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台灣興起“讀經熱”,小學生喜愛讀古籍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台灣興起“讀經熱”,小學生喜愛讀古籍
[复制链接]
8558
|
38
|
2007-12-1 2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台灣興起“讀經熱”,小學生喜愛讀古籍
06/19/2003 華夏經緯網
近年來,台灣民間社團興起“讀經熱”。許多小學生也積極參與“讀經運動”,詠誦古文典籍已蔚然成風。據了解,目前加入讀經行列的兒童已逾百萬人。台灣的許多教師都認為讀經有助孩子的人格發展、性情陶冶。
台灣讀經推廣中心——“華山書院”創辦於1994年,主持人是台中師範學院教授王財貴。王教授指出,胡適、魯迅、除志摩等白話文名家,都是從3、5歲起就浸潤於古文之中,且古人有雲“童蒙養正”,而養正之方以讀經最簡易可行,既可提升兒童的語文能力,更可陶冶性情,涵養文化襟懷。
鼓勵13歲前多背誦
王教授說,根據教育和心理的研究發現,人在13歲以前,是學習文章的關鍵期。他認為,兒童的背誦能力很強,像“填鴨”般讓他們大量背誦經書,填多了,日後自然會去反芻、內化。事實上,早在30年代,中國即曾為應否提倡讀經而有過論辨。當時主掌廣東、湖南省政的陳濟棠和何鍵等人都提倡讀經。提倡白話文運動不遺餘力的胡適,1937年在《大公報》發表“讀經評議”一文,引述始創新經學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話說:“以弟之愚暗,於書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於詩也十之一二。
台灣大學前任校長傅斯年1935年也曾在《大公報》撰文指出:“六經雖在專門家手中也是半懂半不懂的東西,一旦拿給兒童,教者不是混沌混過,便要自欺欺人。”這也是華山書院所推廣的讀經運動多以背誦為主的原因。王財貴解釋說,中國文化傳承自“五四運動”以來中斷了80多年,台灣的現況是既無人師,也無經師。或許這些兒童他日有幸能遇到有能力講解者,或隨著年歲增長和閱歷豐富,自有領悟。所以,他要努力紮根,讓這些未來的社會棟樑至少比我們這一代好。
從《論語》、《大學》讀起
王教授主張兒童從最有價值的書讀起,先自《大學》、《中庸》、《論語》開始,其次是《老子》、《莊子》,接著依次是《唐詩三百首》、《詩經》、《易經》等等。
不過,這8、9年來台灣推展讀經運動並不是一帆風順。有些人認為,古代經書中充斥不少封建、迂腐思想,不符時代潮流。在推廣之初,王教授早已預料到會有這種異議。他強調這些年來工作進展勢如破竹,一日千里,證明這是人心所在,而非倡導者一己之力可以達到的。
他認為,提倡讀經,首先就得改正偏狹的心態,因為傳統乃現代之根本,並不相違;文言和白話也非不相容;東方和西方文化可以融會通用。因此,大量閱讀經典有助培養理解力。
半年前起,王財貴進一步編纂莎士比亞、麥克阿瑟等名家經典著作,並列為讀經班的必讀課程之一,“從經班的內容著手,更容易進入西方文化的核心。”他說,人類文化的遺產如此豐富,待長大後再來學習太遲了。
識字多、智商高,老師父母齊叫好
“讀經在潛移默化中,可以幫助孩子的人格發展,陶冶其性情”。在被採訪的讀經的家庭中,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有上述共同的結論。在台灣宜蘭中山小學當代課老師的邱麗鳳,有一對兒女分別就讀小二、小三年級。在當地舉辦的歷次經典會考中表現優異,成了學校風雲人物。她有感而發地說,現在社會太過功利,讀經有助凈化人心,熏陶氣質。“過去我們沒有福氣讀這些經典之作,現在孩子比我們幸運,讀經後變得善解人意,還經常主動翻閱等名著,對中華文化特別有感情。”
邱麗鳳是在兩年多前參加在台北舉辦的教師研習營中,意外接觸到致力推廣讀經運動的“華中書院”。於是將其與宗旨帶回家鄉發揚光大。更有很多家長口耳相傳,帶著孩子一塊兒到“華山書院”讀經。
