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复制链接]
查看5054 | 回复21 | 2004-4-16 19: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尽管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深入到了分子层次,面对变异能力很强的病毒,立足於‘治’的现代医学仍然是相当脆弱的。
20世纪末叶,发达国家投入了海量资金,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来对付AIDS,但离征服的目标仍相当遥远,其原因就在于AIDS病毒体内变异能力很强。
目前的研究表明,SARS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变异能力也很强。这种变异是入侵病毒和宿主体内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医疗干预)相互作用的结果。
用现代医学的思路和方法去对付这样一个高度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成效不大是可以想见的。
竹叶清心 | 2004-4-16 19: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中医药“单挑”SARS成功
  本报记者 赵安平
  6月9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第十二SARS病区的3名SARS患者在病房里悠闲地踱着步子,再过几天,他们就可以出院了。加上前几天陆续康复出院的13名SARS患者,中日友好医院的大夫们在这16名SARS患者身上创造了一个全球第一的纪录:使用纯中医药的方法治疗SARS获得成功。
  5月8日下午,吴仪副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医药治疗SARS的会议,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仝(音同,tong)小林应邀与会。会上,吴仪指出中医是抗击非典型肺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广大中医药医务人员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共同完成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使命。
  仝小林告诉记者,就是在5月8日的这次会议上,吴仪副总理问了大家一个问题:用纯中医药的方法治疗SARS效果会如何?当时,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5月8日会议结束后,仝小林回到医院,马上着手进行纯中医药治疗SARS的研究。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周仲瑛的第一个博士生,1985年至1988年,仝小林跟着老师做了一个国家“七五”重点攻关课题:“病毒性高热的中医治疗”。当时,病毒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的死亡率是7%多,仝小林他们采用中医分期辨治的方法治疗了1400多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把死亡率下降到1.1%,此项成果获卫生部甲级奖。周仲瑛课题组后来又用中医药治疗了流脑、腮腺炎、病毒性肺炎等病毒性疾病,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毕业后,仝小林选择的主攻方向是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这次SARS袭来后,仝小林当年用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仝小林在他主管的第十二病区挑选出5月8日开始收治的16名还没有经过西医常规用药治疗的新发SARS病人,这些患者年龄最小26岁,最大63岁,入院时都有发热,且热程较长,部分有咳嗽、肌痛等症状,他们的胸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
   治疗上,仝小林课题组从中医的温病理论出发,使用4月份以来总结出的“四期八方”中医治疗SARS方案,同时做到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西医常规用药,在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前,不使用抗生素,疗效非常理想:经综合评价,病人平均退热时间为4.44±1.46天,胸片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平均吸收时间为10.87±2.92天,治疗期间,无一病例病情发生恶化。初步测算人均治疗总费用约6千余元,仅为非中医疗法的1/3。仝小林课题组对SARS的基本病因病机作了系统的中医学描述:嗜肺之疫毒由口鼻或皮毛而入,邪居肺卫,酿热蕴毒;由卫传气,由气及营,气营两燔,毒瘀互结;热毒、血毒、水毒损络伤肺,旁及心、肝、肾;肺之气络大伤,宗气外泄,阴阳不相维系,终至元气外脱。仝小林说,早期的、肺部有变化的SARS病人,用纯中药完全可以治疗。他同时强调,做这个研究不是为了与西医比高低,中西医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才是真正的目的。目前他们总结出的治疗SARS的总原则是:除热务尽,毒炎并治;开畅肺气,下不厌早;预防截断,发于机先;多期重叠,抓住主症;多脏受累,谨防突变;多种剂型,综合施治;中西合璧,优势互补。
   《健康时报》 (2003年06月12日第一版)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周鹰:中医药预防非典型肺炎在于除湿化浊解毒
北京中医医院内科 周鹰

  “非典型肺炎”是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这次“非典型肺炎”的流性特点,符合中医“温疫病”的范畴。“温疫病”是外感流行性疾病,其发病主要与人体的免疫机能及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关。我们知道环境中的“变异冠状病毒”是引发这次“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杀灭这种病毒。那么,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预防“非典型肺炎”的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正确运用中医药,在提高人体免疫机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谈到中医药预防病毒性疾病时,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寒凉药清热解毒。而笔者认为:过用寒凉药,不太适合此次“非典型肺炎”的预防。
中医“温疫病” 包括 “温热疫病”和“湿热疫病”两大类型。用寒凉药清热解毒,仅适合于
“温热疫病”的防治。而这次“非典型肺炎”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当属于中医湿浊蕴毒生热所致的“湿热疫病”。治疗上应以除湿化浊解毒为主,佐以清热。
1今年是癸未年,属土,湿气当令。春节以来雨水明显增多,人们处在潮湿的气候中,以致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湿毒内停,蕴而生热。
2 “秋冬进补”,盛行已久。在高营养饮食、低体力劳动的今天,人们每到秋冬时节,仍然热忠于食用大量的肉食品,并常常是用肉食品加参、芪等中药煲汤补养身体,以致肥甘厚味困阻脾胃、助湿生热。
3 现在湿重体质的人,占人群中的绝大部分。
4 这次“非典型肺炎”的特点是用抗生素无效,而抗生素属于中医的寒凉药。
在以上四种情况下:如仍然延用以往用寒凉药抗病毒的方法,来预防这次属于“湿热疫病”型“非典型肺炎”,则不符合中医防止“湿热疫病”流行的防治原则。因为过用寒凉药,会进一步伤脾助湿,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不利于人群中绝大部分属于湿重体质人,预防“非典型肺炎”,笔者根据中医学预防“湿热疫病”的防治原则,自拟“清宣汤”清解宣化湿毒,提高湿重体质人群的免疫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清宣汤:
组成:生薏米、生麦芽、青蒿、贯众、草河车、生甘草、藿香。
功效:清解宣化湿毒。预防湿重体质人群患“非典型肺炎”及流行性感冒。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我科收治非典型肺炎37例临床总结

