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1
2
3
4
5
/ 5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复制链接]
卷土飞扬
|
2006-5-1 23: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胃
(1、王亚辉 2、卷土飞扬)
一、主要病机的相关证
正气:阴
邪气:寒,热
间邪:食,饮、瘀、气机(不畅)
二、胃的病变
1、胃阴虚
①病因 多因温病热邪不解,阳明热盛,火热耗伤阴液,以及大汗热劫胃阴,损伤津液。致胃中虚热,胃失和降,气逆干呕;津不上承,故咽干口燥……。
②可见症状 胃脘灼热疼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③第一反射症状
1)胃脘隐隐灼痛(独立依据)。
2)干呕呃逆(独立依据)。
3)舌红少津,甚至燥裂,但色未转黑(独立依据)。
④治则 养阴清热,调理气机。
⑤方药 玉女煎和香砂养胃丸,或组方:
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半夏、粳米、甘草。
2、气机不畅
①病因 过食生冷或受凉、受风,郁阻中焦气机,加脾胃虚弱,升清无力,胃不降浊,故而呕吐、泛酸。
②第一反射症状
1)呕吐食物残渣。
2)泛酸。
3)胃脘胀或胀满。
③可伴随症状
不欲饮食,大便艰难,头痛。
④治则 降逆胃气,补气健脾。
⑤方药 香砂六君子丸或香砂养胃丸(与逍遥丸和十全大补丸联用),香砂养胃丸见效快。
⑥补注:此证常伴肝郁证,宜选用逍遥丸,对于高血压等不宜使用升提药物者,可用郁金、佛手替代逍遥丸中的柴胡。
3、胃中瘀血
①病因 因食辛辣食品、肝火犯胃等刺激,胃体出血而成瘀,瘀结于内,则气机郁滞,不通而痛。
②第一反射症状 脘腹持续刺痛,痛处不移。
③可伴随症状 大便中混有血迹,为混血,与痔疮的边血要鉴别开,或大便时而呈咖啡色。
④治则 活血化瘀,补气健脾,生肌。
⑤方药 膈下逐瘀汤和十全大补丸加焦艾叶、地榆、焦山栀。
4、胃火(热)亢盛
①病因 外感热邪、暑邪等内传阳明,或食辛辣食品内生火热。
②可见症状 胃脘灼热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牙龈出血,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③第一反射症状
1)胃脘部拒按,可惜冷饮,胃脘灼痛。
2)便秘,小便短数。
3)牙龈肿痛,下牙疼痛。
④治则 清胃火。
⑤方药 轻证:清火栀麦片。
重证:黄连解毒片或三黄汤(黄芩、大黄、黄连)。
5、寒滞胃肠
①病因 寒邪侵犯胃肠,脘腹冷痛,或中阳不振,过食生冷所致。
②可见症状 面色苍白,拒按,脘腹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青或黄,肢冷不温,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③第一反射症状
1)脘腹冷痛,痛势暴急。
2)脘腹冷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拒按。
3)面青,舌苔白润,脉弦(右关)或沉紧(右关)。
④治则 温中散寒
⑤方药 吴茱萸汤。
⑥补注 由于寒主收引,当适当行气活血。
6、饮留胃肠(参见湿伤脾相关证治)。
7、食伤胃
①病因 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症。
②治则 消食导滞。
③方药 保和丸。
④补注 伤于肉食,重用山楂。
伤于素食,重用麦芽。
附1 胃病变的常见病机
附2 胃病病变辨证要点
1、辨虚实。
2、辩寒热 分实寒、实热(两者拒按)、虚寒、虚热(喜按)。
3、辩气血 初痛在气,久痛在血。在气,痛无定处;在血,痛处不移,呈持续刺痛。
4、辩急缓 胃痛暴作,寒伤中阳,积滞不化,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疼痛渐发,多为肝木乘脾,木壅土郁,肝胃不和,气滞血瘀。
5、辩在脏在腑。
附3 胃肠病诊断技巧
1、问诊
(1)问饮食;
(2)问气候与服饰;
(3)呕吐(干呕还是有呕吐物);
(4)疼痛(部位、性质、急缓);
(5)泛酸;
(6)喜温、凉、按否;
(7)大便情况;
(8)小便情况;
(9)牙龈情况(肿胀、出血);
(10)其他明显症状 如口臭。
2、望诊
(1)望舌苔多少,津液多寡;
(2)望牙齿津液的盛亏;
(3)望面色是否苍白。
切诊 关注右关浮、弦、细、迟、滑、紧等脉。
胃 寒 症:脘腹冷痛,得温则减,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胃 热 症:胃脘灼痛,拒按,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食滞胃脘:脘腹胀痛,厌食。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饮留胃肠:脘腹胀满,呕吐清涎,胃肠有水声,舌苔百滑。
