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复制链接]
黍离 | 2006-10-2 07: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color=#B200FF]危症难病倚附子 朱良春先生序
关键词: 附子  朱良春

危症难病倚附子 序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功效之卓著。历代医家盛赞其回阳救逆、善温五脏之殊功。汉·张仲景可谓善用附子之典范,在《伤寒论》中使用附子之方达到六分之一强,为后世广为应用。明·张景岳在《本草正》中称其“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明·倪朱谟指出:附子是“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汇言》)虞抟说得更为具体:“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医学正传》)现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尤不乏其人,如雅称祝附子(味菊)、吴附子(佩衡)者,乃其代表人物。先师章次公先生亦擅用附子,他在求学时曾亲见其师黄体仁先生用通脉四逆汤加吴萸、黄连,曹颖甫先生用四逆汤治愈霍乱症垂死患者,曹先生用生附子常七八钱至两许。可惜这些医案都没有流传下来。章师与祝附子(味菊)、徐小圃先生为好友,常相过从,还曾为祝先生的大作《伤寒质难》作序,称赞其治病“心狠手辣”。章师用附子十分广泛,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祝、徐二老的影响。如在其一儿科医案中,即运用温潜法,并在案语中说明“此徐小圃先生法也”。祝、徐二老,我也均曾接触过,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师长们善用附子的经验于我印象深刻,这些宝贵遗产值得发扬光大。
邢斌同志喜读书,善读书,勤临床,是青年中医之佼佼者。他对附子有较多研究,为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攻克急危重症,近年来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了现代近七十位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并加按语,画龙点睛,撰写导论,系统归纳。读之如亲炙诸大名师之垂教,顿获醍醐灌顶之灵感,得启悟之欣快。因对附子之功效、运用、剂量、配伍以及毒性和防治方法,有全面之阐述,有助于消除医患之畏惧心理,从而安全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中医事业之振兴,人类健康之维护,作出有益贡献。嘉惠医林,厥功伟矣,乐而为之序。


朱良春 丙戌春月,虚度九秩


转自邢斌先生博客:http://jiranju.blogchina.com/4941113.html
天官 | 2006-10-2 10: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挺好的
黍离 | 2006-10-3 19: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color=#3300FF]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中)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九


邢斌

周连三(1889-1969),河南人。1908年开始悬壶,行医六十余载。周氏平生深研《内》、《难》,对仲景典著极为推崇,汉以下则对黄元御学说研究颇深。由于他长期行医于农村,解放前人民生活饥寒交迫,所以接触到的病人多为正虚阳弱。从实践中,他认识到:“阳虚之证十之七八,阴虚之证十无二三。”因此临床善用温阳之法,对附子之应用尤广。

周氏认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后期应多用温阳之法,若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舌苔淡白,脉微欲绝之危证,必用回阳救逆,以挽命于顷刻。常用茯苓、桂枝各30克,附片、潞参各15克,干姜、炙甘草各12克。认为附子为温肾阳之主药,桂枝为通心阳之佳品,二药合用,一温一通,多能收效。周氏擅用附子温阳治疗脱疽。他认为本病是由于心阳不足,功能紊乱,影响到气血的运行,使气滞、血瘀,当寒邪内侵,肾阳式微,一派寒象相继出现。心肾失调,肝郁不舒,则经络阻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诸证丛生,此乃心、肝、肾三经之证,病属阴证范畴。治疗主张以温肾舒肝,通阳复脉之法。常用炮附子、桂枝、潞参、白芍、白术、茯苓各30克,干姜、甘草各15克,黄芪60克,治疗各种脱疽多能收效。
周氏晚年对精神病的中医治疗也颇有研究,尝谓:“癫狂之疾,属热症者有之,属寒者亦为常见。”缘于脾气不伸,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蒙蔽清窍,正阳不足,运化无权,以致浊阴填塞于上,亦能发病,故每见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四肢厥冷,六脉沉微,汗出遗尿等阳虚之证,治疗即以温肾补土,助阳扶正。常用茯苓、牡蛎、龙骨各30克,炮附子、潞参、干姜各15克,甘草9克为基本方,若痰盛者瓜蒂散先吐之,再以上方加陈皮、半夏治之。
李翰卿(1892-1972),字华轩,山西省灵丘县人。李氏自幼随舅父习医,15岁即能诊治一般疾病,后在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学习,毕业后由于医术高明,就医者络绎不绝,成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解放后曾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与西医同行合作,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获得成功,该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一等奖。

