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资源
›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复制链接]
平凡一人
|
2004-10-31 20: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第二章 《伤寒论》中几个基
本概念的认识
学习《伤寒论》,首先遇到的是下面一些问题:一是《伤寒论》所论的伤寒,究竟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就是说包不包括温病在内?二是《伤寒论》以三阴三阳名篇,即所谓六经,六经的概念究竟如何?三是伤寒有传经之说,传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些问题,是历代注家争论得非常激烈的问题,也是学习《伤寒论》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下面分别谈谈个人对于这些问题的体会。
一 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内经·热论》说: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说: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说明,祖国医学中的伤寒二字,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涵义。广义的是包括所有的热病在内,狭义的是五种伤寒中之一。
对于《伤寒论》中所论的伤寒,究竟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在中医界过去和现在,一直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争论。有的认为, 《伤寒论》只是为治伤寒而设,这个伤寒,是狭义的,并不包括温病。张仲景可能还有《温病论》,但是已
经散佚了。或者说仲景只长于治伤寒,而短于治温病。如杨
栗山、王安道等,就是这样认为的。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伤寒论》的伤寒,是广义的,是包括
温病在内的,能治伤寒就能治温病,“后人不能出其藩篱”。这
两派的争论,相持不下,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伤寒论》究竟是否包括了温病?能不能治温病?这个
问题,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从《伤寒论》的内容来看,
确实是包括了温病在内的各种不同的热病,但由于是历史上
第一次总结,实践经验还不能说十分丰富,理论水平也不够
十分完善,所以用现代眼光来看待的话,对于治疗伤寒方面
是比较完善了、而对于治疗温病方面,则不可否认是不够的。
但也只能说是“不够”而已,而不能说不包括温病;譬如从
方剂来看,桂枝二越婢一汤就是一张辛凉解表的方剂,温病
学中的化癍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的加味,加减复脉
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救逆汤,都是
从炙甘草汤衍化而来,增液承气汤,就是调胃承气汤去甘草
加生地、元参,麦冬,坎离既济汤,就是黄连阿胶汤加生地、
甘草,椒梅汤来源于乌梅丸,凉膈散来源于栀于豉汤。至于
治则方面,举例说,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 “救阴不在
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实际来源
于《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和猪苓汤等。
因为芍药甘草汤是养津以救阴,桂枝加附子汤是止汗以救阴,
而猪苓汤是利小便以退热。这都足以说明,温病不但在方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31 21: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方面,就是理论方面,也都与《伤寒论》一脉相承。
温病学说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不但有所发展,而且还有所改进。例如表症兼有里实症的,在《伤寒论》中,先汗后下是绝对必要的,而在温病学中则可以同时表里两解。又如《伤寒论》中的阳明中风,主以栀于豉汤,而温病学中三黄石膏汤所主治的症状,实际就是《伤寒论》中的阳明中风,疗效却远比栀于豉汤为好。还有“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傲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论中仍主以大承气汤作孤注一掷,而在沮病学中则有大、小定风珠和增液承气汤等,都比单用大承气汤更加稳妥而可靠。这些,都足以说明,温病学是《伤寒论》的进一步发展,来源于《伤寒论》,而不同于《伤寒论》。吴鞠通总结温病,著《温病条辨》,自称耽出伤寒圈子,可以说他确实跳出伤寒圈子了,因为在理论方面,从六经辨症改用卫,气、营、血与三焦辨症,在药物方面,从麻黄,桂枝发展到薄荷,芦根、西瓜皮等。但也可以说,他仍然没有耽出伤寒圈子,因为温病本身就包括在《伤寒论》之中。不过由于时
代的继续发展,药物的继续发现,理论的继续提高,到一定
程度,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分科只是其必然的结果罢了。
二 三阴三阳和六经
凡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伤寒是以六经辨症的。
六经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怎样产生?又怎样为祖国医
学所运用的呢?下面谈谈这个问题。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 “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是说: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用到祖国医学方面,在《内经》就有:用以代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用以代表脏腑的,如《灵枢·经脉篇》,以太阳代表膀胱与小肠,阳明代表胃与大肠,少阳代表胆与三焦,大阴代表脾与肺,少阴代表肾与心,厥阴代表肝与心包络。由于各脏腑的经络,有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的不同,因此又把各脏腑及其经络区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这样,就由六演变为十二,由抽象的概念,演变为具体脏腑经络的名称丁。
