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复制链接]
王不留行 | 2004-10-24 08: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第25篇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5)— 还原论在20世纪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1808年,英国的道尔顿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学说。但这时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这种观点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不对的。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的实验中发现了X射线,法国的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更重要的是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原子不可分的观念开始动摇了。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这一科学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电子的发现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带负电荷的电子是一切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而通常情况下原子呈现电中性的事实,表明原子中还有与电子电荷等量的正电荷。所以,研究原子结构首先又要解决原子中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一科学问题。1903年底,日本的长冈太郎提出一个“土星型”模型。但是,他的论证得不到实验的证明。1904年,电子的发现者汤姆逊提出了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原子结构模型。他根据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反复推敲出一个“面包夹葡萄干”模型。他设想,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的密度连续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中,电子则在正电荷与电子间的辐辏力以及电子间的斥力的作用下浮游在球内。犹如一个圆砚里面嵌着葡萄干。汤姆逊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即他给出了电子数目的公式。汤姆逊做了一些模拟实验,似乎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解释元素的周期律,于是,这个模型在当时广为人知。但是,事实上,汤姆逊的模型是自相矛盾的。他在模型中给予正电荷电原子内部以连续分布的形式,而给予负电荷以粒子的形式的分布。这样,原子的稳定性用库仑定律解释不了。因此,“面包夹葡萄干”模型便又埋下了新的科学问题的“种子”。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1871-1937)开始也相信汤姆逊的模型。但是,卢瑟福在1910年指导其助手研究α粒子的性质时却发现了意料不到的新事实,实验的结果与汤姆逊的模型发生矛盾。出于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卢瑟福毅然抛开师生的情面,直言不讳地对汤姆逊模型提出了怀疑和挑战,并努力通过实验寻求真正的科学理论。在随后的一次试验中,卢瑟福发现发射出去的α粒子,有99.99%顺利穿透金箔,而0.001%(万分之一)发生了“散射”现象,卢瑟福认为,带正电的α粒子碰到原子时的散射,只能用原子中有一个虽微小而质量却很大的带正电的核的斥力来解释。他经过计算,在1911年得出结论:在原子中有一个直径约为100-12cm的核,这个核的体积只有整个原子的一百万亿分之一,但它却集中了整个原子质量的99.99%。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就好象地球绕太阳运行。这就是卢瑟福建立的原子有核模型,或叫做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解恩泽《科学问题集》P152-153
1 中子、质子的发现
如果原子有核,那么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由于原子表现出电中性,它一定是带正电的,其带电量与核电子所带负电量一样。1914年,卢瑟福用阴极射线轰击氢,结果使氢原子的电子被打掉,变成了带正电的阳离子,它实际上就是氢的原子核。卢瑟福推测,它就是人们从前所发现的与阴极射线相对的阳极射线,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这命名为质子。发现了电子和质子之后,人们一开始猜测原子由电子和质子组成。但卢瑟福的学生莫塞莱(1887-1915)注意到,原子核所带正电数与原子序数相等,但原子量却比原子序数大,这说明,如果原子光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它的质量将是不够的,因为电子的质量相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基于此,卢瑟福早在1920年就猜测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存在。德国物理学家波特1928年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得到一种电中性的穿透力极强的射线。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证实了这一发现,但他们都认为是一种r射线。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重复上述实验,并且新产生的射线去轰击氢原子和氦原子。结果身线可以将氢核或或氦核打出。由此,他断定这种射线不能是r射线。因为任何能够从原子里打出质子来的辐射,都必须由一些本身就相当重的粒子所构成。r射线的静止质量为零,因此,根本就没有将质子从原子里打出所需要的动量。他计算出这种粒子的质量与质子相同,因呈电中性,故命名为“中子”。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P760-762
2 基本粒子群的发现与夸克模型
20世纪30年代初,构成原子以及在原子层次上活跃的那些微小粒子只有电子、质子、中子和光子几个。人们称它们为“基因粒子”。但是,没过多久,先是在宇宙线中,后是在高能加速器中,发现了一大批基因粒子。到目前为止,比较稳定,寿命长的基本粒子有三十多个(60多个),而那些不太稳定、寿命较短的基本粒子则有400多个。最先发现的是正电子,正电子的发现启示人们,是否所有的粒子均有反粒子。结果发现,确实几乎所有的粒子都有原粒子。第二面重要的发现是中粒子,60年代以后,由于加速器功能的改进,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料子被发现。由于粒子的数量不断增多,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认识,看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就象用元素周期表示对元素进行分类一样。为此,1916年,美国的盖洋曼提出了一个“夸克”模型,也就相当于基本粒子的“周期表”,目前该模型已被实验证实,为此,他获得1969年的诺贝尔奖。
3 “弦”理论
在研究基本粒子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在两个基本粒子之间总是存在相互作用,可以想象,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束缚就好比是连接在粒子之间的橡皮筋。当粒子运动起来时,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象一根扭转的弦。这种情况,在有能力掌握粒子运动状态时,并不重要而如果对粒子本身尚不能掌握(如未发现),那么,用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弦”来间接反映粒子的状况就十分重要。如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当初我们并不知道这两颗星的存在,但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这两颗星与其他行星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通过这个引力,我们反过来找到了这个引力的来源——新的行星。科学家将基本粒子之间的作用关系命名为“弦”,这实际上是一种“作用关系”,在实验中,这表现为一些数学运算和数学推理。也就是说当我们尚无手段可以确切掌握一些粒子的运动状态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间接地感觉到它的存在,这就扩大了人类认识的范围,丰富了人类认识物质的方法,为此,1996年8月22日,中国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科学家认为,物理学迎来了第三次革命。
