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关于经络起止点和交接点的特异医疗功能的探讨”文摘
该文读后感很有必要再一次深入、此文作者:杨正礼、摘些以『 』符号标之。思考文以「 」符号标之。…… 『关键词:经络是脏腑和指趾传递气血的通道,又是脏腑和指趾传递信号的连线;经络起止点和交接点,是经络,脏腑和指趾的核心和关键;是经络,脏腑和指趾阴阳关系的的决定性因素;是“指趾”(指趾是手指和足趾的简称)产生治疗功能的基础和关键,是治疗经络病和脏腑病的开关,按钮,关键和钥匙;。「“指趾”的部、提高研究警觉、‘是治疗经络病和脏腑病的开关、按钮,关键和钥匙’讲的好、利用《经络图示仪》的K.C.F 作用于人体的肢端手指和足趾的穴位区、给于反馈来促进 C.F.X. 人体四维网络的变形调整,更好的表述 」
一,经络是公开的秘密:
经络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说经络是公开,一是说经络的路线图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出台,充分证明经络确实存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二是说针灸和按摩利用经络线路图神气的疗效,虽说不是家喻户晓,但在中医界确是人人皆知。说经络是秘密,一是说经络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秘密;二是说经络的医疗功能和特异医疗功能还是一个很大的秘密,特别是人的“手指和足趾”即是脏腑经络的起止点又是脏腑经络的交接点,站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隐藏的治疗疾病的功能,还没有引起我们人类自己观注和重视,还有更大的秘密和潜力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挖掘和释放。
经络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不能因为你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就说经络不存在;世界上和我们人体内部,有很多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就象气,电,热等物质一样,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可是我们也是看不见,摸不着,那你能说它们也不存在吗?决定事物是否存在,除了我们要看,要听,要摸以外,我们还要靠心灵的感觉,靠大脑的思索和体会。而且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凡是我们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往往是更高级,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人体科学是如此,人体医疗功能和特异医疗功能更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发现经络要比发现神经更为重要。当然,人们的感觉往往是错误的,特别是少数人的偶尔感觉更是不可信,但是,感觉的人数和次数多了,时间和年限长了,那结果就大不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正确的标准和尺度;实践又是发现真理唯一正确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我们中国人有几亿人口,又有几千年的历史,难道他们的感觉也不可信吗?还不是真理和正确吗?现在看来经络的存在是无可非议的;但还有那么一些人担心洋人不信,我看,他们信也好,不信也罢,没有什么了起的,难道他们不信经络就不存在了?经络就不发挥它应有的医疗功能了?实际上他们不承认是假的,无法理解是真的;说实在的经络的实体和形状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大大增加了它神秘的色彩,不用说洋人不理解,就是我们自己有一东西也很难理解;我看不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探索和研究它;既然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已经发现经络存在的秘密,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代连一个经络的面纱都揭不开?连一个小小的“指趾穴”都搞不明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能依靠那些洋人去揭开,我看还是我们自己积极主动的揭开好。
经络的存在,是千真万确,不可致疑,但经络的未知领域还很多。当前的问题是,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形态,揭开经络的面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和发挥经络的医疗功能,如何揭开和挖掘“指趾穴”的治病功能。应该说经络的医疗功能和指趾穴的治病功能 ,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皮毛不知筋骨,只知现象不知实质;我们只知道经络有积极主动医疗功能的一面;而我们确不知经络还有消极被动治疗疾病的一面,特别是“指趾穴”(注1)的被动和消极治疗疾病的功能,我们知道还甚少。不用说你知不知道,我想“指趾穴”名子你还是第一次听说的。当然我们如何加强和挖掘,经络的预报,预防和抵抗疾病的医疗功能固然重要,但如何挖掘和发挥经络和指趾穴等的消极被动的治疗功能更为重要。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挖掘和发挥经络和指趾穴等消极和被动的治疗功能;我想不外呼两个方面;一个靠打针和吃药的化学疗法来挖掘和发挥;另一个是靠针灸和按摩等物理疗法来挖掘和发挥。化学疗法一方面依靠药力本身治病,另一方面靠挖掘经络和神经等医疗功能治病;而针灸和按摩只能依靠挖掘和发挥经络和神经等医疗功能来治病。所以针灸和按摩,如何挖掘和发挥经络和神经等医疗功能,显得更为重要。如果针灸和按摩,不能挖掘和发挥经络和神经等医疗功能,将是寸步难行和一事无成,这正是针灸和按摩停止不前一个根本性原因。实际上打针吃药也离不开人的治疗功能,如果没有人的治疗功能打针吃药也是寸步难行,为什么有的重病号打针吃药也治不好,一方面可能是大夫医术不精和打针吃药本身药力不足有关,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往往因为是病人自已已经失去自我医疗的功能。「利用 K.C.F 来意向性地强化C.F.X网络、使人体自我医疗的功能获得提升是很重要的。」
