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复制链接]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中医药介入治疗"非典"的思考
王琦 夏仲元
非典型肺炎作为烈性传染病,其病情险恶,变化极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制定的"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等防治技术的基础上,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病名
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中医所称的瘟疫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中医对瘟疫的认识具有以下内容:
1.具有传染性。疫病突出的一点就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人体一旦感染了某种疫邪,即可传染给周围人群,乃至人群大面积发病。故周杨俊说:"一人得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诸病源候论》则明确指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温疫是感受疫疠之邪而发生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其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或散在流行。
2.有特异病原。元代医家王履指出,温疫乃"感天地恶毒异气"。明代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3.疫气不同,致病毒性强弱不同。吴又可把杂气致病力强、传染性大的叫做"疫气"、"疠气"或"戾气"。《温疫论》指出:"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疫气",疫气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
4.不同病原体可产生不同传染病。疫气有多种,每种疫气都可引发一种特定的疫病,其病位、病程经过、临床表现等各不相同。故吴又可说:"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温疫论》)
5.瘟疫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瘟疫论·原病》指出,"邪自口鼻而入","邪之所著,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天受",是指通过自然界空气传播;传染,则指通过患者接触传播。这里所描述的传染途径与现代医学观点多相吻合,对后世认为处理传染病需要采取隔离、空气消毒等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6.具有大流行和散发性的流行规律。对大流行的认识,《瘟疫论》说:"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众,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其为疫。"至于散发性传播,吴又可说:"其时村落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人等,然考其证,正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这些见解有助于对传染病的正确诊断。清代医家杨栗山还进一步指出传染病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他说:"一人病气,足充一室......人受之者,亲上亲下,病从其类"。
7.疫病流行多以人口稠密的城市为主。王孟英说:"疫之流行,必在都会人烟繁萃之区,若山乡僻壤,地广人稀之处,从无大疫。"(《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8.疫病流行具有相似症状。《内经》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9.具有侵犯特定脏器的特点。《瘟疫论》说:"盖为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病原体可选择性侵犯某些脏器组织相吻合。这些见解在世界传染病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
10.可有潜伏期。吴又可指出"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可稍缓时间而发。"
11.其发生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大条件。《瘟疫论》列举疫气的"盛行"、"衰少"、"不行"三种情况,阐明病原强弱是造成瘟疫流行程度不等的主要原因,而对人群则"毒气所钟有厚薄也",说明感染疫病与否与人群体质强弱有关。
综上所述,本病可纳入"瘟疫"范畴,根据"非典"的病因、发病部位、发病特点,其病名可称之为"肺瘟"。中医学历代对新出现的传染病,根据不同病原冠以不同名称,以便从新的认知角度探索疾病规律,丰富论治体系。吴又可指出,"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有是气则有是病","名随其气,而为诸病焉",还说"杂气为病,一气自成一病",因此在《瘟疫论》中论述了"虾蟆瘟"、"瓜瓤瘟","疙瘩瘟"等不同病名,表明他已初步认识到各种不同的病原体可引起不同的传染病。300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我们更当根据新病种,确定新病名。现代医学目前所称的"非典型肺炎"也将随着病原体分离的结论被冠以新的病名。事实上人民卫生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内科学》教科书中"非典型肺炎"已被如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明确的病因学诊断和病原学诊断所取代。而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专家把"非典"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dtory Syndrome,简称SARS)"。所以新病名的确立是认识的进步,也是诊疗与研究的需要。
二、病因
1.疫疠之气传染:感染特殊的病因,非普通的六淫、七情致病。
2.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疫病流行之际,有人病,有人不病,主要取决于体质和正气的强弱。吴又可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他还说:"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说明自身的抗病能力在发病与否上起主导地位。
三、病机
病机是中医对疾病及其证候产生机理概括性的认识,"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千金要方·序例》),根据"非典"的发病表现,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热、毒、虚、瘀。热,是指感染邪热,"非典"在发病和发展过程中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具有温热病性质,同时在发病过程热邪燔灼,呈阳热之象及热性升散易于耗气伤津的病理表现。毒,一方面是疫毒,为一种特殊的致病物质而形成的致病因子,毒随邪入,发病急骤,传受迅速,极易喘促厥脱;另一方面邪盛酿毒,浸淫脏腑,使之功能严重失调,甚则发生实质损害。内外毒邪互为交炽,影响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虚,为正气虚。发病之初即有正气虚。《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发病之后,正气尚盛,转归较好,反之则差。从"非典"死亡病例看,以久病或年老之体者为多。另一方面,病邪内羁,气血津液受耗,亦容易致虚。瘀是疫毒蕴结,血热煎熬成瘀。王清任说:"血受烧炼,其血必凝"(《医林改错》),何廉臣也说"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重订广温热论》),同时邪热烧灼伤阴液,津液不足即可造成血液浓缩而运行迟滞成瘀。正如周学海说:"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非典"过程中表现的微循环障碍及肺纤维化等皆为瘀的表现。热毒瘀皆为实邪,可以兼夹为患,可以不同病理阶段有所偏重。"虚"是正气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临床上应把握病机,把握正气与病邪斗争的动态演变作出策应。
四、中医治疗原则
1.重视"辨病论治",辨证与专病专方治疗相结合。
根据疫病发病特点即某一疫病皆有相同症状,因此要求治疗的针对性。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然则何以知其为疫?盖脉证或盛行之年所患之症,纤悉相同,至于用药、取效,毫无差别"。因此要重视"辨病论治"、专病专方。吴又可深刻指出:"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位加减之劳矣。"在把握疾病演变过程中主要证候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2.要重视疫毒的病因。
"非典"是急性传染病,属于中医的疫毒,不等同于"四时温病",立足点要针对"疫毒"的病理表现及特点,离开了"疫毒"就离开了主要病因。
3.要重视主要病变部位和主要证候。
"非典"病位主要在肺,除高热外,干咳、胸闷、气促乃至呼吸窘迫及肺实变体征都说明这一点。其次伴有胃肠道症状。
4.要重视根据病情的迅速变化判断轻症、重症,进行相应处理。
由于本病变化急骤,有的患者病情迅速加重,肺部多叶病变,重症"非典"Χ线肺片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并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很难以时间段分期,要重视轻症与重症判断,作出相应处理。
5.根据非典发病的特点,结合现代有关药理研究成果,提出针对该病临床演变规律的综合治疗方法。如制定不同发病、病理阶段的治疗措施,早期截断、扭转病情的发展;后期扶持正气,预防肺纤维化等后遗症;危重阶段配合西医抢救;在什么情况下配合抗菌素与激素的运用等,总结出规范的中医治疗方案。
五、中医药介入治疗
1.早期三症--发热、干咳、身痛的治疗。
[概说]发热为"非典"首发症状,发烧大多38℃以上,病人一般持续发热3~5天左右;"非典"患者咳嗽是"干咳",没有痰,或少量白痰,或少数病人痰中带有血丝;全身肌肉酸痛,有的患者感到疼痛刺骨,难以忍受。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解热镇痛(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锌)等,但多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反映,或有过敏反应,一般用药3天,体温不降不宜继续使用,长期使用还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吲哚美辛解热镇痛作用强,但有21%~50%的患者服后有头痛、恶心、胃烧灼、胃痛症状;双氯芬酸有抑制骨髓功能的可能;布洛芬有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中医药介入环节](1)应用中药控制体温,清热透邪,清肃肺热,解肌定痛。(2)如用中药早期得到控制,可直接进入恢复期。
[施治要点](1)不宜用大剂量苦寒之剂,以免凉遏热邪不得出;患者常体腹泻,亦不宜用一派苦寒。(2)宜表里双解,清透并用。
[主证]起病急骤,发热不解,微恶寒,口干,干咳,少痰,或有血丝痰,无汗或少汗,头痛,遍身酸痛,神疲乏力,或伴腹泻,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数。
[病机]疫毒袭肺,阻郁肺气肌表。
[治则]清肺解肌,泄热透邪。
[处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合栀子豉汤、升降散加味。
[组成]葛根15g 、黄芩10g、黄连6g、甘草6g、栀子10g、豆豉10g、僵蚕10g、蝉衣6g、姜黄10g、虎杖15g、鱼腥草30g。
[方义]葛根芩连汤为表里双解之剂,《伤寒论》治热壅于肺,喘而下利,与本证正合。现代临床用本方作清热解毒之剂。实验研究证实,100%葛根芩连汤煎剂5g/kg灌胃,能使五联疫苗致发热家兔体温明显下降 ,其效果近似0.2mg/kg阿司匹林和0.6mg/kg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90%葛根芩连汤煎剂灌胃,能使内毒素致发热大鼠体温明显下降(《中华本草》)。升降散为杨栗山《寒温条辨》方,方中僵蚕味辛苦,"功能清热解郁,胜风除湿,化痰散结,解毒定惊","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涤热而解毒",擅解外感风热,定惊镇痉;姜黄"祛邪伐恶,行气散郁","建功辟疫",诸药合用,辛味宣,清泄郁热。杨氏于瘟疫流行之际,屡用此方活人甚众。栀子豉汤方出《伤寒论》,以栀子苦寒清宣邪热,豆豉辛甘宣散郁热,栀子重在"清热",豆豉重在"香透",清中有透,则郁热自除。上海张镜人氏先辈治时疫发热每以此方配伍,名为"黑膏",世代相传,救治极验。复加鱼腥草清肺利湿解毒,治肺热咳嗽。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本品有抗病毒作用及免疫增强作用。虎杖有良好的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作用,正为"非典"之干咳身痛等症所宜,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有抗病毒作用,同时有镇咳、平喘作用。上方综合应用共奏清热透邪,清肃肺热,解肌定痛之功。
2.高热的治疗。
[概说]本病高热指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目前西医对高热的治疗方法有:
(1)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擦浴等(已不提倡用冰袋或低于体温的凉敷方法,低于体温的温度可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不利于皮肤散热)。
(2)抗生素治疗。主要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或(去甲)万古霉素等。
(3)激素治疗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不退或发展成重症和达到重症病例标准者使用。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多数认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认为激素治疗并不缓解该病的进展,可以减轻症状,也可能掩盖一些症状。应用激素可使体温很快下降,停用后,体温又会急骤上升。也有认为过早或大剂量滥用激素,抗感染不足时,可引起感染病灶扩散,因此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重症)并在抗感染的前提下使用。再就是撤用激素的问题也需要考虑。
[主证]壮热不已(体温持续39~40℃以上)或起伏不定,烦渴,神迷,甚则神昏,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病机]疫毒炽盛,充斥内外,侵扰心神。
[治则]清热泄毒,透热达邪,宁心安神。
[处方]紫雪丹,每次1.5~3克,口服,一日2次。
[方义]本方为泻火清热、气血两清名方。《医方集解》将其归纳为"泻火之剂",用治"一切火热",历代医家用治"温邪内闭热壅"(吴瑭)"毒侵脏腑,热闭神明......专治一切实火闭结证"(徐大椿),临床应用本方治温热时疫、热邪邸张、内闭多有捷效。现代常用于重症肺炎等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现代药理证明紫雪丹解热作用明显,以之灌胃,对五联疫苗所致的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紫雪丹组2小时的解热效果与复方阿司匹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4小时的解热作用效果显著优于复方阿司匹林组。紫雪散与紫雪口服液对二硝基酚所致的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紫雪散组与紫雪口服液的体温均明显低于羧甲基纤维对照组,作用快而平稳。
3.气促的治疗。
