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古籍
›
现代类
订阅
现代类
下级分类: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
|
邓铁涛医话13篇
|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
方剂心得十讲
|
郝万山讲伤寒论
|
胡希恕讲伤寒论
|
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
|
麻瑞亭治验集
|
名老中医之路
|
思考中医
|
手穴手纹诊治
|
医林五十年
|
用药心得十讲
|
走近中医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人体使用手册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2条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 ...
分类:
胡希恕讲伤寒论
2015-12-11 21:20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桂枝12克、白芍9克、知母12克、生姜15克、白朮15克、防风12克、麻黄6克、制附片6克、炙甘草6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分为3次服,每日1剂。 本方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的全身关节疼痛,久久难愈 ...
分类:
方剂心得十讲
2015-12-11 21:20
麻瑞亭治验集-中卷 病症-泻泄
泻泄,系因脾湿肝郁,下陷二肠所致。 【脉证机理】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华归于五脏,是为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其清者化为津液,濡润四肢百骸,其浊 ...
分类:
麻瑞亭治验集
2015-12-11 21:20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九讲 其他药物-山查
山查 味甘,酸,性微温。主要有消积化痰,行气活瘀的作用。兼能发小儿痘疹。1.消积化痍:对于肉食积滞效果好,常配合炒鸡内金、神曲、麦芽、炒槟榔、莱菔子等同用。对中焦痰湿阻滞,久生积块者,可以本晶化痰消积, ...
分类:
用药心得十讲
2015-12-11 21:20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独活9克、桑寄生15~20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细辛3~6克、当归6~9克、白芍9克、川芎6~9克、生地12~15克、杜仲9~12克、牛膝9克、人参5~6克、茯苓10克、甘草5克、桂心3~5克,古代医家用此方也有的把独活用三 ...
分类:
方剂心得十讲
2015-12-11 21:20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3条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与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47:59)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但脉迟,这个传里,里头必寒,迟者为寒,这与前面, ...
分类:
胡希恕讲伤寒论
2015-12-11 21:20
麻瑞亭治验集-中卷 病症-痢疾
痢疾,系因脾湿郁,乙木陷于大肠,大肠气滞不升所致。 【脉证机理】 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而木生于水。平人水温而土燥,金肃而气调,木舒而血畅,传导顺遂,故不病痢疾。 由于恣食生冷,饮食不洁,或时疫之气感 ...
分类:
麻瑞亭治验集
2015-12-11 21:19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九讲 其他药物-常山
常山味苦,辛,性寒。有消痰、引吐及截疟的作用。本品有强烈的致吐作用,前人有时用它涌叶胸膈间痰浊,痰饮的停留结滞,用常山配甘草内服,可吐出痰涎水饮等,使胸膈间感到宽畅,但现在已很少用吐法,所以本品目前主 ...
分类:
用药心得十讲
2015-12-11 21:19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三痹汤(《成方切用》)
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牛膝、杜仲(姜炒)、桂心、细辛、秦艽、独活、防风,上药各6克,加生姜3片、大枣4个水煎服。 本方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药方。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而气血 ...
分类:
方剂心得十讲
2015-12-11 21:19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4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这条是从厥热往复那条说的,伤寒,先四肢厥冷,后来发热,就是阴退阳进了,下利必自止, ...
分类:
胡希恕讲伤寒论
2015-12-11 21:19
医林五十年-中篇 内科病证-怔忡
怔忡,系因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肾不交,上下表里不调,五脏六腑升降失序所致。 健脾和中,平胆疏肝,理气降逆,交济心肾。 云茯苓9克 粉甘草9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 ...
分类:
医林五十年
2015-12-11 21:19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九讲 其他药物-草果
草果味辛、性温。有芳香燥湿,辛温祛寒的作用,并能截疟。寒湿之邪停滞于肠胃,影响中焦运化而致胃痛、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中焦满闷、食欲不振等症,可用本品芳香燥湿、祛寒温中。常配合藿香,砂仁、木香、生姜 ...
分类:
用药心得十讲
2015-12-11 21:19
麻瑞亭治验集-中卷 病症-飧泄
飧泄,系因脾湿肾寒,肝木郁陷,水谷不化,并走二肠,大肠敛,混杂而下所致。 【脉证机理】 人之生理,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微归于五脏,是为气血,以奉养身,糟粕传于大肠,是为粪便。水入于 ...
分类:
麻瑞亭治验集
2015-12-11 21:19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5条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里的厥不是指厥阴的厥,有没有一种厥是属于热的?伤寒一二日,是指太阳伤寒的这种情 ...
分类:
胡希恕讲伤寒论
2015-12-11 21:19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四讲 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清震汤(刘完素)
升麻30克、苍朮30克、干荷叶1张(约15~20克),共为末,每服15克,水煎服。 本方为治雷头风(头痛,头面起疙瘩,或头内如雷鸣,憎寒壮热,状如伤寒)的特效药。 升麻味甘,其性属阳,其气升扬,能解百毒。苍朮辛烈 ...
分类:
方剂心得十讲
2015-12-11 21:19
1 ...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 103
/ 103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经典类
中药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