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复制链接]
山里人 | 2007-6-2 20: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知易子先生:你没有解答我在79楼上的提问。你没有回答你的实验室能获得的开尔文温度是多少?你声称你的理论来自实验室,且在绝对零度时质子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早有科学家也曾这么说过,但人家声明是推论是假说。我是山里人,故名思义是个乡巴佬,不可能弄懂你的学问,你把本老汉吓晕了,先生该不会是外星人吧!
另外,亮度就是亮度,温度就是温度,风马牛不相及,探索核子内部必然有这个单位,当然,这是地球人约定使用的。再见!
知易子 | 2007-6-2 2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现在物理学有些不准确概念,温度是个宏观概念,用于微观领域,不准确。也没有温度计可以测量。用亮度描述温度效果,是受温度越高,亮度越高的影响。
其实,当电磁波的频率超越眼睛观察范围,亮度就失去作用。
高能超高能射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但可以用频率 波长测量它 描述它。
探索者 | 2007-6-9 15: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内景隧道,
唯返观者能照察之。
           ——李时珍
你没体验过你怎么懂呢。世界上有一种人是很讨厌的,就是自己不懂却一个劲说别人不对的那种。
蒋新民 | 2007-6-10 12: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西医所说的“肾病综合症”在经络测图上的指导
                6/10/2007   蒋新民
   
我选了些文摘在构思中医处理方法。以抜正对中医的杂乱,以及有了经络测图后少走弯路及对师传中医的真正继成。这些我用[   ]方括号来标之。  肾病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肾脏病由于病情隐蔽,了解肾脏的常见临床表现对早日发现并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水肿 2.高血压 3.贫血 4.血尿 5.腰痛 6.排尿异常少尿和无尿,或夜尿增多。 7.骨痛 8.尿中泡沫增多 9.其它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苍白,常被误作消化道肿瘤、贫血而作各种检查.
 
  肾功能衰竭与尿毒症即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排泄、分泌及调节机能的减退,如各种慢性肾脏疾患肾功能恶化的结果。肾功能不全失代偿阶段可统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各种肾炎、肾病均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以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而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是各种肾脏疾病晚期的临床综合征。是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的中末阶段,根据相关检测、检验和症状表现以及血肌酐、尿素氮等相关指标升高的不同程度,可分别定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
   由于肾功能低下,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血肌酐在不超过178umoI/L,血尿素氮不超过9mmoI/L时,患者无任何症状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当血肌酐超过178umoI/L,血尿素氮超过9mmoI/L,病人仍无临床症状,只是感到乏力,食欲减退和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为氮质血症期。当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血肌酐超过445umoI/L,血尿素氮超过20mmoI/L时并有明显临床症状,此时为尿毒症期。
刘某 女   21岁 
    2006年2月25日诊: 胃疼,恶心数日,大便数日未行。发病后在校医院治疗数日无效,特返家来诊。脉右沉洪,左沉滑洪,两手均有力。舌瘦微红,苔薄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3克  枳实12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炒麦芽15克
                                                                                                         水煎服  一剂   
  两月后来诊他病时告:前诊服药后次日痛止,纳增,原大便干燥亦转为正常.  
  
    按:上方前六味,余称之为叶氏茯苓饮.该方由古方<外台>茯苓饮化裁而来.<外台>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陈皮,枳实,生姜六味组成,治吐后胃虚停饮, 心下胀满.经叶天士化裁后为半夏,黄连,枳实,茯苓,杏仁,陈皮六味.其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宽胸降气化痰;黄连苦味以降胃气;杏仁宣肺降气.盖肺主一 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必以升清为要,受纳必以通降为先。故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 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区别脾胃之不同功能并分别予 以治疗,为叶氏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最重要的贡献,而叶氏茯苓饮即为通降阳明之主要方剂,习医者不可不知也。该方为叶案应用甚广的基本方剂之一并有多种加减 法,学者当于叶案中仔细推求,对比,总结其用法。以笔者经验,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常有得心应手之效。 [上例在经络测图上必然手10 ∑y±,当胃纳停滞虚时手10右⊥∧。可通过经络测图的左气右血、左升右降的“四维网络”来推出施治方法。]
     
    2006 5 7 茯苓饮原方出自<外台秘要>, 方后注:"仲景方 ". 其方作为<金匱要略=附方而广为人知. 该方的主治及叶氏对于此方的化裁,  孙老师于按语中已有说明,   兹略. 应该说明的是, 该方功用为和胃降气化痰. 其主治在胃而不在脾, 故叶氏称其为通降阳明法. 胃气壅滞停饮的主要表现为心下有滞留感觉, 患者主诉常称"心口顶", 为其主 要用药指征.  胃气不降可有多种兼证, 孙老师另有医案示范, 以后将陆续发表. 半夏泻心汤为上热下寒病机, 以心下胀痞停饮为其主要表现. 上热则 呕恶, 下寒则泄泻.  以此对照, 自与叶氏茯苓饮不同. 以组方性味言, 叶氏茯苓饮为微苦辛温佐苦寒法, 半夏泻心汤则为辛苦寒热倂用法, 即辛开苦降法,以散饮解结.
治病必求于本的追求
《灵枢 病本》:"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 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素问 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 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反映了先哲对治疗疾病所作的努力  [施药依经络四维网络的各经变型来阴阳、虚实寒热以 Q 点的分布来找器质病变存在区,列为主观查判点,其它的网络波动:  ∧、∨、≧、∪、∩、≌等状态标志仅是反映当前经络生命过程的生理过程,如体质偏差、冬夏气候和当时兴奋与倦疲等的自然同步。  生命传递的活力将尊崇气血左升右降,维系平衡、这是生命活力的本能自愈力!]