王不留行 | 2004-10-24 09: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第26篇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6)— 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作者说明》:
前面我已经对现代科学的几个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我知道这些介绍虽然简单,但是,对于许多医生来讲仍旧感觉是多余的。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一病一方的秘籍。什么药可以治疗什么病。许多人在做这样的工作。我现在,在这里不想重复这些人的工作。(既然已经有人做了,为什么要重复呢?)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在用“一病一方”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临床已经没有方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必须放开思想,从基础知识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看来可能时间比较长一些,但是,如果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就会感觉这些时间并不长。总比天天都有“实用”方法,而实际却天天没有方法好得多。因此,我还是想把现代科学的问题再多说一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要改变现代医学的思想方法,如果我们不知道现代医学的思想方法是什么,我们怎么改变它呢?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虽然是现代医学的专家,却不知道自己用的什么思想方法,这个思想方法有什么错误。这样的专家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当然,当我说现代医学思想方法有错误的时候,是因为有了后现代科学这个新的思想方法,我是站在这个新的思想方法的立场上说话的。如果我仍旧站在现代医学的立场上,我怎么能够说现代医学不对呢?所以,现在的关键是两个:
1 有了后现代科学这个新的思想
2 我们要学习和接受这个新思想。
第一条已经是一个事实,不用我们费心了,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第二条,学习和接受这个新思想。中国有句老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不想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糊涂专家,那么我们最好还是谦虚一点,开始学习为好。再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重新提起几百年前的老科学家,不是为了记住他们的那些具体事迹,主要是为了理解和反思他们的思想方法。
一 关于整体论的说明
在古代,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医学,思维方式都属于整体论的范畴。古代的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水平低下,人们没有条件和手段把研究对象打开,以对其各个部分和细节进行研究。只能从整体着眼、着手,从整体水平进行观察和研究。就整体研究整体,形成整体论思维方式。在那时,无论是哲学、自然科学还是医学都是这样。整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人的整体性。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人的整体水平。考察和调节在人的整体水平呈现的健康与疾病的过程。总结和掌握整体性的规律。整体性是人的一种根本特性。整体论思维方式符合人的这种特性,因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充分证明。
二 关于整体论的特点
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与那种时代条件相一致的许多特点,最突出的是:
(一)整体性。
它把人理解为一个整体,把疾病理解为整体的人发生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病”、“治人”,直接从人的整体水平着眼,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整体性内容和表现。掌握影响健康和调理疾病的整体性机制和规律。能够反映人的整体性本质。
(二)模糊性。
由于没条件和手段对人体进行变革性研究,摆在人们面前的人还是一个没有被打开的“黑箱”。不但对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缺乏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人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也缺乏细节方面的了解。医学所认识和理解的人还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对人的整体的把握不能不带有笼统,模糊的特点。
(三)思辨性。
在研究中虽然能够掌握相当多的事实,但事实往往很不充分。不能满足揭示本质、总结规律、建立理论的需要。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不得不采用古代通行的思辨方法,从哲学观点通过演绎推理来说明具体现象。从已知现象通过取象比类,来说明未知现象。用猜测来填补事实的不足。用想象的联系来描述事物或变化的关系。这样做,在许多情况下能够首尾一致,自圆其说。能够提出一些天才的见解,能够预见未来的一些重要发现,但也带着许多漏洞,往往包含着一些谬误。
(四)整体论的局限
在古代条件下,由于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医学的发展水平低下,整体论思维方式受着这些条件的时代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打开认识整体内部机制和规律的道路。
虽然强调了人的整体性,但整体论面前的人体还是一个“黑箱”,还没有把人的整体打开,没有打通了解各部分细节的道路。对人体的各部分缺乏必要的了解,对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更缺乏具体了解,不能认识和揭示整体性的内部机制和规律,因而许多现象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 研究所及,限于直观范围。
当时没有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延长人的感觉器官,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考察只能靠人的感觉器官的直接感知。这种直观研究受着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生理阈值的限制,认识的广度、深度都十分有限。医学上必须掌握的许多重要内容,如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病变的微观机制和过程等,都落在研究的视野之外。
3 不能科学地阐明人的整体性的根源。
人的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不同于部分,也不能以其部分之和得到说明。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基础和根源。由于整体论思维对人的整体性的研究和认识没有充分地展开和深化,在肯定和掌握人的整体性的时候,并不能科学地说明这种整体性的基础和根源。为了作出必要的说明或解释,不得不借助思辨,或用演绎推理来说明。古希腊人则设想出一种超物质的“隐得莱希”来说明。后来发展为“活力论”,认为生命和人的整体性不能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说明,只能用“活力”来说明,陷入了唯心主义。
整体论是古代条件下哲学、科学、医学共有的思维方式,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个时代可称为“整体时代”。对于整体论的这种局限性,恩格斯曾作过深刻的剖析,指出:
“正因为他们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这种联系对希腊人来说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希腊哲学的缺陷,由于这些缺陷,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自然辩证法》1984.48整体论屈服于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终于发生了,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新的还原论思维方式逐步取代了整体论。 引自祝世纳《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P188-191
