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复制链接]
书剑 | 2004-7-17 22: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止血生肌散
樟丹、明矾细粉等量混匀,放于透明玻璃瓶中,每日搅拌数次,待药粉由干燥变成湿润,再自然干燥后,研为极细粉盛于瓷瓶内,于干燥处贮藏备用,久储其效更佳。此药止血效果非常好,遇外伤流血不止,多不必消毒,直接将此药粉撒在创口处(嘱伤处不要沾水),可立时止血,迅速结痂而愈;疮疡脓腐已净,掺此药粉可生肌收口。(撒此药的创口处可有片时刺激性疼痛感)
此方乃我家传一秘方,配置此药,需在夏季入伏后择一高温晴朗之日,早晨将药粉混匀后放于玻璃瓶中,置日照通风处,时常搅拌,至下午则见干药粉变得湿润,至次日则可变成泥状,经数日后药粉渐干燥成块,以细布盖扎玻璃瓶口,放到立秋时,再择一晴朗无风之日将结成块的药粉研为极细粉即可。
小时侯每到夏季,父亲就配置此药,我每次都象看变魔术似的,眼见本来很干燥的药粉,怎么就变成泥状了,怎么后来又变干燥了,也就从那时开始,我对配药有了一种神秘感,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上了初中,我才知道,这是因明矾遇热析出结晶水的缘故,但是我后来曾做过对比实验,用枯矾和樟丹直接混匀研为细粉,效果不如用上面的方法配置的药效果好。
在农村遇到外伤流血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在城市恐怕都要去医院消毒包扎或清创缝合了,而我们这里的人最先想到的是我家这个药粉,我曾见过血流如喷者,也曾见过伤深露骨者,我们只是很简单的撒上这种药粉,新伤多不用消毒,也很少有感染的,只上一次即可,创口很快结痂而愈,因此我们这里的人给这种药起了一个绰号,叫“一次性”,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反对伤者去医院,时代不同了,现在我遇到比较严重的伤也是让他们去医院治疗。
现在正值夏季,伏天临近,同道中如有人感兴趣,可依上法配置此药,遇家人、邻居、亲朋偶有小伤,不妨用之。我们家的亲戚每次来时不要别的,就要两种药,一个是烫伤药,一个就是这个止血生肌散,多年来似已成了惯例。
江南嘉言堂 | 2004-7-18 09: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常听父亲说:“疡科首重外治,但遇大症、险症需内外合治”。
我认为此言有一定的偏差,你母亲本身有糖尿病六七年,可知阴虚在内,你又让她服家传祛疽方,方中多温燥之药,这也是你对母亲病的基本情况不了解之故,后来用清营方,而病出现转机,为何不从此上面去充分的考虑呢?
所以在本身情况无大差之时,用疡药自是无错,但象你母亲本身内里阴阳并不平衡之时,内科自是比外科重要的多了,此生死大事.
以上所言也是一已所说,对与不对,请勿介意.
大嗔 | 2004-7-18 12: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无私如仲景,必有后福。
书剑 | 2004-7-19 21: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蜗牛治蜇伤
昨天晚上我已经睡着了,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我惊醒,开门一看,是村里一妇女和他小儿子,小男孩用左手掐着右上臂,眼里还噙着泪花,说是刚被蜈蚣蜇了,非常疼痛,见男孩右上臂内侧有一红点,周围略红肿。我说不碍事,遂在院内湿墙壁上找了一个蜗牛,用木棍压几下,使壳破肉烂,敷于蜇伤肿处。片刻,小男孩说不疼了,母子俩很高兴的离开。
小的时候,每到夏天雨季,父亲便发动我们几个小伙伴去捉蜗牛,我们每次都象做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似的接受这个任务,那时还不知道蜗牛有何用处,只知道父亲是拿它配药。后来看了《本草纲目》才知道,蜗牛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等症,尤其善于治疗蜈蚣蝎蜂虿伤,记得有一次,我脖子处不小心被蜜蜂蜇了,父亲随手在墙上找了一个蜗牛,用手掐破捏了捏,将蜗牛肉敷在被蜂蜇的部位,不一会就不疼了,我才真正领略到小小蜗牛竟真有如此奇效。
现在正值多雨季节,蜗牛最喜在这个季节出来,尤其在潮湿的墙壁上,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小的时候喜欢捉个蜗牛放在手心里,一边很专注的看,一边嘴里唱着那首古老的歌谣:“牛磨门儿,牛磨门儿,开开门儿,有人偷你的小花盆儿”,期待着蜗牛露出头,在手心里慢慢地爬。今天,我见我的小儿子也捉了几个蜗牛,放在地上看它们爬着玩,我便告诉他,蜗牛是药材,可以治病,我发现,自从我和他说了这些后,他再看蜗牛的眼神里竟也有了一丝如我儿时的那种神圣之感。
书剑 | 2004-8-1 20: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近日治疗一外伤感染患者,毛病不大,但却颇费了些周折。
