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复制链接]
2194
|
17
|
2004-10-13 22: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建立起中医急诊医学的理论框架,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形成了急诊辨治的理论体系,
后经金元四大家急症理论学术争鸣、隋代《诸病源候论》急症病因病机学说的建立
以及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创立,逐渐形成了中医急诊医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医急诊医学,认识发展中医急诊医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中医急症研究作为中医学术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让中医医学从后方走向前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杏林奇葩
|
2004-10-13 22: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急诊医学的纲纪,为中医急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就包含对中医急病学的理论及其临床治疗的原则。
1.急病病名:《黄帝内经》中,创立了急病学的病名。在书中,把突然发作、病情危重的疾病称为卒病、暴病、暴疾等,这也是中医典籍中最早的急病术语。
2.急病病机:《黄帝内经》明确了急病的病机,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共总结了“病机十九条”,论述了急病二十余种,这些理论奠定了中医在治疗急病时辨明病机的理论基础。
3.急病诊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然后了解病人的症状、脉、舌苔和这个面色等各个方面的表现,然后确定它的病机,确定病机是对急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上说“谨察病机,无失其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就是说中医诊断和治疗急病的最关键就是要把握病机。
4.急病治则:《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对急病的治疗原则,在书中提出:治未病,要分标本、别虚实,也就是说对急病要注重早期治疗。例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个广泛流传在中医界的急病治疗原则就是在《黄帝内经》中确立的。
总之《黄帝内经》从各方面奠定了中医急病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奇葩
|
2004-10-13 22: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中医急症常用指针疗法
昏厥、中暑:指压人中、合谷、十宣。
头痛:按压太阳、风池、合谷。
牙痛:上牙痛者按压太阳、内庭;下牙痛者按压颊车、合谷。
咽喉痛:按压合谷、少商。
腰痛:按压肾俞、大肠俞、殷门。
腿痛:按压环跳。足三里。
急惊风:按压风池、大椎、人中。
上肢痲痹:按压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麻痹:按压阳陵泉、足三里、丰隆。
中风:按压天柱、阳陵泉、太溪、昆仓、涌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奇葩
|
2004-10-13 22: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中医急症常用针刺疗法疗法
肝阳头痛:取风池、百会、太冲、行间、重泻并留针。
心剧痛:强刺内关、合谷、肩井不留针;然后刺泻心俞隙门厥阴俞、间使。
腹剧痛:重刺太冲、气海、三阴交、天枢、外陵。
呕吐血:强刺大陵、内庭、合谷等穴。
尿血:强刺中极、复溜、小肠俞。
卒中:强刺激人中、百会、涌泉等穴。
高热:强刺激大椎、曲池、十宣或放血。
癃闭:强刺激中极、关元、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俞等。
暴谙:强刺激脑户、风府、哑门、廉泉、通里等穴。
呕吐:强刺激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奇葩
|
2004-10-13 22: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中医急症常用艾灸法疗法
灸法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回阳、救逆固脱之作用。适用于一切寒证或虚寒性急症,如呕吐、泻泄、脘腹痛、啸喘、中风脱症等急症之急救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叉烧包
|
2004-10-15 1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从前中医都是很重视急诊的,现在由于普遍依靠西医急诊技术,因此中医急诊似被忽视了。从我个人临床经验来看,一些急病中医急诊仍具有简单,实用,便宜,快捷的功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5 11: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15 03:00pm 第 3 次编辑]
儒释道 :主持“中医急救”,原来是广中大的邓铁涛,其实,这是以中医之短,攻西医之长。中医有治疗急病的方法,但是属于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法”。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只有真正精于中医,才能急救。而真正精的人,实在很少。西医为何这样快?因为靠的是电动产品,是电脑。如果没有电,西医还能干嘛?量血压,听诊器,测体温而已。没有现代化的电动产品,西医寸步难行。难道古代就没有治疗急诊的案例?不是!中医有急诊,而且案例很多,都很精彩。只是掌握的人太少——中医的发达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西医靠的是迅猛的科技。所以谈速度,中医比不上西医。谈人才,中医的人才没有西医的机器多。和西医比急诊,是用中医的短处,比西医的长处。只有多多培养人才,多些“巧能生精”的医生, 才是中医急救的正道,而不是盲目地和西医比较。
糖糖:怎会真正精于中医的人很少?掌握的人太少?
儒释道 :
真正掌握中医的人 需要
1
信中医
2
刻苦
3
拜师
4
于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5
加上熟读文言文,亲自接触药物(采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5 11: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15 11:32am 第 1 次编辑]
转载《中医网站》:与中医学院学生对谈
我要告诉大家几件事情:
1 : 古人都没有学今天的《方剂》《中药》教材,但是严谨。
2 :真正的四大经典是《伤寒》《金匮》《内经》《本经》(《神农本草经》)现在大家学的四大经典没有《本经》,取而代之的是《温病条辨》。
3 :大家看看仲景、叔和、孙真人、四大家,谈到药理,都是根据《本经》。——而《本经》才是真正的四大经典之一。大家的老师,从老师开始,就換《本经》为《温病条辨》,为四大经典。故而大家现在都看 “君臣佐使性味归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君臣佐使性味归经的真正意义在《本经》中
4 :严谨?严谨?!学了几天《方剂学》、《中药》的教材就敢说严谨?从大家的老师开始,就错了四大经典,还谈严谨?古代名医,就算是叶天世,你看看他谈到药理,是不是从《本经》始?各位要做严谨的名医,连真正的经典都没有见到!还是好好学学《本经》!
