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请大家指正,谢谢!

[复制链接]
查看6824 | 回复30 | 2010-6-12 22: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玄隐子 于 2010-6-12 15:10 编辑

好久没来了!年前写了点东西,是想用故事的笔法来写一写中医治病的方法。现贴出部分内容,还请大家指正,就不知是否发错地方?


风寒夹湿证 辛温解表发汗宜
夏季用麻黄 顺势疗法纯自然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气温渐渐升高,炎热的夏季来到了。
夏觉新他们也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实习。
也许是运气较好,也许是其它原因,夏觉新、小张及皇甫三人都分在了附院实习。
小张跟着大组自然轮转,皇甫先跟着孔卫国主任抄方。而夏觉新则因为傅老的关系,加上他自己的意愿,在急诊及ICU实习两个月后,有近半年左右的时间跟随东方逸雪抄方学习。
第一天上班,大家的心情总难免有些激动,有些紧张。毕竟在学校里就算你成绩再好,再能说会道,也不能说明你看病的水平就有多高。
夏觉新知道,从今天开始,就进入了真刀真枪的实战阶段,正如前人所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在急诊及ICU的一段时间里,夏觉新学习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理论的认识,但这主要是针对现代医学这一块。因为他发现,即使在附院这样的省级三甲中医院里,对于急诊救治的患者,所应用的手段仍以现代医学为主,中医的参与率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高。最多是配合用些中药的针剂进行输液,或有一些口服的中成药颗粒及口服液等。偶尔会对一些疼痛患者进行针灸。至于用中药传统的汤药对急诊患者进行治疗,似乎是很奢侈的事情。就算在学校上方剂时讲的“安宫牛黄丸”一类的急救中成药,也是杳无踪迹。他也只是在读邓铁涛的《耕耘集》时,才能想象一下邓老当年用“安宫牛黄丸”开水化开,点舌急救一患者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有时不由心中暗叹:这也许就是中医的现状!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现代医学抢救病人的高效、方便,夏觉新也算有所领悟。由于他的积极主动,认真细致,对常见急诊如高热、心衰、心绞痛、哮喘、呼吸衰竭以及肾绞痛、胆绞痛等急腹痛的现代医学诊疗方法,夏觉新已经比较熟悉了。可他还是感觉少一些什么,于是在八月底的时候,他就盼着下一站:跟东方逸雪老师抄方。
天气是越来越热,整个城市就象一个大火炉,热得人都喘不过气来,就连树上欢快歌唱的知了也闭上了嘴巴,也许怕叫得太多会口干舌燥?
物极必反。从星期五中午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泼洒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洗去了夏日的烦闷。
夏觉新自下雨起就感觉头脑在逐渐清醒,他越来越体会到中医就是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场雨的前后,不就是对《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中“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最好解释吗?
星期六、星期天两天,因为下雨不便出门,另外再过一个礼拜就要跟东方逸雪老师抄方了,夏觉新也顺便利用这两天看看《中医内科学》,背背方剂歌,免得到时一问三不知。
这场豪雨连下了两天两夜,至星期天中午雨量方明显减小。申酉之交,雨止。太阳也艰难地从厚厚的云层后面探出笑脸,夏觉新的心情也逐渐轻松起来,对今后的实习充满了信心。
其后的一周内,又下了几场阵雨,到了周日,天又转晴了,气温也更高了。
因为最近气温变化较大,急诊的发烧病人也明显增多了,夏觉新忙得是不可开交。这不,星期天又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夏觉新躺在床上,累得不能动弹了。可身体是累得不能动了,但大脑却反而兴奋起来,明天会是怎样的一天呢?东方老师会怎样看病呢?跟急诊医生一样吗?应该不会吧,夏觉新想,但也许他应该跟随孔主任抄方,毕竟孔主任从医时间长,经验丰富。可当时不知怎么搞的,就把这样的机会让给皇甫了,按小张的话讲就是他对皇甫有点那方面的意思。嘿!这个小张也真好玩,这是哪儿跟哪儿呀?就算对皇甫有那个意思,也不至于把跟孔主任学习的机会让给她呀!不过自己好象对皇甫确实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就不知道皇甫对自己是怎样的想法呢?……就这么胡思乱想着,脑子象一团乱麻一样,夏觉新一直到半夜才昏昏沉沉的入睡了。
不过夏觉新翌日还是起了个大早,洗漱完毕,练了几趟拳,到常去的那家早点摊上买了份鸡蛋灌饼,匆匆吃过,一看时间才七点钟,就步行去附院了。
因了科协会长的头衔,夏觉新早几天已经与附院门诊办公室的陈主任见过面,并顺利拿到了东方逸雪诊室的钥匙。
打开诊室的门,迎面墙上挂着一幅幅锦旗,写的无非就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医技精湛,妙手回春”、“德艺双馨” ……一类的话。
赶紧打开窗户,抹了桌椅,夏觉新又去冲了开水,帮东方老师沏了一壶茶。原来东方逸雪用的是紫砂茶壶,真奇怪,难道搞中医就得复古呀?