[概说]气促为呼吸频率增快,成人>24次/分钟,即成为呼吸增快或气促,见于高热、缺氧病人。西医对气促明显、轻度低氧血症予以持续鼻导管吸氧。
[中医药介入环节]清热平喘,改善呼吸功能。
[施治要点](1)瘀毒互结,瘀毒同治。(2)清肺热,散肺结,降肺气。
[主证]高热、咳嗽、胸闷、气促、咽干、口渴、汗出,舌红苔黄或紫暗,脉滑数。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清降。
[治则]辛凉宣泄,清肺降逆。
[处方]桃红麻杏石甘汤合桔梗汤加味。
[组成]桃仁10g,红花10g,炙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先煎),生甘草6g,桔梗10g,枇杷叶15g,鱼腥草30g,射干、莱菔子各10g。
[方义] 麻杏石甘汤清热平喘,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抗炎、解痉作用,降低血钾及降低血液黏度作用,该方应重用石膏,大于麻黄3~5倍,复加桃仁、红花活血,改善循环障碍、缺氧;合桔梗汤(桔梗、甘草),王孟英《温热经纬》谓"桔梗开肺气之结,肺窍既通,气遂宣通,热自透矣";复加鱼腥草增强清肺之力,枇杷叶降气平逆;射干降火、解毒、散血,《本经》"主咳逆上气......不得消息"、"散结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对腺病毒有抑制作用;莱菔子可通气闭,王孟英《重庆堂随笔》谓"莱菔子下气最速之物,服之即通者,病由气闭也。"
4.呼吸困难的治疗。
[概说]呼吸困难为"非典"发病过程中出现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气促、紫绀,伴有烦躁、焦虑表情,出汗等,常与低氧血症并存。
(1)有明显呼吸困难的或达到重症病例诊断标准要进行监护。
(2)可使用无创正压通气,首先鼻罩CPAP方法。
(3)严重呼吸困难和低血氧症吸氧5升/分条件下,SaO2<90%或氧合指数<200mmHg,经过无正压通气治疗后无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正压通气者,应及时考虑进行有创的正压通气治疗。
[中医药介入环节]急固元气,防呼吸衰竭。
[施治要点](1)气阴两顾,收敛固脱。(2)补中有通,兼以活血。
[主证]胸闷,倦卧,语声低微,咽干,气微不足以息,甚则端坐呼吸,紫绀,脉细浅数,舌紫暗。
[病机]邪盛正虚,肺络壅阻,内闭喘脱。
[治则]益气生津,活血通脉。
[处方]生脉饮。
[组成]西洋参或高丽参10g(另炖)、麦冬15 g、五味子10 g、山萸肉20 g、当归10 g、川芎10 g、丹参15 g。
[方义]本方首见于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用于治疗"肺中伏火,脉气欲绝",以及"补肺中其气不足"。后世多用于肺气虚馁,气阴不足之证。吴崑《医方考》云:"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子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尽矣"。《赤水玄珠》对本方适应证的描写更具体指出"肺气大虚,气促上喘,汗出而息不续,命在须臾"。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抗休克作用,对人体皮质醇分泌有促进作用。加山茱萸收敛固脱,张锡纯《衷中参西录》谓本品"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治喘逆势危欲绝,气微不足以息。复加归、芎、丹参活血以通肺络,改善循环,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固脱之功。
5.肺纤维化的治疗。
[概论]"非典"发病过程中可引起肺间质组织增生,形成肺纤维化以及疤痕组织,使肺顺应性降低,肺容量减少,呈限制性通气和弥漫性散气功能障碍。由于肺功能障碍,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肺泡不能实现交换过程,导致血液中的氧含量下降。目前西医在肺泡炎性阶段可做去除病因治疗,若病情加重,可导致呼吸衰竭。
[中医药介入环节]宜较早介入,阻止肺纤维化的形成。
疫毒侵肺,肺气壅遏。若出现吸入困难,呼吸浅短难续,或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即出现呼吸喘满,紫绀等,属本虚标实,是肺间质纤维化的晚期阶段,则治疗较为困难。
[施治要点](1)见微知著,及早防变,注意咳嗽,呼吸情况动态改变,防止纤维化的发生,通过Х线诊断及时提供依据。(2)注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药的应用。
[主证]咳嗽,气急,喘息无力,动则愈甚,呼多吸少,面色晦暗,舌质偏紫,脉细弦而微弱。
[病机]瘟毒内蕴,气血凝结,肺络痹阻。
[治则]解毒活血,通络散结。
[处方]解毒活血方合通经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方]连翘10g、葛根15g、柴胡10g、当归10g、生地15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0g、枳壳10g、甘草6g、山甲12g、皂角18 g、地龙15g。
[方义]本方取连翘、柴胡、甘草清热解毒,生地、赤芍凉血化瘀,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葛根、枳壳升清理气,诸药相五,解毒活血并举,因肺络痹阻,于上方合通经逐瘀汤中之山甲、皂角、地龙通经活络, 正合王氏"解其毒,活其血"治疗原则。其方中要重用桃仁、红花,"血中瘀滞,用桃红"是其特点,若腹泻,可减桃仁,以防滑肠。而散结通痹之山甲,原方用四钱(12g)、皂角六钱(18g),均可根据病情及体质情况酌定。
应用上方时可同时配合川芎嗪及当归注射液联合用药,可增强疗效。建立大鼠肺间质性肺炎纤维化模型后,分组给予川芎嗪及当归注射液,定期处死动物取肺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经川芎嗪治疗28天者,仅有轻中度肺泡炎及轻度纤维化形成,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疗效。川芎嗪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提高作用,能否通过抑制肺泡炎症这一环节来阻断肺纤维化的发生。有实验用川芎嗪、当归治疗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取得可靠疗效。
6.休克或MODS的治疗。
[概述]休克为本病出现的危重症状。休克早期为烦躁不安,心率加速,脉微弱,皮肤苍白,口唇指趾轻度紫绀,血压下降,若休克持续加重则出现呼吸急促,面色灰白,紫绀,皮肤花纹,四肢湿冷,神识模糊,少尿以至无尿,甚至呼吸困难、昏迷。MODS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严重感染、休克等原发病24小时后机体同时后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为急救医学领域的世界难题之一。
[中医药介入环节]休克或MODS出现属中医厥脱之证,中药治疗有醒脑、强心、升压效果。休克早期多为闭证发展为脱证,以开窍法或回阳固脱法参与施治。
[施治要点](1)分辨闭脱:闭证宜开,清心开窍、清泄邪热兼顾;脱证宜固,回阳救逆与益气固脱合用,并结合回阳化瘀。(2)厥深热深,应用通腑泄热。(3)尽量使用中成药或中药制剂静脉滴注。
[辨治方法]
(1)闭证。
[病机]邪闭心包
[主证]烦躁,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纯红。
[治则]清泄邪热,开闭通窍。
[处方]①清开灵注射液。②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1粒,温水送服。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250~500ml15%~10%GS中静滴,亦可4~6ml加入40ml5%GS中静推,每日1~2次。
(2)脱证。
[病机]瘟毒内侵,阳气绝脱,血脉瘀滞。
[主证]手足厥冷,体温骤降,血压下降,颜面苍白,大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神昏不语,气短而促,舌质暗淡,脉微欲绝。
[治则]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处方]回阳救逆汤加味。
[组成]党参24 g、附子24 g、干姜12 g、白术 12 g、甘草12 g、桃仁12 g、红花10 g、枳壳15 g。
[方义]方中重用四逆汤意在益气回阳救逆(党参可改用高丽参20克另炖先服)。白术健脾益气,以助回阳之力。阳气亏虚,气不行血,必有血瘀内生,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行气血。现代应用本方救治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感染性休克等出现微循环障碍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同时可用生脉注射液20ml静滴点,每日1~2次。或用参附针。
7.恢复期治疗。
[概述]患者热退进入恢复期后常见憋气、气短出汗,语言无力或干咳,呛咳,精力疲惫,食欲差等一系列虚弱表现,肺部阴影还没有完全吸收,有时还有撤用激素的症状。
[中医药介入环节]扶正。
[施治要点](1)气阴两补,肺肾同调。(2)扶正为主,兼顾余邪。
[主证]热退乏力,气短汗出,唇干纳差,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数。
[病机]气营两虚,营血亏损。
[治则]益气养阴,荣营醒脾。
[处方]百合固金汤、清燥养荣汤加味。
[方药]百合15 g、麦冬10 g、贝母10 g、玄参10 g、桔梗 6 g、甘草6 g、 白芍 10 g、当归10 g、生地10 g、熟地10 g、知母6 g、花粉15 g。
[方义]百合固金汤金水并补,尤以润肺为主,滋养之中兼以清热凉血,宣肺化痰,俾阴血渐充,虚火自靖,而收固护肺阴之效。清燥养荣汤方出《温疫论》,治疫后虚阴,方中归芍、地黄均与百合固金相同。另有知母、花粉、陈皮、甘草清热和胃,复加佩兰、麦芽醒脾助运,全方清滋并用,气血同调,脾胃兼顾,正合病后调养。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温病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摘 要: 温病学面临着如何运用其理论和方法防治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的严峻问题。为此提出,应加强临床研究、重视实验研究、加强理论问题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发掘、创新,才能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温病学的任务是以其基础理论及其诊治方法有效地指导对温病的防治。温病主要包括急性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肆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不胜枚举。曹植就曾描述了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悲惨情景;近现代瘟疫的流行,也十分猖獗,其危害有时甚至超过战争或自然灾情。自1948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成立以来确立的49个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就有10个与传染病有关。
人类与传染病始终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如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传播途径,加强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制、开发,建立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强大同盟军,在传染病防治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如天花已被消灭,麻疹、脊髓灰质炎被彻底消灭的日子也为期不远。
但目前仍不可低估传染病对人类危害的严峻性。WHO发表的世界卫生报告表明,传染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目前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卷土重来的趋势,1995年报告全世界死亡人数为5200万,其中有1700多万人死于各种传染病,即每天有5万人因患传染病致死。目前57亿人中约有半数受到传染病的威胁。疟疾每年发病人数高达5亿,其中200多万人丧生;急性呼吸道感染每年造成400万儿童死亡;霍乱、痢疾等每年导致300万人死亡。乙肝病毒携带者3.5亿,1995年就导致110万人死亡,丙肝病毒携带者达1亿,其预后较差。WHO认为当前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斗争比以往更为艰巨。有些被征服的传染病重新出现(如1990年俄罗斯发生白喉流行,波及东欧15国,病例逾10万人);有些区域性传染病在昔日“安全地带”蔓延(如20世纪60年代还局限于印度尼西亚个别地区的埃尔托型霍乱,目前已在全世界流行);某些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使医生束手无策(如被称为“白色鼠疫”的结核病,近年来耐药菌株严重流行,致使结核病每年造成300余万人死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过去一度猖獗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外,近25年来又确认了38种新的病原微生物和传染病。新确认的38种病原微生物分别为病毒20种、细菌9种、寄生虫、立克次体及其相关感染病9种。新确认的20种病毒性传染病如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1983),由埃博拉病毒(1977)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等。它们是人类面临的新的致命杀手。目前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达2400万,其中400万人已死亡;流行在扎伊乐的埃博拉出血热导致成千万人死亡,占感染人数的80%。9种新发现的细菌性传染病如嗜肺军团杆菌(1997)引起军团病,大肠杆菌0157(1982)引起出血性肠炎,幽门螺旋杆菌(1983)引起的胃溃疡等。9种寄生虫和微生物如小隐孢子虫(1976)引起腹泻,伯氏疏螺旋体(1982)引起莱姆病等。因此,WHO总干事警告说:我们处在一场传染性疾病的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传染病对人类构成新威胁的原因是复杂的。病原体繁殖迅速,进化很快,一些动物身上的病原体不断传播到人类中间,常常导致一种新的传染病流行,并且异常凶猛,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传染病及其病原体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其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时,许多社会因素对传染病的征服也有制约,其中贫穷是首要因素。世界上有10亿多人生活极度贫困,一半人口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和药物,故传染病一旦发生,则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截断其传播流行环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造成数亿人住房拥挤,环境卫生恶化,并且缺乏清洁水,也是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温床。由于战争、武装冲突和自然灾害引起大规模人口迁徙流动促使了传染病的大流行。此外,跨国旅行、国际贸易和海空运量大幅度增长等加快了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也是临床医学的一大难题,如医院获得性肺炎在医院相关感染中占第2位,死亡率高达70%。又如大肠杆菌0157引起的出血性结肠炎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感染的增加可能与食物链多层次的改变有关。牛羊肉及奶制品一直是可能的感染原,能引起出血性结肠炎、阑尾炎、食管狭窄和结肠穿孔等严重胃肠道并发症。抗生素治疗无效,还可产生不良影响。
笔者认为,运用温病学理论与方法防治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应重视下列4方面的研究。
