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 17
/ 17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复制链接]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香山科学会议第65次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11月1日一4日在北京香山召开。唐敖庆、唐有祺、孙曼霁院士及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等出席了会议。王大对、张存浩、陈宜张三位院士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来自20多个高校、科研单位的从事经络研究及物理、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40余位专家学者。
会议上费孝通教授强调说,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和实践经验,有很多包含在传统医学中,如何用现代语言进行描述、用现代科学和技术说明这一行之有效的传统理论和技术,是摆在我们这个时代面前的历史使命。
一、经络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主任胡翔龙研究员作了题为“经络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的综述报告。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络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经络学说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理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的机能调控和生命过程。它的理论思想也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合拍,有发展前景。中西医要实现真正的结合,必须在这两种理论体系之间架设一道互相贯通的桥梁,经络就是一个最有希望的突破口和结合点。建国以来,我国的经络研究潮起潮落,几经风雨。从70年代开始,按照总结出的“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思路,紧紧抓住经络现象这一线索,作为探讨经络实质的入门向导,大大推进了经络研究的发展。经过10年的努力,以大量的事实肯定了以下事实:第一,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于人群之中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第二,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某种线路或轨迹;第三,经脉和脏腑之间确有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人体的机能调节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循经的特征。1992年,“经络的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并开始实施,经络研究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进展。
复旦大学费伦教授就“经络与穴位功能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展望”为题介绍了他们在“经络与穴位功能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他们先后采用磁共振成像法、X射线断层扫描法和组织解剖学方法,分别在20多例健康人活体和3个完整尸体、7条离体下肢上的肝胆经、胃经和肺经等经脉线上的穴位位置上进行了形态组织学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穴位都处于各种不同的结缔组织之中,其内部都包含由结缔组织、神经丛、毛细血管丛和淋巴系统等多种功能性组织,互相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结构体系。认为经络现象应是一种多功能协同作用的综合性现象,不能用某种单一组织的功能来解释经络的实质。从形态学上看,人体下肢段的骨间膜与骨膜交界线和某些肌间隔的冠状面与胆经、胃经、膀胱经的形态走向十分相似,但必须证明这些结缔组织结构中是否存在着经络的功能。费伦教授认为结缔组织中的红外光(能量、信息)传输功能和钙富集区与穴位相对应的特异性分布的发现是两项重要的客观事实,这两种物理、化学效应,反映了结缔组织中确实存在着经络穴位的功能,换言之,这体现了人体中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
在对上述报告进行讨论时,王大珩院士指出,人体本身是由电解液构成,一切的生物电现象在这电解液中都可能发生,穴位的问题,是否可以进一步结合其电特性来进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李福利教授指出,从解剖角度入手研究经穴的特异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济医科大学生物传感器专家任恕教授提出,光、热、声、电在经络中都有反应,应如何全面地考虑。还有专家提出应重视结缔组织中神经网络的功能等问题。
二、人体结缔组织与经络穴位的相关性
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研究室陈尔瑜教授作了“从形态学看人体结缔组织结构与经络穴位的相关性”的专题发言。她说,在临床针灸中观察到穴位大多位于“分肉间”、“两筋间”即在腱膜、骨膜、肌膜、神经鞘膜中,同时根据归经药物穴位注射实验的启发,以PIXE扫描结果为佐证,对下肢穴位与结缔组织的关系进行形态学研究,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1)穴位与骨膜关系密切;(2)与穴位相关的结缔组织结构的种类繁多;(3)针刺得气时,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牵引到肌肉所附的骨膜。
在围绕该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时,有人针对上述实验建议应在不同深度都做一些工作,看是否都有一个钙的密集区。也有人提出“经络是活的,不同意在尸体上做”。陈尔瑜教授解释说,经络是生命活动的现象,而穴位应有其特殊的物质基础,至少在死后仍有生命活动的痕迹。王大珩院士提出了一些假设,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电子系统,生物本身就是复杂的电子流,就好象地球上,只要水从高处流下来,无须人工控制就可以自己形成河流。复旦大学物理系华中一教授指出,生物电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应重视如何用整体的观念重新看待人体。经络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一种生命观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把人与天(自然环境)相结合,用非损伤的方法研究得出沟通内外的网络。
