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复制链接]
weidaobucuo | 2004-5-1 23: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星河兄,是否给我讲讲你发现的“奇妙的方子”呢?伤寒和青霉素之间关系你是怎么看的呢?
星河 | 2004-5-2 08: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说实在的,我过去的老本行就是搞西药的抗生素以及生物工程的。
也就是退休后才有机会专心研究点祖传的中医奥妙。但总感觉过去在西药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不过接触西药的研究对更深刻地理解中药的奥妙,的确是有好处的。
我在回答溪流的帖子里曾经说过,西医是对生命科学的局部进行探讨,西医进化到今天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中医所谓的“邪气”是“细菌”、“病毒”。至于生命科学里的金木水火土,西医需要一万年的时间去研究。
然而,既然西医已经认识了“邪气”,那么它使用的抗生素对付办法就超越了仲景的《伤寒论》。
《伤寒论》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不可否认它的历史局限性。就如八股文一样,如今再用伤寒论调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像傻瓜。
说到青霉素,包括其他的抗生素,按中医的看法,其药理作用无非是“祛邪”。可是为什么有的患者却被抗生素给治死了呢?这就是西医理论不及中医学说的地方!
任何一个中医都知道“扶正祛邪”,但临症知用“扶正祛邪”者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演练走方小俦,已经习惯了背诵八股文,已经忘记了中医是一门生命科学。
我发现的这个治愈伤寒病症的古方,道理非常简单,就是“扶正祛邪”:
--------以扶肺、胃之正气通调十二经阴阳,以比任何抗生素好的几味中药祛除邪气。
具体的内容我将在《中医秘要指归》里详述的。
一鹤 | 2004-5-5 12: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请问:
什么是“卫阳”?
卫阳的出处何在?
卫阳的巡行道路和功能特点如何?
卫阳跟汗有何关系?
卫阳如何与邪气斗争?为何得汗而解?
出汗与不出汗说明机体什么问题?
当发汗而不发有何后果?
当发而发之不当有何后果?
不当发而发又有何后果?
在温病治疗中,上述问题又如何回答?
请勿搬书,如果自己真正从身心体会到、理解到、上述问题还用问吗
星河 | 2004-5-5 20: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伤寒之诀窍不外表里虚实,
经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瘟病无表症,虽发热而不畏寒,不可汗之,只可以辛平之剂发散之。
weidaobucuo | 2004-5-7 22: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呵呵~~~~一鹤的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性。本来我的问题还藏了很多未明的地方,我也很希望就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下去。所以,先谈谈自己的看法,但是,我的中医本身不精,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见笑。
我所在的西北,风沙很大,早晚温差大,外感风寒性的疾病很多(例如:寒湿性的关节炎、腰腿痛、慢性肠炎、胃炎等等),而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肉类食品食用很多。人们大多身体较壮实。在临床上感冒后很容易发热,而且是高热。冬天,年轻人的感冒大多如此!为此,我以前常常运用人参败毒散,效果还算不错,大多数人3副药可以消除主要症状。比起抗生素疗程长,后遗症多,副作用大,其作用好的多。但是,在临床上我也见到,有的患者服药后,不出汗,或者是出汗少,高热体温不退,对于这类患者,我往往需要采用清开灵来退热。所以,我翻阅古籍,希望找到原因。可是看到《伤寒论》和《素问玄机原病式》观点不一,后者的观点很象现代西医的思路。所以求教与三七先生及各位高明。他们的经验对我帮助也很大。
    就您所问,我认为卫阳就是脾胃之气也就是元气疏注与体表后,具有温暖,防卫功能的一类。他和具有滋润、营养功能的营血互为表里,互根互用。虽然古书认为,卫行脉外,营行脉中,但是,两者的位置其实就在一块。从作用上看,一个提供肌肤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一个则给营养供应必要的环境保护。汗液的分泌,应该是肌肤调节功能的方式之一,因此,外感受邪后,邪气客居皮毛,肌肤,以及营阴之分——脉络之中,营阴运行受阻,卫阳彪悍,直性子不能走直道,自然要发挥的抗邪功能。可是,邪气性质不一,伤寒研究的寒邪,而温病研究热邪,邪气性质虽然不一样,但是,肌肤发泄邪气的途径只有发汗一道。所以,外感病的治疗药物,辛性是最重要的!如果汗而不解,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古代的医家著作昭昭,我就不用多言了!
不知我的答复一鹤以为如何?
中庸之医 | 2004-5-8 16: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沉迷于中医抽象理论的思辩何尝不是一个误区,自己体会一下感冒后的感觉,用什么药治疗还不明白就试试,不怕找不着方子,回心向身既是医道,病还有照着书长的?
中流击水 | 2004-5-9 23: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哈哈~~看来一鹤兄已超脱卫出上焦和卫出下焦之争的境界了,可喜可贺!
waihang | 2004-5-10 22: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4/05/02 08:36am 发表的内容:
说实在的,我过去的老本行就是搞西药的抗生素以及生物工程的。
也就是退休后才有机会专心研究点祖传的中医奥妙。但总感觉过去在西药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不过接触西药的研究对更深刻地理解中药的奥妙,的确是有 ...
现今中医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读懂伤寒论。
星河 | 2004-5-11 14: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三七先生(若那位高明者有高见也请一并见教!)


如果说“现今中医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读懂伤寒论。”那么似乎对《伤寒论》来一番穿凿就能发扬光大中医了?
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这恰恰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医引入走方技法小俦死胡同的思想根源。
从种属关系看,伤寒病症的治疗仅仅是中医生命科学里的九牛一毛。王叔和整理编篡的张仲景《伤寒论》,也仅仅是伤寒病症治疗的一家之言。
试问,只凭一家之言就能解决中医学问的想法,难道不是异想天开吗?
况且《伤寒论》中,有不少逊色于他家学说的地方,今人为何乐衷于孜孜不倦地拘泥穿凿呢?
例如伤寒结胸之症,《伤寒论》叙结胸方证俱备,证分大、小、寒实结胸,方立大、小结胸、三物白散,后世亦多有论述,但用方选药多峻烈,如巴豆、甘遂之流。且证至结胸烦躁,其邪盛正虚可知,徒恃攻逐,多致两败惧伤。而别家则用开胃生津之法取奇效于平淡之中。
作为中医者看待《伤寒论》,应当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来分析对待之。宋、清的中医大家之临症成功经验,无不是跳出泥古的思维模式后的结果。
所以说当今中医面临的问题并非“读懂伤寒论”,而是不知中医为何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