朱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急诊观察病区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3年2月至4月17日,共收治非典型肺炎37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15岁,平均36.8岁,病程最长10天,最短1天,平均4.22天,有基础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以发热为主症:入院时腋探体温40℃以上4例,39?40℃有15例,38.5?39℃有13例,38℃有5例。
  2.临床诊断 参照《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草案)》拟定。全部病例符合:①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②多伴有畏寒、咽痛、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少数病例有咳嗽、胸痛、气促;③外周血象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④胸部X线提示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部分病例肺部阴影进展快;⑤并排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肝胆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肠伤寒、麻疹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
  3.中医辨证 症见肌肤灼热,恶风寒,头痛,咽痛,周身酸痛,乏力,咳嗽,无痰或黄稠痰,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滑或浮数,辨证为风温肺热,邪在肺卫或卫气同病。
  二、治疗方法
  1.尽早使用抗生素 我们通过分析非典型肺炎患者:持续高热,肺部炎症阴影,且变化快,多有畏寒、咽痛、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等临床特点,虽然血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病原体不明,也要考虑到细菌感染的因素,如革兰阴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尽早选用能覆盖这些病因原体的抗生素,如新大环内酯类、广谱半合成青霉素、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对及时有效控制感染病情,起着很重要的预防或治疗作用,病情较重者,主张早期即予二联用药。
  2.静脉滴注清热解毒中药针剂 非典型肺炎患者高热等症状表现,中医认为均与邪热相关,或肺经风热,或肺胃蕴热,其辨证论治离不开清热解毒,我科选用清开灵注射液与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方便,起效快,具有较好的清肺消炎作用,现代研究亦认为清热解毒中药有消炎、抑菌,以及降解、廓清内毒素的作用。
  3.对症处理 高热不退,易耗水液,补充足够的液体及维生素,有助减少体力消耗,起一定支持作用。发热超过38.5℃者,使用新型非甾体药(尼美舒利片)除有解热作用,还可抑制炎症过程的所有介质,抑制激活的白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4.严格掌握激素的应用指征 非典型肺炎虽然病原体不明,但属感染性疾病可以肯定,如过早或随意大剂量滥用激素,尤其抗感染治疗不足时,可引起感染病灶扩散。皮质激素,我们仅用于重症患者,在注重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下,早期适当使用,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天,则有助于炎症病灶的吸收。
  5.中医辨证施治 非典型肺炎患者早期,根据本病的传染性强,春季发病,可参照温疫,风温肺热等进行辨证论治,为风热之邪与时疫挟杂,邪在肺卫或卫气同病,邪热疫毒充斥表里,气机不利,故头身痛,并非挟湿所致,上壅咽喉则咽痛。一旦正不胜邪,易致传变。治疗用药当顾护正气,清代医家主张以轻清宣化为主,不可大剂寒凉。我们根据此法拟定基础方:僵蚕10g,蝉蜕6g,桔梗10g,甘草6g,玄参15g,马勃6g,重楼20g,岗梅根20g,柴胡10g,厚朴10g。热毒盛,加黄芩15g,蒲公英20g;湿盛者,加苍术10g,陈皮5g;咳嗽者,加枇杷叶15g。每日1剂,水煎服。我们还注意到春季为阳气生发之时,少阳当令,疏利少阳枢机,有利邪之出路,故常规加用小柴胡片口服。
  三、疗效与体会
  1. 疗效
全部病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较短时间内完全退热,平均退热时间2.97天,并且胸片炎症阴影较快吸收(平均6.20天)。全部治愈或明显好转,没有一例病情恶化,出现ARDS。平均住院天数8.86天(不计自动出院者)。
  2.体会
  (1)非典型肺炎病情来势凶猛,并且传染性强,早期及时控制感染,对整个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尽早正确选用抗生素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相辅相成,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2)发热是非典型肺炎常见的首发症状,发热是否完全消退,可作为评估抗感染治疗用药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因此,治疗开始3天,要密切注意热型的变化。
  (3)肺炎病例的诊断与观察,胸片X线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早期,应每隔1?2天复查胸片,及时了解病情是否有效控制,以便指导下一步治疗。
  (4)最近2周,国内外研究初步发现,非典型肺炎病原体以冠状病毒、衣原体可能性大,造成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我们治疗的病例中,无1例使用“抗病毒”治疗,亦无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治疗,感染能较好的控制,是发挥了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尤其中药可能起着调整机体自身免疫,增强抗病能力,对病毒等感染起着抑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这种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观察。
(朱敏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彭胜权:中医对非典型性肺炎的认识及论治
彭胜权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非典型性肺炎是由病毒或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从广东发病情况来看,本病发生于冬春季节;有一定的传染性;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比较复杂,多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症;整个病程大体上按卫气营血阶段传变,因此本病仍属温病风温范畴。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本病以冬春季常见。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指出本病多发季节、临床主要表现。本病若为散发性的,则由风热病邪可致,结合岭南温病的特点,常为风热挟湿为患,若有较强的传染性,可称为风热挟湿之疫疠病邪所致。
  人体发病的关键,取决于机体抗病邪的能力,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寒温失调,起居失常,饮食不节,正气受损,卫外能力下降,风热病邪,乘虚侵入机体,导致本病发生。
  2、病机
  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咽喉,开窍于鼻,主肺气宣发与肃降而司呼吸,肺外合皮毛而主卫表之功能。
初起病,风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犯肺卫,卫气受郁阻,肺气则不宣,故可见发热微或恶风,咳嗽,头身疼痛等肺卫表证。
  表不解,风可化热,使邪热愈甚,与湿邪相合,湿热郁阻少阳临床见寒热似疟,胸腹灼热,肢体困倦,或湿热蕴蒸,邪伏膜原,症见壮热不退,热不为汗衰,脘痞腹胀,舌红苔白如积粉,此为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若风热病邪挟湿不明显,病程迅速进入气分,肺失宣降,肺热灼津为痰,痰热交阻而见邪热壅肺证,则见壮热不恶寒,咳嗽,喘促气急,鼻翼煽动(小儿可见)胸痛,若热盛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