20 余日前,一男性患者找到我家,言10余日前小腿皮肤挤擦伤,后一直感染,在医院换药至今,感染未能得到控制,且越烂越深,刻查小腿下段内侧有一圆形(直径深度约0.8cm)创口,四周无红肿,创面鲜红无脓腐,我令其明日去门诊换药。次日再诊时见创口覆盖白色药粉(患者说是自己上的“消炎晶”),擦洗去表面药粉见创面全无昨日鲜红状态,而是满布一层白色略黄的腐肉,创面掺红升丹粉,红油膏纱布盖贴,外面覆盖固定干纱布块,嘱次日再来换药。次日再诊,见创面仍无脓液,腐肉未掉,换药同前,嘱隔日再来换药,再次换药时创面脓液多,腐肉基本祛除,显露鲜红色创面,掺七三丹,仍以红油膏纱布盖贴,干纱布块覆盖固定,隔日换药。但换药3次,不见新鲜肉芽生长,创面掺少许麝香,再掺七三丹,仍以红油膏盖贴。下次再换药时见有新生肉芽组织,加用2次麝香后,换药时停止掺麝香,只掺九一丹,红油膏纱布盖贴,再次换药时见创面干燥,不见新的肉芽生长,再次加用麝香,只以红油膏纱布盖贴。4,5次后创面长平封口。由此病例体会以下几点经验:
1,祛除腐肉阶段换药不宜过勤,视情况2-3天换药一次为宜。
2,慢性溃疡久不愈合,可以配合应用少量麝香,祛腐生肌均佳。
3,本例患者创面始终脓液不是很多,换药时虽强烈擦洗,从没有出血现象,可能系局部血液循环差的原因,证明中医外科“偎脓长肉”的道理以及供血对组织再生的作用。
书剑 | 2004-8-7 19: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疣、鸡眼是临床中很常见的疾病,这里介绍三个我亲身经历的验方。
1995年,我左手食指掌侧第一节横纹中央长了一个鸡眼,比小米粒大一些,初没太在意,渐渐感觉干活时因压迫而疼痛,试着剜了两次,不久又复原,不能根除,后来看到一验方用药颇奇,方为红花、地骨皮等量研粉,香油调敷,印象中此方在一古书上即有记载,不妨试用验证疗效如何,药粉配好我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初一日一换,换了数次疼痛不见改善,后2日一换,2次后就不疼了,只是还遗留鸡眼痕迹,月余后痕迹也消除了。我换药治疗期间遇一男,一足脚掌遍布7,8个鸡眼,大如玉米粒,小如绿豆粒,走路时疼痛,必须勤加修理,曾于修脚处治疗,暂时可缓解,但不能根治,见我用药膏外敷治疗,也要求一试,自己带药膏回家治疗,一个多月后再来取药,言小的鸡眼用手按已经不疼了,大的还是疼痛,我嘱其每次换药时用利刀将鸡眼硬肉尽量剜除干净再敷药膏,约半年后再遇此男,言第二次按我嘱方法换药,将药膏用完后,大的鸡眼还略有疼痛,因工作的原因没有再坚持,但后来不知不觉中竟全消失了。后来又试用了多人,坚持治疗者大多取效而愈,均言此方甚妙,全无烧灼之痛,于不觉中鸡眼即可消失。
2001年我右手食指指甲前端、中指中节背侧周围、小指中节背侧、手背等处长了5、6个瘊子(寻常疣),没什么不适,也就没予治疗,一直到了2002年还没自愈,由于摸脉时总有患者询问,为何不将其治掉,因此我决定还是用药治治试试,采用下方,骨碎补20g,75%酒精约100ml浸泡10天后(骨碎补体轻,漂在酒精上面,需每日摇晃几次),用浸泡的骨碎补蘸泡好的酒精擦抹疣表面。此方要求每日不拘次数频擦效佳,我有时忙就忘记擦,便想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用棉签蘸骨碎补酒精浸润创可贴中间棉纱部分,然后将创可贴包裹在瘊子上,早晚各换一次。半个月后,高突的瘊子都变平了,停止换药,大约2、3个月后就完全消失了,初愈时尚留有痕迹,至今痕迹全无。后来我又用这个方法治愈过多例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少则10余天可愈,多则需数月。
今年我妻子左手背侧中指根部也长了一瘊子,有黄豆粒大,顶部皮肤毛糙起刺如开花状,先是有人说将瘊子挑破拔掉“血筋”便可根除,自己用剪刀镊子弄了几次都不行(每次均弄得鲜血淋淋),又用上面这个骨碎补酒精方,由于日日忙于家务及诊所杂事,每日洗手无数次,擦了半个多月的药,效果也不明显,埋怨我不给她用个快效的方法,正好她回娘家去住几天,我便采用鸦胆子方,取一小块胶布,中间剪一小孔(大小同瘊子),套贴于瘊子周围(由于鸦胆子有烧灼性,此法可保护正常皮肤),将瘊子弄破出血,取一粒鸦胆子去掉外壳,将鸦胆子仁压扁使出油,放于瘊子上,胶布盖贴,3日一换。换了2次后见瘊子扁平变黑(贴药局部有烧灼样疼痛感),停止换药,半月后瘊子消失,遗留一瘢痕样痕迹。  


fsdyf | 2004-8-12 12: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书剑兄胸怀似海,达则兼济天下。
多谢
黄芪 | 2004-8-12 2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书剑兄好文章,愿同道提出更多的有效经验,将有助于后学学习
huyongxian | 2004-8-14 17: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非常好.愿你的无私奉献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声誉和回报!!
  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近来,把祖国中医外科学发扬广大!!!!!人民不会忘记我们,历史不会忘记我们.
  
huyongxian | 2004-8-14 17: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科经验荟萃

  用中医的廉价神效来发展中医,打倒西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楼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
  倡议所有有志中医青年走到农村去,去解民倒悬,去发展中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