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复制链接]
羊角锤 | 2004-6-21 21: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钱乙黄土治肾病***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种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在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出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帖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
    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有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张子和巧法治惊证***
    张子和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他善用攻法治病,人们常称他为“攻下派”。然而,他还是心理疗法的一代大师。
    有个叫卫德新的人,其妻在一次旅途宿店时,当晚碰上一群强盗抢劫,吓得她从床上跌到地上。此后,凡听到些许声响,她便会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诸医用药治疗,病逾一年而不见好转。
    张子和经过细心观察、分析,认为属胆气伤败,应采取心理疗法。他让两名侍女抓住病妇的两只手,将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张小茶几,张子和指着茶几说道:“请娘子看这里!”话音未落,“砰”地一声,他用棍使劲打在茶几上。病妇见状大惊,张子和说:“我用棍子打茶几,你怕什么呢?”待地心神稍定,张于和又敲打小茶几,这回她果然不那么惊怕。张子和重复以上动作,并用手杖敲门,暗中让人划病妇背后的窗户纸。病妇渐渐惊定,笑问道:“你这算什么治法呀!”张子和回答说:“《内经》说:“惊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见惯自然不惊。对受惊者,治疗时要设法让他对受惊的诱因感到习惯,觉得跟平常一样。”这一番解释,说得病人点头称是,当晚,张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门窗,通宵达旦地折腾她。
    从这以后,病人即使听见雷响也不再惧怕了。
羊角锤 | 2004-6-22 21: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李东垣苦思出奇方***
    在金元四大家中,与张子和攻邪学说针锋相对的是李东垣,他主张使用温补脾胃之法治疗各种疾病,后人称他为“补土派”。
    东垣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联系实际研读经典著作,常能提出一些与他医不同的治法,挽救行将垂绝的病人。
    一次,汴京酒官王善浦患小便不利,症见眼珠突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几废,生命危在旦夕。请来的医生,都给他服甘淡渗泄的利尿药物,均无效益。
    眼看病情越来越重,病家慕名请李东垣诊治,李东垣仔细检查后说:这个病太复杂,按一般常法不能奏效,须得精思熟虑,让我回家想想吧。病家见他说得在理,也就同意了。
   东垣回家后,联系病人的症状,默诵《内经》,苦苦冥思,未得其解。夜已很深,他干脆和衣而卧。半夜,他忽然掀被跃起,连声说道:有办法了!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东垣想:病人小便出不来,是气化不利的缘故。前面的医生用淡渗的阳药本能促气化,为什么不奏效呢?王冰在注释《内经》时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气化过程靠阴精和阳气共同作用完成,甘淡渗泄药虽能化阳,但病人病久伤阴,有阳无阴,所以气化仍不能正常进行。
    第二天一早,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病人家,开山“群阴之剂”。病人服后,疾病果然慢慢康复了。

***张景岳急智解危难***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人们都知道他善用温补,却很少知道他还有一段急智解危的故事。
    一户姓王的人家有个儿子,刚满一岁。一日,母亲随手拿一枚钉鞋的圆铁钉给儿子玩。小孩不知,误塞入口中,吞到喉间出不来。其母见状大惊,忙倒提小孩两足,欲倒出铁钉,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喷血,情况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连呼救命。
    恰好张景岳路过这里,他见状急命其母将小儿抱正,小儿“哇”地一声哭开了.景岳断定铁钉已入肠胃,小儿父母早吓得六神无主,迭声哀求张景岳想想办法。
    张景岳陷入沉思中,他记起《神农本草经》上有“铁畏朴硝”一句话,想出一个治疗方案。他取来活磁石一钱,朴硝二钱,研为细末,然后用熟猪油、蜂蜜调好,让小儿服下。不久,小儿解下一物,大如芋子,润滑无棱,药物护其表面,拨开一看,里面正包裹着误吞下的那枚铁钉。小儿父母感激不已,请教其中的奥秘。
    张景岳解释说:使用的芒硝、磁石、猪油、蜜糖四药,互有联系,缺一不可。芒硝若没有吸铁的磁石就不能跗在铁钉上;磁石若没有泻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铁钉。猪油与蜂蜜主要在润滑肠道,使铁钉易于排出——蜂蜜还是小儿喜欢吃的调味剂。以上四药同功合力,裹护铁钉从肠道中排出来。
    小儿父母听完这番话,若有所悟地说:“有道理!难怪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原来各味药在方剂中各自起着重要作用哩!”
