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袁伟平对中医攻下法的研究和贡献
我国虽然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对于中医攻下法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并且出现了吴咸中院士那样的专家人物,但是,还没有人从系统调节的角度进行研究。吴咸中院士虽然已经认识到通里攻下法的整体效应,但是,他只是发现了这样的事实,还没有提出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我们在这里已经介绍了杨鸿智的后现代理论医学知识,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个更民间的医生对中医攻下法的研究和贡献。下面的材料来自网络,所以,这里由表现出这个新的技术对于科学的作用:没有网络这个工具,我们就不可能发现这样的民间科学研究者。
1 介绍袁伟平
袁伟平,系中国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新张集乡袁圩村人,早年毕业于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医疗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专门从事中医药、华佗攻病派及断食辟谷、不睡觉等自然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擅长运用张子和攻邪论、尿疗、断食辟谷、食疗、针灸、心理疗法、中西药物、应激、气功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攻病疗疾,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疗效显著。读大学期间,就对张子和攻邪论、尿疗、断食辟谷、食疗、针灸、心理疗法、中西药、应激、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做了深入研究,并一直坚持尝试进行着断食、辟谷、尿疗、食疗、毒药攻击自身、修炼气功之体验,大有收获。在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毕业后,志愿回到家乡,在村卫生室开办诊疗所,常备中西药物600余种,为广大群众看病,服务于乡邻。刚开始,在日常诊疗中,主要运用中西医常规方法(如口服药物、肌肉注射、静脉滴注、针灸等)治疗疾病,感觉疗效尚可。但后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运用这些中西医常规保守方法治疗疾病,对于治疗一些常见的急性病其疗效尚可,而对于治疗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及疑难病则其疗效不佳,也可以说是十个病有九个病无法治愈好的。例如,常见的慢性气管炎、哮喘、肝炎、肾炎、类风湿关节炎、高血压、冠心病、糠尿病、甲亢、慢性皮炎、牛皮癣、帕金森氏病、重症肌无力、硬皮病,等等,对于这些疾病,运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需要长期服用西药维持而无法治愈,而就是运用中医药常规方法辩证施治而治愈者也了了无几。对此,对于一些用常规方法无法治疗治愈之疾,就反其道而行之,采用超常规的攻击之法攻之,往往取得捷效。 1998年,袁伟平创办我国首家断食辟谷诊疗所——安徽省袁伟平断食辟谷疗养所,全面开展断食辟谷临床医疗业务和理论研究,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具有中国中医药特色断食辟谷事业。现有病床10张,分为男女病房。常备中西药物600余种,对于一些急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采用中西医常规方法——传统方法治疗。而对于中西医常规方法——传统方法无法治疗治愈的疾病,则采用断食辟谷攻病和中草药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2 袁伟平的理论
(1)自生的内药
应激作为一个反应系统,是通过生物反馈调节控制完成的。 在经典的应激反应中,当机受到强烈刺激时,应激反应主要由神经、内分泌改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强烈兴奋、抑制,多数应激反应的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都与这两个系统的强烈兴奋、抑制有关。
对于非经典的应激反应,现代医学研究甚少,我认为胃肠激素——脑肠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防病治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中医药汗吐下三法、断食辟谷、不睡觉等刺激作用,以及其它的刺激方式,如电刺激、心理刺激、条例反射、生物反馈等,就能很好地激发应激系统的活性,进行应激反应,通过应激效应,既产生、分泌了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又产生、分泌了许多毒素,从而发挥诸多生理、心理和病理功能。在应激反应时,机体产生的许许多多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应激性生物活性物质。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ACTH、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甲状腺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糖皮质激素,前列腺素,白三烯,血栓素,缓激肽,5-羟色胺,纤溶酶原激活物,胶原酶,淋巴因子,胃肠激素,脑--肠肽,阿片样肽 ,肿瘤抑制因子,干扰素,细胞免疫因子,体液免疫因子,抑制、杀灭微生物的毒素,等等,等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只不过其含量少,但在应激反应时急剧增高,甚至超出平时数倍至几十倍,而另外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其中,中草药汗吐下、断食辟谷、不睡觉的刺激作用,是最主要的三种应激方法与手段。在应激时产生的应激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也就是汗吐下攻邪治病、断食辟谷疗法、非眠疗法这三种疗法发挥功效的核心物质。
