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1
2
3
4
5
6
/ 6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蒋新民
|
2005-11-5 11: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就中医的发展说几句、“无为而治是中医发展和生存的根本。人为的,制度的和所谓科学的管理等等。这一切强加在中医头上的东西。正是我们亲身感受到的中医衰退的根本所在。中医几千年来发展的很好而偏偏今天出了问题。有人说这和西医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中医不科学。这个观点自然是不能成立的。那么问题自然就出在医学以外。过多的关心和外行的大力提倡以及所谓科学的管理。只能是画蛇添足。”我同意上摘文、我想应与时俱进,我以前就李定忠先生的研究有些佐证、现摘些以促中医的发展:“ 就“李定忠先生的经络研究”提些佐证之一
《中国针灸》2005年;1“发表的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三” 北京市第六医院‘李定忠’等三位学者的论文摘些来提些佐证、用分段的方式来结合这些年在经络实用中的实践来商榷经络研究的实用性。该文摘“早在1959年,张秉武就提出人体循经感传速度可能是由电磁波的“群速度”决定的。李克学在进行生物电磁信息研究时,发现经络系统的背景是人体内一个连续分布的电磁驻波叠加而形成的三维干涉图,即大多数经络和腧穴就是这一电磁驻波干涉图中的“脊线”和“结点”[4]。简言之,人体可以看成一个准谐振腔,谐振腔内的电磁驻波产生的干涉图决定了腔内的内电场分布,腔内的电场分布就决定了腔体的电导分布。“脊线”和“结点”就是电导能力好的地方,也是电磁振荡强度最大的地方[4]。在这些局域的组织细胞内,荷电化学物质(尤其是钙离子)进行着复杂的线性振荡或者是处于极不稳定的远平衡振荡态,对激动因素的激发极其敏感,适度的刺激即可引发电化学振荡非线性的混沌喷发,形成新的有序振荡模式以“驻波群”的形式沿“脊线”传输出去。1987—1988年笔者等在甲亢患者(感传显著者的人体模型)和正常自愿受试者的内关穴注射核素示踪剂131碘马尿酸钠,观察化学物沿心包经扩散的情况时发现,无论是正常人或是甲亢患者该化学物沿经扩散都呈现波动状态[1],振荡周期为150 s、200 s和250 s的三个主波相互交织而形成驻波群。这一实验结果与李克学、张长林研究的结果是相吻合的”还有“人体是一个开放巨系统,总有足够的能量维持电磁波源不停地发射电磁波。在这样的开放系统中有代谢,有功能,有运动,有应激,就必然有损耗,损耗问题被抵消后,还是很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电磁驻波。经络线是一个电磁驻波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的高度动态的耗散结构。精细的测量也表明,尽管腧穴上电导的平均值相对稳定,但事实上总是以不同的频率在不停地涨落。当然,有不少电磁波会透过皮肤辐射到体外,尽管这种电磁辐射极为微弱,但频段极宽。另一方面,这种电磁驻波形成的内电场分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
引入外加电磁场来调节内电场的分布,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经络治疗学。”我认为李先生才是真正的经络研究的大家,上述的文摘为经络研究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要为临床应用找到依据。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就是依据有同李先生研究的共识而完成《经络图示仪》的理论支持、提出的《自助式针灸》即:K.C.F 疗法、实践也证明了经络治疗学是非常有前途的。我仅从过去的实践来提些佐证:1.皮肤区存在的低阻点只是一种细胞进化中动物共有的遗迹点、称其为“电磁驻波干涉图中的“脊线”和“结点””应该是指动态时的表征。“尽管腧穴上电导的平均值相对稳定,但事实上总是以不同的频率在不停地涨落”这点同活人在生存中的“天人合一”是同步的,文摘:“经络感传显著者邹某,女,38岁。针刺右腕三焦经阳池穴,发汗部位沿感传扩展至右侧手三阳经,经头部达对侧手三阳经及胆经,发汗部位皮肤潮湿。每隔2 h上述循经部位再发汗1次,直到深夜入睡为止。
(2)自主性节律性感传有3种:①自主性持续性感传。感传显著者普遍特点,经穴连续刺激后,自动产生全程经络感传,5~10 min感传1次,熟睡后停止。” .皮肤区存在的低阻点、手足40井穴用《经络图示仪》测查“熟睡后……、直到深夜入睡为止”时均呈高阻点状态。皮肤区的低阻点其规律同古典针灸学对穴位的治验认识有趋同性、穴位点的治验有普遍性的遗传和各不相近的针对性、因此仅用“可以看成一个准谐振腔,谐振腔内的电磁驻波产生的干涉图决定了腔内的内电场分布,腔内的电场分布就决定了腔体的电导分布。”来认识经络学说是不够的。2.穴质状态的动态存在方式应引重视。举个例子:在要感冒时、其手三焦经的腕致肘尖区的阳池穴、天井穴左右都会出现用《经络图示仪》K.C.F时产生的“Q ”状反映。约5-10分钟便产生治疗作用、本不思热饮水、此时喝热水觉得思饮而随喝热饮水因多而尿清长多而症减、此时其手三焦经的腕致肘尖区的阳池穴、天井穴左右都会出现用《经络图示仪》K.C.F时产生的“Q ”状反映转为常态(俗称无穴质变态的‘ B ’状反映)。这点同文摘:“(2)电化学振荡是生命源动力,也是经络源动力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不论是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归根到底是氧化还原变化,是电子的授受过程,是电化学变化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人体是电磁与电化学两大系统并存、互相沟通、互为依存的,电磁振荡必然带动化学势的梯度变化,即电化学振荡的变化。所以,电磁振荡与电化学振荡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循经感传的循经性、趋病性和效应性是这三者并存并行的规律性特征,就是最好的说明。
人体的发育过程是从单细胞受精卵演化为多细胞、多系统的生命过程。电化学振荡既是这一演化过程的源动力,也是维持成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实验证明,钙离子振荡及其频率对于基因有效性和选择性地激活都有特殊作用[5]。
(3)电磁场是经络自反馈调控的导航系统
剑桥大学生物学家迈克尔?贝里奇认为钙离子振荡可能是一种调频信号。信号传递、形态发生和生物电磁这三个研究领域的进展都揭示出钙离子在许多生命现象中有重要作用[6]。