羊角锤 | 2004-6-23 22: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孙一奎便方治难证***
    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家,号“生生子”。他一生治愈不少疑难重证,深受群众的爱戴。
    明末年间,在孙一奎行医的一带有户贫苦农民,其妻产后失养,患上“子宫下垂”病症。她坐不成,睡不适,痛苦异常。邻居们非常同情她。一天,大家为她请来一个所谓的女科医生。这医生简单地看了看,开口说:“你这病治起来并不难,不过,要吃一百帖‘补中益气汤’,每帖需人参三钱,服满二斤,病才会痊愈。”农民—听,面露难色,说:“我家日无隔宿之粮,夜无御寒之被,哪有钱吃人参啊!只好听天由命了。”病妇也淌下辛酸的眼泪。
    名医孙一奎凑巧从这里路过,他十分同情这位妇女,径直到了病人家——那时请一位医生的出诊费高得吓人。孙一奎仔细地检查病人后,转身批评那位女科医生:“你怎么可以强人所难呢。病人明明穷得连锅都揭不开,哪有钱吃二斤人参?医生应该首先替病人着想。再说,这位妇女的病并不是气虚引起,你为何开出百帖人参处方,难道你认为处方昂贵就能显示出医生的本事么!”他越说越气愤,那人灰溜溜地走了。孙一奎对农民说:“我有一个单方,用不了多少钱,三、五天后就能见效,不妨试试。”
    病家久仰孙一奎的大名,现在见他主动上门治病,分文不取,乃破涕为笑,忙请孙一奎开处方。孙一奎让农民从地里割来二斤韭菜。煎取浓汁倒入盆中,再搞来一块二斤重的生石灰,投入盆中,持石灰溶解时发出的“咝咝”声刚过,便滤去灰渣,让病妇乘热坐到盆上,先熏后洗,并用韭菜揉搽患部。坚持三日,农妇的病便慢慢好起来。
    乡里人得知农妇恢复得这么快,都非常佩服孙一奎的高明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并把治愈那位病妇的处方叫做“赛百帖人参汤”。

***叶天士摸脚治红眼***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病颇有高招。
    一次,他遇上一位两眼通红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满眼角,眼泪直往下淌,不断地用手去揩,显露出十分忧虑的神情。
    叶天士见状,详细地询问病情,然后郑重地告诉病人说:“依我看,你的眼病并不要紧,只需吃上几帖药便会痊愈。严重的是你的两只脚底七天后会长出恶疮,那倒是一个麻烦事儿,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病人一听,大惊失色,赶忙说:“好医生,既然红眼病不关紧要,我也没心思去治它了。请你快告诉我有什么办法度过这个难关?”
