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复制链接]
查看4476 | 回复23 | 2004-6-8 22: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病入膏肓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晋国,绐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后来,人们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救。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2.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
    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
    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
    扁鹊请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侍从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踰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若你能象他那样倒差不多。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哪。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
    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
    这事很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
    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证,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
    以后,人们常用“起死回生”这个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技艺。有些病家有时为了感谢医生,送上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
羊角锤 | 2004-6-9 20: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3.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想: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病证虽—,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咸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

4.讳疾忌医
    一次,扁鹊到了齐国。齐国国君田午热情地招待他。扁鹊见到田午,认真地对他说:“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会发展蔓延下去。”
    田午是个很自信的人,他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待扁鹊退下后,他便对旁人说:“医生就是喜欢靠治疗没有病的人来炫耀自己的本领。我才不信呢!”
    过了五天,扁鹊去见田午,说:“您的病现在到了血脉,不治恐怕要加重了!”田午说:“我没有病!”脸上显露出厌烦和不高兴的神色。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一次向田午提出忠告:“您的病现已深入到肠胃,再不治疗就不可收拾了!”这次,田午竟拂袖而去。
    再过了五天,扁鹊碰见田午,转身便走。田午感到纳闷,派人追上去询问其中的缘故。扁鹊回答说:“当初,国君的病仅在肌表,汤药和灸法可以治;在血脉,针刺可以治;在肠胃,药酒尚可治,现在病入骨髓,即便是传说中掌管生死簿的神也没法治,我更不敢主动请求医治了。”
    五天后,田午果然感到浑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起扁鹊,连忙派人去找,哪知扁鹊已经借故离去——中医认为:“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没几日,田午便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疾病,应该积极治疗,若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害自己。对待工作,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也一样,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羊角锤 | 2004-6-11 21: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5.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髌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医古籍《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体现。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清代医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则,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再如,夏秋时令,误食腐败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亦常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若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原理相通。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孙子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6.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制订与之相应的措施。这个成语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很器重他。一次,吴王征询伍子胥有什么办法能使吴国强盛起来,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应当由近及远,按计划分步骤做。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御工事,把城墙筑得既高又坚实;其次应加强战备,充实武库,同时还要发展农业。充实粮仓,以备战时之需”。吴王听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对!修筑城防,充实武库,发展农业,都应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办不好的。”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使吴国很快强盛起来。无独有偶,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提出一项因地制宜、治理国家的政策,即“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土地膏腴,出产丰富,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这些地区的国家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贫瘠和崎岖难行的多山国家,人民勤奋耐劳,生活俭朴,勇敢善战,他们不易被征服,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他建议立法者考虑不同的地型环境、气候因素来制定恰当的法律。
    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治疗疾病。因为不同的地区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在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当地人们依山陵而居,常处在寒风凛冽之中,多吃牛羊乳汁和动物骨肉,故体格健壮,不易感受外邪,其病多内伤;而东南地区。草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的皮肤色黑,腠理疏松,多易致痈疡,或易致外感。因此,治疗时就应该根据地域不同,区别用药。如同为外感风寒,则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重;而东南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轻,这就是因地制宜原则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内经》专设《异法方宜论》一篇,讨论不同地域的人们易患的病种,以及病变和治法特点等。可见,古代中医学家十分重视因地制宜治疗疾病。
羊角锤 | 2004-6-11 21: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7.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部份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司徒丁鸿见到这种情况,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任何事情,在开始萌芽时容易制止,等到其发展壮大后再去消除,则十分困难。”和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在医学上,防微杜渐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内经》还生动地比喻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把一个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作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医生。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隐患要及时清除,以免酿生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

