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络实质的研究
应用分层大体解剖方法,观察十二经脉和任脉324个穴位在针刺周围内的神经分布的情况结果,发现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支配的共323个穴位,占99.6%,说明经络穴位与周围神经具有密切的关系。穴位处的神经分布基本上都属于相同脊髓节段,或在该脏器所属的神经节段范围内。各对阴阳表里经的神经分布都属于脊髓的相同节段,而有关神经的侧支也有重叠和吻合的现象。有的学者曾用各种方法研究经络实质,结果在经络穴位上并未见到特异组织结构,也未见到经络线上有独立于神经、血管以外的特异组织,而经络穴位的配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同神经节段支配关系一致,有其相应一致的规律性。尤其在躯干腹、背侧两种形式的吻合更为典型。十四经穴的主治证候(尤其在四肢部),绝大部分同节段反射联系是一致的。四肢远侧的穴也符合这一规律。经脉穴位是内脏病理状态在体表的机能感应点。躯体内脏神经的节段性联系,则可能是其物质基础。
用组化荧光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内脏器官(心、胃、肝、膀胱等)和躯体浅、深结缔组织中的结构的资料,都可看到小血管周围分布有肾上腺素能和胆硷能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小动脉、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动脉这些阻力血管上,而不分布到容量血管上。在小血管壁上的这些神经末梢,绝大部分属于交感节后纤维。
脊髓、大脑是经络实质的重要部分。根据临床观察资料,循经感传出现率则因脊髓损伤程度而异。64例完全横贯损伤者无一例发现有循经感传;38例不完全横贯损伤者,循经感传出现率为9.5%。事实说明,脊髓在循经感传现象发生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7例经手术及X线拍片证明,脊髓完全横断者,针刺下肢穴位均不出现循经感传。一例脊髓后二分之一横断患者,未影响循经感传。经脉穴位处的组织结构的观察研究资料,发现除与神经有密切关系以外,也与血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十二经脉上的309个穴位中,穴位旁有动脉和静脉干的262个,占84.36%。另有学者认为,经络的形态学依据是脉管。经脉与淋巴管有关,而络脉指的是血管,督脉、任脉和带脉与淋巴收集丛有关。肺经、胃经、心经、脾经和膀胱经几乎与分布在该处的浅深淋巴管完全一致。缺盆、云门、极泉、冲门、维道、气冲、急脉、承扶和秩边等穴则分别与锁骨上、下淋巴结,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和臀淋巴结有关。
(五)关于经脉实质的假说
古籍上所说的经络究竟是指机体的哪些组织结构?
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行血气、营阴阳。这是最基本的属性。实践证明在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之外寻找独立的新的经络的一切尝试都归于失败,但大量的实验为阐释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实质奠定了基础。目前对经络实质的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经络与中枢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相关说
这种学说认为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体液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中医认为经络具有行血气、通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重要作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的联系和调节及其与外环境的平衡统一,主要是由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理实现的。有的学者根据循经感传的一些特征,认为在体表发生的感传线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发生的过程,经络是大脑皮层各部位之间特有的功能联系,经上的穴位在大脑皮层上各有相应的点(最近庄鼎已通过功能MRI核磁共振从图象中反映出来,张栋用红外摄影也反映了变化)。
2 中枢说
针刺一个穴位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点兴奋后,这一兴奋就按其特有的功能联系,有规律地扩散在同一经上有关穴位的相应点,引起该系统的兴奋,大脑皮层某一系统发生兴奋后,在体表的投影也相应兴奋,在主观上即形成了循经感传的感觉。即“感在中枢,传也在中枢”。其基本根据是截肢者的幻肢感传感;气功入静可引出循经感传;感传可以扩散又可回流;作腰麻硬膜外麻醉后刺激气户穴,多数受试者感传能穿过麻醉区至足趾端。另外入静诱导可提高感传诱发率,脑部病变可以增加循经感传出现率等,都支持中枢说。
3 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