在台北縣安康中學擔任語文老師的邱萍芳說,今年才5歲多的女兒冠葶剛參加讀經班時,還到處爬來爬去,3個月下來已可安靜坐在書桌前看40分鐘的書,不光認識了很多字,專注力也進步了很多。
讀經孩子文科紮實,理科也佳
邱萍芳感慨說,現在的學生缺少閱讀,背個書也要“分期付款”,中文水平普遍低落,造句更是牛頭不對馬嘴,令人啼笑皆非。為此,她乾脆將女兒帶到課堂示範,一字不差地背誦完畢,全班學生驚愧交加。
就讀於台北縣永和中學一年級的劉奕辰,從小學一年級就被母親送到華山書院讀經,始終不曾中輟,《易經》等經典早就背誦如流。他說,讀經最大好處就是作文能力明顯提升,筆下經典名句傾瀉而出,社會科成績也比較好,甚至連一般學子相當頭痛的“建構式數學”,也可應付自如。當他碰到困難時,不自覺就會思索、仿傚古人的應對之道。老師對他的評語是“EQ(情商)好”。有人問他已經讀了這麼多經,今後還會持續下去嗎?他回答說:“每天習慣背經,若退出會覺得怪怪的。”
餘禮祥、餘禮儒是一對分別就讀中學一年級和小學五年級的兄弟,來到“華山書院”也有6年之久。他們一致認為:“不要管懂不懂《經書》的意思,自己慢慢就會理解。”現在他們下課回家,根本不需要溫習文科。
華山書院主持人王教授表示,過去來讀經後來上大學的孩子,百分之百都攻讀理科,因為文科對他們而言,實在是太輕而易舉了,“讀經的孩子,文理皆好。”
在銀行上班的蔡啟瑩自幼受祖父啟蒙,深知古籍對人格教育養成影響深遠。在女兒蔡昕曄年僅4歲時,就把她送到華山書院。現在已是小學三年級的蔡昕曄在全臺經典會考中榜上有名,經常主動閱讀課外讀物。蔡啟瑩對女兒作文的結構完整和詞藻之美讚不絕口。但他強調,將所學的經典落實於生活中,延伸自己的智慧,至為重要,待長大後,再讀哲學,歷史批判以去蕪存菁。(王敬)
[
本帖最后由 糖糖 于 2007-12-2 06:4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1 22: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讀經」教育答疑
「讀經」教育,即是希望兒童在其性向純淨時,及早選取傳統中有高尚意義的文化資材教養之。本來,教一個民族的幼苗接受其袓先的智慧的薰陶,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這個時代裡推廣這樣的讀經教育,卻備受質疑與責備甚或辱罵,以致於想要從事的人也信心缺缺,畏首畏尾。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理念老早出了問題,形成一個巨大的潮流,而一般人也未作深入的反省,以致受制於時代的風潮之故。
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裡,要去教自己的小孩或教別人的小孩讀經,是須有相當的見識與勇氣的。你如果沒有相當的見識與勇氣,一下子就被撂倒了!我們應該面對這些質疑與責罵,理性地,平心靜氣地考察其來由,看出破綻,不要再被那些浮辭濫調所脅迫,然後才可以安然地教讀下去,而且也敢於向他人推廣。
其實,那些反對與質疑很簡單,大要說來,只不過是兩方面:一是因誤會而有疑,一是出於偏邪的故意攻擊。對於誤會,吾人應當解釋,對於故意,吾人應當正辭以破解之。
先說故意的偏邪一面。故意的偏邪完全出於五四以來一貫的「反傳統」的心態。本來,「反傳統」,如果是「反省傳統」,則是表示一個民族的要求進步,這是任何一個有活力的民族常要做的事。但「反傳統」如果變成是無條件的「反對傳統」,乃至於必須「消滅傳統」才甘心,那卻是我們中華民國以來的特殊心態,是古今中外所罕見的變態心理。他們對凡有關傳統的事,一概無情地攻擊之,攻擊「讀經」,只不過是其中一環而已。但是「讀經」一受攻擊,則連接觸文獻深入了解的機會都斷喪,其他一切傳統的傳承汲取皆失其根源,可以說是從「根」拔起。如今我們推廣讀經即是要從「根」救起,所以我們先要破解那些攻擊!