李氏对附子颇有研究。他认为同样是用附子温阳,温心肾必佐以补阴之品而以小剂量为佳,温脾肾则不必佐用养阴之药而剂量宜大。附子散寒止痛,若与小茴香、吴茱萸、干姜诸药比较,附子偏重于入肾,癖痛、胃痛、腹痛等兼有肾阳虚者,用附子效果最好,至若单纯由于肝寒所致疝痛、腹痛则小茴香、吴茱萸效佳,单纯胃寒作痛则以干姜为好。特别要提出的是:李氏认为附子治疗心力衰竭时剂量宜小,治亡阳证两便失禁、肢厥脉微时剂量宜大。
当代山西名医朱进忠先生是李氏弟子,所著《中医临床经验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记载了李氏以小剂量附子治疗心衰的案例。患者郝某某,女,36岁。21岁结婚,婚后不久即心悸气短,偶有咳血,某院诊断为风心、二尖瓣狭窄、房颤。3年前产第2胎后病情加剧,反复咳血,手术治疗后出现房颤、心衰、腹水,治疗2年无效。其症见呼吸极度困难,不能平卧,心悸心烦,全身浮肿,胸腹积水,发绀,口干渴,舌紫暗,苔少,脉细数促,手足心灼热而指趾反见厥冷。某医以为心肾阴虚,急予滋阴清热。药后腹部坠胀,气短难续,并时见神昏谵语。请李氏急会诊。云:此病阴阳大衰,正虚邪实,攻补两难,若不急救心肾之阳,则病者不久于人世矣。急处:附子0.3克、茯苓1克、白术0.3克、白芍3克、人参1克、杏仁1克、桂枝1克。服药2小时后,气短心悸好转,1小时后开始排尿,后又连续排尿4次。次日已可平卧,呼吸困难明显好转,浮肿与腹水亦明显减轻。继进3剂,浮肿全消,能下地活动。一医云:如此重病,竟用如此轻剂,岂能顶事。改用较大剂量真武汤合生脉散,服药1剂,病情又剧,再请李氏会诊,改用小剂真武而好转。如此重病,仅用0.3克附子而获奇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朱卓夫(1893-1969),字先敬,湖南湘潭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因曾祖身患痼疾五年,遍延名医不救,悲而学医。1957年组建湘潭市中医院任业务院长,1959年受聘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著有《临证心得》一书,《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亦选载其部分医案。
朱氏平生最喜用附子,也最善用附子。他认为凡见症有面苍、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胆使用。戴阳之面赤如妆,虚阳上浮之舌红少津,阳虚阴必走之吐血,过用寒凉使实热化为虚寒之麻疹,脾阳不运胃津之消渴等等阴阳疑似之症,在辨证准确之后,也当机立断,重用附子。如遇真阳衰竭,脱症蜂起,奄奄一息,顷刻待毙之际,附子不仅重用60克以上,且常用生附子直追残阳,挽回生机。大吐大泻,阳随阴脱,用大剂量附子理中汤加木瓜;朝食暮吐,反胃重症,用生附子炭剂,乘热投入姜汁研末蜜丸作根治法;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水气上泛之眩晕,水泛为痰之咳喘,均用大剂真武汤加味;肾虚水肿,经久不愈之慢性肾炎用济生肾气丸;消渴引饮,饮一溲二之下消用肾气丸加乌梅、花粉等,都是以附子为主药而重用。但在上热下寒,从阳引阴,引火归元的辨治中,附子用量则较轻微。误表戴阳之伤寒坏症,面赤身热烦渴,大便反泻,舌苔两边白润舌中红燥,乃上热下寒,用益元汤,扶阳滋阴并用,附子用量中等。阳气不得入于阴致阴虚失眠盗汗,用附子以为补阴响导从阳引阴,每用二加龙骨汤加枣仁、浮小麦;阴虚于下,虚阳上浮的虚火喉症,用李纪方镇阴煎;肾不纳气,虚阳上浮的气喘,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以附子与淮牛膝配伍引火归元,则附子用量又极轻微。
转自邢斌先生博客:
http://jiranju.blogchina.com/5719392.html
黍离 | 2006-10-13 07: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color=#CC0000]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下)
——《危症难病倚附子》导论之十