三 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
从15世纪开始,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继之而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和医学革命。思维方式也完成了革命性转变——以复兴原子论为基础,走上了对整体进行分解,还原的研究道路。思维方式从整体论转变为还原论。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性转折,即从整体时代转向了分析时代。对此,恩格斯曾于19世纪末叶就整体论何以必然地转向还原论,作过精辟的总结:
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取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这首先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研究的任务。可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发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反杜林论》1970.P18
分析时代终于到来了,作为对古代整体论的辩证否定,产生了在西方称之为“还原论”的新形思维方式,在近400年历史上,它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贯穿在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研究活动中,对于推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挥了革命性作用。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功。虽然局限性已经开始暴露,它在自然科学和医学中的主导性地位至今还没有被取代。祝世纳《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P191-193

王不留行 | 2004-10-24 09: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第27篇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7)— 哥白尼的日心说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哥白尼的白日心说显示了数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这是人类第一次用数学去推算经验以外的事物,这样也就结束了古代的经验科学,开创了现代实验科学。现代科学的二段论方法:1、用数学推算出假说;2、想办法再转换成人的经验事实,这时得利用科学仪器延长人的感觉器官,如望远镜、显微镜、X光、CT等。
数学是事物量的抽象,数学是研究数字之间关系的学问,而数字之间的关系就是事物之间关系的抽象。因此,可以说数学所表现的正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数学是事物间关系的抽象。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研究物质世界是从直接观察、记录、总结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开始的。这种直接从物质本身着手的科学,就被称作经验科学。但是,世界上的事物很复杂,有些能够直接去经验,有些不能直接接触,取得经验。那么我们如何去研究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呢?为了解决这一个难题,人类想了一个好办法。首先在可经验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字和数学规律,在承认这些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上,用数学的方法首先预算出未知事物的某些规律,再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研究。至于人类与这些不能通过人体和感官直接感觉的物质间关系的进一步确认,需要一些科学工具的帮助。这些工具可以作为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如显微镜,望远镜等。实际情况,往往是数学的逻辑的预算、预测在先,而后来发明的工具帮助人类证实这些预测的正确性。在基督教统治欧洲的黑暗时期,各种科学研究都无法进行,而数学的研究却未受到特别的禁止。也许它太抽象,与现实世界的利益无关。但也正是这抽象的数学,使远古希腊关于物质运动的科学认识得以保存。而且也正是数学,成为文艺复兴后科学得以复兴的工具。从这种意义上讲,数学有点象生命系统中的遗传基因。文艺复兴,在科学上首先是数学的复兴。而哥白尼正是以这个复兴的数学为工具,创立了新的天文学。所以,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日心说首先是一个数学演算的结果。而它反宗教的意义只是派生的。从这里可以理解,哥白尼为什么有那么大勇气和魄力,向欧洲黑暗的封建社会打响造反的第一枪。其实,哥白尼想的并不是这些。他想的只是如何演算他的数学,就像小学生在计算1+1=2这首题一样,当他写答案“2”的时候,用不着有什么反社会的革命勇气。许多研究哥白尼的人,往往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革命的意义上,并为不能理解哥白尼革命精神的来源而感到神秘。其实,对哥白尼来讲,只是科学,而革命是别人的感觉而已。
在哥白尼之前,数学基本上处于对现有经验的数学抽象,规律的整理阶段。哥白尼的工作是人类第一次用数学去推算经验以外的事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现代科学的本质,就是用数来推算出经验之外的结果。当然,这之后必然有一个创造工作,延长人类的感观,把数学推算再次转化为人类感官经验的过程。所以,现代科学必然要分解成假说和证明两个阶段。假说就是用过去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推算、预测无法感官经验的未知事物。证明的实质,就是发展新工具或改造现有外界环境条件,把不能感官经验的事物,变成能够感官经验的事物——你如果能够经验这个事物时,你会知道它与我们所预测的正好相符。说到此,还应该继续发挥一点,即人类对事物的理性抽象不单是数学一门知识,另外还有一个更高级、更本质的抽象,就是哲学。所谓哲学,就是事物相互作用的最本质关系的抽象,而且,因此,哲学抽象高于数学抽象,特别是在研究复杂事物时,哲学抽象比数学抽象更真实可靠。这样,使我们知道,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用数学或哲学理论指导,形成假说,然后再寻找机会,创造条件证明。为什么要补充这一点呢?一个是为了论述问题的全面,同时也是为不懂数学的人寻找一条出路。现在,人们熟知一条格言,不懂数学就不懂科学,或者说你这门学问如果不能应用数学,那么你这门学问就还算不上是一门科学。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说,不懂数学时,如果懂哲学也可以研究科学,特别是在研究复杂事物时,懂哲学可能比只懂数学更重要。数学研究的是量变,哲学研究的是质变。所以数学只适用于研究以量变为主的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而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只能用哲学来指导研究。 引自E•A•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王不留行 | 2004-10-24 09: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第28篇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8)— 现代自然科学之父伽利略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一)伽利略的科学贡献简述:加利略的“三步研究法”
1 将研究对象分解成简单的可用数学研究的“要素”。
2 通过实施总结出该要素的数学规律,或进一步预测出该要素将会有的新的运动性质。
3 设计一种实验,将第二步所得到的数学成果,用现实物质的实际运动表现出来,使人得以感知,得以“经验”,这就叫做“证明”。这是伽利略在哥白尼之后,对数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伽利略用以上的数学方法为后来的“原子论”思想和“还原论”方法奠定了基础。伽利略提出了“主观”和“客观”的区分,这对于正确的认识自然物质是有利的,但不能正确的认识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现在的趋向是还应该从人与自然的统一的相互作用关系中认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
