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台灣興起“讀經熱”,小學生喜愛讀古籍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台灣興起“讀經熱”,小學生喜愛讀古籍
[复制链接]
胡来元
|
2007-12-3 22: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糖糖 的帖子
本论坛只进行传统文化与医学方面之学术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4 09: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溪流:中医--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参天大树
中医--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参天大树
中医--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参天大树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如植物需要土壤,阳光,水分,空气一样,中医也有其存在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
中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上的参天大树。
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说:“我们谈传统文化,我们谈儒释道,很多人认为这与中医有什么关系呢,不好好学中医,而去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不知中医之于传统文化,就好像是鱼与水的关系,没有传统文化之水,那能养就中医之鱼?!池中没有多少水,我们却倒了很多鱼,还希望把鱼养大,其结果呢?鱼倒得越多,当然就死得越快”。
何其深刻乃尔!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有什么意义?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因为各国的现代化都是在它既定的有形文化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中进行的,任何个人、民族和国家都逃脱不了传统的”掌心”。其次,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它的独特性和内聚力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医是如何扎根于传统文化中呢?
中医的理论处处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
构成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时既有医易相通之说。中医传统格言有:“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
《周易?系辞〉有:“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而祖国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重阳死,重阴死。”意义是相同的。
毫无疑问,中医中关于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处处打着“易理”的印章。
易经对中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易经的三才之道与汉易卦气说提供的整体观念,使中医学不可能停留在对人体的孤立考察上,而是必须将人置于整个大自然中。汉代医由此而得到一个重大发现,人在大自然漫长岁月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与大自然季节性变迁相适应的生理节律。
2《周易》取像比类的方法论与像,数,理综合结构系统整体性动态原理 ,为中医学在黑箱状态下探索人体生命现象奥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结构模型。”(以上二条摘自《周易宝典》)
医易的融通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
正如明张介宾云: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儒教与道教,老庄与孔孟的思想,又何其深刻的影响着中医的学说。
“
内经的的养生思想,尤其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思想,渗透着老子“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痕迹。
老子的“无为”思想,后世颇多争议,穷其本原,“无为”的思想是教导人们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做事, 顺应自然, 合乎自然。
在这种顺应自然,合乎自然的影响下,产生了道法自然的中医养生观。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为番秀----,秋三月,此为容平----,冬三月,此为闭藏----”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庄子?外篇?刻意》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此论开中医养生导引之先河,很快被融入了中医保健养生的理论.
儒家的思想也深深地的渗透到中医中。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说君子的思想能够适度的把握心理平衡,应付外界因素。
中庸之道,体现了心理平衡的思想,与中医中病因病机“阴阳平衡”的思想殊途同归。
“阴阳平衡”是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中医关于阴阳平衡的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心理卫生中都理精义明,言之凿凿。但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两千年前。而现代医学界,近代才出现:体内平衡"(homeostasis)、"均衡感(sense of proportion)"等理论。用以说明人体内的兴奋与抑制的关系。
,我曾经说过,中医学的许多观点, 一开始就站在了比较高的层次上,以至于现代医学的某些理论有是时在逐步接近中医的思想。
为什么古老的中医,一开始就站在比较高的层次上分析和认识人体,因为中医根置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具有超前性的,它要先于世界文化普遍水平一两千年甚至更多,
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发出倡议——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混乱,必须恢复孔子道德。
当西方自然科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包括《周易》、《道德经》和《论语》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时,李约瑟博士早已断言: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2000多年前的“老子”先生,背靠着大树,闭上眼一想,就发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惊世之语。而“现代的”科学家们,大眼瞪着分子符号显微镜和化石,冥思苦想了上百年,才弄懂了原来“有机物”起源于“无机物”。1953年,米勒(Stanley L. Miller)从无机物中制造了氨基酸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须的物质,被认为是支持生命由无机物逐渐进化而来的“无生源论”的重要科学证据。
在中国古代,易经的理论,道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融会贯通,共同哺育了中医。
我之所以费了这么多笔墨来探究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无非还是刘力红教授那个比喻,中医是鱼,传统文化是水,鱼儿离不开水。
如今这条鱼,常常被人为地硬拽到沙滩上,,在“和煦”的阳光之下,饱受“福荫”,快成“鱼干”了。
我们的中医教育状况,时常令人“杞人忧天 ”。
在当今中国的中医高校教育里,不开易学课程和道儒等课程,学生要学这些得偷着来学。在刘力红博士的谈话里,我了解到,进修本硕的中医基础,是学生物化学。我不是反对学中医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当今的时代,一个“纯中医”是很难立足的)。既然是进修基础,那么到底哪一个是基础?