此说由张锡钧等于1959年提出,根据为经穴与皮质,皮质与内脏之间存在肯定的联系。针刺狗的“足三里”可以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针刺人的内关穴同样可以建立血管收缩反应的条件反射,刺激穴位可以改变皮层诱发电位晚成分,都说明了三者的联系。
4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直观解剖发现大多数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经干或较大分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324个穴位,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支配的有323穴占99.6%,用HRP(辣根酶)或荧光双标法均发现穴位与周围神经相关;而循经出汗,汗毛竖立、循经皮丘带等均与植物神经有关;用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遍及全身,可以说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及营与卫,气与血的关系。认为这些神经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动脉分布,在小血管上位于中外膜之间在脉外。总之认为交感神经系统神经节后纤维及阻力血管密不可分。这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季仲朴1987年即把此系统命名为“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
5 二重反射与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
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外由于局部组织刺激产生的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局部短反射。一个局部短反射就成为下一个局部短反射的诱因。如此向前推进。在一系列短反射的激发过程中,每一环节引起的兴奋,通过神经传入中枢,上升为意识,从而形成循经感传。在经络循行线,以神经和血管为基础的局部短反射,可以认为是比较古老、低级的外周整合系统,是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种比较原始的机能。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比较解剖学法和体针传统记录研究小鼠经脉线的行程定位与古典记载相一致。辨认出躯干段的足六经是以血管主干的行程为依据。足三阳的血管主干线在皮下和皮内;足三阴的血管主干均在胸腹壁的深层组织中,从而认为古人是根据鲜明的血管定名为经脉,但传递信息的则是血管壁上的神经。交会穴常有不同的血管吻合分枝,管壁上的神经纤维与之伴行。血管是经脉的方向导引者,组织支持者和可能有的活动参与者。而神经纤维则是经脉信息传递的本体。采用光镜下和电镜下的组织学,组织化学特别是免疫组织学提示: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结成不同程度,不同距离的形态和机能联系,它分化出来的介质和其它物质(组胺、激肽、P物质、ATP和前列腺素等)调节局部的生化环境有利于经脉信息的传导。这些神经纤维是P物质(一种激肽大量存于脑组织和脊髓后根,是逆向扩张血管的介质。)免疫反应阳性的属于无髓的细纤维。发现P物质能的神经纤维在外周来自初级神经元,来自脊神经节。实验观察它们是经脉信息的传递者。
例如:足三里穴部的动脉是胫前动脉,它来自股动脉,血管壁上都分布着P能神经纤维,其外周的P物质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后根神经节内的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这种胞体是小型的约占节内胞体的20%,后根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其外周突直接或给出侧枝,间接投射到脊前神经节中,由脊前神经节胞体发出的长突进入肠肌丛和粘膜丛。两丛中有P物质能神经但无胞体和突起,P物质是强有力的刺激剂,它作用到肠肌促进蠕动。总体看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认为,穴位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各种形式的刺激发生兴奋,神经冲动即传导到该轴索分支的分岔处,然后返转逆向,沿其另一分支传向皮肤,在分支的终末处释放出扩张血管的或其他效应的物质,使皮肤小动脉扩张,使微血管的通透性提高,使接近此分支终末的肥大细胞活跃,形成皮肤潮红和风团。由穴位直接刺激引起的和由轴索反射引起的肥大细胞活动改变了中间物质的成份和含量(包括P物质等)进而通过下一神经元的轴索终末,再传递给下一各神经元的轴索终末,如此接力联动形成循经感觉。由于轴索终末释放出的递质--分泌P物质阳性的肥大细胞与P物质免疫反应的神经纤维构成联接。多次电镜下证明膨大的终末与肥大细胞之间仅隔20nm。在经脉线上神经与肥大细胞密切相随。“经脉线的结构成份--血管、神经、肥大细胞。它们合起来代表经脉线。” 小鼠躯干部六条经脉均是依据带有神经、肥大细胞的六条血管为主干组成的.应用微量组胺或P物质沿经注射。经百多例长、幼小鼠实验,均产生了循经红线,或皮丘带出现。阳经中阳明经、少阳经红线出现率高,太阳经次之。而阴经因较深则不易发现。此说解释了经络行血气调阴阳的部分作用。适用于经脉外行线,适用于循经的皮肤反应的解释,也适用循经的浅部感传。笔者认为二重反射和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是在现有解剖生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了神经生理学,并较好地解释了许多经络问题,可能有良好的前景。