  若正不胜邪,或邪热过盛,湿已化燥,热毒内炽,可传入营血。热扰心神,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舌绛而脉细数,重则热入心包,蒙蔽清窍,则有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抢救若不及时,邪热闭阻于内,阳气不能达于肢末,出现身灼热而四肢厥冷,造成热深厥深之证,亦可因高热骤降,汗出太过,阴液损耗,气阴两伤,脉微欲绝,为阴竭阳脱之危候。
  若正能胜邪,正胜邪却,热邪虽渐退,但余热未净,虚热内生,可见低热,手足心热尤甚,口干舌燥等症,如兼有气短乏力,语声低微则为气阴两虚之候。
  二、诊断要点
  本病的西医诊断可参考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的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风温挟湿,主要有以下几点依据:
  1、本病虽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但以春季和冬季为多,发于冬、春两季的外感热病应考虑到风温的可能性。
  2、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证者,应考虑是风温。
  3、本病在广东多有肢体困倦,关节酸痛,或脘痞腹胀,或有腹泻,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等兼湿的表现。
  4、病变过程中,由初起邪犯肺卫传变为邪热壅肺;或与湿相合,可湿热郁阻少阳,或邪伏膜原,邪在气分留恋时间较长;若正不胜邪,邪可传入营血,后期或出现阴竭阳脱的危象;或正能胜邪,出现气阴两虚之证候。
根据以上四点,临床可诊断为风温挟湿。
  三、鉴别诊断
  风温应与春温、伏暑、温疫等病相鉴别。
  1、春温:春温亦发生在春季,是感受温热病邪伏而后发所致。其初起虽可由外邪引发,但肺卫表证短暂,多数初起即可见身灼热,烦渴,甚则神昏,痉厥,斑疹等里热证候表现。风温初起病变部位在肺卫,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之象。春温初起病变部位在气分或营分,后期多见肝肾阴伤证候。二者不难鉴别。
  2、伏暑:伏暑发病在深秋或冬季,起病即见明显里热证,或见气分暑湿证,或见营分暑热证,均可兼卫分表证,但卫分证短暂,不经治疗即可消失。而本病发生最早在冬季,但一直延续到春季,虽有兼湿的证候,但不能称为伏暑。
  3、湿热疫:由于本病有较强传染性,故应和湿热疫相鉴别。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急性外感热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湿热性疠气侵犯人体之初,病邪既非在表,亦非在里,而是遏伏表里分解之膜原,内传入里,易犯及脾胃、大小肠、三焦等脏腑,与风温不难鉴别。
  四、辨证论治
  1、邪犯肺卫(本证多为初起,以冬春季为多见)
  主症:起病急骤,发热,微恶寒,头痛,全身酸痛,无汗或少汗,咳嗽, 胸痛,口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方药:银翘散加减 。
  银花12 连翘15 芥穗10 薄荷(后下)6 牛蒡子6 前胡10 芦根30 淡竹叶10 蝉蜕6 。
  兼湿者:加川朴花10,藿香10 云苓20;热盛者:加石膏(先煎)30 黄芩12 鱼腥草15;
  痰黄稠者:加浙贝母10 括蒌壳16 桑白皮15;
  干咳者:加百部10 蝉蜕6 僵蚕10 芒果核30 ;
  咽喉肿痛者:加岗梅根,火炭母15,桔梗10。
  可配合穿琥宁注射液4?8ml加入250ml 5%GS中静滴,每日2次。
  2、邪阻少阳,(邪在半表半里,邪热偏盛者)
  多为表不解而邪热有入里之势,此时邪热渐盛而正气未虚,或因内蕴湿热之体或为抗生菌使用不当,寒凉冰伏致湿遏热伏所致。
  主症:寒热似疟(呈弛张热)脘痞心烦,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俱减,肢体困倦,胸腹灼热不除,苔白而腻,舌稍红,脉弦数。
  治则:和解少阳,分消湿热。
  方药:蒿芩清胆汤
  青蒿(后下)10 黄芩15 淡竹茹10 法夏12 枳实10 陈皮6 云苓20 碧玉散(滑石 甘草 青黛)。
  往来寒热甚者:柴胡10 大青叶15 贯仲15;
  气促者(25-30次/分):葶苈子10 桑白皮15 海浮石(先煎)30;
  头痛甚者:苍耳子10 钩藤(后下)15 羌活10;
  胸痛者:姜黄10 桃仁10 丝瓜络15;
  关节酸痛者:带皮茯苓20 海枫藤15 络石藤15
  可配合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500ml 10%GS中静滴,每日1次。
  3、湿热遏阻膜原(邪在半表半里湿浊偏盛者)
  主症:寒热起伏,或壮热不退,身痛,肢体沉重,脘胀呕恶,舌红苔白厚腻而浊,或白如积粉,脉濡缓。
  治则:疏利透达
  方药:达原饮
  槟榔12 厚朴10 草果仁10 知母10 白芍10 黄芩12 甘草5。
  呕恶甚者:加法夏12 藿香叶10;
  身重酸痛者:加苍术10 羌活10;
  往来寒热而发热较高者:加柴胡10 青蒿(后下)10
  可配合双黄连粉针60mg/k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每日1次。
  4、邪热壅肺
  主症: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咳嗽,胸痛气促鼻煽,咳痰黄稠,或带血丝,咽干口渴,汗出面赤,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10 生石膏(先煎)30 北杏10 甘草6 黄芩12 鱼腥草30 银花15 蒲公英10 桑白皮12 括蒌壳15 芦根30 。
  胸痛甚者:加郁金10 桃仁10;
  咳血者加白茅根30 侧柏叶15 仙鹤草15;
  汗多烦渴者:加天花粉15 知母10;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12
  可配合鱼腥草注射液40ml加入250ml 5%GS中静滴,每日1次。
  若临床症状体征与肺部阴影不一致,见发热无汗,四肢逆冷,舌红苔黄白,脉沉数,此为肌表郁热,里热炽盛,可致热深厥深之候。用杨栗山增损大柴胡汤(蝉蜕6 僵蚕10 姜黄10 大黄8 黄芩15 黄连10 黄柏10 栀子10 柴胡12 白芍12 枳实10 甘草6 陈皮5 薄菏(后下)6。
  5.肺热移肠
  主症:身热咳嗽,口渴,下利黄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止利。
  主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30 黄芩12 黄连12 炙甘草6 银花15 连翘12 桑叶12 桔梗12
  腹痛甚者加白头翁15 火炭母30 布渣叶15;呕恶者加藿梗10 姜竹茹10;腹痛,痛则下利不止者,加用喇叭牌正露丸,3粒/次,每日3?4次。
  6.热入营血
  主症:高热咳嗽,身热夜甚,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口唇发绀,面色白,或衄血,齿龈出血,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治则: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味
  水牛角(先煎)30 黄连10 生地20 玄参20 麦冬10 银花30
  连翘12 鱼腥草30 石菖蒲10 辅用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痰涎壅盛者:加括蒌壳15 浙贝母10 鲜竹沥口服液2支;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12g 元明粉(冲)15g ;
  高热神昏者:加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温开水送服。
  7.正气虚脱
  主症:体温骤降,血压下降,颜面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表情淡漠或神昏不语,呼吸急促,喉间痰鸣,舌质暗淡,脉微欲绝。
  治则:益气固脱 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合生脉散加味
  高丽参(另炖)15 熟附子12 麦冬12 五味子15 天竺黄12
  海浮石30 (先煎) 海蛤壳15 龙骨(先煎)30 牡蛎(先煎)30
  可配合丽参注射液20ml加入500ml 5?10%GS中静滴,每1?2次;参麦注射液20ml加入250?500ml 5?10%GS中静滴,每1?2两次;可配合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250ml 5%GS中静滴,亦可4?6ml加入40ml 5%GS中静推,每日1?2次;或西药救治。
  8.后期伤阴
  主症:低热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咳嗽气促,痰少而粘,唇干口渴欲饮,动则汗出,舌淡红而瘦小,苔少,脉细。
  治则:益气养阴,清肺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味
  北沙参20 麦冬10 桑叶15 玉竹30 扁豆30 甘草5 花粉15 竹茹10 浙贝母10 ;