三、钙在经络现象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天津中医学院徐汤苹教授在题为“经络活动与经脉线上钙相关性研究”的专题发言中介绍了主要应用化学传感器中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取得的研究成果:(1)穴位处钙离子分布的特点;(2)针灸对穴位处钙离子浓度的影响;(3)通过灌流浪测游离钙的浓度,再用光谱测钙总含量;(4)动物心率失常病理模型中,经穴上钙离子浓度的变化;(5)动物胃病模型中,经穴上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同时,在上述动物实验中,利用钙的络合剂将“钙”络合后,针刺的效果消失,提示“钙”似乎与经络的功能有关。
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承焕生教授作了题为“经络穴位元素浓度特异分布及其功能”的专题发言。他应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方法,用穴位区、非穴位区元素成分含量差别来研究与穴位功能的关系。令人十分惊异的是,7个样品的统计数据表明,在7个离体小腿段结缔组织样品的冠状面一例,都呈现出一种点状和带状钙富集区的特异性分布。他强调这不能不使我们认为结缔组织中钙元素特异性分布,应是人体经络穴位的内在物质基础在形态上的一种反映,是一种重要的客观指标。
在围绕以上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时,华中一教授说,研究经络系统的物质基础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要尽可能迅速扩大“战果”。复旦大学化学系唐颐副教授介绍了对经络穴位处钙及其它特异性分布元素进行分析的结果及建立的一系列模型。复旦大学化学系高滋教授认为,从一些特殊晶体现象出发,考虑“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从化学构效关系解释生物现象。陈尔瑜教授指出,通过对钙的组织学定位研究,可以对许多相关学科有启发。张存浩院士说,钙与经络有某种对应性,两项实验也有某种对应性。唐有祺院士认为,由于多糖是一个亲水性的负电荷空间,对钙是最适当的。华西医科大学陈俊杰教授指出,钙库问题的研究必须多学科合作,如化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华南师范大学刘松豪教授认为,应从另外一种物质形式即从光、电、磁等研究入手。
四、结缔组织中的能量传输作用及其与人体经络现象的相关性
辽宁中医学院孙平生教授在“声测经络的进展与展望”的专题发言中认为,声在经络中的传导特征是有明显的阻尼现象,可沿经双向传导。武汉大学曹连欣教授在“经脉受刺激后在沿经穴区有序物(液晶)的产生”的专题发言中认为,这些液晶颗粒的出现和胃经受刺激相关。南开大学杨文修教授在“经络的研究与经脉电学动力学特征”专题发言中指出,恒定的脉冲电作用于经脉上,亦能出现脉冲幅值随时间的振荡过程,具有经穴的特异性。
五、中国传统医学遗产与经络研究的未来发展
蔡德亨副主任医师作了题为“经络文献考证与临床实践”的专题发言。根据中医经络文献和临床实践,对中药中与“钙”有关的药物、以及对经络与结缔组织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有关的经络文献及临床研究应该为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同时有关基础研究的成果应通过临床实践得到验证和深化。
在讨论中,西医出身的著名针炙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王学苔教授说,医学界以外的专家来关心中医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上,中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科技发展,而西医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在经络研究中,应注意经络与经络学说是有区别的,经络是确实的人体现象,而经络学说是由人加工形成的理论假说,因而需要重新整理,以正本清源。过去对经络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物质形态方面,而对能量、信息注意不够。在古人对经络穴位的描述中,确实与结缔组织有关。从结缔组织探讨经络是值得重视的。复旦大学丁光宏副教授指出,有必要在回顾国内外与结缔组织相关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经络现象的假设及研究设想并针对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分子结构与光子学效应进行探讨。
专家学者围绕“经络研究面临的科技难点与发展思路”各抒己见。文琛研究员以“外周神经网络与经络的关系”为题,探讨并论证了神经网络与经络网络具有相关性,从而得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是血管、是神经、更是显微镜下所见的神经网络的观点。刘澄中教授从临床学派观点出发,认为应从大脑皮层功能入手,认定经络的物质基础在大脑皮层,并从古文字及临床上出现的各种循经感传现象出发,提出了循经感传现象的高级临床神经学原理。出身于中医世家又学过8年中西医的薛崇诚老教授,以其深厚的阅历指出,循经感传现象可以出现在截肢患者、甚至在先天性缺肢的患者的幻肢上,同时,在手术切口的条件下,发现循经感传仍可通过切口等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只可能在大脑皮层中出现。他主张“周围与中枢相统一”。陈祖张院士认为,要做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要把它分解成在一定的区域内、可界定的不同问题来分别研究。从粗的现象中,深入到细节中去。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经络学说是瑰宝。近年来科学技术取得的一些新进展,使得我们有可能去重新考虑一些过去无法考虑的重要问题。只有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知识和成果真正实现理解、沟通,以至融汇贯通之时,中国传统医学定会再创辉煌。
(香山科学会议 赵生才)
参会人员名单:
陈宜张 院士 第二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
张存浩 院士 国家基金委
王大珩 院士 中科院高技术局
唐敖庆 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费孝通 教授 全国人大
任 恕 教授 武汉医科大学
胡卫国 助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络研究办
刘澄中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
华中一 教授 复旦大学
陈凌冰 教授 复旦大学
蔡德培 教授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
文 琛 研究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
祝总骧 教授 北京经络研究中心
邵立勤 教授 国家科委基础司
李福利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
冯义濂 教授 北京大学
曹连欣 教授 武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孙平生 教授 辽宁中医学院
承焕生 教授 复旦大学
丁光宏 副教授 复旦大学
唐 颐 副教授 复旦大学
高 滋 教授 复旦大学
陈尔瑜 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蔡德亨 副主任 上海市宝山针锹专科医院
李志超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
孙曼霁 院士 军事科学研究院
