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教材之一伤寒论

[复制链接]
胡来元 | 2007-11-11 09: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分析

本证是在表气不虚的情况下,因感受过盛之寒邪而引起发病的。邪气盛则实,病位在表,所以称为表实证。由于感受寒邪太盛,正气虽极力抵抗,但因表气受抑,阳气不能立即外透,因此发热较迟。恶寒是太阳病的主证,所以说:必恶寒。寒邪外束,气血流行不畅,则身体痛;寒邪入扰胃腑,故有呕逆兼症;内外俱寒,故脉应之以阴阳俱紧;脉浮为太阳主脉,本证脉象,当是浮而兼紧。凡见紧脉必无汗,故汗不出为太阳表实的辩证要点。发热较迟而体温较高,同时怕冷程度亦甚,是本证的特点。
胡来元 | 2007-11-11 12: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案举例

于某:男,33岁,工程师。3月7日初诊。恶寒甚,体痛呕逆,两脉浮紧,此伤寒也,当发其汗,宜麻黄汤。身上发风疹,从缓治。麻黄9克桂枝9克杏仁12克甘草6克3月8日复诊;咋进麻黄汤,战粟恶寒,得微汗而罢,骨楚亦除。今觉心下逆满,略感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略。
胡来元 | 2007-11-11 13: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条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胡来元 | 2007-11-11 13: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条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
胡来元 | 2007-11-11 13: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要与词解

提要:言传经与否,须以当时所见脉症为据。词解:伤寒,即包括全部外感发热病的广义伤寒。原文时间说:指传经之次序;脉若静者是言脉象未变,躁烦,以燥为主,属阴证。
胡来元 | 2007-11-11 14: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条学会分析

太阳病主脉不变,说明主证也没有变,这是不传经之象征;如果见有想吐不能吐,或者出现形神燥扰不安的症状,同时脉象又变见数急,是主证主脉俱变,说明病巳内传了。颇欲吐为寒邪内侵,里气受扰;躁烦不安,脉变数急为心神受扰,此为太阳病初传少阴病的见证。后人称为表里相传。即太阳少阴为表里。
胡来元 | 2007-11-11 14: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条学会分析

太阳病的病程虽巳较长,但没有出现阳明、少阳病症状,而太阳病的脉证仍然存在,就表示病没有传。由此说明传经与否,应以当时的见证为主,不能以发病的时间长短来计算。
胡来元 | 2007-11-11 15: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条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巳,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浯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粽。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注:粽者:痉挛也。
胡来元 | 2007-11-11 15: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要与词解

1:提要:此系伤寒,温病的鉴别诊断,并揭示温病误治的变证。2:词解:风温,指温病误治的坏病,与温病学中的感受风邪引起发病的风温意义不同;多眠睡,为神识欠清,嗜睡之意;鼾:睡时呼吸音粗,俗称打呼噜;若被火者,指火针、茭灸、火熏等疗法;逆,指错误的治疗。
胡来元 | 2007-11-11 16: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分析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主要在于疾病的性质不同。伤寒发病的原因是感受寒邪,里无郁热。恶寒为必见之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病理反映。恶寒与身热并见,如恶寒没有了,发热即随之而退,故以恶寒为主症。温病发病的原因,由外邪引起,但在症状未出现之前,先见津液不足,邪热内蕴的内在征象,所以病初起虽恶寒与发热并见,但恶寒很抉消失,身热则始终存在。有的初起因内热炽盛竞没有恶寒而只见发热,故温病以发热为主。本病内热灼津,还可兼见口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