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复制链接]
3168
|
12
|
2004-4-12 12: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转自:所以然
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综观中医学,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精神、津液、五体、五官、九窍……名目繁多,分类庞杂,这些概念从何得来的?当然主要由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对人体生理现象,通过笼统的直观所以及古代医学经验的总结所成。例如死尸暴露的组织、器官、脏腑的大体介剖、或者病理症状所及的大致部位,得出五脏,五体、四肢、九窍等概念。但是有些概念并不单纯通过直接的整体的观察所能得到的,例如、经络、精神、肝阴、肝阳、心气、心阳、肾气、肾阳等等,则是在生活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阴阳五行取类比象法演绎得到的。
运用取类比象法作为推理工具,可以使我们从对已知事物的认识衍扩到对未来知事物的认识,使人们从个性掌握共性,扩大人们的眼界和认识内容。
中医阴阳五行运用取类比象法、将自然界到人体,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分类,对祖国医学这架大机器上的每一个另件都规定了阴阳五行的相对属性,从而使阴阳五行学得说以在祖国医学中扎下其根。
因此可以说:没有类比法就没有中医的脏腑经络,没有类比法就没有中医的生理病理、没有类比法更没有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思辨模式。
下举《内经》及张景岳《类经》的阴阳类比法在中医党之应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水火之征兆也”。用水火的属性来象征阴阳,凡是符合水的征兆者都可取类于阴,即一切润下的、阴暗的、消极的衰退的虚弱的、凝聚的等等属性皆属于阴。凡是符合火的征兆者都可取类于阳、即一切向上的、光明的、积极的、亢进的、强壮的、扩散的等等属性皆属于阳。
根据这个原理,一方面各事物都可根据其属性进行分类;另一方面、各事物又可根据其类别推论其属性。这样就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
就自然界而言:“天的阳,地的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阳明离合论》)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静阳燥,阴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生气通天论》)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之阴阳,则藏为阴,府为阳。肝、心、脾、肺、肾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府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
“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传忠录、阴阳篇》)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衂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灵枢•百病始生篇》)
“阳病者上行而极下,阴病者下行而极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药而言,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传忠录•阴阳篇》)
“卒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传忠录、阴阳篇》)
“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再观《内经》五行取类比象法在中医学之应用: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事物之事物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整体矛盾的普遍性,又有局部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单用阴阳来说明世界是不够的、于是中医阴阳五行字说又借助五行类比法来补充其不足。
《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同样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来演绎世界万物。即一切具有曲直动摇之性的事物皆归于木,一切具有灼热炎上之性的事物皆归之于火,一切具有浑厚稳定之性的事物皆归之于土,一切具有坚利粛杀之性的事物皆属于金,一切具有寒洌润下之性的事物皆归之于水。根据这个原理、世界万物的五行属性各得其所,类比自明。
就自然界而言:“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温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方对应五气则:“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气对应五味则:“水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人而言,五行对应五脏则:肝木、心火、肺金、脾土、肾水。並以五脏为中心继续进行演绎:
“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灵枢•本始篇》)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五脏,外结于四肢。”(《灵枢•海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体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脾者……仓库之本,营之居也,其体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灵枢•本始篇》)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志。”(《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脏常阅于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知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知音矣。”(《灵枢•脉度篇》)
“五藏所欲,肝欲收、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敛、肾欲坚。”(《素问•藏气法时论》)
以病而言:“五藏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是谓五病。”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素问•宣明五气篇》)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藏所苦:肝苦急、心苦缓、脾苦湿、肺苦散、肾苦燥。”(《素问•藏气法时篇》)