    叶天士思索良久,正色说道:“办法倒有一个,就怕你不能坚持。”病人拍着胸脯保证。于是叶天士向他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治疗方案:每天用左手摸右脚底三百六十次,再用右手摸左脚底三百六十次,一次不少。如此坚持方能度过难关。
    病人半信半疑,但想到这是名医的治法,便老老实实地照看做,七天后果然脚底没长出毒疮。更令他惊异的是:红眼病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他高兴地向叶天士道谢,叶天士哈哈大笑,向他和盘托底,说道:“实话告诉你吧,脚底长毒疮是假的,我见你忧心忡忡,老是惦记着眼病,而你的眼疾恰恰与精神因素的关系很大,于是我想出这个办法,将你的注意力分散、转移到别处。除掉心病,眼疾便慢慢好了。”
    病人听完,惊奇不已,连声赞叹叶天士医术高明。
羊角锤 | 2004-6-24 21: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程钟龄施计治‘足痿’***
    程钟龄是清代著名医家,他临证经验丰富,别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经他治疗常能奇迹般地康复,名噪康熙、雍正年间。
    有—富翁,身患足痿,欲行必以手持物方可缓慢移步,服过许多药皆无效。他久慕程钟龄的大名,让人抬了去求治。
    程钟龄见他六脉调和,得知病人遍服中药无效,断定这是心病,非药物所能治,决定施计治疗。他替病人收拾了一间房子,安顿病人住下。
    程钟龄预先在病人住的房间里摆上许多古玩,并特意在病人坐凳旁放置一瓷瓶。他向病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古董收藏室,所藏之物皆属珍品。”他一一告诉病人它们的价值。最后,他指着瓷瓶说:“这是我的传世之宝,十分稀罕,千金难求。”实际上,包括瓷瓶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是赝品,只是病人属于外行,被蒙在鼓里罢了。
    病人在屋里闷坐了两天,见程钟龄既不处方,也不寒喧问暖,甚至回避见他,憋得心慌。第三天,他决定出去走走。因离开重物难以迈步,他只好就近抱着瓷瓶小心冀冀地起身。
    岂知程钟龄在旁边窥视已久,待病人举步欲走时,程钟龄突然出现,猛喝道:“你好大的胆!竟敢偷走我家的宝瓶!“病人一惊,手一软,“当”的一声,瓷瓶从手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这下病人大惊失色,垂手痴立在那里。
    程钟龄见病人不靠支持物已能站立,心里十分高兴,暗自思忖:这病已去几分,应该趁热打铁。于是,他上前握住病人的手说:“你别害怕,跟我来!“那人竟跟在程钟龄身后走出屋外,他举步平稳,行走如常,多年顽疾,一下子就治好了。
    程钟龄这才告诉病人,他摔碎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稀世之宝,是为了解除心理上压力、转移注意力而设的计谋。病人恍然大悟,连声赞扬程钟龄的高明医术。
羊角锤 | 2004-6-24 22: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哪怕对人生还抱有一线希望的人都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
    历代帝王,大抵感叹人生如朝露流云,瞬时即逝,都侈望自己长生不老,大兴炼服丹药之风,指望服金石羽化成仙,到头来不仅徒劳无益,还常引发恶疮、痼疾;更有想入非非者,倚仗手中权势,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寻觅所谓仙药。史料记载:秦始皇曾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蓬莱岛寻找所谓长生不老药,结果泥牛入海无消息,有去无回。
    中医养生保健是一种科学的卫生保健方法,它以中医理论作指导,有长期实践为依据,是广大劳动人民健身长寿的经验积累。食物保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历史上,注重饮食保健获得长寿的例子很多。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极力反对服金石的陋习,注重食疗健身。他躬身实践,寿达一百零二岁(一说一百二十岁)。成为中医界的“寿星”。
    千百年来,中医学家和民间养生家不断发展并完善中医饮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这里将要奉献给你的,仅是从中撷取的几朵奇花异草。

早餐—一粥疗