中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中医理论与教学中忽视四诊与辨证施治,进而与临床实践脱节,是中医界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甚至是关系中医生死存亡的问题!
但愿我辈是“杞人忧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4 10: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楊力:易經與中醫學》
若要見中醫與傳統文化之關係,可見《楊力:易經與中醫學》一書,台灣建宏出版社出版!顯而易見,如果人們都不願讀古籍,用古文寫的中醫,怎麼可能傳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4 10: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文化,翌卫着神州
轉:是文化,翌卫着神州
湖北中医学院的陈国权教授在来信中说:“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也告诉记者:“中医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然而,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持,中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谈振兴中医,谈继承和发扬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几位老中医有倾囊相赠之心,几位学子有求学献身之志就可以实现的。那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良好的人文环境,那又何愁中医后继无人,何愁祖国医学不会发扬光大呢?”
正如傅景华研究员所说:“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而同时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学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中华传统一脉相承,并因此与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复兴,如果中华古学活的精神不能重现于当世,那么,中医就只能作为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对象而存在。因此,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一场空前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重现中华千古魂。只有在那时,当中医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使者走进未来科学殿堂的时候,人类将真正开始对东方文化及中医药学的重新认识,并在人类宏大的精神背景下,实现那古老与年轻、鼎成与革新、阳刚与阴柔相反相成的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4 10: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溪流先生:
是本论坛中一位很有才华与才干之中医界人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4 10: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中醫網:醫鑰
http://hk.geocities.com/dhammachanda_1/mscmc/c1/s1.htm
(一)易生於道 回上
易經有關書目多至二千餘部,上及天文,下迨地理,中及與百姓的日用,天地之至理,無不彌綸於其間,萬世不息,乃我中華無數賢哲與聖人智慧之結晶,道之至大,理之至深,學之至有用,對後世導愚解惑之效,莫高於「易」者,孔子曰:「有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然「易」從何而生呢?實則「易」乃一部中華醫學之生理學,生於「道」也。