    8.杯弓蛇影
    《晋书·乐广传》记载,一天,乐广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从此以后,他忧心忡忡,老是觉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动,整天疑虑重重,恶心欲吐,最后竟卧床不起。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乐广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病人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乐广称得上是一位“良医”,他懂得怎样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滥施药物的庸医高明一筹。中医管这种方法叫“祝由”。王冰将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意为向病人解释病因,让病人打消顾虑,不必用药而病自愈。
    若病人对认定时病因笃信不疑,百般劝说无效,这时不妨先依从病人,再设法打消病人的顾虑。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子和有类似治验。一位病人诉说她在吃饭时误吞下一条虫子,别人怎么解释也无效。她总觉虫子在腹中作乱,整天不得安宁。病家求张子和诊治。张子开出一帖催吐药方,声称病人服药后虫子必从口中吐出,暗中他告诉病人的贴身丫环,趁病人呕吐之机放入一根红丝线到呕吐物中,哄她虫已吐出。丫环依计而行,病人见吐出的东西里果然有一条虫子,从此再不疑心,心胸也舒畅多了。
羊角锤 | 2004-6-12 22: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医林笑话***
    笑是喜的表现。《增韵》说:“笑,喜而解颜启齿也。” 喜属中医七情之一。喜能使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喜和笑对人来说绝对不可少。过喜则病,如范进中举,大喜不止,亏得屠夫一记耳光解救,这在中医学上叫做“恐能胜喜”。喜又能治病。过分悲忧,成天怏怏不乐者,常以欢喜之事悦之,则病情减半,这叫做“喜能胜悲”。我们这里举几例医林笑话让大家开颜喜笑,并在有益的笑声中赞扬医德、嘲弄庸医,针砭时弊,增长中医药知识。

    1.泻  药
    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夏天,一位布衣郎中在一颗大树下休息,当他酣睡之际,从树上爬下一条蟒蛇,把他连同药箱一口吞进肚里。医生在蛇肚里叫苦不迭,他想:“这下可糟了,想个什么办法出去呢?嗯,有了!”他急忙将药箱打开,取出一包包大黄粉,巴豆米撒开来。于是,立刻听到大蛇的肚子发出“咕噜噜”的声响,接着,蟒蛇猛烈地泻肚子,这位郎中只觉得天旋地转,随着“哗啦”一声响,医生被泻了出来。
    医生庆幸自己的急中生智。正想继续赶路,忽然记起药箱还忘在蟒蛇肚里,便向蟒蛇求情道:“对不起,刚才出来得太急,我把药箱忘在你肚里了,求你再吞我一遍!”
    蟒蛇扫兴地说:“嗯,医生,你的泻药我已经受够了!”

    2.败酱治病
    古时候,有一人拜师学医,他见老师常用花椒、茴香等药治病,心想:这有什么为难的,谁家中没有这些调味药。哪值得学这么久!于是,他辞谢老师,回家后自开诊所,开始坐堂行医。
    一天,一妇人领着儿子前来请他看病。那孩子用双手捂住肚子右侧,不住地呻吟。这医生拿了本医书,翻了半天,比划着说:“你的儿子患的是“肠痈”,好在我这里备有陈年的食酱,回家服下即可痊愈。”哪知道,第二天那孩子便一命呜呼。孩子的家人追问其故,这医生说:“书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治肠痈用败酱吗?”
    原来,他把治肠痈的败酱草当成了陈年腐败的食酱。

    3.不可余药
    从前,有一庸医,不学无术,却偏偏声称熟读《内经》、《伤寒》。
    一天,一位病人就诊,诉说几天前淋雨感冒,现感腹部胀满,烦燥不安等。这医生翻开《伤寒论》,念道:“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的药),宜抵当丸。”于是,他照着书本开好处方,对病人嘱咐道:“回家后将药煎好,连药渣一起服下,这样才能有效。这是书上说的。”
    病人愕然。