1 加强临床研究 现代医学对不少病毒性传染病尚少特异性治疗药物及方法,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则具有优势。众所周知的1956年石家庄乙型脑炎流行,按暑温夹湿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医学界引起很大震动。其它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应用温病学方法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肠病毒最近在台湾流行,具有中医温病特点,如口手征,即口腔、手掌、足掌、臀部出现疱疹,类似白?,为湿热初起湿遏卫气的表现;急性咽峡炎,发热,咽喉糜烂、疼痛,为湿热蕴毒证;无菌性脑膜炎,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急性心肌炎,为气阴两伤,气阴欲脱证;神经系统的损害,出现肢体瘫痪,为湿热阻滞经络的表现西医药尚无针对病原体的特异疗法,而按温病辨证论治,则可收到一定效果。其次如原虫类传染病疟疾,开始由辨证治疗逐步过度到以青蒿素辨病治疗为主,取得了重大成就。由青蒿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素栓、青蒿素琥珀、蒿甲醚、双氢青蒿素4个一类新药)作为救治凶险型疟疾的首选药物,而且可显著降低恶性疟疾的复燃率。其7天疗程给药方案,被WHO采纳为治疗恶性疟疾和体内敏感度测定的标准方案。目前,该类药物已在几十个国家注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它如中医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等都收到了一定效果。此外,对温病学的一些重要治疗法则及其代表方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某些重要病变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凉血化瘀治法用于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解毒化瘀用于治疗内毒素血症、急腹症,益气敛津固脱(如生脉散)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等。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温病学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其理论与方法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临床的要求。目前应对传染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作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力求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手段,加强针对不同病原体及其相关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方药的研究,并研制出高效、速效,使用方便,质量稳定,能多途径给药的新制剂、新品种,以适应临床实际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对危重病人抢救的探索,总结经验,充实与完善其抢救措施。
2 重视实验研究 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及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加强研究。一是运用现代生理、病理、生化、微生物、免疫、血液流变等学科的知识及方法,对温病卫气营血病理本质及其传变规律,温病舌苔舌质的变化规律等进行研究。已成功建立的卫气营血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开展温病基础理论研究(如温病辨证与治疗规律研究)提供了条件。二是运用现代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制剂学等学科的知识及方法,对温病重要治疗法则及其方药,如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攻下通里法、益气养阴法及其相应方药进行研究。我们曾对表里双解、升清降浊等治则的代表方药进行了抗炎、解热、抗过敏、止痛、镇静等方面的系列研究,肯定了功效,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其作用机理和疗效机制,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了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已生产出一些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有效新制剂,如片剂、冲剂、口服液、针剂等,在温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可供静脉点滴,在抗闭脱惊厥,抢救危重病人中功不可没。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温病学治疗学内容。但实验研究还有待深化与提高。
3 加强理论问题研究 人类与温病(包括传染病)的斗争是长时期的,消灭或控制温病的发生与流行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还应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下功夫。中医温病学理论理论博大精深,有待继续深掘,加以研究提高。当前一是要规范温病学基础理论。由于历史性原因,温病学基础理论比较混乱,名词术语涵义模糊不清,概念含混,或呈多歧义,或相互矛盾,严重防碍了对温病学的学习和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整理,特别是结合教材编写,使温病学基础理论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在学术界开展广泛的学术讨论,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应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深入研讨,如已就三焦实质问题、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关系、新感与伏邪学说、毒的致病作用、“寒温之争”及其统一温病辨证纲领、苦寒药是否引邪深入化燥伤阴、温病伤阴及其养阴治疗理论、温病治疗中的“截断疗法”等进行了探讨。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活跃学术空气,促进温病学理论的发展与临床疗效的提高。三是要加强温病学古籍整理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有关出版社影印、重版了不少温病学古代原著,进入80年代后,又组织专家对温病学的重要古籍进行考证、点校,相继出版了一批译注、类解、类编、白话解等。我校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华大典·医学分典·温病学总部》对温病学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基础理论理论研究,会直接或间接对温病的防治产生巨大的影响。
4 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术发展的基础、人材培养的摇篮、科研成果的温床和临床疗效提高的动力。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当前应建立统一的外感热病学。众所周知,温病学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学科,二者论述和研究的对象相同,即外感热病,故伤寒、温病可划归同一学科门类,即外感热病学。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防治方法等重大理论问题,既可用伤寒学说也可用温病学说予以阐明。伤寒温病两大学说各具优势,长期指导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长期实践证明,临床医生只有系统掌握了《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认可伤寒、温病同属一大学科门类,并不意味着要将伤函与温病两大学说强行融合统一。寒温学说的融合,产生出既有别于伤寒学说又不同于现有温病学说的新学说,其条件似未成熟。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科学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所谓高度分化,指学科愈分愈细,学科分枝越来越多;所谓高度综合,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愈来愈紧,相互渗透愈来愈深。既分化又综合,形成立体网络系统。各学科的交叉点,常常是新学科的生长点,分化出来的新学科多为交叉学科。可见,新学科的产生是矛盾自身运动、发展的结果。强行分割、机械构建出的所谓新学科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的。因为分割只能将固有学说“划整为零”,简单机械的构建只是“拆旧楼建新房”。清代医家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认为伤寒是外感百病总名,而温病则是伤寒之兼证,企图以六经为纲统一寒温;吴坤安所著《伤寒指掌》,通论伤寒与温病,称温病为伤寒之类证,叙述伤寒曰述古,论述温病曰新法,似有统一寒温之意。故当今学者有称俞、吴二氏等为错简学派。当代学者对寒温统一论展开了学术争鸣,还出版了寒温合编专著,对寒温学说统一作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一百多年来寒温学术争鸣,既未能互相取代,也没有形成一门新学说替代固有的两大学说,而是长期共存,相互羽翼,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丰富了外感热病学内容。
一门学科涵盖面宽,多种学说并存,异彩纷呈,才是中医特色。从教学角度看,外感热病学应开设多门课程。应本着百家争鸣方针,编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可靠、符合教学要求、能反映不同学派不同学术内容的多种教材。外感热病学至少可开设以下课程:伤寒学说,包括《伤寒论》及其历代研究成果;温病学,已自成体系,有多种教材问世;中医感染症学,1998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上,笔者提出了建立中医感染症学。出于临床需要,目前国内外一些综合性医院,已建立了感染科,收治临床各科感染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国外已有感染症学的专著出版,如日本出版的《感染症》,将感染按感染原分类,或按感染部位分类,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伤寒、温病两大学说的固有内容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临床需要。先不言其具体内容,仅简单的“温病”、“伤寒”名称而言,普通老百姓不知所言者为何,患者难于对号入座而就诊。且“温病”、“伤寒”不能与现代医学病名衔接连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流。其实“感染”一词中西医学都可以通用。中医“感证”与西医感染相通或相近。以感证命名的中医古代医籍不乏枚举,如茅雨人的《感证集腋》(1816)、吴坤安的《感证宝筏》(原著为《伤寒指掌》,后经何廉臣删改更名为《感证宝筏》)、严鸿志的《感证辑要》(1920)等。建立中医感染症学既能与中医理论接轨而具传承性,又能与国际接轨而利交流。当前建立中医感染症学条件基本成熟。《伤寒论》、温病学以及其它临床各学科有关感染的内容极其丰富。中医感染症学内容不应限于伤寒六经、温病卫气营血、三焦,凡与感染相关的内容均应纳入,特别应包括广大中医工作者积累的丰富的防治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的经验。总之,中医感染症学与临床接轨,适应实际需要;与传统接轨,其学术内涵丰富;与国际接轨,则尤利于交流。
温病学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创新,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作者:张之文(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邓铁涛:非典型肺炎2003年流行的中医五运六气 分析及预防保健方法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应用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分析了2003年非典型肺炎流行的时空运化背景和特点。认为五运六气的气候变化造成了非典型性肺炎形成和流行的特殊外在环境与宿主内在环境,因此消除外感病毒赖以存在的机体内环境和功能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关键原则。探讨了相关的中医预防养生保健系列方法。
  主题词:非典型肺炎 流行病学 五运六气 预防
  人与天地相参,天气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
  五运六气学说源于天象观察,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分析认识年度性流行疾病和规律性灾害颇有独到之处。今年是2003年,年干支是癸未,戊癸合化火,行丹天之气。
  著名的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中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征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2]
  解析:丑未之纪是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中运少征是火运不及,则寒水之气来乘之,于是火兼水化,夏行冬令,夏天应热不热,
气候反见寒冷。今年上半年运生气,小逆之年,火运不及寒水乘之,气候偏寒,夏天不热。下半年气克运,即在泉太阳寒水克乘中运不及之火,加之火子土之复气,所以气候寒雨偏多,故日“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即九宫属于洛书后天八卦中所言之南方,多灾。“上苦温”“下甘热”,上太阴湿气司天,适宜用味苦性温的药食除湿。下太阳寒水在泉,治之适宜用味甘苦性热的药食祛寒治之。中运火不及,治之宜用味咸性温的药食补之[3]。
  华南广州、港澳地区地处南方,应火运不足之影响,病灾严重。春节至今首先出现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发病严重,传播较快,病势难治。目前又传染到大陆北方地区,蔓延迅速,引起了民众极大的心理恐慌和威胁感。
  因为今年火运不足,气候阴郁寒雨偏多,气机郁闷,各种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有关实验表明湿环境的盛衰与免疫功能异常与否和病毒复制程度有极密切的关系。而阳气虚弱类易感人群,在此气候环境条件下更显得正气不足,或又值疲劳之际,或在易感区域,更易为外邪所乘。内外环境互相联系转化,造成了SARS得以流行的条件。SARS炎症时白细胞不升高,反而正常或下降;肺部病变严重后才出现等临床症状特点,表明机体明显内在正气不足,抗邪不力,出现病邪内陷的倾向;常伴随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表明脾阳不足运湿不利。情志抑郁、疲劳困重等征象也表现出机体阳气不振,正气虚弱的状态。
SARS起病的主要内因为火不生土,中阳不振,脾肺不足。寒湿病邪夹带“疠气” 乘虚侵入人体深处,一起病则正邪交战激烈,主要表现为风温或湿温,总体为本虚标实之证。属于中医温病学所认为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温疫”,其来势迅猛,病情严重,较一般温病的危害更甚[4]。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关键性原则。首先要调整机体功能状态,提高免疫能力,消除机体不良内环境;其次要保持外部环境清洁、通风、干燥和卫生。
  据此提出有关非典型性肺炎预防养生策略供参考。
  (1)实施保健灸法。穴位:a 足三里、脾俞、肺俞;b 身柱、肾俞、气海等,轮换选用,可以温阳行气,祛寒化湿,提高免疫力,预防保健功效甚佳。晋代医家葛洪认为灸法善补人体阳气,常用此法避除山间瘴毒之气,如果配合隔姜灸,疗效更佳。