三、胃用药
养 胃 阴:麦冬、天东、生地。
清 胃 热:黄芪、黄连、生地、石膏、知 母。
祛 胃 寒:理中丸、干姜。
止胃出血:艾叶、地榆、藕节、焦山栀。
温中止呕:生姜。
消 食: 伤于肉食用山楂;伤于面食用麦芽、神曲。
大 肠
(高宏媛)
一、主要病机的相关证
正气:津
邪气:寒,湿,热
间邪:虫
二、大肠病变
1、大肠阴津亏虚:
表现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为主症的证候。多因素体阴亏,或年老而阴血不足,或吐泻、久病、温热病后期等耗伤阴液,或因失血、妇女产后出血过多,以致阴血津液亏虚 、大肠失于濡润所致。本证以大便燥结、难以排出及津亏失润见症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数日一行,口干,或口臭(下面不通,臭气从上逸出而致),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数。
2、大肠寒症
【概念】大肠虚寒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禀赋阳虚,或过食生冷,或久病、腹泻持续不愈以致损伤阳气所致。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大便异常,包括腹泻或便结,与虚寒象并见。
【临床表现】有肠鸣、大便溏泄、失禁,甚则肛门下坠或便后脱肛,腹痛势急,喜暖拒按,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迟。
3、大肠湿热证
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湿热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洁,致使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本证以下痢或泄泻及湿热征象为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大肠热症(阳明经证与阳明腹实证)
【概念】指由于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在六经辨证中称为阳明腑实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属中焦病证。多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津液外泄,致使肠中干燥,里热更甚,燥屎内结而成。本证以腹满硬痛 、便秘及里热炽盛见症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
阳明经证为:大热、大汗、大渴、大饮、脉洪大。
阳明腹实证为:腹胀、大便秘结、严重者高热,或日晡潮热,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5、虫积肠道证:是指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多因误食不洁的瓜果、蔬菜等,虫卵随饮食入口,在肠道内繁殖孳生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面黄形瘦,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睡中齘齿,或鼻痒,面部出现白色虫斑,白晴见蓝斑,或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甚至剧痛而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膀 胱
(陈 罕)
1、膀胱湿热证(湿热)
膀胱湿热证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胃内伤,湿热内蕴,下注膀胱而成。本证为里证,属实热。
(1)主证:小便短赤、排尿灼热涩痛。
(2)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短赤,涩痛、淋漓不畅,小腹胀闷。或兼有发热、腰痛,或尿血如注,或尿有砂石,或尿浊如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情分析:膀胱虚冷,气化失司,约束无力故小便频数,淋漓、遗尿。下焦虚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
(3)病机演变:儿童得此证可随发育肾气渐充而自愈。老年得此,迁延难愈。或可导致肾气不固或肾阳虚。
(4)鉴别:本证之小便淋漓与膀胱湿热证不同,膀胱湿热证见滴沥而有涩痛、尿赤,本证则淋漓不约、尿清、舌淡苔白。本证为肾气不固证的一部分。本证属下焦虚寒,专摺排尿失约,肾气不固则还包括滑精、滑胎等症。