玄隐子 | 2010-6-12 22: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沉思间,一阵熟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七点半不到,东方逸雪也过来上班了。
“东方老师早!”
微微一笑,东方逸雪说:“早!你就是傅老常说的小夏吧?”
“是的。”
“那好,你就坐我对面吧。听说你前面两个月主要是在急诊与ICU学习,那里可能应用现代医学更多一些,我门诊这边则是以中医为主,有时也会用一些西医的手段。其实中医看病的流程大体与西医类似,西医无非是通过视触叩听以及必要的理化器械检查,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来明确一组症状的原因,确定诊断,然后制订治疗方法,选择用药或应用特定的治疗手段。而中医也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资料,再进行分析,以把握其中的阴阳气血与寒热虚实的比例多少,脏腑经络的不同定位,以及有无痰浊瘀血,有无六淫七情等等因素,最后综合得出一个证型,这个证型中就包含着中医对疾病认识的病机在内,并以此制订相应的治法,再选择合适的处方,合理的用药,配以相应的药量、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这样,中医的一次看病流程就结束了,当然,对于复诊病人,就要相对简单一些。我们现代的中医与传统的中医不同的地方在于,有时也要对一些西医检查结果进行中医的思辨,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你都有机会遇到。”
一席话让夏觉新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
这时就医的患者也陆续多了起来。
开始二十来号患者都表现为感冒、发烧,而东方老师除了进行常规的中医四诊外,也听了他们的心肺,看了他们的咽腔及扁桃体,还分别给他们做了外周血的化验、胸透或拍胸片、化验小便等检查。
疑惑的看着东方逸雪,夏觉新问道:“东方老师,为什么您也象急诊科的老师一样,也要给他们做西医的一套检查呢?”
“哦,这里面除了有一些法律方面的因素,如举证倒置外,更主要的还是为了明确病情,从而有助治疗。因为中医的‘感冒’概念比较宽泛,绝大多数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多会表现为‘感冒’,而一些‘肺炎’及其它疾病的早期也会有‘感冒’的表现,若不行相应的西医检查,是无法鉴别的。另外,我们中医在用药治疗后,除了要让患者的症状消除外,还尽量要观察一些检查指标是否也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样就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保证疗效。这其实与我当年的经历也有一些关系。”
喝了口茶,东方逸雪继续说:“我当住院医师时曾经接诊过一位患者,他是从四川来这儿旅游的。出现了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因此来看病。当时四诊后,我给其辨为痰热灼伤肺络,加以腑气不通,遂予以星蒌承气汤加减。药进四剂,咯血消失,咳嗽亦除,当时患者与我都很高兴。但同诊室的一位张主任知道后,建议患者做一个胸片检查。小夏,你认为结果会怎么样?”
玄隐子 | 2010-6-12 22: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

带着不确切的口气,夏觉新问道:“东方老师,难道胸片会有什么问题?”
脸色略显凝重,东方逸雪说:“对。胸片拍出来怀疑肺癌!结果进一步检查也证实了这个诊断!”
似有所悟,夏觉新说:“东方老师,是不是说有的时候中医药在改善、解除症状上虽然效果不错,但对于疾病真正内在原因的把握上反不如西医?”