因為五四以來的論調是很輕淺幼稚的,所以破解的方法也是很簡單的。我們且看他們的攻擊方式,只不過是用一些空洞無實的術語辱罵人罷了,當時的人們知識沒有他們廣,文章沒有他們會寫,理性萎縮,信心不足,於是聽了咒罵就害怕了,被嚇住了。其實歸納集合起來,他們的用語只不過是所謂「保守」、「復古」、「封建」、「八股」、「填鴨」、「死背」、「書呆子」、「食古不化」、「開倒車」等。(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辭語了!)而這些辭語都是空洞無聊的,我們且看如何應對:
首先,說「保守」。「保守主義」者,是為保住守住人類文化既有的成就而努力的人,他們主張不燥動,不妄為,本來就是文化的守護者所當有的態度。一個有理性的「保守主義者」,並不妨礙進步,英國有政黨以「保守」為名,而不以為恥,為甚麼五四要進步,就要用「保守」來罵人?其實,沒有了「保守」的進步,往往是「妄作、凶」而已。所以問題應在於一個人是否有理性,而不在「保守」或「進步」。五四以來,不分青紅皂白,把「傳統」等同於「保守」,又把「保守」等同於「反對進步」,到瘋狂時,不免就把「破壞」當成「進步」,這都是故意歪曲辭義!故意歪曲辭義以污蔑人而強狡辯,是五四時代善用的把戲!以下諸問題,莫不如此,吾人當隨時警覺!
其次,說「復古」。如「古」有好處,而今失去,為什麼不「復」一「復」?西方文藝復興,便是由復古而得文化的新機,而且胡適不敢去罵佛家復其釋迦牟尼之古,更不敢去罵基督徒復其耶穌之古、西方學者復其蘇格拉底、柏拉圖之古,單單反對中國復孔子之古,這樣勢利,真是豈有此理!須知,人生學問,有的是會隨著時代而進步的,有的是無所謂進步不進步的。科學知識,是與日俱進的,不必復古。而智慧,不一定是進步的,成佛,成君子聖賢,逍遙,上天堂等,今人不一定比古人高,隨時應該以古為師。胡適一批人迷信科學萬能,認為「中國既無科學文明,也毫無精神文明」(胡適語),所以無「古」可「復」,一切以「現代化」為標準。幾十年來,此觀念已大大顯出毛病,西方思想家正不遺餘力自救了,不知中國人為何今天還怕「復古」?