6 经络与肌肉相关说
此说从脊髓水平对经络现象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对猫、大鼠和猴观察的结果表明: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对来自外围传入刺激的反应,具有某种循经的特点。沿着胃经、胆经、和膀胱经等穴位分别注射CB-HRP,则每一条经脉在脊髓的前角都可以显示出一条纵向排列的柱状运动神经元链,从而认为经络活动可能是一群支配功能上协同的肌肉群、具有特异空间联系的运动神经所固有的反射活动的功能表现。全身横纹肌大致以纵向排列,经络的走向与此一致,在肌纤维交错排列之处,如面颊、肩臂经络走向也呈曲折回绕。在经络研究方面:还有第三平衡论,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感传传导速度约0.1-0.2m/m,比神经传导速度慢,比内分泌快。它的核心在苍白球。是人体当中最原始的反应系统。
7 循经低流阻通道
中国中医研究院,经络生物物理实验室,室主任张维波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生物物理学硕士,1998年获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力学博士。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涉及物理学、数学、生理学、中西医学和电子学与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研究思路上,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思考,形成了以外周低流阻体液通路为主、多种结构参与的经络实质思路,为一些同道所认同。在针灸机理方面,提出了神经兴奋-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微循环细胞外环境调节的针刺外周机理假说;
张维波研究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两个课题工作基础上,依据体液生理学和流体力学等知识,对“经络是什么”这一千古之谜作出了回答。首先对中医经络的古典文献进行了训诂研究,指出最古的脉是指组织间隙,营卫之气指人体中的组织液。评述了国内外经络研究和各种经络假说,指出经络研究需解决四大关系。在回顾了经络体液论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生物流体力学原理,提出了经络是组织间质中具有低流阻特性的多孔介质通道,其中存在向经脉和沿经脉的两种组织液运动及流体性约束,化学物质和物理信号可沿此通道传递。作者通过测量流阻\组织液压波传播和同位素示踪验证了本假说,并引证了国内外支持本假说的实验。作者还论证了神经通过血管和肌肉对经络通道的调控原理,指出穴位作为相关调控网络输入点的另一种经络形式,并通过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测量和聚类分析证明了此关系。根据这些实质,作者对经络现象作了详细解释,指出经络具有传递营养物质、清除代谢废物和作为旁分泌及物理化学信息通道平衡内环境的功能。
8 针灸、经络与能量学理论
李玉海(大部分内容摘自《能量学与哲学》)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08/24/80/29/29.htm
针灸和经络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下面结合能量学的理论对针灸的效应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如果我们把细胞看做一个能量容器,那么,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由无数个小容器组成的大系统。生命的遗传信息系统就好像是一个能量流动分配的最优选择系统,包括了每个容器的能量容量的大小设计;每个基因包含的信息,就好像是一个个“能量”开关,控制着能量的流动。人的身体就好像是一个大的精细化工厂,生产着酶、酞、消化液等无数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能量的作用下,在“生命密码”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生产和被生产。物质、能量和生命信息一起进行生命的活动,一起决定着智力、运算秩序、意识等功能,影响着人的气质、性格,最终与社会环境一起决定着人的认识和决策。
(1)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一词首先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任何一本中医针灸书,都有一张经络穴位图,在上面画着十四条纵向走行的线,称为十四经脉。每条经脉上又分布着许多穴位,就好像流体路线上的流量分配器。从这些主干上又可分出众多的较经脉细小的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构成一个运行气血的经络系统。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运行全身气血、调节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2)经络学说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他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导引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是中华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3)经络传感现象