  (2)服用藿香正气丸早晚各6克,若觉身重易倦,加服补中益气丸6克,1次/日。此法可以祛寒化湿,补益正气,价格低廉,易操作。切忌过用苦寒药物。本病多为本寒标热之证,多见温热表像,乃因寒湿内侵郁而化热。南方地区人群略有热象,习惯多用银翘散、板蓝根之类,但该病重要本因卫阳不利不能御邪,若偏用重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则阳气益损,病势更为缠绵难解,犯虚虚之戒也。
  (3)饮食适当进甘温之物,包括辛辣、芳香、红色类食物,如辣椒、糖、牛肉、羊肉、栗子等。少食生冷。甘温健脾,行气燥湿,芳香开窍,有利于振奋阳气,祛寒化湿。但适当而止,防止过火。
  特别提出多食姜温中散寒功效尤佳,建议胃口差、心情郁闷或疲劳者每日可食几片姜。根据未统计的消息,抽烟和喝酒的人SARS的发病率较小,可能与烟酒之物为燥烈芳香之物,能助阳行气,克制化解寒湿太盛之气。在此并非提倡烟酒行为,只是分析其有抑制寒湿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预防了非典,但发病与否的关键还在于机体本身的抵抗力和与病毒接触的程度。
  (4)积极调摄心理情志。在此气候条件下,人的心情有时不由自主地会感到十分忧郁(阳气受抑),或莫名其妙地暴躁(火之复气),而且十分容易意志消沉抑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和行为。适当参加运动、唱歌、娱乐等活动,愉悦心情,舒畅气机,振奋阳气。
  (5)进行蒸汽浴,如有条件可再进行中药浴或足浴。可以升发阳气,振奋气机,经常沐浴可有调和营卫,扶正驱邪,镇静安神的功效。
  (6)如果家庭有空调设备,可适当开机抽湿,保持环境干燥舒爽、清洁通风。
  中医认为“脾旺不易受邪”,有关研究表明健脾能有效地加强机体免疫功能[5],因此扶助正气应首先顾护后天之本—脾胃,尤其在这火运不足,“非典”流行之年。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预测:随着夏天来临,温度提高以及风候的改变,环境渐渐改善,非典流行趋势将会缓解。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下半年,由于太阳寒水在泉,气温下降,可能会出现又一个高潮。因此要提高警惕注意预防。以上原则方法也可以作为今年全年的养生保健总体策略,根据各季节和时间段的具体特点不同适当调整,特别适合于寒性体质、虚弱疲劳状态人群。
  有关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将要在环境医学、医疗气象学、时间生物学、体质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互相支持下,共同合作完成。
  言不尽意,一孔之见,旨在抛砖引玉,不当和不足之处请读者多指正。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非典中医治疗要点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仝小林
  非典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疾病,我们从中医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的
角度,将其称为“肺毒疫”。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即发热期、喘咳期、喘脱期
、恢复期。中医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中
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对于提高非典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现就非典中
医治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谈点认识。
   除热务尽 毒炎并治
  发热是非典的早期突出症状,随着非典病毒复制高峰载量第10天达到峰值,热
毒症状逐步加重,面色、唇色、舌色深红。由早期的卫分阶段(约1~2天),发展
至气分阶段(约3~5天),由气分阶段发展为气营两燔。曾有资料显示,非典急性
期耐热内毒素血症明显,而同期感冒的病人内毒素检测阴性。这提示内毒素血症以
及由其引起的炎性介质的释放参与肺及多脏器损伤的过程。因此,中医在治疗发热
时,必须要除热务尽,毒炎并治。具体做法是:将发热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热初期
、壮热期、热毒期。分别用芦根汤、麻杏石甘汤、清温败毒饮加减。每日不拘一服
,重者一日一服半至两服,为保持血药浓度,每六小时一次,直至热退。热退至正
常仍宜每日一服,巩固三天。黄汤清热解毒抗炎作用强,早期即可配合应用,壮热
期、热毒期宜配凉血解毒之品。
   活血化瘀 贯彻始终
  非典热毒深重。热毒入血,则为血毒。热毒瘀互结,重点损肺,旁及心、肝、
肾。肺络、心络、肝络、肾络是热毒血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因此,早期介入,全
程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大大减轻络脉的损伤。具体应用方法是:发热期,可加用
凉血活血之品,如赤芍、生地、丹皮、白茅根等。喘咳期、喘脱期可加用凉血活血
通络之品,如地龙、水蛭、红花、赤芍等。如血小板减少,或因应用激素有出血倾
向者,可用三七粉、生蒲黄、血竭粉等活血止血,还可静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
射液或相关西药,以改善循环,减轻络损。
   通腑泻肺 下不厌早
  通腑可以泻热,热毒阶段,通腑可以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减轻内毒素血症
,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使毒热症状减轻。通腑可以平喘,肺与大肠相表里,
腑气通则减少水湿浊毒的贮留。通腑可以活血,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六腑通则气血活”。因此,非典的治疗宜早用通腑,下不厌早。
   中药配合 撤减激素
  激素的早期、大量、过久应用导致病情复杂化,病期拖延,出现继发感染、继
发出血、精神症状以及水钠潴留等一系列副作用,我们不主张早期大量应用激素,
因为激素应用后,打破了原有疾病自然发展的进程,中医的证型也发生了转变。激
素本身引起的阴虚火旺、水湿潴留上升为主要矛盾。此时的治疗,应滋阴降火,活
血通络利水,可用知柏地黄丸、抵当丸、当归芍药散加减成方。我们应用此法配合
撤减激素治疗近百例,效果良好。
   预防截断 发于机先
  非典的自然发展过程为热喘脱,所以要预知其发展进程,提前阻断。截断总的
原则是:在卫即可清气,到气即可凉营,咳喘下不厌早,喘憋即需固脱。非典除肺
的损伤外,大多都有肝功损害,部分有心肌酶的改变和肾功能的异常,其原因可能
有病毒的直接作用,内毒素血症及炎性因子的释放攻击,也可能有抗病毒药物、抗
生素、激素等对细胞的损伤。已有突然死亡病例显示,心肌病变出现致死性心律失
常不容忽视。我们已建立了预警系统,从临床及实验室两方面监测肺、心、肝、肾
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提出预报。对心肌酶高的心悸、短、乏力者,静点参麦注射
液、黄芪注射液、维生素C,口服补心口服液等;对肝酶高者,静点苦黄注射液或
茵栀黄注射液,口服复方益肝灵等;对肾功能BUN增高,尿微量白蛋白增加者,静
点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口服百令胶囊等。早期用药,截断病程。
  概括起来,治疗总的原则是:除热务尽,毒炎并治;开畅肺气,下不厌早;预
防截断,发于机先;多期重叠,抓住主症;多脏受累,谨防突变;多种剂型,综合
施治;中西合璧,优势互补。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邓铁涛 邱仕君 邹旭协助整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开播格言——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可以看成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导言,中医振兴的指针。千万不能丢掉中医的精华,空想创新。当然世界各国文明也在传承之内,但世界人民都希望我们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给世界。
一、战胜非典型肺炎我们有个武器库
非典型肺炎是全新的疾病,为20世纪以前所未见。无论中医与西医都遇到新问题,中医不能袖手旁观。我认为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中医自有其优势。从历史可以上溯至仲景时代,他宗族素多,十年不到却死亡了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这个七就包括流行性病毒性疾病。故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超世界水平,并不因为中医无微生物学说而束手无策。1957年北京乙脑流行,白虎汤效果不明显,蒲辅周用温病之法,疗效又达90%。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我曾参加救治,为暑热伏湿之证,凡舌苔转厚者必不死,暑湿得外达故也。统计中医之疗效亦达90%,且无后遗症。六十年代广东麻疹流行,番禺等地麻疹肺炎死婴不少,我校医疗队所到之乡村,用透疹清热之法,死亡病例便被制止。广州六十年代亦曾流感流行,用吴又可法——达原饮,又收到良好的效果。
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流行性出血热之研究成果:南京周仲英组治疗1127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治疗812例,病死率为1.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315例,病死率为5.08%(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江西万有生研究组治疗413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273例,病死率为3.7%,西医药对照组为140例,病死率为10.7%(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由于时、地、人等有关条件不同,西医辨病为同一病毒性疾病,但周氏、万氏的辨证论治完全不同。周氏治疗以清气凉营为主,万氏则治湿毒法为主,按西医理论,病原相同,都是病毒性疾病,但中医治疗如果两者治疗对换,则病死率肯定高于西医组。所以病原体只能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之一,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这些事例说明中医的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以辨证论治,这些辨证论治的理论及方法历传二千多年,的确是战胜“非典”的武器库。
二、战胜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特色
世人多不理解中医没有细菌学说,却能治疗传染病,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故安在?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但细菌早已被概括于“邪气”之中。吴又可的戾气、厉气、杂气学说,已非常接近对微生物的认识,惜明代无光学上的成就,致未能进一步发展耳!但温病的病原说发展到吴瑭,却使中医理论从另一角度认识发热性传染性及流行性疾病,提出独特的温病的病因理论。这一理论,今天看来科学性极高,足以破解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仍然能治疗急性传染病之道理所在。
吴瑭《温病条辨·原病》篇专门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关于病因理论的论述共三条。吴瑭曰:“叙气运,原温病之始也,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言也。”吴氏继承传统之理论,承认气运的变化是温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他承认吴又可厉气之病因,但温病不能统由于厉气所致。他最后补充流行病发生的微与甚,还与凶荒兵火之后有密切的关系。即是说他承认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大自然的变化既作用于人体,也影响致病物质的生长与广泛为害,又创造性地提出地理气候及社会因素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温病条辨·原病》篇:“〈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吴瑭注曰:“上节统言司天之病,此专言人受病之故。”瑭按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内经》已明言之矣。亦有不因伏气,乃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如前所列《六元正纪》所云是也。此二者,皆理数之常者也。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间亦有之,乃其变也。温病之形成有内因与外因两大因素。“喜怒不节,寒暑过度”而致“生乃不固”,说明正气内存的重要性。“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说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冬天属阴,寒亦属阴,两阴相重,与正气相持(伏气)不即发病,至春天乃发,便成温病。总之用以说明邪正相争的观点。吴瑭承认吴又可的戾气这一致病物质的存在,承认戾气与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同为致病物质,而区分引发疾病之轻与重,一般与特殊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
《温病条辨·原病》篇:“〈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吴瑭注:“《易》曰履霸坚冰至,圣人恒示戒于早,必谨于微。记曰:凡事预则立。经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一节当与月令参看,与上条冬伤于寒互看,盖谓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这一条强调“内因”在发病上的重要性。其冬不藏精须活看之说,是吴氏的创见,吴氏把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互看,统归之为内在致病因子,并处于重要之地位。吴氏之论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即内因是物质变化的关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总括言之,吴氏之病原说为:
(1) 岁气、年时(气候与环境因素)
(2) 藏精、冬伤于寒(人体内在因素)
(3) 戾气、时行之气(致病物质)
气候环境 ——致病物质活跃
发病的变化 ——正气不足以拒邪
这样的病原说比之只重视病原体的现代医学理论似略胜一筹。当然吴氏对于微生物的认识与现代微生物学相比,就有天壤之别了。如果我们今天把微生物学的知识,取代比较含糊的戾气与时行之气,那就是比较完满的传染病流行病的病因学说了。
我们的治疗不在一直只知与病毒对抗,而是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病人的正气,并使邪有出路。正如叶天士所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战略啊!
中医注意祛邪或透邪,不是杀病毒。所谓祛邪,叶天士认为可以汗解,也可以从小便去,而仲景早就有三承气汤之法以祛邪,吴鞠通又将三承气汤扩而广之,还有杨粟山升降散之法,可谓丰富多彩。西医知道发汗可以退热,今天不少青年中医也学了西医用退热针退热,而不知应该以微汗出才能祛邪,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大汗能一时退热,过后又热。西医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高热会损脑,故一遇高热便用冰敷,不知一冰便使邪气内伏,邪无出路,病必缠绵或有后遗症,特别是乙脑之类属暑热之证。前人说:“暑当予汗出勿止”,故中暑证冰敷者多死也。中医之三宝是高热护脑的圣药,但今天的药监部门又认为三宝有重金属!药监部门无中医药之才,中医则无权,可悲又可叹!