赵**,女,22岁,电话:0357-4524912  常住地址:山西省曲沃县西寺塔巷19号。
    患者于入院前20天无明显原因出现脚踝 浮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无腰痛,无皮疹、关节痛,无腔溃疡,无光过敏。县医院查尿常规:PRO +2,BLD +1,WBC +1,无镜 检,血常规:正常。2天后双下肢浮肿,复查尿常规:PRO 2+,BLD 3+,镜检:RBC2~3/HP;血浆蛋白正常;双肾B超未见异常。遂到山西侯 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BP100/60mmHg。诊断不详,给抗感染、利尿消肿等治疗。水肿减轻,复查尿PRO 3+,TCH 6.17 mmol/L. 入院前9天到山西医大第二医院就诊。查肾功能:正常;尿常规:PRO 3+,BLD 2+,镜检RBC 3~4/HP,WBC 2~3/HP;24小时尿 蛋白定量1.935g(尿量2250ml);血ALB 28.6g/L,C3、TCH及TG 均正常;ENA及抗 ds-DMA均为阴性,抗ANA +  1:1280 NS;ASO及RF均正常;ESR 32mm/h;超声示:膀胱直肠窝少量积液,双肾未见异常。诊为“肾病综合征”。给予强的松 (5.11)50mg 1/日及潘生丁、黄葵胶囊等口服。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现症见:双脚踝偶有浮肿,纳可寐安,尿量可,尿中多泡沫,大便 调。
既往自述13岁时曾因双膝关节痛而就诊于中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给口服西药及中草药(具体不详)后症状缓解,后未再出现。家族中无同类病史。
体检:T:36.7oC    P:68次/分    R:18次/分    BP:90/60mmHg
神清语利。双颔下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质韧,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眼睑轻度双肺叩清音,呼吸音清,无啰音。心音低钝,心率84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压痛、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双脚踝偶有浮肿,纳可寐安,尿量可,尿中多泡沫,大便调。舌质暗,苔厚腻,脉弦滑。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水肿
脾肾气虚,湿热内蕴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肾功能正常)?[这是中西医最常见的化验分析法。该信息量缺少中医的,或少了些所以有些3甲大的医院的肾病专科怕用中药毁了西医疗法排斥中医、病人当然也就听话了。由于有经络测图方式来体现中医、方便可连续.记录、重复性和公正性存在,这对师传名中医医术发挥和以理服人方可扬中医也能找中西医各自的不足、利用《经络图示仪》是个合作辨理有利患者之法。有个近来测查的实例下面搬来供品味:        该例住北京友谊医院在20074月初因家务生气恼后、感觉肋之下至少腹部不适,离异10年以开车养家、有女强人之态。血压不高、近年欲再婚之事力气恼之岔。事后半月面腿脚面圴可见中度浮肿至双手乏力连一代卫生纸走200米路都不行而住院、当时也尿少。测查时以出院半月之久但面部和脚还可常人看之言泘肿有病。第一次测即见右手7、Q 点 手8也有电灼感。足右7 8 测时也同手右 7 8 测井反映。从左升右降左主气右主血和手足7 测井点异态为Q  点反映可感到有血郁滞之疑。测时离患者早起服激素类等12片药约10小时以后。本文的测图是3天后重测的。其足9 井测点的右测井有穴质反应提示肾损害。患者讲在住时做了肾穿刺 最终也没说清就以肾病综合症来治吧!叮嘱别看中医吃汤药…。]
[我不敢乱评议,摘些下文和名中医赵大夫的施治案例来引深以及抛砖引玉!]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以起病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特征。ASO滴定度升高,血清补体C3及总补体在起病时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至正常。
治疗:西医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法为主,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韦、元参、僵蚕、青风藤、白茅根、丹皮等,肉眼血尿加小蓟、紫珠草、蒲黄炭。治疗效果好,且患者经济负担轻。
2.IgA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和(或)持续的镜下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诊断的确立,有赖于肾穿,免疫荧光显示系膜区有IgA沉积。
治疗:中医治疗用药与急性肾炎相似,只不过应加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的成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薄基底膜肾病:本病有家族史,故原称为家族性良性血尿,临床特点是持续性镜下血尿,无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肾衰。肾穿刺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变薄(265nm)是其病理特征。
治疗: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一般以肺肾气阴两虚证多见,可用大补元煎加减,用药:生黄芪、太子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淮山药、枸杞子、当归、丹皮、白茅根、茜草等。
4. 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有明显的家族史,以青年男性多见,约占慢性肾炎综合征的3%。起病隐匿,小儿时仅有无症状轻度蛋白尿和反复发生的血尿,约60%患儿可为肉眼血尿,常在剧烈运动后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肾功能缓进性减退,常伴有耳聋,眼异常(圆锥形角膜或球形晶体、近视、白内障、视网 膜病)。
治疗:对症治疗,可试用中医药治疗,肝肾阴虚型,治宜平肝补肾,佐以活血止血,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白菊花、生地、山萸 肉、女贞子、旱莲草、茯苓、丹皮、生蒲黄、白茅根、参三七粉(冲粉)。脾肾阳虚型,治宜健脾补肾、佐以活血止血,方用无比山药丸加减:山药、女贞子、旱莲草、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茜草根、参三七粉(冲服)。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上以皮肤紫癜、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及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而血小板正常为特征。
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减少激素的副作用,而且对消除血尿有较好的疗效。除使用标准激素疗程外,中药可选用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的药物效果较好,不能一味的使用止血药。我们常用的中药有:白花蛇舌草、紫草、石韦、生地、赤芍、丹皮、秦艽、小蓟等。
2.狼疮性肾炎:已确定为肾小球性血尿,若患者为青年女性,颊部出现过蝶形红斑,常有口腔溃疡,就应作免疫学检查,如血清ANA,抗ds-DNA,抗SM阳性,C3、C4、CH50低下,诊断即可确定。
治疗:CTX冲击疗法+标准激素疗程+中药的三联疗法较为理想,这不仅能减少肾衰的发生,而且能减少激素的用量,减轻CTX和激素的副反应,有利于激素的撤减
肾病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肾脏病由于病情隐蔽,了解肾脏的常见临床表现对早日发现并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水肿 2.高血压 3.贫血 4.血尿 5.腰痛 6.排尿异常少尿和无尿,或夜尿增多。 7.骨痛 8.尿中泡沫增多 9.其它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苍白,常被误作消化道肿瘤、贫血而作各种检查.
