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古籍医案类
订阅

医案类

凌临灵方-寒湿气滞
左(八月) 寒湿气滞,肝脾不和,腹胀脘闷,四肢酸倦,气逆痰稠,眠食欠安,脉右弦滑,治宜泄木和中。 米仁 大腹绒 炒枳壳 焦麦芽 连穗 车前草 广藿香 新会皮 莱菔子 杏仁 制香附 法半夏 赤苓 姜汁炒竹茹
分类:    2015-12-10 22:16
名医类案-卷十一-堕胎
琇按:凡胎堕皆由三阴虚而内热,石山水涸禾枯土削木倒之喻,诚为至当。学者宜恪遵之。立斋两案乃既堕后之法,与安胎不同,分别观之可也。 丹溪治一妇有胎,至三个月之左右即堕,其脉左大无力,重取则涩,乃血少也。 ...
分类:    2015-12-10 22:16
邵兰荪医案-卷一-湿
茅蓬陈 湿着经络,寒热交作,脉弦濡,舌黄滑,口渴,足跗冷彻骨中。宜宣明桂苓甘露饮加减。(三月二十九日) 白茯苓(四钱) 绵茵陈(二钱) 滑石(四钱) 晚蚕砂(二钱,包) 桂枝(七分) 石膏(三钱) 光杏仁(三 ...
分类:    2015-12-10 22:16
孙文垣医案-卷五\宜兴治验-大宗伯万履老夫人右胁痛咳嗽喉干间吐红肠鸣泄泻
大宗伯万履庵老先生夫人,右胁下疼,咳嗽喉干,间亦吐红,或一碗,或半碗,肠鸣泄泻,年六十外。原因头风坏目,性躁急。左脉弦数,右滑数。以栝蒌仁二钱,黄连、前胡、桔梗、枳壳、橘红、贝母、白茯苓各八分,甘草五 ...
分类:    2015-12-10 22:16
王氏医案绎注-卷七
陈秋槎大便骤下黑血数升。继即大吐鲜红之血。而汗出神昏。肢冷搐搦。躁乱妄言。孟英察其脉。左手如无。右弦 。按之数。高年阴分久亏。肝血大去。风阳陡动。殆由忿怒兼服热药所致。其妻云。日来颇有郁。冬间久服姜枣 ...
分类:    2015-12-10 22:16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妇科类-妊娠早期脉解
本文所云妊娠早期,乃受孕后从末次经净起算两月之间。此时胎气初结,诸征未显,为痫勾孕尚难分辨,以脉象为主,结合症状体征加以推断,有较重要之临床意义。然结胎伊始,气血方凝,形质未成,虽“脉为血派,气血之先 ...
分类:    2015-12-10 22:16
凌临灵方-湿食
僧(六月) 湿食郁遏,腹胀不和,治宜疏化。 藿香正气丸、保和丸各二两,二味和匀,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分类:    2015-12-10 22:15
名医类案-卷十一-胎产并病
琇按:孕妇热病胎堕多死,宜先取井底泥涂腹上,护住其胎,燥即易之,再以药治症,多获两全。 政和中,蔡鲁公之孙妇有孕,及期而病。国医皆以为阳症伤寒,惧胎堕,不敢投凉剂。张锐视之曰:儿处胎十月,将生矣,何药 ...
分类:    2015-12-10 22:15
孙文垣医案-卷五\宜兴治验-白仰云先生令眷触怒晕厥手足冷汗如雨气息微闭门合目静坐一 ...
白仰云先生令眷,每触怒即晕厥,必闭门合目静坐,不留一人在房,手足皆冷,汗出如雨,气息俱微,越一时许,苏如常。原以颈生瘰 ,多服女医草头药,及专科用斑蝥等毒,因而脾胃损,元气亏也。年三十八,曾未生育,每 ...
分类:    2015-12-10 22:15
邵兰荪医案-卷一-燥
盛陵徐 闺女秋燥发热,脉浮数,咳嗽气急,舌微黄,渴不多饮,症非轻貌。宜防昏变,候正(九月初四日。) 薄荷(钱半) 桑叶(三钱) 光杏仁(三钱) 象贝(三钱) 连翘(三钱) 蝉衣(钱半) 广橘红(一钱) 淡豆豉 ...
分类:    2015-12-10 22:15
王氏医案绎注-卷八
胡孟绅患疑。坐卧不安。如畏人捕。自知为痰。饵白金丸吐之。汗出头面。神躁妄闻。孟英切其脉。弦滑洪数。不为指挠。投石膏竹茹枳实黄连旋复花粉胆星石菖蒲加雪羹竹沥童溲吞礞石滚痰丸下其痰火。连得大解。夜分较安。 ...
分类:    2015-12-10 22:15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妇科类-甘麦大枣脏躁愈
脏躁一症,首见于《金匮要略》,皆由忧思日久,子脏枯燥,心火炎上,神明不宁而成。与癫狂之气郁痰凝,心肝火炽者迥异,因而治疗之法,亦当有别于癫狂。仲景之甘麦大枣汤,实为治疗脏躁千古不易之良方,据患者所现之 ...
分类:    2015-12-10 22:15
凌临灵方-单臌胀
刑云窑 湿热侵脾,脾虚作胀,土不生金,肺失清肃,咳嗽便溏,单腹臌胀,青筋外露,(或腹笥膨胀,青筋外露,势成单臌之候)脉双弦而濡,治之非易易耳。 生于术 大腹绒 陈香橼 鸡内金 小温中丸 炒枳实 新会皮 沉香曲 ...
分类:    2015-12-10 22:15
名医类案-卷十一-胎热
一妇将临月,两目忽然失明,不见灯火,头痛眩晕,项腮肿满,不能转颈。诸治不瘥,反加危困。偶得消风散服之,出《胎产须知》。病减七八,获安分娩。其眼吊起,人物不辨,乃以四物汤加荆芥、防风,更服眼科天门冬饮子 ...
分类:    2015-12-10 22:15
孙文垣医案-卷五\宜兴治验-吴心逸先生之使患劳倦伤寒
吴心逸先生之使,患额疼,口大渴,身大热,汗多,胸膈痞,恶心,昏沉。先与柴苓汤,加枳壳、桔梗,热减大半。次日以六君子汤加黄芩、白芍药、当归,调摄而愈。盖劳倦伤寒,以致虚极,而邪未散,故宜先散而后补也。
分类:    2015-12-10 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