什麼是「道」呢?天地自然變化之過程(道路)也。以中國哲理之推想,在天空創始之前期,本是清空虛無,即名無極天地,即而產生氣質體,是為混沌時期,名為太極天地,漸孕育兩儀陰陽,混沌初期,乾坤始奠,輕清為天(陽),重濁為地(陰),故無極生太極也就是道,太極生兩儀,亦即道生陰陽,陰陽生天地,再由天地生萬物也。
天地生育萬物,萬物之有生長發育,以致成長、毀滅的變化,乃因萬物具備了陰陽的條件,陽氣推萬物而起,陰盡萬物而止也。在天地靈能的培植之下,才有生長發育變化之開端,所以陰陽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規律。生長、毀滅的根源,故易經繫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合德,萬物育生。」太上道祖老子說:「道就是陰陽,陰陽就是道。」
(二)先天八卦 回上
太上道祖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為萬物之一,故人乃由道而生,即陰陽生化而成人類,原始人類之發生,乃人受天之日月星辰所發射之電靈能,射達地面,侵入地下,和地下之水火風所發生之電靈能,結合生化培養方造成人,稱為先天人,其身體為天人合一體,(今日之集中精神訓練、禪坐、神視、神遊,即為人身電波與天上、地下電波相合,乃謂由後天返先天。)其體乃半人半神(氣)之體,仍能透視人身之電流現象,而畫出先天人身之電流現象(即天地電靈能結合變化之電流圖現象)是為先天八卦(如圖一)。先天八卦為天地靈氣所生,非父母的性慾(太極)所生,故先天八卦無太極(陰陽魚),唯有數,是名「天數」。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篇第二十五:黃帝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天地為之父........。」古人所謂「人為小天地」就是天地縮小為人,而人與天地有同樣的構造,天地有什麼,人身即有什麼;天地起變化,人身亦起變化;宇宙生化之妙與人身的生化相同。(西方神學-神照著自己的樣子造了男人和女人也是源自東方人身為一小天地之說)。
曾子天圓篇的一段話: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內經靈樞邪客篇: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腳)方應........。
中國神話「崑崙」兩字的意義就是頭、就是圓、就是天道曰圓的圓、圓就是天、是天柱、一支圓形的天柱。古代神權的宇宙觀中,位居大地的中央,往上就可通達天的中央--北辰,屬於天空的中央稱「北極」,北極為天的中央,對應於北極的就是崑崙,神話中的崑崙仙境樂園,樂園中的帝王就是黃帝,黃帝名軒轅,義即崑崙即為最先圓(軒轅)滿生成人類的始祖,是以崑崙山應為人類之遠源祖先之最「始祖」出生地,人類的繁衍自此而始,黃帝內經於焉產生,內經是闡述人體「易」之經典,易經為人類身體因時間的演進,環境、飲食、氣候、情緒刺激........隨時間的不同,而產生生理變化的公式(崑崙兩字義源引山海經)。
人體隨天地自然的演進,環境的變遷而產生變化,天地變化的週期規律,氣候異、常對於人體的影響,自原始人類至今日的文明,古今中外,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有多少次的改朝換代、天災人禍、太平、變亂、興衰更替、有多大的演變,人類適應天地自然的演進,五行學說結合天文、氣象因素、氣候與季節變化影響人體症狀為致病外因;人體自身因七情變化為致病的內因,疾病變化的規律與異常的關係,暨科學工業文明的進步,污染了人類自己生存的環境,使人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而人體的生理變化,亦不離天的五運六氣,「易」的範疇。
(三)後天八卦 回上
原始人類是為道(陰陽)所生化,所以人類是以天地為根據,人身是一個、一個小天地,今將母親的子宮擬為太空,人年少無性慾為無極,年長男女的原始「性慾」為太極-是為生長發育的電能(精子、卵子)為兩儀,原始人類(先天人)的父精母血(卵子)結合在母腹內。未出生前是先天的,生產出世後是為後天的,所謂先天真體乃是氣(電)質液體(陽電流精子是熱的,陰電流卵子是冷的),陽電流(天氣)電波左旋,陰電流(地氣)電波右旋,陰陽兩儀精子、卵子寒熱結合生化而成,以生化四象(大腦象天之陰陽,小腦象地之陰陽),于六十天內結成胎,即三月而形,男生乾卦,女生坤卦,故曰天地定位,乾坤始奠(即在第三個月時判定乾男坤女)。以後每月生一卦,即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受金氣生兌,八月受水氣而動生坎,九月受火氣而燥生離,十月受土氣而生,脫離母體,是以懷孕六十天後,每一個月生一卦,一面生卦,一面生長人身各部構造,至第十個月八卦完成,連同肚臍之太極,共十個月降生,五行配合調勻,調勻則秀,此人稱為後天人,所以八卦為後天八卦(如圖二)