也有证据指出,电场对细胞迁移有导向作用。一般情况下,细胞迁移向电场负极的生长增强,向正极的生长减弱,无论在连续电场还是脉冲电场都是如此。非对称的钙离子流在这种趋向运动中起关键作用。钙通道阻断剂及钙离子载体可阻断趋向运动,甚至使迁移方向反转。这可能是构成自反馈调控机制的内涵。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先于其形态变化是神经系统发育和适应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类似现象也存在于形态发生中的其他细胞,电场变化和形态变化的时间顺序也符合上述信号传递的电化学理论[6]。这可能就是电磁振荡→电化学振荡→组织化学变化→形态变化的调整过程。”有趋同。(K..C.F疗法时治疗以电流负极为‘补’正极为‘泻’一般负极在较低阻穴质点上可产生先兴奋后抑制、一般用负极10比3的正负极交替为常用).为什么会有穴质状态感觉变化过程值得思考和深化研究。举一反三、望同仁们商榷。
蒋新民 10/19/2005
我想大家都关心中医、必尽我们是中国人!望同仁们指教批评!2005.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ywyutou
|
2006-4-29 00: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农村包围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gw19781997
|
2006-6-18 19: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lgw19781997
赠与
沐天翔
1000
两纹银以示鼓励
8D
鄙人拙见,目前中医最大的障碍是理论上的混乱,一些基本的概念含混不清,一些所谓的规律,如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等等跟实践严重脱节,而且这些所谓的规律是臆测性的,没有实在的东西在支撑.这些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指导实践的,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毕竟中医的理论是产生于古代,一些在古代看来正确的东西,在现在看来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所以有的人提出的中医现代化的问题,有时看来就是很必要的,但是中医可以现代化吗?也就是说中医的理论体系自身具备现代化的因素吗?从科学史的角度说,现代的东西好象是古代的东西的发展和继承,可是仔细考察会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它已经有了跟古代完全不同的内涵,就像人,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看似一样,但是现代的人实际上已经不是古代的人了,有了质的变化.当然这个比喻也许不怎么恰当,从这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是一个古人,例如明代的人,你要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改变他,可能吗?本人认为不可能,他是哪个时代的产物,不具备改造的前提.事实上在历史上好多人就因为时代的进步导致自己的悲剧的.中医也一样,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改变了,也就是说它濑以生存的土壤已经没有了,发展是没有可能的了,如果发展是可能的,为什么这一百多年来势力日衰呢,当然了,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西医的入侵导致的,但是我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中医没有入侵到西方国家并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医学呢,我本人认为这有着中医自身的不足.毛主席说中医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这没错,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好东西当然是有的,我们要把它发掘出来,而不是发展这个理论体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且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有必要吗,我认为完全没必要,而且也是没有可能的,理论本身所依赖的土壤已经改变了.
-=-=-=-=- 以下内容由
lgw19781997
在
2006年06月18日 08:02pm
时添加 -=-=-=-=-
当然了,要发掘这些好的东西,首先必须把中医的理论体系弄明白,要不好东西的找不到的,发掘也是空话.这就需要中医学人努力了,必须把老古人所论述的内容搞清楚,实际上我们这一百年来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还有的是逻辑的问题,中医理论有一定的逻辑性,只能说一定,而不是全部,所以有的人说学习中医需要悟性,悟什么呢,就是没有逻辑时的一种学习方法,但是这有点玄虚,不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我认为一个理论首先必须具备清晰的逻辑性,其次才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具备清晰的逻辑性,别人就能看懂,当然了自己也就能真正的明白,要不别人一问问题就说这是自己悟出来的,自己说不清自己是怎么悟出来的,很可悲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绿芸
|
2006-10-19 17: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解说中医,建立中医的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药理学,预防学等.首先找出中医和临床脱节的理论弃之重写.能指导临床的理论才是真理论,其次,要用常人能懂的语言来解释中医.有这么一道题,在纸上画一段线条,在不动此线条的情况下,怎么让此线条变短?西医就是哪条线.
只有中医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别人想挑刺也就难了.也更没有只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乱说中医一通,让更多的人对中医产生误解的事了.