人体在应激反应中所产生、分泌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统称为人体的“内药”。另外,从广义上讲,凡是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也统称为人体的“内药”。
对于“非药物疗法”说到底还是一种“药物疗法”,因为它主要是利用应激反应,刺激人体产生、分泌内药,而发挥功效的。
上面已经探讨了,内药就是人体在种种应激的刺激作用下所产生、分泌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及毒素。由于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精细的生物化学厂,所以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作用下,刺激机体细胞这个复杂的、精细的生物化学厂,产生、分泌出许许多多种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进行并完成各式各样的生命活动。
由于气功修炼作为一种重要的应激刺激方式,所以通过气功修炼便可刺激机体产生、分泌出许许多多种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进行推陈出新、脱胎换骨、优胜劣汰,调节、改善、修复、毒杀并消除机体内隐患及病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
同样,在断食辟谷、汗吐下中草药攻击、不睡觉的刺激作用下,刺激机体产生、分泌出许许多多种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进行推陈出新、脱胎换骨、优胜劣汰,调节、改善、修复、毒杀并消除机体内隐患及病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
(2)非经典的应激反应系统
《胃肠激素》
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当给予胃肠道种种刺激(如药物、食物、汗吐下攻击等),通过应激反应,产生多种胃肠激素,从而产生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
在胃肠的粘膜层内,不仅存在多种外分泌腺体,还含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分子量多数在下5000以内。
1)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已经证明,从胃到在肠的粘膜层内,存在有40多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散地分布在胃肠粘膜的非内分泌细胞之间。由于胃粘膜的面积巨大,胃肠内分泌细胞的总数很大,大大地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中内分泌细胞的总和,因此,消化道已不仅仅是人体内的消化器官,它也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胃肠内分泌细胞在形态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均匀分布在核和基底之间,故属于基底颗粒细胞。不同的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大小、形状和密度均不同。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另一特点是,大部分细胞呈锥形,其顶端有微绒毛突起,伸入胃肠腔内,微绒毛可直接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ph的刺激而引起细胞的分泌活动。只有少数胃肠内分泌细胞无微绒毛,它们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它们的分泌可由神经兴奋或局部内环境的变化而引起,而与胃肠腔内的食物成分无关。这两种类型的细胞,前者被称为开放型细胞,后者为闭合型细胞。胃肠内分泌细胞在生物化学功能方面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细胞统称为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除胃肠和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外,神经系统、甲状腺、肾上腺髓质、垂体等组织中也含有APUD细胞。
2)胃肠激素的作用
胃肠激素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消化、呼吸、运动、泌尿、生殖等各中枢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运动、分泌和吸收功能,以及其它中枢系统组织器官之功能。此外,胃肠激素对体内其它组织器官的活动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作用有三个主要方面。
A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这一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肝细胞、食管胃-括约肌、胃肠平滑肌及胆囊等。
B 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已经证明,食物消化时,从胃肠释放的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PT)有很强的刺激腺岛素分泌的作用。因此,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葡萄糖,能引起更多的胰岛素分泌。进餐时,不仅由于葡萄糖的吸收入血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分泌胰岛素,而且还可通过抑制胃肽及早地把信息传递到胰岛,引起胰岛素较早的分泌;使血糖不至于升高过高而从尿中丢失,这对于有效地保持机体所获得的能源,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影响其它激素释放的胃肠激素还有: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肠肽等,它们对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等的释放均有调节作用。
