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王伯岳诊治幼儿高热验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王伯岳诊治幼儿高热验案
[复制链接]
196
|
0
|
2019-8-20 23: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国已故著名儿科专家王伯岳自幼秉承家学,医术精湛,在解放前即名噪一时,被誉为四川名中医的“小儿王”。
王老精通中医古典医籍,善于结合临床,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其治疗一幼儿长期高热的医案。
患儿孟某,男,2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病例,病案号102924,住院日期1982年9月6日~1983年3月26日。
患儿因发热一周不退于1952年9月2日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病房。入院时精神食欲正常,体温波动于37℃~38℃之间。当时仅咽红,心肺腹无阳性体征,以“上呼吸道感染”并肌注青霉素治疗一周,未见效果,身热仍然不退。
住院第27天,血培养结果为白色葡萄球菌,以后多次培养为该菌,故按败血症治疗。选用新青Ⅱ、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交替静脉给药,并配合中药治疗达3个月,效果不佳,体温一直持续在38℃以上。患儿一般情况逐渐转为衰弱,面色晦暗,不思饮食,肝脏增大至肋下3.5cm,剑突下2cm。考虑胆道感染,做十二指肠引流,A、B、C三管均培养为大肠杆菌,但无敏感药物,引流液常规镜下检查脓球成堆,以后每周引流1次,共7次,继续抗生素加中药利胆清热化湿之法,治疗2个月,效果仍不显著,体温有时反而高达40℃~41℃,患儿壮热寒战,神形更趋衰弱,即下病危通知。
这期间曾多次合并肺部及肠道感染,发热时伴有皮疹,抗生素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除血沉正常外,均支持“亚急性变应性败血症”的诊断。用地塞米松治疗,体温仍无法控制。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显著的情况下,我们请王伯岳先生会诊。
1983年3月15日,王老不顾年高体弱,亲临我院,认真细致地检查患儿。首诊记录如下:经诊视,患儿纹紫面滞,舌淡红,舌上津少,唇干而不焦,哭时有泪,大便日数行,偶有奶瓣,余为水泻,手心热,体温午后偏高,神志较为安静。王老指出,目前仍应以清利湿热佐以扶正为治,暂不单一用补。俟其邪去正安再行扶脾。
处方如下:太子参9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青蒿9克,鳖甲9克,知母6克,生稻芽9克,白芍6克,云苓9克,泽泻6克,桔梗6克,甘草3克,3剂。
患儿服中药后体温开始下降,最高体温已不超过39℃。王老继嘱原方去知母,加用葛根9克,黄连根9克,又服3剂,患儿精神食欲开始好转,体温继续下降至38℃以下。
随后王老又以清解余热、调理脾胃为主,改方如下:银花9克,连翘9克,茯苓9克,黄连3克,黄柏6克,黄芩6克,蝉蜕3克,蒲公英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9克,葛根6克,生甘草6克.。以上方为主加减共服药10余剂,直至患儿体温正常8天,精神食欲明显好转,心肺腹无阳性体征,肝脏缩小,仅剑突下能触及2cm,肋下(-),临床基本治愈。
患儿住院时间长达26周(近半年),西医诊断明确,但西药无能为力。王老不被现代医学的种种诊断所左右,坚持细致地望闻问切,认真地辨证论治,准确地立方用药,几乎可以用“药到病减,立竿见影”的效果来评价本案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走进中医
中医资源
杏林杂谈
中医儿科
美容之声
中医内科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妇科
【小渔夫】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