人们能接受西医,西药的方便是一回事,更多的是能接受西医的理论.所以我们只要把中医理论现代化,通俗化,更完善化,中医的前途就更好了.
哦 我正在尽微薄之力编写中医的解剖学,包括人体的物质构成和功能构成.到时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蒋新民
|
2006-10-19 18: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我认为一个理论首先必须具备清晰的逻辑性,其次才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具备清晰的逻辑性,别人就能看懂,当然了自己也就能真正的明白,要不别人一问问题就说这是自己悟出来的,自己说不清自己是怎么悟出来的,很可悲的事.
讲得好!必须具备清晰的逻辑性这就是我为什么用经络穴位的物理特征来演化中医的脉诊和臟腑之间的中医理法让有清晰的逻辑性。用计算机的存储来记录,按此法来归纳然后演绎出必然,此时的品悟将有标递,可众人在此下研讨品悟。所以说推介经络图示仪的中医手段--设备方可解决中医的难学之、避不足扬其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an656koko
|
2007-4-9 11: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这个贴子最后由an656koko在 2007/04/09 11:46am 第 1 次编辑]
我十分支持军民和金谷子的说法,我们须先立足于传统,也就是“博古”“继承”,毕竟中医在现在还是古典医学,有自己的一套特有的理论系统,是以纯中国古典文化为基础的,为了搞所谓的“现代化”或“和国际接轨”而硬要用西医理论和语言去解释刨析中医,我认为不妥,毕竟西医和中医的理论截然不同,相去甚远,西医也正在发展的阶段,许许多多的医学难题直挺挺的摆在他们的面前,我不是反对用现代科学去研究中医,而是有一个“度”的问题,现实就摆在我们前面,是研究呢?还是生搬硬套?结果如何呢?很简单,就像中药一样,两种主要成分一样的药,针对同一种病症或同一个人同一个方剂进行置换使用会有不一样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乎一个药性的问题,不同的中药虽然成分相近但药性不一样入经也不一样,人的体质属性也不同,中医核心就注重一个人类和自然的整体观念,西医如何呢?大家细想吧。
毛主席有些话大家可以细品一下
“西医能治病能开刀、割阑尾、吃阿斯匹林这都很好。你们也要好好学习中医。把国外的医学学好,也把传统的医学学好。”
“鲁迅的父亲病了,请中医看,可是药引子难找,像经霜三年的甘蔗;要吃破鼓皮丸,用打破的鼓皮制成的;还要蟋蟀一双,要原配。”说话间他自己也笑了。“后来他父亲病死了,鲁迅对中医很有看法不信中医。他的这个观点不大对。他找的是庸医,不要受这个影响。中西医要很好的结合。”
“我看中医少说也有两千多年历史,西医有多少年?就算100多年罢,那1900多年老百姓怎么过的?还不是靠中医中药,应该说中医中药是有功的。中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中医中药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去整理、研究提高。取长补短。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派。阴阳五行为什么不能拿现代术语表达?一代人搞不清两代人行不行?十代人行不行?”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an656koko
在
2007年04月09日 11:43am
时添加 -=-=-=-
毛主席的话有什么含义呢?第一,大家必须要把自己的医学学好,学好了才能用好,才能谈发展。毛主席还曾经说“西医要学习中医”学什么呢?比如说整体观,不要动不动就割这割那,抗这抗那,把人搞得象一套积木似的,用西医的话讲这就导致了人体内部的内分泌失调和混乱,人体就回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病症,有很多时候是得不偿失的。第二,用现代语言去解释中医研究中医提高中医水平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否认中医,只是现在的所谓科学还没有能力去解释许多的中医理论和疗效,没有能力解释并不代表其不存在,没有用,是骗人的,那太空设想为什么人们就要费那么多精力财力去探索呢?而不一棒子打死?这就更值得某些人用自己的人脑想想了,反省一下自己的所说所做所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ezm360
|
2007-8-17 13: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这个贴子最后由ezm360在 2007/09/05 07:55pm 第 2 次编辑]
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构思(请多多指教)
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构思(推介版)是随作曾楚铧在2006年设计开发“易滋美药膳及菜肴服务系统”而构思的一套中医“现代化全面复兴” 的具体运作模式思路。
中西医从各自的出发点、研究对象、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到各自的概念(范畴)体系,相互都是两种不同的范式。1)中医是以活着的、整体的、或者“形上”的在哲学观念的直接指导下,运用了综合、系统性科学研究方法。2)西医的生物医学则是在“形而下”观念的直接指导下,主要运用了分析、还原性科学研究方法。
作者虽然才疏学浅,却也凭着对中医的些许理解及不少中医药专家文章的启发(包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组的贾谦等人”,香港浸会中医药大学的李致重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国内的中医药发展正朝着错误的方向走上不归路。此策略发展误区包括了:
1)盲目的以西医为主导观念的开发中医药,即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其实是在走日本“废中医存中药”的失败旧路。
2)目前中国国内中医药大学的教学理念也已经由西医在主导,比如博士生必须研究到分子阶段及必须有白老鼠试验,四年中医药大学训练出来的学生根本不懂得,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更甭轮为病人诊治最基本的“望闻问切”。
