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急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技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急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技术
[复制链接]
112
|
0
|
2019-8-26 23: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急性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另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胆囊结石,而是因细菌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所致,称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本病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男女发病比例为1:3左右。本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
辨证分型
肝郁气滞:右上腹或剑突下间歇性隐痛,可牵扯至肩背部疼痛,可有低热,咽干,性急易烦,食欲缺乏。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四逆散加味。主要药物: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
肝胆湿热: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呈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其痛多向右肩部放射,脘腹胀满,身热口渴或恶寒发热,或恶心呕吐,纳呆,多有目黄,身黄。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四逆散合茵陈蒿汤加减。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毒热内蕴:寒战高热,右胁及脘腹疼痛拒按,黄疸加重,尿短赤,大便秘结,甚则神昏,气促,肢冷。舌绛红、干燥,苔腻或灰黑,无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方药] 清热解毒,通里攻下。大承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厚朴、芒硝、枳实。
肝阴不足:右胁痛,多呈隐痛,头目眩晕,口干,耳聋耳鸣,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舌红或有裂纹或见光剥苔,脉弦细。
[治法方药] 养阴柔肝,酸甘利胆。一贯煎加减。主要药物: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1)取穴:日月、期门、肝俞,配内关、阳陵泉、太冲。手法:针用泻法(取左侧卧位,均针右侧),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30分钟。随证加减:高热不退可加合谷、曲池、大椎;恶心、呕吐可加足三里、中脘。
(2)主穴:①右胆俞、日月、中脘;②右胆俞、期门、日月。配穴:足三里(或胆囊穴)、阳陵泉、丘墟、太冲。手法:每次取主穴和1~2对配穴,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3~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治1~2次。随证加减:绞痛加合谷;呕吐加内关;高热加曲池;黄疸加至阴。
(3)体针主穴为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配穴为章门、期门、曲池、合谷,强刺激,加留针,每日针刺一次,每次选4~5穴,留针30分钟,5~7日为一疗程。
2.耳针疗法
(1)取穴:神门、交感、肝、胆、胰区、十二指肠。方法:取反应敏感的耳穴2~3对,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也可用电针或于上述穴区埋针或压王不留行籽,每2~3天换一次。平时自行用手按捏留针(压丸)处1~2分钟,每日3~5次。
(2)取皮质下交感、胰穴、胆穴,中等刺激后留针或埋针。
(3)处方:神门、胰胆、肝、肩。配穴:交感、内分泌、十二指肠、脾。操作:以主穴为主,再选择1~2个反应明显的备用穴而行针刺法。重刺激,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间断刺激。根据发作与否,每日1~3次,7~15日为一疗程。
3.电针疗法
主穴:日月、期门、右胆俞、中脘(均连阴极)。配穴:足三里、阳陵泉、胆囊穴、太冲、内关(均连阳极)。方法:取主穴和配穴1~2对,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机,用疏密波,强度由弱到强,以耐受为度,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起针后服50%硫酸镁40毫升有助排石)。10次为一个疗程。
4.穴位埋针法
处方:期门透章门、巨阙透上脘、九椎透十椎(夹脊右侧)、肝俞透胆俞。操作:选用28号0.5~3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用胶布将针柄固定于皮肤,埋藏2~3天。在埋藏期间,注意埋针部位有无刺痛,如有刺痛感,即将针拔出。
5.灸法
(1)处方:阳陵泉、期门、日月、肝俞、胆俞、太冲、足临泣。发热加大椎、曲池、合谷;绞痛加丘墟、足三里;胸满加膈俞、内关、丰隆。操作:用灸条在以上穴位处施以雀啄灸,以皮肤潮红为度,每穴施灸10分钟,每日两次,7日为一疗程。
(2)处方:神阙穴。操作:将食盐研细后经锅炒制,取5~l0克,艾炷数壮,汤匙一把。治疗时令患者仰卧露腹,将食盐均匀地铺于脐中,厚约0.3厘米,直径2~3厘米。上置艾炷一壮,点燃,待烧至刚有温热感时用汤匙压灭其火(注意不宜烧得太过和压得过猛,以防烫伤),脐部会有较明显的烧灼感,向腹中扩散。每日一次,直至疼痛缓解或压痛减轻为止。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美容之声
中医妇科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中医外科
四大经典
寻医问药
【小渔夫】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