    4,覆杯则卧
    有人患失眠症,去求教某医。这医生只开了半夏,秫米两味药。见病人半信半疑,这医生沉着地说,“至关重要的还在后头哩。服药之后,一定要将药杯翻过来放在茶几上,这样便能安睡。”
    旁人请教其中的奥秘,这医生解释道:“《灵枢·邪客篇》说:“目不瞑者,饮以半夏汤一剂(由半夏、秫米组成)。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旁人笑道:“《灵枢》‘覆杯则卧’这个词可是用来形容药效神速的啊!”
羊角锤 | 2004-6-13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5.锡饧不辨
    戴元礼是明朝的名医。有一次,他因事进京,听说京城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医术高明,治病往往很快见效,于是,他决定去拜访这医生。到了那里一看,果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时,刚好一位病人取药从戴元礼旁边经过,忽见那名医追了出来,对病人说:“煎药时可别忘了放入一块锡”
    戴元礼想:我行医这么多年,只听说金银玉石铜铁可入药,唯独没听说过锡能入药。这难道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于是,他施礼向那人讨教。
     那名医认不得戴元礼,不屑地说:“难道你没见仲景小建中汤与的‘饧’字吗?”
    戴元礼一听,乐了。张仲景小建中汤可从没说过用锡啊,倒是原文里有一“饧”字。饧者,饴也。饧原来就是我们爱吃的饴糖!

    6.郎中止风
    从前,有和尚、道士、郎中三人随大伙坐船渡河。船到江心,忽然刮起大风,渡船在风浪中颠簸不止,众人大惊,乱作一团,小船有翻沉的危险。船夫央求和尚、道土用法术止住恶风,稳住众人情绪。
    和尚欣然同意,他捻动佛珠,口中喃喃有声:“有请现音大士快把风浪制伏。”
道士接着把手往南方一指,念道:“风伯雨师,各就各位,急急如律令。”
    他刚住口,只见郎中捻着银须,不慌不忙地开口道:“防风——僵蚕——天麻——乌梢蛇……—齐上阵。”
    众人疑惑不解,郎中笑道:“它们都是止风的药啊。”大伙—听,无不捧腹大笑,紧张心情顿时松弛了不少。

    7.起死回生
    鲁国有个名叫公孙绰的人,曾向别人吹牛说:“我能起死回生。”
    人们问他用什么办法,他回答说:“我平时能治疗半身不遂的病,现在只须再加—倍用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吗?”众人大笑。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岂有病添一分,药加一份之理,何况是死人呢。

    8.退  热
    —户姓杨的人家有个宝贝儿子患上热病,全身发烫,忙请张姓医生诊治。医生开药后离去。哪知病孩服下医生开的药,顷刻间便命归黄泉。这户人家悲愤不已,找这医生评理,指责他杀人不用刀。医生听了不服气,争辨道:“刚才病儿全身发热,现已全身发凉,说明热势已退,怎好来责备我呢!”
羊角锤 | 2004-6-14 20: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9.囫囵吞枣
    有个医生常从中医角度向人介绍水果的吃法。一次,他向别人讲生梨、生枣的吃法,说:“吃生梨对人的牙有好处,但对脾胃有害处;吃生枣则恰好相反——对脾胃有好处,而对牙有害处。”
    旁边一人听过医生的介绍,自作聪明地接着说:“我有个好办法!吃生梨时只用牙齿咀嚼,不吞咽下去,这不就能对牙齿有好处,而避免损伤脾胃吗!”
   “那么,大枣怎么吃呢?”医生问道。
    他讷讷地说:“这不是很简单么。吃枣时不用咬,整个地吞下去就行了呗。这样既可健脾,又不至于损坏牙齿。”

    10.丁香与木香
    有个叫李生的人,经常在集市上卖“养脾丸”。他的招贴上写着:“我家雇用两名婢女专门配制这种药。药方若不是丁香、木香配制而成,我愿受到天诛地灭。”众人见他写得真切,买药的人很多。
    一天,李生醉后溺死河中。好事者问他妻子道:“你丈夫制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上天理应保佑他,为何遭此不幸呢?”
    他的妻子回答说:“丁香、木香是我家两个婢女的名字。我丈夫制药是从来不用这两味药的”。