我们的中青年中医,学了不少西医这应是好事,但欠缺独立思考,更因中医教育把四大经典作为选修课,便放弃了中医的辨证思维,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对非典型肺炎之发热病人,不敢不用抗生素,还认为可以对抗继发感染之类,而现在的新抗生素强力杀菌也强力抑制病人的正气,使人体菌落失常。而中医若辨证准确,因势利导,增强正气后邪可拒。故非典不宜随便使用抗生素,白细胞偏低便是正气不足的表现之一。中医有扶正驱邪之法应注意善用之。故非典后期往往可用人参以培其根本也。仲景的人参白虎汤早就启示我们了。
三、非典型肺炎属于春温病(伏湿)
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本病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和初步总结,认为该病属于中医春温湿热疫病的范畴,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我则认为可以定名为春温病伏湿之证。我同意广东省中医院所订之辨证论治方案。
非典型肺炎中医治疗方案:
(一)早期
多在发病后1-5天左右,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治疗上强调宣透清化。常见证型有湿遏肺卫、表寒里热挟湿2型。
1、湿热遏阻肺卫证: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略数。
治法:宣化湿热,透邪外达。
方药: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5g(打、后煎),竹叶l0g,厚朴6g,生苡米20g,法半夏l0g,白僵蚕6g,片羌黄9g,蝉衣6g,苍术6g,青蒿l0g(后下),
黄芩l0g。
湿重热不明显,亦可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化裁;
2、表寒里热挟湿证:症见发热明显、恶寒,甚则寒战壮热,伴有头痛,关节痛,咽干或咽痛,口干饮水不多,干咳少痰,舌偏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化湿
方选麻杏甘石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炙麻黄6g,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l0g,炙甘草6g,白僵蚕l0g,片羌黄9g,蝉衣6g,薄荷6g(后下),连翘15g,银花15g,黄芩l0g,芦根15g,生苡仁20g
(二)中期
多在发病后3-10天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为特点;治疗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l、湿热蕴毒:症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不畅、胸闷脘痞、口干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粘腻,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
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用: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l0g,茵陈15g,虎杖15g,白蔻6g(打、后煎),滑石20g,法夏log,僵蚕l0g,蝉衣6g,苍术6g,姜黄l0g,石菖蒲10g,柴胡12g,黄芩l0g
2、邪伏膜原:症见发热、恶寒,或有寒热往来,伴有身痛、呕逆,口干苦,纳差,或伴呛咳、气促,舌苔白浊腻或如积粉,脉弦滑数。
治则:疏达透达膜原湿浊
方选:达原饮加减
药用:厚朴6-9g,知母l0g,草果l-3g(后下),黄芩12g,柴胡15g,法半夏l0g,杏仁l0g,生薏仁30g,滑石20g
3、邪阻少阳:症见发热,呛咳,痰粘不出,汗出,胸闷,心烦,口干口苦不欲饮,呕恶,纳呆便溏,疲乏倦怠,舌苔白微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
药用:青蒿10g(后下),竹茹10g,法半夏10g,赤茯苓15g,黄芩10g,炒杏仁10g,陈皮6g,生苡米30g,滑石20g,青黛6g(包煎),苍术6g,郁金10g
(三)极期(高峰期)
本期多在发病后7-14天左右,临床的突出表现为气促喘憋明显,或伴有紫绀,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瘀血内阻为主要特点,少数可表现为邪入营血,气竭喘脱;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必须重视扶正,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犀角汤等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并静脉使用参附针、参麦针、丹参针等;
1、热入营分,耗气伤阴:症见身热夜甚,喘促烦躁,甚则不能活动,呛咳或有咯血,口干,气短乏力,汗出,舌红绛,苔薄,脉细数。
治则:清营解毒,益气养阴
方选: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
药用:水牛角30g,生地15g,元参15g,银花15g,西洋参5g(另炖服),麦冬10g, 山萸肉15g
并可静点参麦针以益气养阴。
2、邪盛正虚,内闭外脱:症见发热不明显,喘促明显,倦卧于床,不能活动,不能言语,脉细浅数,无力,面色紫绀;或汗出如雨,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治则:益气固脱,或兼以辛凉开窍
药用:大剂量静点参麦针或是参附针,并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四)恢复期
多在发病后lO-14天以后,病机以正虚邪恋,易挟湿挟瘀为主要特点;主要证候有气阴两伤,气虚挟湿挟瘀;治疗强调扶正透邪,并重视化湿、活血;
1、气阴两伤证:症见热退,心烦,口干、汗出,乏力,气短,纳差,舌淡红,质嫩,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略数。
治则:益气养阴
方选: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化裁:
药用:太子参15g,沙参l0g,麦冬l0g,白扁豆12g,炙甘草3g,山药10g,玉竹10g,法半夏6g,芦根15g
2、气虚挟湿挟瘀证:症见气短、疲乏,活动后略有气促,纳差,舌淡略暗,苔薄腻,脉细。
治则:益气化湿活血通络
方选: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化裁。
药用:太子参15-30g,生白术15g,云茯苓15g,扁豆l0g,生薏仁30g,佩兰l0g,郁金l0g,法半夏l0g,桃仁l0g,丹参12g,当归l0g,赤芍12g,忍冬藤30g
四、典型医案
患者邓XX,女性,33岁,广东省三水籍,医务人员,因“发热伴恶寒2天”于2003年1月25日入院。
两天前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入院当天自觉症状加重,测体温38℃,微恶寒,神疲乏力,稍口干,纳差,面红,无头痛,无流涕,无咳嗽、咯痰,无咽痛,无汗,无鼻塞流涕,睡眠一般,二便调。查体:T:38℃;P68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亦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WBC):5.0X109/L,中性粒细胞:63.9 %;红细胞:4.31X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95X109/L,行胸片检查示:右下肺少许模糊阴影;
诊见: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动则心慌气短,头痛,微感胸痛,口干口苦,纳差,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西医诊断:右下肺炎(非典型肺炎)
中医诊断:春温伏湿
治宜清凉解毒,透热达邪,
处方:青蒿15后下,黄芩15,柴胡12,大青叶20,板兰根30,法夏12,枳壳10,浙贝12,紫苑12,天竹黄12,杏仁10,炙甘草6,每日一剂,水煎服,配合清开灵静滴加强清热,西药则投以泰能、稳可信。
2诊:1月27日,仍发热,热势上升,以夜间及午后为甚,T:38.6℃,肢体困倦,纳食减少,舌脉未变,二便通畅;化检:白细胞:2.9X109/L,中性粒细胞:57.7 %;血小板:90X109/L;胸片与24日比较右下肺感染病灶明显扩大,大片灶;为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之表现,治宜:清热解毒达邪,解表宣肺化湿,处方:炙麻黄8,杏仁10,石膏20先煎,甘草10,柴胡10,黄芩10,半夏10,竹茹10,茅根15,前胡15,桑枝10,苡仁20,滑石18,藿香6,佩兰6。
3诊:1月28日,热势仍未遏止,反有上升之势,T:39.2℃症状未减,疲倦加重,双肺呼吸音粗,肺底闻及少许湿罗音,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化检:白细胞:2.5X109/L,中性粒细胞:50.96%;血小板:67X109/L,邓老意见:湿热蕴毒,毒势盛,并易耗气挟瘀,毒瘀互结,且变证多端,有入营之势,治宜加重清热凉血解毒,化瘀软坚散结,少佐益气之品,原方继续服用,加服安宫牛黄丸,并加用仙方活命饮,加服西洋参10另炖服,方药如下:
金银花30,浙贝15,赤芍15,白芷12,陈皮3,升麻6,防风12,当归6,虎杖20,皂角刺12,穿山甲12(先煎),乳香6,没药6,连翘18,五爪龙15,根据西医观点,此时属于炎症渗出期,需要注意肺纤维化的问题,而运用仙方活命饮以化瘀软坚散结,甚为合拍。西药则停用泰能、稳可信,改用可乐必妥,复达欣。致1月30日,应用可乐必妥后出现头晕,故停用所有抗菌素,停用后头晕等症状大减,体温降至37.5℃。
4诊:1月31日,体温降至正常,但神疲,乏力,头晕,偶有咳嗽,白粘痰,无口干,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细,白细胞:2.3X109/L,中性粒细胞50.2 %;红细胞:3.12X1012/L,血红蛋白;97g/L,血小板:90X109/L,胸片:病灶增多,密影;热势已退,胸片虽病灶增多,强弩之末势也,未足为虑,此乃正虚邪恋,治当清热养阴,扶正透邪,此时舌苔呈现白腻,为伏湿外达之象,治疗上并重视化湿、活血。处方:炙麻黄8,杏仁10,甘草10,黄芩10,半夏10,竹茹10,茅根15,桑枝10,苡仁20,太子参20,五味子20,麦冬15,藿香6,佩兰6,仍加服仙方活命饮方,并加大补气而性温和之五爪龙至30; 热势既退,停用清开灵,改以参麦针益气生津。
5诊:2月4日, 已无发热,乏力,偶咳嗽,未闻及干湿罗音,舌淡,苔厚微腻,脉濡细。胸片示:有所吸收;白细胞:2.4X109/L,中性粒细胞:47.8 %;红细胞:3.62X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191X109/L;病势渐衰,但湿性缠绵,如油入面,且易伤气,又易挟瘀为患,治宜:清热利湿,益气活血
处方:杏仁12,甘草6,青皮6,桃仁12,当归6,苍术9,五爪龙30,太子参20,橘红6,升麻10,白术10,神曲12,麦冬10,加服:太子参15,土茯苓30,茯苓12,枳壳6,陈皮3,威灵仙20,杏仁10,苡仁30,苍术9,大枣3个。
2月8日6诊:自觉身轻体爽,舌苔腻转淡,脉细;白细胞6.5X109/L,中性粒细胞:46.2 %;红细胞:3.62X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161X109/L, 2月
12日胸片示:右肺炎症全部吸收。守方加川太20运脾除湿。治愈出院。
总结:该病案有以下发病和病机特点:起病有接触同类病患者的病史,感受戾气,即邪气,具有传染性,初期即有肢体酸痛湿重的表现。为伏湿所致,较之普通的风温不同,故诊断为春温伏湿。起病后进展较快,2天右下肺即出现大片阴影,毒力强,出现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表现,患者神疲乏力、发热加重,为毒盛伤正的表现;患者初期之所以感邪受传染发病,是因为先有正气不足,邪乃干之,感受毒邪之后,热、毒、湿使正气更损,内因外因共同导致的结果,此外,患者神倦较重,与抗生素的使用,同样损人正气,根据上述病机,治疗上注重祛邪,所以初期注重透邪,给以清热解毒达邪,解表宣肺化湿,结合伏湿特点自始至终注意利湿渗湿使邪有去路,后期注重增强正气,益气养阴,因势利导,扶正驱邪。
本病由戾气、湿、瘀、毒、虚,随证而治之,早期应用安宫牛黄丸,防邪毒内陷心包,防传变;早期应用人参扶助正气,及时停用抗菌素;早期应用活血软坚散结,防止肺纤维化,防止病灶扩散,以及加快病灶早日吸收。效果满意。其一:发热至退热仅用6天,比之同类病患者,退热较快,另外如自1月27日,热势较高T:38.6℃开始计算,至1月30日,体温降至37.5℃,历时仅4天;其二:症状改善快,整体调理后,较之同类病人,纳食始终正常,大便通畅,胃气未受影响;其三:多数病例终至演变为双肺炎症,而本例未蔓延至双肺,且较低的白细胞、血小板,迅速恢复正常,肺部病灶吸收快,应归功于扶正去毒之法。
五、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医参考书目
1、《伤寒论》 东汉·张机著
2、《温疫论》 明·吴有性著
3、《温热论》 清·叶天士述
4、《广温疫论》 清·戴天章撰
5、《温病条辨》 清·吴瑭著
6、《温热经纬》 清·王孟英撰
7、《温热逢源》 清·柳宝诒撰
8、《温疫论补注》 清·郑重光补注
9、《疫疹一得》 清·余 霖撰
以上书目及内容提要可参考《三百种医籍录》。
(邓铁涛 老先生87岁高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
[信息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所加工整理 ]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治疗肺气肿中药“解毒丸”抗SARS病毒作用明显
 
治疗肺气肿中药“解毒丸”抗SARS病毒作用明显
  上海科学家最近做了这样的实验:先将被称为ZZ-I的天然单一化合物注入对SARS病毒易感的Vero-e6细胞培养液中,再加入SARS病毒,结果正常细胞不会被病毒感染而患病。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日向新闻界宣布:上海药物研究所和设在上海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每立升实验溶液中放入2-15毫克ZZ-I天然单一化合物,就能起到保护正常细胞与抗SARS病毒的作用,比现有的抗SARS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的作用力强50倍。而国际上刚刚报道的甘草皂甙,若产生同样的作用,其所需浓度则要高出20至150倍。
