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经典探讨
订阅

经典探讨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1) 少阳病柴胡类证新解(学术与临床)
根据少阳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少阳病大致可分为气郁证、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由于气郁的程度和时间的不同,气郁证还可分为气郁证、气滞证和气结证。 少阳气郁证 少阳气郁轻者如小柴胡汤证,其成因是人体气血虚弱 ...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0) “四逆”与“回逆”(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中“四逆辈”所指为何?对此,医家有多种看法。如:“四逆”是一个症状,“四逆辈”指一类方剂,是用来治疗具有“四逆”症状一类证候的。 “四逆汤”当为“回逆汤” “四逆”所指,正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9) 防汛排涝真武汤(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第82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但汗出病不解,是原有表证不解,还是汗后又产生了变证而病不解呢?根据后述症状 ...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8) 表里寒热的离与合(学术与临床)
在《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凡两见,一者为中风脉浮紧,见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等症,以大青龙汤主之如第38条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7) 水逆火逆与水法火法(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中凡是治疗失误而使疾病性质或程度发生变化,统称为“逆”,所以变证的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用汗、吐、下法产生的变证有很多,而只有误用水法和火法误治的变证,称为水逆或者火 ...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6) 桂枝汤中芍药功用并非敛汗(学术与临床)
人体是一小周天,五脏犹如太阳,营卫之气犹如地球和月球,围绕五脏不停运行。营血在脉中快速流动,产生引力,吸引卫气循脉而行;卫气借脉管通行,为营血提供推动和约束能力,营卫互相作用保持平衡,称为营卫调和。 ...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5) 六经病传递方式:传经与经传(学术与临床)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方式,在《伤寒论》中,有“传”“转属”“转系”的描述,如原文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4) 真假寒热与寒温表证辨(学术与临床)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本条原文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第11条,意在区别太阳病表寒证和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但历代医家及教科 ...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3) 发于阴发于阳是指风寒风热(学术与临床)
关于《伤寒论》第7条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其中的“发于阴”“发于阳”后世医家争论颇大,提出的假说也五花八门,但都不 ...
2015-11-29 22:10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 “失溲”是小便不通(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 ...
2015-11-29 22:10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 返璞归真读《伤寒》(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方药一直被后世视为圭臬。历代医家对《伤寒论》都多有研究,但其中有些关键问题还没有解释清楚,或存在争议,甚至是错误的 ...
2015-11-29 22:10
从系统论和多学科交叉看中医复兴(仲景论坛特别报道)
在过去几千年中,中医为保障中华文明的稳定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与西医学相比,传统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许多方面,似乎离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远。为什么?怎么办 ...
2015-11-29 22:10
发展创意中医药健康产业 中医药拓展健康服务新领域(仲景论坛特别报道)
发展创意中医药健康产业 创意中医药健康产业,是一种文化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产业链、能够实现反复交易的知识产权,是一种与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城乡市场消费需求、科技服务、 ...
2015-11-29 22:10
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仲景论坛特别报道)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这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传承发扬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架构,张仲景则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这 ...
2015-11-29 22:10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仲景论坛特别报道)
脾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属:表里相通,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脾胃往往同病,相互影响较深:湿困于脾,脾不运不升,则胃不纳不降,可见胃脘胀满、食少恶心、呕吐呃逆等。若饮食不节伤胃,胃不纳不降,则 ...
2015-11-29 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