    11. 鳗鱼与乌梢蛇
    二位医生一同赶路,碰上一个提着鳗鱼和团鱼叫卖的人。
    —个医生指着鳗鱼说:“将这条乌梢蛇卖给我吧。”另一个医生笑道:“你连鳗鱼都认不出,倒不如买下这只穿山甲吧。”
    卖鱼人闻声真是哭笑不得。

    12.不按书上生病
    有个医生医术不高,找他看病的人往往久治无效。他老婆感到奇怪,便问道:“你给人家看病怎么老是治不好呢,莫非是你医术不精,没有认准病?”
    听了这话,医生忿忿地说:“这哪关我的事呢!我的医术倒是高明的,可就是病人太差劲,所以治疗不能见效。”
   “病人怎么个差劲法?”妻子追问道。
   “我照书上写的方法进行治疗,可病人们却不按书上写的那样去生病。”
羊角锤 | 2004-6-15 21: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13.偏  方
    有个人不学无术,常用“偏方”骗人。一天,一位老太太泻肚子,找他讨“偏方”。处方上写:蓠笆上的条子一把,水煎服立效。
    老太太回家后,便从破篱笆上拆下一把荆条煎汤服下。哪知服后泻的更厉害了。老太太忙去找那人。
    这人说:“早晨我见一大车粪从我菜地篱笆前经过,我的荆笆都能挡住,难道连你一泡粪也挡不住?这下我可没办法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14. 长生药
    一位医生患大病快要死了。他躺在床上,喊道:“要是有好医生能治好我的病,我情愿把药箱里的长生不死丹送一半给他,让他吃了活上几百岁。”

    15. 不死之药
    从前,有人将不死之药献给荆王。荆王十分欢喜。哪知这药却被一名嘴馋的卫士偷吃了。荆王十分生气,叫刽子手将卫士杀掉。卫士辩解道:“我就是听说这是不死药才冒险吃下的,今天你若杀了我,这药岂不成了杀人药?”荆王无奈,只好把他放了。

    16.汉武帝看相
    一日,汉武帝退朝后与群臣议论寿相,说:“人是否长寿,只要看看他鼻和嘴之间的‘人中’长短就行。‘人中’长若一寸,寿必百岁。”
    群臣中一人“嗤”地笑出了声。汉武帝要加罪于他。这人说:“请皇上鉴谅,我不是笑您,而是笑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岁,若按人中长一寸寿必百岁去推算,彭祖的‘人中’该有八寸长,他那张脸……不是怪可笑的吗?”
    汉武帝想了想,不禁也笑了。

    17.卖药人
    一个跛子在集市上高声叫卖:“来买药呀!快来买药呀!我这里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位妇女上前试探着问:“你的药能治什么病呢?”
    “什么病都能治。”跛子口沫四溅地说。
    “风湿痛能治吗?”  “能治。”
    妇女又问:“跛足病能治吗?”
    跛子接口答道:“能治……啊!不能治。”
    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

    18.一行不如一行
    从前,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死了,乡亲们凑钱替他立了个墓碑,上写:贾表兄,人也。少习武,及冠,进京赴武举。射,中鼓手,逐出。改行医,无过问也。偶有疾,制一方服之,毙。
    碑文大意说:墓主人叫贾表兄,从小好习武,二十岁时进京参加武举人的考试。考射箭项目时,他射出的箭没有中靶心,反把考场上擂鼓助威的士兵射倒了一个,他被赶出考场,以后改学医。但没人敢请他看病。一天,他病了,开出一药方,竟把自己医死了。

    19.同样年纪
    一位老人告诉医生:“我的腿痛。”
   “这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医生解释说。
   “可是,”老人打断医生的话说:“我的另一条腿也是同样的年纪,它就没痛。”