  研究人员还从中国甘肃丁氏中药开发公司提供的中药验方“解毒丸”中发现,这个曾用于治疗肺气肿等疾患的复方中药,抗SARS病毒和保护正常细胞的作用也很明显。
  科学家还利用新近建立的SARS病毒3CL蛋白水解酶的分子水平药物筛选模型,从拥有几十万个化学物的数据库中发现:5-羟色氨受体拮抗剂(DDDC-AS-001), 这个曾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疾患的药物,具有十分明显的保护正常细胞、杀伤、杀死SARS病毒的作用。它抗SARS病毒的作用力,也比现有的抗SARS病毒药-利巴韦林强50倍,比甘草皂甙强20倍。
  中科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陈凯先对记者说,最近一段时间,各国的药物研究单位开展了一场抗击SARS的联合攻坚战。
  他说,为了尽快寻找抗击SARS病毒的药物,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设在上海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收到国内20多个省市、50多个药研单位送来的各种药用化合物要求筛选,同时收到美国、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送来的要求筛选的药用化合物,总共4000多个样品。上海药物研究所与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已完成400多个样品的筛选,其中ZZ-I天然单一化合物、甘肃丁氏中药开发公司提供的中药验方“解毒丸”、5-羟色氨受体拮抗剂(DDDC-AS-001)三种样品, 是筛选中发现的目前国际上抗SARS病毒作用力最突出的。
  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陈凯先说,他们进行的药物筛选研究,得到瑞典BIACORE公司、美国SGI计算机公司、香港创腾科技有限公司和安玛西亚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据陈凯先介绍,这三种化合物都已申请中国专利和国际专利。上海药物研究所与台湾中天生物科技公司、上海绿谷集团已携手合作,共同对这三种化合物进行深度开发,以求早日用于抗击SARS。
(新华网2003年6月20日讯)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临床一线中医治疗“非典” 的体会与感想

王心远 发表于 2003年08月16日 @ 00:00:00 CST
摘自崔月犁传统中医学网
一、2003年4月,笔者有机会在隔离病房,用中医直接为SARS病人诊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也有不少体会和感想。
SARS、“非典” 都是西医的名词,在中医看来,此病属于“疫证” 。
疫证乃天地之间一种秽气所致,是人类自身与天地大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天人同构,能够把握疫证发生的种种因素,进而掌握疫证的总规律以及每次发病的特点。通过临床观察、重温经典,运用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结合气候、地理等,结论是:此次疫证为湿热疫,气郁易染、传变迅速、易壅滞气机、主伤肺脏。
所见三十余病人,湿热病邪主要从口鼻而入,直入肺经。
肺经郁热,湿阻气机。如果湿热并未合邪,只是热邪挟湿伤人,多表现为:发热、微恶寒,微汗出,咽痛、口干或口粘,干咳或有胸闷,或有纳呆、大便不爽等。舌红苔白腻,脉浮兼濡。宜辛凉解表、清热化湿。可用银翘散加藿香、佩兰、白茅根等。
如果湿热已经合邪,多表现为:午后发热、少有恶寒,头身沉重疼痛、口粘不渴,干咳、胸闷,纳呆、大便溏滞不爽等。舌红苔白厚腻,脉弦细濡或沉细。热为阳邪,湿为阴邪,二者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温病条辨》云此证有三禁:汗、下、润。当治以宣上畅中渗下之法。三仁汤加减。
以上属轻证,正确用药后,多能转愈,不会出现重证。
湿热留连气分者,高热不退、午后为甚,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多沉细数,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效佳。
所见重证,多为湿热痰邪壅阻于肺,肺气郁闭,失于宣降。出现:胸闷胸痛,喘憋严重,干咳、痰难出,神疲乏力,舌红苔黄厚腻,脉多沉细数。不治恶化预后极差,死亡病例多由此证致死。《温病条辨上焦篇》曰:“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方用:芦根15g、 薏苡仁15g、 桃仁6g、 冬瓜子6g、 杏仁9g、 滑石9g,可以加入藿佩、郁金等。服之多能转危为安。
当然,上述只是疾病传变当中的常见证候;实际上,由于病人体质、各种治疗的影响,会出现种种变证,应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如李某某,男,40岁,发病后发热不显,纳呆、恶心、胃痛、便溏,乃因素体脾胃虚弱,疫邪寒化,盘踞中焦。藿香正气散加减而愈。
傅某某,女,40岁,过用寒凉,腹泻日七八次,喘憋脉促。《伤寒论》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依法治之好转。
一部份病人出现痰涕中带血,察其舌脉症状,病邪尚未真正传至营血分,只需前方去辛温易动血之品,稍加凉血之品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
不可滥用补益。湿盛时表现往往很像虚证,但本病属外感邪气,实证为主,滥用补益,闭门留寇、助长邪气;即使正虚无力抗邪,也只能少用不敛邪之品扶正。甘温壅滞、酸涩收敛绝不可用。疾病向愈,余邪清透,才有可能放手滋补。
寒凉之品不可轻易重用。湿为阴邪,本来容易导致气机郁滞;再重用寒凉,寒主收引凝滞,气机更加郁滞,不但邪气不易外达,而且容易迫邪入里。“在卫汗之可也”(《温热论》),初起尤其应注意。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病证多在上焦,药味、药量要体现“轻”,不可药过病所。
疾病发作期,邪气易动血,慎用活血药。
二、非典的袭击突如其来,各种想法五花八门。关于中医治非典,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中医能不能治非典?什么样的中医能治非典?
在人类历史上,疫证的发生屡见不鲜,对民族、国家、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单单从疫证的防治上,中医学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疫证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中医学理论完善、治疗手段丰富多彩、疗效世所公认。历史上名家辈出,汉有医圣张仲景,乃至明吴又可、清余师愚、王孟英,近当代孔伯华、蒲辅周等,都能力挽狂澜、全活甚重、泽及后世。先贤们无一不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严格遵循中医学传统理论,又根据时代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运用,才取效如神。此次非典的防治中,广东中医医院根据春温理论施治取得了惊人的疗效;北京等地的临床实践以及笔者个人的肤浅体会也都证明了:遵循中医学传统理论才会有疗效,违背中医学的基本原则、标新立异、离经叛道就会受到“惩罚”。这也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中医理论反映了客观事实,是真理,是科学,必须遵守。
既然纯正的中医治非典不容置疑,何以今天并未出现令人满意的局面呢?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再好的医学也要通过医生去施行。当今中医界后继乏人已经是众所周知,人才的问题主要不在数量上,关键是内在质量。到底有多少中青年中医大夫能够学习、遵循中医学传统理论,用之实践,治病救人?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某一些中医大夫根据西医理论开中药。中西医结合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在仍在摸索中;现阶段,中西医并行、合作都是可行的。但是要认识到:西医是现代西方科学的分支;而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份。二者都是科学,但是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有机的结合是非常不容易的,而简单的拼凑是两失之道。例如,非典是病毒所致,能够减低人体免疫力,所以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抗病毒,及甘温或酸涩补益的中药提高人体免疫力,看似有理。实际上,中药成份复杂,西医尚无法完全解释其药理,所以无法支持上述做法。从中医学角度,正好触犯了湿热疫治疗的两条大忌(如上所述),更是违背了基本的制方原则。这是伪科学,其疗效可想而知!
令人欣慰的是,中医界不乏有识之士,他们在非典面前毫不畏惧,严格遵循中医学传统理论,默默无闻地救治着一个个患者。他们才是中医的希望。
国难当前,我们不得不大声呼吁,治疗非典要发挥中医作用,要遵循中医学传统理论。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从全国范围聘请真正精通中医学疫证理论的明医,全面指导临床治疗,一定会看到本该出现的神奇疗效,造福世界。
此次非典,集中暴露了医学界固有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值得有关人士反思。从长远的角度看,在推动西医、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同时,是不是应当留给纯正的中医学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涉及到教育、科研、临床各个方面,积重难返。但这关系着亿万苍生的福祗,亡羊补牢,未为迟晚!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非典中医治疗要点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仝小林  
  
  非典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疾病,我们从中医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的
角度,将其称为“肺毒疫”。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即发热期、喘咳期、喘脱期
、恢复期。中医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中
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对于提高非典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现就非典中
医治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谈点认识。
                     除热务尽  毒炎并治
  发热是非典的早期突出症状,随着非典病毒复制高峰载量第10天达到峰值,热
毒症状逐步加重,面色、唇色、舌色深红。由早期的卫分阶段(约1~2天),发展
至气分阶段(约3~5天),由气分阶段发展为气营两燔。曾有资料显示,非典急性
期耐热内毒素血症明显,而同期感冒的病人内毒素检测阴性。这提示内毒素血症以
及由其引起的炎性介质的释放参与肺及多脏器损伤的过程。因此,中医在治疗发热
时,必须要除热务尽,毒炎并治。具体做法是:将发热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热初期
、壮热期、热毒期。分别用芦根汤、麻杏石甘汤、清温败毒饮加减。每日不拘一服
,重者一日一服半至两服,为保持血药浓度,每六小时一次,直至热退。热退至正
常仍宜每日一服,巩固三天。黄汤清热解毒抗炎作用强,早期即可配合应用,壮热
期、热毒期宜配凉血解毒之品。
                   活血化瘀  贯彻始终
  非典热毒深重。热毒入血,则为血毒。热毒瘀互结,重点损肺,旁及心、肝、
肾。肺络、心络、肝络、肾络是热毒血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因此,早期介入,全
程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大大减轻络脉的损伤。具体应用方法是:发热期,可加用
凉血活血之品,如赤芍、生地、丹皮、白茅根等。喘咳期、喘脱期可加用凉血活血
通络之品,如地龙、水蛭、红花、赤芍等。如血小板减少,或因应用激素有出血倾
向者,可用三七粉、生蒲黄、血竭粉等活血止血,还可静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
射液或相关西药,以改善循环,减轻络损。
                   通腑泻肺  下不厌早
  通腑可以泻热,热毒阶段,通腑可以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减轻内毒素血症
,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使毒热症状减轻。通腑可以平喘,肺与大肠相表里,
腑气通则减少水湿浊毒的贮留。通腑可以活血,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六腑通则气血活”。因此,非典的治疗宜早用通腑,下不厌早。
                    中药配合  撤减激素
  激素的早期、大量、过久应用导致病情复杂化,病期拖延,出现继发感染、继
发出血、精神症状以及水钠潴留等一系列副作用,我们不主张早期大量应用激素,
因为激素应用后,打破了原有疾病自然发展的进程,中医的证型也发生了转变。激
素本身引起的阴虚火旺、水湿潴留上升为主要矛盾。此时的治疗,应滋阴降火,活
血通络利水,可用知柏地黄丸、抵当丸、当归芍药散加减成方。我们应用此法配合
