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中医
›
中医基础
›
基础知识
订阅
基础知识
中医是一门证候科学。(中医术语 )
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证候、症、征、候 中医是一门证候科学。 症是外部表现。 征是即将出现的问题预兆。 候是规律。证是归纳的结果。 证候是建立在归纳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的认识!由症的认识到对证候的 ...
2015-11-30 23:03
中医启蒙之一:首明阴阳
2015-11-30 23:03
服药物用水有讲究
2015-11-30 23:03
七情内伤为何能引发男科病?(健康周刊)
人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这七情指的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反映的精神活动状态。 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记载“人有五脏化 ...
2015-11-30 23:02
“血”与男性生理有什么关系?(健康周刊)
上周我们讲了“气”与男性生理的关系,而实际上,血和气的关系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运行,皆有赖于气的化生和推动,故称“气能生血”,“气为血帅”;而气的生成和作用,亦有赖于血的滋养,且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 ...
2015-11-30 23:02
中医说的“天癸”指什么?(健康周刊)
读过中医书籍的人也许会对“天癸”这个词有点印象。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记载这样一段话:“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而无子耳。”书中所说的“天 ...
2015-11-30 23:02
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医在线)
寒证 指阴盛或阳虚的证候 证见:恶寒,肢冷,口不渴,大便溏,小便清,脉迟,苔白等 热证 指阳盛或阴虚内热的证候 证见:身热,恶热,口渴,大便秘,小便黄,脉数,苔黄等 虚证 指正气虚的证候 因虚的性质不同,可有 ...
2015-11-30 23:02
【中医学堂】中医谈“火”话食疗(中医在线)
2015-11-30 23:02
【中医学堂】滋补佳品话茯苓(中医在线)
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不仅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也是人们颇为熟悉的滋补佳品。《神农本草经》说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养生学家谓茯苓“千年以上者,变化为兔,或化为鸟,服之轻身,成就仙道”。宋代《图经本 ...
2015-11-30 23:02
【中医学堂】苏东坡美容固齿的方法(中医在线)
《医药养生保健报》 许力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至老仍身强体健,面色红润,才思敏捷。据其自诉,是得益于数十年坚持每日慢慢嚼咽10至40粒芡实(一种中药)。嚼咽芡实有开胃健脾、滋润肺脏、补益脑髓、防治咽炎的功效。 ...
2015-11-30 23:01
说说经方的效和量(中医在线)
经方的剂量与配比是疗效的关键 目前说的经方,都是指仲景《伤寒》与《金匮》的方子。《汉书.艺文志》所言经方家,是与医经家、神仙家、房中家并称的医学四家之一,是以重视临床经验方剂为特点的一派。 仲景师宗内、 ...
2015-11-30 23:01
中医的称谓(中医在线)
中医的称谓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第一个名字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 ...
2015-11-30 23:01
中医就诊须知
您了解什么是中医吗?您会选择适合您的保健医疗吗?在“名医”过滥,临病慌乱之时,每个人都难免有“有病乱投医”的迷误,有些甚至一步走错,抱恨终身。您若能了解一点择医的常识,健康将早一天来到您的身边。 中医 ...
2015-11-30 23:01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傅景华 要想知道中医是怎样治病的,先要知道中医学是怎样认识疾病的。中医学讲疾病是由邪气所引起。那么什么是邪气呢?“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是指自然和生命过程中的各种 ...
2015-11-30 23:01
针灸为什么可以镇痛(中医百问)
传统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 ...
2015-11-30 23:01
1
2
3
4
5
6
7
8
9
10
... 29
/ 29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证候探讨
辨证论治
治则治法
基础知识
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