圖二
後天人是以在母腹中為先天,嬰兒在母腹內至出生時的生長發育是謂先天的生理變化,未曾呼吸飲食,乃為先天真體,是為電(氣)之流動,至產生離母腹後,鼻受後天氣刺激肺,肺乃由先天腺體接受後天空氣,用鼻孔呼吸及以口飲食,乃為後天體。
(四)重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任、督脈之取名,歸藏、連山、周易之命名
回上
人體之骨骼、神經、循環、呼吸、消化、生殖、分泌、筋肉及泌尿.......等系統所構成後天人體的生活與活動,是由父精生成骨,母血生成筋脈、神經.......等之電流產生變化,此人仍受天陽()日月星、地陰()水火風之電能氣變感應。
象天之陰陽的大腦,是以大腦三十六條大腦之小神經腺( 三十六天罡 )為接收天上日、月、星電波,匯聚合而成大腦之十條中樞神經,十條中樞神經道家名曰十天干,十天干( 大腦中樞神經 )的會聚點名為「任脈」。它在人身前面有三八四條神經以應農曆閏年三八四天,主司人體全身動、靜脈的小血管,有記憶、發音、辨色、說話、生智慧::等作用。
象地之陰陽的小腦,是以小腦七十二條之小神經(七十二地煞)為接收地下水、火、風等電波,經腳底湧泉穴,達到會陰穴之七十二圓覺,經脊髓至小腦聚地成七十二地煞,七十二地煞匯聚合而成小腦十二條周圍神經,十二條周圍神經道家名曰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小腦周圍神經)的聚會點名為「督脈」。在人身體後面有三十一對神經以應一月之三十一日,更分三百六十五條小神經,以應陽曆三百六十五日,它有使人舉手投足,活動自如....等作用。
故天干、地支乃為日、月、星之電波,與地球自身電波水、火、風對人身體產生之作用而名。任、督脈在人身體前後交互環繞而行,如同原子之有電子環繞,地球之有月亮環繞旋轉。大腦、小腦之神經互相配合循環,則全身血脈及神經都不斷的活動。故練氣功、禪坐的人將任、督脈練暢通,即可使天、地電波加強輸入,調息養生而不易生病。以現代的儀器掃描,可偵察得知,健康人的任脈(十天干的會合點)、督脈(十二地支的會合點),清明如露珠之潤滑,尤以練氣修身上乘者更甚,而生病的人任脈、督脈之點如水之結冰,其病危者凝結如冰更甚。
人自出生後,即受後天的呼吸、情緒、飲食與氣候、環境........等因素變化的影響,身體作生理的各種調節適應,以天干、地支之電流,對全身構成十二經絡、十五別絡、奇經八脈氣歸五臟六腑的經絡循環(易經商名歸藏因之而名),而十二經絡六陰六陽隨著出生後的每個時辰、日、月、節氣、四季、年、十年、六十年的週期規律,作其經脈電流(氣)或強弱、或盛衰、為一階段性高低電位調整的變化,連綿如山的電流循環(易經夏名「連山」因之而名),是為人出生後五臟六腑十二經絡、陰陽循環運行,即是易經重卦現象(如圖三)。
人體六陰六陽十二經絡電位盛衰、強弱、高低電位從出生後之每個時辰、每日、每月、廿四節氣、四季及每年、每十年、每六十年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陰陽經絡循環重卦現象,此為中醫生理學之主題。
例如從出生至十歲為手足少陽(三焦、膽)經氣所行,十一歲至廿歲為手足陽明(大腸、胃)之經氣所行,廿一歲至卅歲為手足太陽(小腸、膀胱)之經氣所行,三陽經氣至卅歲而盡,身體的生長發育至此而盡。及至卅一歲至四十歲為手足少陰(心、腎)經氣所行,四十一歲至五十歲為手足太陰(肺、脾)經氣所行,五十一歲至六十歲為手足厥陰(心包、肝)經氣所行,三陰經氣至六十歲而止。從出生至六十歲,三陽經氣所行時是身體臟腑經絡生長發育的階段。三陰經氣所行時是臟腑經絡生長發育至極點而呈衰萎虛弱的經路歷程。如此從出生至六十歲,從生長發育至衰老,為身體生化過程循環一甲子完畢,與天地星辰運行六十年起一變化,經絡運行再從頭始循環相同,經絡的循環變化稱為「易經」,經絡週而復始的循環變化稱為「周易」。常言:老人之個性,與小孩的個性相似,實因六十歲後為經絡重新循環之故。
中國醫學之生理學,從懷孕至出生時的先天生理變化為八卦之體--即先天八卦。與自出生之時刻起至六十歲之生理變化,隨年齡的變化,受天上日、月、星辰、地球本身水、火、風之電波為天干、地支及人為環境、飲食、情緒、心理::等因素,是以十二經絡,陰陽相盪而為易經八八六十四卦為動變之基礎理論,是為八卦之用-即後天八卦。