经络是怎样发现的又是谁发现的?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但一想可知,我想绝对不是那些草药祖先发现的,而是那些懂针灸会按摩医生的祖先发现的。因为只有针灸和按摩等与经络才有寸步难离和生死相关的关系;可以说没有针灸和按摩就不可能发现经络,就不可出台经络的线路图,经络绝不是那一个人想出来的,更不是那来人编造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没有针灸和按摩等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怎样能够划出经络的路线图?也还可以说,没有经络就不会有针灸和按摩的进步和发展,就不会有神气的疗效和振动世界的效应,就不会引起当今世界医学专家共同关注经络的秘密。要想探索和挖掘经络的秘密,就必须大兴针灸和按摩,只有在针灸和按摩的实践的过程中,经络的医疗功能和特异医疗功能,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才能真正的揭开经络的面纱。
经络到底是什么?经络是皮肉和筋骨,具有“特异功能”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系统;是“皮肉筋骨”的升华,变异和进化;而不是那一个人想出来的,更不是那来人编造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络是天生的,固有的,自然的;是生物体为了维护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进化而来的;虽然我们看不到它的外貌,摸不着它的实体,但我们确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就大大增加了经络的神秘色彩,有那么一些人就不相信,不理解,或忽视它的存在,或大有议异;甚至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些人企图想寻找经络的实体和外形,我认为,几千年来人门企图寻找它的特殊的专门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系统;寻找它的外貌和实体,过去找不到,今天还是找不到,将来也更不会找到;这是因为经络的真正外貌和实体,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它自己的皮肉和筋骨。
人的皮内筋骨是一个很好的导体,具有传递气血的精华和糟粕的功能; 具有传递疾病信息和针灸按摩信号的功能。也就是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电,磁,热,等无形物质的导体,即是中医常说“气”的导体;也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血液,淋巴,内分泌,内啡汰等有形物质的导体,即是中医常说“血”的导体。即能传递疾病的病位,病情和病性等信息的功能;又能传递针灸按摩的补,泻,平,调等信号的功能。经络是皮肉筋骨的精华,进化,变异,因而更有良好是传递气血和信号的功能。 「 上述从按摩的补,泻,平,调等信号的获得真知灼见,没有经络就不会有针灸和按摩的进步和发展讲的好!《黄帝内经·灵枢》在"经筋篇"中,具体说明了每经症候的定名。如,足太阴之筋,异态时称为"仲春痹";足厥阴之筋,异态时称为"季秋痹"。"痹"为滞郁不畅之意,"仲、季"表示程度等。经络图示仪的图形分析诊断方法,将人体的经络系统看作为动态的网络系统,既能够体现中医切诊的思维方法,与切诊方法相比又具有更准确、直观、可定性定量描述的特点。《灵枢》中将十二经筋分为三大系统:手足少阴太阳、手足太阴阳明和手足厥阴少阳;为经筋症候十二经名引入数字化概念,可将脏象的三大系统描述如下:
足太阳经筋:仲春痹(2)
手足少 ____ 足少阴经筋:仲秋痹(2)
阴太阳 手太阳经筋:仲夏痹(2)
手少阴经筋:季冬痹(3)
足阳明经筋:季春痹(3)
手足太 ____ 足太阴经筋:孟秋痹(1)
阴阳明 手阳明经筋:孟夏痹(1)
手太阴经筋:仲冬痹(2)
足少阳经筋:孟春痹(1)
手足厥 ____ 足厥阴经筋:季秋痹(3)
阴少阳 手少阳经筋:季夏痹(3)
手厥阴经筋:孟冬痹(1)
若将十二经筋症候名按四季分类,并以孟(1)<仲(2)<季(3)
为次序,可得如下关系:
孟(1) 仲(2) 季(3)
春:足少阳 足太阳 足阳明 ------ 胆、膀胱、胃(分解系统)
夏: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 大肠、小肠、三焦(代谢消化)
秋:足太阴 足少阴 足厥阴 ------ 脾、肾、肝(营养分布)
冬:手厥阴 手太阴 手少阴 ------ 心包、肺、心(呼吸系统)
从如上关系可以看出,在经络脏象三大系统中,足少阳厥阴为表里经(肝、胆),足少阳经为孟春(1),足厥阴经为季秋(3),春秋在季节上对立(生、收),在数字表示上3(季)>1(孟);在经络脉象上,足经为下,手经为上。手少阳三焦经为季夏(3),手厥阴心包经为孟冬(1),在季节上也是对立的(夏长、冬藏),且手少阳厥阴在经络脉象上互为表里。
整个脏象系统的关系是:
足少阳为孟春、为1、为下,手少阳为季夏、为3、为上,足厥阴为季秋、为3、为下,手厥阴为孟冬、为1、为上,手足厥阴少阳四经均是由多至少、由足(下)至手(上),四经的数字关系为1:3:3:1,组合数相加为8。
足太阳为仲春(2),手太阳为仲夏(2),足少阴为仲秋(2),手少阴为季冬(3),四经的数字关系为2:2:2:3,组合数相加为9。
足阳明为季春(3),手阳明为孟夏(1),足太阴为孟秋(1),手太阴为仲冬(2),四经的数字关系为3:1:1:2,组合数相加为7。
总结以上数字关系如下表:
手足少阴太阳系:2 2 2 3 (9)------ 心、肾、小肠、膀胱
手足厥阴少阳系:1 3 3 1 (8)------ 心包、三焦、肝、胆
手足太阴阳明系:3 1 1 2 (7)------ 肺、脾、胃、大肠
(6) (6) (6) (6) 24
从上述数字关系中看到,纵向单列数字之和均为6,横向单行数字之和分别为9、8、7,数字总和为24。这与四经(24/6),左右24经脉相对应。这种数字上的抽象关系,在《灵枢·经脉篇》中的"是动"、"所生"病论中有所体现,也同五运六气对人与自然的动态关系的宏观认识有联系。在总的经络脏象三系关系上,手足厥阴少阳系(数字之和为8)位居三系的中央,成为中央杠杆;这在经络脏象的实际意义中解释成,肝胆为疏泄、中清之府,心包、三焦主宰气血的运行,故该系的虚实可直接影响其它两系。在阴阳互为上,它同自然界寒暑推移的阴阳消长是一致的,既:太阳(三)、阳明(二)、少阳(一)、少阴(一)、太阴(二)、厥阴(三)。依据中医"天人合一"的观点,而产生了《灵枢·经筋篇》的经筋症候命名;同样,中医的切诊定位与此也是分不开的。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也以此为基础,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结构的宏观认识,用数字逻辑关系综合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