(5)辨证要点:膀胱气化功能减弱,排尿失约为本证审证基础。只要掌握:
1.小便淋漓不禁、频数,
2.有下焦虚寒之象,即可认定为本证。
2、膀胱失约证(阳虚)
(1)主证:小便频数、淋漓不禁。
(2)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淋漓不禁,遗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3)证情分析:膀胱虚冷,气化失司,约束无力故小便频数,淋漓、遗尿。下焦虚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
(4)病机演变:儿童得此证可随发育肾气渐充而自愈。老年得此,迁延难愈。或可导致肾气不固或肾阳虚。
(5)鉴别:本证之小便淋漓与膀胱湿热证不同,膀胱湿热证见滴沥而有涩痛、尿赤,本证则淋漓不约、尿清、舌淡苔白。本证为肾气不固证的一部分。本证属下焦虚寒,专摺排尿失约,肾气不固则还包括滑精、滑胎等症。
(6)辨证要点:膀胱气化功能减弱,排尿失约为本证审证基础。只要掌握:1.小便淋漓不禁、频数,2.有下焦虚寒之象,即可认定为本证。
3、膀胱蓄水证(湿)
膀胱蓄水证多由外邪入里,三焦水道失调、膀胱气化不行、水蓄膀胱而成。本证多为表里同病,属实证。
(1)主证:小便不利、口渴。
(2)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急迫;微发热、口渴,或水入则吐。苔薄,脉浮数。
(3)证情分析:外邪入里,三焦水道失调,水蓄膀胱故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急迫,水饮停蓄津不上承故口渴。饮入之水不化上逆则吐。微发热、脉浮数、苔薄方表邪来尽。
(4)鉴别:本证与膀胱失约证不同,膀胱失约证证属虚寒,本证尚属实热;膀胱失约证纯属里证,本证多为衷里兼证,膀胱失约证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数、淋漓不禁,本证主要麦现为小便不利、口渴,膀胱失约证脉沉细,本证脉浮数。本证与膀胱湿热证也不同,膀胱湿热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涩痛等,本证则无涩痛之症。
(5辨证要点)水停膀胱、排尿功能障碍为本证审证基础。只要掌握:1.具有主症,2.有表证或水入即吐之水逆症,即可诊为本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卷土飞扬
|
2006-5-5 09: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五脏用药
(卷土飞扬)
一、肺用药
(一)成药:玉屏风散 补肺气,强卫气,用于防止感冒等。
橘红饮子 用于祛痰止咳。
(二)散药
①肺阴虚:麦冬20g左右、生地15g左右、天冬20g左右。
②肺气虚:黄芪15g左右、炙甘草9-20g。
③肺中痰:祛痰 桔梗9-15g,视病情轻重用药。
化痰 化橘红9-15g。
断痰源 陈皮9g左右,法半夏9g左右,另加健脾补气药。
咽部痰:祛痰 浙贝12-20g。
化痰 山豆根6g左右。
④清热:肺中热 黄芩15g左右,生地15g,石膏20-30g。
咽喉部热 马勃6g,射干6g,生甘草6-12g。
⑤祛风(祛咽喉部风邪):防风6g。
⑥祛寒:炙麻黄9-12g,视体制酌情加减剂量;细辛3g(不得超过5g,味涩,酌情加调味药);白芷3g 。细辛和白芷均用于咽喉部,还可作为咽喉部的引经药。
⑦宣肺气:麻黄9-12g,桔梗9g左右。
降肺气:杏仁6-9g,枳壳5g-6g。
二、心用药
(一)成药:归脾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
(二)散药:
养心血 酸枣仁、阿胶、龙眼肉、当归、远志。
养心阴 远志、生地、麦冬20g左右。
安神 茯神6g,夜交藤6g。
温心阳 干姜、制附子5g~9g、五味子6g左右。
开窍 冰片0.3g、苏合香。
溶血栓 水蛭3g。
扩血管 地龙1.5~3g。
透过血脑屏障 冰片0.3g。
三、肝用药
(一)成药:逍遥丸、大定风珠(肝阴虚肝阳上亢)、龙胆泻肝汤、温胆汤。
(二)散药:
疏肝 柴胡9~15g,郁金9~15g,佛手9g左右。
清热 黄芩、生地、龙胆草15g左右。
利湿 从脾胃考虑,从膀胱利湿,加引经药至肝经,肝经之湿多在筋,但也有在脏者,辨证时须多加注意,严格观察细脉的浮沉位。因常见伴发四肢麻木,加全蝎3g,川芎9g(两药这一剂量足够,不需再加)。
利胆退黄 茵陈9g左右、金钱草。
补血 四物汤、阿胶。
活血 桃仁、红花、当归、丹皮、益母草15g以上。
凉血 丹皮、栀子、生地、知母。
镇肝潜阳 石膏、赭石、龙骨、牡蛎等矿石类药物,石决明10g。
肝寒 暖肝煎(这一类型是唯一一个没见到的病变,但在古文记载中有这一说法)。
四、脾胃大肠用药
