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资源
›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复制链接]
2935
|
29
|
2004-10-29 22: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平凡一人在 2004/12/07 09:53pm 第 1 次编辑]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为已故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李克绍先生所著。先生深得《伤寒》三味,愿此书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负先生拳拳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29 23: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前 言
《伤寒论》是祖国古典医学名著之一,也是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之书。但是,该书写作年代久远,辞义深奥,又因历代注家各逞己见,把本来不易学习的《伤寒论》,又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这就使学习该书的人,虽经年攻读,.终不得要领。因此,必须研究改进学习方法,找出《伤寒论》原文的主导思想,抓住几个关键性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习《伤寒论》的目的,不是为学条文而学条文,主要,’是为了临床应用,·解决医疗中的问题。如果学用脱节,学了条文不会在临床应用,仍等于不学。因此,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医疗中能否灵活运用,这是检验学习《伤寒论》 ——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为使《伤寒论》这一古典医学名著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多年学习和讲授《伤寒论》的体会,在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了整理,编著了这本书。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了《伤寒论》简介、《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及《伤寒论》六经串解等内容。还附有伤寒方古为今用,可供医务人员学习《伤寒论》时参考。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有某些缺点错误,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著者
于山东中医学院热病学教研组
一九七八年四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29 23: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前 言
《伤寒论》是祖国古典医学名著之一,也是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之书。但是,该书写作年代久远,辞义深奥,又因历代注家各逞己见,把本来不易学习的《伤寒论》,又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这就使学习该书的人,虽经年攻读,.终不得要领。因此,必须研究改进学习方法,找出《伤寒论》原文的主导思想,抓住几个关键性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习《伤寒论》的目的,不是为学条文而学条文,主要,’是为了临床应用,·解决医疗中的问题。如果学用脱节,学了条文不会在临床应用,仍等于不学。因此,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医疗中能否灵活运用,这是检验学习《伤寒论》 ——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为使《伤寒论》这一古典医学名著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多年学习和讲授《伤寒论》的体会,在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了整理,编著了这本书。 —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了《伤寒论》简介、《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及《伤寒论》六经串解等内容。还附有伤寒方古为今用,可供医务人员学习《伤寒论》时参考。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有某些缺点错误,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著者
于山东中医学院热病学教研组
一九七八年四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伤寒论》简介
第二章 《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
一,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二,三阴三阳和六经
三,伤寒传经的实质和伤寒日数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理解当时医学上的名词术语
二,读于无字处和语法上的一些问题
三,内容不同的条文要有不同的阅读法
四·,要有机地把有关条文联系在一起
五、解剖方剂·注意方后注
六,要和《内鼢>、《本草经》、《金匮要略》结合起来
七,要与临床相结合
八,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
九,对原文要一分为二
第四章 《伤寒论》六经串解
一,太阳病串解
二,阳明病串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dnas5728
|
2004-10-30 0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這的確是一本好書,也是一本先生臨床的體會。拜讀後影響深遠。
若是加上另外一本山東中醫藥大學著名專家學術經驗經驗輯要叢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所出的[李克紹學術經驗輯要]則可謂相得益彰,完整呈獻先生的學術精華。
不知能否提供完整電子檔。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30 23: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这个贴子最后由平凡一人在 2004/10/31 11:37am 第 1 次编辑]
第一章《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书成于公元三世纪初,:200— 210年)。由于那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全凭传抄,又值汉末时期,战乱纷起,所以流传不广,散失不全。稍后到了东晋时’期,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的伤寒部分,就是现在的《伤寒论》。
《伤寒论》的撰述,是作者以卓越的天才,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深入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籍的基础上,汇总了汉代以前劳动群众的医药经验,和自己历年的临床实践,加工整理而写成的。书中内容丰富,理法严明。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创造性地完成了祖国医学中六经辨症(旧用证[此为繁体字],今用症,下同)论治的完整体系,所以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医学名著。
六经辨症论治,是把各种外感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类型。·再根据这些不同的类型,确定治则,选方用药。
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实际是各脏腑、各经络之间的病理反应。由于这些脏腑,经络,属性有阴阳,部位有浅深,病情有寒热,病机有虚实,这些反应就形成了不同的综合症
侯群。因此,六经辨症,实际是包括了脏腑,经络,气化,八纲在内的综合辨症。
下面简明而具体地介绍一下六经辨症的要点。
一 太 阳 病
太阳主卫外,所以太阳病是表病。足太阳的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所以太阳受病,不能卫外,又邪入经络,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在表,应当发汗。有汗为太阳中风,宜用桂枝汤,无汗为太阳伤寒,宜用麻黄汤。又因膀胱是太阳之腑,所以太阳的变症,有时能“热结膀胱,其人如狂。”
