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古籍现代类
订阅

现代类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三讲 发散、和解、表里同治的方剂-四逆散
炙甘草、枳实、柴胡、白芍各5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3克,温开水送下,日服3次。 近代常作汤剂服,用量可参考原方酌情减量而定。 本方主治邪热内陷,传入阴经,阳气郁阻,不能达于四肢,而出现四肢逆冷之症。故方名「 ...
分类:    2015-12-11 21:22
走近中医-第二十六章 消法探幽
消,就是消除的意思,人体内什么东西需要通过消法来消除呢?对此,清朝医家程钟龄有这么一段解释,他说: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有消散,乃得其平。这句话的意思是:消法是去除人体内 ...
分类:    2015-12-11 21:22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九讲 其他药物-白茅根
白茅根简称茅根,味甘,性寒。主要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的作用。本品味甘而不腻胃,性寒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津,是常用的清热止血药。对衄血、咳血、吐血,尿血等各种出血性疾病,常配合小蓟、藕节,芦根、黄柏, ...
分类:    2015-12-11 21:22
医林五十年-中篇 内科病证-痰饮咳嗽
痰饮咳嗽,因脾湿胃滞,肺气不降,化生痰涎,阻塞清道,痰阻气逆所致。 平人脾胃温和,燥湿不偏,肝胆不郁,肺气肃降,故而痰涎不生,咳嗽弗作,不病痰饮咳嗽。 素秉脾湿之人,一旦伤风,失于表解,表邪入里伤肺,而 ...
分类:    2015-12-11 21:22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三讲 发散、和解、表里同治的方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 ...
柴胡12克、陈皮12克、白芍9克、枳壳9克、炙甘草3克、川芎9克、香附9克,用水三杯,煎至一杯半,食前分两次服。(原方用量比现用量少一半,但原方是一次服完的量,现改为一日服两次,故用量加了一倍。特注明,请参考 ...
分类:    2015-12-11 21:22
走近中医-第二十七章 补法概要
补法是用于治疗人体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亏损或是脏腑功能衰退的一种方法。其中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亏损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和滋补方法,我们在第十七章中已经作了详细的探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本章主要 ...
分类:    2015-12-11 21:22
医林五十年-中篇 内科病证-咳嗽吐血
咳嗽吐血,多因脾湿肝郁,肺胃上逆,胆火不藏,刑灼肺金,肺热不敛,热伤肺络所致。 素患咳嗽及肺家诸疾之人,多系脾家湿盛。脾湿则中气不运,肝脾郁陷而肺胃上逆,胆火无下降之路,不能蛰藏,上逆刑灼肺金。肺热不 ...
分类:    2015-12-11 21:21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九讲 其他药物-棕榈炭
棕桐炭简称棕炭,味苦、涩,性平。是一种收涩止血药。对衄血,咳血,吐血,尿血,便血,血崩等各种出血,均有收涩止血的作用。常配合侧柏叶,大蓟、小蓟,白茅根、茜草炭,丹皮炭、荷叶炭、阿胶等同用。艾炭、棕炭常 ...
分类:    2015-12-11 21:21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简介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最容易伤人,所以祛风的方剂也为临床所常用。但风邪为病,又有外风、内风、虚风等不同;在与脏腑结合起来发生病变时,又有肝风、肾风、心风、肠风等区别;与六淫相合,又有风痰、风湿、风寒、 ...
分类:    2015-12-11 21:21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3条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这个脉沉为在里,我们头前讲了一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每一段都要看整个的问题,那么这个脉沉既不是始得之,这是第一,第二也没有表 ...
分类:    2015-12-11 21:21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九讲 其他药物-三七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主要有两大功用,一是止血,一是散瘀消肿而定痛。本品常用于各种出血。例如配沙参、炒山栀,黄芩,白芨、杏仁、生藕节、枇杷叶等,可用干咳血,配生赭石,竹茹、黄芩炭,白芨、焦神曲、乌贼骨, ...
分类:    2015-12-11 21:21
走近中医-结语
有关治病八法的内容我们基本上讲完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种治法虽然是分别介绍的,但由于人体的疾病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所以在使用这些治法时,往往并不是单一地使用某法,而是根据疾病的需要 ...
分类:    2015-12-11 21:21
医林五十年-中篇 内科病证-肺结核
肺结核,多因素本燥热偏胜之体,或因发汗利小便,重伤津液,致使肺家燥热,其气不清,痨虫乘机袭肺所致。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土湿而阳土燥。平人脾胃调和,胃之燥以济脾之湿,脾之湿以济胃之燥,故而燥湿不偏, ...
分类:    2015-12-11 21:21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风引汤
大黄、干姜、龙骨各60克、桂枝45克、甘草、牡蛎各30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克,以水贰小杯煎煮3~4沸,去渣,分两次温服。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大便溏泄 ...
分类:    2015-12-11 21:21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4条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它这个头一段不是少阴病,有少阴病的外观,饮食入口 ...
分类:    2015-12-11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