 肾衰尿毒症早期临床表现有
(1) 消化系统:有尿毒症口炎、胃炎、结肠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及口中有尿味等。
(2)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包炎,部分病员可出现心包积液。
(3) 呼吸系统:呼气有氨味,呼吸稍快而深,严重时可出现尿毒症性肺炎。
(4) 造血系统:贫血和出血倾向最为常见。
(5) 神经系统:易疲乏,记忆力减退,烦躁失眠;晚期可出现嗜睡、谵语、昏迷及躁狂等。
(6) 皮肤与粘膜:如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等。
(7)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当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时,可出现夜尿增多;也可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导致尿少。晚期可出现血磷增高、血钙降低及高钾症状。
  肾功能衰竭与尿毒症即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排泄、分泌及调节机能的减退,如各种慢性肾脏疾患肾功能恶化的结果。肾功能不全失代偿阶段可统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各种肾炎、肾病均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以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而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是各种肾脏疾病晚期的临床综合征。是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的中末阶段,根据相关检测、检验和症状表现以及血肌酐、尿素氮等相关指标升高的不同程度,可分别定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
    由于肾功能低下,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血肌酐在不超过178umoI/L,血尿素氮不超过9mmoI/L时,患者无任何症状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当血肌酐超过178umoI/L,血尿素氮超过9mmoI/L,病人仍无临床症状,只是感到乏力,食欲减退和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为氮质血症期。当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血肌酐超过445umoI/L,血尿素氮超过20mmoI/L时并有明显临床症状,此时为尿毒症期。
说的很对,现在人们对中医有很多盲点,对中医不够了解,才有很多不对的想法,在加之现在中医的发展有它的略势,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也是我们这些学中医的无奈,中医本来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现在却缺少临床经验,人们生病旧大多采用西医的方法治疗,而不愿喝汤药
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  
彭建中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文所论慢性肾病定义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肾系病。这类疾病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业师赵绍琴教授辨治本病经验丰富,方法独特,效果显著,兹为介绍。
  理论探讨
   1 慢性肾病非虚论:传统观点认为慢性肾病属于肾虚,在中医理论中确有肾主虚论,但此论仅仅针对肾主生殖发育而言,而西医的肾是泌尿排泄器官,二者不可混同。从临床角度看,这类疾病大多始于外邪侵袭,又每因外感因素而复发或加重,确属病由邪生。邪久留于体内,病愈久,邪愈深。其临床表现:心烦急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面浊舌红,苔腻脉数,综观脉舌色症,均属热盛邪实。据此分析其尿蛋白阳性、镜下血尿等,可知其为热伤血络所致。至慢性肾衰阶段,其血肌 酐、尿素氮的升高,更属邪蓄成毒,蕴郁血中之象。故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确定为热郁血分络脉瘀阻。至于一些患者表现出神疲乏力以及贫血貌等,可视为邪实阻滞、气血失运所致,正所谓“大实若羸”之象,不可便认为虚而用补法。针对慢性肾病热郁血分的基本病机,确定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可获预期效果。
  2 慢性肾病忌食蛋白论:尿蛋白持续阳性是慢性肾病的重要特征。在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以致诱发低蛋白血症和水肿。对此,西医学主张患者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以弥补蛋白的流失。长期以来,丢蛋白补蛋白就成了医患共同恪守的饮食原则。临床表明,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 会加剧蛋白从尿中流失。有鉴于此,赵师从70年代初就采取了限制蛋白饮食的方法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并总结提出了丢蛋白忌蛋白的饮食原则。限制蛋白 的摄入能够减轻肾脏的负担,有助于消除尿蛋白。国际上直到80年代才有类似的报道,并从实验和临床方面得到了证实。
  3 慢性肾病宜动 不宜静论:传统的治疗慢性肾病的临床方案要求患者以休息静养配合洽疗,轻者减少活动,重者绝对卧床。这种方法沿用已久,其利弊为何,从未有人探究。赵师立 足临床辨析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热入血分络脉瘀阻,若长期卧床静止就可能加重其瘀阻的程度,甚至诱发肾萎缩或加速其发展。根据中医的恒动观分析,生命在于运动,坚持适度的运动以利气血流通,减轻络脉瘀阻,增加肾脏血液灌流,对于肾脏功能的恢复是十分必要的。临床表明,坚持以步行为主的运动有利于消除尿蛋白、减轻水肿、增强体力,改善肾功能,是赵师治疗慢性肾病综合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4 慢性肾病可遗传论:西医学认为慢性肾炎属于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但对其与遗传的关系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临床发现,相当多的肾病患者有家族史。母子、母女和兄弟姐妹同患肾病的情况较为常见。有陈姓姐妹七人中有四人先后患慢性肾病。追踪其祖母死于肾病。赵师依据大量临床事实提出慢性肾病可遗传论,并指出,正是这种遗传因素决定了慢性肾 病患者的特异性体质。这一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慢性肾病大多数表现为血分郁热。其血热体质得之于先天,再感外邪而发病。赵师的这一观点,为深入 研究慢性肾病的病因病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5 慢性肾功能损害可逆论:西医学认为慢性肾病一旦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就不可逆地进行性恶化, 直到死亡。赵师在临床上治疗了大量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效果显著。有的病情发展得以延缓,能保持长期稳定;有的肾功能得以恢复,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还有已依赖血液透析的病人经过治疗逐渐延长透析间期,最终停止了透析。据此,赵师认为慢肾功损害是完全有可能恢复的。他采用内服中药、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患者的肾功能部分地得以恢复,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学的巨大潜力。
  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针对慢性肾 病的基本病机,确定以凉血化瘀为主,佐以疏风胜湿、疏调三焦。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热郁血分、络脉瘀阻,故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其病多因外邪屡犯深入血 分,致湿热蕴郁三焦不利,故又当辅以风药辛散通行,疏风胜湿,佐以疏调三焦以助运化而通水道。临床当依法遣药组方。
  临床常用药物举例:
  凉血化瘀:生地榆、炒槐花、赤芍、丹参、茜草、小蓟、白茅根、凤尾草、鬼箭羽。
  疏风胜湿:荆芥、防风、白芷、独活、苏叶、柴胡、葛根、白蒺藜、蔓荆子。
  疏调三焦: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使君子、雷丸、大黄、杏仁、枇杷叶。
  临床常用加减法举例:
  腰痛较重:丝瓜络、桑枝、独活。确属肾虚腰痛选用杜仲、川续断、补骨脂。
  血尿或镜下血尿:干荷叶、藕节、白茅根、小蓟、云南白药、三七粉。
  浮肿较重: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浮萍草。确属气虚水肿者重用黄芪30~100克。
  肝热梦多;柴胡、黄芩、川楝子、胆草。
  阴血不足:旱莲草、女贞子、生地黄。
  皮肤瘙痒: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
  恶心呕吐:半夏、黄连、苏叶、灶心土。
  喘憋胸闷:桑白皮、地骨皮、葶苈子。
  咳嗽痰多;苏叶子、前胡、杏仁、浙贝母、枇杷叶。
  临床处方举例:
  肾炎1号:主治慢性肾炎尿蛋白持续阳性,舌红苔腻根厚,脉濡滑数者:荆芥、防风、生地榆、赤芍、丹参、茅芦根、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
  尿毒1号:主治尿毒症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舌红苔腻垢厚,脉弦滑数按之有力:荆芥炭、苏叶、生地榆、茜草、丹参、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大黄、灶心土、黄连。

  依法遣药,随证加减,法为定法,方乃活方,可称 “上 工”。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应用范围。但长期以来,在中药应用中有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中药是无毒、无副作用的,尤 其是中草药,系来源于天然植物,更是绝对无毒和安全的。而事实上,不仅我国早就有对中药毒性的阐述,近年来不断增多的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更使得这一 问题变得令人注目。中药可引起呼吸、循环、泌尿、生殖、消化等多系统的损害,严重时还可导致死亡。由于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毒器官,其特殊的解剖和功能特点 决定了肾脏易于产生药物的毒性反应,国外学者甚至提出“中草药性肾病”这一新概念。现仅对中药的肾脏损害作“”初步的概述。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提出下文懂得中医的还可就下药还可提出许多副作用,中药通过辨证组方,方可有的放矢达到方成无药,其原本单味药性以神仙难辨真是绝了!]