王雪苔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
唐有祺 院士 北京大学
薛崇成 研究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
徐汤苹 教授 天津中医学院
张春煦 教授 南开大学
杨文修 教授 南开大学
陈俊杰 教授 华西医科大学
费 伦 教授 复旦大学测试中心
刘忠敏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党瑞山 副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
刘颂豪 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刘承宜 副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胡翔龙 研究员 福建中医药研究院
赵生才 高工 香山科学会议
张 焘 研究员 香山科学会议
杨永田 主任记者 中国科学日报社
韩玉琪 记者 科技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1996年11月1日,在时任人大付委员长、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委、故费公孝通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召开了第65次香山会议,费公侄儿,复旦大学检测中心费伦教授领衔作了经络研究的主题发言,宣称他们在实验室中用仪器发现了经络的解剖实体就是纤维结缔组织;基本成分是胶原蛋白;经络能传送红外光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复旦大学费伦教授就“经络与穴位功能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展望”为题介绍了他们在“经络与穴位功能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他们先后采用磁共振成像法、X射线断层扫描法和组织解剖学方法,分别在20多例健康人活体和3个完整尸体、7条离体下肢上的肝胆经、胃经和肺经等经脉线上的穴位位置上进行了形态组织学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穴位都处于各种不同的结缔组织之中,其内部都包含由结缔组织、神经丛、毛细血管丛和淋巴系统等多种功能性组织,互相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结构体系。认为经络现象应是一种多功能协同作用的综合性现象,不能用某种单一组织的功能来解释经络的实质。从形态学上看,人体下肢段的骨间膜与骨膜交界线和某些肌间隔的冠状面与胆经、胃经、膀胱经的形态走向十分相似,但必须证明这些结缔组织结构中是否存在着经络的功能。费伦教授认为结缔组织中的红外光(能量、信息)传输功能和钙富集区与穴位相对应的特异性分布的发现是两项重要的客观事实,这两种物理、化学效应,反映了结缔组织中确实存在着经络穴位的功能,换言之,这体现了人体中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复旦大学检测中心-费伦-宣称他们在实验室中用仪器发现了经络的解剖实体就是纤维结缔组织;基本成分是胶原蛋白;经络能传送红外光波。
复旦大学-费伦-
1、认为经络现象应是一种多功能协同作用的综合性现象,不能用某种单一组织的功能来解释经络的实质。
2、从形态学上看,人体下肢段的骨间膜与骨膜交界线和某些肌间隔的冠状面与胆经、胃经、膀胱经的形态走向十分相似,但必须证明这些结缔组织结构中是否存在着经络的功能。
3、认为结缔组织中的红外光(能量、信息)传输功能和钙富集区与穴位相对应的特异性分布的发现是两项重要的客观事实,这两种物理、化学效应,反映了结缔组织中确实存在着经络穴位的功能,换言之,这体现了人体中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
请仔细对比其间的文字描述,具体的差异,就不必讲了。
相信明眼人一看便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即便是没有区别,何况还有很多的与会专家观点可以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2003年11月7日-18日
会议类型: 理事单位推荐
召开地点: 香山饭店
执行主席: 王永炎、邓铁涛、陆广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这个贴子最后由平凡一生在 2005/05/31 01:26pm 第 2 次编辑]
申请理由:
一、中医药学意义重大,但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不尽人意中医药以中国系统思维为导向,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和疾病诊疗体系,属于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系统的、非线性科学。它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世界医学科学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曾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且人均寿命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覆盖率高达85%,其中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起到关键作用。但遗憾的是,近年中医药发展相当迟缓,其临床运用受限,随着农村赤脚医生及三级医疗制度的全然溃解,中医药在全民医疗保健系统中的作用更是江河日下。这与体制变革、经济杆杠运作及政策导向等不无关系。但不可否认,其中更有中医药自身原因,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方向把握得不够准确,研究人才的匮乏等等。因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药学研究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其特色的体现,对临床实践亦具有普遍的具体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认为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若进入良性循环,对于整个国民医疗保健体系的完善不无裨益。这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我们建议召开这次香山会议,就是希望对造成中医药(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停滞不前的原因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举措。