(二)伽利略对现代科学的贡献(详述)
1 局部运动的科学
伽利略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的具体贡献是研究了地面上物休的运动,后人形象地说这是“局部运动的科学”。哥白尼把运动赋予地球,这给予伽利略一种有力的刺激,使他更严格地(亦即在数学上)研究在日常经验中出现的地球的某些小部分的运动。正如我们从他的伟大的英国信徒霍布斯的著作中所了解到的那样,因而一门新科学——地面物体的动力学——的诞生便是伽利略把严格的数学方法自然而简单地应用于一个比较困难的力学关系领域的结果。正如伽利略在他对动力学或“局部运动”的科学和导论中指出的,许多哲学家已对运动有所论述,“不过,我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运动的一些性质,这些性质值得了解。但迄今还没有被观察到或论证过。”一些人已经观察到一个下落物质的运动是加速运动,“但是还没有宣告这种加速运动是在什么程度上产生的。”对于抛射体的运动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已有人注意到一个抛射体是沿一条曲线运动的,但还没有谁证明这条曲线必定是一条抛物线。正是把地球上的局部运动归结为严密数学的术语,这就象哥白尼主义在经验上予以确认的重大天文学发现一样,充分地衡量了他对他的那些同时代人的重要性,而正是这些同时代人恰当地认识到在人类知识上的这个辉煌进步。当他的朋友和敬佩者法拉•保罗•萨文皮宣称“为了给予我们以运动的科学,上帝和自然联系创造了伽利略的智慧”时,这便反映出他对这位思想家的评价。
2伽利略用数学来研究物理学,
并因此开创了应用数学研究自然科学的“现代科学方法”
伽利略眼中的自然是个简单而有序的系统。它的每一个进程都是完全有规律的,而且不屈不挠地是必然的。“自然并不是由许多东西来照应的,它只是靠少数东西运行。”他把自然科学与法律和人文科学进行对比,认为自然科学的结论是绝对真的和必然的,根本不依赖于人的判断。自然是“无情的”,它只“通过它绝不会违背的不变规律”而运行。它不在呼“它运行的理由和方法是否为人们所理解。”进一步,自然中的这种严格的必然性,来自于它那根本的数学特征——自然是数学的领域。“哲学被写在那本永远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伟大之书上——我指的是宇宙,但是,如果我们不首先学会语言和把握符号,我们就无法理解它。这本书是以数学语言来写的。符号就是三角形、圆和其他几何图形。没有这些符号的帮助,就不可能理解它的片言只语。没有这些符号,人们就只能在黑夜的迷宫中徒劳地摸索。”这样一来,解开世界之谜的钥匙不是学院派的逻辑,而是数学证明。“当然,逻辑教我们知道已经发现和即将发现的结论与证明是否是一致的。但是,不能说它教会我们怎样找到一致的结论和论证。”“我们没有从逻辑手山中学会论证,而是从充满证明的书中学会论证。但这些书是数学的,不是逻辑的。”换句话说,逻辑是批判的工具,数学是发现的工具。伽利略发现数学具有一种“先验”的性质,即,通过实验得出的数学规律可以指导我们得出一种未经体验过的结论。这就是说,数学理论具有一种预测性质,可以走在感觉的前面。例如伽利略用抛射物体的研究来说明这个原则:一旦我们知道它们的路径是抛物线,那么不需要实验,通过纯数学我们就能证明它们的最大射程是45度。伽利略在发现了数学的预测作用之后,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自己的三步研究法。(见前面简述)面对感觉经验的世界,我们尽可能完整地孤立和考察某一典型现象,其目的首先是为了直观那些简单的、绝对的要素——根据这些要素可以最容易、最完备地把此现象翻译成为数学形式。那等于把感觉事实分解成为处于量的组合之中的要素。如果我们已经合适地完成了这一步,我们就不再需要感觉事实。由此得到的要素就是它们真正的构成要素,通过纯数学,比它们那儿得到的数学论证(第二步),必定总是对此现象的类似实例为真,即使有时不可能在经验上证实它们。
3 伽利略推动了“原子论”的思想
因为伽利略在研究物质运动时,第一步就是要将对象“分析”、“分解”为可用数学方法研究的更小的组成部分“要素”,这样,伽利略实际上就是在证明物质是可分的。如果是可分的,也就应该有一个最小的、最基本的结构,这个基本结构就是原子。物质结构的原子论,在古代希腊就有了,所以,伽利略的思想是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当伽利略把数学思想扩展到地球上的局部运动时,他发现假设物质可分解成为“无限小的不可分的原子”,那是很方便的。由此,他就能够说明固体是如何转变为液体的气体的,从而勿需承认在固体中存在着空旷的空间,或者勿需承认物质的可渗透性,就能解决凝聚、膨胀、收缩这样的问题。这些原子只具有数学的特性。
4 伽利略提出了主观和客观的区分
伽利略在世界上的两种东西之间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一种东西是绝对的、客观的、不变的和数学的;另一种东西是相对的、主观的、起伏不定和感觉得到的。前者是神和人的知识的王国;后者是意见和假象的王国。物质的真实特性,又被称作第一性,是数、图、形、量、位置和运动。我们不能靠行使我们的能力使这些第一性质与物质相分离,但它们是能够完全在数学上得到表示的特性。宇宙的实在性是几何的;自然的唯一根本特性是使某一数学知识成为可能的特征。所有其他对感官来说往往更为显著的特性都是第一性质的次要的、附属的结果。至关重要的是伽利略的这个进一步的断言:这些第二性质是主观的。第二性质被声称是由对自然中本身是真实的第一性质的感觉产生的。这些骗人的第二性质则起源于这一事实:我们对对象的知识是以感觉为中介的。伽利略特有的这种形式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因为它在近代思想中的影响具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性。正是把人从伟大的自然界中流放出来,把它处理为自然演化之产物的这一根本进步,成为近代科学哲学的一个相当坚定的特点,成为一种大大简化科学领域,但是把近代哲学的重大形而上学问题尤其是认识论问题引入正轨的方法。直到伽利略的时代为止,人们还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不可分离的部分,在这个更大的整体中,人的地位更为根本。不管在存在物和非存在物,在基本东西和次要东西之间可以作出什么区分,根本上都认为人与绝对的、基本的东西具有密切的联系。现在,在把第一和第二的这一区分翻译成为适合于对自然作出新的数学解释的术语时,我们达到了把人解释为真实的、基本的王国之外的东西的第一阶段。伯特《近代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P59-90
王不留行 | 2004-10-24 09: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第29篇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9)— 牛顿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牛顿所以能够作出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是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独创分不开的。他不仅系统的运用数学方法探求物理规律,而且把探求物理问题和进行新的数学创造结合起来,从而为整个近代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牛顿的数理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坚持寻求自然规律的数学表达与物理解释的统一。他认为:“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施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因此,牛顿科学方法的程序是:从观察和实验出发,运用(或创造)数学工具,以寻求自然现象的普遍规律和法规,然后再用这些规律与法则更广泛地建立各种事物的物理解释。在近代科学史上,伽利略最早把系统的观察、实验和数学的分析结合起来。牛顿以其独特的创造发展了这个思想。他的创造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运用已有的数学工具探求物理问题;另一方面为探索物理问题创造新的数学工具。牛顿的科学创造还很好地体现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统一。这是牛顿不同于前辈和大多数同时代科学家的显著特点。近代以来,开普勒继承哥白尼的日心说,概括出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伽利略运用数学——实验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和地球引力场中的自由落体定律。但所有这些定律都是彼此独立的,并无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它们都是对运动表象的整体描述。仅只反映出自然界物理因果关系中的结果。至于产生这些结果的动因是什么,即为什么物理世界中的这些运动必然遵循上述定律的道理并不清楚。牛顿的贡献在于他找到了物理定律的微分形式,从而为整个物理的分析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许有人以为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和伽利略的惯性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到牛顿力学体系,好象只是走了很小的一步,可实际上,牛顿的工作是一个质的飞跃。