如果经络的功能发生障碍,气血的运行受到阻滞,就会得病,发生疼痛或其他不适。这时,在有病的经络上选择适当的穴位针刺,使气血恢复畅流,常能取得疗效。在针刺穴位时,病人除感到酸、麻、重、胀之外,这种感觉往往还向上下传导,有的还从四肢向躯干、甚至向头面传导,而传导的路线大多与经络循行的路线一致,所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络传感现象”。这种经络传感现象在某些人身上特别明显,因而将这些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他们不仅在接受针刺时出现,而且用低频电流刺激时也可以出现。有的经络敏感人在传感过程中,针感有时还涉及有关内脏。如针感传到上腹时感到胃胀,传到肾区时感到腰胀。除了主观感觉之外,还有一些客观表现。如在传感路线上出现红线、白线、高出皮肤的皮丘带,或见到肌肉跳动,或皮肤温度升高等。经络依靠什么来传感信息呢?这就要提到“气”了。气在中医医学中占有基础的地位,有很多种,如元气(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主要之气)、阳气、阴气、宗气、肝气、脾气等。一句话,人体机能的活动,都要依靠气!根据“气”和经络原理,为充分发挥机体内在活力、修复自我建设的本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还产生了神奇的中国气功。气和经络究竟是什么呢?为了探索经络的实质,有人去解剖、去观察,除了已知的血管、淋巴及神经系统以外,并没有发现什么新的管道系统或新的组织结构。目前,多数人认为,经络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之所以能治病,主要是刺激神经组织的结果。理由是:经络的走行路线和神经的分布比较靠近,在绝大多数穴位的下面都有神经通过;如果在穴位里注射一些麻醉药后,针刺时就不会再出现酸、麻、重、胀等针感,且不能取得治疗效果。“经络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长时间困扰着中医前进的脚步。
(4)能量与中医学
我对中医学理论的观点列为如下十条(不做详细阐述分析了):
1)气是能量,各种气就是能量在不同的器官组织中与体内的相关物质结合在一起的合称。
2)经络是神经路线,即能量信息的传输路线。
3)穴位是神经结合点,是能量流向各神经路线的流量调节“阀门”。
4)元气是遗传密码定制的各组织或细胞的“能量容量”和“能量流动优先选择系统”;是DNA作用后的表现和结果。
5)阴阳表现的就是系统或事件之间的能压差或能压差的表现。
6)经络传感现象是生物电压对神经的作用。
7)信息是能压(差)的一种表达方式。
8)中草药的作用是用物质或物质浓度来调节生物电流的能压差和血液的流量;在体内也与体内的物质发生一些反应,遗憾的是中医理论缺乏中草药进入体内所引起的生物化学反应的研究。
9)身体健康的特征之一就是各细胞和组织的能压适中且相等。
10)气功是按照经络使能量流动变得有序的自我健身方法。
注:如果像测量电子电路板的电压或管网的能压那样,测量出人体的经络节点(穴位)的能压,无疑是对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
(5)针灸效应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各种感觉的产生都是由相应的感觉器官实现的。感觉器官由三部分组成:
1)感受器,如眼、耳。
2)神经传导部分。
3)大脑的终端部分,如各种感觉区。
这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也称为分析器。
首先,来自身体内外环境的适宜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当这个刺激物的作用达到一定强度时,由感受器将这些物理的、化学的能量转换成一种微弱的生物脉冲电流,这些生物电信号经由传入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投射中枢,脑内就会产生该事物的映像,并在那里产生特定的感觉。生物电流就是能量的载体,生物电流的流动,必然有能量差的存在!也就是说,感觉是在能量差中产生的,感觉仅仅是能量的一种具体信号,当能量在输入或输出时,各种感觉器共同感受着能量输入或输出的强弱、快慢、多少,于是,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在产生感觉的同时,还会发出一定的指令,指挥身体的骨骼和肌肉,产生一定的动作反应。感觉是一种能量差产生的信号,能量差具有自平衡效果,所以感觉具有即时性。能量作用和能压差产生是感觉的基础,不同的感觉神经和能压差可以区别感觉,在对感觉进行分析后,会形成不同的情绪,如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幸福、快乐等。感觉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入口和开端,没有感觉便不会有比较高级和复杂的知觉、表象和思维。客观世界是感觉的源泉,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一切知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根据能量学的原理会产生如下效应:
1)调节了能量的流量“阀门”;
2)改变的生物电压差;
3)各个小系统的互相连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会影响其他“管道”的流量;
4)由于在身体内产生“垃圾”产物,改变了营养输送通道而出现了一些疾病,通过改变了“管道”的流量、压差,“疏通”了管道,从而治愈了疾病。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能量学理论与中医有着血肉的关系,是一个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用能量理论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医理论并为中医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6)说明
生命现象的信息传递,能量传递,物质传递,许多是通过化学方法转化的。中医缺乏的就是这一点,缺乏具体物质形式的过度性支持,但他的本质和作用原理仍然是能量。
9 量子医学与经络学说——经络学新说
作者:内蒙古包头市气功科学研究会 张连发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智慧的结合,创造发明了惊世的经络学说。现代量子学的出现,对经络的物质存在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怎样研究经络呢?我认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方法论为指导,结合多系统多层次的现代科学,尤其是应从现代量子理论和高阶系统论入手,方为正确的途径。
(1)古人以有无体用研究经络系统
《内经》是古代医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结合之作,以朴素直观的唯物辩证法来研究人体,用系统的观点来说明天人之间,人的本身内外脏腑百骸之间的整体关系。由于古代医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未分化,那么《内经》研究人体就充分体现了道器、形神等哲学理论,以阴阳、五行、经脉贯穿始终。作为人体巨系统中的子系统,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经脉、孙络、浮络、十二经别及十二经筋等内容。《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德经》说:“有无相生”。以经络系统来看,有形者经筋,无形者经络,前者为体,后者为用,体用一源,无形寓于有形之中,经络无形,实为先天一元之,以无精为生化之源。在元神有序化的调节制约下,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形式的机体,能调节的反馈性自动控制系统。经络这个由元精、元气、元神合一之物,沿着五体(皮、肉、脉、筋、骨),脏腑及四肢百骸等后天有形之体的特定轨道出入往来,如环无端,一日一夜五十周而复大会,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有形人体是基础,无形经络是功能。古人以道器、形神、体用观来认识世界,那么当时与哲学尚未分化的医学也必然以这种认识论决定它的方法论,不可能只留下一套玄妙的经络学说,使后人扑朔迷离。
(2)用现代量子观研究经络系统
古人以有、无、体、用、唯象观,研究经络系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一些误点:如部分人把肌健、血管、经脉、经筋、韧带、系膜等组织,误认为是经络,属于误点。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经络系统及其巨大作用是物质存在的真理。西方解剖医学,因为从宏观细胞组织结构上,找不到经络系统,就公开否定,经络系统及其巨大作用的物质存在,公开否定经络学说。这是个历史性的错误,是学术上、科学上的极大错误和误解。现代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从微观量子层次,高阶系统整体,以生物电子动态平衡认识论,来研究经络的实质,阴阳的实质、经气的实质和气功的机理。经络的形式,是生物电子运动相对较频繁、电阻相对较低的量子层次通道。可以细胞组织形式存在,但主要经络并不存在特殊宏观细胞组织结构。神经是电阻相对较低的生物电子通道,适宜生物电子运行,神经是经络的一部分。神经是部分原始经络进化而成,但基本经络仍以量子层次形式存在。当生物电子在经络中运动,相对不平衡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时,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失调”而呈现疾病。中医的“阴阳”实质,就是生物电子动态变化相对不平衡的表现。中医的“辩证施治”,正是辨别和调节整体微观生物电子的动态不平衡的情况。西医的辨病原理,只是辨别由于生物电子动态不平衡的微观变化后,而致成的局部宏观细胞组织的病理改变。可以预见,在21世纪新医学的诊治疾病上,必定是既“辨病”又“辩证”,既治疗局部,又调理整体。以系统论整体观为纲,应用现代物理量子理论,结合高等数学方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定量动态计算,得出明确数据,针对“协同”处理,以实现防治疾病的中西医合并,“医学量子整体化”的“系统量子医学”。在未来的新的医学革命中,我们祖先发明创造的经络学说及其哲学辩证原理,仍将大放光彩。