  低热不退者:加银柴胡10 白薇10 地骨皮12;
  汗出多者加北芪30 太子参15 浮小麦30;
  纳呆者:加鸡内金15 山楂15 谷麦芽各30;
  干咳少痰者:加紫苑10,百部10,冬花10,芒果核30。
  五、预防与调护
  1.一般措施
  ① 注意休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② 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房屋要注意空气对流,要勤洗手。
  ③ 春季气温变化大,民间说“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不要骤减衣被,避免受凉。
  ④ 白醋薰蒸,150ml/10m2,煮三遍;苍术10?20克烧烟消毒居室。
  ⑤ 预防流感、非典型肺炎:可用中药凉茶。
玄参15 板兰根10 金银花15 连翘10 生薏仁30 霍香10 云苓20 野菊花15 白茅根15 每天一剂,连服三天。
  个人不主张不分个体差异,用同一种药物内服,这不符合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辨证观。
  2.饮食调护。
  ① 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如梨、枇杷、橘、荸荠、胡罗卜、苹果等有清热生津,止咳化痰之功效。
  ② 食物宜细软,以汤、粥、菜泥、肉碎等有营养易消化食物为宜,忌酸性、辛辣、滋腻之品,以免留邪助热。
  ③ 汤料
  竹叶荷叶粥(鲜竹叶50g或干品30g,鲜荷叶一张或干品30g,加水煎煮取汁,加梗米100g,白砂糖少许煮粥食用),有清热化湿,开胃益气之功。
银耳雪梨羹(银耳10g,雪梨1枚,冰糖15g,将梨去核切片,加水适量,与银耳同煮至汤稠,再加冰糖溶化即成,每日2次,热饮),有清热,生津,润肺止咳之功。
  六、体会
  1、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肺炎有其优势
  从2002年底至2003年春,我教研室六位老师参与广州地区及中山、佛山、河源等地会诊与治疗共38例,经中医介入治疗后,平均退热时间六天,至2月25日统计,除一例中医介入太晚,抢救无效外,均已出院。平均住院18天。
中医对传染性疾病称为疫病。在《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明代吴又可《温疫论》对疫病的病因认为是“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把祛邪作为治疫第一要务,创著名方剂达原饮。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对温病的病因,传变规律和防治方法都有卓越贡献,并认为温疫应包括在温病范围之内,不能以传染或不传染作为温病和温疫的鉴别点。其后还有戴天章《广温疫论》,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在吴又可学说基础上,对疫病的理论和临床作了补充和发展。
  建国以来,中医药对病毒性疾病经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总结有下列优势:
  中医药有一定的广谱杀灭或抑制病毒作用
  调动机体防御能力,调节免疫功能
  用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弊端。
  补充糖分,维生素及钾、钙等电解质
  兴奋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保护和改善重要脏器的功能
  促进机体损伤的恢复
  2、 病名病因的探讨
对广东非典型肺炎的中医病名,2002年底11月至12月份认为是伏暑,2003年春(2月4日立春后)认为是风温,也有医生认为其传染性较强,应属温疫。个人认为,本病发生在冬春两季,都是风温病常发生的季节,并且以呼吸道症状为多,应以风温病名为妥。至于其传染性,并不是温病与温疫的根本区别,何况本病未造成大面积流行。从临床表现看,多数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而温疫则为表里上下俱病,亦无疫疹出现,故不能称温疫。从病因分析,若散发性的,从审证求因的观点,应为风热病邪挟湿为患,若有接触传染病史而发病的,可称为风热挟湿疫疠之气所致。
  3、 关于兼湿问题
  本次非典型肺炎,大多兼湿,其原因可能是:
  ① 岭南地区自然气候,人群体质,生活习惯的影响。
  ② 病毒侵入人体多有湿的表现。
  ③ 不确当的使用抗菌素,损伤脾胃功能,
  4.本病的治疗应注意的问题:
  ① 病在表,注意透邪开闭,忌寒凉冰伏。
  肺合皮毛,肺气通于卫,风温初起,邪犯卫表,使肺气闭郁,宣发与肃降失司,故见发热咳喘,薛生白在《温热病篇》谈到,有阳湿与阴湿伤表之分,重在宣透与渗湿。阴湿用藿香,香薷,牛蒡子,羌活之类,阳湿用茯苓皮、荷叶、白通草、生薏仁,滑石之属。我们用银翘散加上述药物,目的在于辛凉透邪,祛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若寒凉过度,势必邪无出路,邪热入里,
  ② 病在里,证候表现呈多样化,应结合脏腑辨证。
  据我们的经验,邪可郁阻少阳,用蒿芩清胆汤,还可遏阻膜原,用达原饮。邪热壅肺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或是阳明热盛,以白虎汤加味治疗,或是湿热蕴脾,用王氏连朴饮治之,或是肺热移肠、用葛根芩连汤为主。邪热入营或热入心包则应用清营汤、清宫汤,合三宝救急。邪在气分不要用血分药,特别是凉血药,以免引邪内陷,有湿热情况下,不要用滋腻之品,以免留邪。
总之,本病病位在肺,病因是风热挟湿,病机是病邪闭阻肺络,肺气失于宣发与肃降,本病传变是由表及里,谨守病机,或祛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则热易清,肺气得以宣发肃降,呼吸顺畅,病则易愈。
(彭胜权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研究室主任)
[信息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中医药预防温病思路

  温病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皆有,男女老幼皆可患。因其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起病急、来势猛、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现代医学中的传染病大多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探索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方药,可以有效地运用于传染病的预防中。中医学有一整套预防温病的方法,如“培固正气,强壮机体”“隔离患者,控制传播”“预施药物,防止染病”[1]等,本文仅就预施中药预防温病谈点看法。
1 历史回顾
资料一:20世纪50?70年代,报道预防流感、流脑之资料极为丰富,综观之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内服贯众、大青叶、银花、连翘、板蓝根、野菊花、千里光、大蒜等清热解毒药;一类是内服生黄芪、玄参、玉屏风散、健脾散等益气、养阴、健脾药,尤其强调重用生黄芪、玄参、艾灸足三里等,对易感人群使用,可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有效地预防流感、流脑的发病和缩短病程[2?5]。
分析:流感属温病中的风温范畴,重型流感、流脑属春温者多,其发病既有温邪外袭,又有机体内在因素之肺卫不固,或冬不藏精,已染邪者预服清热解毒方药可祛除温邪,预防发病,未染邪者重用健脾益气养阴方药可促使机体阴平阳秘,预防染邪,防止发病,二者异曲同工。故预防流感、流脑等应针对不同人群分别施用相对应的方法、方药。又虽为流行季节,但未染邪者仍是人群之主体,故预防重点应着眼于益气健脾养阴,适当佐以清热解毒,达已染邪者可祛、未染邪者可防之目的。
资料二:1988年上半年,上海市“甲肝”大流行,市民普遍预服板蓝根及其制剂来预防。预防效果如何?据上海市传染病院专家报道,通过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证实板蓝根没有预防“甲肝”的作用。
分析:“甲肝”属中医湿热类温病者多,据“内外相引”之理,湿热之体者易染病,板蓝根仅能清热解毒,无清热化湿之功,故无预防效果。又据中医理论,未染邪者,过服苦寒之品,会因苦寒败胃,损伤机体正气,反易招致染邪,故此板蓝根不可能有预防“甲肝”的作用。
资料三:陕西中医学院研制“出血热预防片”,最初的实验设计是3组方药,即Ⅰ号:生大黄片,据该病属伏气温病,运用大黄泻其伏邪;Ⅱ号:温阳片,乌头、附子、细辛、白术类,据本病冬季发病率高,且陕西民间有用之来预防疾病之习俗;Ⅲ号:扶正养阴,佐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据本病发病前的体质调查多属阴虚,且病程中毒盛阴伤,伤络动血显著而立方。结果3组药物通过连续数年数万余人次的现场实验及动物实验观察,证实Ⅲ号方预防效果显著,且对属于春温、风温范畴的“流感”等传染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6]。