C 营养作用
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作用(trophic action)。例如,胃泌素能刺激胃泌酸部位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的蛋白质、RNA 和 DNA 的合成,从而促进其生长。给动物长期注射五肽胃泌素(一种人工合成的胃泌素,含有胃泌素活性的最小片段--羧基端的5个氨基酸片段),可引起壁细胞增生。在临床上也观察到,切除胃窦的病人,血清胃泌素水平下降,同时可发生胃粘膜萎缩;相反,在患有胃泌瘤的病人,血清胃泌素水平很高,这种病人多有胃粘膜增生、肥厚。此外,近年来还发现,小肠粘膜内 I 细胞释放的胆囊收缩素也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它能引起胰腺内DNA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的生长。
由胃肠内分泌细胞释放的激素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靶细胞起作用的,这些出现在血液中的激素,可用放射免疫方法从血液中测定出来。但有一些胃肠激素释放后并不进入血液循环,而是通过细胞外液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这种传递局部信息的方式称为旁分泌(paracrine)。由胃窦部或胰岛内的 D 细胞释放的生长抑素,很可能是以这种方式发挥其对邻近的胃泌素细胞(G细胞)或胰岛B细胞的抑制性调节作用的。
3)脑-肠肽的概念
早已知道,神经元能分泌肽类化学物质,例如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升压素(九肽)和催产素(九肽);下丘脑内其他肽能神经元能分泌多种调节腺垂体活动的多肽,如促甲状腺释放素(TRH,三肽)、促性腺释放(GnRH,十肽)、生长抑素(GHRIH,十四肽)等。由于这些肽类物质在分泌后,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作用于效应细胞,因此称为神经激素。但现已知,这些肽类物质可能还是神经递质。例如,室旁核有向脑干和脊髓投射的纤维,具有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其递质为催产素),并能抑制痛觉(其递质为升压素)。在下丘脑以外脑区存在TRH 和相应的受体,TRH 能能直接影响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提示 TRH 可能是神经递质。
脑内具有吗啡样活性的多肽,称为阿片样肽。阿片样肽包括B-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三类。脑啡肽是五肽化合物,有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两种。脑啡肽与阿片肽常相伴而存在,微电泳脑啡肽可使大脑皮层、纹状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神经元的放电受到抑制。脑啡肽在脊髓背角胶质区浓度很高,它可能是调节痛觉纤维传入活动的神经递质(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像针灸疗法,就是通过针灸攻击作用,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如糖皮质激素、脑啡肽及其它胃肠激素,从而驱逐痛症及其它病症。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产生于胃肠道的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而且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 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这些肽类双重分布的生理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胆囊收缩素在外周对胰酶分泌和胆汁排放的调节作用及其在中枢对摄食的抑制作用,提示脑内及胃肠内的胆囊收缩在消化和吸收中具有协调作用。
脑内已知存在着多种胃肠肽,例如胆囊收缩素(CCK)、促胰液素、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胰高血糖素等。其中,CCK有抑制摄食行为的作用。许多胆碱能神经元中含有血管活性肠肽,它可能具有加强乙酰胆碱作用的功能。此外,脑内还有其他肽类物质,例如 ,P样物质,神经降压素,血管紧张素II,等。P 物质是十一肽,它可能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属于细胞纤维类)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与痛觉传入活动有关。神经降压素在边缘系统中存在。血管紧张素II的主要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单胺类纤维的递质释放。
4).中医学五脏六腑相表里与脑肠肽
由于食物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食物在胃肠道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发酵腐败作用下,会产生许许多多种内毒素,例如,有引起失眠多梦的毒素,有引起口舌生疮的毒素,有引起口苦咽干的毒素,有引起嗜睡疲乏的毒素,有的毒素引起健忘、智力低下、视力降低、耳聋耳鸣,有的毒素引起胆囊炎、结石病、精神病,有升高血压的毒素,有降低血压的毒素,有引起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高粘血症的毒素,有引起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的毒素、有致使脑出血、脑血栓的毒素,有引诱肾炎、肾性脑病的毒素,有诸多引致皮肤病的毒素,有引致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的毒素,有引起支气管炎、哮喘的毒素,等等,等等,毒害机体,引诱各种病症的发生和发展。