以药而言:“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宣明五气篇》)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藏气法时篇》)
……
由此可见,五行和阴阳类此法结合、把人体内外错杂万变的事物进行既抽象共性,又保留个性的分类,构成了上个“天人相应”和理论系统,并用其说明客观事物的形质,以及人体生理、病理、药理,更显示出其全面性和准确性。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虽然限于条件,不能用科学实验手段弄清人体的具体的微观的物质构成,但是它采用了不打扰人体生理活动的取象比类法,通过综合地整体地来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状态和征象,来揭示疾病的本质,以确定调治的途经。这与现代黑箱理论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4-12 15: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从数学与中医的对比谈起》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1&show=17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4-4-13 1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单纯看类比法的应用是片面的,应该和临床结合起来,古代医家也确是这样做的。
单纯使用类比,则是对某些固有观念的“教条”;具体到中医,单纯看《内经》中类比的应用,它们都是对上古天学观念和商周哲学观念的教条。
用现在的话说,只有逻辑关系,没有临床表现的“约束”,则中医理论真的如飞龙所说是“瞎说”;
临床是逻辑关系的起点和终点,逻辑关系是依附在临床上的。(详见《逻辑中医》)
至于楼上飞龙的回帖,请飞龙看我的《怎样使用类比》,可以解答飞龙的疑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4-13 20: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军民软件提到的《怎样使用类比》: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214
理论上有错,类比和比较完全是两个概念,比较的时候确实需要“抽取它们的同一属性进行比较”,如你举的那个商品的例子,类比没有这个限制,比如: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天地云雨与人体之间是类比关系,并没有“同一属性”可言,类比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叫仿真,是指两个事物的运行规律之间有相似性。
你认为阴阳是两者的同一属性,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得出“天地的阴阳”与“人体的阴阳”有可比性,其他任何结论都得不出来。“电脑和树木作为商品时,都有商品属性即商品价值,用数量来表示,即有不同的售价,所以两者相比就有了贵、贱之分,而且它们在商品贸易中可以等价交换”,但因此进一步得出“电脑具有能上网的性质”所以“树木也具有能上网的性质”就很荒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4-4-14 00: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任何比较,都是对一个或多个属性的比较
如果两个事物有某种相似性,那么“某种”就是它们的共同属性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乍看起来,不太容易理清头绪,需要做详细的逻辑分析:
清浊:清为阴,浊为阳;天地:天为阳,地为阴;上下:上位、向上为阳,下位、向下为阴;云雨:云在上,是地气上升形成,为阳,甲骨文“气”就是云的样子,雨在下、向下为阴;
窍有上下,则有阴阳,出上、出下也分属阳和阴;奏理与五脏,四肢与六腑,都是内外表里的关系,内、里为阴,外、表为阳。可以用阴阳将其中的各种事物、运动方式统一起来。
古人认为,天地是最大的阴阳,它们的存在状态和运动规律在内经成书之前,就早以为上古天文学所确定;人生天地间,古人认为不但动植物有灵,山水土石都有灵,所以他们不会象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人和动植物有本质的区别,有生命的生物体和无生命的无机物,有根本的不同。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在阴阳上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天地这个最大的阴阳的存在和运动的法则,是天地万物包括人都遵守的。
现在人也有类似的想法,看看西医的生理就知道,绝大部分都是哺乳动物实验的结果;药物实验除了用白鼠外,最可靠的是选大猩猩。因为现在的人认为哺乳动物和人在遗传上最相近,猴子猩猩更是“近亲”,一些比较基本的动物生理实验的结论,往往丝毫不改地套在人身上。
古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以己推人,将心比心的方式(当然比的都是人心,人心和兽心往往被认为有根本的区别),无论古今中外皆然;这都属于类比思维。
总之,阴阳是天地万物的共同属性,在这个共同属性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飞龙“仿真”的说法,我猜想是受全息论的影响,全息论使用的也是类比思维,首先是在几何形状上的比较,再就是相对位置上的比较。
“但因此进一步得出“电脑具有能上网的性质”所以“树木也具有能上网的性质”就很荒谬了。”
的确荒谬,产生这种荒谬有两个原因,首先推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实体,所以结论必须要符合实际,即被实验和或实践所实证。而“树木也具有能上网的性质”用不着实际测试,大家都不会认为它是正确的。
但是看看上文《阴阳应象大论》的引文,逻辑推理的起点是实体:天地、云雨(如果看成是实体的话),但逻辑终点:五脏、六腑、奏里完全不是实体或实体关系,上下窍、四肢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其意义性质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有时是“实”的,有时是“虚”的。在这里应该认为是“虚”的。
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逻辑终点,而是推理过程中的某个结点,要判断其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完整的推理过程,并结合临床得到实体或实体关系作为逻辑终点,才能完成。离开实体或实体关系,仅有概念,则无法进行实验、实践等实证。
另外,再说点题外话,飞龙一直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说是对的,但还应该更具体:某个特定理论来源于某些特定的实践,某个特定理论的正确性需要用与之相应的特定的实践来检验。没有可以代替一切的通用理论,所以任何理论都是“特定”的理论