   国内报道具有肾毒性的中药已达70多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典》等较权威的文献,列举了30多种 具有肾毒性的中草药,如木通、雷公藤、斑蝥、鱼胆、草乌、蜈蚣、猪胆、棉酚、益母草、防己、厚朴、苍耳子、相思子、黑豆、望江南子、土贝母、千年健、苦楝皮、北豆根、天花粉、牵牛子、胖大海、朱砂、蛇胆、马兜铃、土荆芥、巴豆、芦荟、使君子、生蜂蜜、铁脚威灵仙、大枫子、金樱根、泽泻、钩吻等30余种。
在长期的临床中,又陆续新发现并见诸文献一批具有肾毒性的中药:绿矾、番泻叶、虎杖、侧柏叶、补骨脂、大蒜、槟榔、荜橙茄、肉桂、丁香、柴胡、萱草根、大青叶、臭梧桐、松节、海马、冬虫夏草、鸦胆子、丢了棒、山道年、洋金花、密陀僧、白花丹、黄独、红娘子、六轴子、芫花、八角枫、铅丹、乌柏、山慈菇
菇、雄黄、昆明山海棠、轻粉、油酮子、砒霜、红升丹等。其中近半数的药物是被《中国药典》定为无毒的。
中药肾毒性的临床表现
中药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表现为肾功能衰竭者为多。按病情进展快慢区分,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渐进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在服用中药后 较短时间内(一般为一两天至数周)发生,常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很快出现氮质血症、少尿、甚至无尿。但也有部分患者无尿量减少。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 死,也可为急性间质性肾炎,预后一般较好,及时停药并给予支持对症治疗常可恢复。但也有少数重症者死亡。渐进性肾功能衰竭起病可以表现为类似急性肾功能衰 竭,但多数起病缓慢且隐匿,病变均呈进行性发展,往往数月至数年内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理多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较难逆转。此外,中药肾损害 还可以表现为肾小管疾病,如肾小管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及尿崩症等。少数患者还可以表现为肾小球肾炎。
   中药肾毒性机制
根据现有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中草药所致的肾损害主要在肾小管和间质,而对肾小球几乎没有损害。现代医学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对于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病变和肾小血管病变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的认识也颇不一致。
  草药的植物学种属是导致其肾损害的基本因素,它决定了某种中草药是否具有导致肾脏损害的潜在可能。医务人员对各种中药的性能认识不清、研究不透。  轻信偏方、秘方,如有人轻信鱼胆能清热、明目、健胃,吞食草鱼胆后造成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衰,经抢救才脱离危险。 用药时间过长:一些中草药,如雷公腾,尽管单次剂量并不大,但连服后可造成蓄积中毒。 中药炮制加工不当:无论是来自动植物或矿物的中药,初期都是生药,大都需要经过加工炮 制,才能用于临床。 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其它一些因素,包括配伍、剂型、煎制方法、服用方法、剂量均可影响中药对肾脏的毒性 作用。通过分析中药导致肾损害的病例发现,过量服用导致的肾损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89.68%);相信游医偏方和无医嘱擅自服用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33.33%)。
   2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治疗慢性肾病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药物治疗取得预期疗效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忌食一切高蛋白食物,动物性蛋白 食物如鱼、虾、肉、蛋、奶及其制品,植物蛋白如豆类和豆制品等均在禁忌之列;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蒜苗、韭菜、葱、姜、蒜、大料、胡椒、咖喱、 香椿、香菜等;③忌食一切营养滋补品、滋补药以及高热量食物;④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和饮茶。
  上述饮食宜忌各有其意义。忌食高蛋白食物在于减轻肾脏负担以利其修复;忌食刺激性食物和营养补品目的在于防止增热上火,以免加重病情;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饮茶有助于肾脏排泄,故皆于肾病有益,然也不可太多,贵在适度也。
   3 运动锻炼:坚持适度的运动锻炼对于慢性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增强体力,促进气血流通,防止和减缓肾脏萎缩,对于受损肾脏的修复和肾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运动的形式以步行为主,体力强者可急如竞走,体力弱者可缓如散步。选择空气清新的场所进行步行锻炼,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不少于1 小时。循序渐进,逐渐增量,持之以恒,必见功效。
  治验举例
  例1、肾病综合征验案:张某,男,22岁。1988年 患肾病综合征,用激素、环磷酰胺等无效。因进食大量高蛋白而致加重。1990年12月初诊,尿蛋白++++,高度浮肿。舌红苔腻脉象滑数。证属热入血分、 络脉瘀阻。治以凉血化瘀方法。药用:荆芥、防风、白芷、独活、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茅芦根、大黄。服上方两周后尿蛋白开始下降,三月后尿检转阴, 浮肿全消。随访至今未复发。本案患者治疗中能严格忌口,坚持锻炼,故得根治。
  例2、氮质血症验案:褚某,男,29岁。1991年秋体 检时发现尿蛋白阳性,血肌酐3.1mg/dl,尿素氮37mg/dl,B超示双肾轻度萎缩。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经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口 服氧化淀粉等,未见好转。后按中医肾虚证治疗,服用六味地黄丸等补肾剂半年余,病情有所加重,血肌酐3.4mg/dl,尿素氮41mg/dl。1992年 8月初诊,心烦梦多,便干溲赤,脉象弦细滑数,舌红苔白根厚,尿蛋白++。证属热郁血分、络脉瘀阻。治以凉血化瘀方法。方用荆芥炭、防风、白芷、生地榆、 炒槐花、丹参、茜草、茅芦根、大黄,并嘱其严格控制饮食,坚持步行锻炼,每日不少于3小时,如此调治半年,复查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尿蛋白±;B超表明 双肾较前有所增大。
  例3、尿毒症验案:包某,男,28岁。1992年11月发现尿毒症。1993年初来京作血液透析。1993年二月 初诊时,每周行血透三次,已三月余。透前血肌酐6.7mg/dL,尿素氮54mg/dL。证见尿少,下肢浮肿,便干,神疲乏力,呕恶肤痒,面色晦暗,舌淡 苔腻垢厚,脉象弦滑数,按之有力,血色素5g/dL。证属邪蕴成毒,深入血分,急投凉血化瘀,清泄邪毒之剂。荆芥炭、防风、佩兰、藿香、生地榆、炒槐花、 丹参、茜草、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大腹皮、槟榔、大黄、灶心土,并嘱其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锻炼。药后呕恶肤痒已止,尿增肿消,便通力增。在患者密 切配合下,两周后开始延长透析间隔,由开始的每周三次逐渐减为每周二次、每周一次,至1993年10月完全停透。1993年12月复诊,停透67天,面色较润泽,二便如常,自觉有力。近查血肌酐2.3mg/dl,尿素氮27mg/dl,血色素10.3g/dl。遂拟下方:荆芥、防风、白芷、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大腹皮、槟榔,患者携方返里。1994年3月,有患者同乡来京就医于赵师,告知包某近况甚佳,已能下地干活,身体较前强壮,仍在依法治疗。
  [以此例来促中西医之互补,用好了对患者有利!此为‘仁术’]   欲了能《经络图示仪》应用祥情:   www.jingluo.cn     供讨论共勉。
蒋新民 | 2007-6-10 12: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蒋新民 | 2007-6-10 12: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西医所说的“肾病综合症”在经络测图上的指导
                6/10/2007   蒋新民
   
我选了些文摘在构思中医处理方法。以抜正对中医的杂乱,以及有了经络测图后少走弯路及对师传中医的真正继成。这些我用[   ]方括号来标之。  肾病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肾脏病由于病情隐蔽,了解肾脏的常见临床表现对早日发现并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水肿 2.高血压 3.贫血 4.血尿 5.腰痛 6.排尿异常少尿和无尿,或夜尿增多。 7.骨痛 8.尿中泡沫增多 9.其它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苍白,常被误作消化道肿瘤、贫血而作各种检查.