从数学角度来看,无论是行星运动三定律或者惯性定律和自由落体定律,都是一些积分定律,这些定律都是关于整个运动的。并不能满足物理因果性解释的要求。牛顿所做的工作,则是解决一个全新的问题:在外力作用下,质点的运动状态在一个无限短的时间内应该如何变化,以及这个变化又如何最终表现为物理运动的规律?他运用微积分法,先找出了无限短时间内物理运动的微分方式,然后进行积分,从而合呼逻辑地得到适合于任何运动的物理定律,为自然界确立了完整的物理因果性链条。牛顿认为:“在自然科学里,应该象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包括做实验和观察,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遍结论,并且不使这些结论遭到异议,除非这些异议来自实验或者其他可靠的真理方面。随着归纳的愈为普遍,这种论证看来也愈为有力。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经找到,并且把它们立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站在后现代科学的立场上,我们重新认识牛顿时发现,牛顿的贡献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发明的微积分方法可以用简单的机械方法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系统论指出,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物质,另一类是复杂物质。机械论只能解决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不能解决复杂系统的复杂运动。但是,在牛顿的时代,在没有系统论的时候,也要遇到复杂系统问题,如何解决?牛顿就发明了微积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个近似的方法,近似的解决总比一点方法没有要好。这就是牛顿贡献的本质。当然,毕竟是近似的,所以在系统论出现以后,牛顿就变成“不对”了。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王不留行 | 2004-10-24 09: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第30篇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10)— 培根:归纳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1620年,培根的伟大著作《新工具》问世。书名是有深刻含义的:要与亚里士多德的旧的《工具篇》相抗衡。抱着“必须给人类的理智开辟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道路,提供一些别的帮助,使心灵在认识事物的本性方面可以发挥它本来具有的权威作用。”的动机,培根想通过分析和确立科学经验的认识方法,给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培根指出,科学在本质上是经验的,把认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应该是科学的一个鲜明特点。他认为简单的,自流的经验是不行的,真正的经验方法是从经过适当安排的定程序、和规则进行的实验,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可靠源泉。他一再强调,“从事观察,进行试验、重视经验,从个别的东西引出普遍的规定。”为此,培根提出了经验归纳的方法。遵循从经验事实出发,逐步归纳上升为“较低公理”、“中间公理”直至“普遍公里”的步骤。培根的归纳法分三部分:一是归纳事实,从本质、差异、与程度各方面归纳;二是排斥法,是否定的东西出发,经过反复的排斥,达到肯定的东西;二是通过整理得出结论,并由实验验证。
一般来讲,归纳原理被认为是:如果大量的A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都无例外地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A都有B性质,培根的归纳法,后被穆勒发展成为“穆勒五法”,现在称此为“科学归纳法”,其内容如下:
(一)契合法:
假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场合,每个场合由若干情况和若干现象所组成,如果某种情况出现,相应的现象也出现,那就可以推论,在这种情况和这种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当人们对醋,柠檬汁、碳酸矿水和盐酸进行实验时,会有许多现象发生其中一条,它们都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上面所列物质的化学性质显然极不相同,醋和柠檬汁是有机化合物,碳酸矿水和盐酸是无机化合物。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酸性。因此,我们可以按契合法得出结论:酸性这种情况与否蕊纸变红这种现象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在此例中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这四种物质都是液体。如果单纯按契合法这种逻辑形式,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液体是石蕊变红的原因,这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契合法在实行过程中还必须与相应的理性知识相结合,在能够得出几种推论的时候,用相应的理性知识在其中作出鉴别。
(二)差异法
为了便于对实验事实进行概括,常常安排正面场合与反面场合进行比较,也就是有意使一个相关条件发生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这样构成正、反两个场合来进行比较。或者在正面场合加入一个新条件,而在反面场合下则不加入这个条件,然后比较这两个场合各产生什么结果。如,人们发现,在以稻米为食的民族中,如果经常食用去壳稻米就会生脚气病,吃不去壳稻米则不生脚气病,它们恰好组成正、反两个场合。这样,就可以用差异法作出推论:有稻壳里可能含有一种物质,缺少它就会得脚气病。现代科学已证明,稻米壳里含有维生素, 长期缺乏维生素 可导致脚气病。
(三)契合差异并用法
达尔文在研究动物形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曾借助此法。他观察到,不同类的动物如果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常常呈现相同的形态。如,鲨鱼属于鱼类,鱼龙属于爬行类,海豚属于哺乳类,它们原种类完全不同,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外貌很相似,形态都是梭形,都有胸鳍、背鳍、尾鳍。反之,同类动物如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就有不同的形态。如狼、蝙蝠和鲸,都是哺乳类,由于生活条件不同,形态就很不相同,狼适于奔跑、蝙蝠适于飞翔,鲸适于游水。达尔文由此得出结论:动物形态构造与其生活条件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契合差异用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把所研究的现象出现的那些场合加以比较;第二步把研究的现象不出现的那些场合加以比较,第三步,把前两步所得的结果加以比较。由于这种推论首先在正、反两个场合分别运用契合,再对正、反场合所得出的结果加以比较,运用差异法作出结论,这就比单独使用契合法或差异法都有发展。
(四)剩余法
在穆勒五法中,剩余法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必须有普遍的定律作前提,并且要运用演绎法去作预言。1846年海王星的发现,是一个著名的应用剩余法的例子。根据各已知天体对天王星的引力作用,可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从理论上计算出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但天文观测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运行轨道与理论计算的轨道之间有一个偏离。原因何在?英国科学家亚当斯和法国科学家勒维列各自独立地断言,这个偏离现象是由于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影响。他们计算出了这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可能位置,后来,果然在这个位置上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上述运用剩余法的例子,首先谈到已经确立的定律,或一般定律。观测和实验结果使人们面临下述的选择:或者放弃原来的定律,改变已知的一般规律,或者批出新的事实,它们正是表面上偏离已确立的定律或一般规律的原因,随着这些新的事实的发展,已知定律不但未推翻,反到进一步得到证明。