邢斌

傅梦商(1895-1988),浙江人,行医六十余年,屡起大证,享誉遐迩。平生探究伤寒,尤其对厥少两经的虚寒证辨析入微,笃信《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之旨,因此临证主张温补,处方善用附子,有“附子先生”之称。
傅氏处方擅长温补,用药赞赏附子,颇多卓识。如见脉弱舌红,阴药之中少佐附子以促进运化,龟版配附子能收引虚阳以返窟宅。又如脉濡舌黄不专事芳化,投附子辛热走窜,开郁达邪,穿透湿热屏障,而迅速获得转机。至于诸虚百疾,常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附子一味,以振奋阳气,疏通气血,则一阳来复,遍体皆春,故取效甚佳。
李彦师(1906-1978),四川省大足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后由川入黔,一直行医,1958年任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主任。李氏对《伤寒》、《金匮》研究精深,著有《伤寒金匮条辨》。临证重视阳气,擅长补火,有“李附子”之美称。
李氏善用附子补火回阳,常用量15~30克,甚达50克以上,疗效显著而从未发现中毒症状,认为关键在于注重附子的炮制与煎服法,指出处方中附子必标明“另包先煎”,煎药前先将附片放在火上烤微焦起泡,再用足量冷水浸泡,先煎1小时,尝无麻味后,再加余药同煎;或先用童便浸煮附子,取出清水洗净后与它药同煎;或方中配伍生甘草、白蜜、生姜等可以缓毒。治虚寒久泻内服附子粳米汤加减,外敷方用附片30g(用热酒泡软,打烂),赤石脂末30g,加食醋与热米饭同捣如稀泥,每晚敷于神阙至关元穴处,用绷带缠腰固定,疗效较佳。
姜春华(1908-1992),字实秋,江苏南通县人。姜氏幼承庭训,复从陆渊雷先生游,后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解放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华山医院、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等,是现代杰出的中医学家。
姜氏对经方以及后世各家用附子进行研究,善用附子治疗心力衰竭和一切虚寒疾病。他治疗风心病舌绛、咯血用附子毫不犹豫,指出附子能强心,改善肺循环,肺循环改善则郁血改善,郁血改善,则血可止。此不止之止,正是古人‘毋见血而止血’的明训,是符合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的。他治疗慢性炎症善将附子与清热解毒药同用,认为温阳益气药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调整内分泌的功能,保护和促进免疫机能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清热解毒药能抑菌、抑毒、抗病原,并有抑制免疫变态反应作用。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既有促进,又有抑制,起到相反相成增加疗效的结果。用此法治疗多年沉痼、慢性炎症,往往做到迎刃而解,取得显著疗效。
陈苏生(1909-1999),江苏武进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曾先后师事沈仲芳、钟符卿、祝味菊等名中医,与祝味菊先生合著之《伤寒质难》颇获时誉。陈氏临证继承乃师祝味菊先生用附子之经验,并结合多年之实践,以附子为主,运用温阳四法,颇得配伍之妙谛。
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本法温阳药用量较少,潜镇药用量偏大,有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的作用,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病症。温滋法,是指温阳药与滋阴药同用。适用于阳衰而阴亦不足,证见虚烦懊农、失眠怔忡、肢节酸楚者。温通法,即温阳药与通利药同用,临床常用来治疗痰饮诸症。因为痰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正因阳气不足,所以召致阴邪凝聚。苟患者阳用彰明,何致产生饮症?《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治饮大法,实际上仍然是扶持阳用的一法。温泄法,即温阳药与解毒泄浊药同用。此常用于阳气衰微,秽浊凝聚诸症,一方面是阳气之不足,一方面是阴霾之凝滞,故益火温阳与解毒泄浊同用,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有相辅相成之功。
徐仲才(1911-1991),上海宝山人。是徐小圃先生哲嗣,祝味菊先生高足,擅长治疗内、儿科疾病,曾任上海龙华医院副院长。徐氏对附子的应用得自家传和师授,又有他自己独到的经验。
徐氏擅用附子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一般认为是热毒,以清凉宣透为主,当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时,则可加用附子温阳强心;对白喉的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但当白喉外毒素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而出现心脏危象时,就必须在养阴清热方中加附子,以强心防脱。对于霍乱、吐泻引起脱水,口干瘦瘪,固然表现为明显的阴虚,其实阳也随之而虚,如手足冷、脉细弱。有时补阴反而增加腹泻,此时需要用附子理中,才是治本之策。解放前,治疗很多小儿暑热证,表现为喝水特多,小便特多,用徐小圃先生的清上温下法,效果非常好。清上用石膏、黄连、莲子心等,温下主要用附子。
周康(1931- ),主任医师。祖传中医,1947年攻读中央国医馆医疗专业,1950年毕业后参加上海市高级医学进修班进修现代医学3年,毕业后一直致力于精神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历任中华全国中医脑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地区中医脑病研究协作组组长、上海市中医脑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精神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治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周氏长期在精神科临床第一线工作,通过亲身实践推陈出新,突破了前人的局限,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就附子用治精神分裂症而言,周氏早在1966年即发表自拟桂附壮阳剂进行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此后又进一步摸索发展,简化处方为附、桂、姜、草四味(四逆加桂汤)。尤其对附子之运用不断增量,最高达120克,病人阳气不足之征象方始改变,并在1980年发表了大剂附子论治精神分裂症的论文。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怀疑古人,独立思考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发扬。