三阴三阳在祖国医学中不但代表了六气,脏腑和经络,到了汉代张仲景著《伪寒论》又用以代表疾病的类型。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 “胃家实”为阳明病,“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0-31 21: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甚,时腹自痛”为太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厥阴病。这就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所说的“六经”。
《伤寒论》中划分六种病型,本来是和六气、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也只有以三阴,三阳命名,才最为全面,最为恰当。试看《伤寒论》中的篇名,只是《辨太阳病脉症并治》,《辨阳明病脉症并治》……等等,而不是“辨太阳经病”, “辨阳明经病”,其原因就在这里。《伤寒论》的注家和读者们,都习惯于把三阴三阳叫着“六经”,“六经”读起来比“三阴三阳”方便,但是容易使人错误地认为“经”即“经络”之经,由此把人引入歧途。例如,有的《伤寒论》注家竟说: 《伤寒论》只提足经,不提手经,是由于足经长,手经短,言足经就能包括手经。刘草窗竟进一步提出了“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谬说。他们直把三阴三阳等同于经络,这都是从六经的“经”字引起的错误。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说: “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意思是说,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这一解释倒很正确。但是张仲景只提过三阴三阳,何尝提过“六经”?正如章太炎在《猝病新论》(现改称《章太炎医论》)中所说;“仲景本未直用‘经’字,不烦改义”。
三 伤寡传经的实质和,伤寒日数的临床意义
外感病发生以后,总是每日每时的在不断地变化,决不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的症状上。这些变化的结果,除了自愈者外,其余的在《伤寒论》中,有的叫做“传”,有的叫做“转属’或“转入”。后世注家的所谓“传经”,就是以此为根据,又加以主观想象和神秘化而造出来的。
《伤寒论》中的“传”或“转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不是和后世的所谓“传经”那样神秘难澜呢?现分析说明如下。
原来外感发病的初期,三阴三阳的症状并不典型,患者只是觉得“发热恶寒”或“无热恶寒”,并酸懒不适而已。这种现象,我们暂且称之为六经发病的前驱期。在前驱期中虽然还看不出将来要发展为那一经病,但是也可以作出一个大概的估计。这就是“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因为,如果恶寒的同时又发热的话,就说明患者阳气素盛,大概将来会定型于三阳。如果只恶寒而不发热,就说明患者阳气素虚,将来必定型于三阴。至于什么时候定型,也就是说三阴三阳前驱期的长短,也有其临床的大体经验。一般是太阳病可以没有前驱期,一得病当天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顶多只是短暂的“或未发热”而已。而阳明病则是“始虽恶寒,二日自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显现出阳明的特征,终于“三日阳明脉大”,成为典型的阳明病。至于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则多出现于第三日,这从“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反面证明:伤寒三日脉不小,就要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由此可见,三阳发病,由前驱期到各经具体症状的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dnas5728
|
2004-11-1 16: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謝謝您的提供!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sannaiji
|
2004-11-1 17: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正看的爽呢,怎么就没有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1-1 21: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现,大概是太阳病在第一日,阳明病在第二日,少阳病在第
三日。然而临床常有不少发热恶寒的患者,未经治疗,也并
不出现任何三阳病的症状,竟会逐渐寒热消失而自然痊愈。
因此论中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又说,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
结合“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说明在这前驱期
中,阴阳气血有可能重新得到调整,就不发展为三阳病,或
者这根本不是什么病的前驱期,只不过是一种轻度的外感,
所以发生于肤表,也消失于肤表,而不向前发展。
至于三阴病典型症状的出现,也有其临床的大体规律。
三阴病的前驱期是无热恶寒,既然发不起热来,说明是阳虚
体质,病情就会向里虚里寒的三阴方向发展。这就可能:“伤
寒四五日,若转气下趋小腹者,此自欲利也”,这就是传入
太阴。或者“至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属少阴也”。如
果六七日不解,出现手足厥,无论是寒厥或是热厥,则为病
入厥阴。这样看来,三阴病典型症状的出现,其先后次序,
大概是太阴病是四,五日,少阴病是五,六日,厥阴病是六,
七日。但是无热恶寒的患者,是否都要出现三阴病,也不能
肯定。因此论中又说: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可见三阴病也可
能在前驱期中阳气恢复而停止发展。或者这也根本不是什么
病的前驱期,只不过是阳虚者的轻度外感罢了。
不管怎样,从以上可以看出,三阳病的出现,有一个发
热恶寒的前驱期,三阴病的出现,也有一个无热恶寒的前驱
期。由前驱期进入出现各经的症状期,这就叫“传”。柯韵伯认为, “传’,就是《内经·水热穴论》“人伤于寒,传而为热”之“传”,就是变化了的意思。具体说来,就是由三阳病或三阴病共有的前驱期,变成可以明确划分为某一经病的症状定型期,这就叫“传”。