 
  肾功能衰竭与尿毒症即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排泄、分泌及调节机能的减退,如各种慢性肾脏疾患肾功能恶化的结果。肾功能不全失代偿阶段可统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各种肾炎、肾病均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以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而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是各种肾脏疾病晚期的临床综合征。是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的中末阶段,根据相关检测、检验和症状表现以及血肌酐、尿素氮等相关指标升高的不同程度,可分别定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
   由于肾功能低下,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血肌酐在不超过178umoI/L,血尿素氮不超过9mmoI/L时,患者无任何症状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当血肌酐超过178umoI/L,血尿素氮超过9mmoI/L,病人仍无临床症状,只是感到乏力,食欲减退和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为氮质血症期。当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血肌酐超过445umoI/L,血尿素氮超过20mmoI/L时并有明显临床症状,此时为尿毒症期。
刘某 女   21岁 
    2006年2月25日诊: 胃疼,恶心数日,大便数日未行。发病后在校医院治疗数日无效,特返家来诊。脉右沉洪,左沉滑洪,两手均有力。舌瘦微红,苔薄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3克  枳实12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炒麦芽15克
                                                                                                         水煎服  一剂   
  两月后来诊他病时告:前诊服药后次日痛止,纳增,原大便干燥亦转为正常.  
  
    按:上方前六味,余称之为叶氏茯苓饮.该方由古方<外台>茯苓饮化裁而来.<外台>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陈皮,枳实,生姜六味组成,治吐后胃虚停饮, 心下胀满.经叶天士化裁后为半夏,黄连,枳实,茯苓,杏仁,陈皮六味.其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宽胸降气化痰;黄连苦味以降胃气;杏仁宣肺降气.盖肺主一 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必以升清为要,受纳必以通降为先。故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 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区别脾胃之不同功能并分别予 以治疗,为叶氏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最重要的贡献,而叶氏茯苓饮即为通降阳明之主要方剂,习医者不可不知也。该方为叶案应用甚广的基本方剂之一并有多种加减 法,学者当于叶案中仔细推求,对比,总结其用法。以笔者经验,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常有得心应手之效。 [上例在经络测图上必然手10 ∑y±,当胃纳停滞虚时手10右⊥∧。可通过经络测图的左气右血、左升右降的“四维网络”来推出施治方法。]
     
    2006 5 7 茯苓饮原方出自<外台秘要>, 方后注:"仲景方 ". 其方作为<金匱要略=附方而广为人知. 该方的主治及叶氏对于此方的化裁,  孙老师于按语中已有说明,   兹略. 应该说明的是, 该方功用为和胃降气化痰. 其主治在胃而不在脾, 故叶氏称其为通降阳明法. 胃气壅滞停饮的主要表现为心下有滞留感觉, 患者主诉常称"心口顶", 为其主 要用药指征.  胃气不降可有多种兼证, 孙老师另有医案示范, 以后将陆续发表. 半夏泻心汤为上热下寒病机, 以心下胀痞停饮为其主要表现. 上热则 呕恶, 下寒则泄泻.  以此对照, 自与叶氏茯苓饮不同. 以组方性味言, 叶氏茯苓饮为微苦辛温佐苦寒法, 半夏泻心汤则为辛苦寒热倂用法, 即辛开苦降法,以散饮解结.
治病必求于本的追求
《灵枢 病本》:"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 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素问 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 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反映了先哲对治疗疾病所作的努力  [施药依经络四维网络的各经变型来阴阳、虚实寒热以 Q 点的分布来找器质病变存在区,列为主观查判点,其它的网络波动:  ∧、∨、≧、∪、∩、≌等状态标志仅是反映当前经络生命过程的生理过程,如体质偏差、冬夏气候和当时兴奋与倦疲等的自然同步。  生命传递的活力将尊崇气血左升右降,维系平衡、这是生命活力的本能自愈力!]
赵**,女,22岁,电话:0357-4524912  常住地址:山西省曲沃县西寺塔巷19号。
    患者于入院前20天无明显原因出现脚踝 浮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无腰痛,无皮疹、关节痛,无腔溃疡,无光过敏。县医院查尿常规:PRO +2,BLD +1,WBC +1,无镜 检,血常规:正常。2天后双下肢浮肿,复查尿常规:PRO 2+,BLD 3+,镜检:RBC2~3/HP;血浆蛋白正常;双肾B超未见异常。遂到山西侯 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BP100/60mmHg。诊断不详,给抗感染、利尿消肿等治疗。水肿减轻,复查尿PRO 3+,TCH 6.17 mmol/L. 入院前9天到山西医大第二医院就诊。查肾功能:正常;尿常规:PRO 3+,BLD 2+,镜检RBC 3~4/HP,WBC 2~3/HP;24小时尿 蛋白定量1.935g(尿量2250ml);血ALB 28.6g/L,C3、TCH及TG 均正常;ENA及抗 ds-DMA均为阴性,抗ANA +  1:1280 NS;ASO及RF均正常;ESR 32mm/h;超声示:膀胱直肠窝少量积液,双肾未见异常。诊为“肾病综合征”。给予强的松 (5.11)50mg 1/日及潘生丁、黄葵胶囊等口服。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现症见:双脚踝偶有浮肿,纳可寐安,尿量可,尿中多泡沫,大便 调。
既往自述13岁时曾因双膝关节痛而就诊于中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给口服西药及中草药(具体不详)后症状缓解,后未再出现。家族中无同类病史。
体检:T:36.7oC    P:68次/分    R:18次/分    BP:90/60mmHg
神清语利。双颔下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质韧,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眼睑轻度双肺叩清音,呼吸音清,无啰音。心音低钝,心率84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压痛、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双脚踝偶有浮肿,纳可寐安,尿量可,尿中多泡沫,大便调。舌质暗,苔厚腻,脉弦滑。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水肿
