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复制链接]
查看2915 | 回复22 | 2004-10-6 19: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引用王法灵在2004-7-20 18:46:57的发言:
中医有悠久的历史,著书立说甚多。泛阅之余,总有点因循守旧息的感觉。其理论的指导思想框架至今未跳出古人的藩篱,仍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的范畴里徘徊,和时代步伐形成了很大的差距。
     西方现代医学的特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都在以惊人的速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面对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挑战,中医不能再墨守陈规,必须进行改革。
     上海中医教授姜春华说:“中医好,好在要走样,走样就是进步,中医只有不断进步,才有前途。”
     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在写给中央领导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老一代中医去世后,中医即可能被西医‘消化’而走上消亡。”
     ‘走样’就是改革,‘消亡’就是创新。吐故更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看来,我们的前辈已经看到了危机,发出了应战的呼吁。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难以有正确的实践。历史上,麻疹、伤寒、肺结核,都是死亡率极高的"疑难病"。任凭各朝各派名医千般辨证,也无法降低起死亡率。原因就是仅凭简单抽象的四诊八纲辨证施治,找不到真正的致病原因(各种致病微生物)。但是,西医却借助科技的帮助仅仅几十年就征服了它们。这种发展速度离开现代科技是绝对办不到的。
     所以中医要发展,必须首先从古人的理论框架中走出来,打破陈规,改革创新,与现代科技接轨。
     记得数年前,某杂志登载用六经辨证指导临床的文章。
     文中举病例说:
     “男,14岁。患者两岁时患肺炎治愈后,每至冬春季节复法咳喘,近日又外感”。
     “症状:有微热、咳嗽、痰多伴喘,行瘦纳差,面色暗黄,两肺听诊有干罗音,脉缓,苔白”。
     “六经辨证: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病在太阳,中风兼喘〕
      治疗: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双花、贝毋、桑皮、五味,服20剂咳喘基本消失而愈”。
     
  此病若用中西医结合的确病辨证型法指导治疗,则简单实用的多。试述如下:
     诊断:感冒;气血虚寒型
     治则:消炎解表,止咳化痰平喘,温补气血
     处方:双花30g、鱼腥草15g、麻黄10g、地尤10g、百部7g、葶苈子8g、杷叶7g、半夏7g、甘草10g、孩参10g、枸杞10g、当归8g、党参8g。水煎服,每日一剂。
     
  因为此患确病为感冒,病源为呼吸道感染。再考虑兼有的微热、咳嗽、痰多、伴喘的症状,这就为消炎解表,止咳化痰平喘类药物的选用,提供了客观依据,如双花、麻黄等。另外,中医的辩型,也挥发了传统医学宏观审病整体调治的优势,为党参枸杞等调补气血、增强免疫、强健体质类药物的选用提供了方向。若此,治愈此病,最多5剂药足矣。
     此病若用六经辨证指导治疗,不但烦琐,而且也不易掌握。如文中所说,,辨出的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
     可在实际治疗中,有加了双花、贝毋、桑皮、五味等药。而这些外加药物的选择,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很难形成客观统一的规范标准。可见,古人的这种抽象笼统的辨证施治不但学起来难学,应用时,也因无客观统一的规范标准而难以掌握。
     所以,中医应从古人抽象落后的理论框架中走出来。
     对古人,无可厚非。古人能在原始封建落后的历史条件下,用朴素的唯物观创造出辨证施治法,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啦。
     六经辨证的创始人张仲景,生于一千多年前的二世纪。他的实践和著作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正因如此,他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的医圣。他的著作,也冠称中国的四大经典。
     但做为今天的医务工作者,面对现代医学科技飞速发展,不能再因循在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所构设的理论框架中徘徊了。
     病是没有国性、派性的。中医学也应和其它科学一样,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习清朝名医王清任。
     王清任敢于挑战陈规,质疑理论。他为了弄清生理病理,亲自到刑场和义冢等地观察,解剖尸体,历时12载,写出了《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关于脏腑论述中的错误。
     假如王清任活到今天,看到今天的病理学诊断学;看到今天的人工肾、换心术;看到今天的CT、B超,定会再进行一次医林改错,很可能去掉病历上的中风、胃脘痛之类的模糊诊断;尽可能确诊为脑出血还是脑血栓,胃炎还是肿瘤等反映其准确病理的病名。
     今天,我们更应提倡和发扬古人这种敢于改错的求实精神。敢于利用现代科技澄清和剔除中医范畴里的落后部分,引进现代医学的精华,以顺应历史发展,满足临床需要。决不能再墨守陈规、故步自封了。
     时至今天,我们仍把某些明确诊断的脑出血、脑血栓的写成中风;把胃炎、胃肿瘤写成胃脘痛,运用含混的,不够精确的传统医学诊断指导临床,美其名曰"坚持中医特色",那是可悲的。这种不利于临床诊治的特色,实没有坚持的必要。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为了中国医学的发展,适应现代的临床需要,中医必须打破陈规、解脱经典的束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改革。用现代医学科技武装自己,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中国的新医学、新药学。
http://www.15688.com/asp/dispbbs.asp?boardID=17&RootID=81007&ID=81007
飞龙戏水 | 2004-10-6 20: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哈哈哈哈,我还以为在中医身上胡批乱砍的只有我一个人,原来还有一个看得开的。
军民软件 | 2004-10-7 12: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又跳出一个假中医
聂文涛 | 2004-10-7 19: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军民软件2004/10/07 12:09pm 发表的内容:
又跳出一个假中医
王法灵,一个假中医?
没有问他.
不好确任这个问题
大唐小民 | 2004-10-7 2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中医学得好,永远不落后。但在在同时代同地方能学好中医的人总不会很多,这才是中医的致命伤。
军民软件 | 2004-10-7 21: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问他他会承认自己是假中医吗,肯定不会
是不是假中医看看他的言论、他的观点就知道了,很容易判断。
聂文涛 | 2004-10-8 17: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这种判断还是需要有一双慧眼
飞龙戏水 | 2004-10-8 21: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至少军民软件的“慧眼”我实在不敢恭维,打个比方说,中国人使用大刀长矛,日本人使用机枪大炮,因此军民软件得出结论:抗日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中国人使用机枪大炮,因为中国人一旦使用了机枪大炮就会“西化”了,不得了了,天要塌了,八路军用了日本人的武器,全变成日本人了,难怪日本人从来不承认是被中国人打败的,原来是日本人把日本人打败了。
    哈哈哈哈。
军民软件 | 2004-10-9 1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这个贴子最后由军民软件在 2004/10/09 01:04pm 第 1 次编辑]