经络即是脏腑和指趾传递气血的航道;又是脏腑和指趾传递信息的连线;即是体表与内脏,头与脚,前胸与后背,脏与腑,脏与脏,腑与腑,脏腑与脏腑,指与指,趾与趾,指指与趾趾等气血的通道和密码的连线;即是传递疾病的信号,又能传递针灸按摩等信号。打一个比方说,人体的神经,血管,淋巴如同海路空的运输线。经络如同无绳电话线,电报线,遥控线等电讯线。但,人体的经络还要比电讯线高级多少倍。电讯线只能传递电子和光子的信号的功能,而不能传递“气, 磁,热等物质的功能。而人体的经络即能传递“气,电,磁,热,”等营养物质;又能传递各种信号的功能。
气血,是中医精辟,简练的,医学的“专业术语”;气血是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传递信息的“递子”和物质;是内气,血液,内分泌,淋巴等营养物质;是气体的,液体的,固体的,及其电,磁,热等“递质”的总称。
气,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电,磁,热,等营养物质和递子;“气”是及其活泼的递子,但它们又是及其容易被控制的物质;它们可以在皮肉筋骨中自由的运动和传递,它们也可以在神经,血管,淋巴等渠道运行和传递,它们还可以在无形的经络中有规律的运动和传递,“气”的运动和传递,不仅受人体生理功能和各种病邪的控制和摆布;而且受药物,针灸,按摩等医疗手段的控制和摆布;气又分为,清气和浊气两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是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有规律的正常生理活动,是“气”的良性循环,人的身体就健康;如果是清气下降,浊气上升是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失调和混乱,是“气”的恶性循环,人的身体就会生病。
血,是指能看见的血液,淋巴液,内分泌,内分肽等营养物质和递子,必须通过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有形的专门渠道运输和传递;血也是不仅受人体生理功能和各种病邪的控制和摆布;而且也受药物,针灸,按摩等医疗手段的控制和摆布。血又分为营养和糟粕。营养输入,糟粕输出是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正常生理活动,是“血”的良性循环,人的身体就健康;而营养输出,糟粕输入是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失常和混乱。是“血”的恶性循环,人的身体就会生病。
气血是经络,神经,血液,淋巴的递子,是人体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是人的生死存亡和的仙丹和妙药,是健康与疾病,发生度发展的起因和结果。气是病之根,血是病之本;病从气上生;病从血上起;气血即是病的起因又是病的根本;正如中医所说的那样:“通则能生,不通则死”,“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正气实足邪不侵正,正气不足邪乘虚而入”的名言。「经络图示仪的检测与切诊的这种气机升降是同步的,穴位点或经脉的电导特性就是气血脏象的外候,图示仪诊断与切脉异曲同工,图示仪效果更好。若血虚阴不足,则切诊时左脉小于右脉,这是气衰于下,左脉弱,血盛于上,故右脉大,它是厥阴、太阴之间的气血比例失调的反映,见下表:
厥阴少阳系 太阴阳明系
气升 一阴一阳, 太阴 三阴二阳,
↑ 厥阴多血少气, ↓ 太阴多气少血,
厥阴 少阳多气少血, 气降 阳明多血多气,
故气血平稳。 故偏气盛。
经络脏象在气血盛衰流注上,上午气血稳而气偏盛,中午气旺,下午血盛。在脉象切诊上,左主气主腑,为手足厥阴少阳系(一阴一阳);右主血主脏,为手足太阴阳明系(三阴二阳)。左右脏象气血的平衡稳定,依赖中间杠杆--手足少阴太阳系,即阴阳水火的制约关系。这在经络图示仪的图谱上可充分体现出来。
从气机上讲,左升右降的互为关系可归纳如下:
任督二脉
左气挟 稳定上下气血升降,主持 右血随
血而升 ----→ 内外阴阳平衡,调理气血 ------ 气而降
│ 阴阳。 |
| ↑ |
| | ↓
手足厥阴少阳系 | 手足太阴阳明系
体阴用阳,主疏泄,参 | 营卫所生,传导代谢
与代谢功能,为气血 | 功能,后天的气血源
的动力源。 | 泉。
↑ | |
| ↓ |
| 手足少阴太阳系 |
--------- 左右阴阳气血 ←-------
的横向输注
气血的竖度表现,切诊中反映在桡动脉寸关尺的脉搏振幅上。督脉亢进则寸部>尺部;任脉亢进则左尺部<右尺部;气血上盛下虚时,尺脉不足,此时督任二脉失衡。督任二脉受手足少阴太阳系的水火制约,才能保持气血的水火平衡(阴虚或阳虚均同水火失衡有关)。
所谓横向表现,指切诊上左右脉搏幅度的差异。左脉大于右脉时多为气盛,主腑,主功能;右脉大于左脉时主气滞血郁,主脏,主实质障碍。邪热滞阻为实症时,左脉>右脉,脏阴不足。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切诊定位依据气血升降的动态平衡及双手脉搏的相互关系。脉搏幅度的上下(由寸部到尺部)差异同气血的竖度升降(盛、衰)和任督二脉的循环有关;左右脉的幅度、落点差异同左右气血的横向波动(左升右降)有关。经络图示仪检测时,竖度升降反映在图谱的整体幅度上;左右脉的幅度、落点差异,体现在各检测点的左右差异上。
从经络脏象三系统来看,左手寸、尺部为手足少阴太阳系,中间关部为手足厥阴少阳系的足部系;右手寸、关部为手足太阴阳明系,尺部是手厥阴少阳系的手部系。这种定位关系符合气血左升右降的关系。脉定位与气血流注的关系如下:
左手脉
寸:手少阴太阳(二阴二阳),手少阴多气少血,手太阳多血少气。
流注在午、未时(中午11时至下午3时)。
关:足厥阴少阳(一阴一阳),足厥阴多血少气,足少阳多气少血。
流注在子、丑时(午夜11时至凌晨3时)。
尺:足少阴太阳(二阴二阳),足少阴多气少血,足太阳多血少气。
流注在申、酉时(下午3时至傍晚7时)。
左手脉
寸:手太阴阳明(三阴三阳),手太阴多气少血,手阳明多血多气。
流注在寅、卯时(凌晨3时至早晨7时)。
关:足太阴阳明(三阴三阳),足太阴多气少血,足阳明多血少气。
流注在辰、巳时(早晨7时至上午11时)。
尺:手厥阴少阳(一阴一阳),手厥阴多血少气,手少阴少血多气。
流注在戊、亥时(傍晚7时至午夜11时)。
脉定位按手足经排列如下:
左脉 右脉 和
寸 2 ---------→3 5
\
关 1| \/--→3 4
| /\
尺 2|_/ \_1 3
足经 手经
由上图可知,手阴阳经(兰线所示)从右尺部斜向左寸部再横向右寸部,足阴阳经(紫线所示)从左关部向下左尺部再斜向右关部。足经左关尺部(脏象之肝、胆、胃、膀胱)同右关部(脏象的脾、胃)为一组,手经右关部(命门,即脏象的心包、三焦)同左寸部(脏象的心、小肠)及右寸部(脏象的肺、大肠)为一组。亦即,手经在上(寸部)起于右尺部,足经在下起于左关部,这体现了阴阳互为的承制关系。在经络图示仪检测点的组合安排上,也依照这一原理。
