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论《内经》“是动病”、“所生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论《内经》“是动病”、“所生病”
[复制链接]
57
|
0
|
2019-8-23 01: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经》“是动病”、“所生病”,是《灵枢·经脉》在叙述完每条经脉的循行起止后,关于疾病的症候记载。后代医家对其有不同见解,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气血先后说。《难经·二十二难》云:“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即每一条经脉都分为气病和血病,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新病在气,久病在血。可知,“是动病”是气分病,“所生病”为血分病。
第二,经络脏腑说。《校注十四经发挥》认为:“是动病”为经络病,“所生病”为脏腑病。王冰也直接将“是动”解释为“脉动”,表示此经脉异常变动,则可以在本经循行所过之处出现相应病症。因为“是动”病直接来源于脉诊病候,只言“动”而不言具体脉象,后人多将“是动病”直接解释为经络病。相对而言,“所生病”则为脏腑病。
第三,内因外因说。《灵枢集注》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即经脉因受外邪侵犯所发生的病证称“是动病”,本脏腑发生疾病影响到本经的称“所生病”。
第四,本经他经说。《难经经释》云:“《经脉》篇是动诸病,乃本经之病;所生之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即本经之病称“是动病”,影响至他经之病称“所生病”。
第五,穴动诊病说。《灵枢注证发微》认为“此篇‘是动’之义,正言各经之穴动则知其病耳”,即根据各经腧穴的脉动变化诊断疾病及预后。“主×所生病者”是对“是动”后所列病症的结语,表示经脉病涉及的内容。而“主×所生病者”之后所列病症,“或出本经,或由合经”,是对该经病补充的另一组病症。
第六,病症主治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1974年版)也认为:“是动病”说明经脉的病理现象,而“所生病”是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证候。可以认为,“是动”是由于本经脉变动而出现的各种病候,其病候彼此之间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关联。张介宾注云:“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也指出“是动病”为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是主……所生病者”是指本经腧穴可主治之病症,可以是本经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经,病证范围较“是动”广,病候间不一定有病理上的联系。
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相对而言,“病症主治说”比较符合经文之义。考“主”有主持、掌管之义,在医书中常引申为“主治”的意思。如《灵枢·九针论》有:“五曰铍针……主大痈脓。”“主”即“主治”之义。《阴阳十一脉灸经》也有“是……脉主治其所产病”的记载,可以作为这一训释的佐证。因此,将“是主……所生病者”理解为“此经脉主治某脏(或津、血等)所产生的病证”,是文通理顺的。所以,“病症主治说”把“是动病”释为该经发生异常变动所产生的病证,视“所生病”为该经脉腧穴所能主治的病证,主要依据即为经脉所循行的部位、所主的层次出现异常以及经脉所配属的脏腑功能异常时的表现,故可参。
兹举一例以说明经文的指导意义。笔者曾跟随王洪图教授诊治过一例“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寒热如疟”证,现详述如下。王某,女,51岁,主诉低烧1月余。体温在37.5至38.5摄氏度之间,先恶寒后发热,每天反复多次。心烦、口苦、食欲不振,睡眠不实。经某医院检查,血沉、肝功出现异常。西医治疗多日,病情无变化。舌胖苔黄腻,右脉濡,左脉弦细。证属湿热之邪郁于少阳,肠胃气机不畅。治以和解少阳、健胃除湿之法。方药: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清半夏、黄芩、槟榔、赤芍药、草果、知母、川厚朴等,5剂,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二诊:服上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已无往来寒热症状。仍有心烦、口微苦、食欲不振、睡眠不实。此乃湿浊未尽之象,仍宗前法进治。方药:柴芩温胆汤加味。上方酌加青皮、陈皮、云茯苓、竹茹等,5剂。禁忌及煎服法同前。三诊:微感心烦,食欲稍差,乏力,余无不适,脉弦细,苔薄黄。继用前法为治,前方继服,5剂水煎服。四诊:食欲好转,诸症悉除。脉弦细,舌苔薄。患者要求再服药以巩固疗效。乃以三仁汤化裁为方,以善其后。5剂,水煎服。
《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汗出振寒,疟……”胆经主治有关“骨”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头痛……自汗出,战栗发冷,形似疟等。足少阳胆经行于人身之两侧,位居半表半里之间,感受外邪之后,邪正交争,而有往来寒热如疟的临床表现。故凡见“发热”之病,其兼有往来寒热之象者,当以疏泄少阳为基本治法。《伤寒论》在总结《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症状的基础上,提出少阳病除了“往来寒热”之外,若侵犯他脏,亦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等症状。遂初诊投以小柴胡汤加减,以和解少阳为主,数剂病除。病案中患者为中年女性,症见往来寒热、口苦、心烦、纳差,舌苔黄腻,显然是少阳经脉不和,木郁日久而影响肠胃,以致湿热内生。故处方用药中,酌加草果、厚朴、知母、槟榔以调中焦,开湿郁兼清阳明之热,5剂则体温恢复正常,又数剂自觉症状全消。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胆经主骨病”的原因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张介宾谓足少阳经配属脏腑为胆腑,经脉承胆腑刚性之气,故对全身骨骼的强度具有调控作用。丹波元简据《素问·热论》中“伤害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的内容,在《素问识·热论》中云:“盖太阳主皮肤,阳明主肉,少阳主骨,从外而内,殆是半表半里之部分,故改胆作骨,于义为长。”按照经脉所主层次所论,太阳对应皮,阳明对应肉,少阳对应骨,由皮表向体内递进。可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小渔夫】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