3)西医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连美国都大感头痛,因为如此高昂的投入,也不能根治多数的慢性病。所以中国的13亿人,应切忌步美国的后尘走上无法负担而又没有确却效果的冤枉路。
作者构思的“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是由传统中医基本理论为主导思想,再结合数码化功能的优势。开创一套可临床应用的具体运作模式。此策略性观念的改变及未来百花齐放的专家开发,作者相信中医药将会全面性的复兴,惠及全人类。
目录:
1.0 中医诊疗调养理念简介。
2.0 数码化中医智能综合系统简介。
3.0 “e-中医”服务系统运作简介。
4.0 “e-中医诊断咨询诊所”与“易滋美药膳服务系统”的结合。
5.0 “e-中医解剖院及紧急诊治医院”的运作简介。
6.0 “e-中医综合诊疗养院” 的运作简介。
7.0 “e-中医完善的运作数据库系统” 的运作简介。
8.0 以实实在在的疗效数据资料证明中医全系统的博大精深。
9.0 创建全球各民族各自的中医药新系统。
10.0 “e-中医”服务系统彻底解决广大贫苦乡村民众的医疗问题。
2007年7月31日 曾楚铧著 (易滋美)
(详文参阅:http://www.ezm360.com/main-section/search-system/strategy.htm)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ezm360
在
2007年08月19日 01:38am
时添加 -=-=-=-
易滋美博克:http://ez-meal.blog.phoenixtv.com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ezm360
在
2007年09月05日 07:54pm
时添加 -=-=-=-
[推荐] “易滋美”复兴中医的系列概念文章 @ 海纳百川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92&show=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ezm360
|
2007-9-5 19: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推荐] “易滋美”复兴中医的系列概念文章 @ 海纳百川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92&show=0
1)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构思。(2007年7月31日)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81&show=0
2)中医全面数据化简介。(2007年8月23日)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85&show=0
3)公开透明数据库!是中医药复兴的突破口。(2007年8月23日)}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84&show=0K
4)解决广大贫苦乡民的基本医疗问题。(2007年8月24日)g|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86&show=0
5)创建全球各民族各自的中医药新系统。(2007年8月24日)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88&show=0
6)中医“行外人”逆向思考如何发扬中医。(2007年8月26日)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89&show=0
7)创新中医药大学教育构思。(2007年8月30日)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91&show=0
8)创建本着“医德”运作的创新中医院构思。(2007年9月1日)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94
曾楚铧字(易滋美)
2007年9月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蒋新民
|
2007-9-7 14: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瓶颈”使中医的消亡不是危言
9/7/2007 蒋新民
有网文讲:“中医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在传统与时尚的撞击中遍尝光荣与尴尬,在梦想与现实的交会中承受惊喜与失落。历史、现今与未来相承,需要从事者既有铸造未来的雄心,又有熟谙历史的渊博。现在的中医人,别无选择走到了中医的历史与未来之间,今天的一切将成为后人评说的历史,并影响未来。中医首先具有民族性。中国创造的辉煌影响了历史进程,岁月流转,中医成了我们今日能领先的少数领域之一,更需在中医领域保持强势,因为它是民族的。第二具有传统性。传统是历史上发生并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等。中医形成可上溯春秋战国,但在现代它仍生命力强大,作用不可替代。第三具有科学性。中医的科学性有目共睹,未来也会对医学和科研有启迪、裨益。第四具有人文性。自然和人文科学是不同概念,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医学是自然科学,即使研究过程理性、抽象,但最终面对的是人,相对于现代医学,中医更富人文精神。当然,中医不能因优势而无忧。实际上,尽管中医仍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中药和针灸仍发挥治疗保健作用,但在现代医学的巨力之下,中医临床多数情况下失去单独面对病人的条件,优势在流转中消损。中医理论越来越不易被现代人理解接受。尽管我们慨叹于遗产丰硕,惊讶于名医神功,但跟中医相配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已成为过去,现代科学文化的普及使中医不可避免走向孤独。”面对现实让我承认讲得是实情。我以前有个文再以此共呜、抛砖引玉,对强化中医有好处。