从阴阳承制的关系看,左右脉搏的平衡体现在:左右寸部为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平衡反映在督脉;左右关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平衡与否,关系到冲脉,是气血平衡的关键;左右尺部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平衡反映在任脉。冲脉则是调节气血脏象活动的要冲,见下图:
左脉 右脉
寸 2(手少阴太阳)---→5(督脉)←---3(手太阴阳明)
关 1(足厥阴少阳)---→4(冲脉)←---3(足太阴阳明)
尺 2(足少阴太阳)---→3(任脉)←---1(手厥阴少阳)
切诊定位上,左右关部对应的肝、胆、脾、胃,为气机调节,是疏泄、中清之府,脾胃是营卫之海、后天之本,若亢进失衡则心、大小肠的脏象失调,多为火邪,使督脉失调,阴阳失控;反之,衰则肾、心包、三焦、膀胱气化不足,为阳虚、气血滞郁,造成任脉组滞。经络脏象三系的顺序为手足太阴阳明系、手足少阴太阳系、手足厥阴少阳系,三系之间的动态互为关系,还依赖冲脉的调节,以平衡任督二脉;任督二脉的稳定还依赖同手厥阴心包经密切相关的隔俞。从脏象心生血的观点看,与胃经有关的营卫代谢系统同胰俞有关。经络图示仪依据脏象的这种关系,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位置。把经络脏象的气血流注顺序列在切诊部位上,表示如下图:
左脉 右脉
寸 -→7 8 3 4←---
/ \
关 | 2 1←-- 6 5←- |
| \ \ |
尺 | -→10 9 | --→11 12 \ |
|/ |/ \|
手足少阴太阳系 手足厥阴少阳系 手足太阴阳明系
纵向相加均为17 纵向相加均为13 纵向相加均为9
由此可见,厥阴少阳系统为中间数13,13±4分别为少阴太阳系17和太阴阳明系9,这同《灵枢·经筋篇》的数字是一致的,即8±1,体现着气血阴阳同自然的关系。气血脏象上,左手以升为始,右手以降为终,故气血左升右降。左主气,右主血,切诊上左为人迎脉,右为寸口脉,它们的脏器功能联系成为切诊的依据。凭借左主气、右主血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切诊的定位,即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
在脏象上,右手肺、脾、心包为气血的有形脏器,胃、大肠、三焦为营卫输注的所生之器,为后天之本;左手心、肝、肾为气机、疏泄、水火、阴阳之根本;小肠、胆、膀胱为代谢疏导的关键。在经络脏象三系上,上午为手足太阴阳明系,偏于气盛;下午为手足少阴太阳系,血盛而气衰;夜晚为手足厥阴少阳系,气血平稳。这从经络图示仪检测的指趾穴的井穴端电导状态上也可反映出来,这种气血状态的变化同现代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是一致的。这里,足厥阴、太阴、少阳、阳明系的脏象活动,能起到承制上下气血平衡、左右气血升降的关键作用。
正常状态下,人体上午气盛,下午气衰而容易气血离居,夜间气血平稳。一般肺气伤者,气衰于下,血逆于上,下午易潮热、低热。脉诊时,上午右寸关部略盛,下午左寸尺部略盛,这是正常状态。)
二 经络的“起止点”和“交接点”,
经络的起止点和交接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它的后面隐藏很多很多,很大很大的秘密;它关系到如何挖掘和发挥经络和“指趾穴”的治疗功能,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经络起止点和交接点,是经络,脏腑和指趾的核心和关键;是经络,脏腑和指趾阴阳关系的的决定性因素;是指趾具有治疗功能的基础和关键,是治疗经络病和脏腑病的开关,按钮,关键和钥匙。所以,我将手指和足趾命名为“指趾穴”。
经络的医疗功能,可以说人人皆知,但经络的“起止和交接”的特异医疗功能,我们知道的甚少,在一定意义上讲,经络间接的特异医疗功能要比经络直接的医疗功能,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草药,针灸和按摩治疗经络病和脏腑病的基础和关键,根据和指南;是补泻按摩的按钮,开关和钥匙。是我发现和应用“指趾穴”的启蒙和启发的结果;可以说用没有经络起止和交接的了解和启发,就不可能发现指趾穴。
经络的起止点,有体内起止点和体外起止点两种:体内的起止点是脏腑之间的起止;体外的起止点是手指足趾之间起止。
经络的起止和交接,是脏与腑,脏与脏,腑与腑,脏腑与脏腑,指与指,趾与趾,指与趾,指指与趾趾,经络与脏腑,经络与指趾等的阴阳关系及其直接关系,间接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知,经络直接的“医疗功能”固然重要,但它的“起止和交接”间接的“特异医疗功能”更为重要。经络的“起止和交接”,决定指趾有极强的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医疗功能。为治疗经络失衡症和治疗脏腑病开辟一条新路。「为“经络四维”C.F.X .用《经络图示仪》的 K.C.F 特异电流产生新的平衡增强依据…。」
在中医经络论中明确的指出脏脏经络的起止点和交接点,大意是这样的:
肺经起于胸部两侧的中府穴,止于两手毋指背内侧的少商穴,与大肠经在指指上相交接;大肠经起于两手二指背外侧的商阳穴,止于头部鼻两侧的迎香穴,与胃经在头部相交接;胃经起于头部两眼下的承泣穴,止于两脚二趾背外侧的厉兑穴,与脾经在趾趾上相交接;脾经起于毋趾背内侧的隐白穴,止于胸部两侧大包穴,与心经在胸部相交接;心经起于胸部两侧腋窝的极泉穴,止于五指背内侧的少冲穴,与小肠经在指指上相交接;小肠经起于五脂背外侧的少泽穴,止于头部两耳的听宫穴,与膀胱经在头部相交接;膀胱经起于头部两眼内角的晴明穴,止于五趾背外侧的至阴穴,与肾经在涌泉穴五趾相交接;肾经起于足部脚心的涌泉穴,止于胸部两侧的俞府穴,与心包经在胸部相交接;心包经起于胸部两侧的天池穴,止于三指里面的中冲穴,与三焦在指指上相交接;三焦经起于五指背外侧关冲穴,止于头部外眼角丝竹空穴,与胆经在头部相交接;胆经起于头部外眼角瞳子廖穴,止于四指背外侧窍阴穴,与肝经在趾趾上相交接;肝经起于毋趾背外侧大敦穴,止于胸部乳头下期门穴,与肺经在胸部相交接。
从上一段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三个结论:① 指趾是十二经络的起止点和交接点;②,头部是手三阳与足三阳的交接点,胸部是手三阴与足三阴的交接点。③手经的三对脏腑与足经的三脏腑,有“指趾”起止和交接关系。「用《经络图示仪》进行系统扩展区的测查记录分析,以至于K.C.F的肢外的调整即以此观念。」
从上一段话语中我们还不难看出有两个问题;① 说肾经的起点在涌泉穴,而不在五趾的说法,对吗?。② 说脾经与心经,肾经与心包经,肝经与肺经在胸部交接,而不是脾经与肺经,肾经与心经,肝经与心包经在胸部交接的说法,对吗?