二、把握准研究方向是发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前提时代在进步,中医药现代化势在必行。但是,简单地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诠释、验证中医理论,并不是恰当的现代化之途,不利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其实几千年来中医药与时俱进过程从未停止过,从最早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记载242种中药,发展到《神农本草经》为365味,再到《本草纲目》达1892种中药;医学诊疗模式,由《黄帝内经》的三篇热论到张仲景创建六经辨证,再到明清温病学派提出戾气学说,及三焦、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思路,这都表明中医药从来是与时俱进的,它一直在沿着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和不断地现代化。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间,通过国家和各部门及中医药行业的努力,中医研究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我们应看到,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按现在大部分研究思路,采用线性、还原论为指导思想,借助高精尖检测手段,能否真正达到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对中医阴阳、脏象、经络理论等的物质基础研究是否就体现了中医现代化?沿着这条道路,实现“现代科学化”后的中医还能否保持其中医药特色?当然,动物实验研究是研究中医的一条途径,但用动物实验来验证中医的疗效及用西医的机制来解释中医疗效,似乎不应该成为中医研究的主要方法。因为这对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中医中药的优势、特色和学术水平不但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反而容易陷入十分严重的危机和混乱中。在貌似严谨科学的外表下,中医药特色和实质会迅速蜕变和消亡。今年SARS暴发流行,如果中医早期介入,坚持中医治疗特色,并认真总结归纳,很有可能继温病学派之后,创立新的中医流行病学理论,继卫气营血辨证后提出新的治疗模式。可惜这一局面并未出现。其实,这就是中医被现代医学禁锢其思维后痛失的自我发展机会。本次香山会议旨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多学科交叉,经各专业专家建议,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发展中医药理论的方法。这就要求,不仅能对中医药原有基础理论进行梳理、补充、发展和完善,更重要的是结合新的医疗实践,提出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理论来。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不仅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而且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创新,有可能使对生命科学的认知程度实现飞跃,意义极为深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唯科学论”和“民族虚无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丧失了主体地位,从“中医研究”变成了“研究中医”,主要是用西医学的理论、方法、手段来研究和解释中医,“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把西医学思想认为不能接受的东西,斥为“不科学”而加以抛弃。
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1. 被动模仿,自主创新研究不足。由于20世纪西方科学的局限性和西医本身的局限性,他们对中医的认识仍然较粗浅,往往简单地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科学模式而不予认可。而我们却在模仿西医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中医。像经络研究等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也是因为国外的有关研究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才被动地开展了有关的验证性和模仿性研究工作,自主创新研究不足,也不受重视。
2.缺乏对自身方法论的研究,过分追求高技术、新手段。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出现,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界也出现了过分追求在细胞、分子层次进行实证研究的倾向。其实,越是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离完整的生命形态越远,离临床越远,离中医越远。实际上,中医药学重视人自身身体内部的信息关联,以整体为对象进行研究,这是中医药学的优势。中医基础理论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近年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中医药基础研究课题中,大部分是实验研究,内容差不多全是某方治某病的药理学实验,或某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这样的研究路径至少是不全面的。
3.忽略了传承,割裂历史研究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面临一个很突出的矛盾:中医学所观察的临床现象和规律,相当多的落在西医学视野之外;西医学按照其思路研究了一系列医学问题,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未涉及中医学论述的许多问题。于是,一些人看来,但凡西医不懂的就是不科学的,就是糟粕,应去除。这是中医现代研究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问题。今天,不少人要用西医的语言解释中医理论,认为这就是创新,其实是在西化中医。发展中医须首先重视对中医的继承,只有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扬。中药之所以在数千年来一直独秀于世界其他国家传统药物之林,关键在于中药的使用具备系统、完善的中医理论指导。但是近年来以中药新药开发形式出现的废医存药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在临床运用方面,提倡采用西医对抗诊疗模式辨病使用中药成药;在科研领域,以Ⅰ类新药、Ⅱ类新药为目标,中药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入到植物药研究,按照病名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来分析中药的成分和药效,试图筛选出治疗某病的专药,然后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其实日本“小柴胡汤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日本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方法和设备,按照西医对抗医学治疗模式研究中药,结果临床实践证明此路不通。如我们硬采用这种研究方向,将来只可能开发出一些如黄连素一类的新西药,再也不可能研制出六味地黄丸这样的名方。由于中医药具备的优越性,未来临床医学很多难题的解决要靠中药。但是,中药的研究一定要以中医理论指导为基础,不能一味走分离、提取有效成分的植物化学研究道路。中医中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对于如何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各派观点迥异,故召开香山会议进行探讨、辩论势在必行。