(一)成药 归脾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养胃丸、十全大补丸、理中丸、逍遥丸(这里用于补血、燥湿、通便,通便的机理是养肠道血而通大便)、黄连解毒片。
(二)散药
补气: 四君子汤、黄芪、党参、沙参、太子参。
行气: 升提用升麻、柴胡;降气用陈皮、半夏、枳实、厚朴、砂仁(后下);收腹中气用木香、沉香、香附。
温中止呕 生姜。
温阳: 干姜、一切走脾胃的温性药物,如白术、焦艾叶等。
祛湿: 利湿用茯苓、泽泻、车前子、川木通(因关木通已经被禁止使用);燥湿用苍术,芳香化湿用藿香(藿香气味难闻,尽量不用),根据当时阴液情况选择用药种类,一般情况用利湿就可以。
祛寒: 理中丸、干姜。
清热: 黄芩、黄连、生地、石膏、知母(擅长清虚热)。
生胃平滑肌: 黄芪15g。
止胃出血: 艾叶、藕节、地榆、焦山栀。。
通大便: 大黄〉6g,芒硝(大便严重干燥呈兔子屎时才用)5~6g,厚朴、枳实(各3~5g,视年龄及体质选择剂量)、木香5g~6g共构一方。
五、肾、膀胱用药
(一)成药: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
(二)散药:
温肾阳、补肾气 金匮肾气丸可用、附子、干姜、肉桂(肉桂长于温脏腑阳,桂枝长于游走,温四肢)、淫羊藿、羊肉汤。
养肾阴 熟地、生地、山茱萸、鹿角胶、羊肉等。
利湿 同脾胃大肠用药。
六、月经用药
活血:桃红四物汤、丹皮、益母草〉15g。
清热:黄柏、丹皮、生地。
补血:同上。
祛寒:理中丸、附子、肉桂。
行气:沉香、降香、香附。
附药:引经药
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药在病变的经或要调补的经上。对于特殊部位,为了加强疗效,同时还加一定的引经药。如下:
引经药
1、头部
颠顶:藁本。
颈项:葛根。
鼻咽部:细辛3g、白芷3g。典型的在经药为鼻:辛夷花;咽:马勃、射干、山豆根。
升提:升麻、柴胡。
2、胸部 桃仁、红花。典型在经药:龙眼肉、远志(心经)。
3、腹部 大腹皮、桃仁、红花。
4、胁肋部 柴胡、郁金、佛手。
5、腰部 海桐皮。
6、上肢 桑枝、桂枝。
7、下肢 川牛膝。
附1:经络用药(主走血道)
温经:桂枝。
活血:全当归。
扩血管:地龙。
行气:川芎。
通络:全蝎3g、蜈蚣1~3g。
溶血栓:水蛭1.5g~3g。
附2:桂枝和肉桂的区别
两者都性温,桂枝善走窜,肉桂多主里。温经络,用桂枝,温脏腑,用肉桂。
用药部分记录不齐,随时添加。至今为止,共开出中药172味,其中各药各有特色,但总体循各经用药,跨经络用药疗效很差。另外,方剂组成后,不宜全面照顾,处处墙角都打扫干净,要逐步治疗,分步处理,做到靶点用药,以少的药量达到好的疗效才是最终目的。如果病人病情复杂,一副药要全面照顾的话,势必引起药物归经的分散,药效随之分散。切忌诸药杂投。药物是否见效和见效快慢,多半体现在归经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卷土飞扬
|
2006-5-7 02: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请井然看到此贴后把剩下的部分传齐!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卷土飞扬
|
2006-5-7 19: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实战演练
中风后遗症的中药处理
(卷土飞扬)
一、中风的定义
由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第1版)中将中风定义为: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弊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塞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由此可见,中风的本为气血,治疗时当以调气血为本,邪为风、火、痰、瘀,风、火引痰或血上行,火更可导致脑脉中血液溢出脑脉之外,所导致的最终病理结果为:①脑脉受阻(为痰或瘀所阻);②血溢脉外,为瘀所致。
二、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原则
由上可知,除各脏各腑及风、寒、湿、热(沿用正邪演义中将暑、燥、火统归为热)须辨证论治外,中风后遗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调和气血,多需补肝肾,强筋骨,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上必要的体腔活血、四肢活血。各证结合症状辨证论治(参照各脏腑辨证原则)。
(二)祛除脑脉阻塞物和脉外瘀血,重点在于药物达到脑部。
1、痰 应用蒙石滚痰丸,适当应用开窍药,如苏合香、冰片、麝香(用樟脑代替)。
2、瘀 ①活血 常规活血外,加水蛭溶血栓,地龙扩血管,因多伴有高血压,此时加石决明10g以上。