㈠ 指趾是十二经络的起止点和交接点:但说肾趾穴不在五趾上,实践证明是错的。
我们可以清础看到手指,是手三阴的止点,是手三阳的起点;也可以说手指,是手三阴和手三阳的起止点。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手指,又是手三阴和手三阳的交接点。即毋指与二指是肺经与大肠经的交接点;五指内外是心经与小肠经的交接点;三指与四指是心包经与三焦经的交接点。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肺经与大肠经,心经与小肠经,心包经与三焦经,或肺脏与大肠,心脏与小肠,心包与三焦,是真正的阴阳关系。因为它们之间,不仅在体内有脏与腑有经交接关系,而且在指与指还有经络的交接关系,每一对脏腑之间就形成一个气血的小循环。因而,肺脏与大肠,心脏与小肠,心包与三焦之间存在着,即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即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即互相平衡又互相失衡的阴阳关系。因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是肺与大肠是阴阳,而肺与小肠与三焦不是阴阳关系?为什么,心与小肠是阴阳关系,而与大肠与三中焦不是阴阳关系?为什么,心包与三焦是阴阳关系,而与小肠与大肠不是阴阳关系?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足趾,是足三阴的止点,是三足阳的起点;即足趾是足三阴和足三阳的起止点。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足趾又是足三阴和足三阳的交接点。即毋趾内侧与二趾是脾经与胃经的交接点;涌泉穴与五趾是肾经与膀胱经的交接点;毋趾外侧与四趾是肝经与胆经的交接点。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脾经与胃经,肾经与膀胱经,肝经与胆经,或脾脏与胃,肾脏与膀胱,肝脏与胆,是真正的阴阳关系。这是因为它们之间,不仅在体内脏与腑有经络交接关系,而且在指与指还有经络交接关系,每一对脏腑之间都形成一个气血的小循环。因而,脾脏与胃,肾脏与膀胱,肝脏与胆,之间存在着,即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即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即互相平衡又互相失衡的阴阳关系。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脾与胃是阴阳关系,而与胆与膀胱不是阴阳关系?为什么,是肾与膀胱是阴阳关系,而与胆与胃不是阴阳关系?为什么,是肝与胆是阴阳关系;而与胃与膀胱不是阴阳关系?例如:1977年我在泻推肝趾穴时,出现对胆有补的反作用;而对胃,对膀胱,则没有泻的反作用?这也充分说明肝与胆确实有阴阳关系;而与胃与膀胱则没有阴阳关系。「请参阅我该方面文:
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源于对经络脏象学说的考证。关于经络与脏象的联系,明李时珍在《脉诀》中的"气口九道图"上对脉诊的动态变化有详细描述,从形态的差异上说明经络、奇经八脉的总体结构。这里,阴阳的动态变化,表里的制约,以奇经八脉做为相互关联的纽带。奇经八脉的体现,是以切诊中脉搏搏动的形态来反映的。经络图示仪中,是从手指足趾端的检测点来构成左右网络,再现切诊的这种动态思维方式。
左手 经脉 脏象 奇经网络
寸 2 手少阴太阳 心、小肠 督脉
关 1 足厥阴少阳 肝、胆 带脉
尺 2 足少阴太阳 肾、膀胱 阳跷、阴跷
右手 经脉 脏象 奇经网络
寸 3 手太阴阳明 肺、大肠 任脉
关 3 足太阴阳明 脾、胃 冲脉
尺 1 手厥阴少阳 心包、三焦 阳维、阴维
少阴太阳系制约督脉和二跷脉,使之平衡;厥阴少阳系控制带脉和二维脉,它对诸经有约束作用,该系的稳定才能使阳维(主左右之阳)阴维(主左右之阴)达到稳定的平衡。傍晚至夜间是气血重整、修复的阶段。太阴阳明系控制冲、任脉的稳定,凌晨,经脉上多气多血,是肌体旺盛的阶段。
经络学说同切诊定位的布局相互印证,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也要充分体现这种关点,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依据穴点的特征,将肢端(指、趾甲旁的)井穴作为经络的检测点,可充分反映相应经络的状态。
下面给出了传统井穴点的定位:
手:小 指 无 名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10 9 8 7 6 5 4 3 2 1
手 手 手 膈 手 手 手
太 少 少 俞 厥 阳 太
阳 阴 阳 阴 明 阴
小 心 三 心 大 肺
肠 经 焦 包 肠 经
经 经 经 经
足:小 趾 四 趾 中 趾 二 趾 大 趾
10 9 8 7 6 5 4 3 2 1
足 足 足 胰 足 足 足
太 少 少 俞 阳 厥 太
阳 阴 阳 明 阴 阴
膀 肾 胆 胃 肝 脾
胱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这种布局同切诊的定位是相通的,但若仅以上述布局为依据,就缺乏经络脏象互为网络关系的完整性,很难体现奇经八脉的整体观点。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指(趾)端的空缺点同样有着经穴特征,并分别对应着督、任、冲、带脉,如下图:
手:小 指 无 名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10 9 8 7 6 5 4 3 2 1
手 手 手 督 膈 手 冲 手 任 手
太 少 少 脉 俞 厥 脉 阳 脉 太
阳 阴 阳 阴 明 阴
小 心 三 心 大 肺
肠 经 焦 包 肠 经
经 经 经 经
足:小 趾 四 趾 中 趾 二 趾 大 趾
10 9 8 7 6 5 4 3 2 1
足 足 足 督 胰 足 冲 任 足 足
太 少 少 脉 俞 阳 脉 脉 厥 太
阳 阴 阳 明 带 阴 阴
膀 肾 胆 胃 脉 肝 脾
胱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其中胃经改在足5。以中指(趾)为界,内侧1至5分布了手足太阴、阳明、厥阴系,少一个阳经;外侧6至10分布了手足少阴、太阳、少阳系,少一个阴经。手中指外侧的新井穴膈俞与手厥阴心包经同居中指,与血液、血管系统有关;足中趾外侧的新井穴胰俞与足阳明胃经同居中趾,与消化系统有关。