例如地球有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水份,人身的水份亦約有百分之七十的比例,地球的海水受月亮朔望的影響而有潮汐的變化,人的身體水份亦當受月亮朔望的變化影響,地球的磁場,是因地球含鐵的作用而發生,人的血液含有鐵質,故人身體亦受地球磁場的作用影響,是以人體時時、處處都在受天地「氣」之影響而有所變化。
由上而知,人為一小天地,內經涵蘊天文、曆法、氣象與醫學的關係。故內經所言,受病之源,養生之道,今日科學雖發達,人體構造,疾病的醫療,仍離不開五行生剋,十二經絡陰陽消長的「易」變。故欲解決醫療困惑之根本大道,唯有使大家對中國醫學重新認識一途,要知人生非三、五天、三年、五年,而是一輩子幾十年的生理變化。中醫治病當知六十年,今日某經絡,某器官受手術傷害,在一段時日,或十年、廿年後該經絡氣血旺衰,對人體所生之危害,實難以言喻。
內經闡述陰陽之秘,受病之源,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慾,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衰也。」
由上內經可知,疾病的避免,健康的獲得,壽命的延長,重在養生,預防重於治療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重卦源引吾師、劉公培中「三才合一」秘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4 10: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四时有别之周期变化规律:
值得认真探讨与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4 1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kocm.com.tw/11-3.htm
原始人類是為道︵陰陽︶所生化,所以人類是以天地為根據,人身是一個、一個小天地,今將母親的子宮擬為太空,人年少無性慾為無極,年長男女的原始﹁性慾﹂為太極-是為生長發育的電能︵精子、卵子︶為兩儀,原始人類︵先天人︶的父精母血︵卵子︶結合在母腹內。未出生前是先天的,生產出世後是為後天的,所謂先天真體乃是氣︵電︶質液體︵陽電流精子是熱的,陰電流卵子是冷的︶,陽電流︵天氣︶電波左旋,陰電流︵地氣︶電波右旋,陰陽兩儀精子、卵子寒熱結合生化而成,以生化四象︵大腦象天之陰陽,小腦象地之陰陽︶,于六十天內結成胎,即三月而形,男生乾卦,女生坤卦,故曰天地定位,乾坤始奠︵即在第三個月時判定乾男坤女︶。以後每月生一卦,即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受金氣生兌,八月受水氣而動生坎,九月受火氣而燥生離,十月受土氣而生,脫離母體,是以懷孕六十天後,每一個月生一卦,一面生卦,一面生長人身各部構造,至第十個月八卦完成,連同肚臍之太極,共十個月降生,五行配合調勻,調勻則秀,此人稱為後天人,所以八卦為後天八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4 11: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任、督脈之取名,易之命名
重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任、督脈之取名,易之命名
摘自:
http://www.kocm.com.tw/11-3.htm
--------------------------------------------------------------------------------
人體之骨骼、神經、循環、呼吸、消化、生殖、分泌、筋肉及泌尿.......等系統所構成後天人體的生活與活動,是由父精生成骨,母血生成筋脈、神經.......等之電流產生變化,此人仍受天陽︵ ︶日月星、地陰︵ ︶水火風之電能氣變感應。
象天之陰陽的大腦,是以大腦三十六條大腦之小神經腺︵ 三十六天罡 ︶為接收天上日、月、星電波,匯聚合而成大腦之十條中樞神經,十條中樞神經道家名曰十天干,十天干︵ 大腦中樞神經 ︶的會聚點名為﹁任脈﹂。它在人身前面有三八四條神經以應農曆閏年三八四天,主司人體全身動、靜脈的小血管,有記憶、發音、辨色、說話、生智慧::等作用。
象地之陰陽的小腦,是以小腦七十二條之小神經︵七十二地煞︶為接收地下水、火、風等電波,經腳底湧泉穴,達到會陰穴之七十二圓覺,經脊髓至小腦聚地成七十二地煞,七十二地煞匯聚合而成小腦十二條周圍神經,十二條周圍神經道家名曰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小腦周圍神經︶的聚會點名為﹁督脈﹂。在人身體後面有三十一對神經以應一月之三十一日,更分三百六十五條小神經,以應陽曆三百六十五日,它有使人舉手投足,活動自如....等作用。
