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古籍现代类
订阅

现代类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7条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来是病在表,伤寒也不能重发汗,这个重发汗也是发错了,比方说,是桂枝汤证用了麻黄汤了,或 ...
分类:    2015-12-11 21:59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补益药-韭菜子
韭菜子味辛甘,性温。有温补肝肾的作用。配龙骨为末,温水(或酒)送服一钱,一日二次,可用于遗精。配桑螵蛸可用于下元虚冷,小便不禁。配芡实.白术,可用于白带等症。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肾经有热者忌用。
分类:    2015-12-11 21:59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8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那么还有一种小结胸,这个小结胸病正在心下,也痛,这个《玉函经》是,小结胸者,这个者也行,病也行,没什么大问题,那么这个小结胸与大结胸就不一样了, ...
分类:    2015-12-11 21:59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补益药-酸枣仁
酸枣仁味甘酸,性平。主要功效是养肝,宁心,安神,敛汗。本晶能补养心肝之血而安神定志。最常用于肝胆血虚不能养心而致心烦不眠、多梦、易惊等症。一般偏于心脾不足气血两虚者,常配黄芪、白术、当归,自芍等同用( ...
分类:    2015-12-11 21:59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9条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四日复下之,《医宗金鉴》改作复下利,我认为这是对的,复下之也当下利讲也可 ...
分类:    2015-12-11 21:59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补益药-柏子仁
柏子仁味甘、性平。主要用为养心安神、润燥通便药。本品能补心气养心血而安神。对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而出现心慌不安、惊悸失眠、夜间盗汗等症。常以本品配地黄、枣仁、当归、党参、茯苓,麦冬、五味子、远志等同用。 ...
分类:    2015-12-11 21:59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0条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下边这个要不得,此为欲解也, ...
分类:    2015-12-11 21:59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补益药-远志
远志味苦,性温。主要功能是安神益志,祛痰开窍。本品有交通心肾而安神的作用。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心阳下交于肾,肾阴上交于心,心肾功能协调相交。如因心肾不交而致失眠,惊悸等症。常用本品配茯苓,枣仁、地黄,党 ...
分类:    2015-12-11 21:59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时病本气篇-四、痢疾
痢疾的意义 痢疾之病,何以多在夏令与秋初。因正当木气败退,土气湿盛之时,偶然寒热不调之大气,人身的木气遂陷于土气之下,不能疏泄,遂病痢疾。而金气当旺,木气更衰,疏泄更难,故不易治。 普通痢疾 后重,下红 ...
分类:    2015-12-11 21:59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补益药-夜交藤
夜交藤即何首乌的蔓茎,也叫首乌藤。味甘,性平。常用为安神药,但它也有通经络、除痹痛的作用。夜交藤有使身体阴阳协调的作用,适用于旰肾阴虚而阳旺所致的虚烦不眠、多梦等症。可配合生地、白芍、龙骨.牡蛎、远志 ...
分类:    2015-12-11 21:59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1条
病在阳,就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也是病在表,依 ...
分类:    2015-12-11 21:59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时病本气篇-五、疟疾
疟疾的意义 疟疾外证,恶寒,发热,汗出病解,或热退病解,病解之后,一如平人,病深则隔日一作,病浅则当日一作。此金气敛结,木气郁结,中气滞结之病也。 《金匮》云:疟脉多弦。弦者木气郁结不舒之象。西南方此病 ...
分类:    2015-12-11 21:59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补益药-珍珠母
珍珠母(真珠母)味咸,性凉。主要有以下几种功用: 1.降心火、清肝热;发热性疾病因痰热内盛,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而致神昏谵语、惊痫抽搐等症。可用本品配郁金、黄连、天竺黄、胆星,菖蒲,远志,广犀角,朱砂等同 ...
分类:    2015-12-11 21:59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2条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少并病,古人解释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太阳病还 ...
分类:    2015-12-11 21:59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时病本气篇-六、喉痛
喉痛的意义 白喉,小病也,死亡却多。药之误也。喉痛分中虚喉痛,阴虚喉痛,湿热喉痛,外感喉痛,阳虚喉痛,烂喉痧,普通喉痛。 中虚喉痛 中虚喉痛,喉痛不作寒热,或微作寒热,精神倦怠,饮食减少,面色萎弱或浮红 ...
分类:    2015-12-11 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