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复制链接]
查看3432 | 回复20 | 2003-5-3 22: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望诊医话一则(此贴曾在37c网上谈过,近来上不去了,贴在此供评论)
   壬午秋,一老年公安来诊,进门步轻摇,口角微笑,面色晦滞而青中带黄,泰山之阴见黑褐色黍粒大疣状赘生物。坐定后伸出手腕,说:“听说这里有个中医硕士,我对什么士之类的向来是很佩服的,给看看脉,看我有什么病。”  
   医者:“我这个硕士是西医的, 中医我只是学士水平。”因见其以脉试医,又说:“我脉诊水平不高,只会看病——”
  “医生本来就是看病的嘛。你看我有什么病吧。”
  “您老一生为党披肝沥胆,无比坚强,老了还要发挥余热,真是生命不息,发热不止啊,——何病之有” ?
   老者始愕然,继汗出,叹息说:“就是这个发热不止啊,半年多了,老是不退,他们都要我做手术,可不是披我的肝,裂我的胆嘛,我不做!你看还有别的法吗?”
   说罢拿出了CT报告单:肝内占位性病变3x2.4cm,考虑肝Ca。“春天查体时发现的,这个字母我知道,不是个好东西。死我不怕,我是怕受罪啊。”
   医笑:死都不怕了,活受罪又有什么好怕的呢?我给你四剂药试试。但回去注意,少管闲事,少生闲气,辞去兼职。坚强是您的品德,余热就不要发挥了吧!
   复诊热退,继服药至十六剂,自觉症状消失,测体温不高,已能爬山晨练。嘱停药。
   老者疑惑:是否复查看看那个东西还有没有?
   医者:看什么?难道你对自己的“坚强”还有怀疑?再说,您老一生同坏人斗争,只要他不杀人放火,扰乱治安,是可以长期和平共处的嘛!
   老者眉头不展:我怕以后……
   医者:以后?以后都是要死的,还怕什么?党的政策50年不变,就以50年为期吧,以后 你我都有大变化,成仙成鬼还不知呢!
   眉头略舒:果然你们这些个什么“士”是有些能耐的。
   医:是啊,战士能扛枪,护士能打针,我算个能看病的医士吧。真有能耐的那是法力无边的观音大士啊,哈哈!
   今已半年,体重增加,体力大好,面色转好,唯那个“坚强”还有。偶来闲坐,念念不解的就是当时医生是怎么看出他的病的?医曰:‘有斯人必有斯疾’,信不诬也!(或称社会职业个体全息、面部全息、动作全息……?)
金谷子按:这好象不真,也许虚构;但可能真有,或者实例。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鄙人怕人笑话且不擅讲笑话,但一不小心也闹出笑话。

五积散 | 2003-5-5 13: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做此贴者实在是高!无方无药无法,未给后人留下任何评论的依据,很有点徐灵胎的风格!徐氏点评赵献可,张景岳头头是道,点评叶桂医案也不乏褒贬间杂,但是,到了自己写医案的时候,无药无方只有法,生怕给后人留下点评的把柄,此非深精通周易者,不能为此,凡事都不能具体,都站在空中说话,一旦具体到药和方上,就要留下给后人点评的把柄,国人之劣行根与此!
五积散 | 2003-5-5 1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假如此帖为金古先生所作,愚负荆请罪了。我删不掉此帖
金谷子 | 2003-5-5 21: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如青羊宫之病道人?嗬嗬~~
因大家都是道中人,说法,即方在其中,如谈方即药在其中一样。
再说,我相信此病之治,其效自有胜我之草根树皮多多者。
岐黄子 | 2003-5-6 10: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徐灵胎先生有一部医案《回溪医案》,张锡纯先生大为赞赏,五积兄可参阅。
五积散 | 2003-5-6 13: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再次向金古先生表示深深的歉意!
五积散 | 2003-5-6 14: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早在数年前,我就看我此案,可能是我的水平有限,没有张先生那种感觉,反到不如看叶桂,尤诒,王旭高和俞根初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这类医案的体会多,尤其对徐氏医案中,有一个服用人参法,简直有点匪夷所思,好象是一个上热下寒,虚不受补的病人,徐告诉病家服用人参块,他解释说:块的作用是到下焦才发挥作用......我认为简直是无稽之谈,盖胃为腐熟器官,脾为生发器官,换句话说,胃为加工厂,脾为吸收器,胃都磨不烂的东西,到脾还能磨烂?既然都磨不烂的东西,如何还能谈到吸收的问题?脾胃二者的功能是有严格的区分的,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与否,望金古先生指正,再者,我对历史上诋毁他人的医家,多不于关注,我的观点已经在sohu发表,不对之处也希望大家指正。
   另:关于《周易》和医学的问题,虽然医学确实是周易的一个分支,但是,和周易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易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很多的东西都从里面发展而延伸,就举围棋的例子来说,你虽然是个易学大师,但是到棋盘上的时候,易学大师和1段棋手就不能化等号,就别说九段了,当然,学习易学的最终目的 是要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易所用,这也是读书和被书读的问题,为医者到一定程度,就不满足书本里的东西,就需要从别的方向来发展,杜浦言:作诗的功夫在诗外。真是至理名言!为什么很多的大医家都是秀才出身?因为古代的秀才对于阴阳和易学的问题多少有深入浅出的理解,所以,学起医来很容易上手,“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是也。
金谷子 | 2003-5-6 22: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医学讨论,各抒已见,勿须客气。
   关于人参之用,我也曾有五积兄之看法。受陈修园影响,对徐氏之用颇有诟病。但现在我认为或许有理,只是经验不多,不敢断论,聊存或然耳。
   我以前知人参有八十多个等级,用必有异,试之果然(自试过三五个)。白糖参曾顿服36g,鲜参90g,体会只有心知,效验不是书本所言,与〈本经〉所记又不为差。山参之用只是听说,然请关注一下清宫医案之用,还有山参鉴定中要求,可能与市售“人参”用许多不同。
  又:曾治一男, 63,广泛性陈旧性心梗,高血压,窦性心动过缓者,以生晒参(80支者)日服10-20g,两月连用而愈,至今十余年,仍体健。再观徐氏之好参五斤,半年服完,方不敢哂之,更信是经验之谈,反觉陈修园之论象是秀才之言了。
   关于医家之德艺,虽不乏双高者,但也不可概论。其所以名世者,自有长于时人者也。吾取其长可也。如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指名说人家治坏了,他给治好了,羞了人家几百年,好象有点不够意思,然其林总文献,惠及我等,怎可不礼敬之?
   谈阴阳不能不说到《易》。
   当然,我们光背方子,熟记运用,也能看病。懂医理又是一个样,可以自己组方。
   同理,不学易也能懂医理,但研易后则又不同,可以不用四诊而诊,也可以不药而成方。
   我只是说说,如上述医案,研易者是不必问方的,已在其中矣。药物、方法、治疗都是全有的。不是“潜龙在渊”,是“见龙在田”。
五积散 | 2003-5-7 13: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我主要是对徐氏:人参块状服用(是切成小块,吞服)治疗虚不受补,上热下寒,徐氏认为,块状人参到下焦才起作用......大概是这个意思,我现在手里没有他的书,印象是这样的,烦劳先生结合我的上次回帖,再与赐教!
金谷子 | 2003-5-9 22: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当然,我认为这需要实验证实,在未实证以前,存或然可也。
想当然地否定与肯定都同样是迷信。
  猜测:是否有类似“缓释”的作用?——根据是:同是面食,面条和杠子头火烧,吃后的时效大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