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8-24 15: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8/24 03:47pm 第 1 次编辑]

     
     谋财害命的西医,何其多!西医发展,步入了,谋财害命的歧途!!. 这是专谈西医医德的网址: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396&start=0&show=25
     「如果,您为了确保安全,可以将帖子,发到《大医精诚》的新论坛」。我当然,很愿意配合,只是,这新专栏,为了表达,我对您的尊敬,因此,还是由您来开辟!
平凡一生 | 2004-8-24 16: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to:糖糖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doctor practicing western medicine doctor, all has irresponsible doctor to exist
Therefore, the nonessential worry, I understand your mood very much.
Thanks

平凡一生 | 2004-8-24 16: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The misunderstanding is very many, I am also misunderstood by the person, moreover, that website did not let me go again, I thought was not unnecessary to haggle over these, so long as we did not feel ashamed has been good, you thought?
I have some Taiwan friend, speak minds, you write the article, I read feel some difficulties.
We may use English or Japanese exchange?
Thanks.
The ordinary life
儒释道 | 2004-8-24 20: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平凡先生:我不知道您为啥不要用中文。您的中国式英语似乎不适合长期在这里发表
平凡一生 | 2004-8-25 08: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我喜欢用中文
我也知道中国版的英语不好
但是读糖糖台湾版汉语更是劳心费神
所以我宁愿用这中国版的英语
没有别的意思
谢谢
打扰了,以下不会。
再见
平凡一生 | 2004-8-25 08: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I like with Chinese, I also knew the Chinese version English is not good. But reads the sugar sugar Taiwan version Chinese is the trouble, therefore I rather use this Chinese version English. Not other meaning. Thanks. Sorry, goodbye.
糖糖 | 2004-8-25 11: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8/25 11:21am 第 1 次编辑]

      
      我看过您的学医诸篇,还记得,以前,我与您提及,如果您没有具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信心、及正确理解、良好素养,要学好中医,在我心里,是不太可能!在此,请您别误会,我没有说,您这些,都没有具备,其实,在我的感觉上:您与它的因缘,非常地深!但是,在我的观念里,还是觉得,很有必要,跟您提及「题内、题外话」!!我原来,要把「我会导致,这样发言的真实情况」,说出来,可是,自从,我看过,您的学医诸篇,就已经,下定决心:我不提了!
       您知道吗?昨天,我,为了成全,您的中医素养,就发下心愿:我虽没有宗信信仰,但是,我要常常念佛,求佛帮我,断去我的现前烦恼,这样,我才有可能,尽量提供您,这方面的数据!您不必担心,我会骗您,如果您担心,我就将我的念佛日记,写给您看!
       为了尽快,完成此目的,我会表现,我能达到的诚恳!因为,现在,我的现前烦恼,还没有断,因此,我只能提供您,一些数据,等到,我的现前烦恼断去,我就能,尽量地提供您,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以下的数据,摘自于中医网‧糖糖重新标点!》
糖糖 | 2004-8-25 1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8/25 04:45pm 第 2 次编辑]

                医学三字经‧医学导读
                        清 陈修园 着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着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自李唐 有千金 重医林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继明时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着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彷徨
惟韵伯 能宪章 徐尤着 依喻昌 大作者 推钱唐 取法上 得慈航  

         中风第二
人百病 首中风 开邪闭 续命雄 回气脱 参附功
顾其名 思其义 若舍风 非其治 火气痰 三子备
不为中 名为类 合而言 小家伎
瘖喎邪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润次 填窍方 宗金匮

                            虚痨第三
虚痨病 从何起 上损是 七情伤 二阳旨 归脾汤  下损由  帏弥房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水亏 六味拟 元阳伤 八味使 各医书 伎止此 甘药调 回生理 建中汤 金匮轨
薯蓣丸 风气弭 蟅虫丸 干血以 二神方 能起死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轻 肺如钟 撞则鸣 风寒入 外撞鸣 痨损积 内撞鸣
谁治外 六安行 谁治内 虚痨程 挟水气 小龙平 兼郁火 小柴清 姜细味 一齐烹
长沙法 细而精