    粥,是东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它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四季均可,老少咸宜,被历代养生家奉为养生、治病的良剂。
    用粥治病的历史恐怕得追溯到东汉时期。那时有位叫张仲景的长沙太守,颇通医理,他写了一本叫做《伤寒杂病论》的书。在书中所列第一个方剂——桂枝汤的服法里,他记载服药后喝粥以增强疗效。
    古人称粥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历代有不少人真为它吟诗填词呢,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陆游,足见他们对粥的偏爱。这里辑录一首粥疗歌,让它成为你应用粥疗的参谋。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要得皮肤好,米粥煮红枣;
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
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饭;
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要治口臭症,荔枝与粥炖;
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口渴心烦燥,粥加猕猴桃;
防治足气病,米糠煮粥炖;
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苡仁;
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
夏今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欲得水肿消,赤豆煮粥好;
鱼腥草煮粥,开胃又解毒;
若欲补虚损,骨头与粥炖。
羊角锤 | 2004-6-26 19: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早点——茯苓糕(饼)
    人们都知道茯苓可配伍入药,很少知道茯苓还可单独服食。宋代文学家苏氏兄弟就有服食茯苓的习惯.苏辙著有《服茯苓赋》,《东坡杂记》亦记载有服茯苓法。以后历代沿用,流传至今。
    为什么茯苓受到人们如此青睐呢?这是因为茯苓能健脾益气、补虚延年。有人对慈禧太后的长寿补益药方进行研究,发现常用的补益药共六十四种,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药便是茯苓,占百分之七十八。其次是白术,占百分之六十九,再次是当归,占百分之六十二。说明古代医家的确将它作为延年益寿药使用。
    茯苓的服食方法很多,应用范围亦较宽。除煎汤饮用外,还可制成食品服用,如茯苓粉、茯苓粥、茯苓糕、茯苓酒等;《红楼梦》里贾府的人还将茯苓制成霜,当作美容剂使用。
    茯苓糕(饼)作为人们的早点早在清朝就已盛行。据史料记载:清朝北京城里做出的茯苓饼白可凌雪,薄如棉纸,中夹蜜饯,松果仁,甘香可口,富于营养,成为北京的名特产,是人们馈赠老年亲友的佳品。
    自己动手制作茯苓糕也简便可行:选七成上等粳米、二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茯苓、芡实、莲肉、山药等粉末,拌匀蒸熟即成。
    苏东坡还是做茯苓饼的能手呢。人们只知道他的“东坡鱼”色味俱备,却不知道他的“东坡饼”也香甜可口。他介绍的具体做法是:“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要是你有雅兴,可以边吃茯苓糕(饼),边欣赏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写的赞美茯苓的词——《鹧鸪天》,从中获得人们喜食茯苓的奥秘。
    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称下得灵根,
    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与君更把长生碗,略为清歌驻白云。
羊角锤 | 2004-6-27 21: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午餐——琳琅满目的药膳食品
    稍加留意你便会发现:厨房里的胡椒、花椒、肉桂、山萘、八角等调味品大都是中医治病的良药,就连东汉医家张仲景最常使用的桂枝汤这个方剂也是食疗方,里面的桂、姜、枣等都可食用,难怪有人推测该方出自古代烹调专书《汤液经》。张仲景的其他方剂,如治疗少阳咽痛的猪肤汤和治疗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也都是典型的食疗方。看来,食疗与药疗之间并无一条赫然的界沟。