分析:陕西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属春温者多,阴虚之体者易患,发病后毒盛阴伤,伤络动血显著。Ⅲ号方既具滋阴扶正祛邪之功,又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效,组方具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之特色。未染邪者服之,通过养阴扶正,可使机体阴平阳秘,邪不能侵,以达预防之效;已染邪者,或染邪后即将发病者服之,可解毒祛邪,平衡阴阳,故而不病而显预防效果。Ⅰ号方专于祛邪,过服易损正气,不能使未患病者阴平阳秘,Ⅱ号方则专于扶正,其温阳作用与易患本病之阴虚体质者背道而驰,故二方均无预防效果。
2 预防思路
现代医学预防传染病的综合措施是针对构成传染病的3个基本环节而实施的,即管理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温病的预防,中医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基本同于这3个环节,这里仅就预施药物、防止染病方面对温病的预防作一探索。
就目前运用中医药预防温病的资料显示,其预防药物与当时流行病种的治疗药物基本一致,大多具有清热解毒作用[1]。运用清热解毒类方药来预防温病,大多是据这类方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邪(抗病原体)的作用来使用的。对已染温邪者可预防发病,但对未染邪者并不能防其染邪,在未发病人群中,未染邪者居多,此为预防之重点,故专施此类药物来预防温病,并不能达有效预防目的,此从以上历史回顾资料可见一斑。对此,笔者认为,预防温病的组方原则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
2.1 扶正与祛邪并重原则
预防温病,即是在未患病的人群中预施药物以防染病。在温病的发病和流行季节,未患病的人群有2类:一类是已染温邪者,属温邪侵入人体后尚未发病的潜伏期;一类是根本未染温邪者,只属于易感人群类。应该说,未染温邪者是人群中的主体,已染温邪者属少数。预防方药的组方原则就必须2类人群均考虑到,对已染温邪者预服祛邪药物,如清热解毒类,祛除潜伏于体内的温邪,可预防其发病,属对证;对未染温邪者,若仅用清热解毒的祛邪方药,则不仅无效,反易致苦寒败胃,损伤正气,招致邪入,应慎用,此类人群预施预防药物应重在扶正,加强易感人群的抗病免疫能力,可预防其染邪发病,故预防方药的组方必须重在扶正,佐以祛邪,扶正与祛邪并用,以上历史回顾资料一之预防组方原则即是有效的证明。
2.2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原则
预施药物预防温病,要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引起该温病是何种致病病原微生物,然后有针对性地选用有效的杀灭该病原体的药物,可以认为是祛邪,同时又要注意传统中医学中的辨证辨病,调整机体阴阳,使之阴平阳秘,不致染邪,可以认为是扶正。以上述历史回顾资料三为例,预防方中既有抗出血热病毒的清热解毒药物,又有养阴凉血活血的调整机体阴阳,改善机体染邪后病理变化的药物,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已染邪者可祛,未染邪者可防,故预防效果显著。
此外,根据中医学理论,预施药物预防温病,要注意到所预防疾病的发病后的病证性质和易感人群的体质特点来组方。如属温热性质的温病,素体阴精亏损,阳热偏亢者易染病,预防方中应重用养阴之品以纠阴阳之偏颇;属湿热性质的温病,素体脾虚湿盛者易染病,预防方中应重用健脾祛湿之品以秘机体之阴阳。再如,属于风温者,因其素体肺胃阴亏者易患,且风温发病后的病变重心在肺胃,故预防风温可采用清养肺胃之阴的方药;属于春温者,因其素体肝肾阴亏者易染,且春温病变重心在气营,后期肝肾阴亏者多,故预防春温可采用滋养肝肾之品以扶正;属于湿温者,因其素体脾不健运者易病,且湿温病变重心在脾胃,故预防湿温重在健脾祛湿,凡此不一一枚举。
2.3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原则
中医辨证治病贵在坚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原则,同理,中医预防疾病也不例外。仍举流行性出血热为例,本病的发生与流行,一年四季皆可发病,无论男女老幼、东南西北均可流行,其预防应做到有的放矢,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预防冬春季节发病的出血热,因其属春温者多,应用养阴扶正之品,预防夏秋季节发病的出血热,因其属湿温、伏暑者多,应重在清化湿热,健运脾气,此为因时制宜;素体阴亏之人,预施药物应重在养阴,湿邪内盛之人,预施药物应重在祛湿健脾,此为因人制宜;西北地域的出血热,毒盛阴亏者多,药物预防应预施养阴解毒之品,江南地域的出血热,湿热内盛者多,预施药物应重在清热化湿,此为因地制宜。
综上所述,预施药物预防温病,其组方不能只着眼于清热解毒,应充分注意到以上各项原则,通过清解祛邪,杀灭潜伏期中温邪(病原体),通过固护正气,纠正体质之阴阳偏颇,以使阴平阳秘,精气内固,邪自无从入侵,以达预防之目的。以上预防思路,有待今后进一步通过实践去验证、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孟澍江.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0
[2]韩火工.试用中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观察报告[J].中医杂志,1957(1):653
[3]斐廷辅.灸足三里穴预防流行性感冒的观察报告[J].新中医,1958(3):44
[4]王厚权.加味玉屏风散防治感冒和慢性咽炎[J].赤脚医生,1978(4):11
[5]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J].湖南医药杂志,1976(1):55
[6]郭谦亨.中医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J].中医杂志,1987(6):35件:
  作者:陈宝国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 
[信息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吴有性与《温疫论》

吴有性,字又可,约生活于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60年代,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吴有性所处的时代,兵事频繁,温疫大流行。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49岁的时候,当时温疫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
  温疫,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传染病,它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温疫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我国古代的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大批人员死亡。特别明清两代更是大量发生。据有人统计,明代276年间发生了传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发生了74次,可见传染病流行之频繁。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干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不系统。到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温疫大流行,许多医生仍找不到好的治疗办法,而墨守伤寒法治温疫,以至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于是刻苦钻研,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他深感自古医道详伤寒而略温疫,而对当时大流行的疾病辨为温疫,按疫施治,果然大获良效。通过反复详细研究,静心穷理,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发挥,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