再說「封建」。此辭本是中國一種貴族政治體制之稱,西方也曾有類似的制度,雖已時遷事異,但這是歷史事實,而且在這種貴族政治體制下,也曾為人類造就不少文化成績,並不是絕對的「惡」。現在用此辭來譏誚一個人的思想老舊 不合時宜、或威權態度等。但是縱使「封建」制度已過時無用,我們也不應因為「經典」出現在「封建」時代,就咬定連帶其所涵的「義理」也一起都是「封建」而過時的。歷史問題,是屬於所謂「所損益可知」的一面,是會老舊的;而義理問題是屬於「雖百世可知」的一面,是無所謂老舊不老舊的。這是個很簡單明白的兩個面向,孔子老早就分得很清楚了。而五四那批人就故意混漫,一般人也跟著淆亂不清。如今,吾人只要分清歷史問題和義理問題,分清過時不過時的問題,就不怕「封建」之譏了。再進一步說,「封建」如果是指「固蔽宰制」的心態,以此來嘲笑「讀經」,更無道理,因為剛好中國儒釋道三家都是極端寬容開放的學問。固蔽宰制是人類共通的私慾情結,是每個社會都有的,並不限於中國古人,而且這正是儒釋道三家所要破除的,怎麼可以把社會不良的表現歸給中國「經典」呢?茲且舉一個「固蔽宰制」的例子:民國初年政府要成立「中央研究院」時,本來是有「哲學研究所」的設計的,是胡適認為哲學「無用」,借著「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職權,把它刪掉了,使得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機構,一直沒有「哲學研究」一項,成為世界學術界的大笑話,這不是一種「固蔽宰制」的典型表現嗎?孔子會如此做嗎?誰「封建」呢?可見封建不封建,不在古今,而在心靈是否「開放」、眼光是否「長遠」!「讀經」而「開發理性」,是使一個人「不封建」的最大保障。
再說「八股」。「八股」是王安石設定以來,科考作文的規格,是以八段文字來「起承轉合」成一篇文章,原無什麼不對。只是古代有些無才華的考生被作文形式所拘,文章無內容,類似現在的聯考把考生考死了一樣。凡是人之生命一不精進,充拓不開,都會有「八股」,不一定「讀經」才會有。譬如胡適一輩子宣說他的西方萬歲,宣說他的科學方法,宣說他的白話文,到老也只那一套,絲毫沒長進,而且鉗制天下後世的教育思想達七八十年之久,現在國人動不動就說科學,動不動就學美國。這就是最大最頑固的「八股」,這也可見現代中國人的不長進!一個活潑的人,當有「一口吸盡長江水」的懷抱,所謂「學而時習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隨時充拓自我,隨時面面俱到。「讀經」,正是要使一個人知道,當要西方時,也要中國;要現代時,不忘傳統;學白話時,也通古文;這樣才不會掉入五四的「八股」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1 22: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振兴中华优秀文化之好兆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1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為不管要繼承發揚還是要反省批判轉化傳統
於今要謀國保族,先不談高遠,首要之舉應是恢復國民了解自家傳統的基本語文能力。因為不管要繼承發揚還是要反省批判轉化傳統,首先須要知識份子能自己讀古典,蓋文化之事不是透過白話翻譯或耳食二手議論即可漫然無的放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1 22: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复兴!
必须依靠全国人民之信心与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1 22: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支持!
謝謝支持!這是台灣王財貴教授所寫,我將它轉錄過來!王教授說,「要於今要謀國保族,先不談高遠,首要之舉應是恢復國民了解自家傳統的基本語文能力。因為不管要繼承發揚還是要反省批判轉化傳統,首先須要知識份子能自己讀古典,蓋文化之事不是透過白話翻譯或耳食二手議論即可漫然無的放矢的」、「有糟粕,也要有功力的人指出它的糟粕在哪裡!」「要批判它或發揚它都需要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1 22: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消疑難好讀經 王財貴老師
解消疑難好讀經 王財貴老師