(五)共变法
设法保持其他现象(因素)不变,而让一个现象(因素)发生变化,由此观测另一个现象(因素)的变化,如,让气体压强的值逐渐改变,并测出相应的体积值,就能用共变法概括出两者的反比关系,用共变法可以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有较大的可靠性。具有定量的特点,前几种方法都是定性的。
穆勒五法的局限性是必须以机械决定性概念为前提。
引自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P149-150
王不留行 | 2004-10-24 09: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第31篇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11)— 笛卡儿:演绎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在科学方法上与培根形成对照的是笛卡儿的数学演绎法。在笛卡儿看来,培根的《新工具》强调知识来自经验是正确的,但他将科学推理的程序弄颠倒了。经验诚然重要,但它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对象,往往并不可靠,以它为基础进行推理很容易发生错误,但演绎法却不可能出错,只要前提没有问题。
传统的说法是,归纳方法建立在以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基础上,演绎方法却是建立在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基础上。所以归纳和演绎恰好是相对立的两种认识方法。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归纳方法应理解为概括由经验获得的事实,演绎方法则应理解为建立逻辑必然的知识体系。换言之,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是从认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观点来看才迥然不同。归纳方法与概括和加工事实有关,并且总是以观测和实验的结果为根据。演绎方法则是要以一些作为原理的判断形式,推导出一个判断体系,推导程序完全依据所采用的逻辑系统的规则。归纳方法目的是确立科学认识基础的客观性,并由它得出合乎情理的或然的推论。演绎方法目的是组织“现成的”知识,即从作为真理而被采用的前提中得出必然结论的方法。或然性推论的目的在于探索事物的规律性,这是对在观测实验中得到的科学事实进行概括的恰当形式,也是科学认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所以,忽视或然性推论,贬抑归纳方法的倾向是错误的。当然,在这之后,还要建立必然的本质的认识,它将通过假说在科学理论中得以实现。理论体系的建立主要靠必然性推论即演绎方法。把两个阶段结论起来,可以发现,由或然性推论得到的科学概括,是从科学事实到科学规律和理论的桥梁。
在理论层次的科学认识中,演绎推论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演绎推论是一种必然性推论。在推理的形式合乎逻辑的条件下,运用演绎推理从真实的前提中一定能得出真实的结论。这是绎推论的根本特征。演绎推论有 以下的作用:首先,演绎推论揭示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把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系统的结合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从而构成科学的解释性的基础。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它在体系中逻辑地与基本概括、基本假说联系在一起。同时,一个命题的真实性,也可以在相关的体系中通过演绎推论予以证明或反映。逻辑证明虽然是间接证明,不能作为真理性标准,但却是实践证明的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常常,实践检验的并不是某个命题本身,而是该命题的逻辑推论。这个作用在一切用公理构造起来的理论体系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整个欧几里德几何就是一个演绎推论的体系,经典力学、以及相对论,量子力学也是演绎推论的体系。其次,演绎推论不但是科学解释的基础,而是作为科学预见的手段。把一般原理运用于研究对象作出的正确推论叫做科学预见。由于一般原理已被实践检验过,由此作出的演绎推论就是有科学根据的,可以作为新的观测和实验的出发点。如,物理学家鲍利鉴于β衰变中有能量亏损现象,衰变放射出来的电子带走的能量小于原子核损失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他在1931年作出推论,预言在B展变中有一种尚未发现的微小中性粒子带走了亏损的能量。费米把它使名为“中微子”。后来,1956年,和1968年,人们间接和直接找到了中微子,终于确证了鲍利的科学预见。
成熟的科学认识一般是以假说—演绎形式组织起来的。假说一演绎形式就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它坚持把科学理论看做一个统一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强调科学认识应当是对自然的规律性认为。但是,假说一演绎的形式又区别于单纯的哲学思辨和繁琐的逻辑游戏。它把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与经验联系起来,不再从头脑中先验地得出原理,而要通过头脑从客观世界中得出原理。也就是说,需要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科学事实,作出科学概括,经过理论思维加工整理,抽象出以假说形式出现的结果,这个结果才是科学理论的出发点。科学认识的假说一演绎形式,在逻辑上深刻体现了归纳和演绎统一这个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
引自: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P147-148,P161-163

王不留行 | 2004-10-26 20: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第32篇 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一、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
(一)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微耳和认为细胞就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人体的疾病所发生的位置就在于细胞。在人类寻找“疾病发生的位置”这个问题上,古代医学只看到整体人在发病,现代医学则从整体缩小到器官,再缩小至组织,最后缩小到细胞,用细胞的病变取代全身的病变,取代机体内各层次各系统关系的病变,这是典型的还是原论思想。
(二)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贝尔纳认为机体生存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外环境,另一个是比较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细胞周围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组织液等。贝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贝尔纳还认为,身体内所有的活命机制,尽管种类不同,功能各异,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内环境保持恒定。因为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生命即告终止。这样,内环境不仅提供了一个供应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尾产物的媒介,而且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样,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实质上将宏观机体只看作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而生命的主体只是细胞,这与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思想是一致的。