   至于通过食疗达到治病目的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患痢疾,宫中太医久治无效,束手无策。这时,一位忠心耿耿的御厨侍从,大胆献出一个食疗方:用鲜牛奶煮荜拔食用。唐太宗采纳这个建议,服食后果然很快治愈痢疾。从此,食疗声誉大振,荜拔也从厨房里的调味品摇身变成医生手中的良药。
    将食疗之品搬上餐桌,既让你为其琳琅满目大开眼界,饱餐一顿,又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人们管它叫“药膳”。目前,国内药膳食品较多,如天麻甲鱼、黄精鳝片、黄芪蒸鸡、虫草蒸鸭等,深受群众喜爱。前不久,国内第一家药膳饮食店在成都开张,它将为人们的饮食保健作出贡献。我们这里辑录部分防治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食品原料,供制作药膳者选用。
    防治癌症的食物:
    青叶卷心菜、花椰菜等能防治肠癌、胃癌。
    禽畜的肝脏、蛋黄、胡萝卜、杏子、甘薯、菠菜等能抑制肿瘤生长,使癌细胞消退,并保护肠道、呼吸道和膀胱的上皮细胞,预防肺癌、肠癌、膀胱癌。香蕈和鲜蘑菇还可治疗胃癌及子宫癌。
    其他抗癌食物还有:绿豆、大蒜、海藻、无花果、地耳、乌梅、扁豆、蚌肉、田螺、银耳、黄精、猪鹅血、红枣、韭菜、莴笋、白萝卜、黄瓜等。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食物:
生姜、甲鱼,海藻、豆荚、蘑菇、黄豆、大蒜、洋葱、蜜橘、山楂、牛奶、大麦粉,葵瓜子等能降血脂;黑木耳、蜂蜜、红枣、茄子、白薯、玉米等能软化并保护血管;菠菜、芹菜、甜菊、苹果、香蕉、西瓜子、绿豆、青萝卜汁、荸荠、海蜇头等能降低血压。
    配制药膳应注意季节性。春天万物生发向上,适宜配伍具升补作用的食物;夏天炎热,适宜清补;秋天气候凉爽,适宜平补;冬天气候寒冷,适宜温补。把握季节特点,可使药膳收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羊角锤 | 2004-6-28 22: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午后小憩——品茶
    相传饮茶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里发明的。公元前二千多年的一天,国王携众狩猎,一阵奔跑驰骋后,国王嗓子发干,口渴难忍。随从急忙在一株茶树旁架锅设灶,烧水煮汤。岂料一阵风过,树上茶树叶子竟飘落到滚沸的汤中。眼看汤水逐渐变成褐色,随从慌得六神无主。他舀了一碗变色的水品尝,觉得它甘冽清香,没有一点怪味。他决定将错就错,把它奉献给国王。国王渴不可耐,一饮而尽,连声称奇。随从忙向国王请罪,国王不仅没有怪罪他,反命他携茶回宫。品茶的习俗便从此流传下来。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爱茶成癖的皇帝,这便是清代的乾隆,他晚年退位后,一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接过话茬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足见他对茶的喜爱。
    茶叶如此受青睐,不仅在于它清香可口,还因为它具有光泛的治疗作用。中医书籍《罗氏会约医镜》概括道:茶叶能“除垢、涤秽、降热、消食、去痰止渴、清利头目、醒昏睡、解烧烫热毒、利大小便、止赤白痢、敷汤火伤、消脂瘠体”。品茶也含有很深的学问,宜详加研究。有诗言道:
    姜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烫茶伤五内;
    饭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
    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
    饭后茶漱口,洁齿除垢秽;
    空腹饮茶心里慌,隔夜剩茶伤脾胃;
    过量饮茶人黄瘦,淡茶温饮保年岁。
羊角锤 | 2004-6-29 21: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饭后佳品一水果
    中医主张饭后吃一点水果,以助消化,增进健康。然而,一些人食后不是泄泻,就是腹痛,甚至引起其他病证。
    有个“肚痛医眼”的笑话便是说的这类事情。一位病人来到医院,向医生诉说他肚子痛。医生问:“你今天吃什么了?”“吃了点野果子”。病人照实回答。医生从架上取下一盒眼药,要治病人的眼睛。“你干什么呀?医生!”病人高声嚷造:“我肚子疼,你怎么治我的眼睛呢?”医生回答说:“我治你的眼睛,是为了让你下一次能看清你吃的东西。”
    这个医生说对了一半。病人乱吃水果当然不对,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病人不知道水果的性味功效和宜忌及正确的饮食方法。不加选择,难免出现抱薪救火、雪上加霜的结果。我们从清代医家王士雄著的《随息居饮食谱》里摘录出部分水果的性味、功效及有关禁忌,供读者食用时选择。