                           疟疾第五
疟为病 属少阳 寒与热 若回翔 日一发 亦无伤 三日作 势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热偏盛 加清凉 寒偏重 加桂姜 邪气盛 去参良 常山入 力倍强 大虚者 独参汤
单寒牡 理中匡 单热瘅 白虎详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阴翳 制阳光 太仆注 慎勿忘

                            痢疾第六
湿热伤 赤白痢 热胜湿 赤痢渍 湿胜热 白痢坠 调行箴 须切记 芍药汤 热盛饵
平胃加 寒湿试 热不休 死不治 痢门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内畅遂
嘉言书 独得闷 寓意存 补金匮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疼 有九种 辨虚实 明轻重 一虫痛 乌梅圆
二注痛 苏合研 三气痛 香苏专 四血痛 失笑先 五悸痛 妙香诠 六食痛 平胃煎
七饮痛 二陈咽 八冷痛 理中全 九热痛 金铃痊 腹中痛 照诸篇 金匮法 可回天
诸方论 耍拳拳 又胸痹 非偶然 薤白酒 妙转旋 虚寒者 建中填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 津液干 胃脘闭 谷食难 时贤法 左归餐 胃阴展 贲门宽 启膈饮 理一般
推至理 冲脉干 大半夏 加蜜安 金匮秘 仔细看 若反胃 实可叹 朝暮吐 分别看
乏火化 属虚寒 吴萸饮 独附丸 六君类 俱神丹

                            气喘第九
喘促症 治分门 卤莽辈 只贞元 阴霾盛 龙雷奔 实喘者 痰饮援 葶苈饮 十枣汤
青龙辈 撤其藩 虚喘者 补而温 桂苓类 肾气论 平衡逆 泄奔豚 真武剂 治其源
金水母 主诸坤 六君子 妙难言

                              血症第十
血之道 化中焦 本冲任 中溉浇 温肌腠 外逍遥 六淫逼 经道摇 宜表散 麻芍条
七情病 溢如潮 引导法 草姜调 温摄法 理中超 凉泻法 令瘀销 赤豆散 下血标
若黄土 实翘翘 一切血 此方饶

                            水肿第十一
水肿病 有阴阳 便清利 阴水殃 便短缩 阳水伤 五皮饮 元化方 阳水盛 加通防
阴水盛 加桂姜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虚肿 参朮良 兼喘促 真武汤 从俗好 别低昂
五水辨 金匮详 补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物炎凉

                        胀满蛊胀第十二
胀为病 辨实虚 气骤滞 七气疏 满拒按 七物怯 胀闭痛 三物锄 若虚胀 且踌躇
中央健 四旁如 参竺典 大地舆 单腹胀 实难除 山风卦 指南车 易中旨 费居诸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病 动静商 动而得 热为殃 六一散  起贪凉 恶寒象 热逾常
心烦辨 切莫忘 香薷饮 有专长 大顺散 从症方 生脉散 久服康 东垣法 防气伤
杂说起 道弗彰 若精蕴 祖仲师 太阳病 旨在兹 经脉辨 标本歧 临证辨 法外虑
方两出 大神奇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 五泻成 胃苓散 厥功宏 湿而热 连芩程 湿而冷 萸附行 湿挟积 曲查迎
虚兼湿 参附苓 脾肾泻 近天明 四神服 勿纷更 恒法外 内经精 肠脏说 得其情
泻心类 特丁宁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 皆属肝 肝风木 相火干 风火动 两相搏 头旋转 眼纷繁 虚痰火 各分观
究其指 总一般 痰火亢 大黄安 上虚甚 鹿茸餐 欲下取 求其端 左归饮 正元丹

                          呕哕吐第十六
呕吐哕 皆属胃 二陈加 时医贵 玉函经 难彷佛 小柴胡 小肠谓 吴茱萸 平酸味
食已吐 胃热沸 黄草汤 下其气 食不入 火堪畏 黄连汤 为经纬 若呃逆 代赭汇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 重阴癫 静阴象 动阳宣 狂多实 痰宜蠲 癫虚发 石补天 忽搐搦 痫病然
五畜状 吐痰涎 有生病 历岁年 火气亢 芦荟平 痰积锢 丹矾穿 三证本 厥阴愆
体用变 标本迁 伏所主 所因先 收散互 逆从连 和中气 妙转旋 悟到此 治立痊

