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1
2
3
/ 3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复制链接]
羊角锤
|
2004-7-1 21: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魏文帝与慈禧太后的治脱发秘方
魏文帝与慈禧太后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尤其是慈禧太后。她玩弄权术,垂帘听政,为后世所唾弃。
他们都曾为脱发所苦。魏文帝脱发的严重程度因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无从考证。慈禧脱发则较为严重。特别是到了晚年,她每次洗头都要掉下数十根。这对讲究享受、爱美容、重养身的慈禧来说,真像剜去她的心肝一样难受。这段时间里她动辄拿太监们出气,就连平日受宠的太监李莲英也不例外。一次,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洗头,也许是卖弄力气、搓洗过余的缘故,竟一下子掉下数十根头发,慈禧气急败坏地打翻铜盆,差人把李莲英着着实实地杖打了一顿。
其实,脱发是一种正常现象。到了老年,每次洗头难免有少数头发掉下,值不得大惊小怪。只有当每次掉发太多,或突然性地掉下大量头发,才真正应该注意,并请医生诊治。当初,魏文帝脱发后,即召来御医,开出一张处方:
黄芪、当归、独活、川芎、干地黄、白芷、芍药、莽草、防风、辛荑、藁本、蛇衔、薤白、乌麻油(各一两)
将上述药一一切碎,用微火煎汁。使用时先洗净头发,然后将药涂于发上,侯一,二个时辰再洗去。《外台秘要》称魏文帝用此方洗头疗效卓著,很快在脱发处长出新发。
前面提到的李莲英挨了慈禧太后的棍棒后,一直想找机会捞回面子。他找来太医李德裕,软硬兼施,逼他尽快为太后搜寻、配制养发药方。李德裕会同宫内太医,遍查典籍,绞尽脑汁,终于制成“香发散”奉献给西太后。这方果真有奇效,倘使慈禧头发发痒,只须唤李莲英涂抹此药,立即见效,具有去油腻、止搔痒的功效。慈禧连用数年,青丝不落,过去的落发重新生出,而且还省去洗头的麻烦。
香发散的配方是:
零陵草 一两、辛荑 五钱、山奈 三钱、白芷 三两、玫瑰花 五钱、檩香 六钱、甘草 四钱、细辛 三钱、川锦纹 四钱、粉丹皮 四钱、公丁香 三钱、苏合香 三钱
将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苏合油拌匀,晾干,再研细面,用时涂于发上,稍候一会篦去。
下面我们再向你介绍一个“近效生发膏”,该方出自唐代医家王焘编的《外台秘要》一书:
蔓荆子、青箱子、莲子草 各—分、附子—枚、碎头发灰适量。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切碎研细,用酒浸渍,密封后装入瓷罐中,候半月余,将药取出,用乌鸡脂调和,使用时先洗头发,然后将药涂于头发中。《外台秘要》称其功效“数日生长一尺”。脱发读者不妨一试,或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愿你鬓发乌黑,青春永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羊角锤
|
2004-7-4 22: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中药煎熬常识*[非原文]*
你或许会猜测:发明中药煎熬方法的人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医学家。其实不然,他是一位普通的厨师,人们叫他伊尹。伊尹精通烹饪技术,又懂得一些药物的功效、性能。他常常想:药物若能象烹调食物一样进行煎煮,取汁服用,药效一定很高。经过他反复实践,终于发明了治疗疾病的汤液。
可别小看煎药方法,其中大有学问。若煎法不当,不但会降低药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煎出高质量的药汁。难怪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煎药技术。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那么,中药应当怎样煎熬呢?让我们从煎熬药物的工具说起。
*选*好*药*锅*
据说,三国时候,有一个庸医叫陆矜,因久混江湖,识得一些医家的验方。随即到处行医卖药。有一年,他来到许昌,听说曹操患偏头疼,正到处查访名医。陆矜一听,认为这是天赐给他巴结权贵,升官发财的良机,便决定邀功献技。他兼程赶到军营,许下“包治”的诺言。粗略切脉后他便开出处方,取来一铜器为曹操煎药。药熬好后,他亲自捧给曹操,不料曹操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这时,随军医生告诉曹操:“铜器煎药乃医家大忌”。曹操听罢,连呼:“庸医害我也!”盛怒之下,让士兵椎出陆矜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好煎药工具是煎药的首要环节。煎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严格说来亦不符合标准。不宜使用铁锅煎药。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降低药效。
此外,煎药用锅必须清洁,每次煎药完毕最好立即去渣洗净。锅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煎药的效果。
*注*意*加*水*量*
煎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煎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且易煎干。