再论《经络图示仪》实用意义(2 )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推介经络诊断技术的初衷、是以强化中医诊断技术为重心。有篇文摘录:“传统中医的学习,在当代却遭遇了现代教育的尴尬。1956年首批中医大学生入校,他们与其后入学的历届师弟一样,在小学、初中、高中接受的都是现代文化科学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他们的信念,对中医学整理提高是他们的使命,继承只不过是手段、是前期工作。于是在学习中对中医的理论、经典、概念、逻辑都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何况这些东西与从小学到高中建立起来的现代科学思维模式是如此地格格不入,如此地不兼容。与此同时,并行学习的现代医学课程则不断强化先入的现代思维模式。所以中医学能提供给学生的仅仅是“以方治病”的“技”,而对此“技”赖以产生的“道”则置之勿论,或一言以蔽之曰“经验”。所以,在现代中医教育中,从一开始,传统医学的弱势就已确立,其被审视、被研究、被整理、被提高的被动地位就已固定。”又文:“要承认中医学之有“体”,实质上就是要承认中医学术体系据以产生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科学性。这个问题在中国学术界还是一个疑团。《读书》杂志2001年第9期刊载田松先生《科学话语权的争夺及策略》一文,文中介绍了2000年8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行的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座谈会”,并对“有”、“无”两派的意见作了介绍和评述。其中田松先生一段议论值得中医同道深思:“比如中医,因为它高明有效,我们就说它是科学,但是一旦说它是科学,它就应该符合科学的基本原理,所以就要用科学的也就是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去规范它。这种中西医结合的结果就是现在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不会号脉,最后必然使中医消亡,只剩下中药在西医的体系中苟延残喘或发扬光大。所以,即使从热爱传统文化的角度讲,我也要坚决反对说中医是科学。”田先生指出中医被科学规范得行将消亡的现状,可谓一针见血,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科学只能有一“体”?科学为什么不能是“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呢?”中医脉学体现中医的一种独特的诊断、决断。其中“望、闻、问”是初级阶断,它的引深並做出治疗方案起绝定作用是“切诊”此法即是:审其阴阳、无与众谋。中医的臟象(臟腑论)只有综合四诊中的脉切诊结果才能演译其结果、归纳和演译都是在整体活人态中进行、《经络图示仪》以活人态的体表特定点、依据经络与臟象的表里互为关系提出可归纳和统计的、可以使众多人都可就此表征来完善最终的中医判断、古典脉切诊存在“指下难明”、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强化脉理诊断应用、也使得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得到在中医应用。解决中医对许多问题缺乏具体化的研究,比如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还有逻辑论证不太严密,理论阐述缺乏逻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这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有关,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在理论上的普遍问题。而且即使是现代科学对精神、意识领域的认识也仍不完整。不过正是这种局限性,使我们看到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纵向的物质-信息-意识的角度和横向的功能程序系统的角度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气神和脏腑,以现代的观点来诠释形气神理论和脏腑理论。因为《经络图示仪》的临床应用可以说是以限有的皮区穴质的规范格式给生命状态动态地定格、照像、它是全身的、整体观的。並可以包容增加“望、闻、问、”等付属的一切参数。也不排斥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结论来诠释这个活人生命的状态从其控制论的“黑箱”理论得到了综合的归纳、达到近完善的演译结论。应该讲中医学是一种对人的认识,她已经站在了对人研究的巅峰,但是我们却在用较低的对生物学的认识来看待她、裁剪她,并以之为标准来判断她、衡量她,其结果只能是对中医学的贬低,研究者也会越来越迷茫。有人讲《经络图示仪》可以预测癌症、不相信、认为是骗人的…。认为采用利用经络系统穴位穴质的图示方法来包容中医整体论。在以往的许多以该思路的仪器上都有失败或因不完善、无实用意义早被淘汰,因蒙怕了提之、“便气不打一处来。”完全可理解。诸不知我《经络图示仪》早以创新双手足40点井穴的定位是归纳经络理论和臟象理论的互为关系以及数十年的实验证明而演译出的。那些还停在50多年前的十二经原穴为基础、仅凭电流高低来言判虚实包容不了中医整体论、即便用现今电子计算机技术武装也不行。三个手指凭借寸口切出臟象其机理不是数脉膊。《经络图示仪》也是如此、无创新、无把握怎敢大言促中医进步!中医学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其本身理论和方法的现代化,而其理论和方法的现代化则不能脱离它的历史和传统,必须是其历史和传统的逻辑发展。现今电脑的普及以及传感电子器件的提高人们往往想用电子手来“切诊”其实太过高估了,他替不了人手。因为这么大的信息量采集寸关尺局部的动力或等等信息实在有限。《经络图示仪》是触类傍通拐个弯来实现“切诊”效果的应用。其信息量虽分散但好归纳。在细分电流状态中扩大了信息量、增加穴质的细分、以及穴区的扩展细分便使得信息量得到扩大和易于归纳和演译。为什么把中医的发展从脉学上入手、这是因为主要是从价值的角度提出这个看法的。因为古代的东西之所以能够历经几千年而保留下来,就说明它在今天有现代的价值,否则人们早就把它抛弃了。而且这样的现代价值恐怕比我们今天流行的、时尚的价值更有生命力,因为它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而时尚、流行的东西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它们本身未必有生命力,价值也就不大。将中医脉学现代化从经络诊断技术的应用上入手、中医才不会弃医存药,而让中医跟上现代时运、“全须全尾”地向前发展、包容一切先进技术为百姓健康服务。肢解的中医必亡。因此中医设备要带着经几千年而保留下灵魂来为中医服务、起码要适应中医。中医脉学切诊带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阻碍了现今发展。不会切诊号脉的中医不是他们的错。我相信他们在轻松地掌握《经络图示仪》后。熟练地诠释脉学精髓也就不是难事了、按图索骥总要容易得多。回首再读内经等古籍就会只有理解她才能更沉地体会。悟出真缔。成为“上工”。如何用《经络图示仪》指导用方有个旧文:用经络图示仪的图示指导《龙胆泻肝汤》的应用