故天干、地支乃為日、月、星之電波,與地球自身電波水、火、風對人身體產生之作用而名。任、督脈在人身體前後交互環繞而行,如同原子之有電子環繞,地球之有月亮環繞旋轉。大腦、小腦之神經互相配合循環,則全身血脈及神經都不斷的活動。故練氣功、禪坐的人將任、督脈練暢通,即可使天、地電波加強輸入,調息養生而不易生病。以現代的儀器掃描,可偵察得知,健康人的任脈︵十天干的會合點︶、督脈︵十二地支的會合點︶,清明如露珠之潤滑,尤以練氣修身上乘者更甚,而生病的人任脈、督脈之點如水之結冰,其病危者凝結如冰更甚。
人自出生後,即受後天的呼吸、情緒、飲食與氣候、環境........等因素變化的影響,身體作生理的各種調節適應,以天干、地支之電流,對全身構成十二經絡、十五別絡、奇經八脈氣歸五臟六腑的經絡循環︵易經商名歸藏因之而名︶,而十二經絡六陰六陽隨著出生後的每個時辰、日、月、節氣、四季、年、十年、六十年的週期規律,作其經脈電流︵氣︶或強弱、或盛衰、為一階段性高低電位調整的變化,連綿如山的電流循環︵易經﹂因之而名︶,是為人出生後五臟六腑十二經絡、陰陽循環運行,即是易經重卦現象︵如圖三︶。
人體六陰六陽十二經絡電位盛衰、強弱、高低電位從出生後之每個時辰、每日、每月、廿四節氣、四季及每年、每十年、每六十年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陰陽經絡循環重卦現象,此為中醫生理學之主題。
例如從出生至十歲為手足少陽︵三焦、膽︶經氣所行,十一歲至廿歲為手足陽明︵大腸、胃︶之經氣所行,廿一歲至卅歲為手足太陽︵小腸、膀胱︶之經氣所行,三陽經氣至卅歲而盡,身體的生長發育至此而盡。及至卅一歲至四十歲為手足少陰︵心、腎︶經氣所行,四十一歲至五十歲為手足太陰︵肺、脾︶經氣所行,五十一歲至六十歲為手足厥陰︵心包、肝︶經氣所行,三陰經氣至六十歲而止。從出生至六十歲,三陽經氣所行時是身體臟腑經絡生長發育的階段。三陰經氣所行時是臟腑經絡生長發育至極點而呈衰萎虛弱的經路歷程。如此從出生至六十歲,從生長發育至衰老,為身體生化過程循環一甲子完畢,與天地星辰運行六十年起一變化,經絡運行再從頭始循環相同,經絡的循環變化稱為﹁易經﹂,經絡週而復始的循環變化稱為﹁周易﹂。常言:老人之個性,與小孩的個性相似,實因六十歲後為經絡重新循環之故。
中國醫學之生理學,從懷孕至出生時的先天生理變化為八卦之體--即先天八卦。與自出生之時刻起至六十歲之生理變化,隨年齡的變化,受天上日、月、星辰、地球本身水、火、風之電波為天干、地支及人為環境、飲食、情緒、心理::等因素,是以十二經絡,陰陽相盪而為易經八八六十四卦為動變之基礎理論,是為八卦之用-即後天八卦。
例如地球有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水份,人身的水份亦約有百分之七十的比例,地球的海水受月亮朔望的影響而有潮汐的變化,人的身體水份亦當受月亮朔望的變化影響,地球的磁場,是因地球含鐵的作用而發生,人的血液含有鐵質,故人身體亦受地球磁場的作用影響,是以人體時時、處處都在受天地﹁氣﹂之影響而有所變化。
由上而知,人為一小天地,內經涵蘊天文、曆法、氣象與醫學的關係。故內經所言,受病之源,養生之道,今日科學雖發達,人體構造,疾病的醫療,仍離不開五行生剋,十二經絡陰陽消長的﹁易﹂變。故欲解決醫療困惑之根本大道,唯有使大家對中國醫學重新認識一途,要知人生非三、五天、三年、五年,而是一輩子幾十年的生理變化。中醫治病當知六十年,今日某經絡,某器官受手術傷害,在一段時日,或十年、廿年後該經絡氣血旺衰,對人體所生之危害,實難以言喻。
內經闡述陰陽之秘,受病之源,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慾,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衰也。」
由上內經可知,疾病的避免,健康的獲得,壽命的延長,重在養生,預防重於治療,更不在價值幾千幾百萬的科學儀器與醫生醫術的高明與否,故中醫學理的發揚實刻不容緩。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重卦源引吾師、劉公培中﹁三才合一﹂秘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4 11: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升降气化运动变化原理:
其出入神机变化原理也应进行深层次探讨与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