其次,再說「填鴨」。「填鴨」是商人賣鴨前,為了虛報鴨重,讓鴨吃飽,鴨吃不下了,還硬把鴨灌食。以此比喻學生學不來的東西,還硬逼學生去學的教育方式。說「讀經」教育是「填鴨」,真是所謂「引喻失義」,因為我們說「讀經」,是讓兒童糊里糊塗把經典「背下來」。而兒童正是理解力糊里糊塗的未開發年齡,他正是處在記憶力發展的階段,「背書」正是他的「正經事」,他的拿手,是他「吃得開」的工作,讓他「背書」,怎麼可以說是「填鴨」呢?「填鴨」,是鴨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現在,兒童背誦的能力強得很,好像一頭有四個胃的牛,給他「讀經」,應該比喻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芻」去!你現在不給他好好「吃」下幾本經典,正是「餓牛」,等他長大了,一點本領也拿不出來。現代流行的教育理論是「啟發」、「理解」,在幼稚園國小那麼懵懂的時候講「啟發」,可說是「費力多而收功少」,在理解力尚未成熟的國中高中,塞那麼深的數學理化,真是名符其實的「填鴨」了,君不聞,我們的青少年,被「填」得叫苦連天嗎?「餓語文之牛」使我們的文化教育空白,「填數理之鴨」使我們的科學教育浮腫。民國以來,掌教者之觀念牢不可破,數十年如斯,家長、老師們,應思有以自救了!自救之方,就是分清人類學習的兩個面向:該理解的科目,使之理解,該記誦的科目使之記誦;既知道哪些是給孩子現在用的,又知道哪些是為將來「打底」的;同時知道人生除了「知識」的「了解」以外,還有「生命、人品」等方面的「陶養」。因著這些區別,其教材和教法都有絕大的不同,如果等而視之,我們將只得到片面的人才。
再說「死背」、「書呆」。「死背」也成為讀經的「罪狀」之一,真是可笑。「背」,當然是「死」的,我沒聽說可以「活背」的。一個人從嬰兒起,便在「死背」了,「電話」「冰箱」兩個辭,一定是先「死背」了才可以拿來「用」。不然,「活背」成「電箱」「話冰」,就不堪「用」了。「死背」,猶如電腦之輸入資料,地下之積存水量,不用時當然是「死」的,但只要人是活的,猶如電腦之有程式,抽水之有馬達,則水之流瀉,不可遏抑,計算之運作,方便輕巧。語云:「書到用時方恨少」,一個成人,可恨的往往不是不會思考,而是佳景當前,枯腸搜索不出半點墨水來!我們的頭腦是神奇的,記憶下的東西,它自動會編碼儲存,同類互較,融會貫通,「死背」的東西多了,到時它「活用」得比電腦還靈光。當然這並不是說只靠「死背」本身就可以「活用」,而是人的腦力的發展,到了成年,自然有所「開悟」。而且「理解力」也是可以訓練的,這是另外一套,但與記憶是相輔相成,並不是互相妨害,處於複雜的現代社會,吾人既要有豐富的記憶資材,又要有精密的思考能力,這是吾人提倡讀經的最重要主張。想要兩面俱到,便必須從小讀經,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了。兒童期一過,腹中空空如也,只有幾句「老師早,小朋友早。」這個人一輩子別想有什麼成就了。或許有人見過雖然背了許多,但到老還是不會用的「書呆子」,認為是「背誦」之害,其實,並非是背誦害他不會「活用」,而是這個人,本來就是「理解力」不好的「呆子」,這時應開發他的「理解力」,而不是去怪罪「記憶力」。當想想,如果從前連記憶力也沒有訓練,那他可能還要更「呆」。因此一個人不管天資好不好,都不可以錯過他應得的記憶的訓練,記憶多,只會使他更聰明,不會使他變呆。例如一個學音樂的人,不管其音樂天才如何,老師總要他多背有名的樂譜,一個有音樂天才的人,同時也是背譜高手,只聽說有背了樂譜而成就的人,並沒有聽說有因為背了樂譜太多而阻礙他的音樂發展的。圍棋高手背譜更背得厲害,上了段的人幾乎個個過目不忘,胸中都有數百千盤棋譜,但並不因為他背的譜愈多,所以功力就愈差。學西醫的人也要大背特背病理和處方,如果「難經」、「傷寒論」、「醫宗金鑑」等書沒背下幾部,而想成為高明的中醫,更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五四以來的人不反對學音樂學圍棋學醫學的人背書,而單單反對學語文的人背經呢?其中理由很簡單,就是無理取鬧,因為「經」代表傳統文化,是傳統思想的核心,他們為反對傳統而找理由反對讀經而已。
再說「食古不化」。如果人心像保險櫃,把古董存進去,當然「不化」。不要說「古董」不化,即使是胡適之的大作擺進去依然「不化」!但人心如果是「活的」,那就可以「化」!不僅食「今」會化,食「古」也化!「化」不「化」,是主觀的能力問題,不是對象「古」不「古」的問題。我們當培養多元活潑的心態,增強「化」的能力,而不是去防堵「食古」。「古」如果有高度的營養,有益於人生,為什麼不去多「食」?況且打開經典,每一家都在勸人開闊心胸以開發理性,儒家要人「坦蕩進取」,道家要人「無執無為」,佛家要人「無住無相」,都是最開放的心靈,最多元「化」的態度。食了這些「古」,才使人知道如何做一個有涵養的人。這種人該「化」的地方自然會「化」,而不該「化」的地方,他郤會「固執」。既能放又能收,兩面飽滿,這才是真正的「化」,這才是古人理想中的「君子」、「真人」、「善知識」。如果只是一味的「化」,絲毫沒有所「守」,人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化是很「化」了,但也不見得是最好的社會。