限于篇幅,在最后三讲中只简要介绍了12位名医的生平和运用附子的经验,难免挂一漏万,读者谅之。
转自邢斌先生博客:
http://jiranju.blogchina.com/5745798.html
星河 | 2006-10-13 08: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附子的用量,如果超过了10克,那就是外行了。

因为外行是不懂得什么是回阳的。

现在的自诩为‘火神派’们,据我看来没有一个懂得什么是‘回阳’。
黍离 | 2006-10-19 06: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color=#9900FF]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之“祝味菊篇”——摘自《危症难病倚附子》
邢斌

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童年随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随后东渡日本考查医学。1926年由川入沪,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祝氏治学推崇仲景、景岳诸家。著有《伤寒质难》,提出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临证擅长运用温药,尤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美誉。
《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选录有关祝氏运用附子经验包括3部分内容。一是辑录散见于《伤寒质难》中的有关附子的内容,裨读者能有一较系统认识。二是介绍祝氏附子配伍的经验。三是祝氏医案10则。这里摘录医案2则。

案一:伤寒
翁,男,1941年3月9日初诊。
症状:肌热一周未解,苔腻,无汗,寐不安,脉浮缓。
病理:寒邪外束,中湿遏阻,营卫不和,三焦失化。
诊断:伤寒湿阻。
治法:当予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30克,水炙麻黄6克,紫石英30克,姜半夏12克,苏梗6克,大腹皮9克,云茯神12克,川桂枝6克,黄附片12克,生茅术12克,黄郁金6克,白杏仁9克,生姜9克。
二诊(3月10日):汗犹末彻,苔腻,泛呕,脉浮缓。再予温潜辛化。
灵磁石45克,云茯神12克,水炙麻黄4.5克,酸枣仁15克,大腹皮9克,黄郁金6克,乌附块12克,姜半夏18克,川桂枝6克,生茅术12克,苏梗6克,白蔻仁6克,生姜9克。
三诊(3月12日):肌热平,苔腻,作呕,脉息沉缓。表和中阳未化,食物阻滞。再予温潜淡化。
上方去麻黄、郁金、白豆蔻,加焦枳实9克、淡干姜6克、炒白芍6克、炒麦芽12克。
四诊(3月14日):热平,苔化,纳呆,便秘,脉息虚缓。病去正虚,心脾不足。再予扶阳益脾。
灵磁石30克,酸枣仁15克,炒茅术12克,云茯神12克,带皮砂仁6克,炒麦芽12克,乌附块15克,生牡蛎30克,姜半夏18克,苏梗6克,淡干姜4.5克,大腹皮9克。
邢斌按:肌热一周未解而无汗,兼见苔腻、寐不安,显系寒邪外束,中湿遏阻所致。故用麻黄、桂枝调温排毒;茅术、半夏宣发中阳,助麻、桂以收达表之效;苏梗、郁金宣和其壅;由于神经中枢为指挥抗战之首府,故用附子以壮之;其为虚性兴奋也,磁石、紫石英以潜之。二诊加酸枣仁与附子配伍,强其心脏。三诊因肌热平而去麻黄,加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又以枳实、干姜、麦芽健中阳,化食滞。最后病去正虚,心脾不足,以扶阳益脾善后。
案二:伤寒坏症
樊,男,1939年8月1日初诊。
症状:病经月余,肌热复炽,神衰语乱,筋惕肉润,腹硬满,脉微欲绝。
病理:伤寒正虚邪恋,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
诊断:伤寒坏症。
治法:姑予潜阳强心。
处方:黄附片24克,别直参12克,上安桂3克(研冲),炮姜炭6克,生龙齿30克,灵磁石60克,酸枣仁45克,朱茯神18克,甘枸杞9克,龙眼肉15克。
二诊(8月2日):筋惕稍瘥,已得寐,大便通,腹部略软,脉息虚细而略缓。心力稍佳,腑气已行。再予前法损益。
上方别直参改用9克,加紫贝齿45克、仙半夏15克、鸡子黄一枚(打冲)。
邢斌按:病经月余,正虚邪恋,中枢指挥无力,心力已呈虚脱之象,必须匡扶正气,使正胜邪却,可收化逆为顺之功。附子温阳,配枣仁则强心,如击鼓行军,而使之气壮;附子兴奋,龙、磁镇静,同用则变为强壮。祝氏曾谓“伤寒机转在表,人参固表,堵塞其邪机发泄之路,故曰闭邪”,因而“伤寒而正气虚者,宁用附子而不用人参”,但当此“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则又当参附同用,急则治标也。
