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我今天早上,去应征了,它的一楼是中药药铺,卖中药及市售的营养品,市售的营养品里,橱窗里,还有古老的磨中药器具,二楼是仁心中医诊所,我昨天的印象,是大型的中医诊所,记错了!走了几步,是三级古迹的妈祖庙!如果,我能有这份工作,它至少要:了解中药药理!神农经说:「上药延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这里,很盛行食补!中药工会,还提供一般人的食补食谱!我现在有个愿望:我愿一辈子能从事中医事业,因为,您要从医一生,这样的工作,才能真正帮您学中医!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18 02:17pm 第 2 次编辑]內容刪除!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下面引用由糖糖在 2004/11/18 01:55pm 发表的内容:「正是因为大家都读四大经典,个人理解不同,所以才会有差别!」请问您,怎会这样?不是都读一样的书?依文解义,对经典的理解,不是都大同小异?
我多次说;仲景乃是易医,可惜天下几人信服?
就说易经吧,有人从河洛解释,有人从经文解释,有人从十翼解释,由于出发点不同,虽然都是研究八卦,但是结果确实门派林立
中医也是如此。
比如说 邓铁涛把他的经验写成书籍,给大家看。结果呢?由于大家的基础不同,就有不同的理解,几位老师有了不同的理解,他们各自学生们的理解就更加不同了
这才是百家争鸣的缘由
为什么中医要讲究师承?
看书,是最容易 拘泥文字的。但是大家对文字的认识,本来就不同,个人都走自己不同的道路,而且都以为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只有师承,老师口传心授,才能把说话的语气,语调,句读,风格都掌握,从而结合文字,掌握老师的真正意思,不至于曲解。
往往,经文的句读,一个标点,一个停顿的不同 就会有不同的解释。
这是最重要的区别,也是各家各派流派纷呈的主要原因——对同样的文字,就会有不同的解释了
再比如《伤寒论》有前前后后 将近10个不同的版本,各家各派的理论,又怎会相同?
中国的文化的多元性,主要就是地方大,人多,历史悠久。
没有门派是不可能的。
要真正学好某一个学问,只有师承家传,除非你天资极其聪慧,那也是需要有高人指点一二的。
现在的中医教育,使得大家都学一样的东西 ,给予一样的要求,这是应该的,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优秀的东西更加优秀,坏处是学生的知识面窄了。
可惜现在大家把本经扔掉了,那么优秀的东西,居然鲜有人知,这是中医教育的一大败笔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您以前,谈及时方时说:「差不多是专病专治了!真正痊愈有多少?」请问您:可是,专病专治,一个医生,就是这样治病!是要治疗整体吗?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18 04:56pm 第 1 次编辑]请问您:为何这些人要扔本经?这些人不盼望中医更好?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下面引用由糖糖在 2004/11/18 04:11pm 发表的内容:您以前,谈及时方时说:「差不多是专病专治了!真正痊愈有多少?」请问您:可是,专病专治,一个医生,就是这样治病!是要治疗整体吗?
张仲景的经方,一个方子可以治疗不同的病,外症相似的病人,也可用不同的方剂治疗,结果都是痊愈
时方没有这个神奇的效果。
================
中医历来就是讲究四大经典的 温病派的人在掌握了中医机关重要的领导位置之后,为了宣扬温病派,就擅自鼓动修改教材,把温病条辨说成四大经典
学院的四大经典 和民间的四大经典 不可同日而语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18 11:13pm 第 1 次编辑]其实,我如果得以应征上此职,得以学中药,我所学,是会给很多有心学中医的人,您是这些人的代表!怎会有张仲景这样的人?他为何会有如此成就?是否能再出现,像张仲景这样的人?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您说:外症相似的病人,也可用不同的方剂治疗,【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渗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方与言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中医的八纲,是不是张仲景他所创下?伤寒杂病论不是只专治伤寒?此伤寒,会是等于西医的伤寒杆菌?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当您苦学了中医,当上中医师,却不能与西医一样的收费,还要被要求当苍生大医,「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衒功能,谅非仁恕之道。」面对这点,您现在有何感觉?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糖糖节录转载:君者,谋略之始,决断之终
臣者,所谋者大,所识者广
佐者,工作实在,勤劳勇敢
使者,持一使节,奔走天下
君与臣,当持一心。君贵在少而不在多。臣当随君心,但所谋更大,所识更广
佐之功,勤劳肯干,贵在专一而不杂。使之命,受之于君,而能纵横天下
臣药与君药,气味应相投,佐药之功专一,方能建立奇功,使药须当通行经络。
如果没有君王,那就是臣子的天下,如果诸位大臣能够“同气连枝,辅佐幼君”,也是未尝不可。此时佐使之臣,须当倍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