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内经以藏泻划分脏腑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内经以藏泻划分脏腑
[复制链接]
74
|
0
|
2019-8-26 23: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了人有十二脏腑,但对于十二脏腑为什么有的被划分为脏,有的被划分为腑,《黄帝内经》也有一条自己的标准,这就是《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的“藏泻”标准,这也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划分脏腑的依据,即“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张介宾注:“精气质清,藏而不泻,故但有充满而无积实。”王冰注:“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明确指出所谓脏,应具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而“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张介宾注:“水谷质浊,传化不藏,故虽有积实而不能充满。”王冰注:“以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也。”明确提出所谓腑,应具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可见,二者截然不同。“脏”、“腑”二字古义可通、可互训,皆为藏物、物聚之意。即脏,取义于“藏”;腑取义于“府”。《内经》也常把脏与腑统称为“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脏之相使”,《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等经文中之“脏”皆概有“腑”在内。但在有些情况下二者却不可混同,李今庸《读古医书随笔》提出其规律是:“在古代文献里,是对文则有异,散文则可通。”
众所周知,《内经》对脏腑的认识与命名是有其解剖学基础的,但深入体会《内经》之意,更重要的是运用“天人阴阳相应”的方法探讨脏腑机能活动的特点。按阴阳学说,天阳地阴,阳施阴受。以天阳地阴来认识脏腑,则五脏属阴象地,禀地气所生,具有静敛含蓄的特点,故象大地藏纳化育万物一样,藏精气而不泻;六腑属阳象天,禀天气所生,具有动而不息的特点,故象天主施泻一样,泻而不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由于脏藏精气,精气无形,故贵乎精气充满,因而“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腑主输泻,传化之物以有形水谷为主,故宜乎通降,而不应满闷不通,因此称“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可见《内经》所谓脏腑藏泻,是取象天地、比类阴阳,从功能特点来论证的。
《素问·五脏别论》所提出的脏腑藏泻理论,《内经》多篇还有涉及。《灵枢·本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可谓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挥;而《灵枢·本神》“至其淫溢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智虑去身”,《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等,则是对精神血气不藏于脏而导致病变的进一步说明。《内经》认为,由于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核心,因而五脏不藏精较甚者可以被认为是严重的病证,必须给予重视,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六腑传化物,贵乎通降,六腑不泻,不仅会引起本身病变,而且常由于五脏浊气不泄,反熏五脏,导致气机升降紊乱,严重影响五脏功能活动,所以《内经》非常重视六腑实证的治疗,在“治病求本”原则的基础上,又特别提出“小大不利,治其标”的法则。实则这也正是对“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的应用。
《内经》脏腑藏泻的理论,为后世所遵循,其意义深远。如张仲景《伤寒论》中三阳经多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经多虚证,以扶正为主。五脏以藏精气为主,贵乎充盈,若精气亏损则脏虚,故临床上五脏病变多虚证,也提示我们虚证常应责之于五脏,从五脏入手诊治,且多以补为主。如心气不足之心悸失神,常用炙甘草汤;肺气虚弱之少气喘息,常用升陷汤;脾气下陷之内脏下垂,常用补中益气汤;肝血亏虚之眩晕多梦,常用二至丸等。而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最忌耗泄,虚证最多,故有临床又有“肾无实证”之说,地黄丸类则为常用。六腑属阳,主传导化物,“实而不能满”,若糟粕壅滞,浊气不泄,则腑实,故六腑多实证,也提示我们临床上实证多责之于六腑。如胃失和降,食积胃脘的脘病呕吐,肠有燥屎的腹部胀痛,三焦不泻、膀胱气化不行的癃闭水肿等,就是六腑不泻的常见病证,治疗方法则以通泄为主。而对于六腑本身的病变,也主要采取调畅气机、通畅腑气的方法。临床上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就是应用此理论取得的成果。
不仅如此,以藏泻论脏腑,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脏腑功能虽有藏泻不同,但两者相互依赖,相反相成。正如张琦所说:“精气化于腑而藏于脏,非腑之化则精气竭,非脏之藏则精气泄。”脏藏腑泻,其作用看似相反,实则深含相反相成之妙义。没有脏之藏,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就不能适当存留,生命活动也就不能进行,也就不可能有腑之泻;没有腑之泻,精气就无从产生,不但脏无所藏,而且脏之藏也会发生障碍。这一藏一泻,藏泻协调,正是生命运动阴阳对立统一的概括,对于研究人体新陈代谢的方式,探索生命的奥秘,是有一定价值的。
另外,也应当指出,脏腑虽有藏泻功能的不同,这仅是就其生理功能特点的区别而言,既不是完全对立的,也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而有藏,《素问·五脏别论》用“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很巧妙地阐明了这个观点。因此,对脏藏腑泻应辨证地看,应该灵活掌握。《内经》藏泻论确立了脏腑的基本概念,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资源
寻医问药
美容之声
中医妇科
古今医案
中医外科
四大经典
【小渔夫】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