            
                         痰饮第十八
痰饮源 水气作 燥湿分 治痰略 四饮名 宜斟酌 参五脏 细量度 补和攻 视强弱
十六方 各凿凿 温药和 博返约 阴霾除 阳光灼 滋润流 时医错 真武汤 水归壑
白散方 窥秘钥

                          消渴第十九
消渴症 津液干 七味饮 一服安 金匮法 别三般 二阳病 治多端 少阴病 肾气寒
厥阴病 乌梅丸 变通妙 燥热餐

                        伤寒瘟疫第二十
伤寒病 极变迁 六经法 有真传 头项痛 太阳编 胃家实 阳明编 眩苦呕 少阳编
吐利痛 太阴编 但欲寐 少阴编 吐蚘渴 厥阴编 长沙论 叹高坚 存津液 是真诠
汗吐下 温清悬 补贵当 方而圆 规矩废 基于今 二陈尚 九味寻 香苏外 平胃临
汗源涸 耗真阴 邪传变 病日深 目击者 实痛心 医医法 脑后针 若瘟疫 治相侔
通圣散 两解求 六法备 汗为尤 达原饮 昧其由 司命者 勿逐流

                        小儿第二十一
小儿病 多伤寒 稚阳体 邪易干 凡发热 太阳观 热未已 变多端 太阳外 仔细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泻 求太阴 吐泻甚 变风淫 慢脾说 即此寻 阴阳证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蕴深 即痘疹 此传心
                  
糖糖 | 2004-8-25 11: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8/25 05:41pm 第 4 次编辑]

    1:
                              医学源流语译

      医学之创始,系以黄帝,与其岐伯讲论医学,记录其答问,而著作了:素问与灵枢;至扁鹊,著作了难经,医学更加发展。
    东汉末期,有南阳的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学说,使医学,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发扬,其所著作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在伤寒与杂病方面,制定了诊断与治疗的原则。
     唐朝,有备急千金要方,此书,均为医家所推崇;金时的李东垣,着重调理脾胃,喜取温燥药,来升提下陷之清气,虽然取药驳杂,但在理论上,亦弥足珍贵;至于河间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在理论上,虽系依据内经,但在其著作中,却有许多,自我独特的理解,他所制定的部分方剂,也具有创造性;到了元代,世居丹溪的朱震亨,精通医学,罕有匹敌,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强调养阴,切勿妄动火,在杂病治疗方面,则强调气血痰郁,四种致病机理;金时的张从正,字子和,主张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主张,取汗吐下等攻破的疗法,不过药多寒凉,宜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四位,对医学都 有独特的理解,而均自成一家,因此,都名极一时,被学医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但在明代,学医人,必读这部书,却把医圣张仲景,误为四大家之一。
     明代,医学著作更多,研究医学者,就必须斟酌衡量,其中著作,比较详细完备:是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一书;薛己着有薛氏医案,其部分观点,有或左或右、游移不定的说法;李中梓,字士材,着有医宗必读,其论述比较守常;张介宾,字景岳,着有景岳全书,自创 186 方,而列于该书,新方八阵部分;张潞,号石顽,则擅长温补之法;赵献可,着有医贯,其论述与张介宾、张潞二人的的理论,是一致;至于诊脉的方法,则以李时珍(号濒湖)所著的濒湖脉学最重要,上述几位医家著作,都各有专长,但若与,古代的内经、伤寒、金匮等书相较,则尚略逊一筹,而在,研究东汉张仲景的学问方面,则还未能,算是登堂入室。
    清代医家,只有柯琴,字韵伯,所著伤寒来苏集,能遵循伤寒论的精神;而徐忠可所著之金匮要略论注,及尤怡所著之伤寒贯珠集,基本上,系以喻昌所著尚论,之独特理解为依据;此外,清代的医学著作,还有浙江钱塘的张志聪,及其学生高世栻等集体注释之伤寒论集注等;因此要研究医学,必须谆心学习,上述的经典著作,这才是,正确学习的途径。
                          
