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古籍
›
针灸类
订阅
针灸类
下级分类:
金针秘传
|
刺灸心法要诀
|
针灸大全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神书
|
针灸素难要旨
|
针灸问对
|
针灸易学
|
针灸资生经
|
普济方·针灸
|
子午流注说难
|
宋本备急灸法
|
推拿抉微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炙膏肓腧穴法
普济方·针灸-卷二-骨度统论
凡用针。当先明骨节。骨节既定。然后分别经络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为施刺灸观病在或浅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脉。是动者治其气。所生病者治其血。浮络之血在筋者以燔针劫刺之。有余则泻。不足则补。不盛不虚。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5
普济方·针灸-卷二-离合真邪说
古有离合真邪云者。盖圣人欲其真邪相离。而勿合之谓也。若邪入于真。则真受其蠹。而不遂其纯一之真。真之不遂。则其所为真也。罹害有不可言者。其被乎邪。则邪窃其柄。而肆其横逆。邪之既横。则其邪为患。复可胜言哉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4
普济方·针灸-卷二-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
(系昼夜百刻十二时定体图说) 手太阴肺经。配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上。 手太阴肺经五穴为阴穴从大阳穴。从大指次指内侧角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属金。在支为卯。在干为庚此之谓阴阳表里。支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4
普济方·针灸-卷二-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络经直说
手少阳三焦经。诸阳气之父。穴属腑。 手厥阴心包络经。阴血之母。穴属脏。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4
普济方·针灸-卷二-络说
络一十有五。有横络。有经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4
普济方·针灸-卷二-络穴说
络穴正在两经中间。假令立身叉手取之。大指次指端尽处。手腕后高骨缝列缺是也。内为手太阴肺经。外为手阳明大肠经。列缺穴交两经之中。若刺络穴。表里皆治。他皆仿此。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4
普济方·针灸-卷二-络穴辨
流注六十穴内。无此一十五络穴。一十二经。每经络各有一络穴。外有三络穴。阳跷络在足太阳经。阴跷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一十五络穴之辨也。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4
普济方·针灸-卷二-交经辨
足厥阴肝经上内踝八寸。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足太阴脾经。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3
普济方·针灸-卷二-窦太师针灸法流注八穴
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然不知郭氏之所术。但书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胜数哉。予嗜此术。亦何啻伯伦之嗜酒也。第恨斯学之初。心术未尝。手法未成。而兵火荐至。家藏图籍。与其的本悉亡之。今十五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3
普济方·针灸-卷二-八穴交会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合于胸心胃。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合于目锐 (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合于内 颈(顶耳户冲膊小肠膀胱)。 列缺(通任脉)。照海(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3
普济方·针灸-卷二-定八穴所在
公孙二穴。足太阴脾之经。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令病患坐蜷两足底。相对取之。合内关穴。 内关二穴。手厥阴心包之经。在手掌后二寸。令病患稳坐。仰手取之。独会。 临泣二穴。足少阳胆之经。在足小指次指本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3
普济方·针灸-卷二-论补泻说
黄帝问邪气在经。其病如何。取之奈何。岐伯对曰。邪之在经。如水得风。波涌陇起。其行脉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时大时小。动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3
普济方·针灸-卷二-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
外台秘要云。素问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必先入于皮毛。留而不去。入于孙络。又留而不去。入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于五脏之决也。如此则疗其经。今邪客于皮毛。入于孙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3
普济方·针灸-卷二-诸病在阴在阳并用针药论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之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2
普济方·针灸-卷二-诸阳受气于四肢诸阴受气于五脏论
黄帝针经云。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乎终始。五脏为记。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五腑为阳。 足 ...
分类:
普济方·针灸
2015-12-9 22:22
1
2
3
4
5
6
7
8
9
10
... 109
/ 109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经典类
中药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