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理论研究
订阅

理论研究

朱良春匡正对痛风病机的认识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记者 常 …   痛风是指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血尿酸增高,而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变形等的一种疾病。中医多从驱除外邪、清热化湿解毒、活血止痛为治,但长期效果不甚 ...
2015-12-3 12:2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阴阳是什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马予良 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阴阳,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体的阴气、阳气;也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体肺肾二脏收、藏之气和肝心二脏的生、长之气。但笔者认为,此两种解释有失偏颇 ...
2015-12-3 12:24
辨六经实质 识诊法精髓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赵冀生 天…   六经的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就某一个脏腑来说,就有虚实寒热等多种不同的脉证;就某一经脉来说,就是“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繁多庞杂的症状。这就涉 ...
2015-12-3 12:24
巧用汗法 逐邪出表
文章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 作者:李杰 张…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而“论治”有八种不同的方法,称“中医治病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疾病时,只有正确灵活地运用这八种方法,才能确切 ...
2015-12-3 12:24
中庸和法扶正祛邪
文章来源:大众卫生报 作者:教授 李… 中医认为,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外邪入侵导致的,此时,用汗、吐、下等法可以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且收效较快,但在驱除病邪之时,自身元气也会受到损伤,因此,还可以用一种较为 ...
2015-12-3 12:24
妙用下法 荡涤胃肠
文章来源:大众卫生报 作者:湖南中医… 下法,亦称泻下法,指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使停滞于肠胃之宿食、积滞、实热及水饮等从下而出,从而荡涤胃肠、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下法的应用范围 ...
2015-12-3 12:23
“肾为人身之本”内涵及形成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鹏 山东…   中医理论素有“肾为人身之本”的说法,但该如何理解其内涵,没有一定之说。笔者在此简要说明其内涵及理论形成,与同道探讨。  两层内涵  首先,是因为肾主藏精、 ...
2015-12-3 12:23
治时感高热攻病宜早、阻断传变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方邦江 上…   流感、伤寒等时感高热疾患恒多卫气同病之候,若能打破先表后里之成规,及时采用解表清里之剂,内外并调,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治外感高热,要 ...
2015-12-3 12:23
学易水理论 精细辨证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高建忠 山…   中医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中医学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辨证分型论治日益被诟病的今天,重新梳理、温习“易水学派”学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易水 ...
2015-12-3 12:23
温病百治 不离护阴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杨牧祥 河…   温为阳邪,最易伤阴,在整个发病过程中,邪正的斗争,形成了温热亢盛——阴液损伤——邪热更炽——津液更耗的恶性因果关系。可见津液的盛衰,决定了邪正斗争的胜负,直 ...
2015-12-3 12:22
曹氏误判小柴胡汤为汗剂析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冯世纶 胡…   几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一个关于曹颖甫先生的学术研讨会,初闻曹颖甫先生称“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很感奇怪。后拜读其《伤寒发微》始知是其以《内经》释《伤寒》之故。 ...
2015-12-3 12:22
寒温合一治热病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万兰清 深…   伤寒学说与温热学说是中医热病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学说,各有缘起,各有特色。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寒温统一”合而论之的学术主张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 ...
2015-12-3 12:22
痰邪为患有痰浊痰火之别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杜晶晶 程…   “膏粱厚味,酿生痰浊。”而今人欲望难平,偏食肥甘,疏于运动,痰郁内生,故多见“痰证”。河北省中医学院张德英教授,发皇古义,著《痰证论》,立“脾实”之说,验 ...
2015-12-3 12:22
“痰火”小议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金亮 山…   人之为病,虽症状庞杂,但大致不过气、血、痰三者而已。气有余,便为火,血不足也为火。至于痰火者,古人有云:“夫人身之有痰,犹地之有江河,人身之有火,犹天之有 ...
2015-12-3 12:22
顾氏疮疡治疗理论五要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阙华发 徐…   顾氏外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外科世家。在百余年的传承中,顾氏外科立足传统中医理论,融汇历代外科医家所长,形成了融顾氏特色理论、顾氏特色诊治、顾氏特色外治法、顾 ...
2015-12-3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