要是被西化论者恭维,我肯定会呕吐不止,幸好没有。
西化论者从来都是把中医的理论打碎,然后把其中的概念孤立出来,硬塞进西医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中(如果西医有理论的话),然后宣称这就是他们的“新中医”;
但西化论者在为自己的辩护时,又是另一套说法:我们只是在技术手段上吸收了西医的有益之处,为中医所用;
西化论者对其从根本上(即思维方式和理论上)改造中医的企图则晦而不谈。
笔者从来没有反对过中西之间技术层面的取长补短,“大刀长矛”与“飞机大炮”的区别是技术手段上的差别,就象中国的四大发明一样,其本身并没有中西之分,其分歧在于发明、制造它们的思想、方法体系,和运用它们的思想、方法上。
想当年,国民党军队的装备虽不如小日本,但优于八路军;然而凇沪会战(由蒋的心腹陈诚任总指挥,他把一百万部队,在长达几十公里的战线上一字排开,毫无战略纵深,也不设战略预备队,死打阵地战),几乎每天死一万人,最后损失正规军一百万(总共就两百万),还是失败了。国民党的战略战术都是在一战前后抄袭日本的,很多高级将领都是留学过日本军事院校的;他们只会阵地战。如果他们好好看看孙子兵法,不至如此。直到高科技战争的今天,孙子兵法仍然在配备最先进武器的美军中受到重视(他们是否能真正领悟那是另一回事)。这说明两千多年前我们古人的思想方法并未过时。
抗日战争后国军并没有吸取教训,到了解放战争,获得先进美式装备的他们,还是败在了当年的老八路手里,而且败的更惨。
从军事上讲,他们主要败在战略战术上,而不是武器装备上。
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上,西医的技术和概念进入中医时,都要进行适当的转换才能为中医所用,生搬硬套只会把中医弄的面目全非,给某些人从根本上否定中医提供机会。
慧君 | 2004-10-9 13: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必须改革--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挑战

此人专业是中医,这是不用怀疑的,西医不会用这种武断的口气来评论中医。倘若他真是西医,那我们可以谅解他,不了解中医嘛,不过以后最好少说话,更不要指手画脚。
但是,此人肯定算不上是好的中医,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中医,批判中医。自己做饭不好吃,就说吃饭是受罪吗?
从另一个角度想,此人也比较不容易,可能从没见过、接触过真正水平高的中医,学到这种水平就干临床,实在勉为其难,真是难为他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