-----------转自邢斌先生博客 http://jiranju.blogchina.com/5765932.html
蒋新民 | 2006-10-20 15: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病经月余,正虚邪恋,中枢指挥无力,心力已呈虚脱之象,必须匡扶正气,使正胜邪却,可收化逆为顺之功。附子温阳,配枣仁则强心,如击鼓行军,而使之气壮;附子兴奋,龙、磁镇静,同用则变为强壮。祝氏曾谓“伤寒机转在表,人参固表,堵塞其邪机发泄之路,故曰闭邪”,因而“伤寒而正气虚者,宁用附子而不用人参”,但当此“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则又当参附同用,急则治标也。
制附片好药,附子温阳非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舌苔淡白,脉微欲绝之危证,必用回阳救逆,可用大剂量。有经络图示仪的测图把关。只要∑y¤∩\;∑∩\±此时面热四肢不温。即可以参附同用,急则治标也。
黍离 | 2006-10-23 16: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color=&#35;2600FF]<危症难病倚附子>后记
邢斌
我自幼喜读书,也爱买书,家藏图书虽富,犹不免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工作以后最大的苦恼是没有了图书馆的有利条件,因此一直对大学图书馆念念不忘。还记得当年在大学图书馆书库里流连忘返,从书架(中医药类)的第一本看到最后一本,这本抽出来看看,那本拿出来翻翻,生怕漏过一本好书。如此几次,对书库里大致有哪些中医书,在哪个位置,大体讲什么内容,都比较清楚。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对近现代医家的医案医话和有关经方的书籍尤为瞩目,每一本都拿下来翻过一翻,其中不少都借出一阅,并留下读书笔记。在大学最后一年,对那些应该读而来不及读的医案医话,不得不择要复印下来,似乎在做最后的抢救。
“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多年的学与思,形成了不少个人的想法。其中之一,就是对附子一药的研究兴趣。拯救危急重症固然离不开附子,治疗慢性疑难杂症亦不能缺少附子,不少名医留下了运用附子的宝贵经验,甚至外号就叫“某附子”。轻描淡写的药谁都会用,但未必能取效,关键是掌握要药的用法。如能掌握峻药,甚至毒药的用法,就更增添了治病的法宝。附子就是一味要药、峻药和毒药。因此,为了提高临证技艺,就必须好好研究附子。另一方面,研究附子自然会涉及对寒热虚实证候的真假与错杂的辨析。辨典型的证、一般的证不难,难就难在辨识证候的真假与错杂。这一问题,早在当年学习《中医诊断学》课程时我就很感兴趣,临床之后体会更深。而研究附子,恰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就这样从2001年初开始收集资料,当年年底基本完稿。由于一时间出版社未能着落,搁置了较长时间。此间曾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王致谱研究员的大力推荐,虽未能如愿,但长者无私的关爱令人感动。2005年冬本书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张立艳编辑的垂青,终于得到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从那时起,几乎每个夜晚及休息日,均用于原稿的修改。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与原稿相比,删去7篇,增补16篇,并新增较多按语,使材料更丰富,特色更明显。尤其是历时3月撰写了3万字的导论,对有关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不敢沿袭成说,提出了一家之言。使本书不仅是一本资料汇编,更是一部研究专著。然而,限于学识、精力与工作条件,可以想见本书一定搜罗未尽,遗珠不少。而且导论中不少观点都带有探索的性质,有一些只能说是提出了问题,远未到解决问题的境界。因此非常真诚地希望得到各地专家和读者朋友们的帮助,能进一步挖掘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的材料,同时也欢迎各方面的批评指正,使本书能获得完善的机会。
转自邢斌先生博客:
http://jiranju.blogchina.com/5783000.html
黍离 | 2006-10-28 22: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危症难病倚附子》的导论之一