5 :也许有人看我在攻击大家,其实不然。四大经典被篡改,那是大家受到了伤害,从大家的老师开始,就错了,离开真正的名医越来越远。从老师开始,就已经不严谨了,大家受骗了。
6 : 既然大家对药物的理解没有找到正路,那就来看看方剂。【经方】和【时方】的差别是如何?经方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很管用,只要理解好了,《金匮》《伤寒》的方剂就足够用一辈子了,化裁加减要从《本经》着手,只是经方的真意,非常难以理解——不遇真师莫强猜。时方呢?也很好用,且很好理解,用起来似乎很管用,但是方意机理,就比较肤浅,差不多都是专病专治了。当然,时方中也有非常经典的方剂,不可一概而谈,只是时方大多数都比较“肤浅”,不像经方那样“耐人寻味”。现在的《方剂学》的教材,从数量上来说,更是“重时方轻经方”了,所以从大家的老师们开始,用方就越来越肤浅——真正痊愈的有多少?动不动就中西结合,要是古人都这样,人早就死光了——所以《本经》的弃而不用、方剂的重时轻经,使得现在的中医越来越肤浅,越来越不严谨。
7 : 考试。现在大学生,有的人平时不读书,到了考试了,才熬夜用功,这使得大家中的那些败类,没有时间领会方剂、药材的含义——大家比大家的老师更加肤浅!
8 :再谈《温病条辨》与四大经典。四大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所有的医家都要看这四本书。古人讲究师承门派,但是四大经典确是各家各派的ㄧ致。每个人对四大经典的理解都不一,久而久之,就有了门派之别——温病只是其中大额一个分支。现在大家对经典没有兴趣,不读《本经》,却先读《温病》,不研究经方却越来越重视时方,还要用西医的“科技”衡量药性,药理,请问中医的出路难道是舍本求末?
9 :大家都喜欢《伤寒论》,这很好。但是真正的“善本”伤寒论,乃是《桂林古本伤寒论》。《桂林古本》在“太阳病,脉浮”之前有大量的伤寒总纲,这才是真正的精髓。《成无己本》,也有很多的总纲,有《辨脉、平脉》等等章节,但是《桂林古本》的总纲比这个多出一倍多。从任应秋开始,就舍本纲,求末稍了。大家的老师学伤寒,大多从“太阳病,脉浮”开始的,伤寒的总纲知之甚少——就等于只学了一般的《伤寒论》。大家就更不如了——盲目中西结合的结果,就是没有时间,去研究真正的《伤寒论》原理了。还有些考试前才用功的败类,使得大家更不如大家的老师——连刘力红都只学了一半的伤寒!刘力红先生希望大家多读经典书籍,那是对,我看大家要是真要当严谨中医的话,不仅要多读经典,而且要多读好的经典——不是所有的古籍都是“经典”
我要再谈谈《方剂学》这个教材
1 : 方剂学这个教材把【经方】、【时方】打乱了
2 :【时方】数量大于【经方】,这是很正常,但是作为教材,就应该以【经方】为主,【时方】为辅,因为很多的【时方】都是从【经方】生衍而来;好多“用起来舒服”的【时方】的源头都是简单有效的【经方】。但是《方剂学》教材,不仅把【经方】、【时方】次序打乱了,而且没有辨别出之间的【传承因缘】。
3 :就像我上面说,其实《方剂学》这本书的编纂很有问题,要真正学好方剂,应该探察方剂的源流,应该把【主要的经方】和【经典的时方】列前,把从【这些方剂】衍出的【比较次要的经方】和【时方】,来体现出方剂学的真正魅力。但是这本教材太垃圾!
4 :医家,比如【仲景】,他的方剂很多,但是归结起来看,就能发现几百个方剂的ㄧ致点,这样才能看见他的真正【学术】。可是《方剂学》的编排,把这些名家的方剂都打乱了,从【张仲景】,【孙思邈】,到【朱丹溪】、【李东垣】,各位名家的好方剂都打乱了,学术支离破碎了。大家如何理解【方剂系列】?如何理解【方剂源流】?某位名家的两个【方剂之间的关系】,大家如何找到?【经方】、【时方】之间的传承更是找不到。到头来,方剂学的真正学问当了药物堆积——因为大家都只是停留在在背诵药方的层次上,没有去研究方剂之间的因缘,——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方剂的学问】,才是【方剂学】!
5 :大家手里的《方剂学》,应该彻底换版!至于《中药学》,不看《本经》的话,那个教材就是一个废纸品而已。厚厚的书籍,只是说糟粕日渐流行了。
我不反对读其它的经典——《温病条辨》确实是好书,也算是经典了。只是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经》——这个体系乃是“理法方药”兼具。若是没有了《本经》,这个本草的祖宗,那么,大家对药理的研究,就没有真正的理解了。去掉《本经》,最大的危害在于失去了“理法方药”的体系。在具体运用之时(化裁加减时),还是落实到药材上。如果对于药理不熟悉,就会严重妨碍中医的临床疗效。好多人现在喜欢研究药物的营养成份,那实际上,就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药理——君臣佐使性味归经——毕竟方剂之间不是药物成份地单纯迭加。伤寒和金匮实际上是一书,不妨合并:《内经》《本经》《伤寒杂病》《温病条辨》,这样地四大经典也行,只是千万不要扔掉《本经》——不看《本经》,其它的本草无从看起,药理不存,中医断绝!《本经》的偷梁换柱,害处便在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居士
|
2004-10-15 18: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想要发展中医急诊,就要适当限制中医院急诊使用西药。能中不西,积极挖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11-1 23: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中医急诊医学
察色按脉以决生死,对中医急诊医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先机,才有希望阻断病情的发展,掌握先机,往往是急救成败的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杏林奇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