二 阳 明 病
阳明主里,所以阳明病是里热病。里热外蒸,就不恶寒,反恶热。腹满,便秘的为阳明腑症,宜攻下,可选用三承气汤,自汗、口渴,脉洪大的,为阳明经症,宜清热,用白虎汤。阳明腑为胃与大肠,所以其病理是“胃家实。”足阳明的经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下循鼻外,手阳明的经脉挟鼻孔,故凡出现口干,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阳明经络,是必衄之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30 23: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三 少 阳 病
少阳为少火,喜条达不喜郁闭。少火被郁,就口苦,咽
干,目眩。兼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的,为少阳中风,头
痛发热,脉弦细的为少阳伤寒。手、足少阳的经脉,分别布
膻中,循胸胁,所以外邪袭入少阳的经络,又能出现往来寒
热,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的症状。治宜散郁火,枢转少阳,
与小柴胡汤。
四 太 阴 病
脾脏属太阴,凡脾脏虚寒,不能运化,出现腹满而吐,
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阴病。治法当温中祛寒,宜四逆辈。足
太阴的经脉,从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所以太阳
病误下,外邪陷入太阴,经脉壅滞时,能出现腹满时痛,或
大实痛。治宜和太阴,通脾络,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
加大黄汤。
五: 少 阴 病
少阴是心,肾二脏,藏精而主火。凡心肾两虚,脉微神
衰的,就是少阴病。治宜急救回阳,选用白通,四逆等汤。也
有肾水亏虚,导致心火炽盛,心中烦,不得卧的,这是少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31 0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病的变型,宜育阴泄火,用黄连阿胶汤。
手少阴的经脉上挟咽,下膈络小肠,足少阴的经脉循喉
咙,所以病在少阴的经络,能出现咽痛,或下利便脓血。咽
痛的,选用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下利
便脓血的,用桃花汤,或用刺法以泻经络之邪。
六 厥 阴 病
厥阴之脏为肝与心包,中藏相火,阴中有阳。所以其为
病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如消渴,心中痛热的,宜清上温
下,可与乌梅丸。肝的经脉与督脉会于颠,若肝气挟寒浊上
冲,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宜温肝降浊,用吴茱萸汤。有厥阴
热邪,奔迫于大肠之间,出现热利下重的,宜用白头翁汤。
以上六经,太阳,阳明,少阳,是三个阳经,太阴,少
阴、厥阴,是三个阴经。阳经都属实属热,以发热为特点,
是腑病的反应,治疗或汗,或下,或清,都以驱邪为主。阴
经属虚属寒,以无热恶寒为特点,都是脏病的反应,治疗或
温,或补,以扶正为主。这样,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
辨症来说,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经辨症,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指出了三阴三阳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因体质的差
异,宿疾隐患,治疗经过等,出现各种不同的兼症、夹症,
变症和相互转化等。这就使伤寒的治法更加丰富多彩,变化
无穷。加之理法严格,方药简练,所以凡真正掌握了六经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31 0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症施治之后,就不仅能治各种外感病,。也有助于治疗一切杂
病。正因如此,所以历代医家,无不奉为规范,并推崇为学
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之书。
《伤寒论》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字古奥,义理深长,
没有一定的古文修养和临床体会,读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
学习《伤寒论》不能不借助于后世的注解等.
为《伤寒论》作注解的,最早是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
寒论》。自此以后,名家迭出,到现在为止,已不下二三百
家.其中为人们所常读的有,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宋
代许叔傲的《伤寒发辙论》,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0i
清代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张锡驹的《伤寒论注解》,
柯韵伯的《伤寒论注》、《伤寒论翼》,尤在泾的《伤寒贯
珠集》,汪虎的《伤寒辨证广注》,黄元御的《伤寒悬解》,
张玉璐的《伤寒缵论》,喻昌的《尚论篇》,陈修园的《伤
寒论浅注》,唐宗海的《伤寒论浅注补正》等。此外还有一
些,不一一列举。
以上各家,或从文字上作注解,或从义理上作发挥,或从
临床上予以论证,或出于辨疑解惑,或使之连贯易读,对于
我们学习《伤寒论》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被推祟为名家。
但是所谓名家,只是说他们对于《伤寒论》的某些方面,或
某些问题,有独特的发挥和创见,这并不等于他们的注解和
论述都是完美无缺的。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未被人们看作是
名家的,也可能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因此,要选
择关于《伤寒论》的辅导读物,就不要单从名家这一概念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31 00: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发,名家也好,非名家也好,只要诠释的恰当,合理,就应当采用,不恰当,不合理,就应当摈弃。本书的写作,就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作者独自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体会而写成的。
此外还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伤寒论》的版本。
目前通行的《伤寒论》有两种版本:一是金成无己的注解本,即《注解伤寒论》。一是宋镌治平(1065)本,即高保衡等的原校本。前者以明嘉靖间汪济明的刊本为善,后者原刻已不可得,现在仅存有赵开美的复刻本。总之,宋,金时代的原刻《伤寒论》已不易见到,现在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刻本。但两者相较,成氏的注解本,已渗进了许多己见,又经展转翻刻,出入尤多。高保衡的校本,虽然是赵开美所复刻,但赵氏是依照原书复刻的,与当时的原刻治平本,不会有多大的出入。因此,近代的《伤寒论》注者和读者,大都喜欢采用这一版本。
赵开美复制的治平本《伤寒论》,全书共分十卷,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去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三方(其中禹余粮丸方缺,实际只有一百一十二方)。
这二十二篇之中, “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等篇,词句既不类“太阳”诸篇的文字,义理又多凿空臆说。“痉湿喝”篇,已被编入《金匮要略》中。至于“不可发汗”、 “可发汗”, “发汗后’, “不可吐”, “可吐”,“不可下”, “可下”,以及“发汗吐下后”等篇,其中绝大多数条文,都是“太阳”等篇中原文的重出。所以注家从方中行以后,对于这些篇都删而不谈。这样,就只剩下“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31 00: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太阳病脉症并治”上、中,下三篇, “辨阳明”, “辨少阳”, “辨太阴”, “辨少阴”、 “辨厥阴”、“辨霍乱”、“辨阴阳易”等各一篇,共十篇。
1955年,重庆市中医学会,录用了赵开美本上述十篇,同时又将《金匮玉函经》(即《伤寒论》的别本)、《千金方》,《外台秘要》、《注解伤寒论》、《仲景全书》,以及其它几种主要注本,相互校阅,并将各条文依次编列号码,印刷成册。这就是本书写作中所据以引用的蓝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平凡一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