还可以看出,前驱期的长短,三阴病和三阳病也各不相同。太阳病很少有前驱期,阳明病是二日以后,少阳病是三日以后,太阴病是四日以后,少阴病是五日以后,厥阴病是六日以后。这就说明:病情越深重的,其前驱期越长,病情较轻浅的,其前驱期也较短。后世注家,不把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看做是其前驱期的长短,却把一,二,三、四、……等理解为六经病互相传递的日期和先后次序,认为伤寒第一日,应当发为太阳病,第二日太阳病应当传给阳明经,变成阳明病,第三日再由阳明病传给少阳经,变成少阳病,……以至最后变成厥阴病。为什么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呢?这是由于:一是把三阴三阳六经,惜误地认为是经络之经,二是把同一经病的前驱期和定型期,看成是两个病,三是错误地把“传”理解为这一经病传给另一经发病,成了“传递”、“传授”之传。注家并引用《内经·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作为日传一经的论据。还认为,日传一经,依次相传,是伤寒的一般规律。但是临床并未见到日传一经这样的事实,于是又强为解释说,这是一般中之特殊,传经中之例外云云……。其实, 《内经·热论》的几日某经受之,何尝是指这一经传给那一经,
其实质精神。同样是指的由前驱期进入典型症状期。这点,
沈金鳌在《伤寒论纲目》中所引闵芝庆的说法,已经接近于
这样的初步认识。
《伤寒论》中的“传”,并不是说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
病,已如上述。但是临床上由这一经病传递给另一经而变成
另一经病的情况,确实是有的。譬如“太阳病,若发汗,若
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本
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太
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
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
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本太阳病,医反
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等等都是。总之,或因
误治,或是自然演变,由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是常有的。
但是这不叫“传”,而叫“转属”或“转入”。 “转属”和
“传”不同,传之前的前驱期和传之后的典型症状期,其
临床表现虽然不同,但前后仍是一个病。而“转属”就不同
了,转属之前是一经病,转属之后又是另一经病。虽然在现
代医学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病的不同阶段,而在《伤寒论》
中,则由于属性和治则的显然不同,就要划分为两种不同的
类型,而成为两种病了。
为了说明外感病传和转属的实际意义,及其与发病日数
的关系,列表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1-1 22: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1-1 22: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上表表明: (一)传,是同一经病的深化。转属,是病
位和属性的变化。(二)不但每一经病的前驱期进入定型期
的“传”,可有大概的日数作参考,就是定型后的“转属”,
也可以根据日数划分阶段宋观察。大体是以六日为一过程,
也叫“经”。第一过程终了,叫做“经尽”,进入第二过程,
叫做“再经”。第一过程,由不典型到典型,是疾病的进行
期。第二过程是疾病的变化期。变化有两种可能:一是向好
的方面变化,包括病情缓解或完全痊愈在内。论中说, “太
阳病,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发于阳者七
日愈”就是。如果患者是无热恶寒,四、五日未出现太阴病,
五、六日又未出现自利而渴的少阴病,六、七日又不出现厥,
那就是里阳恢复,就是论中所说的“发于阴者六日愈。”
另一方面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包括转属阳明、转属少阳,
也包括蓄水症、蓄血症、发黄症、结胸症等在内。这些变化,都
是从受病之日起,邪正斗争,阴阳气血由渐变而突变的结果。
既然体内的阴阳气血在不断地演变,所以伤寒发病之后,
其日期的深浅,有其大体的临床指导价值。论中不少条文都
提到“一,二日”, “二,三日”, “三、四日”, “四,
五日”, “五,六日”, “六、七日”, “七、八日”、“八、
九日”、 “十余日”, “十三日”等,都是启示体内的变
化情况,是指导临床的参考资料,虽然不能过于拘泥,但也
不是无的放矢。
凡变症之由于自然演变而成的,大体都有日数可供参考。
但如果是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而变的,其变化就不受日数的限制,就象太阳病经过发汗而愈就不需要“七日以上’一样。但是误治以后的结果,除了关系到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以外,也取决于内在因素,而内在因素的形成,仍然与日数有关。譬如太阳病发汗因转属阳明,只有在胃肠道逐渐化热化燥的情况下才能促成。如果是初得病的一二日,内未化热化燥,即使过汗,也只会亡阳,不会转属阳明。又如论中的变症,有不少是由于“太阳病下之”所促成的。太阳病而竞误用下法,就提示可能是太阳病虽然未解,而阳明已在化热化燥了,这也必然与日数有关。正因如此,所以在什么情况下发汗会亡阳,什么情况下发汗会转属阳明,什么情况下下之会协热利,什么情况下下之会下利清谷,什么情况下下之会成结胸、作痞,致虚烦,除了汗下不如法之外,内因也要考虑在内,因此,日数的深浅,仍然有参考价值。
日数既然可以启示内在的变化情况,所以临床诊断、处方用药,日数也有参考价值。例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于甘草汤微发汗,”为什么? “以二三日无里症,故微发汗也。”又如“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是因为二三日就悸而烦,只能是里虚,邪热入里之烦,不可能那样迅速。又如251条估计燥屎的形成, “二三日,烦躁心下硬”,只是宿食。 “至四五日”才少与小承气汤“令少安。” “至六日”才“与承气汤一升”等等,都说明日数的多少,在临床治疗时,也是不可忽视的参考资料之一。
三阴病以少阴病和厥阴病最为深重,而六七日、七八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1-2 21: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人
|
2004-11-2 21: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解惑论(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古今医案
医理探源
四大经典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