有网文读后有感:《医宗金鉴》所载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各9克,木通、车前子、泽泻、当归、甘草各6克组成。方中龙胆草泻肝胆,去湿热;黄芩、栀子助其清热去湿之力;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为了防止火邪、湿热和苦燥淡利之药伤阴,故以生地、当归滋养阴血以柔肝;肝胆性喜条达,火邪或湿热犯之;则气机被郁,故又用柴胡疏之,并作为引经药;甘草除协助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解毒外,尚有调和诸药及避免苦寒伤胃之作用。因此,本方泻中有补,疏中有养,既泻肝,又保肝,攻不伤正,养不留邪,实为泻肝胆、利湿热之良方。
上方所以苦寒与甘淡同用,是由于肝火多挟湿热之缘故。因为肝在右胁下,胆附于中,两者互为表里。肝喜畅达而恶抑郁,“胆者,中精之腑”,以通降为顺。肝胆气机调畅,则脾胃升降运纳不失其常。倘若长期精神抑郁,肝气不疏,久而不解,则易化火,亦可导致胆气不利,胆汁瘀滞,化为湿热。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水气不化,湿停中焦,无论化热与否,皆可加剧肝郁。如此恶性循环,乃肝火常挟湿热之理也。
肝火内扰,藏魂失司,则失眠多梦。其梦多在山林树下,江河之中者,欲求其凉而解之也。火邪上炎,则头痛头晕,口苦目眩,烦躁易怒;刑肺则咳,伤及肺胃之络则鼻衄、吐血;内迫血海,月经当下不下而上逆则为倒经;扶湿热则肝胆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司,故临床每见胸胁满痛,下利呕逆,苔黄腻等;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为黄疸;湿热下注则为淋痛尿血,腰痛,少腹胀痛,带多而黄,粘稠腥臭。由于肝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胆脉之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可前”,故火邪或湿热犯之,其病变则又可通过上述经脉及其所络脏腑、形骸表现出来,而为阴肿阴痛,阴中溃烂,子痈,乳痈,胁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耳前后肿,耳痛耳聋等症。
基于上述理论,现代采用上方来治疗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急性前列腺炎、睾丸炎、阴囊湿疹、高血压病、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外阴疱疹性溃疡、药物过敏之属肝火或肝胆湿热者,均获显著效果。对缓解急性白血病,治疗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由上可见,肝火或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复杂的,并可见于许多疾病的不同阶段。这种不同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证,就是龙胆泻肝汤证的共性,也是本方能治多种疾病的道理所在。”利用《经络图示仪》的临症测图,便使《龙胆泻肝汤》的应用有了层次帮助、让图示方式真实性地成为行医“拐杖”
1 .如何抓住龙胆泻肝汤证之共性呢?首先必须掌握肝胆的生理、病理特点;其次应熟悉肝胆二经在人体的循行路线;三是本着“有诸内,必行诸外”的原则,在肝胆及其经络的表现上求依据;这些均可利用《经络图示仪》的临症测图来找到研究依据。准确地找出实火或湿热的症状与体征的图示提示、用方也就入扣了。
2 . 《经络图示仪》的临症测图来找到依据。主要以手足厥阴少阳系4经为主反映点、∑y♂∪左≥右偏重于气盛。在手6和手4的测井穴位上±♀可多见≤右♂有轻穴质异态反应。其中当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必然章门、期门穴区有σ点出现、该系y值±♂∠有测井穴质异态反应。这些均是“所生病”的经络臟象阶段。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外阴疱疹性溃疡、药物过敏之属肝火或肝胆湿热者,肝胆经y♂∠§,当郁滞留在气分血分之间时、偏于阳盛∑y≥右♂§,反之则以右∠♀∥以出现穴质反映为主。在血分必然手6 .测点∨±♂和手4 .±∨∪♂.而脾肺胃测井穴区∧\♀不足。以加血分药以温清为主、不可过伐。
3 . 《医宗金鉴》所载龙胆泻肝汤和现销的成药均是针对肝胆湿热偏于气分时用的良药。绝非什么减肥药、排毒等庸医所识。不可过用。以免伐伤脾胃以伤肾气。在经络测图示显示手足太阴阳明系∑y\∧∩≈时不要用了。此阶段不是《龙胆泻肝汤》或丸药的适应症了。总之有经络图示仪的帮助可在判断上减少误差,增强了技术支持。仅凭经验是不够的。有了中医的经络测图信息记录而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脉诊、它明显信息难记录、四诊是中医理法之据、此不全则中医施方以及对疗效分析难传承更难融洽现今技术、让西医服!《经络图示仪》用图形代替文字表达思想,往往给读图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读的过程是意义建构过程,读图者常常结合了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理解,产生联想,进一步认知。图形对于视觉的刺激应该不只有直观、形象、生动这些词,不同的图形对于认知的效果有所不同。《经络图示仪》的参预使中医简而易学不仅是给临症“即时记录的照相”而是用图形代替文字表达思想给读图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使中医的理解力发挥扩散促进效果。而且随着应用测图例的增加、因电脑的数据存储和信息调出及对比的方便事实、使中医理法方药的对症分析同象棋“棋谱”再现思维再现讨论分析和产生新的对策联想发挥有了可靠“标递”、从而避免了“玄学”的随意性发散而争仪、让中医的发挥有了保证。这也是避免中医消亡的根本!现今针灸因针刺皮肉、令接受惧之、我们凭借《经络图示仪》的拆分头有对C.F.X 网络有K.C.F作用、能起到针灸疗法的发挥、提出了自助式针灸、以利于针灸学适应性发展、自助式针灸的「用针虚实补泻」将有另文介绍…。K.C.F的自助式针灸遵循沿用至今针灸治疗的法则。即: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简化针灸挖掘“腧穴”治验、让受用者袪病于简而省钱、只有方便好用、能够自我凭借回馈感觉疗效如何可以随之自调、也就是我俗称:身体有点类似自行车轮子“拢了”的症候病痛而给自已主动“拿拢”才能“防病于早”。若不方便简单到“傻子”也会掌握便难普及,也非“仁术”了。