“也可以这么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中医来说,比如说我们附院的孔主任,他既有家传,也有师承,更加上自己的领悟,所以对于疾病的把握要比我们来得深刻与准确。他是一个纯粹的中医。包括象广州邓铁涛邓老那样的中医大家,以及民间自学成才的李可老中医,他们都是我们这些后辈学习的榜样。不过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在保持传统中医理念的前提下,我们大可借鉴现代医学的一些成果以及一些检查设备,以延伸我们的感观,更好的把握疾病的本质。比如一个发热患者,摄胸片提示肺炎,在我们用药解除症状后,我们还要再摄一个胸片,看病灶有没有完全吸收,这样才比较全面。”
说话时,又来了一个患者。
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结合一些相关检查,东方逸雪把他辨为风寒表实夹湿证,方用麻黄汤加减。一付。
“这种大热天还用麻黄汤,会不会汗出亡阳啊?”夏觉新自言自语道。
微微一笑,东方逸雪跟病人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项,乘着短暂的间隙,跟夏觉新聊起了这个病例。
“我们先来看看通过四诊都收集到了哪些资料?”说着,东方逸雪笔下不停,一会儿就罗列了数条。
主诉:发热4天。
望诊:精神不振,面红,咽腔充血明显,扁桃腺不大。
闻诊:微有气喘。
问诊:4天前出现发热,阵咳,痰多,易恶心,已于院外连续四天输注“阿奇霉素、利巴韦林、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药,肌注“胃复安”,口服“扑热息痛、抗病毒口服液”。刻下前症如故,细询之,发热轻,恶寒重,无汗。
舌诊:舌边齿印,苔白腻。
脉诊:脉浮数。
体检:测体温40.2℃,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20次/分,律齐。
辅助检查:胸透正常,查血常规:白细胞9.3×10^9/L,中性粒细胞63.5%。
然后,根据中医基本理论,逐条分析如下:
玄隐子 | 2010-6-12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热——外感发热多为正邪交争所致。
“这个我知道。可是东方老师,您能不能讲具体些,在这个李姓患者身上,正邪是如何交争的,好吗?”
呵呵一笑,东方逸雪说:“当然可以。这个患者这一次生病的原因你刚才也听到了,是由于热天户外打球出汗,腠理开张,不慎淋雨,故虽是暑天,仍属外感风寒之邪。风寒束表,卫表之阳气欲奋起驱赶风寒之邪外出,然腠理已被风寒闭塞一一寒主收引嘛,卫阳即呈郁滞的状态。阳气是包含热能的,卫阳被风寒所郁,热能不得外泄,则见发热。如果风寒较轻,卫阳郁遏的也轻,发热往往不厉害,体温往往也就38℃上下;反之,如果外感风寒较重,卫阳被郁的程度也重,发热也比较厉害,体温往往能到39℃~40℃。”
听后直点头,夏觉新认为东方逸雪的解释比较新颖,与教科书上不太一样。但又不能说他说的没有道理,因为似乎这样解释更直观,更好理解。
东方逸雪接着往下写:
精神不振——正气处于抗邪状态,且卫阳被郁,气血运行受阻,精神如何能振?
面红,咽腔充血明显——风性轻扬,故人体外感风邪易上头面咽喉部位,加之阳气被郁,体内热量欲泄而不得,气为血之帅,热量所聚之处,则血液随之而充塞其处,故可见面红,咽腔充血;
微有气喘——风寒束表,皮毛腠理被闭,而“肺主皮毛”,肺气亦因之而有闭郁之象,肺气被闭而欲求宣发之职,则微见气喘。
“东方老师,您这种解释方法好象与书上不太一样哎。教材上好象是直接用肺失宣发之职来解释气喘症状的。”
东方逸雪听出了他的疑问,就说:“其实前贤已经有过类似解释,象清代江苏江阴县人吴达,所著《医学求是》一书,其中一些关于发病机理的阐述就是这样。有空你可以看一看。”我们再往下看:
发热轻,恶寒重——古人说“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此话虽有些绝对,但多数情况下还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此处有恶寒,加上患者有汗出淋雨的病史,我们据此可定为风寒之邪为患。因恶寒重,所以推断其感受的风寒之邪也较重。至于发热轻,是因卫阳温煦体表的功能受到影响,故自我感觉发热不太明显。
带着不解的表情,夏觉新问道:“可是患者体温高达40.2℃呀!我在急诊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急诊的老师总是要给病人用退烧药的。而老师却用麻黄、桂枝,还有附子,岂非火上浇油?——请原谅学生的直言!另外,东方老师,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何体温这么高,病人自我感觉却是‘发热轻’呢?”