糖糖 | 2004-8-25 12: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5/03/22 10:23am 第 3 次编辑]

    医学源流详解

          《黄帝内经》: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医学之创始,系以黄帝与其岐伯讲论医学,记录其答问而著作了素问与灵枢;  黄帝内经,为最早的一部医书,全书非一人一时所完成,一般主张,成书于春秋时期,系以黄帝与岐伯,讲论医学,答问所成之医学巨著,涵盖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生理病理、针灸方药、诊断治疗等各方面,为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依据。黄帝内经,至隋唐,始有素问、灵枢之分;平素所讲的学问,就是素问,有九卷八十一篇;神灵之枢要,谓之灵枢,又称针经,亦有九卷八十一篇,在经络针灸方面,有丰富叙述。

                   《难经》:难经出,更洋洋。
      扁鹊,著作了难经,医学,更加发展;秦越人,号扁鹊,其着难经,系以问答方式,阐明内经精要为主,徐大椿曰:「以经文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全书有八十一难(篇),涵盖脉诊、经络脏腑、疾病传变与针法等,其中,最初之二十二难,主要论述:脉学问题,因此,可了解,脉学始于扁鹊,故有「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之说。

    《伤寒杂病论》: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
      末期,有南阳的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学说,使医学,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发扬扩展,其所著作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在伤寒与杂病方面,制定了,诊断与治疗的原则。
     作者为东汉时,张机,字仲景;全书共十六卷,经兵燹战乱,书多散佚,流传至今,分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伤寒论,是治疗一切,外感疾病的总诀,共 397法 113方;金匮要略,是指导杂病治疗的专书,共25篇 262方。张仲景,依伊尹、神农之法,创七方十剂之制,博采众方,均富实效,医家,无不推崇,称为方书之祖;他又创六经辨证,使医学辨证论治,得以奠定基础,医家,就遵之为「医圣」。

                 《备急千金要方》:自李唐,有千金
    孙思邈所著,他主张「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以此为名也!」故所著医书,以千金为名,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凡用药之方、诊脉之诀、针灸之穴、以至导引养生之要,无不周悉。过三十年,再作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辅翼本书,取材丰富,涵盖自唐以前医书,一生投入于医药研究,被人尊称为「药王」。其中,《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第二》,为医学的经典名篇,因此,被别人,尊称为「医圣」。

        《脾胃论》: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
     直到的李东垣,着重调理脾胃,喜用温燥药,来升提下陷之清气,虽然取药驳杂,但在理论上,亦弥足珍贵;
    作者李杲,晚号东垣老人,故又称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提出「人以胃气为本」的论点,强调「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及火为元气之贼,主张温补脾胃以抑火,除脾胃论外,还着有:内外伤辨惑论等书。

           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至于河间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在理论上,虽系依据内经,但在其著作中,却有许多,自我独特的理解,他所制定的部分方剂,也相当,具有创造性!
    刘完素所著,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为四大家之首,对五运六气学说深有研究,提出「 六气皆从火化」,倡导辛凉解表,与泻热养阴的治法,奠定了,未来「温病学派」的理论基础。代表作: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和素问玄机原病式,其它著作: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心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到了代,世居丹溪的朱震亨,精通医学,罕有匹敌,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强调养阴,切勿妄动火;在杂病治疗方面,则强调气血痰郁,四种致病机理;
    作者元代朱震亨,世居丹溪,因此,人称为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独重滋阴降火之法,为「养阴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未来温病学派,影响甚深;在杂病方面,阐明气血痰郁致病机理,强调导痰引滞之法。除本书外,还着有局方发挥、医学发明、活法机要,至于:丹溪心法、金匮钩玄,则为学医人所辑。

      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金时的张从正,字子和,主张: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主张:取汗吐下等攻破的疗法,不过,药多寒凉,宜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四位对医学,都有独特的理解,而均自成一家,因此,他们的声望,都名极一时,学医人,尊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但在明代,医林必读此书,却把医圣张仲景,误为四大家之一。
   作者为金时张从正,字子和,主张「治病,应着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主张:「应以汗、吐、下三法」为主,取药多寒凉,偏攻慎补,自成一派,学医人,称之为:「攻下派」,另着有:治病撮要、伤寒心镜、张氏经验方等。  