争取能就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方法达成部分共识。这对于将来中医药基础理论乃至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要靠高水平专家来做,而高水平专家的培养又有赖于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历练。自从1956年建立第一批中医院校以来,这些院校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对于稳定中医队伍,持续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容乐观的是,中医学院的教育缺乏中医特色。中医教材改写的速度越来越快,寿命越来越短,中医基础理论中掺杂的牵强附会的西医学诠释内容越来越多,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不出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独特方法看病的医生,而在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所在医院浓浓的西化、西医氛围更是将学校里学到的一点中医知识“消解”了。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更是令人忧虑,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论文都是实验研究性质,根本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甚至有的除涉及中药名外,论文所有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完全是西医药学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结果,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如此培养的硕士、博士,恐怕很难产生像蒲辅周、岳美中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名医了,他们也不可能承担起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担。
通过本次会议要大声疾呼:中医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因为我们拥有的名老中医正在迅速减少,中医药事业的传承问题已不容回避。四、明确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当前“中医药产业化”、“中医药国际化”呼声很高。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医学,为全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我们责无旁贷,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市场经济转轨,医疗行业开始追求高精尖设备,追求经济效益,有逐渐向西方国家医疗卫生体制靠拢之势。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深入,我们不能不痛心地指出,目前中医药在中国远远没有起到应有的医疗保健作用。医疗机构里,小病大治,重复不必要的检查,中医大夫开昂贵西药,或者借“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名义,更换药名后以新药面貌出现,促使药费攀升,许多价廉效优的常用中药被斥为“粗糙、落后”产品而逐渐消失,以上种种可悲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产生这种种弊病的原因,是因为过分追求市场利润,过于追求FDA的认可和出口创汇增长指标,而没有首先将中医药如何惠及13亿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实践目标,也首先应当是为中国大众服务,而不是为开辟国外市场服务。这一点不可动摇。
综上所述,我们申请召开关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香山会议,旨在与中医界专家、哲学家、方法论研究者以及法学专家、政府管理人员一起讨论、评价中医药基础研究现状,结合其特殊人文、哲学背景探讨其应选择的研究方法及方向,寻找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口,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人才培养的妥善途径,为中医临床提供坚实理论基础。这样的讨论对于中医药基础研究乃至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中心议题:
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
2.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
3.中医药学在国外的传播对中医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启示
总评述报告:
中医药的发展架设高速公路 邓铁涛(总报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专题发言:
第一个中心议题:
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 陆广莘(评述人)
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对中国医疗保健体系的重要意义 贾 谦
中医方剂配伍研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地位 王永炎
中西医学体系的比较及如何遵循中医特点发展中医药 张其成
系统科学及系统复杂性与中医药科学的交叉与应用 戴汝为
第二个中心议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第二天)鲁兆麟(评述人)
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论 刘长林
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与方法 周仲瑛
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技术支撑 岳凤先
经络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石学敏
经络研究的进展及发展方向 费 伦
第三个中心议题:中医药学在国外的传播对中医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医药在欧美与东南亚地区影响的比较 赵新力(评述人)
国外研究中医药学的方法 文树德
外国人是如何评价中医药的 胡碧玲
第四个中心议题:各位专家与部领导座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平凡一生
|
2005-5-31 13: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楼主崇拜费伦先生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总不可以夸大其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10
... 17
/ 17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