实践有医疗实践、艺术实践、政治实践、经济实践、军事实践。军事理论不能用医疗实践或艺术实践来检验,同样,文艺理论也不能用政治实践来验证。
医疗实践内部也有区分,不同的科室的工作不同,实践的内容形式都有区别;不同的医学;如中医西医蒙医藏医苗医印度医的看病方法不同,方药不同,理论也不同;即使是西医内部,中国的西医与西方的西医比较,由于技术条件不同,中国西医擅长物诊,而西方的西医更擅长使用一些先进的设备来配合诊疗,物诊能力较差(实践的少);这就导致在诊疗观念思想上有所不同,如果长期隔绝不交流,就会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
佛教穿入中国后,为符合中国国情,以六祖坛经为标志,逐渐完成汉化;很多佛理、佛的形象都做了修改,赤身裸体的都穿上了衣服(至少下身有衣服穿),天使的翅膀变成了长长的飘带,胡子拉查的观音菩萨变成了慈母的形象。
---------------------------------------------------------
《编程傻瓜 - 到死汇编》v1.0c,下载后无须注册即可正常使用。
http://software.online.tj.cn/down.php?id=126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4-4-14 12: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补充:
“但因此进一步得出“电脑具有能上网的性质”所以“树木也具有能上网的性质”,电脑和树木在商品属性上得出的结论,当然不能用于是否可以上网的属性上,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属性;类比的基本原则就是:同类可比,或同属可比;两个不同属性间的比较属于异类相比,而异类不可比。
这一点我在《怎样使用类比》一文中比较“桌子”和“椅子”的比较中已经说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4-14 21: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麻烦你写了这么长,实在不好意思。
看来你横下心要把类比混同于比较了,所以你的逻辑肯定要乱。
“比较”的时候,确实是需要针对某个共同的属性而来,没有共同性就无法比较。你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颜色、重量等等,这是两者共同具有的。如果你想比较两个物体的阴阳,你只能得出这个阴多那个阴少诸如此类的结果。
“类比”来源于相似性,“以己推人,将心比心”,由此类彼,都是类比,类比可以用于揭示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特性。如果你想类比两个物体的阴阳,那么一个物体的“阳”具有升腾的规律,你可以类比推理出另外一个物体的“阳”也具有升腾的规律,但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其结论不一定正确,“仿真”变成了“仿假”屡见不鲜。
我也说点题外话,我认为医学是一种科学现象,不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很难说谁对谁错,但科学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对错,即使在某个局部或某个历史时期“诊疗观念思想上有所不同,如果长期隔绝不交流,就会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但从科学的发展看,正确的“理论”部分会融入人类总的科学知识库中,而不正确的部分将会变成历史供后人凭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4-4-15 12: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任何科学,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科学,没有人就没有科学,而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思想不可能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其它的待会儿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4-4-15 23: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飞龙总是抱着“实体思维”不放,所以分不清谁真谁假,殊不知“真亦假来假亦真”。“真假”有实体的真假、实体关系的真假,还有逻辑关系的真假;
比如,1.“如果茶杯里能装进一只猫,那它也一定能塞进十只死老鼠(活的呆不住)。”;2. “如果茶杯里能装进一只猫,那它也一定能塞进一只老虎。”。
从实体的角度讲,谁家有能装进猫的茶杯!,谁没事捉耗子往自己茶杯里塞呢!茶杯即使真的能装老虎,又有谁敢装呢!
但从逻辑上讲,判断语句1为真,2为假。因为老鼠比猫小的多,老虎虽然据说是猫的徒弟,可比猫大的多。
我在楼上已经说过,要对类比的结果进行实证,其结果中必须有实体或实体关系。对推理的中间过程进行实证是没有意义的。就中医而言,要想实证人体的阴阳,就必须有可见的“象”;因为“阴阳”本身是抽象概念,不可见,但“阴阳应象”,而“象”可见,所以根据“象”来判断阴阳。但对于“藏”象,则无法实证,因为象藏起来了,不可见。中医理论中类比的可靠性一方面通过逻辑关系是否成立来检验,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表现来验证。
临床表现是可见的,是中医最基本的"象",中医从临床表现中抽象出各种证,对证用药后,药效如何也是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的。
如果类比结果不符合最终的实际结果,则需要修改逻辑关系,即修改推理过程,甚至引入新概念,替换旧概念,直到符合实际为止。毕竟,中医是以诊疗病人为最终目的的,是一门应用科学(其他医学也是,包括兽医学)。这种方法在物理学、数学、土木机电等工程学中也经常应用,学名叫“逼近法”,2的平方根(无理数)的求解,就是通过展转相除得到的;圆周率的计算原理,高数中的微积分的原理也是无穷逼近;力学中用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大小也是如此,还有工程设计中数学模型的建立等都是“凑”出来的。
(补充:电脑中,手写字体的识别技术:神经网络模型,也是先建立联立方程,即数学模型,因为这个方程有无穷多个解,需要通过实际测试,来调整各个不确定的参数,使运算结果与实际相符,测试的例子越多,汉字识别准确性越高,但速度越慢;实际应用时,识别过程是不可“读”的,也就是说,识别过程都是没有规律可言的数学计算,这些计算没有任何“道理”可讲。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不同层次的事物之间没有确定的逻辑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4-16 21: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类比法是阴阳五行切入中医理论的桥梁
天哪,你的逻辑原来还停留在“真假”难辨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军民软件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