在经络中运行的“经气”,就是生物电子直接或间接的传输,经络的实质就是在经络中运行 的“经气”。经络中如无经气运行,即失去经络的实质意义。事实上,决定生命体,生、老、病、死一切变化的,正是经络中运行的“经气”的变化,并非是经络组织形式的变化。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确切的揭示和决定,生命变化、变幻莫测的经络实质之迷,正是由于将揭示经络实质的重点,放在细胞层次的组织形式上。现代量子学,更确切的肯定了经络系统及其巨大作用的物质存在。
(3)经络与气功的关系
生物电子按其整性、对性、复性、惯性等规律在经络中运行传输,是为了保持整体相对平衡而不停地运行着,本不受意念控制。但是,对高级生命体的人来说,生物电子又同时必须受意念控制着运行。这就是除动作电位和损失电位外的意念电位。从低阶系统研究生物电位,认识生命体存在动作电位和损伤电位,这些都属“反应性生物电位”。从高阶系统以生命体整体来研究高级生命体的人体,认识生命体还存在意念性生物电位、功能性生物电位和平衡性生物电位,尤其意念性生物电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气功之“真气”的物质基础,就是在经络中运行的生物电子。气功即是用意念控制生物电子,按一定规律运行,每个人都存在意念性生物电位。但一般人的意念电位,控制运行的生物电子量不多,且无规律,不能产生能量作功。而气功修炼有素之人,才能用意念控制大量的生物电子,按一定途径有规律的运行,产生能量作功。气功师的功力、能量大小,决定于其能控制有规律地运行的生物电子量的大小。气功控制着大量的生物电子,按一定途径有规律地运行,对某些原来生物电子动态不平衡的病灶区,途径时使其向平衡转化,所以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由于其的“复性”规律,气功控制的大量生物电子行经病灶时,可对病灶区电子起疏导作用,带走多余电子,提供缺少的电子,所以说气功治病时呈双相作用,即可治实症,亦可治虚症。中医针灸刺激经络改变电位,亦可调理生物电子动态变化,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中药以其本身的电子和生物电子增强“经气”运行改变电位,调节不平衡的生物电子动态转向平衡,以达治病目的。气功通过本人的或者他人的意念性生物电位,调理生物电子动态变化,来治疗疾病。其三者的治病原理,在理论上基本是相同的。
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经络学说”是科学的。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结合“经络学说”,采取中医气功综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一万五千余例的临床研究,尤其是对中晚期癌症病例的临床治疗上,疗效神速,治愈率极高。中晚期癌症的治愈率达80%以上。最晚期癌症,均能不同程度的延长生命,有的延长生命十三年之久。其他各种疑难顽症,治愈率达98%以上。临床治疗实践证明,气功、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是科学的治疗方法。下丹田为气功生热安炉之地,为炼精化气之所,下丹田内通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脏腑神经,外通五体、四肢百骸。通过特殊的呼吸修炼方法,安炉生热和后天之气的烹炼,能产生大量的生物电子输送到全身,以增强“经气”的运行、传输和生发力,使经络更加畅通。经炼精化气,以补充先天之元。经炼气化神,使脑神灵更明。经炼神还虚,以壮元神之灵光。元神灵,对外能吸收宇宙统一场信息和宇宙之灵气。对内能向大脑神灵,发出更强的能量和指令。脑神明,能高度有序的指挥全身的生物电子,正确有序的运行。元神灵,脑神明,元气足,经络畅,诸脉顺,生命力强,病从何来呼?何不长寿呼?
10 现代科学逼近经络的实质
作者:张泽民 陈文军
由于经络研究这一领域中有着太多的神奇和秘密,更由于经络疗法在对付各种疑难杂症中常常显示出不可思议的效果,因而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通过调整经络所带来的独特的治疗和保健效果,使我们完全有理由作出这样的推断:一旦经络之谜得以破解,很可能导致一场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革命,人类对自身生命的了解和把握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的经络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从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络现象再度发现,到80年代的经络客观定位,又到90年代的经络运行血气和物质基础的研究。可以说正步步逼近经络的实质。从近期召开的首届全国经络理论与中医保健研讨会的论文集中,记者明显看到,目前对于经络的研究又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一些研究人员已放弃了从组织解剖学的层面寻找经络实体的努力,转而注重于超组织结构的间隙形态,从分子水平以及量子水平去破解经络。 以往运用组织解剖学手段进行经络研究时,在古典经脉线和穴位上所观察到的只有神经、血管、淋巴、肌肉等生理学早已熟知的组织结构,未见有特殊结构。对此,科学家们作出了多种解释。得到比较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经络就是人体间隙维系统,存在于间隙中的体液即为经络物质。按照现代分形理论,任何形式的组织结构都不可能全部占据三维空间,总有一个分数维空间作为间隙维存在,人体结构也不例外,它的间隙维遍布全身,其中由有序流动着的体液填充。