[color=&#35;260000]《危症难病倚附子》编写说明

邢斌
一、附子入药有悠久的历史,而对附子的研究也有着相应的历史。随着现代中药学的学科分化发展,附子的研究也有相应的变化。目前的附子研究领域可包括品种、栽培、药材、化学、炮制、药理、文献与临床等诸多方面。本书从研究的领域而言,是选取“文献与临床”这一方面;从历史的长轴而言,是截取“现代”这一时段。
二、“现代”的概念可有不同的理解。[url=]社会[/url]发展史与各学科发展史的“现代”概念并不完全重合。就附子临床运用的历史而言,总的来说是继承传统,渐有发展。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对附子的临床应用产生了一定影响。恽铁樵、祝味菊、陆渊雷、章次公等人的经验除继承古人外,有着一些新的亮色。但是,与整个中医的这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轨迹相应,附子的临床运用也有西化的一面,某些人纯粹根据药理研究来运用附子。而对本书来说,发掘临床有价值的经验才是主要目的,并无意于评骘学术的发展,更不是一部学术史著作。因此,本书用“现代”一词,不过起到给个时间限定的目的,把时间大致框定在1900年至今这个范围内,凡名医的主要临床、学术活动在此期间,就可入选。
三、“名医”,是有名望的医生的意思。“名望”,有程度的不同。有的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有的在某地区有名,有的过去有名现在依然有名,有的过去有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鲜为人知了。另一方面,名医不等同于“明医”,徒有虚名的“名医”也有。若把“名医”的标准定为全国有名的医生,名则名矣,可是范围太小,且人们多少有些了解他们的业绩,这无益于附子运用经验的挖掘。所以,本书特别重视挖掘那些过去在某地有名而被时间湮没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名医的经验。
四、本书虽着力于挖掘和推广附子的运用经验,但同样反对滥用附子。因此有必要在全书之首谈一谈附子临床运用的基本原则。本书所赞成的是:“敢用”、“慎用”、“善用”、“擅用”;反对的是:“畏用”、“乱用”、“滥用”、“专用”。医者要存大慈恻隐之心,以治病救人为怀,要敢于运用有毒峻烈药物。但“胆欲大”还得“心欲细”,要小心谨慎、考虑周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附子的效用。同时要多读书、多临床、多思考,尽可能吸取前人和时贤的经验,通过实践融合形成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称得上善于用附子。如果个人的经验有独到之处,甚至突破前人,就可称为擅长用附子了(当然,“善用”与“擅用”的界线并不那么明朗)。与此相反,在需用附子时因其毒性与偏性而“畏用”,是我们所反对的。这种明哲保身、敷衍塞责的做法是有违医德的。但是,如果因别的医生畏惧附子而不敢用,自己敢用附子而自我炫耀,进而盲目地乱用、滥用附子,这同样是违背医德的。