  《温疫论》是吴有性唯一一部传世之作。共二卷。卷一载论文五十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二载论文三十篇,着重叙述温疫的各种兼挟证治,还设立了多篇有关温疫的质疑正误及疫疠证治的辨论文章。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木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温度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些,即所谓“邪毒犯育”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一些著名医家如戴北山、杨栗山、刘松峰、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我国历代医家在与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温病学说。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论》,产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在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的贡献是很大的。直至今天,我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经验。   当然吴有性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都有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如他虽发明了“戾气”学说之千古绝唱,把致疫因子的基本特征和致病特点做了许多正确描述,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科学,只能是一种科学假说;他提出寻找针对性药物,通篇体现的仍然是以攻下祛邪为主体的辨证论治,故也只能是一种启示后人的理想,这些都是不应苛求的。书中还误将鹤膝风、老年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也归入疫病范畴。虽提出反对妄投寒凉的正确主张,但对黄连只能清“本热”,不能清“邪热”,反对用黄连治疫的认识则欠确当。认为“温病”、“温疫”、“瘟疫”三者无区别的“正名”也是不恰当的,温病与温疫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温病包括温疫,温疫只是温病的一种。吴氏对疫病的治疗方法尚欠丰富,尤其对预防措施论及甚少。尽管吴氏有些错误论点、偏见和缺憾,但瑕不掩瑜,吴氏以他的医学实践和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在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非典中医治疗经验
(2003.05.15)

  非典属于中医春温、湿热疫病的范畴,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
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
  治疗方案在分期、分证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辨证施治。具体分为早
期、中期、极期(高峰期)、恢复期四期。
  一、早期多在发病后1~5天左右,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
特点。治疗上强调宣透清化。常见证型有湿遏肺卫,表寒里热挟湿二
型。
  1.湿热遏阻肺卫: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
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
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略数。
  治则:宣化湿热,透邪外达。
  方药: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湿重热不明显,亦可选用藿朴夏苓
汤加减化裁。
  2.表寒里热挟湿:症见发热明显,恶寒,甚则寒战壮热,伴有头
痛,关节痛,咽干或咽痛,口干饮水不多,干咳少痰,舌偏红,苔薄
黄微腻,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化湿。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加减。
  二、中期多在发病后3~10天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
邪阻少阳为特点,治疗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1.湿热蕴毒:症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不畅,胸闷脘痞,口干
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粘腻,苔黄腻,脉
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2.邪伏膜原:症见发热,恶寒,或有寒热往来,伴有身痛,呕逆,
口干苦,纳差,或伴呛咳,气促,舌苔白浊腻或如积粉,脉弦滑数。
  治则:疏达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达原饮加减。
  3.邪阻少阳:症见发热,呛咳,痰粘不出,汗出,胸闷,心烦,
口干口苦不欲饮,呕恶,纳呆便溏,疲乏倦怠,舌苔白微黄或黄腻,
脉滑数。
  治则: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
  三、极期(高峰期)多在发病后7~14天左右,临床突出表现为
气促喘憋明显,或伴有紫绀,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瘀血内阻
为主要特点,少数可表现为邪入营血,气竭喘脱。治疗上在祛邪的同
时必须重视扶正,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犀角汤等加用活血
化瘀之品,并静脉使用参附针、参麦针、丹参针等。
  1.热入营分,耗气伤阴:症见身热夜甚,喘促烦躁,甚则不能活
动,呛咳或有咯血,口干,气短乏力,汗出,舌红绛,苔薄,脉细数。
  治则:清营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
  2.邪盛正虚,内闭外脱:症见发热不明显,喘促明显,倦卧于床,
不能活动,不能言语,脉细浅数,无力,面色紫绀,或汗出如雨,四
肢厥逆,脉微欲绝。
  治则:益气固脱或兼以辛凉开窍。
  方药:大剂量静点参麦针或参附针,并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汤)
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四、恢复期多在发病后10~14天以后,病机以正虚邪恋,易挟湿
挟瘀为主要特点,主要证候有气阴两伤,气虚挟湿挟瘀。治疗强调扶
正透邪,并重视化湿活血。
  1.气阴两伤:症见热退,心烦,口干,汗出,乏力,气短,纳差,
舌淡红,质嫩,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略数。
  治则:益气养阴。
  方药: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化裁。
  2.气虚挟湿挟瘀:症见气短,疲乏,活动后略有气促,纳差,舌
淡略暗,苔薄腻,脉细。
  治则:益气化湿,活血通络。
  方药: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
府逐瘀汤等加减化裁。
广东省中医院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周仲瑛谈"非典"中医辨治思路
郭立中
  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周仲瑛教授,在中医内科领域,尤其对危重症及疑难病症研究方面,造诣精深,成就卓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流行性出血热肆虐整个欧亚大陆,其中我国是发病最多、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除青海省外,无一幸免。在当年举国恐慌、人人为之色变的情况下,周仲瑛教授身先士卒,深入疫区,通过对上千例出血热患者的治疗摸索,率先在国内提出该病"病理中心在气营"的全新论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毒"(热毒、瘀毒、水毒)学说;同时针对该病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和系列专方,充分发挥了中医辨治急重症的优势,使野鼠型出血热患者病死率从当时的7.66%,降至1.11%;特别是对死亡率最高的出血热少尿期急性肾衰病人,通过采用泻下通瘀、滋阴利水方药,使病死率降为4%,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的22%,为应用中医中药早日控制出血热的流行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探索。本项研究1988年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送往前苏联代表我国出血热中医治疗最高水平进行国际交流,同时被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部选入1979~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在此基础上,周仲瑛教授对病毒感染性高热疾病进行扩大研究,提出乙脑、病毒性腮腺炎、重症感冒等病的病机特点为"气营两燔",主张"到气就可气营两清",以该理论指导研制而成的清气凉营注射液,已被列入国家科委引导项目,并于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在非典型肺炎席卷全国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优势,积极开展中医对非典型肺炎防治的探索工作,笔者最近拜见周仲瑛教授,听他谈了中医辨治非典的一些看法。
