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阳遏证与通阳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阳遏证与通阳法
[复制链接]
103
|
0
|
2019-8-23 0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通阳法是中医学颇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但由于很多医者对其适应证认识不清,因而常常出现用之不当或被忽略的现象。笔者今就此作一浅析。
通阳法适应证及成因
通阳法的适应证为阳遏(即阳气阻遏)。笔者认为,阳气是机体的一种营养物质,呈现一种流动状态,弥漫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
它的运动能激发体内的气化过程,推动和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承担着源动力的角色。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阳气的运动状态即有可能被打破,表现为郁滞、阻遏,即阳气不通。
临证发现,造成阳遏的原因主要是一类属于阴的邪气,如寒、痰、饮、湿、水等,由于其具有凝结、黏滞、留踞的特点,因而易于阻碍阳气的流动,一如阴霾笼罩,阳光难以敷布、普洒。在患者则具体表现为寒凝遏阳、寒湿遏阳、痰浊遏阳、饮停遏阳、湿阻遏阳等。
阳遏的病变特点
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阳气窒闭,浊阴凝痞。”丁甘仁也言:“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均指出了阳气阻遏的结果。其实,浊阴之于阳遏有着双重角色,即既是阳遏之果,也是阳遏之因。
阴盛则遏阳。一旦运行受碍,阳气即不能布散,其温煦、推动、气化作用难以正常发挥,进而表现出相应的病理变化。
失于温煦的突出表现为怕冷。怕冷有恶寒、畏寒之分,一般认为,恶寒为表证之象,即所谓“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每因寒遏卫阳。畏寒为阳虚之征,常因阳热无力。
两者的鉴别要点是:冷在局部者多为阳遏,在全身者为多阳虚;冷在病时者多为阳遏,在平时者多为阳虚。
失于推动则表现为凝滞不通,气机不畅,可见痹、痞、满、痛等征象。如阳气痹阻于胸,则可见胸闷、胸痛;阳气痹阻脘腹,则可见纳化无力,脘腹胀满,午后尤甚等;阳气痹阻于头,则可见头目不清,眩晕昏蒙;阳气痹阻于四肢,则可见冷重、或冷痛。
失于气化则由于温化受碍,往往导致津液的生成、流动与水液的代谢异常,变生出湿、痰、饮、水等病理产物,而这些病理产物又可进一步加重阳气的阻遏。
由上述可知,阳遏属一类实证,是“邪气盛”导致的结果。阳遏的病变特点主要表现为失煦之“冷”与失运之“滞”,临床尤其要把“冷”在局部与病时作为阳遏的辨证要点,并要注意患者常伴有湿、痰、饮、水等相关征象。
通阳法运用要点及常见证治
顾名思义,通阳即为通达阳气。叶天士指出:“欲去浊阴,急急通阳。”如何通阳?叶氏又言“通阳必用辛热”,即须在温阳基础上才能通阳。具体运用则应按治病求本之旨,弄清阳遏之因,通过散寒、祛痰、化饮、利水、化湿等,解除困遏则自可使阳气通达。
若阳遏因于寒凝,法当温散而通之,用药多择桂枝、薤白、细辛、白酒等。阳遏因于痰浊壅塞,法当化痰而通之,用药多择栝蒌、薤白、半夏、白豆蔻等。阳遏因于饮停,当温化而通之,用药多择茯苓、白术、桂枝、半夏等;当阳遏因于湿阻时,法当化利而通之,用药多择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陈皮及茯苓、泽泻、薏仁、通草等。其常见证治如下: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内科
中医妇科
男科病治疗中心
临床经验
会员之家
肝病治疗中心
【小渔夫】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