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资源
›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复制链接]
2966
|
30
|
2004-7-29 21: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29 21: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29 21: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 1诊断依据
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4.1.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
4.1.7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4.2证候分类
4.2.1风热犯肺: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4.2.2痰热壅肺: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4.2.3肺胃热盛: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依,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4.2.4热闭心包: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舌绛少津,苔黄,脉弦数或沉数。
4.2.5气阴两虚: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4.2.6邪陷正脱: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绀,烦躁不安,身热骤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4.3疗效评定
4.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
4.3.2好转: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
4.3. 3未愈:病情未见好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29 21: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5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以发热,胸痛,咳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症状的肺化脓症。
5.1诊断依据
5.1.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5.1.2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气味腥臭。
5.1.3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罗音。
5.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1.5痰培养有致病菌。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5.2证候分类
5.2.1初期:恶寒发热,咳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
5.2.2成痈期: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呛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5.2. 3溃脓期: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依。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5.2.4恢复期: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5.3疗效评定
5.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5.3.2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脓腔范围缩小。
5.3.3未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29 21: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6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肺痨系由感染“瘵虫”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患。可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主症。相当于肺结核。
6.1诊断依据
6.1.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咳(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6.1.2常有与肺痨者密切接触史。
6.1.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
6.1.4痰液涂片、浓缩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6.1.5血沉增快
6.1.6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
6.1. 7X线摄片示肺部可见结核病灶。必要时可作X线断层摄片。
6.2证候分类
6.2.1肺阴亏虚: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
6.2. 2阴虚火旺:咳呛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6.2.3气阴两虚: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
6.2. 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6.3疗效评定
6.3.1治愈:症状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钙化,痰菌检查转阴。
6.3.2好转:症状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
6.3.3未愈:症状及病灶无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29 21: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7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咯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支气管扩张。
7.1诊断依据
7,1.1咯(咳)鲜红血,常呈泡沫状或与痰液混杂。
7.1.2多数患者有反复咯(咳)血史。
7.1.3胸部X线摄片,可无特异性改变。病变明显时可见蜂窝状或卷发样阴影。
7,1.4必要时作支气管碘油造影或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柱状、囊状或混合型的扩张。
7.2证候分类
7.2.1肝火犯肺:咳呛气逆,咯(咳)血鲜红,胁痛善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7.2.2阴虚火旺: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7.2.3痰热壅肺:咯(咳)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7.2. 4气虚血瘀:反复咯(咳)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易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7.3疗效评定
7.3.1治愈:咯(咳)血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7.3.2好转:咯(咳)血减少,症状改善。
7.3.3未愈:咯(咳)血无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29 21: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8悬饮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
8.1诊断依据
8. 1.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
8.1.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
8.1.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
8.1.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量多时病侧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8.1.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8.1.6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隔角变钝或消失。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波探查有积液。
8.1.7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汁数以淋巴为主。胸水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
8.2证候分类
8.2.1邪郁少阳: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8. 2.2饮停胸胁: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8. 2.3肺络不畅: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百苔薄,脉弦细。
8.3疗效评定
8.3.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8.3.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8.3.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29 21: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9喘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9.1诊断依据
9.1.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9.1.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9.1.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9.1.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9.2证候分类
9.2.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9.2.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9.2.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9.2.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数。
9.2.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白,神疲乏力,食少便塘,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9.2.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9.3疗效评定
9.3.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9.3.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9.3.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29 21: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0哮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相当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10.1诊断依据
10.1.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钳。
10.1.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10.1.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10.1.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10.1.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10.1.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10.1.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10.2证候分类
10.2.1发作期
10.2.1、1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10.2.1.2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0.2.1.3虚哮: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10.2.2缓解期
10.2.2.1肺气亏虚: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10.2.2. 2脾气亏虚: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苔薄白,脉细缓。
10,2.2.3肾气亏虚: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10. 3疗效评定
10.3.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10,3.2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
10.3.3未愈:症状无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29 21: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1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
11.1诊断依据
11.1.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11.1.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11.1.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1.1.4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11.1.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11.2证候分类
11.2,1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11.2.2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11.2,3胃热炽盛: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11.2.4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
11.2.5瘀阻胃络: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11.2.6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11.2.7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
11.3疗效评定
11.3.1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11.3.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11.3.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竹叶清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