    20.望  诊
    一天,有位女青年来诊所看病,看她那副神情,老中医皱了皱眉。老人向她端详了一会,问,“你是个售货员,对吧?”
    女青年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
    老医生淡然一笑,说:“这很简单,我会望诊,有不少售货员上班总是皱着眉头,日子一久,两眉间自然就比别人窄一些;又因为你们老爱对顾客发火,脾气暴躁,肝火太
盛,所以你们的面色多呈青色。”
    女青年惭愧地低下了头。
羊角锤 | 2004-6-18 21: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医家相轻与相亲
   一提到历史上医家之间的关系,许多人会联想起“扫叶庄”与“踏雪斋”的故事,说是叶天士与薛生白常互生龃龉,各在自己书斋的取名上做文章,影射攻击对方,似乎不扫、不踏,不足以解恨。上百年来人们把它作为笑谈传闻。
    叶、薛二位均是温病学医家,从二位医家的为人及治病态度看,这个传闻颇值得怀疑。
    叶天土以虚心好学著称,即便是他成名以后也是这样。关于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故事很多。为了学到知识,他曾改名换姓,拜一位姓刘的名医为师;他也曾煞费苦心,乔装打扮成穷人模样拜老僧学艺,学成后方才披露姓名。
    他的字号也表现了他的医学志向。他号“香岩”,这中间还有一段趣事。在叶天士同时代,苏州有位乐工,技艺超群。为谋生,他进京卖艺,挣到不少钱。回苏州后,见许多贫困人家无衣无食,他慷慨解囊,在一个叫“虎丘山”的地方建造了一所“普济院”,专门接济贫苦百姓,他的名声很快传遍乡里。康熙五十五年,清圣祖玄烨听到此事,亲笔写下“香岩普济”的匾额,颁发到普济院。叶天土以“香岩”二字为号,表明他志在学习这位艺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尽管叶天士名气很大,但他从不矜夸,十分谦逊。在治病中,常请别的内行医生帮忙,碰上自己治不好的病,也不逞强,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对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治愈他母亲疾病的一位章姓医生,他逢人便夸: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不解的是:这位虚怀若谷、谦逊向贤的叶天士,难道就单单跟薛生白过意不去,而不怕别人笑话他?这不是和他历来的治病态度格格不入吗?
    比叶天士小十三岁的薛生白,平素对叶天士的高明医术也推崇备至。据《苏州府志·薛雪传]“记载:薛生白“每见叶处方而善,未尝不击节也。”既然薛氏内心如此佩服叶天士,怎么可能反目为敌,甚至相互辱驾呢?况且,这与薛生白的个性亦不相符。薛生白著有《一瓢诗话》,很强凋“人品”。认为“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欬(指谈笑),一挥一洒,必有过人之处,”把人品的修养与事业上的成就直接联系起来。可见。他很注重品行修养。所以,那些传闻无论从哪一角度分析,都难以令人置信。然而,正是这些传闻,把两位医家的高尚形象一笔抹杀,给中医界造成不良影响。
    不错,历史上的确有过“扫叶庄”,但其本意并不是针对叶天土的。沈德潜《归愚文钞》卷九有《扫叶庄记》一文,介绍了薛生白“扫叶庄”的来历。大意是说:“扫叶庄”是薛生白著书立说的地方。因为那里树木葱郁,落叶封径,薛生白常呼书童缚帚扫除地上落叶,故取名为“扫叶庄”,此其一义;又因为薛生白注释《易》,能补俞氏《易》所末及,屡定屡更,挑除疵漏,就象扫除落叶一样。此其二义,丝毫也没有针对叶天土的意思。将树叶与叶天士的姓联系在一起,完全是牵强附会。
    记述“扫叶庄”、“踏雪斋”这段传闻的书,以王友亮的《双佩斋文集》为代表。然而,有人已从医史和文学等角度加以论证,认为该文不是王友亮本人所作,而是后人在整理刊行时根据传闻添加上去的。至此,叶、薛的这段“冤假错案”可以平反昭雪了。
    历史上,医家精诚团结、肝胆相照的事例很多。金元时代的著名医家朱丹溪与葛可久的交往便是一例。一次,浙中有位女子患“痨瘵”(即今之肺结核),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许多医家束手无策。病家抱一线希望请朱丹溪诊治。经过丹溪的认真治疗,病情有明显好转,但脸颊上的红晕却始终不退。朱丹溪对病家说:“我只能治到这个地步。现在要请吴县名医葛可久施用针灸治疗,方能彻底痊愈。不过,这个人很难请”。他略一思忖,说;“这样吧,我写一封信给你带去,他必定会来的。”病家很高兴,雇了一只小船去请葛可久。葛可久—见朱丹溪的信,即“不谢客行,亦不返舍”,登舟而来。朱丹溪详细介绍了那女子的病情,请葛可久诊视。葛可久认为病在胸肺,余邪未净,应针刺两乳。于是,他取出针具,隔着薄衣,针刺她的两乳,病人脸上的红晕随之消失。朱丹溪在旁边仔细观察,认真琢磨,亦学到了针灸知识。在医技上,朱丹溪当着病人的面承认自己的短处,这需要多么宽阔的胸怀!葛可久有求必应,亦体现了与丹溪的真挚情谊。这则故事可算是中医“会诊”的珍闻。
