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复制链接]
查看2194 | 回复17 | 2004-10-13 22: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建立起中医急诊医学的理论框架,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形成了急诊辨治的理论体系,
后经金元四大家急症理论学术争鸣、隋代《诸病源候论》急症病因病机学说的建立
以及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创立,逐渐形成了中医急诊医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医急诊医学,认识发展中医急诊医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中医急症研究作为中医学术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让中医医学从后方走向前线.
杏林奇葩 | 2004-10-13 22: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急诊医学的纲纪,为中医急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就包含对中医急病学的理论及其临床治疗的原则。
1.急病病名:《黄帝内经》中,创立了急病学的病名。在书中,把突然发作、病情危重的疾病称为卒病、暴病、暴疾等,这也是中医典籍中最早的急病术语。
2.急病病机:《黄帝内经》明确了急病的病机,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共总结了“病机十九条”,论述了急病二十余种,这些理论奠定了中医在治疗急病时辨明病机的理论基础。
3.急病诊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然后了解病人的症状、脉、舌苔和这个面色等各个方面的表现,然后确定它的病机,确定病机是对急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上说“谨察病机,无失其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就是说中医诊断和治疗急病的最关键就是要把握病机。
4.急病治则:《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对急病的治疗原则,在书中提出:治未病,要分标本、别虚实,也就是说对急病要注重早期治疗。例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个广泛流传在中医界的急病治疗原则就是在《黄帝内经》中确立的。
总之《黄帝内经》从各方面奠定了中医急病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杏林奇葩 | 2004-10-13 22: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中医急症常用指针疗法
昏厥、中暑:指压人中、合谷、十宣。
头痛:按压太阳、风池、合谷。
牙痛:上牙痛者按压太阳、内庭;下牙痛者按压颊车、合谷。
咽喉痛:按压合谷、少商。
腰痛:按压肾俞、大肠俞、殷门。
腿痛:按压环跳。足三里。
急惊风:按压风池、大椎、人中。
上肢痲痹:按压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麻痹:按压阳陵泉、足三里、丰隆。
中风:按压天柱、阳陵泉、太溪、昆仓、涌泉。
杏林奇葩 | 2004-10-13 22: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中医急症常用针刺疗法疗法
肝阳头痛:取风池、百会、太冲、行间、重泻并留针。
心剧痛:强刺内关、合谷、肩井不留针;然后刺泻心俞隙门厥阴俞、间使。
腹剧痛:重刺太冲、气海、三阴交、天枢、外陵。
呕吐血:强刺大陵、内庭、合谷等穴。
尿血:强刺中极、复溜、小肠俞。
卒中:强刺激人中、百会、涌泉等穴。
高热:强刺激大椎、曲池、十宣或放血。
癃闭:强刺激中极、关元、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俞等。
暴谙:强刺激脑户、风府、哑门、廉泉、通里等穴。
呕吐:强刺激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
杏林奇葩 | 2004-10-13 22: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中医急症常用艾灸法疗法
灸法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回阳、救逆固脱之作用。适用于一切寒证或虚寒性急症,如呕吐、泻泄、脘腹痛、啸喘、中风脱症等急症之急救治疗
叉烧包 | 2004-10-15 1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从前中医都是很重视急诊的,现在由于普遍依靠西医急诊技术,因此中医急诊似被忽视了。从我个人临床经验来看,一些急病中医急诊仍具有简单,实用,便宜,快捷的功效。
糖糖 | 2004-10-15 11: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15 03:00pm 第 3 次编辑]

    儒释道 :主持“中医急救”,原来是广中大的邓铁涛,其实,这是以中医之短,攻西医之长。中医有治疗急病的方法,但是属于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法”。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只有真正精于中医,才能急救。而真正精的人,实在很少。西医为何这样快?因为靠的是电动产品,是电脑。如果没有电,西医还能干嘛?量血压,听诊器,测体温而已。没有现代化的电动产品,西医寸步难行。难道古代就没有治疗急诊的案例?不是!中医有急诊,而且案例很多,都很精彩。只是掌握的人太少——中医的发达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西医靠的是迅猛的科技。所以谈速度,中医比不上西医。谈人才,中医的人才没有西医的机器多。和西医比急诊,是用中医的短处,比西医的长处。只有多多培养人才,多些“巧能生精”的医生, 才是中医急救的正道,而不是盲目地和西医比较。
     糖糖:怎会真正精于中医的人很少?掌握的人太少?
     儒释道 :
真正掌握中医的人 需要
1
信中医
2
刻苦
3
拜师
4
于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5
加上熟读文言文,亲自接触药物(采药)
糖糖 | 2004-10-15 11: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15 11:32am 第 1 次编辑]