撤减激素治疗近百例,效果良好。
                    预防截断  发于机先
  非典的自然发展过程为热喘脱,所以要预知其发展进程,提前阻断。截断总的
原则是:在卫即可清气,到气即可凉营,咳喘下不厌早,喘憋即需固脱。非典除肺
的损伤外,大多都有肝功损害,部分有心肌酶的改变和肾功能的异常,其原因可能
有病毒的直接作用,内毒素血症及炎性因子的释放攻击,也可能有抗病毒药物、抗
生素、激素等对细胞的损伤。已有突然死亡病例显示,心肌病变出现致死性心律失
常不容忽视。我们已建立了预警系统,从临床及实验室两方面监测肺、心、肝、肾
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提出预报。对心肌酶高的心悸、短、乏力者,静点参麦注射
液、黄芪注射液、维生素C,口服补心口服液等;对肝酶高者,静点苦黄注射液或
茵栀黄注射液,口服复方益肝灵等;对肾功能BUN增高,尿微量白蛋白增加者,静
点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口服百令胶囊等。早期用药,截断病程。
  概括起来,治疗总的原则是:除热务尽,毒炎并治;开畅肺气,下不厌早;预
防截断,发于机先;多期重叠,抓住主症;多脏受累,谨防突变;多种剂型,综合
施治;中西合璧,优势互补。
竹叶清心 | 2004-4-19 08: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非典型肺炎中医诊治初步意见
  一、中医在治疗非典中应负有责任
  1.国人的企望和要求:中医应当发挥治疗非典的作用,是广大群众的要求。国人受难,非典肆虐,染及四方,造成灾害,抗击非典责无旁贷,中央领导一再提出中西医结合。
  2.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历代曾多有瘟疫流行,并随之名医倍出,明清之际形成温病学派,吴又可的《瘟疫论》,内容丰富,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均有建树。三焦及卫、气、营、血辨证各有专论。
  3.近日同行广东省中医院总结的经验十分可贵:笔者作为肺系病专家年初曾应邀前住广东省中医院会诊之时,已见其应用中医药治疗非典的尝试,并总结113例非典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取得的成绩,我个人一直认为中医是会有所作为的。
  4.着手研究防治方案:4月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管理局便开始组织专家论证中医防治非典方案,专家多次研究广东经验,并安排专家亲临佑安医院、地坛医院会诊查房,了解病情,观察舌脉,以取得第一手资料。
  二、从中医角度看非典
  1.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从中医学来看这种病当属《内经》所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症相似"。是属时行疫气所染。《瘟疫论》中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临床所见治疗、护理非典患者的医务人员、陪护病人的家属多易染之。
  2.历代温病学家的认识:属疫疠之毒引发,从口鼻而入,有潜伏期,属邪从内发,可达表攻里,非伤寒邪从毛窍而入之热病。温病之理,此乃"夫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又名疫者......。"
  3.强调瘟疫之邪,热毒犯肺伤正:又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病急而严重,变化迅速急迫;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当属近距离和污染物传染:初期当见发热,头身痛,热势持续,干咳少痰、乏力或腹泻,纳呆,恶心,脉弦滑或滑数,舌苔白或白腻。常可见X线有片状或斑片状浸润,白细胞正常或下降。病情进展可见胸闷气急,呼吸迫促,甚则每分钟呼吸30次以上,出现低氧血症,氧饱和度降低,血氧分压低于正常;病人再进则伤及肺气,瘟疫扰心伤肺而可能瘀毒内蕴,气阴两伤,血瘀痰阻,出现呼吸窘迫征,可能累及他脏,使正衰邪实,多脏受累,气脱身亡。
  5.舌、脉变化须当注意:该病初期可能见有浮数、弦滑而数之脉,舌苔白或白腻,但随之病情发展,致使舌苔可能边红而燥或黄腻之苔;脉象有时可见心率快,但也可能会出现心阳受损而见沉迟之脉。
  6.常有并发症,须当注意:多数病人可由于个体抗病能力和治疗得当而缓解,广东省中医院113例93.21%的治愈率。但也有些少数患者,经历严重极期阶段,可能出现合并肺部细菌、霉菌感染,肺纤维化,气胸肺受损伤,肺功能变化、还可累及心、肝、消化系统、免疫功能受损......医称之谓肺衰、肺痿、胃呆等。
  三、中医对非典疾病过程的思考
  1.病毒伤人,正邪博击:发病首见正邪相争而高热,乏力,迅速波及于肺、胃,系毒热从内,向表里而发展,该病邪实伤正,且正邪相争十分激烈。
  2.以肺为中心的热毒损伤:《温病学》中早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记载,故而见有咳嗽、少痰,气短、喘促,呼吸次数在30次/分以上,继则呼吸窘迫、呼衰、多脏衰诸象,恐属正不胜邪。
  3.湿邪内蕴,脾胃受邪:该病常见腹泻、纳差食少,恶心,脉弦滑数,或滑数,苔白腻,似属多湿之状,也可能因于应用药(抗生素、激素)而舌脉生变。
  4.气阴两伤与血瘀痰阻:这两种情况比较突出,气虚者,无力,汗出,短气,气促,喘急,可能还会见到心悸,亦可见血瘀、痰阻之状,出现口唇紫绀、肺纤维化、肺泡间质渗出亦有血瘀及痰湿内阻之象。
  5.该病可能变化多端:一方面是疾病本身的发展变化内容,也有一些属不除外的用药所致,如激素、抗生素以及免疫系统的损害。
  6.可能因毒邪内蕴:致热极邪实,疫毒会伤及肺部、全身,致气血、阴阳受损,气阴两虚,痰浊、血瘀、正虚邪实、肺气瘀阻等。
  7.选择治法:宣邪、解毒、清热、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祛湿、泻肺、化浊、养阴、益气、降逆、活血、健脾、和胃等,应视其邪正情况的不同选用治法治疗。
  8.治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亦当关注:该病大都应用抗菌素及大量激素,正压给氧、呼吸概使用,可能会造成舌苔、脉象欠准确,舌苔厚腻是否仍属非典之人的真实情况及其病症情况当以认真分析考虑。
  四、中医治疗方案的出台
  1.背景:2003年5月3日卫生部办公厅发文仍然是"可选用中(医)药辅助治疗、治则(法)为: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对此中医专家认为应当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且主张中医药早期介入更好。
  2.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安排下,4月份首先发了一个"4期12证方案";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还为了便于操作改为5证;及再次修订改为4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5月8日吴仪副总理接见中医专家讲话后,更受到重视并于5月13日与卫生部共同下达内部明电即"关于印发推荐传染性非典中医治疗方案"的通知,再次确定了治疗方案。
  3.关于中医药治疗非典的基本原则
  (1)在应用西医综合治疗措施的同时,选用中医药,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
  (2)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因地制宜,进行个体化治疗,并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法、方药,随证加减。
  (3)中医药治疗宜及早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轻症和疑似病例的中医药治疗,以利于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4)中药注射剂、汤剂和中成药口服剂可联合应用。
  (5)中医疗程可视病情变化而定。注射用中药一般疗程为7~14天,如需继续使用同一药物,中间可间隔2~3天。
  4.中药汤剂基本处方
  (1)非典轻症患者或疑似病例
  主症:发热或发热恶寒、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乏力、腹泻,或有干咳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疏风宣肺。
  方药:银花15g、连翘12g、黄芩12g、 苏叶10g、茵陈15g、蝉衣3g、炙麻黄5g、杏仁12g、生石膏30g、知母10g、太子参15g、生甘草10g。
  水煎服,每剂煎2袋(150m1/袋),每天服2次,每次服l袋。
  随症加减:腹泻者,去生石膏,加藿香12g、佩兰12g、苍术10g或选用藿香正气胶囊、软胶囊、口服液;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半夏10g、生姜10g;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30g;咳嗽较重者,加枇杷叶12g、紫菀12g。
  (2)重症非典
  主症:符合卫生部新修订的《重症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有发热或不发热,胸闷,呼吸急促,喘憋,口唇紫绀,舌黯少津,脉弦滑数或细弦数。治法:益气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西洋参15g(单煎兑服)、三七12g、 丹参12g、山萸肉12g、麦冬10g、葶苈子15g、炙杷叶15g、广地龙12g、金莲花8g、黄芩10g、瓜蒌皮15g。
  水煎服,每剂煎2袋(150ml/袋),每天服2次,每次服1袋。
  随症加减: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0~60g、青蒿15g、或加服紫雪散;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30g、鸡内金10g;咯痰多者,加鱼腥草30g、桔梗10g;脉迟缓,肢冷心悸者,加制附子9g、干姜6g。
  (3)恢复期
  主症:胸闷气短,动则尤甚,汗出心悸,神疲体倦,偶有咳嗽,纳呆,腹胀或便溏,舌淡黯苔白或腻,脉细滑。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方药:太子参15g、生黄芪15g、黄精15g、  炒白术15g、沙参15g、麦冬15g、炙杷叶15g、  砂仁6g、焦三仙30g、葛根15g、丹参15g、陈皮6g。
  水煎服,每剂煎2袋(150m1/袋),每天服2次,每次服l袋。
  五、中成药与注射剂的选用及注意事项
  1.近些年来开发上市了一批中成药和注射剂可以选用:被列入急症必备用药,大都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用药,并可以经过认真选择适用于临床治疗非典,因而选取了部分中成药及注射剂,可与汤剂配合使用。
  (1)退热类药:口服药有瓜霜退热灵胶囊、新雪颗粒、清开灵口服液等,注射液有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粉剂。
  (2)清热解毒类药:适用于早期,普通患者、或重病患者和疑似病例可选用。清热解毒口服液,苦甘颗粒、藿香正气口服液、葛根芩连微丸。
  (3)活血化瘀类药:丹参注射液,丹参滴丸。
  (4)扶正类药:适用于重病患者或有呼吸功能障碍者可选用或恢复期。生脉饮口服液、百令胶囊、诺迪康胶囊。注射剂如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2.中医药治疗的注意事项:
  (1)每一种中药注射液必须单独使用,不可与其他中、西药物混合后一起静脉注射,并严格按照用法与用量使用。
  (2)使用不同的注射器抽取不同的中药注射液。如需使用同一输液管注射不同药液时,必须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100ml冲洗干净后,方可输入其他药物。
  (3)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偶有不良反应发生,如发生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
  (4)老人、儿童应减量服用,孕妇慎用。
  六、对非典治疗中的几个问题的意见
  1.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特色的内容。尤其是5月8日吴仪副总理与中医专家座谈后,据报道已有700余患者、多家医院陆续服上了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体现了中医特色,但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尚应认真观察,详尽分析新问题,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应对办法。
  2.由于该病目前病原仍在研究中,病毒血症对肺及其功能的损伤机制,均应进一步观察,以确定为中医治疗提供辨治内容,但也需要在治疗中观察激素、抗菌素治疗中的新问题,如症状以及舌、脉的新变化。对病机的认识更要在观察中不断分析而后再论,不断收集资料,分析病症,不断总结病因、病机以及治疗中的相关内容,十分必要。吴又可《瘟疫论》的问世也是在大疫之后的杰作。   
  3.中医病名,我认为亦无需过早确定,我们都没有那种权威,事实上我们对疾病的原貌状况,演变规律仍然缺乏了解,无需过早认定"风温"、"春温"、"风温肺热"、"肺毒疫"等等。我们和一些同道虽多次进入过病区,但仍然属部分了解,尚需通过科研收集资料进一步分析。尤其是严重期的种种变化和多种并发症的出现,仍待日后研究论证而定。
  摘自2003年5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
竹叶清心 | 2004-4-19 09: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SARS给西医敲响了警钟:

薛伯寿谈非典辨证论治思路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薛伯寿
  敬爱的周总理称颂蒲老:“高明中医,又懂辩证法”。1971年周总理在全国卫生会议上指示:“蒲老是有真才实学的医生,要很好总结他的医学经验,这是一笔宝贵财富。”