  周仲瑛教授认为,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结合病人病初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干咳、少痰、气促等中医肺卫症状,应属于中医"温疫"、"风温"等病范畴。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造成非典型肺炎大范围流行的主要原因,周老认为关键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即冬天应寒而反暖,春天应暖而反寒,加之今春雨水偏多,气候变化无常,寒温失调,造成"戾气"(变异的冠状病毒等)流行,自口鼻而入,触犯人体则发病。即王叔和所说:"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此则时行之病也"。从非典型肺炎病人有一定的潜伏期、病情重、传变快、且成年人多发等情况来看,周老认为该病很可能是先有伏邪,后因新感而引发。即病人可能是先有肺热内伏,加之外感时邪疫毒而发病。其中外感时邪以风邪为主,风邪可以夹寒夹热夹湿,与疫毒(戾气)杂感伤人。从伏气温病的角度来看,该病又似与"春温"密切相关。
  至于该病的病机,周老认为是肺有伏热,内火偏盛,加之外感时邪疫毒,风邪束表。风火同气,内外合邪,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则为病更烈,从而决定了非典型肺炎患者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的特性。风邪束表,卫阳被遏,营卫不畅则发病之始就有发热、头痛、周身酸痛等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因肺热内伏,外有风邪疫毒,两阳相合,内外夹击,则有干咳、少痰、呼吸急促等表现。从其病机演变来看,周老认为除卫气营血传变外,该病很可能主要表现为三焦传变过程,即从上焦手太阴肺开始,除逆传心包外,一般顺传为中焦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经,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二经。正如吴鞠通所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通过对非典型肺炎病因病机的分析,周老认为掌握三焦辨证方法在对非典型肺炎的中医临床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上焦该病可能多表现为"肺热内郁,风邪束表",因"风为百病之长",所以风邪随着地域或季节的不同,可以夹寒夹热夹湿,即可以是风寒,可以是风热,也可能是风湿遏表;在中焦则多表现为"肺胃热盛,湿浊内蕴",其重症则可能以"肺热腑实,痰浊瘀阻"为主;若逆传、内陷,邪入下焦,则多表现为"内闭外脱,气阴耗竭"。周老认为,以三焦辨证为依据,可将该病分为初期、中期、极期、恢复期四期进行辨证治疗,针对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和系列专方专药,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辨治非典型肺炎的优势。初期病在上焦,以"肺热内郁,风邪束表"为主,病情较轻,应及时治疗,加以阻断;中期病在上、中二焦,以"肺胃热盛,湿浊内蕴"为主,或见"肺热腑实,痰浊瘀阻"的重证,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极期可见逆传心包,邪入下焦,病及心肾,则以"内闭外脱,气阴耗竭"为主,病情危重,预后多凶。至于恢复期,则以气阴两伤,或肺脾或肝肾不足、余邪未尽为特点,治疗当重在补其不足,兼清余邪。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及"忌温补"的治疗原则,及时选用解表、清热、化湿、泻下、开窍、息风、滋阴、固脱等治法分期制定相应的系列专方,再加上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及辨证施治的优势,中医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在阻止非典型肺炎病势的发展、降低其病死率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至于非典型肺炎的预防,周老认为应芳香辟秽解毒,可选用藿香、苍术、白芷、草果、菖蒲、艾叶、冰片、蚤休等制成香囊,佩挂胸前。对易感人群,或与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者,治应轻清透达、芳化和中、清热解毒,可选用苏叶、荆芥、藿香各6g,野菊花、贯众、大青叶各10g,水煎服用,重在芳香辟秽解毒,轻清宣透伏邪。上述药物也可制成气雾剂,用于公众场所集体预防或居室内空气消毒。至于对甘温益气之品及大剂清热解毒药的应用,若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等方面讲,实无可厚非,但从中医理论来看,造成非典型肺炎流行的是温(湿)热疫毒,病性本身属热、属实,初起病位在表,根据中医"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等治疗原则,理应因势利导、轻清宣透伏邪为是,即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亦应以清养肺气为主,而甘温补益之品恐有助热生火之弊,而大队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也可能有"药过病所"、苦寒伤胃之嫌,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周老认为,中医对非典型肺炎从预防到治疗,以及恢复期的善后康复工作都有完整的理论认识,在目前西医寻找病原、研制疫苗及有效治疗药物尚需一段过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因中医治疗一方面是针对病邪,另一方面却是着重调整并提高机体整体抗病功能,即使具有特异性治疗效果,但却更重视通过调整整体机能状态而使其非特异性治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为中医并不单纯是针对病毒而治,而是始终针对患病的"人",强调整体、辨证及个体化治疗。数千年来,中医在抗击传染病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东汉末年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论》,到清代吴鞠通"比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里无异,大道不孤"使《温病条辨》问世,从伤寒学派的诞生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中医学术的不断繁荣与发展都自始至终饱含并浸透着历代无数医家对传染病奋起抗击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在非典型肺炎流行、大疫当前的今天,周老希望广大中医界同仁能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与西医界同道密切合作,各展其长,共赴"国难"!在实践中大胆摸索,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并升华中医对非典型肺炎的理论认识,早日战胜病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同时,周老呼吁应以非典型肺炎防治为契机,进一步重视并加强中医对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辨证救治规律的探索,积极开拓并延伸中医急症研究领域,通过以症带病、病证结合、多剂型并举、多途径给药、多疗法配套等手段,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救、综合救治的优势,为早日扭转"西医治急症,中医治慢病"的局面而不懈努力。深信有数千年经验积累、早在十六世纪就曾发明了人痘接种术的中医学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是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非典"中医分段论治的探讨