(三)现代医学是细胞医学:生物学的细胞理论是由施菜登和施旺创立的,而将疾病定位在细胞,创立细胞病理学的是微耳和。但是,有了细胞病理学,医学却并没有进入细胞医学阶段。这表明细胞细胞理论还有一个“最后完成”的问题,没有解决。医学史的研究者们将细胞医学阶段的创始,完全归功于微耳和,这是不全面的。按现在系统理论的观点,细胞理论是机械论,还原论的产物,将复杂的生命运动归绍为细胞的活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细胞只不过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物质层次,细胞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些相互作用才反映了生命的本质。一个细胞自己的单纯的状态,并不能代表生命整体的状态。系统论与还原论是根本不同的两个观点,当我们站在系统论立场上指出还原论错误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还原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我们不能要求在当时科学水平上的人们产生系统论思想。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尽管当时的人们无法一步走到系统论的程度,他们还是在潜意识中感觉到单纯的细胞理论距生命整体较远,并缺少可操作性,无法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是为了解决细胞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法国的贝尔纳创立了一套“内环境平衡”的理论。这个理论以细胞理论为核心,解决了细胞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按机械论,还原论标准),使细胞理论得以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因为如此,才最终确立了细胞理论的存在。因为贝尔纳的工作,临床医学正式进入细胞医学阶段。现代医学接受细胞理论的指导,贝尔纳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所以贝尔纳是细胞理论的最后完成者,是现代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当然还有微耳和,现代医学创始者、定型者,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
(四)内环境平衡的调节:现代机械论自然科学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面对的是一些简单物质的简单的机械运动。如均速直线运动,如碰撞。通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任何运动、变化,都是由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之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物质世界中,运动是绝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平衡与稳定只是运动变化中一个暂时的特殊情况。但这种暂时的稳定平衡状态,正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和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保持物质运动能维持在平衡稳定状态呢?人们根据物质相互作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道理,将一事物的平衡状态定为一个目标值。如果该物体达不到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促进的力,如果它的运动超过了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压制的力,使它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操作控制方法,在控制论中,就称为“负反馈”控制。即外力控制的方向与物质运动的方向相反。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就是将上述机械论的平衡、稳定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一套理论引进到医学中来,使机械论成为现代医学的基本病理思想,现代医学认为生命机体是一个巨大的平衡稳定体系,其中各项生命运动机制都有一个最佳的稳定数值、标准。这就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所谓疾病就是某一平衡的破坏,所谓疾病的治疗,就是采用负反馈方法使平衡得到恢复。体温高了,采取降温措施;血钾低了,补钾;细菌来了,用抗生素杀死;出现癌症了,就用手术摘除或放疗,化疗杀死。
(五)决定论--线性因果关系:机械论的决定论思想认为任何物质的相互作用一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且因果关系是直接相连的,不可能存在其它中间环节,当然更不承认有原因无结果相互作用,因此,决定论也常称为确定论。机械论的这种决定论,常表现在数学方程有解,而且这个解可以作成线性图表示出来,因此,又称为线性因果关系,贝尔纳内环境平衡理论所产生的现代医学的平衡调节方法也完全应用这种线性因果关系的指导思想,认为给机体一个作用,一定会产生一个确定的结果。在系统论未出现之前没有人怀疑这种思想有什么错,只有站在系统论的立场才可能发现这里的错误。比如 酸中毒时补碱的问题,从细胞内无氧代谢增加产酸增多,到这些酸外逸使细胞间隙组织间液酸化再到血液酸化,在众多环节和众多细胞组织相互作用下最后才产生了血液所表现的酸中毒问题,单纯的向血液中补碱,这些碱会按着原路一级一级的退回到细胞内吗?这些碱能改变各级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最终改变病变细胞产酸的原因吗?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办法只能在短时间内纠正血液的酸中毒问题,如果细胞病变不解决,最终血液的酸中毒仍会恢复,甚至在血液中酸中毒已经纠正的情况下病人却因为原发病因的作用而已经死亡,这与在试管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线性因果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六)内因、外因:线性因果关系的决定论在至病原因的分析上也表现出来。现代医学将致病外因与机体内患病器官、组织、细胞直接联系起来,并认为去除这些致病外因,患病器官、组织、细胞就会康复。在现代医学的病因学中,很少考虑到机体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正是系统论的出现才使人们看到这里面包含的错误,比如炎症问题,现代医学认为是外来致病菌造成细胞坏死,用抗生素消灭细菌后,疾病就会得到治疗。但临床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治疗效果不好。一个是治疗时间长,另一个是有时时间长也治不好。现代医学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细菌耐药问题,这里当然有这个因素。但是,还有另外的因素。原来细菌进入机体后所造成的破坏引发了机体一系列炎性反应。在炎性反应中,组织细胞所释放的多种炎症介质又造成其他组织器官的破坏。这个反应过程在机体中以瀑布式级联反应进行。随时间进展,呈无限几何级数扩大趋势,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混沌状态,也就是说细菌进入人体后引发了人体内的一个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正是这个问题造成了机体多器官损害,这是仅靠抗生素消灭细菌无法解决的,因为体内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与细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不因为细菌因素的去除而自动终止。因此,就炎症而言,细菌是致病的外因,而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是内因,而且,细菌是早期原因,炎症介质是近期原因,现代医学忽视近期内因,只注意远期外因,这不能不说是决定论思想的后果。
(七)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内容都属于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而这并不是治疗的目的,只是治疗的手段。治疗的目的是在维持内环境平衡的基础上,维持功能细胞的正常结构和正常功能状态,后者才是目的。维持功能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在疾病治疗中肯定起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疾病急性危重期或临终抢救期更是这样。但是,从战略上,这种办法并不能使疾病得到根本的治病。因为多细胞生命体的功能细胞都是终极分化的细胞,自己不能再生,而且是寿命有限的,既使没有疾病损害到寿命时限也要死亡的。这样,使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思想最终落空。现代医学只看到疾病的最表面现象和最后结果,还没有发现疾病的最深层原因和治病办法。
王不留行 | 2004-10-26 20: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

第33篇:关于《后现代理论医学》第一阶段交流工作的小结  

一 32篇文章说了什么内容?
