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教材之一伤寒论

[复制链接]
胡来元 | 2007-11-11 19: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与温病一一发汗治疗原则

伤寒与温病初起俱无汗,都要用发汗的治疗原则。如伤寒用辛温解表,温病宜辛凉清热解表。若温病误用辛温解表发汗,必致助热伤津,热盛迫津,转变为身灼热、自汗出之风温证。风温证是温病误治的变证。两者的辩别在有汗与无汗。由于风温证的热邪充斥内外,故脉见阴阳俱浮;津耗兼之内热困扰,故见身重、嗜睡、息鼾、语涩等津气受伤比较严重的症状相继出现。
胡来元 | 2007-11-11 19: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误治注意事项

阴虚禁下,误则津气更虚,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或失禁。阴精不能上承,则眼球呆定而直视。若误用茭灸或火熏等疗法,使火热内攻,以致血液受灼则身黄;甚则神气受伤,热极风动,出现惊痫抽搐等危重证侯。如一误再误,对生命的威胁就更大。
胡来元 | 2007-11-11 19: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条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胡来元 | 2007-11-11 19: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要

言表证亦有阴阳之辩。
胡来元 | 2007-11-12 08: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分析

发于阳,指病在太阳;发于阴,指病在少阴。太阳主人身在外的阳气运行,表气受寒邪所伤,正气与之抵抗,必见发热;少阴主人身在内的阳气运行,寒邪伤及少阴,正气抗邪于内,故只见内热之心烦,而身不发热。
胡来元 | 2007-11-12 08: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分析

太阳病的发热恶寒,邪纯在表,里阳未伤,故以祛邪为主,用麻黄汤。无热恶寒之少阴表证,邪虽在表,里阳先虚,故祛邪宜兼扶正,宜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胡来元 | 2007-11-12 09: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分析

发热或不发热,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例如:病在太阳,由于寒邪过盛,阳气闭郁,脉阴阳俱紧,初起即见恶寒而不发热;病在少阴,同样由于寒邪过盛,寒邪深入直迫肾阳,有初起反见发热之症。但病在太阳,始虽无热,终必发热,且有头痛项强、脉浮可据;病在少阴,始虽发热,然头不痛,脉不浮而沉,且有欲寐神倦之病情可据。由此可知,辩病之发于阳或发于阴,不可单凭发热不发热,应该全面观察,脉证相参,方不致误。
胡来元 | 2007-11-12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小结

1:太阳病以头痛、恶寒为主证,脉浮为主脉。邪涉太阳经输,则见后项筋脉牵引不舒,即项强。头痛而项强是太阳病特有的症状。
胡来元 | 2007-11-12 12: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小结

2:伤寒、中风发病原因相同,恶寒、恶风性质一样,不同的是程度轻重而巳。辩证不在风寒,应在有汗无汗上着眼。有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实指邪气之盛。表虚证的特点,是初起即见发热而体温不高。表实证的特点,是发热较迟而寒热俱甚。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应于恶寒为主,这是太阳病的辩证要点之一。
胡来元 | 2007-11-12 12: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小结

3:太阳病发热无汗,不恶寒而渴者名为温病。伤寒以恶寒为主症,温病以发热为主症。这是两者鉴别要点。一寒一热,病的性质不同。若误用辛温发汗以治温病,助热耗津,则变证随之蜂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