②引经 冰片0.3g左右透过血脑屏障。
三、注意事项
中风急性发作,以上原则不可引用。应针对证型,采用凉血止血法,冰片在应用的同时需加引血下行的药,如牛膝,矿石类药物。有脑水肿时,甘露醇脱水。
四、典型病案
QQ摄像头病历:王娟介绍,女,50y左右。
舌头麻木,上下口唇麻木,口干不欲饮,右手臂及肩关节痛,活动加量,右手指尖麻木,不能动弹,久坐后不能行走,须稍站立后方可行走,刚走动时有痛感,膝盖抖动,酸软。大便一天一次,略呈“黑色”(咖啡色),多数情况下质稀,量正常,小便色黄,有尿痛史。正月底查有高血压,于每晚吃两粒降压药(具体不详),血压控制正常(稳定),去年六月查有脑阻塞。舌卷,言语不清。
诊断:肝经湿证,肾阳虚,气血严重不足。
处方:R1:黄芩15g 半夏9g 陈皮9g 丹皮9g 泽泻9g 藕节20g 赤茯苓12g 山药20g 山萸肉12g 熟地15g 肉桂3g 黄芪15g 石决明10g 石膏20g
×3付
R2:肾气丸×3盒 逍遥丸×1盒
水蛭2g×5泡水
病程:因病人服药后症状有所好转,病人自拣以上药物服用约半月。症状消失。
疗效:服药半月后,病人舌头能伸直,已正常,可自行走路,“从后面不注意看,基本看不出曾经有中风”,口唇及舌头、手脚麻木感消失。此时,因病人觉亲属工作或劳动时心中焦急而头晕,情绪不稳定,再次用QQ摄像头诊治,为肝阴虚肝阳上亢,嘱服大定风珠。
追踪:第二次诊治资料由王娟整理,后丢失,第二次诊治资料不全。后追踪时因王娟不能联系到病人(原因不详)而终止进一步追踪。
五、注解:未提到的具体用药,参照五脏用药。
补泻相继法治疗危重便秘
(医学系04.1 钱 晔)
一、便秘的病因
1、肠道失养(缺血);
2、气虚不推;
3、肾阴虚;
4、热结胃肠。
二、便秘危重的形成原因
1、年龄过大,此时使用通便药要慎重;
2、长期便秘,连续数天甚至十数天不通便,造成气机紊乱,不欲进食,营养缺乏,正气亏虚所致。
3、痔疮。
三、一般便秘的处理
1、A组 泻下
①行气 行消化道(中焦)之气,用枳实、厚朴,年轻体壮者各用5g,年老体弱者各用3g。伴腹胀者,用木香6g或沉香6g收腹中气。
②通便 大便不硬用生大黄6-9g,坚硬加芒硝5g左右。
以上用要剂量均是最小有效剂量,在绝对安全范围内,可放心使用,一般在80岁左右者都可照单使用,不可为大承气汤所吓到。
2、B组 治本
①清热 走中焦清热,用石膏、知母、黄柏合黄芩。
②补血 四物汤。
③养肾阴 方用六味地黄丸。
④补气 四君子汤。
四、危重病人处理原则
1、护住中气,嘱服八珍汤一副,大约一小时后,脸色逐渐转红,再下泻下药。
2、嘱去厕所大便,如能便出一小陀,问性状,如不硬,泻下药中可不加芒硝。
3、对症护正气,如有血虚证,则为血虚型便秘,如多证兼有,则应多证并治。
五、典型病案
刘某,男,72岁,安徽桐城人(消化道疾病高发区)。十天未进食,十五天未大便,经当地多名医生予输液、洗胃等治疗无效而宣布病危。接诊时,面色幌白,口吐涎沫,诉腹胀,无食欲,舌淡。脉象缺。
处理:
1、病人体质极虚,先补后泻(护正气)
黄芪15g 人参12g 茯苓12g 白术12g 炙甘草6g 熟地15g 当归12g 川芎12g 白芍12g
2、一小时后,面色渐渐转红,嘱去厕所,挤出大便一小陀,质软,诉腹胀加剧,急予此方:
木香6g 大黄6g 枳实3g 厚朴3g
泡水喝下
3、两分钟左右,开始放屁,次日食欲开,第三日大便开始渐渐增多。
分析:首先,从主诉上看,为消化道病变,定位就定到消化道上。辨证上,涉及脾、胃、大肠三个脏腑,以大肠为中心。从体系来分析,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脾气虚(面色幌白,口吐涎沫)、胃气机不降(腹胀)很明显,我们抓住容易把握的两点,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分析。气机不畅导致下不通气,上不进食,因而食欲差,这与我们所做的瓶颈模型很相似。脾气虚不推,导致大便不通,这是其便秘的根本。因而在治疗上以补脾气、导胃气为中心。下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先泻还是先补?从教材角度来说,应该是先泻,然而这个病人不行,其体质太差,当反其道而行之——急补急下。就形成了上面的处理方案。
低阶复习法关键问题
(卷土飞扬)
1、成就感问题:当实际完成的任务超过计划任务时,人具有成就感,同时,具有踏实感,低于计划时,则生烦躁,而有疑惑。据此,培养成就感以切合实际的低计划量为基础,并施行划分原则,将一个大任务划分成各个小任务。譬如一本 400 页的八开教材,用十天的时间来复习到滚瓜烂熟,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难度。换个方式来考虑,每天 10 个小时的复习时间在期末具有实际操作性, 10 天 *10 小时 / 天 =100 小时,每个小时的任务便是 4 页,反而是一个相当轻松的任务。在指定计划的前提下,引进任务时间。任务时间即以任务来衡量时间。由此,一天可以超过 24 个小时。如上,一小时须完成 4 页的任务,倒过来,以完成 4 页的任务为“一个小时”,即任务时间。假如一个小时内完成 24 页,则为 6 个任务时间。这样可确保每天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没有时间上的负担,每个小时都有“利润”可赚,每天前几个小时赚本,后几个小时赚利。如此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培养成就感。只有进度赶在计划前,一项工程才能顺利进行到底。