至于因为附子效用甚佳而专用附子,放弃了对其他药物的[url=]探索[/url]运用,这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个人认为,要做一个大医,心胸要大,要装得下古今中外一切医学知识。用药也是这样,既要擅用附子,还要擅用人参、熟地、大黄、石膏……。本书收录的不少名医有“某附子”之美誉,称之者固然是赞美,本人则引为骄傲,后人也以为是医林佳话,但笔者并不完全这样看。如果某名医确实擅长用附子,也只擅长用附子,那称其为“某附子”是恰如其分的。但若其不仅擅用附子而已,那称其“某附子”者固然是因为附子难用而擅用真不容易因而赞美,可实际上给人以[url=]错觉[/url],在我看反而贬低了某名医的水平。进而要指出的是,中医的高境界是“杂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临证方能左右逢源。若囿于一家一派,则难成大器,临证不免碰壁。假使创立一家一派,某一方面固然彰显其创造力,虽属不易,但难称全面。最高境界属于既能自创家法,又不为家法所囿的“杂家”。对于近年出现的“火神派”的说法,若能如此看待则善。
五、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46位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的经验,此乃本书重点自无疑义。但因临证一般不用单味附子,而多将附子用于复方,故介绍运用附子复方的经验也是本书题中应有之义。这部分内容被列入下篇,共收23位现代名医的经验。
六、附子复方,据估计约有数千首之多,但大多数是被束之高阁了,真正常用的还是那些有名的方剂。本书选择的附子复方,药味不多,这样才能反映方中药物的作用。附子是方中的主药,或虽不是主药但必不可缺。当然,前提是现代名医在这方面有较为独特的经验。而这恰是有一些较有名的古方没有被收录的原因。本书还适当收录了一些现代名医的新方。
七、全书之首冠以导论,对附子应用的相关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与探讨。
八、每篇文前的导读为名医的介绍,和带有提要性质的编者按。文中根据需要插入编者按,或注解,或阐析,或归纳,或引申,或附以相关资料,或参以编者经验,或提出探讨意见。正文中原有之按语改称“原按”。每篇文章末尾注明出处。导读、编者按、出处之字体为楷体,与正文区别。
九、篇目的排列以名医的生年为序,生年相同者以笔画为序。个别名医生年不详的,列于该篇末尾。
十、有的名医的经验较为丰富,或可取之资料较多,分2~3篇加以介绍。其排列顺序,一般自撰的文字或全面介绍性质的文字优先,门人弟子撰写的文字或介绍某一方面经验的文字、医案居后。
十一、所收文章一般保持原貌。但从多本书或一本书中不同处辑录者,必须加以剪裁,并在文尾作一说明。有多篇文章均引用相同的本草文献,或有重复的地方,或有与附子无关而累赘的地方,在不影响阅读和理解的前提下作了删节。有明显错字或标点不当的地方作了改正。
下略
转自邢斌先生博客:
http://jiranju.bokee.com/580368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