所以所謂「化」,是有方向的,應該是「理性化」,也就是「化歸理性」才對。只要開發理性,則今古通「食」,中西皆「化」,都歸我所得,為我所用,如鯉魚之躍上龍門,上天下地,無所界限。現代以來,最頑固而不通不化的人就是五四那幫人了,尤其是胡適之,學了杜威,就宣傳杜威,崇拜杜威,如崇拜上帝般,絲毫不可轉。當知杜威固是大家,但亦有其限制,何況胡適所得,只是杜威之「思考方法」,是其餘事,對杜威正面的哲學,胡氏並未能深入(見吳森所評)。其他五四一代的人,莫不宣傳西洋,對西洋五體投地,其實對西洋的了解是很膚淺的,只是一種狂熱崇拜而已,但他們就全套搬來強逼硬扯,要中國人唯此是尚。這批人可以稱作是「食西不化」,難怪他們一定要主張「全盤西化」了。今日吾人提倡「讀經」,是要看中「古」之可「食」者而「食」之,同時自小也練成「大胃口」,將來看到西方之可「食」者,依然「食」之不誤,不僅消納了東方,也消納了西方,然後中國文化有前途,世界文化有前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1 22: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另外一項誤會是
又另外一項誤會是:「大家都去讀經,難道叫他講話也用文言?難道數學不算了?鋼琴不彈了?畫畫不畫了?在現代的社會裏,一個小孩子只教他讀經怎麼夠?」這真是一項大誤會,他推想太過了!吾人所提倡的讀經,只是諸多學習的一項,每天只花二十或三十分鐘即可,一般生活當然照常,學校功課當然照常,一切才藝當然照常。反而依照近幾年來實驗教學的成效看來,讀經一段時間以後,兒童性情更為明理寬容,更為主動好學,更能專注攝受,他的各項學習能力均大有進境。因此,許多家長都得到一個同樣的結論:為了讀經,固然要「讀經」,為了其他功課,也要「讀經」。「讀經」使兒童全面成長,「讀經」使家長全面放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1 2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前讀經通訊第三期)
最後,說一說「開倒車」。其實「開倒車」是很正常的,一家汽車工廠如果宣佈他的車只能往前開,不能「開倒車」,保證沒人買他的車。可見「開倒車」是必要的。開車固然常往前開,但遇到懸崖總得往後退,然後找尋新方向。近代以來,我們的社會好像失去了找尋新方向的能力,轟轟轟,只顧往前開。其實是不是自己知道正在往「前」呢?方向盤隨著西方人轉,也不管是前是後,也不知開到那裏去,此真是大悲哀!(大陸數十年來是另一種情況的「不開倒車」而「向西方看」,但也是悲劇收場,可憐!)「讀經」,就是自小要他培養獨立自主的風骨、運用自如的智慧,方向盤在握,要向前可,要向後亦可,乃至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舊可新,可中可西。「經典」字字雖重千鈞,郤又輕巧圓轉,如果不從「經典」中鍛煉他卷舒自在的器局,我不知從何處可以供給他這樣的訊息
[
本帖最后由 糖糖 于 2007-12-3 08: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3 16: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私塾有害論」可以休矣
「私塾有害論」可以休矣
方芳(全球讀經網網名「天涯在小樓」)(天津雜誌編輯)
2006年7月10號東方早報載《上海全日制私塾:學生背經典,看三國、大長今》的報導,一石激起千層浪,又引發一場關於讀經教育和私塾教育的大討論。其中的反對者無不義憤填膺、慷慨激昂,但筆者觀其反對理由,卻覺只有四個字可以捧出——可以休矣。
 「糟粕論」可以休矣。一般人認為不可全面學習儒家經典,因為裡面有精華也有糟粕,——中國的傳統思想多是封建殘餘,什麼“,如數家珍——可是要他說出什麼是其中的精華,立刻閉口不言了。從未讀過,說不出來呀,而那些所謂的“糟粕”呢,也只是道聼塗説,何曾考證過?筆者以為,與現在的私塾教育正是一個正本清源的過程,目的就是更好的傳承優良傳統,摒棄其變質部分。我們都知道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說三個人裡面必定有我的老師,看到他們的優點要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要避免。曾子還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這一天下來我可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所以要檢視一下自己的錯誤,儘快修正。可見,儒家學說本身就是教人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孩子們從中學到的是如何分辨善惡,這不正是我們今天的教育所欠缺的嗎?
