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做到,就看你是否有这个诚意,我已经试验了的,至于我自己,我的阅历不算奇特,但要达到这一目标,我有信心,也有人达到了
讲待妙!随个旧文当勉!
有《经络图示仪》中医案例才可继承!
2007-5-14 蒋新民 于北京
近年来,中医在治病方面总不如西医红火。究其原因,除自身先天不足外,后天也显得同西医比惨了些。使得中医只能拾遗补缺,来补西医不足,还沾沾自喜。
有志推动中医药发展之士,所做努力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除社会浮燥、急功近利外,中药使用范围的限制,以及针灸的不便、刺破皮肉等问题,又让现代人敬而远之。连哲人――鲁迅先生都有过抛弃中医的念头,中医靠什么发展?这些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也投入很多,中医就是没有大的起色。
西医出现之前,中医药已保中国封建社会千余年,其医藉汗牛充栋。至使今人还得好好研读《素问》、《灵枢》及《汤头歌》、《药性赋》、《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古书,外国人学中医也得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中医的寿数博大。仅明清朝代的中医史料就够现代人学习研究的了。古人惜墨如金,少有哗众取宠。非现代人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哗众而“包装”。
我曾应用针剌方法给自已医疾,深感之奇妙。三十多年来学习中医和近代研究成果,其实研究中医的 《经络》其理,绝不能套上所谓的近代科学方法论、哲学观来辨真伪,应该以临床效果来签别。医学技术实际就是经验的承载体,所以如何能真实了解对象,判断准 确才能对号入座地实施过去有效的经验方法,为现实解决问题,百发百中的射手能不受贺彩吗?
现今中医辨証施治上就显不足,用药上再因药的标准不一,使大夫默明其妙,久而久之就自己也不信自己了,那还谈接班人。自生自灭原因在哪?就在于中医不纯,中不中,西不西,以为套用西医的成果就是现代化 中医,太简单、太可悲了。中医现代化应该是纯中医的现代,要向下兼容千年古籍应该汲取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中抗御疾病的营养。
中医学有两大 特点,亦称两大法宝: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施治。这是其他任何医学都无法比拟的。一些疑难疾病,如果正确运用上述两大特点,真正可以说是牛刀初试,如鼓应桴。笔者曾多次撰文,讨论有关气虚之证,除了可能发生实质性脏器下垂症以外,最可能、最容易发生下降的,莫过于血液了。这种症状在西医是较难诊断和治疗 的,而在中医,只要使用一些补气升提之品,即可逐渐纠正。另外,中医在诊断方面,脉象、舌质占四诊之半,临床只凭个人的感性及经验来定性,至今还没有使用 仪器来作为判定的严格依据;中医、中药知识的普及率还不够高;中药汤剂的服用也不够方便等。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医在临床诊断正确率方面也比较低,在古代,十之八就是上工,十之七是中工,十之六是下工,这与西医90%以上的诊断正确率比较还是较低的,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不足,不断研究 提高,以求发展和进步。 中医同西医的差距关键在诊断正确率上。但许多中医即使步步套着西医走,连化验、X光片、CT都用上了怎么还败北。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推出的〖经络图示仪〗,就能够提高中医诊断正确率。中医靠什么发展,靠什么成为现代中医而不是成为“古董”。
〖经络图示仪〗就能够成为中医手中的“猎犬”,整合中医的灵魂,使她有着足够的血液营养,有着中医经络臟象理论的正确实践的理解,她是纯中医理论维护者,她归纳演绎出的结果,使中医药宝库有的放矢。
现代人生存压力不小、三十多岁就中风早逝已不是新闻,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成了城市人的杀手,就连癌症也向中青年人蔓延。这些因天时地利不合而出来的‘魔鬼 ’,就是中医说的“杂症”;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认识方法,使中医诊断判证上至始至终不能离开理法来做细致归纳,也就是必需要找出许多症候点“审其阴阳、无予众谋”,方可演译出施治之佳方。所以采集信息量越多、才能更接近事物的动态本质。那么切诊方法因其局部动感体验信息量容易丢失,应用现代成熟技朮 同原始技术相比优势不大、难度确大。
经络学说是中医灵魂之一,在应用上以针灸为多,对医症解释上往往讲‘经络不通’来说明症候。我们的研究在经络与脉切診的关系上提出了新的理解(請参考《经络图示仪》说明书);现代对皮肤穴位的认识是不夠的,表面上皮穴高电位、低电阻、红外辅射高、代谢 率高等,其实皮肤良导点的活动同中医整体观是一致的,完全可以归纳成整体的外候,我们暂且称穴位就是据有现代四点特征的良导点,但它的实质规律用控制论的 “黑箱”方法来逼近,沿这个思路就产生了“四维判点”,把人看成是由皮肤良导低阻穴点构成的‘网状正方实体或球状实体’,正常的生命运动有其规则型态,异常时这个型态就发生变形,称为“四维变形”(用C.F.X 字母来简称)。可以通过《经络图示仪》来记录分析人的C.F.X的过程,研判矛盾分布,有的放矢,补充中医脉学诊法的模糊性,使四诊方法更完善。四维变形的施治医案能体验中医药的法理,继承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在完善武装自己的过程中,用现代科技成果铺垫自己,而非张冠李戴变了味。