2、前进问题:复习过程中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算复习好了,可以进入下一节。这是一个如何操作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分两个部分。其一,勾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勾出一个小时内或一天内甚至整本书的重点,即要看的内容,与大学课堂上所说的勾重点是两把事。明确要看什么,让时间着力于需做功的部位,即零空白时间。其二,检验。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始终不踏实,也容易做往返功。检验分为五大部分。①即时检验。一个小时任务结束后检验,或时间上一个小时结束后检验该小时内的任务,要求当时述出来为止,没有更高要求。如已能复述,就不必强求 能维持多久,除此又能怎样?你能有更好的途径保证你一辈子不忘(牢记问题见后)?②段检验。一个连续时间段结束后检验,要求同上。③翻新。新的一段开始前对上一段进行回顾,扫除死角,要求同上。④二次复习。进度调到一次复习两倍以上。由于一次复习进度远大于计划,一般不必另外安排时间来进行二次复习。⑤扫射。二次复习结束后扫射全书,查死角。如此将能很牢固地记住,并具有可操作性。
3、时间问题:根据实际 可利用时间,稍扣一到三个小时,如平时可计划为 3 小时 / 天,没课计为 10 小时 / 天,周末计为 0 小时 / 天。保证时间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实力和实际操作性。
4、身体:由于长时间静坐复习易耗气血,同时造成郁闷,另外,处于紧张状态的人胃口不好,建议备逍遥丸以疏肝解郁、补益气血、开脾助胃。复习时还可能造成心血亏虚,引起失眠,建议备用归脾丸,从本论治,夏天尤为注意(汗为心之液)。
5、低阶关键:①不过分依赖“市场调节”,介入计划,计划中始终保持着灵活空间,应对突发事件,使任务雷打不动地按质按量完成。②零空白时间。③始终贯穿着滚动式检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山里人
|
2006-5-11 11: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我的常用方:1.甘草汤加味 2.四君子、四物汤化裁。 有此二方走遍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卷土飞扬
|
2006-5-11 12: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山兄所有方子基于中焦用药。所有一方或三方以内化裁的,多半从中焦用药着手。由于中焦用药刚好可照顾到上焦和下焦。我们所用的方子基本方也以中焦用药居多。多谢山兄提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卷土飞扬
|
2006-5-20 21: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笔者在线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wr944
|
2006-5-30 11: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卷土飞扬
|
2006-6-2 12: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中医看病的程序:
病人诉说---大致确定病变所对应的部位(五脏六腑)--确定各脏腑所主的病证(前文已经作阐述)---辨别这些证(中医所说的辩证)----根据证用药
以上基于前文阐述。看病将系统化,有效率和入手难度都可明显改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卷土飞扬
|
2006-6-10 02: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中医入门(半年内可灵活开方)
还望前辈不吝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5
/ 5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