摘段以往旧文:博览群书,为我所用,是我学医历程中的又一体会。拜师学医固然是医学入门的第一步,但从师学习在一生中,毕竟只是短暂的时间,满师之后,贵在自学。我在临诊中遇到疑难杂证,常从阅读医书中得到启示。如李东垣的内伤学说和脾胃论对我的治疗技术帮助很大。李氏认为内伤的形成,就是人体「气」不足的结果,其根本是由于脾胃受损。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适论》中说t「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针灸治疗,重在调气,用补益脾胃之气,常能扶正达邪。在我临诊中遇肝胃不和,胸脘痛满,针刺胃之募穴中脘,出针后拔以火罐,既能宽胸消痞,又能降气和胃,应用在虚阳上扰所引起的眩晕症也有显效。『中脘、KCF以♂§/¤ 』此外,对卒中的认识在我六十年的临床中也是逐渐深入fl句。在随师中,先师坚持《内经》和《金匮》》的中风理论,重视风邪为病,此风邪当然是泛指外风和内风,治法上强调祛邪为主的原则。当时,他很赞赏孙思邈的综合疗法。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针灸》中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先以《经络图示仪》的C.F.X状态图进行∑Y±♂♀∧∨.¤分析 』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K.C.F调整C.F.X的∑y值 测查穴质异态点存在区域进行针对性施治 』。不能如此,虽有愈痰,兹为偶差,非医差也。因此,先师在临诊中常针灸和中药同时并用。卒中的早期治疗,他是以平肝熄风、豁痰开窍的腧穴为主,如百会、风池、廉泉、天突、外关、合谷、足三里、太溪、太冲。针刺手法以补健侧,『∑y♂∠∪』泻患侧『 ∑y♀\⌒∩∈∑y≤⊥ 』。认为患侧为风邪所侵,邪留经脉,气血因而失畅,用褥法取其祛邪之意也。补健侧,是借健侧之健,推动气血之运行,包含有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之意。卒中二周之后,针灸治疗只取患肢腧穴,如上肢取肩帮、曲池、合谷、外关,手臂挛屈者加刺尺泽、曲泽,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足三里、丰隆、飞扬、昆仑、太冲,以催气通络法疏通经脉『 ∑y±♂♀≥¤.∑y=♂ 』。在处方用药上也重用祛风通络,平肝熄风,豁痰宁神之品,例如明天麻、嫩钩藤、炒防风、蔓荆子、嫩桑枝、络石藤、竹沥半夏、九节茸蒲、广郁金、珍珠母、石决明、广地龙、柏子仁、炙远志等等。我在临床上对卒中早期的治疗,针灸和中药并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部分高年体虚的中风患者,往往出现邪去正衰的征象,偏枯的肢体恢复活动比较缓慢。内服汤药当从何法呢?乃博览医书,渐有所悟。叶天士云:「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亦以补阳还五汤治疗卒中的手足偏废,加重生黄芪的剂量,以加强补气之功效,气行血亦行。在近十余年的卒中后遗症半身不遂的治疗中,仿效补阳还五汤的原则加减应用,收到了颇为满意的效果。使我感到:当今所遇奇症顽疾,均可仿效古方古法的宗旨加以发挥『 结合实际的C.F.X.的层次参照归纳与演绎出预诊方向 ! 』所以,博览群书防止一家之偏见,不断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论点。千万不要认为现今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中、单靠电脑让中医“口吐莲花”便一了百了,《经络图示仪》也只有自用积累才能游刃有余地发扬中医。(再以下旧文来结语:)拿常见“胃病”来说,其实要尽量避免服用胃药,避免促进引起各种炎症形成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等,容易孽生大量的幽门螺旋杆菌, 这样就加剧了黏膜的恶化,最终演变成胃癌恶果。就是经常用《经络图示仪》耒查测、尤其重视手足测井10、3 、5、2 。着重测查手10小肠的y值、其左气右血、左动能右实质的宏观认识耒了解总的消化系统。若手10测点y值明是低于左测井、则以胃肠滞停需要“吗叮灵”类的胃动力药。此时用k c f 方式施治双足三里穴区和腹部任脉治胃的上中下三脘、约5-10分钟就改善症候,让人服让人爱用《经络图示仪》的拆分头给以自我调治而减少用药之副作用。当然在测查时若手10区、尤其是右手10测点有强穴质反应时一定不可轻心。过去北京经络研究所的李志超先生就是右手10测井的穴质反应忽视而铸成遗憾。现在我每每想到那些为中医!为经络研究的勇士前赴后继、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悲伤…!我提供k c f 方式耒调补胃气是因我用此法受益而多说些。把经络系统调养好就和保养自行车轮子“拿拢”是一个理。大道至简、只要有用有效、研究透…、则是以后慢慢品悟之事。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推出的〖经络图示仪〗,就能够提高中医诊断正确率。中医靠什么发展,靠什么成为现代中医而不是成为"古董"。
〖经络图示仪〗能够成为中医手中的"猎犬",整合中医的灵魂,使她有着足够的血液营养,有着中医经络臟象理论的正确实践的理解,她是纯中医理论维护者,她归纳演绎出的结果,使中医药宝库有的放矢。经过努力我们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将在近期推出的第二代〖经络图示仪〗,让实用性和研究性更好地完成促进中医药发展、中医“仁术”普渡众生是理想也是追求!
