们就颇为自豪的说,几千年前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就做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几千年前那只能是祖先的荣耀,我们有什么可自豪可骄傲的?如果两千后,我们的后代说21世纪时,我们的中医祖先就有了现在这
种先进理论和技术,那才真正是我们骄傲和自豪时候。
尽管我们对中医药的挖掘继承已有几千年的历程,没有取得多少令世界科技界刮目相看的成果,但我始终相信中医药宝库里的的确确有许多我们目前尚无法知晓的宝藏,我甚至不怀疑可能还蕴藏有引发医学革命的重要动力和源头。但继承如考古,我们不可能等到把所有的问题搞清楚了,完全继承了才去说发展,几千年前,知识的更新数百年一次,到现在三、五年就会更新一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命,知识更新的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面对这种情形,我们等得起吗?除非中医永远自甘成为历史老人。
我觉得中医应该继承和发扬齐头并行,而且发扬更应摆在优先位置。继承必须要先挖掘,我坚决反对全国中医都去进行什么“经典”大温课式的所谓继承。几千年,许多圣贤神人搞了一辈子继承也不能望其经典之项背,难道我们还要奢望让全国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医去通过对经典的“大温课”来达到继承的目的?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精、知识广、层次高的专业队伍去对传统中医宝库进行挖掘,待有成果挖掘出来,再在中医界大力推广并加以继承。
我们的事业靠谁来发展?靠谁来发扬光大?靠的是全国的中医们,他们的重心应放在理论体系创新、治疗方法(技术)创新、意识思维创新上。如果人家在奔未来,你却一味去钻历史,两相背道而驰,差距只会越来越远,因此,“先继承,后发扬”的论调当休矣!毕尽发展才是中医兴盛的硬道理。

电子信箱:zy0525@vip.sina.com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羊角锤 | 2003-7-9 21: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高谈阔论并不实用“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精、知识广、层次高的专业队伍去对传统中医宝库进行挖掘,待有成果挖掘出来,再在中医界大力推广并加以继承”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学习理解经典怎么提高素质 怎么挖掘中医宝库。作者的意思是不是让别人去学习 去挖掘,自己等着成果出现呢?
南阳隐士 | 2003-7-10 13: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偶喜欢
南阳隐士 | 2003-7-10 13: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习习
匿名| 2003-7-10 20:05:04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本来按理说,继承应该在先的,很简单的道理是:没有继承你发扬什么啊?
所以我赞成继承为先。
可是现在的氛围却是重继承而轻发扬,言必称经典,行必照古籍,恨不得一夜之间回到过去,中医一下就翻身扬眉了。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只能提倡发扬。
唉,也算矫往过正吧。
羊角锤 | 2003-7-10 2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满口之乎者也的人并不一定真懂经典,我就亲见过几个,你只要考一下他对经典的把握和运用他就露馅了,他只是记住了经典原文,根本不理解 更别提运用了。经典是用来理解的,只有消化吸收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了,才真学会了经典。
军民软件 | 2003-7-10 22: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你所说的所谓对“经络”、“三焦”的继承,其结果就是不继承,我们等着用呢,等你都搞清楚了,中医也早就消失了,古人要是也象你这么想,中医也不会流传到今天,最好的继承是实践,而不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对非实证科学而言)。不能因噎废食呀!
继承和发展,并不一定要对立起来,不能因为要继承就忽视发扬,同样也不能为了发扬而忽视继承,继承和发扬是分不开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关起门来继承和发展,在这方面金庸的武狭小说,可以说是个成功的范例,它的题材、人物、背景都是历史的,古代的,包括语言也是半白半文,在新文化运动后半个多世纪的年代还使用这种语言写小说,是非常独特的。但是他的作品却最受那些本来是最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喜爱,究其原因:不怕题材老、语言旧,关键是写这些内容的人的思想要新。
搞中医的人也有不同的层次,有做药的,有做临床的,有做教学的,有专门研究理论的,有专门搞治疗设备的,大部分人可能在做临床和药,还是应该百花齐放,既要把失传的找回来,又要兼收并蓄。

      --------------------——————————
      《基因血型》免费申请注册码:
       http://www.skycn.net/soft/10115.html
      《五行连珠》中医五行理论游戏:
       http://www.skycn.com/soft/10653.html
匿名| 2003-7-10 23:05:11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完全赞同楼上。
心无所住 | 2003-7-13 11: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继承心法?难啊!
继承嘴皮子?很好。
黄连厚朴 | 2003-8-8 13: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一派胡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