周耀庭
  非典是来势凶猛的传染病,必须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有包括中医在内的全体医务人员参加,共同努力,才能将其从根本上扑灭。现根据我50余年的临床实践,30余年的温病学教学经验,尤其是对大量各种肺炎的治疗体会,并在对非典进行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试对非典从中医角度作一论述,以与同道们切蹉与交流。
  一、中医对非典的认识
  非典起初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恶寒,可伴有头痛,关节和全身酸痛,乏力,腹泻等。随着发热的持续,病人出现干咳少痰,或血丝痰,继而有气促、喘憋等呼吸窘迫综合征。从非典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点分析,对其疾病性质,至少可以肯定两点:其一,从其强烈传染性以及临床呈热性病经过看,显然是一种温疫;其二,从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看,相当于风温。即具有温疫与风温的双重特点,故姑且称之为"风温疫"。
  对于该病的性质,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因本病在临床上有湿象,所以有人提出属于湿热疫,这尚须商榷。湿象的存在是肯定的,但我认为应是温热夹湿,还不能认为属湿热疫。因为在温病学中,温热与湿热,从疾病的传变、症状特点以及治疗原则与方法等方面,有诸多不同。风温疫夹湿仍以温热为主,而湿热疫应属湿热性质。
  说它是风温夹湿,主要依据有三。一是发病季节:风温为发于春季的新感温病。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曰:"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二是首先犯肺:新感温病,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病变以肺胃为中心。叶天士云:"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 清代另一温病学家陈平伯说:"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专司无二致";三是发病急,发展变化快:因风与温(热)均为阳邪,化热化火快,传变甚速;四是临床热象重,易于伤阴;五是温可夹湿:湿盛行于长夏季节,但其他季节可有非时之湿。非典首先在广州流行,因南方温暖多湿,而北京今春雨水亦反常的多,使本病多夹湿。虽然夹湿,但仍以温热为主,故仍改变不了风温基本特性。
  二、非典的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该病是变异了的冠状病毒所致。中医审证求因,认为该病具有温疫与风温双重特点,其病因为风热疫毒之邪,根据多数病人情况来看,还常夹有湿邪。
  风热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而见肺卫证,恶寒身痛乃风湿在表之象;因疫毒之邪炽盛,传变迅速,很快传入阳明气分,形成肺胃两经气分热盛,再加上风湿郁表,热邪不得外越,使里热更加严重,故见高热持续;肺为娇脏,恶寒也恶热,邪气伤肺,肺失清肃则咳嗽,肺气上逆则见喘促,邪热迫肺多咳嗽无痰或少痰;邪热炼液为痰,痰热互结,阻逆肺络,病人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病情危重,此时病人已正气亏耗,气阴两虚,形成正虚邪实之证,个别病人甚至可见内闭外脱,生命垂危。若到恢复期则邪退正复,正虚邪亦微,余邪未尽,气阴不足,病情暂缓。
  三、治疗方法
  非典主要采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方法,分阶段辨证施治。
  1.高热阶段:体温升高,可达38~40℃或更高,恶寒,头痛,肌肉或关节疼痛,舌边尖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此为卫气同病,即肺胃两经气分热盛,并有风湿郁表。治疗在清泻肺胃气分同时,予以散风祛湿。方用银翘散、白虎汤加减:荆芥穗6g,薄荷6g,藿香10g,羌活3g,黄芩10g,生石膏30g,金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30g,滑石10g,竹叶6g。如体温高,加羚羊角粉1.2g(冲),或牛黄清热散3g(冲)。(以上中药用量是成人一般用量,下同)
  个别病例夹湿较重,可能出现湿热留恋少阳的情况,表现为发热恶寒,往来寒热,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可用和解少阳、清热化湿的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10g,黄芩10g,枳壳10g,连翘10g,滑石10g,姜半夏6g,茯苓10g,陈皮10g,竹茹10g。因为是温热夹湿,注意不要轻易用达原饮,此方过于辛热,恐有助火劫阴之弊。
  2.干咳少痰阶段:持续发热,咳嗽为干咳或少痰,或有血丝痰,舌苔黄腻,舌红,脉滑数。这一阶段仍为肺胃两经气分热盛,热邪犯肺,肺失肃降。干咳无痰,说明热邪已伤肺阴,具有肺热燥咳的特点。治疗须清气解毒,宣肺止咳,滋阴润燥。方用桑杏汤、白虎汤加减:桑叶10g,杏仁10g,豆豉10g,生石膏30g,知母10g,北沙参10g,麦冬10g,元参10g,黄芩6g,板蓝根30g,浙贝10g,枇杷叶15g。痰中带血加炒栀子6g,青黛10g(包),荷叶炭10g。
  3.咳嗽喘促阶段:在上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邪热迫肺,肺气不降可见喘促。治疗当以清气解毒、宣肺平逆为主。方用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加减:麻黄3g,杏仁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金银花15g,鱼腥草30g,苏子10g,葶苈子10g,枇杷叶15g。如肺部有大片或广泛阴影,可加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红花10g。
  4.喘憋烦躁阶段:喘促加重为喘憋,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喉中痰鸣,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这是由于肺胃热不解,灼津为痰,痰热阻遏肺络,肺气不降而上逆所致。治宜宣肺开闭、涤痰平逆。方用厚朴麻黄汤、苏葶丸、涤痰汤加减:麻黄3g,厚朴10g,杏仁10g,生石膏20g,苏子10g,葶苈子10g,法半夏10g,枳实6g,栝楼10g,黄芩10g,竹沥20g,二丑6g。
  5.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呼吸衰竭:病情发展到这一步,表明病情已至危重阶段。病人呼吸困难,口鼻周围青紫,吸氧青紫不能得到缓解,最后病人呼吸张口抬肩,呼多吸少,神识迷糊,舌淡紫,脉细数无力。此时为内闭外脱、正虚邪实阶段,即热毒痰热仍在,但正气已大虚,即将外脱。正虚以气阴两虚,尤其是气虚为主。治疗应祛邪扶正同时并举,清热化痰,轻开肺气,益气固脱。方用桑杏汤、苏葶丸、生脉散加减:桑叶6g,杏仁6g,银花10g,鱼腥草15g,苏子10g,葶苈子10g,人参6~10g,五味子10g,麦冬10g。如鼻孔煽张,额汗,手足逆冷,此时已有气虚及阳、阳气欲脱之象,可加炮附片6~10g、生龙牡各30g。
  6.余邪不尽、气阴未复阶段:发热已退,已不喘,精神疲惫,舌上少苔,脉细弱,肺部阴影逐渐吸收。治疗以清余热、益气阴为主。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0g,芦根20g,黄芩6g,金银花10g,川贝母6g,枇杷叶10g。
  四、中药有预防作用
  有人对中药预防的有效性存在一些疑问,但在非典疫苗问世以前,用中药预防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中药预防虽然不象疫苗那样可靠,但能较明显地降低发病率是可以肯定的。根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经验,我以前在农村开展过中药预防麻疹、痢疾等工作,用药后一般都能明显降低发病率;二是从理论上讲,引起疫病的疫疠之气,一般都有毒的性质,亦称疫毒,具有秽浊之性,一些中药有解毒辟秽之功,如当前用得较多的贯众、金银花、败酱草等。若加用芳香之品如菖蒲、藿香等,既能辟秽,又能化湿,更适合当前非典的预防。我主张:一是预防方药味应少,最好不要超过3味;二是预防主要针对病因,发病后才主要辨证施治;三是一般不用有大毒、大辛大热及大寒大凉药物,也不用泻下药和壅补药。前面所言的解毒辟秽药,虽属凉药,但属于甘寒、微寒、苦平之品,小量应用,不致败胃。中药预防方对年老体弱、小儿孕妇等特殊群体,则当另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