李志超教授列举了近年来“经络实质研究”的新进展,如:武汉大学曹连欣教授实验室发现针刺穴位时,有液晶性质的纳米级颗粒在间隙体液中有序排列;美国奥克兰大学吴建华教授实验室发现,人体体液中有十倍于红细胞数量的纳米级非DNA蛋白质生命小体在间隙体液中做自主运动;复旦大学费伦教授实验室、天津中医学院徐汤苹教授实验室分别发现针刺穴位处的体液恰是人体“第二信使”钙离子的富集区;北京医科大学樊景禹教授实验室证实,细胞间隙通讯具有沿经脉传导的特性;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祝总骧教授实验室针刺穴位时,在经脉线上测到与动脉同步的微小波动,而离开经脉线两毫米就测不到;等等。他认为,这些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与人体间隙维经络假说不期而遇,决非偶然———它们可能正在逐步地揭示着经络的谜底:中医所说的运行于“分肉之间”的气,应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体组织液间隙中的由粒子和波动共同组成的复合信息载体;古人所概括描述的经络主体———14经脉,恰是人体这个开放系统的自组织活动所形成的无形的信息通道。
关于经络线的结构,林中鹏教授依据人体组织间充斥各类微小管的发现,建立了经络量子化通道假说。他认为,经络是维系人体各层次(器官、组织、细胞等)代谢水平梯度分布,并使之处于稳态的量子化、非连续的点线结构,而新近发现的类液晶微小管则是经络管道的物质基础。 郭炳宇教授从量子医学的角度提出,经络事实上是调节人体“场”的粒子运动的传导通道。他认为,人体“场”的层次结构发生变化必然导致人体内脏腑器官的生理变化,经络通道也表现为出现故障或变异,即人体生病。针灸等治疗手段调整经络的实质,就是根据人体“场”层次间的失常变化以相应的不同能量、不同波长的电子予以“校正”,使人体“场”序恢复正常。最早提出人体间隙维经络假说的张声闳、陈静二位学者则试图将古典经络学说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他们根据很多实验报告都观察到标记物质沿经络线定向流动这一事实,认为人体内有三个水系统: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是两个有管道水系统,功能早已明确;组织间隙网络系统即经络是无管道水系统,它与两个有管道水系统相通,还直接供应每个细胞的营养,对生命整体协调的意义更大。经络这个水系统的物质中有组成人体的一切精微物质,有信息传递所需要的一切中介物质和载体物质,有各种酶及把它们激活的物质,有各种调节激素及现代科学远没认识及命名的其它生命物质。经络内所发生的自组织超循环调整均属于量子生物学所讨论的长程的、专一的电子转移内容;被各种干扰引发的蛋白质大分子构象的功能无序,在电子转移的调整中,重新出现功能有序,即病愈或更有精力等表现。因此,经络学说与量子医学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另外,李德明教授等也从大脑与生命破缺的深度提示了经络系统的量子性特征。 总之,对人体间隙维形态的跨学科探讨正在成为经络研究的一个热点,其诸多的科研成果正向学术界展示着其前沿学科的突破口和绽发点。可以相信,彻底破译经络之谜已为期不远,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11 人体间隙维空间假说不期而遇
(1)武汉大学曹连欣教授实验室发现针刺穴位时有液晶性质的纳米级颗粒在间隙体液中有序排列。
(2)美国奥克兰大学吴建华教授实验室发现人体体液中有10倍于红细胞数量的纳米级非DNA蛋白质生命小体在间隙体液中做自主运动。
(3)复旦大学费伦教授实验室、天津中医学院徐汤苹教授实验室分别发现针刺穴位处的体液恰是人体“第二信使”钙离子的富集区。
(4)南通医学院刘祖舜教授实验室发现穴位药物注射所显示的低量优效特性竟与体液中的血药浓度无关。
(5)北京医科大学樊景禹教授实验室证实细胞间隙通讯具有沿经脉传导的特性。
(6)辽宁中医学院孙平生教授实验室发现沿经脉线皮下的低声阻传导通道。
(7)杭州大学张长琳教授实验室发现人体的电磁波干涉图谱出现与古典经脉线相似的特征。
(8)国际科学中心申璋、李志超教授实验室用红外热像图仪发现毫米波生物医学效应具有沿经穴传导的特性。李志超实验室还证明了循经低阻抗电特性,其本质是非线性低电击穿阈值特性的沿经分布所致。
(9)北京经络研究中心祝总骧教授实验室针刺穴位时,沿经脉在线测到与动脉同步的微小波动,而离开经脉线2毫米就测不到。
(10)中国中医研究院张维波副教授实验室发现并证实沿经脉同位素优势扩散线低电击穿阈值线、低声阻线竟是同一条体液低流阻间隙通道。
综上所述,以上10个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与人体间隙维空间假说不期而遇,这绝非偶然。它们的综合成果向以组织结构解剖学??基石所建立起来的近代西方生物医学提出了严肃的质疑:除了那个“残缺的三维空间”实体组织结构之外,与之相对应而存在的分数维间隙空间中,难道不可能有着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动地进行着有序的活动吗?实验表明,恰恰在解剖刀下所丢掉的生命体的那一半(分数间隙维空间)中有着中医所论的“决死生、处百病”的经络系统以及气的运行信道―14经脉,只是它超出了组织解剖学的视野而未被观察到而已。
其他
还有细胞间隙说,低流阻通道说,波导管论等。也有人从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