现代人生存压力不小、三十多岁就中风早逝已不是新闻,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成了城市人的杀手,就连癌症也向中青年人蔓延。这些因天时地利不合而出来的';魔鬼 ';,就是中医说的"杂症";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认识方法,使中医诊断判证上至始至终不能离开理法来做细致归纳,也就是必需要找出许多症候点"审其阴阳、无予众谋",方可演译出施治之佳方。所以采集信息量越多、才能更接近事物的动态本质。那么切诊方法因其局部动感体验信息量容易丢失,应用现代成熟技朮 同原始技术相比优势不大、难度确大。
经络学说是中医灵魂之一,在应用上以针灸为多,对医症解释上往往讲';经络不通';来说明症候。我们的研究在经络与脉切診的关系上提出了新的理解(請参考《经络图示仪》说明书);现代对皮肤穴位的认识是不夠的,表面上皮穴高电位、低电阻、红外辅射高、代谢率高等,其实皮肤良导点的活动同中医整体观是一致的,完全可以归纳成整体的外候,我们暂且称穴位就是据有现代四点特征的良导点,但它的实质规律用控制论的 "黑箱"方法来逼近,沿这个思路就产生了"四维判点",把人看成是由皮肤良导低阻穴点构成的';网状正方实体或球状实体';,正常的生命运动有其规则型态,异 常时这个型态就发生变形,称为"四维变形"(用C.F.X 字母来简称)。可以通过《经络图示仪》来记录分析人的C.F.X的过程,研判矛盾分布,有的放矢,补充中医脉学诊法的模糊性,使四诊方法更完善。四维变形的施治医案能体验中医药的法理,继承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在完善武装自己的过程中,用现代 科技成果铺垫自己,而非张冠李戴变了味。
经过這些年的试验应用,在对穴位表面认识上提出了穴位或良导皮肤点对特型脉冲电流有由于"质量过 程"差异产生的穴质变化,如π点、Q点、B点、p点的变化差异分布以及规律的一致性和中医诊断辨证的趋同,使揭示';经络现象';实质的可能存在面得到缩小、 为现实研究减少迷盲。穴质变化的存在和规律前人没有提出、这是因为使用的检测电流没能同穴质发生反应,所以研究难深入下去,在局部';盲人摸象';。穴质的活 动及分布规律同针灸学的验方有许多一致性,就连穴质变化上的规律同穴点、经脉的治验范围都有部份一致,说明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经验的传承。因此抓住穴质变 化在C.F.X.网络变形时的表现,通过总结比较,再进一步运用"黑箱"理论方法,便可得到较贴近的诊断结果,并且这种整体的判断要比西医现在的';分片型 ';方法强许多,这是整体观优势。并有了釆用现今电子技术的创新发展的实际可接近成功之路、减弱创新歧途!
为什么用《 经络图示仪 》能够通过C.F.X.的变形、从穴质出现'; π、Q点';来提示恶病况的存在、並且此阶断处在隐匿状态往往使之漏诊而麻痹。这种" 扁鹊 "功能非西医可比!为什么《 经络图示仪 》有此作用功能呢?以后将有些例症介绍给大家。祥情可登: www.jingluo.cn 网上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经络现象发展中医之法!愿天下习医者不做庸才!装备自已不是靠信念!!中医只有努力才能避免消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蒋新民
|
2007-9-7 14: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各抒己见:中医发展之路
毕竟西医和中医的理论截然不同,相去甚远,西医也正在发展的阶段,许许多多的医学难题直挺挺的摆在他们的面前,我不是反对用现代科学去研究中医,而是有一个“度”的问题,现实就摆在我们前面,是研究呢?还是生搬硬套?结果如何呢?很简单,就像中药一样,两种主要成分一样的药,针对同一种病症或同一个人同一个方剂进行置换使用会有不一样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乎一个药性的问题,不同的中药虽然成分相近但药性不一样入经也不一样,人的体质属性也不同,中医核心就注重一个人类和自然的整体观念,西医如何呢?大家细想吧。
毛主席有些话大家可以细品一下
“西医能治病能开刀、割阑尾、吃阿斯匹林这都很好。你们也要好好学习中医。把国外的医学学好,也把传统的医学学好。”
讲得是实情、为了人的健康不打口水仗、扬中医之长!做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5
6
/ 6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