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相表里:心合小肠相表里,肺合大肠相表里,肝合胆相表里,脾合胃相表里,肾合膀胱相表里。由于胃肠激素的发现,所以我们可以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并应用好中医理论,服务于临床医疗事业。例如,中医认为“ 心合小肠相表里,心主舌”,当心火旺盛而患了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病症时,用些泻火的中草药,泻下小肠的火即可治愈。这是由于运用了中医“肺合大肠相表里,肺主喉”的理论,当患了哮喘、咳嗽、急性扁桃体炎及咽喉炎等病症时,用些泻大肠火、通大肠便的中草药,即可很快治愈。由于用些泻大肠火、通大肠便的中草药,能够泻下、杀灭掉大肠中的种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内毒素,从而减轻其机体的危害,消除了病症。再如,中医认为“ 肾合膀胱相表里,肾主二便”, 当患了肾炎、尿毒症等病症时,用些泻下通便、利水的中草药,能够排泄掉胃肠道中及体内的种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内毒素,从而减轻其病症。其中,在治疗中,还同时伴随着应激反应,通过应激效应产生许多胃肠激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以增强其治病疗效。
(3)应激致病和治病
由于应激反应具有 双向作用性,所以应激反应既可致病又可治病。
1). 应激致病
应激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估计,50%-70%的就诊病人其所患的疾病可被应激所诱发,或是被应激所恶化。应激与疾病的关系,随着地球生态破坏、现代城市化进展、社会生活竞争加剧,应激所诱发的疾病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各种疾病在引起特异性疾病的同时,也激起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因此各种疾病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应激的成分。可以说,所有的疾病都属于应激性的疾病。但应激性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概念和界限,习惯上仅将那些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称为应激性疾病,如应激性溃疡、应激性休克、应激性脑出血、应激性脑血栓、应激性心肌梗塞、应激性呼吸心跳骤停,等等,它都可以让人瞬间致死。还有一些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等,应激在其发生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诱因,对这些疾病,暂称为应激相关疾病。
由于应激原的多种多样,应激反应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特点,受损靶器官原有功能状态的不同,以及明显的个体差异等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应激性疾病和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迄今为止尚无一个较完善的理论全面论述应激与疾病的内在联系,但有关两者关系的临床和实验资料却非常丰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应激引起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各中枢系统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将重新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平衡状态,以对抗、适应应激原的作用。但这种变动了的内环境,常常以增加器官功能的负荷或自身防御机制的消耗为代价,因此过分强烈或长时间的应激状态将造成机体适应能力的破坏或适应潜能的耗竭,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应激治病
在现代经典的应激理论研究中,主要是研究应激致病的问题。相反地,应激既能迅速致病,则又能迅速治病,而我所研究的应激理论,主要是研究应激临床治病的问题。对于应激临床治病的问题,人们研究的甚少,知之甚少。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系统科学组成的核心,是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生命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生命活动时时刻刻都在与内外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当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种种因子的刺激(即应激原)作用时,机体就要作出种种反应,从而产生了应激反应。
利用应激反应治病,主要分为:药物应激治病和非药物应激治病,或者分为特异性治病和非特异性治病两大类。药物应激治病有中西药治病、尿疗、食疗等,非药物应激治病有心理疗法、针灸疗法、气功疗法、体育锻炼、断食辟谷、放疗等。
由于应激反应瞬时就可产生,并达到“攻陈激新”、“脱胎换骨”功效,所以利用应激反应来治病,力专效宏、取效甚捷,是防病治病的大法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