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煎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煎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用大剂量、超常配伍,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常可选下列加水法:①煎药代水法。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药。②分煎合汁法。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煎,各滤其汁,再混合煎熬浓缩。③多汁浓缩法。将药合在一起煎,煎上二、三次,将每次煎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煎,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煎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掌*握*火*候*
古人对煎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煎取出来,且容易煎干。小火煎煮则费工费时。常采取急火煎沸,慢火煎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煎,多以急火煎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煎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注*意*时*间*
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煎出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煎熬时间亦极为重要,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煎药前常须捣碎,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即可。
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即可。
下面,再介绍几种特殊的煎熬药方法。
1.先煎:有时,医生开完处方,会告诉你其中一味或数味应当先煎。这是因为,一个处方中,不同的药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药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有效成分,有些药则未必。矿石类及有壳的果实类药物应先煎,有毒类药物如附于、川乌,草乌等则更应先下久煎,以减轻毒性。
2.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气味,久煎易失效的一类药物。另外,有一些药,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后下,如大黄等。
3.包煎:多是带有绒毛或质地轻 体积小的颗粒种子以及易粘、易被煎糊的药物。绒毛在药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剧咳。质地轻的种子浮于水面,药汁沸腾时易溢出锅外,所以最好包煎。
4.另煎或冲服: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片等。若将之与众多药物混煎并作为药渣弃去,则太浪费,故应先煎好再兑入药汁服用。还有一些药,根本用不着水煎,只须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一剂药煎成后,若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吃,应及时将药倒出,不宜久留罐中,药液在罐中若放置时间太久,发生凝集,影响药效,在夏天还会加速药汁的腐坏变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羊角锤
|
2004-7-5 21: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服用中成药应注意的三要素***
服用中药及中成药有一定规则,不能自作主张、轻易更改。胡乱用药,轻则疗效不佳,延误病情,重者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因此,人们应该具备一些服用中成药的一般常识,尤其应注意服用中成药的三个要素。
一、要掌握好服药剂量
服用中、成药注意剂量。剂量过大过小,不是达不到治疗效果,就是产生中毒反应。临床上因服药剂量过大而中毒抢救的病例屡见不鲜。
云南白药是家庭常备中成药。它对跌打损伤,咯血呕血和功能性子官出血等均有良好的止血、止痛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服用过量会引起中毒,其中毒反应症状是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恶心、呕吐、舌头及全身发麻,躁动不宁等。据报道:一成年男子一次服用半瓶云南白药后引起中毒,经及时抢救方脱险。该药内服一般每次0.5克,一日2—3次,重者每四小时一次。
六神丸也是家庭喜爱的药物。它对咽喉肿痛,乳蛾等有较好的疗效。但不少人忽视了它的副作用,认为六神丸每粒仅有苋菜籽一般大小,多吃几颗也无妨,更有人治疗心切,不按常规剂量服用,皆可引起中毒。因为六神丸含有一种叫蟾酥的东西,它是动物、蟾蜍(俗称癞蛤蟆)分泌的一种白色浆液。在中药里,它辛、甘、温,入心经,有大毒,西医认为它有抑制心跳的副作用,故不宜多服。应按医嘱服用,每日一至二次,噙化或温开水送下。
二、中西药合用要谨慎
中药与西药合用,在常规情况下,确能增强疗效。清末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著名医家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有一帖“石膏阿司匹林汤”,张锡纯认为其效果较单纯的石膏或阿司匹林要好。他在书中例举一个用”石膏阿司匹林汤”治愈小儿高热神昏的的病案,这大概算是中西药合用治疗疾病较早的医案吧。但是,中西药合用要持科学,慎重的态度。