 「實驗論」可以休矣。如今讀經教育在全國遍地開花,但其學習方式往往為人所詬病,雖然讀經教育的宣導者一再指出,要在孩子們記憶力最佳的時候盡可能發掘他的潛能,這是順乎人本性的教育方法,也是最佳的學習之道。但因為現行教育理念與之相悖,因此無論怎樣苦口婆心的呼籲,人們仍然認為這是在用孩子們的前途做實驗。筆者要指出的是,傳統教育模式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到上個世紀初才逐漸廢止。傳統教育中的初等教育即私塾教育,講究“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的性情、智力來引導他們走上正確和適合的道路。傳統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為書院教育,講究的是“問難辯論”,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就某一個論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也可以指出老師的錯誤,與老師辯論,每個人都進行大量獨立思考,從而獲得真知。這與我們今天不分青紅皂白“填鴨式”的教育大相徑庭,卻與中國人嘖嘖稱道的西方教育何其相似!故此筆者想反問,一百年和幾千年相比,哪個更具權威性?我們到底是用上海的12個孩子做實驗,還是用全國12億人民在做實驗?十年的素質教育下來,生產了多少“殘次品”?讀經教育實驗失敗,12個孩子尚留滿腹經綸,現行教育體制實驗失敗了,12億人誰來負責?
 「非法論」可以休矣。義務教育法規定,每個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可是我們看看,中國尚有多少兒童沒有獲得受教育的權利,說到非法,這個法律責任該由誰來負?所以說教育法與一般硬性規定的法律是有區分的,人民有受教育的權利,還要有選擇什麼樣教育的權利。現在連我們的主流媒體、專家學者都在疾呼,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然而當民間的有心人做了某種改革的嘗試,卻處處人為的設置障礙,導致無法通過正常管道獲得辦學資格,這不是很荒唐嗎?法律是人定的,只要對國家發展有利,均應以開放心態對待,而非一味打壓排擠。幾年前,一名叫孫志剛的大學生,以生命為代價換回了有關收容法的改革;幾個月前,許多小動物慘死在高跟鞋下,才引發對小動物保護法的重視,至今未果;現在,我們的公民在接受正常教育的過程中遭遇非難,是以“非法”為由斷然取締、生生扼殺,還是本著民本思想,出臺更加可行的、能適應更多受教育者需求的新政策?在前車之鑒面前,有關部門應當三思。
 教育固然不是用來做“實驗”的,但教育也絕不是用來“抹殺人性”的,為什麼如今有這麼多兒童患上“自閉症”,為什麼有這麼多青少年“叛逆”“憤怒”“偏激”,為什麼有這麼多“國家的棟樑”選擇自殺、殺人?中國的傳統文化本來崇尚天人合一,我們的傳統教育是教人“沖淡平和”“道德高尚”的,難道我們的教育部門不該用儒家的思想“日三省吾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糖糖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