                转载《中医网站》:与中医学院学生对谈
     我要告诉大家几件事情:
1 : 古人都没有学今天的《方剂》《中药》教材,但是严谨。
2 :真正的四大经典是《伤寒》《金匮》《内经》《本经》(《神农本草经》)现在大家学的四大经典没有《本经》,取而代之的是《温病条辨》。
3 :大家看看仲景、叔和、孙真人、四大家,谈到药理,都是根据《本经》。——而《本经》才是真正的四大经典之一。大家的老师,从老师开始,就換《本经》为《温病条辨》,为四大经典。故而大家现在都看 “君臣佐使性味归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君臣佐使性味归经的真正意义在《本经》中
  4 :严谨?严谨?!学了几天《方剂学》、《中药》的教材就敢说严谨?从大家的老师开始,就错了四大经典,还谈严谨?古代名医,就算是叶天世,你看看他谈到药理,是不是从《本经》始?各位要做严谨的名医,连真正的经典都没有见到!还是好好学学《本经》!
  5 :也许有人看我在攻击大家,其实不然。四大经典被篡改,那是大家受到了伤害,从大家的老师开始,就错了,离开真正的名医越来越远。从老师开始,就已经不严谨了,大家受骗了。
  6 : 既然大家对药物的理解没有找到正路,那就来看看方剂。【经方】和【时方】的差别是如何?经方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很管用,只要理解好了,《金匮》《伤寒》的方剂就足够用一辈子了,化裁加减要从《本经》着手,只是经方的真意,非常难以理解——不遇真师莫强猜。时方呢?也很好用,且很好理解,用起来似乎很管用,但是方意机理,就比较肤浅,差不多都是专病专治了。当然,时方中也有非常经典的方剂,不可一概而谈,只是时方大多数都比较“肤浅”,不像经方那样“耐人寻味”。现在的《方剂学》的教材,从数量上来说,更是“重时方轻经方”了,所以从大家的老师们开始,用方就越来越肤浅——真正痊愈的有多少?动不动就中西结合,要是古人都这样,人早就死光了——所以《本经》的弃而不用、方剂的重时轻经,使得现在的中医越来越肤浅,越来越不严谨。
7 : 考试。现在大学生,有的人平时不读书,到了考试了,才熬夜用功,这使得大家中的那些败类,没有时间领会方剂、药材的含义——大家比大家的老师更加肤浅!
  8 :再谈《温病条辨》与四大经典。四大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所有的医家都要看这四本书。古人讲究师承门派,但是四大经典确是各家各派的ㄧ致。每个人对四大经典的理解都不一,久而久之,就有了门派之别——温病只是其中大额一个分支。现在大家对经典没有兴趣,不读《本经》,却先读《温病》,不研究经方却越来越重视时方,还要用西医的“科技”衡量药性,药理,请问中医的出路难道是舍本求末?
  9 :大家都喜欢《伤寒论》,这很好。但是真正的“善本”伤寒论,乃是《桂林古本伤寒论》。《桂林古本》在“太阳病,脉浮”之前有大量的伤寒总纲,这才是真正的精髓。《成无己本》,也有很多的总纲,有《辨脉、平脉》等等章节,但是《桂林古本》的总纲比这个多出一倍多。从任应秋开始,就舍本纲,求末稍了。大家的老师学伤寒,大多从“太阳病,脉浮”开始的,伤寒的总纲知之甚少——就等于只学了一般的《伤寒论》。大家就更不如了——盲目中西结合的结果,就是没有时间,去研究真正的《伤寒论》原理了。还有些考试前才用功的败类,使得大家更不如大家的老师——连刘力红都只学了一半的伤寒!刘力红先生希望大家多读经典书籍,那是对,我看大家要是真要当严谨中医的话,不仅要多读经典,而且要多读好的经典——不是所有的古籍都是“经典”

               我要再谈谈《方剂学》这个教材
  1 : 方剂学这个教材把【经方】、【时方】打乱了
  2 :【时方】数量大于【经方】,这是很正常,但是作为教材,就应该以【经方】为主,【时方】为辅,因为很多的【时方】都是从【经方】生衍而来;好多“用起来舒服”的【时方】的源头都是简单有效的【经方】。但是《方剂学》教材,不仅把【经方】、【时方】次序打乱了,而且没有辨别出之间的【传承因缘】。
    3 :就像我上面说,其实《方剂学》这本书的编纂很有问题,要真正学好方剂,应该探察方剂的源流,应该把【主要的经方】和【经典的时方】列前,把从【这些方剂】衍出的【比较次要的经方】和【时方】,来体现出方剂学的真正魅力。但是这本教材太垃圾!
    4 :医家,比如【仲景】,他的方剂很多,但是归结起来看,就能发现几百个方剂的ㄧ致点,这样才能看见他的真正【学术】。可是《方剂学》的编排,把这些名家的方剂都打乱了,从【张仲景】,【孙思邈】,到【朱丹溪】、【李东垣】,各位名家的好方剂都打乱了,学术支离破碎了。大家如何理解【方剂系列】?如何理解【方剂源流】?某位名家的两个【方剂之间的关系】,大家如何找到?【经方】、【时方】之间的传承更是找不到。到头来,方剂学的真正学问当了药物堆积——因为大家都只是停留在在背诵药方的层次上,没有去研究方剂之间的因缘,——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方剂的学问】,才是【方剂学】!
  5 :大家手里的《方剂学》,应该彻底换版!至于《中药学》,不看《本经》的话,那个教材就是一个废纸品而已。厚厚的书籍,只是说糟粕日渐流行了。
   
     我不反对读其它的经典——《温病条辨》确实是好书,也算是经典了。只是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经》——这个体系乃是“理法方药”兼具。若是没有了《本经》,这个本草的祖宗,那么,大家对药理的研究,就没有真正的理解了。去掉《本经》,最大的危害在于失去了“理法方药”的体系。在具体运用之时(化裁加减时),还是落实到药材上。如果对于药理不熟悉,就会严重妨碍中医的临床疗效。好多人现在喜欢研究药物的营养成份,那实际上,就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药理——君臣佐使性味归经——毕竟方剂之间不是药物成份地单纯迭加。伤寒和金匮实际上是一书,不妨合并:《内经》《本经》《伤寒杂病》《温病条辨》,这样地四大经典也行,只是千万不要扔掉《本经》——不看《本经》,其它的本草无从看起,药理不存,中医断绝!《本经》的偷梁换柱,害处便在于此!
  

杏林居士 | 2004-10-15 18: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想要发展中医急诊,就要适当限制中医院急诊使用西药。能中不西,积极挖掘。
竹叶清心 | 2004-11-1 23: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察色按脉以决生死,对中医急诊医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先机,才有希望阻断病情的发展,掌握先机,往往是急救成败的关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