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摘录:【阴阳之气旦夕生焉,人便有旦夕祸福】:会当此时,日出曰旦,日落曰夕,旦者日初升,夕者月不明,外界阴阳交替且气温较低,外来阴阳之气不足,有重病之人自身又阴阳未济,旦夕祸福是也!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有重病之人自身又阴阳未济」请问,这是此人,天生就具有的阴阳二气,还是生来要呼吸,因外界呼吸,而形成的自身阴阳?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您要了解:您的学医篇,是大医学家的程度,一般人,是看不懂!中医虽非人人可学,可是,对于一个,愿意看您的文章来学中医,程度却不如您的人,是必需,要有浅近的解说!我愿藉我所提出的问题,提供这些人,一些浅近的解说,让有此意愿的人,得到:得以入门了解的初阶!以前,与您讨论易经与中医之时,我为何要将讨论的内容,公开在此栏目,用意在此!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5/03/21 11:03pm 第 1 次编辑]沒有!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3 10:21am 第 1 次编辑]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主要是因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一章二节《阴阳格拒》
如是我闻:阴阳格拒,真假寒热,乃是阴阳独盛于内,而外现反状。
才子批:“格”者“隔”也,“格拒”者,“抵触”也。阴阳一方,盛极一时,力量悬殊,而使得对立明显,走向极端;不见其消长转化融合,唯见阴阳分立;是故无论真假寒热,皆为失调重症,对乎?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14时46分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和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概括。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一章四节《阴阳失调》
上文“阴阳失调出现、、、和等情况,”,书中漏写,情况不明
如是我闻:四象阴阳老少,阳虚、阴虚、阳盛、阴盛对应四象少阳少阴老阳老阴。
才子按:
少阳:阳气不足故为阳虚,保内而失外,故外寒。此处原书作“外实”,疑为别字。
少阴:阴气不足故为阴虚,保外而失内,故内热。此处原书作“外实”,疑为别字。
老阳:阳气太足故为阳盛,阳益于外,故外热。
老阴:阴气太足故为阴盛,阴于内,故内寒。
才子批:疑阳自内生,阴从外入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0时41分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您说:【少阳:阳气不足故为阳虚,保内而失外,故外寒。】为何阳气不足故为阳虚,会保内而失外,此处的内、外,会是指体内、体外?可是,阴阳二气,不都是在体内?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3 01:38pm 第 2 次编辑]转载:详察形候 纤毫勿失‧医生精细辨证谈
20世纪70年代,中医学院会诊一病例。患者是一老干部,发烧40多天不退。用过各种抗生素,服过不少中药,体温始终不降。于是请全院的名医会诊。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病情各抒己见的时候,林沛湘老中医注意到一个细节:病人从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马上就喝下去了。当时天气很热,喝些水是正常的。林老悄悄的用手触摸了一下杯子,发现还在烫手。热天喝这样烫的水,说明体内大寒,仅此一点,病情就明白了。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以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干姜、肉桂,一剂而体温大降,几剂后体温复常。