    当然,由于学派不同,学术见解不一,医家之间产生学术争鸣是常有的事,它能促进医学发展,值得提倡,如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即是如此。另外,受封建陋习的影响,个别医生也的确存在—些门户之见,它阻碍中医发展,不利于中医学术交流,应坚决摈弃。
羊角锤 | 2004-6-20 22: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名医治病趣闻***  
    名医治病趣闻,既不同于单纯以猎奇为目的的传说,也不同于纯粹的医家学术经验介绍,而是一种将故事与医案结合在一起的“故事性医案”。每个医案都以史实为依据,既有包括事件始末在内的故事情节,还有治疗的方法等,寓医理于故事之中,读者不妨一读。
*张仲景蜂蜜治便秘*
    张仲景年少时随同乡张伯祖学医,由于他聪颖博达,旁学杂收,长进很快。
    一天,送来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老师张伯祖诊断后认为属于“热邪伤津,体虚便秘”所致,需用泻药帮助病人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病人身体受不了。张伯祖沉思半响,一时竞没了主张。
    张仲景站在一旁,见老师束手无策,便开动脑筋思考。忽然,他眉宇间闪现出一种刚毅自信的神情,他疾步上前对老师说:“学生有一法子!”他详细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张伯祖听着听着,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张仲景取来一勺黄橙橙的蜂蜜,放进一只铜碗,就着微火煎熬,并不断地用竹筷搅动,渐渐地把蜂蜜熬成粘稠的团块。待其稍冷,张仲景便把它捏成—头稍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由于热邪随粪便排净,病人不几天便康复了。张伯祖对这种治法大加赞赏,逢人便夸。这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法。
    以后,张仲景在总结自己治疗经验,著述《伤寒杂病伦》时,将这个治法收入书中,取名叫“蜜煎导方”,用来治疗伤寒病津液亏耗过甚,大便结硬难解的病证,备受后世推崇。
*孙思邈葱管治尿闭*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非常提倡医德,强调医生要时刻为病人着想。
    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到他,痛苦异常地说:“救救我吧,医生。我的肚子胀得实在难受,尿脬都快要胀破了。”
    孙思邈仔细打量这病人,只见他的腹部象一面鼓一样高高隆起。病人双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
    孙思邈见状心里非常难过,他想:尿流不出来,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灵。尿脬盛不下那么多尿,吃药恐怕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从尿道插进一根管子,尿也许就能排出来。
    孙思邈决定试一试。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儿去找这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正为难时,他忽瞥见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根葱管吹着玩。孙思邈眼睛一亮,自言自语道:“有了!葱管细软而中空,我不妨用它来试试。”
    于是,他找来一根细葱管,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并象那小孩一样,鼓足两腮,用劲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后,他将葱管拔了出来。病人这时也好受多了,直起身来,连连向孙思邈道谢。
    在医学史上,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