脾肾气虚,湿热内蕴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肾功能正常)?[这是中西医最常见的化验分析法。该信息量缺少中医的,或少了些所以有些3甲大的医院的肾病专科怕用中药毁了西医疗法排斥中医、病人当然也就听话了。由于有经络测图方式来体现中医、方便可连续.记录、重复性和公正性存在,这对师传名中医医术发挥和以理服人方可扬中医也能找中西医各自的不足、利用《经络图示仪》是个合作辨理有利患者之法。有个近来测查的实例下面搬来供品味:        该例住北京友谊医院在20074月初因家务生气恼后、感觉肋之下至少腹部不适,离异10年以开车养家、有女强人之态。血压不高、近年欲再婚之事力气恼之岔。事后半月面腿脚面圴可见中度浮肿至双手乏力连一代卫生纸走200米路都不行而住院、当时也尿少。测查时以出院半月之久但面部和脚还可常人看之言泘肿有病。第一次测即见右手7、Q 点 手8也有电灼感。足右7 8 测时也同手右 7 8 测井反映。从左升右降左主气右主血和手足7 测井点异态为Q  点反映可感到有血郁滞之疑。测时离患者早起服激素类等12片药约10小时以后。本文的测图是3天后重测的。其足9 井测点的右测井有穴质反应提示肾损害。患者讲在住时做了肾穿刺 最终也没说清就以肾病综合症来治吧!叮嘱别看中医吃汤药…。]
[我不敢乱评议,摘些下文和名中医赵大夫的施治案例来引深以及抛砖引玉!]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以起病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特征。ASO滴定度升高,血清补体C3及总补体在起病时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至正常。
治疗:西医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法为主,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韦、元参、僵蚕、青风藤、白茅根、丹皮等,肉眼血尿加小蓟、紫珠草、蒲黄炭。治疗效果好,且患者经济负担轻。
2.IgA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和(或)持续的镜下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诊断的确立,有赖于肾穿,免疫荧光显示系膜区有IgA沉积。
治疗:中医治疗用药与急性肾炎相似,只不过应加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的成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薄基底膜肾病:本病有家族史,故原称为家族性良性血尿,临床特点是持续性镜下血尿,无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肾衰。肾穿刺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变薄(265nm)是其病理特征。
治疗: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一般以肺肾气阴两虚证多见,可用大补元煎加减,用药:生黄芪、太子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淮山药、枸杞子、当归、丹皮、白茅根、茜草等。
4. 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有明显的家族史,以青年男性多见,约占慢性肾炎综合征的3%。起病隐匿,小儿时仅有无症状轻度蛋白尿和反复发生的血尿,约60%患儿可为肉眼血尿,常在剧烈运动后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肾功能缓进性减退,常伴有耳聋,眼异常(圆锥形角膜或球形晶体、近视、白内障、视网 膜病)。
治疗:对症治疗,可试用中医药治疗,肝肾阴虚型,治宜平肝补肾,佐以活血止血,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白菊花、生地、山萸 肉、女贞子、旱莲草、茯苓、丹皮、生蒲黄、白茅根、参三七粉(冲粉)。脾肾阳虚型,治宜健脾补肾、佐以活血止血,方用无比山药丸加减:山药、女贞子、旱莲草、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茜草根、参三七粉(冲服)。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上以皮肤紫癜、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及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而血小板正常为特征。
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减少激素的副作用,而且对消除血尿有较好的疗效。除使用标准激素疗程外,中药可选用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的药物效果较好,不能一味的使用止血药。我们常用的中药有:白花蛇舌草、紫草、石韦、生地、赤芍、丹皮、秦艽、小蓟等。
2.狼疮性肾炎:已确定为肾小球性血尿,若患者为青年女性,颊部出现过蝶形红斑,常有口腔溃疡,就应作免疫学检查,如血清ANA,抗ds-DNA,抗SM阳性,C3、C4、CH50低下,诊断即可确定。
治疗:CTX冲击疗法+标准激素疗程+中药的三联疗法较为理想,这不仅能减少肾衰的发生,而且能减少激素的用量,减轻CTX和激素的副反应,有利于激素的撤减
肾病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肾脏病由于病情隐蔽,了解肾脏的常见临床表现对早日发现并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水肿 2.高血压 3.贫血 4.血尿 5.腰痛 6.排尿异常少尿和无尿,或夜尿增多。 7.骨痛 8.尿中泡沫增多 9.其它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苍白,常被误作消化道肿瘤、贫血而作各种检查.
 肾衰尿毒症早期临床表现有
(1) 消化系统:有尿毒症口炎、胃炎、结肠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及口中有尿味等。
(2)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包炎,部分病员可出现心包积液。
(3) 呼吸系统:呼气有氨味,呼吸稍快而深,严重时可出现尿毒症性肺炎。
(4) 造血系统:贫血和出血倾向最为常见。
(5) 神经系统:易疲乏,记忆力减退,烦躁失眠;晚期可出现嗜睡、谵语、昏迷及躁狂等。
(6) 皮肤与粘膜:如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等。
(7)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当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时,可出现夜尿增多;也可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导致尿少。晚期可出现血磷增高、血钙降低及高钾症状。
  肾功能衰竭与尿毒症即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排泄、分泌及调节机能的减退,如各种慢性肾脏疾患肾功能恶化的结果。肾功能不全失代偿阶段可统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各种肾炎、肾病均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以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而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是各种肾脏疾病晚期的临床综合征。是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的中末阶段,根据相关检测、检验和症状表现以及血肌酐、尿素氮等相关指标升高的不同程度,可分别定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
    由于肾功能低下,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血肌酐在不超过178umoI/L,血尿素氮不超过9mmoI/L时,患者无任何症状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当血肌酐超过178umoI/L,血尿素氮超过9mmoI/L,病人仍无临床症状,只是感到乏力,食欲减退和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为氮质血症期。当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血肌酐超过445umoI/L,血尿素氮超过20mmoI/L时并有明显临床症状,此时为尿毒症期。