这个病例很说明问题。西医看病,靠的是化验、影象学等检察手段,重视的是客观依据,往往忽略医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中医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的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医家的积极思索,这需要医家细致观察,用心体会。正如孙思邈所言:“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效,要须临事不惑,惟当审谛覃思(审慎分析,深入思考之谓) 。”这里,“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提出了医家诊察疾病的要求,即用心——至意深心;全面——详察形候;仔细——纤毫勿失。上案中,林沛湘老中医正是注意到病人虽然发烧却“喜饮热水”这一细节,才断定此案乃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引起,透过现象,看到真寒假热的病机本质,用四逆汤本属对证之方,故而应手取效。四逆汤乃温阳救逆第一方,凭心而论谁都会用,但本案中,别人都没看出来该用,这就是林老中医的高明之处,而他靠的就是细心。
一般而论,中医之难,不在于治病,而在于识病。病证认对,病机找准,用药一般都不致于出格,除非你是一介庸医。好医生能治好常医治不好的病,不见得用药有多独特新颖,主要还是在认病方面能动脑筋,肯下功夫。这个功夫,无非就是孙思邈所提倡的用心、全面、细致而已。换句话说,好医生之所以为好医生,能治疑难病,可能就在于在诊病识证上多下了一些精细功夫。干祖望老先生对此很重视,他说:“吹毛求疵,尽量找一些不受人们注意的小小变异之处,加以特别重视。不放过那些细碎琐事,平时不加注意的那些不起眼的变化,顺藤摸瓜,会发现出很大的事来。”医家张孝骞也说过:“诊断疾病的工作,就是侦探破案工作,哪怕一点小线索也不能丢失。”看来即使西医也强调精细诊察的原则。
下面列举一些案例,看看用心精细辨证的理念,被好医生们发挥得何等出色。
汤御龙,乌程县医,治病能别具匠心,独出心裁。曾有二人凌晨争吵,互相拉扯到一起,其中一人忽僵卧不醒,急延汤御龙诊之。测其胸前尚温。询之,并未殴斗。后切其脉,沉思良久,急取川椒煎汤灌之,须臾而醒,下蛔虫一升许乃愈。询其故,曰:视其身体无一处伤,且也确未殴斗,脉也并无死象,而面色发青,形体羸瘦,故断为虫积发作,促成厥逆。幸而未脱,故得愈之。
按:争吵拉扯之中,忽然仆倒,无非斗殴,抑或气厥,但汤医“沉思良久”,均予排除。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谓“详察形候”矣。审视“面色发青,形体羸瘦”,确为肝病之色,辨得蛔厥之症,投药取效自在情理当中。
范文甫诊病处处留心,常能从细微末节中察出病源。有一病家全家人均患皮疹,他医用硫磺等治之更甚。范至其家,见其水缸盖上放有许多晒制信石,因问:“合家吃此水乎?”答曰:“是。”系信石之毒所致。惟防风可解,令从皮肤外达。遂以单味防风煎服,果然得愈。
按:此案例,前者医生未识病源,后者未察服药犯忌,故而无效。范氏用药均不稀奇,而能收效,皆由细微小事中察出病源或投药不效原因,可谓“至意深心”矣。
冉雪峰以辨证精细,“析入微芒”而为人称道。某年,武汉流行霍乱,有夏性夫妇均受染易,同一天发病,都是大吐大泻,汗出,四肢厥逆,六脉俱无,腹痛转筋,症状相似,似乎病情相同。但冉细心诊查,发现一个是苔白、津满,不多饮,喜热,吐泻之物不很臭。另一个则是苔黄、津少,大渴,饮冷不休,吐泻之物甚臭。因而考虑为一人偏寒,一人偏热。前者用四逆汤温补,后者用甘露饮清热。三剂后,夫妇吐泻均止,四肢转温,六脉皆出,二人均获痊愈。
按:同是霍乱,夫妇一同发病,似乎可用相同治法。但冉雪峰辨证“析入微芒”,察出同中之异,寒热之别,因而同病异治,均获良效,尽显“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功夫。
高辉远曾治一高烧病人,男,23岁。暑季发热已4天,体温39.4℃,身大热,汗大出,口渴,脉洪大,一派阳明大热之象。此前某医投以白虎汤,自期必效。可是连服二剂而壮热不退。高临诊细察,见患者舌中心有白腻苔如拇指大,又诉胸闷,投以苍术白虎汤,两剂热退病愈。盖舌中心拇指大白腻苔,提示热中夹湿,湿阻中焦,治应清热燥湿,仅于白虎汤中加一味苍术,而取佳效。
按:前医“自期必效”之方,用之却无效,高辉远仅于前方添加一药,竞收全功,二者就差在观察细否之间。舌中一点白腻苔,确属纤毫之迹,留心与否,即见好医生、常医高下之分。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3 01:43pm 第 1 次编辑]內容刪除!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下面引用由糖糖在 2004/11/22 10:15pm 发表的内容:「有重病之人自身又阴阳未济」请问,这是此人,天生就具有的阴阳二气,还是生来要呼吸,因外界呼吸,而形成的自身阴阳?
一物一太极,人也是如此。阴阳匀平,才是 【平人】也就是健康的人。阴阳二气乃是与生俱来的,只是需要后天的补充,人才能长大,等到阴阳两气消耗殆尽,人也就死亡了。
与生俱来的阴阳两气,也就是所谓的【肾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