经过這些年的试验应用,在对穴位表面认识上提出了穴位或良导皮肤点对特型脉冲电流有由于“质量过程”差异产生的穴质变化,如π点、Q点、B点、p点的变化差异分布以及规律的一致性和中医诊断辨证的趋同,使揭示‘经络现象’实质的可能存在面得到缩小、 为现实研究减少迷盲。穴质变化的存在和规律前人没有提出、这是因为使用的检测电流没能同穴质发生反应,所以研究难深入下去,在局部‘盲人摸象’。穴质的活动及分布规律同针灸学的验方有许多一致性,就连穴质变化上的规律同穴点、经脉的治验范围都有部份一致,说明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经验的传承。因此抓住穴质变 化在C.F.X.网络变形时的表现,通过总结比较,再进一步运用“黑箱”理论方法,便可得到较贴近的诊断结果,并且这种整体的判断要比西医现在的‘分片型 ’方法强许多,这是整体观优势。
为什么用《 经络图示仪 》能够通过C.F.X.的变形、从穴质出现‘ π、Q点’来提示恶病况的存在、並且此阶断处在隐匿状态往往使之漏诊而麻痹。这种“ 扁鹊 ”功能非西医可比!为什么《经络图示仪 》有此作用功能呢?以后将有些例症介绍给大家。这是个重包装的旧文,祥情可登: www.jingluo.cn 网上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经络现象发展中医之法!
用《经络图示仪》来巧用方剂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
【出处】《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丹溪心法》
【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白术(30克)白芍(20克)陈皮(15克)防风(20克)
【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牌运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治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牌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牌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化裁】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煨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附方】无。
【附注】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江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
用方设计很巧。但初入中医者、有了经络图示仪的临床协助、对思辨化裁方子、灵活性随症准确加减、以不变应万变、可因有经络测查的图示依据而心中有底。而不是照猫 画虎地摸索。剂量也可随各不同体质加减、针锋相对地以症使方。用《经络图示仪》的图示来演译该方解: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虚肝实是主症、。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在测查图示上必须有手3左>右;∑y±以左≥♂∪∠为主征。适用白朮温和药∑y∩\。没有穴质反映。当∑y♂§偏于阴分不足可多用白芍。反之多用白朮。上午倦怠脾气不振者、∑y值手7,6,4,2几经的y±\¤∩时可加3克升麻.该方不可久用。以∑y值¤♂∈∨时停之、使机体自适而愈。佐以运动健身。
香砂六君子汤
【出处】《古今名医方论》
【分类】补益剂-补气
【组成】人参(3克)白术(6克)甘草(2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用法】上加生姜二钱(6克),水煎服。
该方若能熟练应用、对症于“亚健康”所述的“胃不好……,”可以讲只要属于胃气虚、劳累倦怠、的平时感胃纳差、吞酸轻度脘腹胀痛者、用2-6代成药、几次可大效。该药仅对功能上的波动、也就是量变阶段、胃实质有该变的“ 质”出问题时不可用。经络图示分析、以∑y♀∩¤状为主;可见手10y±≌足1y±♂足6,7y±但无穴质大的改变为特征依据。
黄芪建中汤
【出处】《金匮要略》
【分类】温里剂-温中祛寒
【组成】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黄芪(5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lei)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用法】煎服法同小建中汤。
【禁忌】斟酌。
【方解】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该方是小建中汤内加黄芪。对于胃气虚、兼有量变阶段、胃实质初期有变时、可用此方而绝对不能用香砂六君子汤。∑y±♂∥¤是选用该方的特征依据。
逍遥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化裁】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加地黄,成为“黑逍遥散”
【附方】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
【附注】
【文献】方论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
该方用熟可为良医、可变应于许多症候。(如、西医所难医的植物性功能紊乱类 )在经络图示上多经的y±♂♀时总以手4y±为主;足4,3有相应反应、当足1左>≈∥右♂时为肺脾气虚、此时有饥饿感。应重用白术(20克)茯苓(15克)少用干姜。 足2和足6,5y±♂左>在时有轻穴质感觉时、应重用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在此加量的应对特征依据。
上述方的案例图示的连贯性临床图例记录分析、有备忘录等需时而祥登、上述仅供参考。
蒋新民 7/2/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