说的很对,现在人们对中医有很多盲点,对中医不够了解,才有很多不对的想法,在加之现在中医的发展有它的略势,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也是我们这些学中医的无奈,中医本来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现在却缺少临床经验,人们生病旧大多采用西医的方法治疗,而不愿喝汤药
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  
彭建中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文所论慢性肾病定义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肾系病。这类疾病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业师赵绍琴教授辨治本病经验丰富,方法独特,效果显著,兹为介绍。
  理论探讨
   1 慢性肾病非虚论:传统观点认为慢性肾病属于肾虚,在中医理论中确有肾主虚论,但此论仅仅针对肾主生殖发育而言,而西医的肾是泌尿排泄器官,二者不可混同。从临床角度看,这类疾病大多始于外邪侵袭,又每因外感因素而复发或加重,确属病由邪生。邪久留于体内,病愈久,邪愈深。其临床表现:心烦急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面浊舌红,苔腻脉数,综观脉舌色症,均属热盛邪实。据此分析其尿蛋白阳性、镜下血尿等,可知其为热伤血络所致。至慢性肾衰阶段,其血肌 酐、尿素氮的升高,更属邪蓄成毒,蕴郁血中之象。故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确定为热郁血分络脉瘀阻。至于一些患者表现出神疲乏力以及贫血貌等,可视为邪实阻滞、气血失运所致,正所谓“大实若羸”之象,不可便认为虚而用补法。针对慢性肾病热郁血分的基本病机,确定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可获预期效果。
  2 慢性肾病忌食蛋白论:尿蛋白持续阳性是慢性肾病的重要特征。在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以致诱发低蛋白血症和水肿。对此,西医学主张患者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以弥补蛋白的流失。长期以来,丢蛋白补蛋白就成了医患共同恪守的饮食原则。临床表明,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 会加剧蛋白从尿中流失。有鉴于此,赵师从70年代初就采取了限制蛋白饮食的方法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并总结提出了丢蛋白忌蛋白的饮食原则。限制蛋白 的摄入能够减轻肾脏的负担,有助于消除尿蛋白。国际上直到80年代才有类似的报道,并从实验和临床方面得到了证实。
  3 慢性肾病宜动 不宜静论:传统的治疗慢性肾病的临床方案要求患者以休息静养配合洽疗,轻者减少活动,重者绝对卧床。这种方法沿用已久,其利弊为何,从未有人探究。赵师立 足临床辨析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热入血分络脉瘀阻,若长期卧床静止就可能加重其瘀阻的程度,甚至诱发肾萎缩或加速其发展。根据中医的恒动观分析,生命在于运动,坚持适度的运动以利气血流通,减轻络脉瘀阻,增加肾脏血液灌流,对于肾脏功能的恢复是十分必要的。临床表明,坚持以步行为主的运动有利于消除尿蛋白、减轻水肿、增强体力,改善肾功能,是赵师治疗慢性肾病综合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4 慢性肾病可遗传论:西医学认为慢性肾炎属于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但对其与遗传的关系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临床发现,相当多的肾病患者有家族史。母子、母女和兄弟姐妹同患肾病的情况较为常见。有陈姓姐妹七人中有四人先后患慢性肾病。追踪其祖母死于肾病。赵师依据大量临床事实提出慢性肾病可遗传论,并指出,正是这种遗传因素决定了慢性肾 病患者的特异性体质。这一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慢性肾病大多数表现为血分郁热。其血热体质得之于先天,再感外邪而发病。赵师的这一观点,为深入 研究慢性肾病的病因病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5 慢性肾功能损害可逆论:西医学认为慢性肾病一旦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就不可逆地进行性恶化, 直到死亡。赵师在临床上治疗了大量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效果显著。有的病情发展得以延缓,能保持长期稳定;有的肾功能得以恢复,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还有已依赖血液透析的病人经过治疗逐渐延长透析间期,最终停止了透析。据此,赵师认为慢肾功损害是完全有可能恢复的。他采用内服中药、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患者的肾功能部分地得以恢复,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学的巨大潜力。
  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针对慢性肾 病的基本病机,确定以凉血化瘀为主,佐以疏风胜湿、疏调三焦。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热郁血分、络脉瘀阻,故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其病多因外邪屡犯深入血 分,致湿热蕴郁三焦不利,故又当辅以风药辛散通行,疏风胜湿,佐以疏调三焦以助运化而通水道。临床当依法遣药组方。
  临床常用药物举例:
  凉血化瘀:生地榆、炒槐花、赤芍、丹参、茜草、小蓟、白茅根、凤尾草、鬼箭羽。
  疏风胜湿:荆芥、防风、白芷、独活、苏叶、柴胡、葛根、白蒺藜、蔓荆子。
  疏调三焦: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使君子、雷丸、大黄、杏仁、枇杷叶。
  临床常用加减法举例:
  腰痛较重:丝瓜络、桑枝、独活。确属肾虚腰痛选用杜仲、川续断、补骨脂。
  血尿或镜下血尿:干荷叶、藕节、白茅根、小蓟、云南白药、三七粉。
  浮肿较重: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浮萍草。确属气虚水肿者重用黄芪30~100克。
  肝热梦多;柴胡、黄芩、川楝子、胆草。
  阴血不足:旱莲草、女贞子、生地黄。
  皮肤瘙痒: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
  恶心呕吐:半夏、黄连、苏叶、灶心土。
  喘憋胸闷:桑白皮、地骨皮、葶苈子。
  咳嗽痰多;苏叶子、前胡、杏仁、浙贝母、枇杷叶。
  临床处方举例:
  肾炎1号:主治慢性肾炎尿蛋白持续阳性,舌红苔腻根厚,脉濡滑数者:荆芥、防风、生地榆、赤芍、丹参、茅芦根、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
  尿毒1号:主治尿毒症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舌红苔腻垢厚,脉弦滑数按之有力:荆芥炭、苏叶、生地榆、茜草、丹参、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大黄、灶心土、黄连。

  依法遣药,随证加减,法为定法,方乃活方,可称 “上 工”。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应用范围。但长期以来,在中药应用中有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中药是无毒、无副作用的,尤 其是中草药,系来源于天然植物,更是绝对无毒和安全的。而事实上,不仅我国早就有对中药毒性的阐述,近年来不断增多的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更使得这一 问题变得令人注目。中药可引起呼吸、循环、泌尿、生殖、消化等多系统的损害,严重时还可导致死亡。由于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毒器官,其特殊的解剖和功能特点 决定了肾脏易于产生药物的毒性反应,国外学者甚至提出“中草药性肾病”这一新概念。现仅对中药的肾脏损害作“”初步的概述。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提出下文懂得中医的还可就下药还可提出许多副作用,中药通过辨证组方,方可有的放矢达到方成无药,其原本单味药性以神仙难辨真是绝了!]