微微一笑,东方逸雪解释道:“中医对于发热这一个症状往往更看重患者本人的自我感受如何,而不是具体的体温多高。一方面因为古代也没有体温表,另一方面是中医不仅是看病,更主要的是看生病的人。这可能是与现代医学体系差异较大的地方,你要多留心,这对于你今后能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中医的理法方药会有莫大的好处。所以在这里虽然患者体温高达40.2℃,但他自我感觉反而是‘发热轻’。而体温表测出的体温高达40.2℃,以我们前面的分析来讲,体温这么高只能说明卫阳被郁的程度较重,有大量的热量无法外泄。这与患者的自我感觉‘发热轻’并不矛盾,关键看你怎么理解。前面说过,如果外感风寒较重,卫阳被郁的程度也重。我们知道,卫阳有温煦体表的功能,现在卫阳被郁,则卫阳无以行温煦之职,则见恶寒。因郁遏程度较重,则患者的恶寒感觉也较明显,所以会出现‘恶寒重’。因为患者恶寒怕冷特别明显,已经占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在他的感觉里,发热反而不是那么重要的了,随之也就会感觉到发热比较轻,因为这是他的自我感觉,并不是实际测量的体温。所以两者发热轻是主观感觉,体温40.2℃是客观体征,不能混为一谈。”
夏觉新听后陷入了深思。
amtb | 2010-6-16 21: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小说,引人入胜,通俗易懂,赞叹随喜。
玄隐子 | 2010-6-21 20: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谬赞了!继续贴——
看了几个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胃炎、脂肪肝的患者后,东方逸雪接着继续前面的分析:
无汗——风寒之邪束表,皮毛腠理为之闭塞,则汗液无由外泄;
阵咳,痰多——前面说过,因皮毛闭郁肺气亦呈闭郁状态,而肺主布津之职,患者在求医过程中,曾经多日输液治疗,这些输入的液体不仅不能解除体内的高热,反而因肺气闭郁后失于布津之职,令水气津液凝聚为痰,痰邪蕴肺则‘金实则鸣’,故见阵咳,痰多;
易恶心——风寒束表,邪在肺卫。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土为金之母。今肺气闭郁,欲升不能,欲降无由,子病则其母怜之,胃气因之上逆,欲助肺气外宣,然无功。因胃气上逆,故见恶心。此是兼症,主症若除,此兼症必随之而愈,故不必管它。当然在《伤寒论》第3条里也提到过‘呕逆’,就是指这个症状;
舌边齿印,苔白腻——舌边齿印,依传统观念,本脾虚湿阻之体,按清代名医郑钦安之认识,已露阳虚之兆。苔白腻者,患者本感风寒,前医未能行辛温发汗之法,徒予输液抗炎,并予抗病毒口液之寒凉之品,致阳气被遏,水湿内生;
脉浮数——
“东方老师,等等!浮脉主表,这个我知道!可是……只是这个数脉如何解释?一般来讲,脉浮数是主风热吧?可这样说又与您前面定的风寒束表不符合呀?这可怎么办呢?”
收起笑容,东方逸雪严肃地说:“小夏,首先要申明一点,我所辨的证,都是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依据祖医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而得出的,并非我拍拍脑袋,嗯,这个是‘风寒束表’,那个是‘湿浊中阻’……不是这样的。”
抓了抓头,夏觉新讷讷地说:“老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我……”
微微一笑,东方逸雪也不管他是如何的窘,接着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是,对于风寒表实证脉象的描述,书上写的是‘脉浮紧’,对吧?”
声音低的若不可闻,夏觉新道:“对。”
“脉浮紧,辨为风寒表实证,固然没错。但脉浮数,也不一定就辨为风热表实证呀!你们教科书上所写是经过后世加工的知识,有些不完全是中医的原貌。你来看看这里是怎么写的?”