我在前面已经发了32篇文章。这些文章可以算是一个版块。这个版块的名称可以叫做《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版块》。在这个版块中说了以下的内容:
1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即说明现代科学的机械论性质,其目的是表明机械论思想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2 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即现代医学是如何诊断疾病和如何治疗疾病的。
3 现代医学的困境,即现代医学在机械论思想指导下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按现代医学的机械论思想是不能解决的,所以我把这叫做“现代医学的困境”。
4 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这在学习一门新的复杂的困难的知识以前对部分人可能是有必要的。
二 这个版块所用的思想立场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思想立场问题。大家之所以会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分歧,出现争论,许多时候就是因为对于同一个事情的立场、出发点不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党有一个传统的工作方法是:在做每一件事情以前,大家先来“统一思想”就是要把大家的立场和出发点变成相同的,不要因为自己人而有不同意见发生分歧,影响工作效率。
我在这个版块所用的思想立场,还是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立场。我是正面说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有哪些内容,有哪些特点。可能有一些批评的意思,但是,肯定不是主要的。因为不可能用自己的思想来批评自己的行为。运动必须有参照物,正确与错误必须有另一个事物做对照。必须要有一个新思想出现的时候,才可以有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进行批评的可能。按现在的实际情况哭说,也就是只有在后现代科学和后现代医学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讨论这个问题。
这样,我们在没有说明后现代科学和后现代医学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开始批评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在下面的版块中我们就进行后现代科学和后许多医学的介绍。如果大家通过学习,接受了后现代科学和后现代医学的思想,也就是自己的思想立场发生了转变,从现代科学的方面转变的后现代科学的方面,从现代医学方面转变到后现代医学方面,那时,站在后现代立场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进行批判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三 网友对第一个版块的反映
象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后现代理论医学在网络上出现以后,很快就出现了反对的意见。对此,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 有反对意见是正常的事情。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占领着全部市场的情况下,人们用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来看后现代科学的事情,肯定是否定的。
2 反对意见又分两种情况。第一个是由于习惯传统的影响,现实是大家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后现代科学,你叫他怎么不反对呢?
3 反对意见中的第二个是有意识地“坚持真理”的一些人。这些人一般是有地位有权威的人,是学有所成的人,是功成名就的人。多年来他们已经养成习惯,凡是与他们不同的或者是他们不知道的事情都是错误的。
4 前面这些说的是就问题的实质内容而言。不同思想体系的知识是不能相通的。但是,从另外的方面,即从思想方法方面也有可能使我们不用立刻反对。这就是先看一看,学一学,在看了以后,学习了以后再发表意见。如果那时还认为是错误的就反对,如果通过学习自己改变了立场,认为有道理了,就不反对,就支持。
5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反对意见的人比较少,认为有意义,有学习必要的人比较多。如:
啄木鸟健康论坛,《后现代理论医学》栏目
网友在水一方:同意,很有新意,期待你的佳作.
网友巫毒童子:你的每篇文章我都认真看了,观点很新颖,但也许就象你自己说的,《后现代理论医学》很可能是这样不能立刻被人接受的东西.很欣赏你的这种勇气.
爱爱医-中国医学生论坛 » 临床医学讨论版 » 学习交流区
网友天涯,爱爱医理事长:欢迎杨鸿智老师多来介绍先进理论和经验!
捌号楼医学论坛 → 临床 → 『临床医学总坛』
网友yoyoy:支持~~~
中国医科大学论坛 → 中国医大论坛 → 医学文摘
网友23281136医学专家:不错。
6 还收到一些网友的邮件:
yanghz70杨老师,您好!
我先后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现从事中西结合科研和临床工作。并创办了乌鲁木齐中医现代研究所。偶然机会发现了你创造后现医学理论,觉得很有前景,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加入到后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实践行列中,因此希望杨老师详细提供给我你研究的后现代医学的相关资料,并给予指导。不知可否?
致礼!
常炜
web@cw169.com
杨先生,
钦佩您为推动中国后现代医学研究所做出的卓绝努力。
希望以後能有机会合作做些事情,进一步推进这一前景广阔的事业。
美国这里刚出版了一本书,题为<<现代医学的终结>>,
理念上很接近你们的工作。
不知您和您所在的委员会同仁中有无愿意翻译此外书的?

一切顺利
王治河
zhihe.wang@cgu.edu
杨老师:
您好!
参观了您的后现代医学网站,非常喜欢您的研究,我也正在进行中医现代化的系统医学研究,希望能跟您学习交流。
周东浩
zdh759@yahoo.com.cn
杨老师:
您好!
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我的雅虎邮箱因为受到垃圾邮件攻击,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大用了,所以很不好意思,今天才看到您的邮件,我对您的后现代医学的探索和努力非常敬佩,您的研究也使我很受启发,我也非常希望能和您交流,向您学习,共同促进后现代医学的发展。
虽然经历和研究的初衷不一样,我们却踏入了同一个研究领域,但我开始并不知道您的研究,我是个中医,我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医学的研究思路,我也是个孤独的探索者,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偶然参观了您的后现代医学网站,非常兴奋,我想,您应该是这方面的开拓者,虽然目前后现代医学的理论还不能被现代主流医学所理解,但我相信医学未来的发展会证明您探索的重大价值,这一点我是能理解的。
这是项非常复杂和繁重的工作,需要很多人共同的努力,单靠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作为逆流而上的先驱者,总是孤独而境遇坎坷,我刚刚踏入这条道路几年,已经深味其中的酸辛,而您已经坚持了几十年,更令我感佩不已!
希望我们能多交流,我在临床上从没有使用过您说的“谷氨酰胺”,事实上我们医院没有这种药,我查了查百度,在一个健美的网站里有它的一些介绍,您能不能更详细地说一说,如果能成为临床的常规,提升临床的治疗水平,就太好了!另:我在临床上是搞内分泌的,这种药在糖尿病中能应用么?希望您不吝赐教!
我的一些文章多是关于中医现代化的,这一篇和西医关联的多一些,您看一看,多提批评!
周东浩
zdh759@126.com
四 关于下面内容的说明
下面的内容首先是介绍后现代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后现代理论医学。敬请网友注意收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