   国内报道具有肾毒性的中药已达70多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典》等较权威的文献,列举了30多种 具有肾毒性的中草药,如木通、雷公藤、斑蝥、鱼胆、草乌、蜈蚣、猪胆、棉酚、益母草、防己、厚朴、苍耳子、相思子、黑豆、望江南子、土贝母、千年健、苦楝皮、北豆根、天花粉、牵牛子、胖大海、朱砂、蛇胆、马兜铃、土荆芥、巴豆、芦荟、使君子、生蜂蜜、铁脚威灵仙、大枫子、金樱根、泽泻、钩吻等30余种。
在长期的临床中,又陆续新发现并见诸文献一批具有肾毒性的中药:绿矾、番泻叶、虎杖、侧柏叶、补骨脂、大蒜、槟榔、荜橙茄、肉桂、丁香、柴胡、萱草根、大青叶、臭梧桐、松节、海马、冬虫夏草、鸦胆子、丢了棒、山道年、洋金花、密陀僧、白花丹、黄独、红娘子、六轴子、芫花、八角枫、铅丹、乌柏、山慈菇
菇、雄黄、昆明山海棠、轻粉、油酮子、砒霜、红升丹等。其中近半数的药物是被《中国药典》定为无毒的。
中药肾毒性的临床表现
中药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表现为肾功能衰竭者为多。按病情进展快慢区分,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渐进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在服用中药后 较短时间内(一般为一两天至数周)发生,常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很快出现氮质血症、少尿、甚至无尿。但也有部分患者无尿量减少。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 死,也可为急性间质性肾炎,预后一般较好,及时停药并给予支持对症治疗常可恢复。但也有少数重症者死亡。渐进性肾功能衰竭起病可以表现为类似急性肾功能衰 竭,但多数起病缓慢且隐匿,病变均呈进行性发展,往往数月至数年内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理多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较难逆转。此外,中药肾损害 还可以表现为肾小管疾病,如肾小管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及尿崩症等。少数患者还可以表现为肾小球肾炎。
   中药肾毒性机制
根据现有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中草药所致的肾损害主要在肾小管和间质,而对肾小球几乎没有损害。现代医学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对于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病变和肾小血管病变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的认识也颇不一致。
  草药的植物学种属是导致其肾损害的基本因素,它决定了某种中草药是否具有导致肾脏损害的潜在可能。医务人员对各种中药的性能认识不清、研究不透。  轻信偏方、秘方,如有人轻信鱼胆能清热、明目、健胃,吞食草鱼胆后造成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衰,经抢救才脱离危险。 用药时间过长:一些中草药,如雷公腾,尽管单次剂量并不大,但连服后可造成蓄积中毒。 中药炮制加工不当:无论是来自动植物或矿物的中药,初期都是生药,大都需要经过加工炮 制,才能用于临床。 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其它一些因素,包括配伍、剂型、煎制方法、服用方法、剂量均可影响中药对肾脏的毒性 作用。通过分析中药导致肾损害的病例发现,过量服用导致的肾损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89.68%);相信游医偏方和无医嘱擅自服用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33.33%)。
   2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治疗慢性肾病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药物治疗取得预期疗效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忌食一切高蛋白食物,动物性蛋白 食物如鱼、虾、肉、蛋、奶及其制品,植物蛋白如豆类和豆制品等均在禁忌之列;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蒜苗、韭菜、葱、姜、蒜、大料、胡椒、咖喱、 香椿、香菜等;③忌食一切营养滋补品、滋补药以及高热量食物;④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和饮茶。
  上述饮食宜忌各有其意义。忌食高蛋白食物在于减轻肾脏负担以利其修复;忌食刺激性食物和营养补品目的在于防止增热上火,以免加重病情;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饮茶有助于肾脏排泄,故皆于肾病有益,然也不可太多,贵在适度也。
   3 运动锻炼:坚持适度的运动锻炼对于慢性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增强体力,促进气血流通,防止和减缓肾脏萎缩,对于受损肾脏的修复和肾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运动的形式以步行为主,体力强者可急如竞走,体力弱者可缓如散步。选择空气清新的场所进行步行锻炼,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不少于1 小时。循序渐进,逐渐增量,持之以恒,必见功效。
  治验举例
  例1、肾病综合征验案:张某,男,22岁。1988年 患肾病综合征,用激素、环磷酰胺等无效。因进食大量高蛋白而致加重。1990年12月初诊,尿蛋白++++,高度浮肿。舌红苔腻脉象滑数。证属热入血分、 络脉瘀阻。治以凉血化瘀方法。药用:荆芥、防风、白芷、独活、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茅芦根、大黄。服上方两周后尿蛋白开始下降,三月后尿检转阴, 浮肿全消。随访至今未复发。本案患者治疗中能严格忌口,坚持锻炼,故得根治。
  例2、氮质血症验案:褚某,男,29岁。1991年秋体 检时发现尿蛋白阳性,血肌酐3.1mg/dl,尿素氮37mg/dl,B超示双肾轻度萎缩。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经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口 服氧化淀粉等,未见好转。后按中医肾虚证治疗,服用六味地黄丸等补肾剂半年余,病情有所加重,血肌酐3.4mg/dl,尿素氮41mg/dl。1992年 8月初诊,心烦梦多,便干溲赤,脉象弦细滑数,舌红苔白根厚,尿蛋白++。证属热郁血分、络脉瘀阻。治以凉血化瘀方法。方用荆芥炭、防风、白芷、生地榆、 炒槐花、丹参、茜草、茅芦根、大黄,并嘱其严格控制饮食,坚持步行锻炼,每日不少于3小时,如此调治半年,复查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尿蛋白±;B超表明 双肾较前有所增大。
  例3、尿毒症验案:包某,男,28岁。1992年11月发现尿毒症。1993年初来京作血液透析。1993年二月 初诊时,每周行血透三次,已三月余。透前血肌酐6.7mg/dL,尿素氮54mg/dL。证见尿少,下肢浮肿,便干,神疲乏力,呕恶肤痒,面色晦暗,舌淡 苔腻垢厚,脉象弦滑数,按之有力,血色素5g/dL。证属邪蕴成毒,深入血分,急投凉血化瘀,清泄邪毒之剂。荆芥炭、防风、佩兰、藿香、生地榆、炒槐花、 丹参、茜草、白藓皮、地肤子、草河车、大腹皮、槟榔、大黄、灶心土,并嘱其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锻炼。药后呕恶肤痒已止,尿增肿消,便通力增。在患者密 切配合下,两周后开始延长透析间隔,由开始的每周三次逐渐减为每周二次、每周一次,至1993年10月完全停透。1993年12月复诊,停透67天,面色较润泽,二便如常,自觉有力。近查血肌酐2.3mg/dl,尿素氮27mg/dl,血色素10.3g/dl。遂拟下方:荆芥、防风、白芷、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大腹皮、槟榔,患者携方返里。1994年3月,有患者同乡来京就医于赵师,告知包某近况甚佳,已能下地干活,身体较前强壮,仍在依法治疗。
  [以此例来促中西医之互补,用好了对患者有利!此为‘仁术’]   欲了能《经络图示仪》应用祥情:   www.jingluo.cn     供讨论共勉。
蒋新民 | 2007-6-10 12: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知易子 | 2007-6-10 15: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所谓气功:
就是直接运用宇宙阴阳正负纯能量,用意念信息调控他们,使之在人体经络激烈流转,
使人体获得比常人更大的功能的一种现象.
没有什么神秘和奇怪的地方.普通人没有内视功法修炼,不具备此功能.
在那里胡说八道,不足为奇.
山里人 | 2007-6-23 0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主楼中第二章在当初转贴时发生遗露,烦请斑竹协助补正,谢谢!
流体由层流向湍流的转变决定于雷诺数R,R=VD/ν,   式中V 为平均流速,D为流管管径,ν为流体运动粘度,当D、ν值相对衡定时(如动脉血流),R决定于V 且成正相关,流速越快、变化越大就越可能激发和加强湍流。
山里人 | 2007-6-24 11: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谨以此文回应楊振宁先生

6CO2+6H2O  C6H12O6+6O2(Ⅰ式),人体内生物氧化时又将C6H12O6中贮存的太阳能加以释放利用:C6H12O6+6O2  6CO2+6H2O+Q(能量)(Ⅱ式)。Ⅰ
=========================================
应该是:6分子二氧化碳加6分子水经光合作用生成1分子葡萄糖和6分子氧,人体内生物氧化时又将葡萄糖中贮存的太阳能加以释放利用,即1分子葡萄糖加6分子氧经生物氧化生成6分子二氧化碳和6分子水并释放贮存的能量,这个能量来自太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