    梅:酸、温。蘸盐生食可温胆生津。多食则伤齿,生痰助热。痰湿病证如痰嗽,胀满及女子月经不行者忌食。
    杏:甘、酸、温。成熟后食用能润肺生津。多食则生痰热,动宿疾。产妇、小儿患病时不宜食用。
    桃:甘、酸、温。熟透时食用补心活血,解渴充饥。多食则生热,可引起痈疮、虫证、痢疾等病证。其中水蜜桃生津涤热,适宜食用。
    李:甘、酸、凉。熟透食之清肝涤热,活血生津。多食则助湿生痰,诱发疟疾、痢疾。脾胃虚弱者忌食。
    苹果:甘、凉。能生津开胃,润肺悦心,充饥醒酒。
    枣:鲜则甘、凉。利肠胃。晒干则甘、温。补脾养胃,滋营充液,润肺安神。色赤者名红枣,开胃养心,健脾补血。多食则生虫,生痰、助热、损齿。
    梨:甘、凉。润肺、清胃、凉心、涤热、息风、化痰、平嗽,养阴润燥,散结通肠,消痈疽,止烦渴,治中风不语,痰热,惊狂,暑温等症。其汁为“天生甘露饮”,脾胃虚弱常感腹中冷以及久泄者忌食。
    柿:鲜品甘、寒。养肺、胃之阴。干品甘、平。健脾补胃,润肺涩肠,止血,充饥,消疳、疗痔。治反胃呃逆,疗肠风。多食易生柿石。
    桔:甘、平。润肺、解渴。多食则生痰聚饮。风寒咳嗽及痰饮患者忌食。
    核桃:甘、温。润肺、益肾、利肠、化虚痰、治劳喘、止虚痛。有健腰脚,暖肾脏,散风寒,通血脉,补产虚,泽肌肤等功效。但助火生痰,若非虚寒,不宜多食。
    西瓜:甘、寒。清脾胃,解暑热,除烦止渴,醒酒凉营,有“天生白虎汤”之美名。能治疗喉痹、口疮、火毒、霍乱,泻痢等。多食则积寒助湿,大便滑泄,病后,产后均不宜食用。
    甘蔗:甘、凉。清热、和胃、润肠、醒酒、化痰。可治痹证、暑痢、止热咳、虚呕。大补脾阴,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浆汁名“天生复脉汤”,皮青甘蔗功效佳。皮紫甘蔗性温。
    慈姑:甘、苦、寒。可破血、通淋、滑胎、利窍。多食可发疮、动血、生风、损齿。孕妇,痈疮及失血等症忌食。
    菱角:鲜者甘、凉。清热。多食则损阳助湿,胃寒脾弱之人不宜食。熟者甘、平。多食气滞,胸腹痞胀者忌食。
    龙眼(桂圆):甘、温。补心气,安志定神,益脾阴,滋营生液。外感未清,内有郁火,饮停气滞,胀满不饥者不宜食用。
    山楂:酸、甘、温。醒脾气,消肉食,破瘀血、散结、消胀、解酒、化痰、除疳积、疗泻痢。多食则耗气损齿,易饥。
    柑:甘、寒。清热、止渴。多食则滑肠停饮,感寒生病。   
    橄榄(青果):酸、甘、平。开胃生津,化痰涤浊、除烦止渴、凉胆息惊,清利咽喉。
    枇杷:甘,平。润肺,涤热生津,多食则生痰助湿。
羊角锤 | 2004-7-1 21: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中医》(节选)[请勿跟帖]***科普也很重要***

我国古代的药物化妆品
    看过《红楼梦》的读者还记得:荣宁二府的公子、小姐乃至丫环都有搽香的习惯,他们自己制作香脂,涂于脸上、手上等地方,有保护皮肤,增加美容等作用。这些香脂多用花粉精制而成,不仅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甚至还可以食用——贾宝玉就常趁人不备偷吃胭脂。
    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已有药物化妆品和中药美容剂。那时,人们十分注重仪容,贵族阶层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药物化妆品。
    面脂:主要由珍珠、麝香、丁香等中药和动物脂肪(白鹅脂、白羊脂等)制作而成,其脂洁白如雪,香气袭人。
    手膏:主要由挑仁、杏仁、橘仁等中药和动物脑(牛脑、羊脑等)制作而成。常涂于手面,以保护皮肤,并可治疗一些皮肤病。
    口脂:主要用朱砂、紫草、丁香等药物制成。其中又有紫口脂、朱色口脂、肉色口脂等不同颜色的口脂供选用,主要用于化妆。
我们这里向你介绍一种玉容粉。它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粉刺、雀斑及面部色素沉着,还可以减少面部皱纹,使面部皮肤光滑柔软,细嫩润泽而富有弹性。
   其组成是:白芷、白附子、滑石 各15克,密陀僧、冰片 各6克,荷花瓣(晒干)60克,绿豆250克,共研细末。早晚洗面后搽用。由于密陀僧等药有毒性,所以这个美容配方不能象宝玉那样随便拿来吃。
    现在使用的化妆品大都是化学制剂,它们不具备治疗作用姑且不论,不少化妆品还刺激皮肤、粘膜,引起过敏,往往弊大于利。若能开发、利用中医的这部分宝藏,研制更多的花粉胭脂、中药化妆品,那么,“东方美容剂”一定能以它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功效跻身于当今的世界化妆品市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