图中,手足小指(趾)外侧为太阳经,内侧为少阴经。食指、拇指为太阴阳明系及冲脉、任脉,冲任脉在切诊上居太阴阳明系中,横向承制左关部厥阴少阳系,以达到督任脉的寸部、左人迎由寸口脉的平衡。将食指端外侧(4)定为冲脉,拇指端外侧(2)定为任脉,同足厥阴、足太阳井穴为一组,这与切诊中右手寸关部共为太阴阳明系、冲任脉所占相同。左关部为厥阴少阳系,因而足趾(1)(2)定为脾经、肝经。手指督脉定在(7),它同少阴太阳系、厥阴少阳系为一组。以中指为界,督脉、冲脉分别落在两侧。中指端是心包经、膈俞;中趾端是胰俞、胃经,为后天营卫之本。手足小指(趾)、无名指(四趾)都是同名经。而手中指5是心包经,足中趾5则是胃经。在脉诊定位上,右关部是脾胃,右尺部是心包、三焦经(命门)。手3是大肠经,足3为下任脉。手2为上任脉,足2为肝。手足1为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位于手8。
经络图示仪的脏象定位,沿用左主气主功能、右主血主实质的观点,并依此来判断检测点的左右偏差是气盛、功能波动,还是实质病变。手足左右指(趾)的井穴检测点,构成了经络脏象的外候网络,从上下左右的差异对比来判明阴阳、表里、虚实,从各经的异态来判断脏象失衡的程度,进而作出诊断。经络图示仪中,以手经为基础检测点,足经为辅助检测点,共计40个检测点,这40个检测点的每个检测点都有数个扩展检测点,可以获得充足的检测信息。基础检测点和辅助检测点与身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手:小 10 小肠 ---- 扁桃体、食道、胃、十二指肠
指 9 心经 ---- 同心搏动、心率有关
无 8 三焦 ---- 同体质免疫系统有关
名 7 督脉 ---- 大脑功能、脑皮层活动
中 6 膈俞 ---- 内分泌系统、血液
指 5 心包 ---- 心脏、冠状动脉、脑血流
食 4 冲脉 ---- 植物神经、丘脑
指 3 大肠 ---- 大肠、结肠区域
拇 2 任脉 ---- 脑血流供应
指 1 肺经 ---- 肺、上呼吸道
足:小 10 膀胱 ---- 泌尿系统
趾 9 肾经 ---- 泌尿系统、内分泌
四 8 胆经 ---- 肝胆实质、代谢系统
趾 7 督脉 ---- 大脑功能
中 6 胰俞 ---- 胰腺、消化功能
趾 5 胃经 ---- 胃实质、
二 4 冲带 ---- 植物神经、丘脑
趾 3 任脉 ---- 少腹、生殖系统
大 2 肝经 ---- 肝功能的内分泌解毒功能
趾 1 脾经 ---- 内分泌、血液调节、消化吸收功能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对皮肤良导点(穴位点)电导特性的研究,是经络图示仪的特异电流为检测基础,用经络图示仪检测上述基础、辅助及相应的扩展检测点,得出经络脏象的整体状态,可以获得大量的诊断信息。此外,我们多年的实践发现,穴点在检测过程中的热灼感反应,是经络脏象的重要外候。对整个检测图谱结合热灼感程度的分析,证明了热灼感是气血淤滞、气机闭涩、郁滞余毒、气热阴伤等气血运行失调、阴阳离异抽象概念的外候反映。
用现代生物物理的方法对经穴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对手足指(趾)甲旁1分许井穴电导特性及其对电流反应的研究,融合了中医切诊的脉象理论,使经络图示仪的研究成为有源之水。在经络图示仪的研究中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经络图示仪的开放性设计,使中医的抽象脉诊理论趋于标准化。。上述均是摘于《经络图示仪》中的说明部分文、以此来同杨先先文互映、加深对指趾穴时发现的意义延伸…… 」
1977年前后,我在“肝盛胆衰”的情况下,我在单项补泻“肝胆”指趾穴时发现,“泻推肝趾穴”和“补推胆趾穴”,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这充分说明:①泻肝趾穴时,对肝有正作用,即有泻的作用。同时对胆有反作用,即有补的作用。②补胆趾穴时,对胆有正作用,即有补的正作用;同时对肝还有反作用,即有泻的作用。③就是说,泻肝有补胆的反作用,补胆有泻肝的反作用,因而只泻肝或只补胆,都有“泻肝补胆”的作用,结果都是一样的(必须是肝盛胆衰的条件下)。归纳起来就是;在单项补泻按摩指趾穴时,对直接关系的脏腑有正作用,对间接关系的脏腑有反作用。「这是以补泻按摩指趾穴时的手法来体现“补泻”的互映关系」
2004-12-15日,昨天晚间21点30分左右,我发现肝趾穴有气血淤积块(在毋趾甲外侧),我用指甲重泻刮20下,过了30分钟后,我的心包幕穴(膻中穴)突然疼痛,当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过了一回我才想起,原来是我在半个小时以前“重刮肝趾穴”引起的副作用的原故。于是我就开始采用,“泻心包补三焦”指趾穴,各推10下,我又“泻法揉摩膻中穴”50下,心包幕穴的疼痛很快消失。重泻肝趾穴,能引起心包幕穴的疼痛,完全证明了,我在1990年前后就得出结论那样,“补泻按摩指趾穴”的正作用,反作用,再正作用是:㈠ 对直接关系脏腑有正作用;㈡ 对间接关系脏腑有反作用,㈢对再间接关系脏腑有再正作用。补泻按摩指趾穴的反作用和再正作用,是指趾补泻按摩产生副作用的根源。
另外说肾经的起点在涌泉穴而不在五趾的说法,我很早以前我就有不同看法,并且在实践中证明也是错误的。我看了很多关于经络的书:都是说肾经的起点在涌泉穴,没有一本书说在五趾背趾甲根内侧的无名穴(是我的命名),对此我在1970年前后就有不同的看法,但又没有什么真凭实据,也只好不了了之。过了三十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我发现了肾经起止点不在涌泉穴,而在五趾甲根内侧的无名穴,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2004-01-09日,我发现右脚四趾的两侧有痒痛的感觉,我就用牙签按刮有奇痛的被动反应,接着我用牙签试按刮各个脚趾两侧都有强烈的,抽动的,条件反射的,奇痛的被动反应;按刮后引起头顶部瘙痒和头两侧部瘙痒,我就用牙签挠刮头部,而后一切症状立即消失。同时也发现第五趾的背内侧端到根,也有极强反应,而且还有极好的医疗功能,从此我就发现“肾经起止点”不在“涌泉穴”,而在五趾背内侧端到根,也是一个线条穴。
其实,我还发现胃经的起止点不仅在二趾背外侧,而且在内侧也是,同时三趾背内外两侧也是, 另外我还发现胆经的起止点不仅在四趾背外侧,而且在内侧也是。
㈡,头部是手三阳与足三阳的交接点,胸部是手三阴与足三阴的交接点,有对,也有错。
说大肠经与胃经,小肠经与膀胱经,三焦经与胆经在头部交接,多年实践完全正确。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大肠与胃是阴阳关系(大肠为阳胃为阴),而与胆与膀胱不是阴阳关系?为什么,是小肠与膀胱是阴阳关系(小肠为阳膀胱为阴),而与胆与胃不是阴阳关系?为什么,是三焦与胆是阴阳关系(三焦为阳胆为阴),而与胃与膀胱不是阴阳关系?这是因为我在补泻按摩指趾穴过程中上千万次证明,它们之间具有真正的阴阳关系;在补泻胃趾穴时,对大肠总会有反作用,同样在补泻大肠趾穴时,对胃总会有反作用;在补泻膀胱趾穴时,对小肠总会有反作用,同样在补泻小肠指穴时,对膀胱总会有反作用;在补泻胆趾穴时,对三焦总会有反作用,同样在补泻三焦指时,对胆总会有反作用;