据报道有人为了加强安神效果,同时服用朱砂安神丸和三溴合剂,出现腹痛、腹泻和大便下血的症状。原来,这是朱砂中含有的硫化汞与溴化物反应,产生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溴化汞,导致药源性肠炎。又如,有人欲增强解毒、杀菌效果,将四环素与牛黄解毒片同用,结果反而降低了药效,这是因为牛黄解毒片中的石膏降低了四环素的生物利用度的缘故。
另外,牛黄解毒片、当归浸膏片、复方五味子片、胃舒宁片、陈香露白路片,分别含有钙、镁、铋、铝等元素,不宜与异烟肼同服,否则会结合成赘生物,影响吸收,降低药效。
三、服药期间要忌口
所谓忌口,就是指服某类药物时,不宜吃某种食物,否则会降低疗效甚或产生副作用,因为食物本身也有性味,能够治病,当然也就能对抗或抵消其他药物的作用。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总结出:
鳖甲忌苋菜 地黄忌萝卜 黄连忌猪肉
麦冬忌鲫鱼 仙茅忌牛奶 首乌忌葱蒜
柿霜忌螃蟹 茯苓忌米醋 人参忌茶叶
在服中、成药时,还应忌生冷、油腻和肥甘厚味的食物。服热药时忌食寒凉性食物,如冰棍、雪糕;服滋阴、清热类药时忌服辛热食物如姜、椒、酒等。
另外,中药之间也有一定的配伍禁忌。《本草纲目》就载有中药配伍的“十八反”、“十九畏”,近年来,各种中医杂志常报道因中药配伍不当引起中毒的事例。至于服用中药后引起过敏症状,那更是屡见不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羊角锤
|
2004-7-6 21: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
古代医学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药的服用时间,认为在不同时间里服药,药物疗效差异很大。因此,了解古人选择服药时间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服药时间,以发挥药物的最佳效能。
1.空腹法: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多用于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证。从部位上看,它适宜于治疗人体下部的疾病(心胸以及四肢、血脉)。具体服药时间包括:鸡鸣时服(如鸡鸣散);平旦时服(如十枣汤);饭前服等。
2.饭后服法:适用于人体上部的疾病。中医传统认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药方法,能使药性留连于上。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药”。偏于滋补一类的药物,也宜饭后服。如葛洪说:“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身之药以食后服之。”
3.顿服:病情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载的治急症吐衄的泻心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属于此类。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4.睡时服:这是服用安神药和治遗尿症药物常采用的服法,睡前服药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
5.昼夜服:一些急、慢性病,亦可昼夜服药,使药效持续发挥治疗作用。对慢性病来说,人们多嫌麻烦,不易做到,但急、重证则常须这样。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常用银翘散治风热病证,他在所著的《温病条辨·上焦篇》中规定:“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现在,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十分普遍,但极少按此法服药,违背服药方法,焉望有佳效。正如丹波元坚在《药治通义》中所说:“世人服药,多只日间服之,往往夜间不服,致药力不相接续,药不胜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再一种方法是根据人体自身固有的时间节律,择时用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有各种时间节律,如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时节律。以日节律为例:一日中,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有一定规律,清晨之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次为大肠、胃、脾、心、小肠等。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资料均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施治,会大大提高疗效。目前中药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剂,上下午分服的方法,从时间治疗学看不尽合理。辨证属阴虚的病证,使用补阴药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药。阳虚病人使用补阳药可考虑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简化给药次数,增强和提高疗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时服药,肾脏疾病则可考虑下午五时左右用药。
新兴的时间治疗学正崭露头角,它将为上述古老的服药理论提供新的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
2
3
/ 3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