玄隐子 | 2010-6-21 20: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着,东方逸雪从书橱中拿出一本《伤寒论》翻开,指着几个条文对夏觉新说:“固然在第3条里讲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这里面提到‘脉阴阳俱紧’,可能现在的教材即因此就将脉紧当作风寒束表证的必见脉象了。不过你再看一下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我们所看的这个病人表现出来的‘发热、恶寒(即是恶风)、无汗及气喘’在这条里都有描写,但没提到脉浮紧,也没提到脉浮数。我们接着看看这一条。”
接着东方逸雪指了指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一激动,夏觉新老毛病又犯了,全然忘记了刚才的窘况,说:“可东方老师,上课时我们老师也讲过,《伤寒论》里的条文,有很多往往是详前而略后,或者是详后而略前的。所以这条恐怕不是风寒束表证可以有浮数脉的证明吧?”说完,还冲东方逸雪调皮的眨了眨眼,因为他发现,虽然刚才那一会儿东方逸雪表现得比较严肃,但从其对病人的讲话以及跟自己讲解医学道理中可以看出,东方逸雪是一个比较容易亲近的医生与老师。
看出了他的顽皮,东方逸雪也不忍再批评他,只是说:“你说的固然有道理,但这一条里只提了浮脉宜麻黄汤,并没有以紧脉带出麻黄汤,可见浮脉是必需的,而紧脉不是必需的。你再看下一条,你读一读看。”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啊!怎么会这样?这不就跟老师分析的这个患者一样吗?”夏觉新顿感脑袋空空,喃喃自语道。
“所以在这里,脉浮是重点,是关键。至于脉是紧也好,数也好,并不是重点所在。”
说话期间,又来了几个病人,都是老病号,东方逸雪给稍微调了调方子就走了。
喝了口茶,润了润干燥的喉咙,东方逸雪接着说:“其实原因很简单。我问你:一个病人在发热时,也就是体温升高时,他的心率会怎么样?是增快还是减慢?”
“这还不简单!当然是增快了!在急诊期间我观察到,病人往往体温每升高一度,心率会加快10次/分。”
脑中突然灵光一现,夏觉新不由大声道:“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老师讲解的这个患者体温高达40.2℃,心率也有120次/分,这么快的心率表现在脉象上自然是数脉了!”
“知道了,声音也不要那么大嘛!”
“嘿嘿,东方老师,下次不敢了!”习惯性的又抓了抓头,夏觉新问:”东方老师,可我总还是不太明白——”
“其实在这里的数脉就好比测量得到的体温一样,只是反映着体内卫阳被郁的程度而已。”
恍然大悟,夏觉新一声轻呼:“哦!原来是这样!谢谢东方老师!”
点了点头,东方逸雪说:“小夏,前面我们讲了那么多,你不妨说一说,到底这个病人该辨什么证呢?治法又该如何制订?”
玄隐子 | 2010-6-21 20: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觉新正要讲,这时又有一人进了诊室,说:“东方医生,怎么?今儿个起开始带徒弟了?好啊,总要有人把你的医术发扬光大才行!”
闻声抬起头,夏觉新才发现进来的是一位年纪五十开外,体型微胖的妇女。走路有些跛,面色比较晦滞。
微微一笑,东方逸雪说:“徐师傅快别这么说!我还年轻着呢,怎么就要人把我的医术发扬光大了?还有,就算我老了,有人跟我学习,也不是要光大我的医术,而是要继承创新我们中华民族祖辈相传至今的中医学。这是跟我的实习生,小夏,夏觉新。”
脸色一红,徐师傅说:“对不起!东方医生!你知道我这人一向快人快语,有话就直说,我并不是那个意思!不好意思啊!不好意思!”
“好了,我刚才讲的话,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我们还是看看你吃了上次的方子后效果如何吧。”
仔细看了约二十来分钟——夏觉新感觉这位徐师傅的病情可能比较复杂——东方逸雪才重新调整了处方,那个大嗓门徐师傅也拿着开好的处方开开心心的走了。
拍了一下在一旁发呆的夏觉新的肩膀,东方逸雪说:“我们接着来吧。”
“噢!”从遐想中回过神来,夏觉新说:“我想了想,感觉老师辨为风寒夹湿,束于卫表是对的。至于治法,相应的肯定是发散风寒,兼予除湿。东方老师,我说得对不对?”