        《证治准绳》:继明时,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
     明代,医学著作更多,研究医学者,就必须,斟酌衡量, 其中著作, 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一书,比较详细完备
    明代医学家,王肯堂著作,所述,皆以「证治」为主,故名;每一病证,均先综述,历代医家治验,再阐明己见,采录资料丰富,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此书又名为:「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包括:「杂病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伤寒证治准绳、疡医 证治准绳、幼科证治准绳六书」,共四十四卷,此外,并辑录: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薛氏医案》薛氏按,说骑墙
     薛己着有薛氏医案,其部分观点,有或左或右、游移不定的说法;作者薛己,明代医家, 号立斋,世医出身,懂内、外、儿、五官各科,尤精于疡科,编辑和校注医书很多,薛氏医案,系辑录薛己,及其父薛铠撰着,和校注之医书,共二十四种而成,不过,部分观点,有或左或右、游移不定的说法。

                《医宗必读》:士材说,守其常
    李中梓,字士材,着有医宗必读。作者李中梓,字士材,明代医家,其著述风格,比较守常规,所提出之「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乙癸同源 ,肝肾同治」,仍为医家所遵循,著述中以「内经知要、医宗必读」二书最著名,此外,还着有「伤寒括要、士材三书」等。

              《景岳全书》:张景岳,着新方
     张介宾,字景岳,明代着名医家,着有「景岳全书」,自行创作新方 186方 ,而列于该书新方八阵部分。主张:人之生气,以阳为主,因而,专以温补为主,自成一家,为「温补派」代表人物;主张刘完素「诸病属火」、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味寒凉,贻患非浅。书中的新方八阵,系张氏创新的方法,分为八类,总共 1 86方。另着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等。

                  《张氏医通》石顽续,温补乡
  作者张潞,清代医家,号石顽,治病,常取温补之法,著述甚多。所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等书。

                  《医贯》:献可论,合二张
    作者赵献可,字养葵,明代医家。赵献可,发挥命门学说,是其特点,主张「命门之火」为人体之源,强调:水火、阴阳二气的重要,从而临证治疗,悉以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为养水、养火为主要方剂,随证加减,治诸病苦,为其特色。此外着有:内经抄、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等书。

     《濒湖脉学》: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
    作者李时珍,号濒湖,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此书系,编辑神农经以下,诸家药草,过三十余年,参考八百余书,始荟萃成书。全书共十六部,六十二类,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每药,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分述:集解 、气味、主治、修治、发明、附方,可说是药学巨著;所作: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亦附于此书,其中,濒湖脉学,为脉诊之重要著作。

            《伤寒来苏集》:惟韵伯,能宪章

     作者柯琴,清代医家,字韵伯,着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书合称:伤寒来苏集,对伤寒论,阐发颇为明白,辨论很精细,主张:伤寒论,应包括杂病,以及合病并病,不仅见于三阳,也常见于三阴,或阴阳两经之间等,都具有卓越的理解。

                    《伤寒贯珠集》:徐尤着
    作者尤怡,清代医家,字在泾,生年未详,对伤寒论、金匮有深入研究,反对:「风伤卫、寒伤营」之说,编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等书,均对仲景学说的研究心得与发挥。

                    《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依喻昌
  本书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作者喻昌,清代医家,字嘉言,对伤寒论,有独特理解: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秋伤于暑,为主病之大纲;四序之中,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之中,以太阳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为大纲,因此,诸家所注,至喻昌,而始变其例。此外,所著「医门法律」,主张:胸中阳气之「大气论」、燥气伤肺之「秋燥论」等,喻昌,另着有寓意草等书。

             《伤寒论集注》:大作者 推钱唐 取法上 得慈航
     张志聪,清代医家, 字隐庵,钱唐人,及其学生高世栻(字士宗)等集体注释,各章节字句,均释得融洽分明,颇有参考价值:张志聪,另撰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高世栻,另撰有:黄帝素问直解、医学真传等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