说胸部是手三阴与足三阴的交接点,这一点是正确的;但说脾经与心经,肾经与心包经,肝经与肺经在胸部交接是错误的;在实践中证明:只有脾经与肺经,肾经与心经,肝经与心包经在胸部交接,才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我在补泻按摩指趾穴过程中,上千万次证明它们之间具有真正的阴阳关系;肺为阳脾为阴;心为阳肾为阴;心包为阳肝为阴。在补泻脾趾穴时,对肺总会有反作用,同样在补泻肺指穴时,对脾总会有反作用;在补泻肾趾穴时,对心总会有反作用,同样在补泻心指穴时,对肾总会有反作用;在补泻肝趾穴时,对心包总会有反作用,同样在补泻心包指穴时,对肝总会有反作用。
㈢,手经的三对脏腑与足经的三对脏腑,有真正的阴阳关系。
我们从以上三条可以清础的看出:
① 肺经起于胸部止于毋指与大肠二指交接;大肠经起于二指止于头部与胃经交接;胃经起于头部止脚二趾与脾经交接;脾经起于毋趾止于胸部与肺经交接;也就是,肺接大肠,大肠接胃,胃接脾,脾接肺形成一个园周;于是肺,大肠,脾,胃四个脏腑,形成第一个气血中循环。
② 心经起于胸部止于五指与小肠经交接;小肠经起于五指止于头部与膀胱经交接;膀胱经起于头部止于五趾与肾经交接;肾经起于足王趾止于胸部与心经交接;也就是,心接小肠,小肠接膀胱,膀胱接肾,肾接心又形成和园周;于是心,小肠,肾,膀胱四个脏腑又形成第二个气血中循环。
③ 心包经起于胸部止于三指与三焦交接;三焦经起于四指止于头部与胆经交接;胆经起于头部止于四趾与肝经交接;肝经起于毋趾止于胸部与心包经交接;也就是心包接三焦,三焦接胆,胆接肝,肝接心,再形成一个园周;于是心包,三焦,脚,胆四个脏腑又形成第三个气血中循环。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肺和大肠“与“脾和胃”两对腑之间有真正的阴阳关系;为什么“心和小肠”与“肾和膀胱”两对脏腑之间也有真正的阴阳关系;为什么“心包和三焦”与“肝和胆”两对脏腑之间还有真正的阴阳关系。例如:
我在1990年前后,因长期的“泻脾补胃”指趾穴(注2 ),而引起的干咳症(副作用),我采用“泻肺补大肠”指趾穴(注3 )各5下”,经过三五天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一说明“泻脾补胃”指趾穴有“补肺泻大肠”的反作用;二说明,“肺和大肠”与“脾和胃”之间,有平衡与失衡的阴阳关系。
我在1992年前后,因颈椎病而引起的各种头痛。我采用双向补泻指趾穴时发现:①在“泻脾补胃”指趾穴时,有“补肺泻大肠”的反作用,引起的干咳和腹胀症,我采用“泻肺补大肠”指趾穴治好的。② 在“泻肾补膀胱”的指趾穴时(注4),有“补心泻小肠”的反作用,而引起的干咳和小腹胀症,我采用“泻心补小肠”指趾穴(注5 ),治好的。③ 在“泻肝补胆”指趾穴时(注6 ),有“补心包泻三焦”的反作用,引起的干咳和小腹胀症,我采用“泻心包补三焦”的指趾穴(注7),治好的。归纳起来;在双向补泻按摩指趾穴时,对再接关系的脏腑有间接反作用。实践证明,长期的,过度的推刮补泻指趾穴的间接反作用,是产生副作用的根源
三,经络的起止点和交接点的特异医疗功能
㈠ 经络的起止和交接,明确确定脏腑阴阳关系的功能:
①,脏与腑“直接”的阴阳关系:
凡是在指与指或趾与趾之间,有经络起止和交接关系的脏与腑,是直接阴阳关系。例:肺与大肠、心与小肠,心包与三焦,脾与胃,肾与膀胱,肝与胆乏间都是直接关系。
凡是有直接关系的脏与腑之间都具有真正的阴阳关系,即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消长又相互转化,互相相对平衡又互相绝对失衡的关。都存在气血互相交流,互相循环的关系。
②,脏与脏和腑与腑“间接”的阴阳关系:
凡是在指与趾有经络起止,又在头部有交接关系的腑与腑是间接阴阳关系。例如:大肠与胃、三焦与胆、小肠与膀胱的关系都是间接阴阳关系。
凡是在手指和足趾有经络起止,又在胸部有交接关系的脏与脏关系,也是间接关系。例:肺与脾、心包与肝、心与肾的关系都是间接阴阳关系。
凡是具有间接的阴阳关系的腑与腑、脏与脏之间,有间接的阴阳关系,主要表现在有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
③,脏腑与脏腑“双接”的阴阳关系:
凡是脏腑与脏腑之间,既有直接阴阳关系又有间接阴阳关系的脏腑与脏腑,是双接阴阳关系。例如:“肺和大肠”与“脾和胃”;“心和小肠”与“肾和膀胱”;“心包和三焦”与“肝和胆”之间的关系,都是“双接”阴阳关系。
凡是有双接阴阳关系的脏腑与脏腑之间,也是“间接”的阴阳关系;是产生副作用的根源。例:“泻脾补胃”指趾穴时可引起“肺盛大肠衰”而产生副作用。
㈡,经络的起止和交接,明确确定指趾与脏腑关系的功能:
①.指趾与脏腑的“直接”关系:
凡是指趾与脏腑之间有经络起止关系的脏腑,为指趾直接关系的脏腑。例:母趾与脾脏之间有经络起止的关系,是“直接”关系。
②.指趾与脏腑的“间接”关系:
凡是指趾与脏腑之间有经络间接交接关系的脏腑,为指趾的间接关系的脏腑。例:母趾与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脾与胃有经络交接的关系,是“间接”关系。
③.指趾与脏腑的“再间”接关系:
凡是指趾与脏腑之间,有经络再间接交接关系的脏腑,为指趾的再间接关系的脏腑。例如:脾趾与脾是直接关系,与胃是间接关系,与肺是“再间接”关系。再如,胃趾与胃是直接关系,与肺是间接关系,与大肠是“再间接”关系。
㈢,经络的起止和交接,明确确定“气血循环”关系的功能:
①,指趾与脏腑有气血的“小循环”关系:
凡是有直接关系的每一对脏腑与指指或趾趾之间,具有气血互相交流和气血循环的关系,简称为气血小循环关系。具有真正的阴阳关系。例如:肺与大肠、心与小肠、心包与三焦、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具有气血小循环的关系
②,指趾与脏腑气血的“中循环”关系:
凡是有双接关系的二对脏腑与指指或趾趾之间,具有气血互相交流和气血循环的关系,简称为气血中循环关系。在生理和病理的互相影响关系,有间接的阴阳关系。即存在间接的相对平衡与绝对失衡的关系。例:肺和大肠与脾和胃、心包和三焦与肝和胆、心和小肠与肾和膀胱乏间具有中循环的关系。
③,指趾与脏腑气血的“大循环”关系:
三个中循环脏腑乏间经络的互相交接,构成人气血的大循环关系,在生理和病理上也有一定的互相影响关系。但,即没有直接的阴阳关系,也没有间接的阴阳关系。
㈣,经络的起止和交接,明确足经与手经的阴阳关系:
多年实践证明,足经属阴,手经属阳,足经与手经也是天生一对矛盾,具有真正的阴阳关系。足经三对阴阳与手经三对阴阳,都有经络直接和间接相通的关系;有气血交换的中循环关系;有间接的阴阳关系;而且还进一步证明;足三对阴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手三对阴阳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而足三对阴阳的盛衰常常有决定手三对阴阳盛衰的功能。也就是手三对阴阳的盛衰,常常是随着足三对阴阳盛衰的变化而变化。例如①肺经与大肠经的盛衰常常是随着脾经与胃经盛衰的变化而变化。②心包经与三焦经的盛衰常常是随着肝经与胆经盛衰的变化而变化。③心经与小肠经的盛衰常常是随着肾经与膀胱经盛衰的变化而变化。
㈤,经络与脏腑的阴阳关系,既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
多年的实践还证明:经络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盛与衰”,“量变与质变”,与脏腑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盛与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有相关性,又有无关性。「穴质态变异性、即:π、Q、B、P等代态点即是“盛与衰”,“量变与质变”的程度反映、在脏腑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的调整中必然存有“量变与质变”的程度反映。因此穴质态变化相容分析意义重大…… 。」
“相关性”,是说经络阴阳的“盛与衰”与脏腑阴阳的“盛与衰”具有相关性;也就是说当经络“阴盛阳衰”时,脏腑的盛衰关系,也必然是“脏盛腑衰”;或者说当经络“阴衰阳盛”时,脏腑的盛衰关系也必然是“脏衰腑盛”。这也就是说经络阴阳的盛衰与脏腑阴阳的盛衰,具有相关性。
“无关性”,是说经络阴阳的“平衡与失衡”,“量变与质变”,与脏腑阴阳的“平衡与失衡”,“量变与质变”则具有“无关性”;就是说当经络阴阳只有“量变”,“相对平衡”时,而脏腑阴阳可能是发生“质变”和“绝对失衡”;当经络阴阳发生“质变”和“绝对失衡”时,而脏腑阴阳可能是只有“量变”和“相对平衡”。这也就是说,经络阴阳的盛衰与脏腑阴阳的盛衰,又具有“无关性”。例如我在1986~1999年的各种头痛,表面看是颈椎增生引发的结果。但从实际上看,是因“足三阴与足三阳”绝对失衡的结果。是“脾经盛,胃经衰”,“肝经盛,胆经衰”,“肾经盛,膀胱经衰”,“三对经络阴阳盛衰”,长期的处于“阴盛阳衰”的“绝对失衡”状态的结果。而“脾脏与胃腑”,“肝脏与胆腑”,“肾脏与膀胱腑”,“三对脏腑阴阳盛衰”确常常处在“阴盛阳衰”的“相对平衡”状态,而不生病。
经络阴阳与气血阴阳等也是,既有相关性,又有无关性;人体各种阴阳都是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不会千篇一律,都是相对,不会绝对。
(注1):指趾穴:就是因为手指和足趾有治疗疾病的功能,所以,简称为指趾穴。
指趾穴,是脏腑经络的起止线和交接点的地方,是从指趾端到指趾根的“线条穴”;是通过经络传递而起作用,是“经络性”穴位;与十二脏腑有直接关系,具有治疗脏腑经络失衡症和治疗脏腑器官失衡症的功能。是治疗脏腑经络和脏腑器官的按钮,开关,和最好的钥。
指趾穴的方位,形状和特点,即不适于针灸,刮砂,更不适于拨罐;只适于补泻推刮法的按摩。所以“指趾穴”是我们补泻按摩,自己的“专业术语”和“专用穴”。,是我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人的手指和足趾具有极强的治疗功能,于是我将手指和足趾命名为“指趾穴”。指趾穴,是脏腑经络的起止线和交接点的地方,是从指趾端到指趾根的“线条穴”;是通过经络传递而起作用,是“经络性”穴位;与十二脏腑有直接关系,具有治疗脏腑经络失衡症和治疗脏腑器官失衡症的功能。是治疗脏腑经络和脏腑器官的按钮,开关,和最好的钥。
据我所知补泻按摩几千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真正的发现和起用“指趾穴”。很早以前,老子曾提出“足趾穴”一说,也有人推出“小儿手指穴”一说,今天我又推出“指趾穴”一说。三个学说,看似相同,实有质的区别。老子的“足趾穴”,是说足趾掌面反射点(没有手指);而不是在“足趾经络起止线”。“小儿手指穴”,是说手指掌面的反射点(没有足趾),也不是在“手指经络起止线”。我提出的“指趾穴”,一是手指与足趾“联合”用称;二是在“指趾经络起止线”上。因而我提出来的指趾穴与前两种说法根本不同。
指趾穴,是补泻按摩最重要的“专用穴”,在补泻按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任何语言来形容都不为过。可以说指趾穴的探索和发现,是补泻按摩兴旺发达的开始和起步;是补泻按摩成功与失败的基石和里程碑。是经络医疗功能在指趾穴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更加说明中华民族发现“经络”的伟大意义,更加明确指趾与脏腑,头部,有着亲密的直接关系;为治疗经络病,头痛病和脏腑病等找到根据和新路,使补泻按摩者更加看到光明和希望。
(注2):“泻脾补胃”指趾穴:即泻推脾趾穴和补推胃趾穴:也就是从毋趾背内侧根起直线“离心”推刮到毋趾背内侧端止;再从二趾背外侧端起直线“向心”推刮到二趾背外侧根止。
(注3 ):“泻肺补大肠”指趾穴:即“泻推肺指穴和补推大肠指穴:也就是从毋指背内侧根起直线“离心”推刮到毋指背内侧端止;再从二指背内侧端起直线“向心”推刮到二指背内侧根止
(注4): “泻肾补膀胱”指趾穴:即泻推肾趾穴和补推膀胱趾穴:也就是从五趾背内侧根起直线“离心”推刮到五趾背内侧端止;再从五趾背外侧端起直线“向心”推刮到五趾背外侧根止。
(注5):“泻心补小肠”指趾穴:即泻推心指穴和补推小肠指穴:也就是从小指里面根起“离心”的斜线推到小指背内侧端止;再从小指背外侧端起“向心”直线推到小指背外侧根止。
(注6 ):“泻肝补胆”指趾穴:即泻推肝趾穴和补推胆趾穴:也就是从毋趾背外侧根起直线“离心”推刮到毋趾背外侧端止;再从四趾背外侧端起直线“向心”推刮到四趾背外侧根止
(注7 ):“泻心包补三焦”指趾穴:即泻推心包指穴补三焦指趾穴:也就是从中指里面根起“离心”的直线推到中指里面端止;再从四指背外侧端起“向心”的直线推到四指背外侧根止。「 仅从〈“泻肺补大肠”指趾穴:即“泻推肺指穴和补推大肠指穴:也就是从毋指背内侧根起直线“离心”推刮到毋指背内侧端止;再从二指背内侧端起直线“向心”推刮到二指背内侧根止〉可以证明“离心”与“向心”是向体内外的动态作用力上达到补、泻。用《经络图示仪》在做 K.C.F 反鐀治疗时以电流负极为补、相反让电流从测查穴位区流出为泻、同“离心”为泻是一致。提示了推拿按压手法的对经络动态互映、将使“经络四维”C.F.X .发生频繁波动、而产生新的状态。」 20060211 蒋新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