赞许的点点头,东方逸雪说:“嗯,对了一半。该患者还有一个阳气不足的底子在,也就是说他的体质是阳气不足,这一点在治疗时要加以考虑。他其实是在阳气不足的基础之上,又外感风寒之邪,夹湿束表,肺卫因之闭郁。是一个本虚标实的证候。毕竟他有本虚,因此在这么热的天气,用麻黄汤这样的辛温大剂,若不稍予扶阳,则亦如你开始所言,难免有大汗亡阳之虑!”
说着,东方逸雪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前面所开的处方——
玄隐子 | 2010-6-21 2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麻黄9克,桂枝9克,杏仁12克,苍术12克,制附片15克,生姜12克,炙草6克。一付。医嘱:喝完药,再啜热稀粥,覆被取微汗。得汗出畅,即可。
看着这张处方,夏觉新问:“东方老师,这个处方是否就是以麻黄汤辛温解表,发散风寒,苍术取其化湿,附片用以温阳。只是加生姜是什么目的?”
微微颔首,东方逸雪说:“对。这里加生姜,一方面取其辛散,助麻黄汤发散风寒,且可助苍术除湿;另一方面,可制约制附片之辛烈之性。”
“那么,方后的医嘱中,您写的‘喝完药,再啜热稀粥,覆被取微汗。’好象与《伤寒论》上不完全相同嘛。”
点了点头,东方逸雪说:”是的。麻黄汤方后有‘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的注意事项,其中提到‘不须啜粥’,是常法。我这里令其啜粥,则是变法。”
“变法?”
“对。学中医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象四诊八纳,辨证论治,审证求因,三因制宜……等等,另外也要注意活法圆方。因为中医是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在这里,之所以让其喝完药后,再啜热稀粥,主要是因为患者的体质属阳虚。虽在麻黄汤基础上加用附子,以助元阳,然毕竟时届热天,恐发汗太过,伤其津液,津液一伤,阳气更虚。故药后啜热稀粥,一方面因患者易恶心,有胃气上逆,气机紊乱的表现,喝粥可以保护胃气;另一方面喝稀粥可滋汗源,防津液过伤,亦间接保护阳气也。”
“当然,我们讲了这么多,都只是从中医学理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具体疗效,明日便知。”
下了班,夏觉新还是抑制不住心头的兴奋,一方面是因为确实如东方逸雪老师所讲,他看病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令他大长见识;另一方面是他竟然可以把一个外感风寒的病例讲得那么透彻,而且某些方面又与众不同,确实让他大开眼界。
下面所要做的事就是盼着第二天尽快到来,为什么?看看那个病人的效果如何呀!
玄隐子 | 2010-6-21 20: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翌日那个李姓患者果来复诊。就诊时告知,昨服一剂,周身得微汗出,热退寒除,咳痰亦止。惟舌根仍腻,脉滑,复测体温36.6℃,心肺听诊无异常。因患者经常外感,8月份已因外感输液4次,去年查出白蛋白较低,胃镜示慢性胃炎,小肠镜示小肠脂质斑,常发上腹胀痛,东方逸雪认为总属土不生金,转议附子理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味调之。
效果是如此显著,但夏觉新似乎还意犹未尽,又问:“东方老师,象这样发高烧的病人,我在急诊时也碰到很多,处理方法不外是输液、抗炎,再加用一些退热药。但其中一部分患者往往是吃了退烧药,热就下去了,隔半天或一天,甚至一两个小时,体温又上去了,很是令人头痛。如果都象您这样,40度高温能一汗而解,那就太好了!不过为什么汗法的疗效会比吃退热药、输液更好呢?”
呵呵一笑,东方逸雪说:“你这个话题大了些,有时间我们再做详细的讨论研究。也不是发热患者都能一汗而解的,一般情况下只有表证可以从汗而解。”
兴奋地看着东方逸雪,夏觉新问道:“东方老师,那您就再给我讲讲表证一汗而解的道理吧!虽然教科书上说,表证是风邪或风邪夹寒热湿等邪气侵犯卫表所引起,故可以从表而解,但我总感觉讲得不够透彻。因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