  1955年“乙脑”在石家庄流行,名中医葛可民按中医“暑温”治之,取得好的疗效;次年北京“乙脑”流行,采用石家庄有关治疗经验,疗效不高,不能控制病情恶化。蒲老力排狂澜,独辟蹊径,辨证论治运用自如,达到运斤成风的境界。中医研究院专家组深入到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在蒲老的指导下治疗观察病人,显著地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病死率,使许多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并创立“乙脑”治疗八法:辛凉透邪、通阳利湿、清热解毒、逐秽通里、镇肝熄风、开窍豁痰、生津益胃、养阴清燥,亲选66方。“乙脑”虽属温病、温疫,然其变证,如热中转寒中,心肾阳虚,四肢厥冷者,亦要用"伤寒"回阳救逆法。
  蒲老在儿童医院与西医同道共同救治腺病毒性肺炎数百例,正治法有宣透解表、表里双解、清热养阴、生津固脱法。每法皆辨证选用伤寒、温病之方,或融会贯通使用:如寒邪表闭用三拗汤加桔梗、前胡、蝉衣、僵蚕;温邪表郁,用桑菊饮加蝉衣、僵蚕、豆豉、葱白;表寒肺火用麻杏石甘汤加前胡、桑皮、竹叶、芦根;表寒水饮内停,用射干麻黄汤加厚朴、杏仁;表寒痰热内蕴,用定喘汤加厚朴、胆南星;痰热互结胸中,用小陷胸汤加豆豉、栀子、天竺黄;热陷胸膈,用凉膈散加豆豉、桔梗、生石膏;表里郁闭,三焦大热,急用三黄石膏汤加蝉衣、僵蚕、竹叶、葱白;余热伤阴,用竹叶石膏汤加芦根、白茅根;肺胃津液耗伤,用麦门冬汤加石斛、玉竹;脉虚汗出欲脱,用生脉饮加味。救逆法亦有多种:有用甘草干姜汤救逆而愈者;亦有用西洋参送服安宫牛黄丸而愈者;肺闭热极生风用羚羊钩藤饮、紫雪丹而效;热陷血分,有用加减复脉汤加玳瑁、天竺黄、远志而愈者。总之,从正治到救逆诸法,皆融会贯通地使用伤寒与温病两法收效显著,曾获1978年国家科委颁发的科学大会奖。
  蒲老常说: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僵蚕、蝉衣、广姜黄、大黄)为其总方。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疫之银翘散。升降散的作用为辛凉宣泄、升清降浊。其方以僵蚕为君、蝉衣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僵蚕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能祛风除湿、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衣气寒无毒,味咸而甘,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盛之阳,非此莫抑。杨氏认为:温疫与四时温病有别,温疫为杂气为病,疫邪多种多样,侵袭一定脏腑组织而得某种疫病,“各随其气而发为诸疫”,传染性强、有普遍易感性,《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症状相似、无问大小”,杨氏还阐明温疫既有大流行,“延门合户”也有散发,“偶有一二人”,更阐明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以致温疫流行蔓延,“种种秽恶,上溷空明清净之气,下败水土污浊之气,人受之者,亲上亲下,病从其类。”杂气感则一时不觉,“先时蕴蓄”,相当于潜伏期,邪毒自益鸱张而致病甚,认为外感无名暴病顷刻即亡,皆为温疫所致。
  “乙脑”、腺病毒性肺炎,此为不同病毒为患,病邪侵入,蕴伏发病,皆有发生、发展、好转或恶化、转归,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之别,治疗相应有汗、清、下、和、温、补、消、吐八法之异,蒲老从临床实践经验、从寻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乙脑”总结了八法,选用66方;腺病毒肺炎总结出四法,尚有多种救逆法。若能从“乙脑”八法、腺病毒性肺炎正治四法救逆法中,领悟辨证论治的精髓,组方用药配伍之妙。同时明白自然气候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气候,方能提高疗效;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应当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方能如虎添翼。   在非典邪魔猖獗之时,特介绍先师有关学术经验精华,据此继承心悟,对非典辨证论治设想,研究拟定八法及方药如下,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 辛凉宣透法
  蒲老云:“温病、温疫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一般疫病畏用麻黄,然麻黄开表闭、宣透肺邪、消散间质饮邪而利小便,是其他药难以取代的。只要善于配伍,即可大胆用于非典病人。《伤寒论》麻杏石甘汤、越婢加半夏、厚朴麻黄汤皆为辛凉宣透之剂,为治肺炎要方。
  非典高烧、形寒、全身酸痛、咳嗽、胸憋而咳喘,舌质偏红、苔薄白黄、脉浮数,可考虑运用普济宣肺消毒饮加减:银花15g、连翘12g、荆芥穗6g、生甘草10g、麻黄8g、杏仁10g、苡仁12g、生石膏20g、蝉衣4g、僵蚕8g、广姜黄6g、栀子10g、豆豉12g、胆南星8g。
  杨栗山云:温疫热郁自里达表、亦宜解散,但以辛凉为妙,推崇升降散、增损双解散尤为对证之方,解散分消内外之毒,内热邪毒偏重,为适应非典稍有变动,较上方表证为轻,可考虑运用非典增损双解散:僵蚕8g、蝉衣4g、广姜黄5g、荆芥穗8g、防风10g、桑叶10g、黄连5g、黄芩10g、连翘12g、栀子8g、杏仁8g、桔梗6g、生石膏15g、滑石(包煎)10g、大黄3~6g、芒硝3~6g、甘草6g。
  若无热结便秘,大黄少用且去芒硝。
  二、 表里双解法
  温疫热毒至深,表里俱实,扬之则越,降之则郁,郁则邪火犹存 ,兼之以发扬,则炎炎之势皆烬矣。扬之则越,兼之以发扬,即宜辛凉宣透,里之毒火则宜苦寒直折,表里同治,内外分消其势,病之轻者,加减凉膈散;病之重者,增损三黄石膏汤之类。
  根据非典患者不同证候,可选用以下二方加减:
  (1)表郁已微,有汗不畅,里热偏重,上焦如焚,烦渴、烦热、懊 口渴,大便热结、小便短赤,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之。叶氏云: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尤可清热透表。
  非典加味凉膈散:僵蚕10g、蝉衣5g、广姜黄3g、薄荷6g、桑叶10g、杏仁10g、桔梗8g、生石膏15g、黄连5g、黄芩10g、连翘10g、栀子8g、豆豉12g、酒军3~6g、芒硝3~9g、甘草8g。
  (2)蒲老常云:肺炎表里郁闭,三焦大热,喘憋气促,无汗灼热,身体拘急酸楚,烦躁口渴,面赤,两目充血,大小便不畅,脉浮滑数,舌质红苔黄。急用三黄石膏汤加蝉衣、僵蚕、竹叶、葱白急救之。
  非典三黄石膏汤:黄连8g、黄芩15g、麻黄8g、生石膏30g、杏仁10g、豆豉12g、连翘12g、蝉衣4g、僵蚕10g、姜黄6g、栀子10g、竹叶6g、葱白三寸。
  三、 宣化痰浊法
  若临床非典患者表现为秽湿郁闭,痰浊蕴肺,发烧纠缠,咳而胸憋微喘,痰稠黄浊,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濡数。可考虑选用非典千金苇茎汤加减:冬瓜仁10g、苡仁12g、杏仁10g、桃仁8g、苇根15g、桑叶10g、厚朴8g、茯苓12g、桔梗10g、鱼腥草15g、黄芩15g、胆南星8g、蝉衣4g、僵蚕8g、连翘12g。
  四、 逐秽通里法
  蒲老云:温病温疫更怕里气郁闭,秽浊阻塞,尤怕热闭小肠,水道不通,故二便畅通极为重要。肺与大肠相表里,腑实大便秘结,邪毒不能排泄,必使气逆咳喘,脘腹燥实,潮热,谵语狂乱,或热结旁流,神识昏糊,脉沉实有力或沉伏。若非典患者表现为以上情况,可考虑用非典解毒承气汤加减:僵蚕10g、蝉衣5g、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大黄5~10g、枳实6~10g、厚朴6~10g、芒硝(冲服)6~10g、杏仁10g、全瓜蒌15g。牛黄承气亦可用,即安宫牛黄丸,以大黄水送服,热极生风者紫雪丹极好。
  五、 清热解毒法
  温疫急以逐秽透邪为第一要义,应三焦分治,皆必兼以解毒。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如辛凉宣透法;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如表里双法;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如逐秽泻下法,通阳利湿法。
  温疫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如飚举蜂涌,势不可遏,其本为三焦毒火深重,故火毒重为温疫特点,杨栗山温疫十五方中除升降散、芳香饮之外,基本都合用了黄连解毒汤,尤以黄连、黄芩为必用之品,栀子在十一方中皆用,有的还配用银花、连翘等。杨氏认为大黄、黄连为解毒逐秽之主帅。由此可知温疫初起、中期治疗法则中,皆离不开解毒。若为秽湿之疫,吴又可《温疫论》创达原饮之治;对火毒之疫,余师愚《疫疹一得》创清瘟败毒汤,两者证治各异,必须鉴别清楚。
  临床对非典患者表现为火毒之疫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连翘、玄参、甘草、丹皮、鲜竹叶。
  六、 清营转气法
  疫邪久羁或邪毒极甚,内陷逆传,高热不退,耗伤营阴,反不甚渴,身热夜甚,心神不定,烦扰不寐,甚则谵语。脉细数,舌质红绛,苔黄白色,延之数日,心虚有痰者,外热一陷,里络就闲,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汤剂可选用非典清营汤加减:犀角(水牛角代)15g、羚羊角粉0.6g、生地黄18g、玄参15g、麦冬15g、丹皮8g、黄连6g、银花15g、连翘12g、竹叶心6g、白茅根15g。
  邪毒较重,热有入营血趋向,烦躁不安,甚则神识不清者,可选用片仔癀,每次用1/4粒,日2次,重症可服3次。
  七、 生津益胃法
  温邪不从外解,亦未入营,而适中留连气分,发热稽留不退而不恶寒,舌质嫩红少津,或有苔白带黄,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者。邪热消烁津液,胃阴不足,不能达余邪外出,亦可用于恢复期,伤津液而虚热不净。临床非典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可考虑选用非典加减益胃汤:沙参12g、麦冬12g、川贝6g、竹叶6g、生石膏15g、玉竹10g、石斛10g、白茅根15g、芦根15g、天花粉10g、甘草8g。
  八、 育阴补肾法
  热入营血,精血受劫,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肝肾,务在先行顾护,邪气尚甚,宜加减玉女煎;若邪气已微,低热,虚风内动,瘛疭 ,心动悸,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脉细数无力、或虚大、或结代,宜加减复脉汤,重则选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
  临床非典患者出现以上情况可考虑选用非典加减复脉汤:生地黄18g、白芍15g、炙甘草10g、麦冬12g、五味子6g、西洋参3g、阿胶(烊化)6g、炒枣仁15g、川贝6g、百合12g、菖蒲8g、远志5g、龟版10g。
  八法的运用,应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温疫初起、中期当以祛邪解毒为要,一般不宜用补,然《伤寒论》有桂枝加人参新加汤、桂枝人参汤、白虎汤加人参;小柴汤中有人参、甘草、大枣,《温病条辨》银翘散有芦根,或有玄参,邪气在气分留连,提出法当益胃生津,白虎汤有加地黄法、尚有增液承气汤。由此可见,非典表现正虚不足,有慢性病、五脏受损者,在初起、中期诸法中也可适宜选加补药:如人参、沙参、麦冬、石斛、细生地、玄参、生黄芪、女贞子等,然必须补而不碍邪,且用药皆必须护脾胃之气。冬季非典初起,又在北方,若脉浮紧,发热恶寒重,身疼痛而剧,不汗出而烦躁者;或脉伏,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胸憋呼吸困难,无少阴证,寒邪郁遏正气,气血失于通达者,必须急用大青龙汤主之、或发之;非典若夏日仍不能控制发病,初起有表证,风暑湿合邪者,则宜用新加香薷饮合升降散治之(银花15g、连翘12g、香薷10g、扁豆10g、厚朴8g、黄连3g、蝉衣4g、僵蚕8g、姜黄6g、栀子10g、豆豉12g、胆南星6g),南方湿邪偏重之地,或多雨之时,脾虚内湿重者,更易导致非典偏秽湿或挟湿,叶天士甘露消毒丹为可取用之方(滑石、茵陈、黄芩、连翘、石菖蒲、川贝、木通、射干、薄荷、藿香、白蔻)。灵活选用芳香化湿、淡渗利湿、风以胜湿、苦能燥湿、辛开苦降之药配方必有疗效。
  非典运用最适宜的中西药治疗只是重要的一方面,药物的疗效绝对离不开患者正气强弱;脏腑协调水平高低;经络气血调畅程度;饮食消化吸收多少,二便表气通畅能否适中;升清降浊,新陈代谢之优劣密切相关。唯良好的心志,消除恐惧、焦虑,心静则气和;不烦不躁,充满必胜信念则脏腑易协调,经络易通顺;好的情绪,则往往有助于纳香、消化好而能升清降浊。疫病尤禁妾补,非典肠胃功能必然有损,故提倡适宜合理容易消化的饮食,结合食疗更好。
  关于非典的预防,对非典病人、疑似患者分别住院隔离,对其住所彻底消毒,对有关接触人员封闭观察2周,此举极为重要。
  个人预防主要是讲究卫生而避邪。中医养身之道更讲究:其一,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善于运动而提高体质;其二,饮食有节,合理饮食为要;其三,精神内守,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恐惧、焦虑,心静神安,为健康长寿之要,故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之说。
  若没有接触非典病人,家庭和单位周围均无非典患者,妄用大剂苦寒解毒药预防,身体强者为浪费药材;身体弱者必伤脾胃之气,反降低免疫能力。中医认为“卫气出中焦”。若有密切接触者,方有用苦寒解毒药的必要,以冀预防或减轻发病。余拟定的普济宣肺消毒饮,各药用二分之一量,可作为接触人群的预防服药参考。
  余根据蒲老有关经验拟体质增强方:生黄芪6g、白术5g、防风4g、女贞子5g、百合6g、生姜1片、大枣(劈)3枚、川贝粉(冲)0.5g。
  总之,本文从蒲老有关学术医疗经验,据继承心悟,对非典辨证论治进行有序理论脉证设想探讨,提出相对治疗八法及方药等,尚没有实践验证,希望非典一线的同道们斧正,从临床实践中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薛燕星、齐文生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